对马克思按需分配理论“需”的再认识

合集下载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是19世纪的一位伟大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他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许多有关社会分配的理论。

《哥达纲领批判》中包含了马克思的许多分配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本文将就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其当代启示展开讨论。

一、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着重分析了劳动价值与商品交换的关系,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不平等分配问题。

他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分配是不合理的,劳动者得到的报酬只是他们创造的价值的一小部分,而剩余价值大部分归于资本家,这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使贫困和富裕的分化日趋严重。

马克思还指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分配规律,他认为这一规律是由剩余价值的占有者自发地按一定的比例来分配剩余价值的。

而这种形式的分配是不合理的,因为它使那些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者得到的报酬远远低于他们应得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这种分配制度是不公正的,需要被彻底改变。

1. 关注劳动者权益马克思的分配思想提醒我们,要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合理分配劳动者创造的价值。

在当代社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议题,许多劳动者依然面临着低工资、长工时、缺乏社会保障等问题。

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劳动法律法规,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他们获得应有的报酬。

2. 减少贫富差距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分配问题,他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差距的加剧。

在当代社会,贫富差距仍然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一些人过着奢华的生活,而另一些人却陷入了贫困的泥淖。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减少贫富差距,推动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

3. 探索新的分配机制马克思提出了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不合理性,并提出了改革的思路。

在当代社会,我们也需要探索新的分配机制,寻求更加合理和公正的分配方式,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可以通过税收政策、社会福利制度等途径来调节收入分配,实现更加平等和可持续的发展。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

.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理解和认识我的态度 一句话 就是理性地看待马克思主义。

我尊崇马克思 也象尊崇孔夫子 亚里斯多德一样 认为他们都是伟大的学者 伟大的历史人物 我有时间时也在学点马克思主义和四书五经 我不是盲目的信徒 但是我愿意作个虔诚的学生 结合特定的时代背景去研究、理解他们的学说和思想 因为历史是一面镜子。

我有这样一种感觉 由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搞阶级斗争乱施专政和其它问题 引起许多人对民主、自由、人权等格外重视 但与此同时 一些同志对阶级斗争、暴力革命、社会主义等观念 产生厌恶抵制甚至否定 而且追溯到最后 把源头锁定在马克思那里 说他的主义是一派邪说 这显然是一种偏激、缺少理性的态度。

一、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关于马克思的民主观 我的政治观点倾向自由主义。

我认为马克思的自由思想在尊重人权、尊重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方面与自由主义大致相同 其区别只在于 他认为在存在剥削和阶级压迫的社会 不可能有最大多数人的自由和幸福 马克思说“不可能” 并不是“不应该” 只有进入他所设想的共产主义 才可能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 和“人的澈解放”。

马克思的民主观没有抛弃民主的普遍概念 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 反对剥削 但主张继承人类一切美好的价值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平等。

在这一点上 社会主义国家应当毫不迟疑地发扬马克思的民主观。

我是这样想的 马、恩预言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空前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 如果这样的社会主义可以实现 其政权组织方式必然会参照继承已经发展成熟的、符合民主普遍价值的、资本主义原有的民主体制 而决不会倒退。

斯大林、毛泽东的集权专制模式 表现为一党专政、个人崇拜和中央政府高度集权 这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

五、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部分。

实现的条件是在资本主义所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后。

马克思恩格斯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分配
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探析
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通过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来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

以下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的深入探析:
一、生产资料的社会化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的社会化是实现分配公平的前提。

通过无产阶级革命,生产资料被国家或社会所有,生产过程也变成社会化的。

这样,劳动者就可以更加公平地分享生产过程中的财富。

二、劳动的社会性原则
劳动的社会性原则是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的另一个基础。

这个原则指出,个人的劳动不是独立完成的,而是依赖于整个社会的劳动活动。

因此,所有的劳动者都应该共享生产过程中的产出。

三、按劳分配
按劳分配是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的实现方式之一。

这种方法是根据个人的劳动贡献来分配财富,即每个人根据其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分配收入。

这个方案旨在实现分配的公平和劳动者的鼓励。

四、限制个人收入制度
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还倡导限制个人收入制度。

这种制度限制个人的收入水平,以防止财富的不合理集中和分配不公。

这个方案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得到广泛实践。

总之,马克思恩格斯分配理论是实现社会主义公平分配的重要基础。

它的实现需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严格的限制个人收入等制度的实施。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是世界著名的思想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他的一生都在探索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规律。

他的著作《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和理论,其中就包括了对分配问题的思考。

本文将结合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分析其当代的启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价值规律”这一概念。

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取决于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价值的尺度。

而在现代社会中,商品的分配也是依据其价值来进行的。

这意味着,劳动的分配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关键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劳动时间和价值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但是劳动成为分配的基础仍然不变。

我们可以从马克思的“价值规律”中得到启示,即我们在进行分配时,需要充分考虑劳动的价值,给予劳动者应有的回报。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还提出了“相对剥削”和“绝对剥削”的概念。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通过剥削劳动者,资本家获取了大量的剩余价值,这就产生了相对剥削和绝对剥削。

相对剥削是指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其劳动创造的价值,而绝对剥削是指资本家延长劳动时间,加大对劳动的压榨。

这两种剥削形式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平。

在当代社会中,虽然劳动法律制度已经完善,但是仍然存在着相对剥削和绝对剥削的现象。

我们需要从马克思的这一理论中得到启示,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减少剥削现象的发生,实现更加公平的分配。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还对私有制和共产主义进行了深刻的分析。

他认为,私有制是导致社会分配不公平和剥削的根源,而共产主义则是实现劳动者解放和社会公平的理想。

在当代社会中,私有制依然是存在的,但是我们也可以从马克思的思想中得到启示,即要积极倡导共同财产观念,加强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促进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推动社会向着更加公正和平等的方向发展。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价值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价值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及价值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主要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分配问题的理论观点
和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下的分配应该遵循公平、合理、按劳分配的
原则。

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按照每个人的劳动贡献来分配社会财富的。

按劳分
配的核心思想是“谁劳动谁得益”,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工作量和质量来获得相应的
报酬。

这种分配方式既体现了对每个人劳动价值的尊重,也激励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
创造性。

在按劳分配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分配原则。


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需要,分配社会资源和福利,实现社会各
个成员的整体福利最大化,并逐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分配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的问题。

马克思
主义强调要消除剥削和不平等现象,建立社会公平正义的分配机制,实现人民对物质
和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实现。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
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以人为中心,关注人的自由、平等和幸福。

马克思主义主张通过社
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人的自由解放、物质富裕和精神文化上的全面发展。

总结来说,马克思主义的分配理论主要强调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原则,以及消除剥削
和不平等现象,实现人民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实现的价值观。

【推荐下载】关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推荐下载】关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关于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按需分配的实现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下文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四层含义:一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二是使中国革命和建设丰富的实际马克思主义化;三是批判继承历史文化遗产,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态民族化、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四是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1]。

应该说,这些概括是比较全面的。

这四个方面,尤其是第三个方面的研究与讨论,在今天的社会中,具有更突出的现实意义。

俞吾金在《寻找新的价值坐标》一文中提出,要按照事实的真相把马克思理解为世界主义者,而不是欧洲中心主义者,就应该超越列宁的观点,把以古代非欧社会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类学理解为马克思主义的第四个理论来源。

[2]客观地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根据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如果一种文明能够流传数千年,那么这种文明必然反映了某种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进一步说,今天,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遇到的任何问题,在这种文明的内部,也一定可以找到某种值得参考的解决思路。

在现有的有关共产主义的各种讨论中,对于按需分配的实现问题,有很多争议,本文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有关阐述,对按需分配的理论及实现问题谈谈个人看法。

一、关于按需分配的几点讨论贾可卿在《按需分配新论》中把现有的按需分配理论及实现问题的研究概括为四类:一是在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完全满足人的一切需要;二是在物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合理需要;三是在物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满足某种社会必需;四是在物质资源稀缺的前提下,首先满足最紧迫的需要。

[3]以上四类研究概括了大部分人对此的认识,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以上四种观点都或多或少存在着问题。

观点一所说的在物质资源极大丰富的基础上完全满足一切人的需要,这种意义上的按需分配的实现不仅要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且还需要有方法消除个人社会需求的冲突问题,一般说来,用个人道德去约束、规范及消解社会人之间的认知冲突也是不符合唯物史观的;而观点二、三、四,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即如何价值中立地处理价值评价问题,如何定义合理需要、社会必须和最紧迫等问题,而且第一种分配观就目前看来尚显的有些虚幻,后三种按需分配观则与人们对共产主义所描述的美好愿景相比,仍然有一定的差距。

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中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再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中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再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中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再思考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内容丰富,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对科学真理的揭示,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基本思想1.分配关系最终由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与分配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

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

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尽管分配表现为产品的分配,因而分配似乎是与生产过程无关的独立过程。

但是,“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生产关系)……这种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之中并且决定生产的结构,产品的分配显然只是这种分配的结果”。

19世纪90年代初,当人们在关于未来社会中的产品分配问题进行辩论:是按劳动量分配呢,还是用其他方式分配时,恩格斯尖锐地指出:“奇怪的是谁也没有想到,分配方式本质上毕竟要取决于有多少产品可供分配,而这当然随着生产和社会组织的进步而改变,从而分配方式也应当改变。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分配关系最终由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即使是到了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点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

3.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或者说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马克思从来不否认财富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且他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首要的活动,其次才是政治、宗教和哲学等活动,因为只有生产劳动才能为其他活动提供源泉与动力。

但是,劳动是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呢?《哥达纲领批判》对此作了阐述,指出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说,“自然界同劳动一样也是使用价值(而物质财富就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的源泉,劳动本身不过是一种自然力即人的劳动力的表现”。

对分配理论和按劳分配的一些认识——读《哥达纲领批判》有感

对分配理论和按劳分配的一些认识——读《哥达纲领批判》有感

尽 所 能 ,各 取 所 需原 则 ,是 社 会 主 义 国
家分配 制 度 的理 论 渊 源 ,对 分 配 制度 改 革 具有 方 向性 指 导 意义 , 同时 应 以 发 展 专期 I 々已 最、实 践 的观 点对 待 之 ,在 社 会主 义 实践 中既要 坚持 马克 思 主 义 关 于 分 配 制 度 的基 本 原理 ,同时 也 要 结 合 当代 中 国国情加以创新 和发展 。
。。 。
理 费用、社会福利事业费用 、社会保险费 用 等 。 次 , 判 拉 萨 尔 的 “ 平 分 配 劳 其 批 公 动 所得” ,提 出了共产主义两个 阶段 的分
配 原 则 。指 出 , 产 主 义是 一 个 发展 着 的 共 社 会形 态 ,它 的 形 成 和 发 展 是 根 据 _一 - 定

的 客 观 规 律 的 。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在 其 发展 过 程 中 要 经 历 两 个 阶 段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 一 阶 段 ” ( 常 称 为 社 会主 义社 会 )和 第 通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高 级 阶 段 。 共 产 主 义 社 会 发 展 的两 个 阶 段 不 但 生 产 力 水 平 和 社 会 发 展 程 度 不 同 , 而 且 分 配 方 式 也 明 显 存 在 差 别 。 首 先 马 克 思 论 述 了共 产 主 义 的 第 一 个 阶 段 的 基 本 特 征 :“ 不 是 在 它 自 它 身 基 础 上 已经 发 展 了的 , 好 相 反 , 刚 恰 足 刚 从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产 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来 的 , 因 此 它 在 各 方 面 , 经 济 、 德 和 精 神 方 面都 还 在 道 带 着 它 脱 胎 出 来 的 那 个 旧 社 会 的 痕 迹 ” 。 马 克 思 论 述 了 在 共 产 主 义社 会高 级 阶 段 , 生 产力 高度 发展 , 会 产 品极 大 丰 富 ,人 社 民 当 家 作 主 , 会 成 员 都 能获 得 全面 、 自 社 由、 发展 , 劳动成 为人民的第一 需要 , 只 “ 有 在 这 时 候 , 才 能 完 全 超 出 资 产 阶 级 法 权的狭 隘 眼界 ,社 会 才能在 自己的旗 帜 上 写 上 :各 尽 所 能 ,按 需 分 配 ! ”

浅析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

浅析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
马克思恩格 斯选 集: 3 H . : 民出 社 ,9 5 第 卷[ ] 北京 人 版 19. [] 2 列宁选集 : 3 H . 第 卷[ ] 北京: 人民出版 社, 9 5 19. [] 3 胡锦 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 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 高举 康社会新 胜利 而奋 斗[ ] H. : 北京 人民 出版社,0 7 20 .
中图分类号: 4 . F 61 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02 28 2 1 )1 - 0 7 0 1 0- 59(0 0 0 0 7- 1
马克思按劳分配理论的主要 内容 科学 的按 劳分配理论的确立 , 是人类 收入分 配思想 史上的一 次伟 大的飞跃 。17 年《 85 哥达纲领批判》 的发表 , 标志着马克思的 按 劳分配理论 的形 成。在这部著作中 , 马克思 系统完整 地阐述 了 他 的按劳分配理论 。 马克思 的按劳分配理论是以他所理解的共产 主义社会 的第一个 阶段 的经济条件为前提 的, 这些经济前提 条件 主要包括 : 生产 资料 的社会 主义公有制 , 社会生产有计划地进行 , 旧的社会分工 的存在 。在 马克思看来 , 只有“ 在一个集体 的、 以生 产 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 , 嘴 才可实现“ 一种形式 的一 定量 劳动 同另一种形式 的同量劳动相交换” 可见 , 【 l 。 公有制是按 劳分 配 的前提条件 。 马克思还提到 : 社会主义是“ 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 中产生 出来 , 因此它在各方 面 , 在经济 、 道德和精神方 面都还 带着 它脱胎 出来 的那个 旧社会的痕迹” ,这样 的经济条件决定 了等 量 交换成为必要。 马克思 提出按劳分配 的实现原 则是 以劳动为分配 个人消 费 品 的尺度 , 实行等量 劳动领取等量 报酬的原则 ; 未来社 会主义 制 度 中只能实行按劳分配这种平等权利。 马克思指出 :这种平 等的 “ 权利 , 对不 同等 的劳动 者来说 是不平等的权利 。它不承认任何 阶 段差别, 因为每个 ^ 都像其他 ^ 一样只是劳动者; 但是它默认 , 劳动 者的不同等 的个人天赋 , 从而不 同等的工作 能力 , 然特权 。所 是天 以就它的内容来讲 , 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 ” 。 哪 马克思所设想 的未来社会 阶段 已经不存在商品货币关 系, 整 个社会将是一个生产高度集 中的联合 劳动体 。 由于不存 在商 品货 币关 系 , 马克思指 出: 动者 向社会投 入劳动之后 ,他从 社会领 劳 “ 得一张凭 证 , 证明他提供 了多少劳 动( 扣除他 为公共基金 而进行 的劳动 ) ,他根据这张凭证从社会储 存中领得一份耗费 同等劳动 量的消费资料” ̄ 在劳动的计量问题 上 , 思把劳 动时间作为 i, t4 l。 马克 直接的计 量尺度 。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之一,这部著作中涉及了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其中包括马克思的分配思想。

本文将详细解析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并探讨其对当代的启示。

首先,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已经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但它所引发的社会矛盾也已经愈发尖锐。

其中最重要的矛盾之一就是资本与劳动的对立。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配方式,是由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而工人只能通过出售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工资。

这样的分配方式形成了一个不平等、不公正的社会结构,资本家不断剥削工人,而工人则一直处于贫困和剥削的状态。

马克思进一步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分配方式存在两种不同的形式:一是按价值的分配方式,即工资等于价值;二是按剩余价值的分配方式,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获得剩余价值,并将其占为己有。

这两种方式的本质都是资本家占有更多的利润,而工人只能得到其劳动力价值的一部分,所以马克思认为这种分配方式是不公正的。

对于这种不公正的分配方式,马克思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法,即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的是按贡献分配的原则,即按工人的贡献来确定其所得份额。

马克思认为,这种分配方式能够消除阶级对立,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但是,马克思也指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按贡献分配原则也有其局限性。

因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区所从事的工作、贡献的价值是不同的,而按贡献分配并不能完全消除差异,还可能导致人们对工作的投入程度不坚定。

因此,马克思在探讨分配问题时提出了一种新的分配方式——按需分配。

他认为,按需分配的原则是最公正、最合理的。

因为它完全根据人们的需求来确定相应的供给,以实现社会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和利用。

同时,按需分配也能够促进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个人的创造性和潜力,从而改善整个社会的发展状况。

回顾马克思的分配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它对当代社会仍然有着深刻的启示。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不平等现象逐渐显现。

解读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

解读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

解读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2019-05-15[摘要]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哥达纲领》⾥有关分配的思想进⾏了深刻的批驳,并提出了⾃⼰的分配理论。

马克思批判了拉萨尔主义倡导的劳动所有权理论以及所谓的“公平分配”,认为解决分配问题不能囿于公平范畴。

同时他还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应是未来社会的两个阶段,且在这两个阶段应当实⾏不同的分配原则。

马克思的分配理论对于我们在当前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解决分配问题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作⽤。

[关键词]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分配⼀、马克思对《哥达纲领》中分配问题的批判(⼀)对劳动所有权理论的批判《哥达纲领》⼀开始就提出了“劳动是⼀切财富和⼀切⽂化的源泉”以及“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切成员”。

这⼀观点就是劳动所有权理论。

⽽关于这⼀观点,英国学者洛克在资产阶级⾰命时期就已经提出了类似的看法。

在洛克看来,每个⼈是⾃⼰⼈⾝的主⼈,因⽽也是⾃⼰的劳动的主⼈,享有⾃⼰劳动的所有权,也就是说⾃⼰劳动所得的劳动产品的所有权也就应当归属于⾃⼰。

后来,洛克的这⼀“劳动决定论”被启蒙思想家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传承和发展。

⽽实际上,这种劳动所有权理论的产⽣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它是应推翻封建统治、论证资产阶级私有制合法性的需要⽽提出的。

针对《哥达纲领》中的劳动所有权理论,马克思明确予以了反对:“劳动不是⼀切财富的源泉。

”马克思的这⼀反驳引起了学者们不同的看法,⼤致上有两种:第⼀种是以思想家顾准为代表,他认为马克思批判劳动所有权理论是为了重申异化及其复归思想。

在顾准看来,对马克思这⼀批判的合理解释就是马克思是在为重申他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稿》中提出的异化及其复归理论⽽进⾏的反驳。

另⼀种看法则认为马克思的反驳会削弱社会主义运动的理论根据。

因为劳动所有权理论认为劳动产品是由劳动创造的,因⽽也就是由⼯⼈创造的,那么产品就应当归⼯⼈所有。

也就是说,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利⽤剥削的⼿段⽆偿占有⼯⼈创造的产品是⾮正义的,缺乏合理合法的依据。

对分配理论和按劳分配的一些认识_读_哥达纲领批判_有感

对分配理论和按劳分配的一些认识_读_哥达纲领批判_有感

现代商业MODERN BUSINESS166按劳分配原则是马克思阐述的共产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在《哥达纲领批判》 一书中, 马克思第一次提出了这一原则, 并对这一原则作出了全面的, 系统的、详尽的论述, 对当时国际工人运动起了积极的作用, 随着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对这一原则也曾有过不同的理解, 实践上还出现了许多失误。

当前, 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仍然要坚持按劳分配原则。

但是, 今天的社会主义现实经济条件与马克思所构想的实行这一原则的社会经济条件有很大不同, 因而对按劳分配原则不能作教条主义的理解和套用, 应当对它进行再认识。

一、马克思分配理论的内涵马克思的分配理论是在批判《哥达纲领》关于分配问题的错误根源、实质及其危害性的基础之上加以阐述的。

首先,马克思严厉批驳拉萨尔主张的“劳动所得”应当 “不折不扣”地分配给社会一切成员的错误观点时提出了社会总产品的分配原理,无论在什么社会,“不折不扣”的说法是完全不切实际的,社会总产品在分配之前只可能是“有折有扣”的,即应当扣除用来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的基金和后备基金等经济上的必要部分;除此之外还要扣除国家管理费用、社会福利事业费用、社会保险费用等。

其次,批判拉萨尔的“公平分配 劳动所得”,提出了共产主义两个阶段的分配原则。

指出,共产主义是一个发展着的社 会形态,它的形成和发展是根据一定的客观规律的。

共产主义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要经历两个阶段: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通常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共产主义社会发展的两个阶段不但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而且分配方式也明显存在差别。

首先马克思论述了共产主义的第一个阶段的基本特征:“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一部重要的社会批判著作,其中涵盖了许多与社会制度、经济体系相关的理论概念。

其中之一便是分配思想,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一、马克思的分配思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劳动价值决定的,而剩余价值则是从劳动者手中剥削出来的。

这个剩余价值的产生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生产和分配中最根本的问题。

资本家以少量资本购买更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而使工人得到的报酬被压缩,而资本家得到的巨额回报则是剩余价值。

分配问题不仅仅包括了工资分配问题,也包括了社会财富的分配问题。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社会财富不仅被投资阶层掌控,而且经过股票市场等方式,经过再次分配,最终流入富人手中。

这种贫富分化,将社会分割成一个极少数人拥有巨财和资源的上层和大多数群众贫穷和资源稀缺的底层。

1. 社会财富的合理分配马克思的分配思想指出,社会财富的源头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仅仅占有这些就可以获得巨大的财富。

因此,必须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消除不公平分配,防止富人为富,穷人难以改变现状的格局。

2. 劳动权利的保障马克思认为,劳动者在不公平分配体系中最容易受到伤害。

因此,必须保障劳动者的劳动权利,包括享有公正的工资、健康的工作环境,以及合理的工作时间和作息安排等。

政府应加强劳动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3. 社会贫困问题的解决马克思认为,贫富不平、富裕阶层的资源过度垄断必然导致社会贫困问题。

限制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贫困水平,政府应该推行财产税,通过福利政策来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生存权益。

4. 公正的税收体系马克思认为税收政策是国家纠正社会不平等的有效途径之一。

政府应该实行公正的税收体系,对高收入人群采取较高税率,对于收入较低的人群就采取较低税率,以加强贫富分化的平衡。

5. 维护和改善劳动者利益马克思认为,维护和改善劳动者利益是关键性的战略。

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中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再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中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再思考

对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和中国现行收入分配制度的再思考摘要: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分配关系最终由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配关系直接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或者说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等重要思想。

马克思还提出了按劳分配的科学设想,并作了系统阐述。

这些构成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基本思想。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是对科学真理的揭示,是中国现行分配制度的理论依据,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为指导,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分配理论;生产资料所有制;按劳分配中图分类号:f01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6-0001-04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内容丰富,集中体现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和《哥达纲领批判》等著作中。

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对科学真理的揭示,我们必须以此为指导,坚持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基本思想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分配关系最终由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分配关系直接决定于生产资料所有制;第三,劳动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或者说劳动不是财富的唯一源泉。

此外,马克思提出了按劳分配的科学设想,并作了系统阐述。

这些构成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的基本思想。

1.分配关系最终由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配”有两种:一是生产条件的分配,如由谁占有生产资料、占有什么生产资料,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或称之为广义的分配关系;二是在生产基础上所进行的个人收入的分配,即“产品的分配形式”。

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这种分配关系指的是“对产品中归个人消费的部分的各种索取权”,如利润、利息、地租、工资等。

这种分配关系可称为狭义的分配关系。

通常所讲的分配关系,主要就是指这种狭义的分配关系。

广义的分配关系,即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资料所有制),最终由生产力的水平所决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最本质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分配理论逻辑前提。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及当代启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现代世界最具影响力和活力的思想之一,马克思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通过他的思想和著作深刻地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哥达纲领批判》是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包含了其对分配问题的多方面思考和理论。

本文将重点分析《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并探讨其在当代社会的启示。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强调了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分配问题是生产关系的一部分,而生产关系受到劳动的支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被剥削,劳动者只能获得微薄的报酬,资本家则通过剥削获得大量利润。

这种不公正的分配方式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平等现象。

马克思提出了要实现更公平的分配方式,必须首先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使劳动者能够获得他们应得的报酬。

马克思还关注了商品生产和交换对分配方式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交换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的,而市场机制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和分配方式。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和垄断等问题,导致了商品价格的失真和分配的不公平。

马克思认为,要实现公平的分配,必须对商品生产和交换进行改革,建立起公平的市场机制,以保障每个人在交换中获得公正的报酬。

马克思还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理想。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实现真正的公平分配。

共产主义社会将消除私有制和阶级对立,建立起劳动者自主管理的生产关系,实现从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

这种分配方式不仅能够避免劳动者受到剥削,还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人们的需求,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劳动力的需求和价值被重新审视。

在现代社会中,知识和技能的价值日益凸显,而传统的劳动价值观念也面临着挑战。

要实现更公平的分配,还需要改革劳动价值的认知方式,重新评估不同劳动的价值,建立起更加公正的劳动报酬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壮大,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也成为了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浅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

浅析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分配思想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对拉萨尔错误的分配思想进行了批判,同时对该问题作出经典的论述,呈现出科学的思想。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解读和分析,重点研究了马克思在该著作中的分配思想。

标签:分配;相对;公平很多学者研究《哥达纲领批判》(以下简称《批判》),主要研究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两方面。

写作背景是对这篇著作内容进行系统研究的起点。

在内容方面,过去对本著作中有关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研究较多,近年来,对本著作中的马克思有关分配理论的研究日见增多。

一、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分配思想的主要内容《批判》包含有马克思经典的分配思想。

德国的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在合并之前制定了一个充满拉萨尔主义错误思想的纲领草案,对于刚成长起来的德国工人是个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写下了《批判》,对他们错误的观点进行批判,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一)关于生产决定分配拉萨尔机会主义无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在拉萨尔看来,资本主义制度是优越的,遗憾的是分配方式不那么公平。

如果改变现有的分配形式,实现他所谓的公平的分配就好了。

《哥达纲领》提出:“劳动的解放要求把劳动资料提高为社会的公共财产,要求集体调节总劳动并公平分配劳动所得。

”〔1〕马克思指出这是个含糊不清的表述,“提高”包含有这样的含义,就是不变更资本主义的制度,通过和平方式实现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目的。

这也就是拉萨尔所宣传的依靠资产阶级的帮助实现社会主义,把私有制提高为公有制,这是主张“和平过渡”,是典型的机会主义。

而“变为”则是利用革命的方式,实现劳动人民占有生产资料的目的,这就要求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将生产资料从资本家手中夺取出来,实现正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拉萨尔的说法,暴露出在当时既有的经济关系下实现所谓的公平分配的实质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的剥削制度。

分配是被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决定的。

马克思曾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按需分配”之“需”的辨析

“按需分配”之“需”的辨析

“按需分配”之“需”的辨析作者:孙黎来源:《课程教育研究》2017年第21期【摘要】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社会各界对分配制度的强烈关注和分配制度存在的现实困境导致了对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基石之一的“按需分配”理论产生了误解甚至质疑。

本文通过对“按需分配”理论之“需”的辨析,以期为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增强人民对马克思主义最终社会理想目标的实现的信心,提供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关键词】按需分配共产主义分配制度【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21-0110-01古今中外,无数仁人志士虽困顿于自己所处时代物质和精神资源的匮乏,但美好的未来世界依然是他们孜孜以求的目标。

孔子在《礼运大同篇》中指出:“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些都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社会物质需求的渴望。

在西方,人民也充满了对“按需分配”的未来世界的向往。

柏拉图认为,公民﹑工匠和商人以及奴隶三个等级是国家的主要组成部分。

为防止公民和工匠等级争夺社会资源,国家对这两个等级应实行共产并取消家庭,任何人不再占有私产,国家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分配。

一﹑马克思主义“按需分配”理论的解析马克思认为,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财富极大增长,私有制灭亡,人们得以占有自身本质。

在此种前提下,国家虽然灭亡,但社会管理机构依然存在,社会管理机构将按照社会成员的合理需要,恰当地分配物质产品和文化产品。

马克思所讲的“按需分配”并不是按照人的欲望来分配,只有人类占有了自身本性,人的劳动不再异化为反过来控制人类自身的力量,人类摆脱对“物”的依赖才能实现真正的“按需分配”。

马克思认为,需求是人的内在规定性,人的存在无法离开衣﹑食﹑住﹑行,而“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必须建立在衣﹑食﹑住﹑行的基础之上。

一个摆脱外部控制力量,自觉能动性达到空前高度的人,就能够按照社会提供的资源满足自身合理的需求。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 是按 人们 最 基本 的必 需 进行 物 品分 配 。柏 拉 图对 “ 要 ” 对 “ 需分 配 ” 需 及 按 的认识 , 为后 来 所有 的按 需分 配倡导 者奠 定 了基 础 。
1 6至 1 9世 纪 , 想 社 会 主 义 者对 按 需 分 空 配进行 了思 索 。在 早 期 阶段 , 马斯 ・ 尔 和 托 莫
何代价 , 他可 以领 得 他所 申请 的样 样 东 西 ” 。
理该理 论 中 的 “ ” 内 涵 有 助 于我 们 理 解 今 需 的 天构建 和谐社 会 的意 义 。

莫尔认 为 , 乌 托邦 ” 以 能 “ 需 分 配 ” 是 因 “ 所 按 , 为“ 没有一 种 物 资不 是 充 裕 的” “ 须 顾 虑 任 ,无 何人 会不按 自己 的需要 而多 申请 物 资 ” [ (2 o2 P ) ] 7
第3 2卷
第 1 期 1
哈 尔 滨 学 院学 报
J RNAL OF HARB N UN VE n OU I I RS
Vo _ 2 No 11 I3 .
NO . 2 V 0ll
2 1 年 1 月 01 1
[ 文章编号】 04 8 6 2 1 ) 1 0 6 5 10  ̄55 (0 1 1一o0 —O
康 帕 内拉 分别 在 “ 乌托 邦 ” “ 阳城 ” 些 幻 和 太 这
[ 收稿 日期 】 0 l一 5一 9 2 1 0 O
[ 作者 简介】 肖莉丹( 94一) 女 , 18 , 广州人 , 硕士研 究生 , 主要从事 西方政治 学理论研 究。
第 1 期 1
肖莉 丹 : 马克 思 按 需 分 配 理 论 “ ” 对 需 的再 认 识
而 对马克思按需分配理论
Hale Waihona Puke “帚, , 的再认识
肖莉 丹
( 南师 范大学 政 治与行 政 学 院 , 东 广 州 5 0 3 ) 华 广 1 6 1
[ 摘 要 】 章试 图 以 马克 思按 需 分 配 理 论 的 源 起 、 生及 发 展 这 一 脉 络 为 线 索 , 理 并 比较 不 同 文 产 梳
按 需 分配 倡 导 者 对 “ ” 需 的认 识 , 而 对 该理 论 进 行 更 深 层 次 的 剖 析 。 马 克 思 的按 需 分 配 因 隐合 了按 人 从 们 的欲 求进 行 分 配 而容 易走 向“ 托 邦 ” 鸟 。
[ 关键 词 】 克 思 ; 需分 配 ; 需 ; 求 马 按 必 欲 【 图分类号】 8 1 中 A1 [ 献标识码] 文 A
的需要是 人 的本 性 , 吲"人 的一 切 活 动 均 为 “
满 足其需 要 而展开 ; 另一 方面 , 的需要 是把 个 人 人 和社会 连接 起 来 的 “ 然 必然 性 ” [ ’ 天 ,】 ’ 它 表 现 出 极 大 的 社 会 性 , 人 的 需 要 是 在 劳 即
想 出来 的 理想 国度 中 , 表达 了他们 对 按 需分 配
的向往 。他 们设 想 , 在理 想 的国家 中 , 私有 制 已
不 存在 , 切 财 产 归 全 民享 有 。在 “ 托 邦 ” 一 乌 ,
每家 的家长 可 以到 “ 物汇 聚 的” 库 “ 各 仓 申请 他
自己以及全 家所需 用 的一切 , 不付 钱 , 不付 任 也
的 只是 “ 需 ” 东西 。可 见 , 乌托 邦 ” “ 必 的 “ 和 太 阳城” 的产 品 , 对 于 温饱 水 平 来 说是 充 足 的。 相
因此 , 分配 的 “ ” 限 于人们 的基 本生 活 按需 需 仅
必需。
中期 阶段 的摩 莱里 和 巴贝夫关 于个 人消 费 品分配 的思 想 带 有 平 均 主 义 色 彩 。摩 莱 里 把
莫 尔把 产 品 的 丰富 和人 们 自觉 性 的提 高 , 作 看 是 实行 “ 需 分 配 ”的依 据 。但 是 他 的 “ 托 按 乌 邦 ” 以小 农 业 和 手 工 业 为 基 础 的 , 可 能 达 是 不 到产 品的极大 丰富 。在 “ 阳城 ” 居 民建 立 了 太 , “ 公社 ” “ 切 产 品 和财 富 都 由公 职 人员 来 进 ,一 行分 配” 太 阳城 的各 种 产 品 都 是 丰 富 的” 。“ , “ 他们 能从公 社那 里得 到所 需 要 的东西 ” 但 。 是, 受生产 力及产 品数 量 的制约 , 民能够得 到 公
次是 房 屋 , 三 是 衣 着 , 及 其 他 一 些 东 其 以
西 ” [ ( t 些都 是 与“ ot P) ]l这 肉体 ” 关 的必需 。为 相 了满足 人们 的这 些需要 , 城邦 内有 分工 , 们之 人
间“ 利 互 惠 、 通 有 无 ” D (0 可 见 , 理 想 互 互 。 ] 1) Pt “

马 克 思 之 前 思 想 家所 理 解 的“ ” 需
按 需 分配 思想最 早 可 追 溯 到柏 拉 图 的《 理 想 国》 。柏 拉 图认 为 , 城邦 起 源 于共 同需 要 ; 而
基本 的共 同需 要 有 三 种 , 最 为 重 要 的 需 要 是 “
食物, 因为 食 物 是 生 命 存 在 的起码 条 件 ” “ , 其
马克 思 17 8 5年在 《 达 纲领批 判 》 哥 中第 一
次 明确划 分 了共产 主义社 会 的高 级 阶段 和低 级 阶段 , 出高级 阶段实 行 的 分配 原 则 是 : 各 尽 指 “ 所 能 , 需分 配 。 马克 思 的 按需 分 配 制 度 旨在 按 ”
为人们 创造一 个公 平 、 福 的社 会 环境 , 新梳 幸 重

“ 按需 分 配 ” 原 则 以 法 律 的 形 式 加 以确 定 。 的 他不 主 张 一切 产 品 都 归公 有 , 而是 从 中区分 了 “ 每个人 用 来 满 足 生 活 需 要 、 来 享 乐 或 用 来 用 进行 E 常 劳 动 的 物 品 ” ¨H t 。 并 指 出 , 公 民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