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分析和形态学观察

合集下载

不同来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开题报告

不同来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开题报告

不同来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开题报告【开题报告】一、题目不同来源白色念珠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致病性分析二、背景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常见的真菌,是人体黏膜和皮肤常见的共生菌,但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其他条件不利时,该菌可以引起疾病,如口腔咽喉感染、阴道炎、皮肤感染等。

近年来,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与因药物治疗、器官移植、骨髓移植等内外科操作增多有关,日益引起医学界和公众的关注。

在不同来源的样品中分离鉴定白色念珠菌,可以了解该菌在环境中的分布状况、对不同宿主的致病力及菌株间差异等,有利于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白色念珠菌感染。

三、研究内容1.采集不同来源样品,如人体、土壤、水体等,分离鉴定白色念珠菌;2.通过形态学和生化学方法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3.利用PCR和其它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菌株进行进一步鉴定和分析;4.评估不同来源和类型的白色念珠菌对人体的致病力。

四、研究方法1.采样方法:采样前消毒,使用无菌器具采集样品,分别采集人体样品、土壤样品、水体样品等;2.分离鉴定白色念珠菌:使用不同培养基,如Sabouraud葡萄糖琼脂培养基、霉菌菌落计数培养基等,根据菌落形态、菌丝及球形胞子等外部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再通过生化学方法增进鉴定精度;3. PCR方法:使用引物扩增目标区域,如ITS1-5.8S-ITS2和18S rDNA等,参照已有方法实验;4.评估菌株致病性:分别采用动物模型和细胞模型进行实验,检测菌株对模型的感染情况和致病效果。

五、预期结果预计分离到多种白色念珠菌菌株,并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和分析。

通过对不同来源和类型的白色念珠菌菌株进行评估,得出其在不同宿主中的致病力差异。

研究结果可为白色念珠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六、意义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来源白色念珠菌进行分离、鉴定、研究其致病性,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该菌的生态环境和病原学特性,为该菌的检测和治疗提供参考。

同时,也为预防菌株不同、致病力差异大的白色念珠菌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光动力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作用研究进展

光动力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作用研究进展

光动力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作用研究进展杨倩黄力毅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南宁530000)【摘要】白色念珠菌生物膜是白色念珠菌在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环境附着于活组织或无活力组织表面、由菌体产生的细胞外多聚基质包裹的有致密结构的菌细胞群体,其对抗真菌药物、宿主免疫系统和环境胁迫因子等都表现出较强的抵抗力和耐受性,是临床上病原真菌感染防治的重大挑战,因此寻找新型抗菌疗法显得尤为迫切。

光动力疗法(PDT )是治疗真菌生物膜感染的新策略,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本文就PDT 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光动力疗法;白色念珠菌;生物膜doi :10.3969/j.issn.1006⁃5725.2019.09.037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81260239,81472002,81860369)通信作者:黄力毅E⁃mail :liyi175@近年来,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及免疫缺陷病患者数量增多,真菌感染是较常见的临床问题,念珠菌是最常见的真菌病原体之一,同时也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而白色念珠菌感染在相关念珠菌属中的发病率最高[1⁃2],其常寄生在人体的口腔、皮肤、肠道黏膜及阴道等部位。

当宿主免疫力低下或寄居处微环境发生改变,则易导致浅表性或全身系统性感染。

现有的抗真菌药物浓度对浮游态白色念珠菌有效,但对已形成生物膜中的白色念珠菌细胞无效,虽然更高的浓度可以有效地对抗生物膜,但这些高剂量往往会对宿主造成严重的副作用(肝或肾毒性),耐药率也越来越高,难以彻底根治[3⁃4]。

白色念珠菌耐药性与生物膜形成有关[5],研究表明微生物生物膜占人类所有细菌和真菌感染的80%[6],因此开发新的抗生物膜方法显得尤为迫切,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 )作为一种可替代传统抗菌疗法的新型非侵入性疗法,可使生物膜实质性的减少,甚至彻底的根除[7]。

相关研究[8⁃11]表明PDT 可以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破坏生物膜结构、杀灭生物膜内菌体以及影响生物膜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有效灭活耐药性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及相关机制研究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及相关机制研究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及相关机制研究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是一种常见的真菌,存在于人类的口腔、肠道和阴道等部位。

它可以引起许多疾病,例如口腔炎、阴道炎、败血症等。

与其他微生物一样,白色念珠菌可以形成生物膜,这种膜可以保护微生物免受外部环境的伤害。

因此,探索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机制和防治方法至关重要。

生物膜是由微生物胞外基质和细胞表面蛋白质、多糖等分泌物组成的一种三维网络结构。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过程通常包括四个步骤:附着、增殖、胞外基质生成和成熟。

其中,附着是生物膜形成的第一步。

白色念珠菌通过表面蛋白质等结构与生物体表面相互作用,使细胞黏附在表面上。

接下来,白色念珠菌开始生长并形成细胞聚集体(例如菌丝),并分泌大量的胞外基质成分。

这些成分包括多糖、黏附分子、酶类等,它们可以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并构成一个复杂的三维结构。

生物膜的形成还涉及许多细胞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调节因子的参与。

例如,白色念珠菌通过调节启动子、RNA剪切和信号通路等途径,控制生物膜的生成过程。

许多机制被认为是导致白色念珠菌形成生物膜的原因。

例如,生物膜方程式是:fimbriae+细胞聚集体+多糖+胞外基质类脂质+酶类+磷酸肌酸酸酰化。

其中,fimbriae是一种附着芽胞,可以让细菌更容易黏附在生物体表面。

细胞聚集体是指白色念珠菌的生长形态转变,可以增加其抗药性和生物膜形成的能力。

多糖和胞外基质类脂质可以促进细胞黏附并维持生物膜的稳定性。

酶类和磷酸肌酸酸酰化则参与了细胞基质的分解和密切相关的氧化还原反应。

在白色念珠菌形成生物膜的过程中,这些机制之间相互交织、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了解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和影响因素,对设计预防和治疗策略至关重要。

许多方法已经被探索来干扰生物膜的形成和破坏成熟的生物膜。

例如,通过干扰细胞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调节的方法来抑制生物膜的形成。

另外,一些化合物(例如二十六酸、百里香油腺酮、14-酮武尊花酮)和光治疗技术已经被证明可以有效破坏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

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及其相关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及其相关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提高菌体对于各种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造成慢性且 中的功能可以影响细胞的粘附等功能,敲除 SMI1 等
作者简介:梁嘉伟(1995—),男,浙江台州人,硕士,研究方向:基础医学免疫学。 通信作者:白丽(1957—),女,云南大理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肿瘤免疫学。E-mail:lbai@。
泌多聚糖(细胞外基质主要组成部分),附着的酵母 合,阻止该药物达到其细胞靶点,起到“药物海绵”的
细胞长成了薄层细胞。菌丝与生物膜的形成密切相 作用,并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被膜产生抗药性。除了药
关,生物膜的菌丝含量影响生物膜的抗压强度:菌丝 物隔离,已经证明白色念珠菌生物膜产生 β-1,3 葡
含量越高的生物膜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更难被涡旋 和超声波等手段破坏。Zhou 等 [3] 发现木兰醇可以抑
形成:经过 TCA 处理后,对生物膜发育极其重要的
of Trichothecene Biosynthesis by the Wheat Fungal Pathogen Fusarium
基因 BCR1 和 EFG1 以及介导生物膜粘附的细胞
culmorum:A Computational Insight into the Structure-Activity
成熟的生物膜,该生物膜是在细胞外基质包裹下的致 期的麦角甾醇水平显著降低,这表明生物膜对唑类药
密网状结构,呈有机三维立体小菌落结构,具有不均 质性和水道分支 [4]。细胞外基质包裹着细胞,厚度可
物的高耐药性可能是通过降低生物膜中麦角甾醇水 平来实现的。研究发现,使用香 茅 醛 还 可 以 破 坏 细
功能的下调或机体内环境紊乱,体内正常的微生物群 物迫在眉睫。
平衡被打破,引起白色念珠菌异常增殖,导致宿主被 1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其耐药机制

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与酵母菌的鉴别


1、酵母菌在显色培养基上不显色,为乳白 色。 2、酵母菌无假菌丝和厚膜孢子 3、酵母菌可发酵蔗糖不能发酵麦芽糖。 以上实验结果和特征可与念珠菌进行鉴别。
2019/1/30
25
酵母菌在显色培养基上的颜色和 菌落形态
2019/1/30
26
常见念珠菌及酵母菌生化试验结 果
3
2019/1/30
显微镜下特征
2019/1/30Fra bibliotek4白色假丝酵母菌的镜下形态(假 菌丝)
2019/1/30
5
白色假丝酵母菌的镜下形态(厚 膜孢子)
2019/1/30
6
白色假丝酵母菌的镜下形态(芽 管)
2019/1/30
7
白色假丝酵母在血平板的镜下形 态(芽管)
2019/1/30
8
白色念珠菌菌落形态
13
增菌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 取供试液 10ml(相当于供试品1g、1ml、10cm2)直 接或处理后接种至适量(不少于100ml)的 沙氏葡萄糖肉汤培养基中,培养48~72 小 时。
2019/1/30
14
分离培养

取上述培养物划线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 培养基平板上,培养24~48 小时(必要时 延长至72 小时)。
15
初步判断
与其菌落形态特征相符或疑似
挑选2~3个菌落
念珠菌显色培养基平板
24~48h
无绿色或翠绿色的菌落生长
菌落为绿色或翠绿色
挑选2~3个菌落
未检出
1%吐温80-玉米琼脂培养基
24~48h
培养物进行染色,镜检及芽管试验

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不同时期对氟康唑的敏感性

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不同时期对氟康唑的敏感性

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不同时期对氟康唑的敏感性杨继君;陈兴平【期刊名称】《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07(36)6【摘要】目的研究白念珠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特征,其不同时期对氟康唑敏感性的差异及经氟康唑预处理的生物材料表面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96孔微量培养皿进行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培养,用MTT法检测生物膜不同时期的活性及对氟康唑的敏感性.结果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早期(8 h)生长较快,当成熟生物膜形成后,生物膜活性则维持在一个较高的代谢水平,不再增加;早期(2 h)的生物膜对氟康唑MIC50为2~4μg/ml,中晚期(12~72 h)生物膜MIC50均>128μg/ml.与对照组比较,低浓度氟康唑(0.5~8 μg/ml)处理的生物材料上生物膜活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高浓度氟康唑(32~64μg/ml)处理的生物材料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生物膜对氟康唑敏感性较高,中晚期则产生明显耐药.经抗菌性处理的生物材料对预防生物膜的形成有一定作用.【总页数】3页(P773-775)【作者】杨继君;陈兴平【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皮肤科,武汉,430030;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皮肤科,武汉,43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56.5【相关文献】1.氟康唑对白念珠菌菌丝相与酵母相体外药物敏感性差异比较 [J], 张宏;石婧;乔建军2.法尼醇对不同状态白念珠菌氟康唑药物敏感性作用的比较研究 [J], 曹雪姣;吴亚娟;花荣;马鸣;胡明;魏昕3.白念珠菌SSK1突变株对氟康唑敏感性的初步研究 [J], 李筱芳;Neeraj Chauhan;Richard Calderone;刘维达4.氟康唑、特比萘芬和伊曲康唑对白念珠菌的体外敏感性试验 [J], 于晓虹;杨国玲;刘晓明;王华5.耐氟康唑的白念珠菌对常见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检测 [J], 冯丽娟;陈伟;万喆;王晓红;李若瑜;刘伟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耐药机制研究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耐药机制研究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耐药机制研究作者:甘泉涌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综述了白色念珠菌生物膜耐药机制研究。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耐药机制中图分类号:R379.4 文献标识码:A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又称白色假丝酵母菌,是一种存在于人体皮肤和粘膜表面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属酵母科念珠菌属。

该菌为菌丝型和酵母型的两相性真菌,通常为二倍体生物,主要以出芽方式进行无性生殖。

白色念珠菌的基因组具有非常强的柔性,标准株SC5314的单倍体有8条染色体,基因组大小16Mb,其中第1-7条大小恒定,第8条R染色体具多态性。

白色念珠菌有21个与细胞壁完整性维持、细胞粘附、侵袭和营养代谢等功能相关的基因,编码该菌的重要毒力因子。

临床上常用于抗念珠菌病的药物有:麦角甾醇合成途径的三唑类药物;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多烯类药物;抑制真菌核酸合成的5-氟胞嘧啶与灰黄霉素;以及抑制 -(1,3)-葡聚糖合成酶的棘白霉素类;以及上述药物与其它非抗真菌类药物的联合使用(如氟康唑和环孢菌素A)。

但由于临床上侵袭性白色念珠菌的感染逐年上升和新的耐药菌株不断出现。

由于大量广谱抗生素的滥用,临床上检出包括氟康唑在内的耐药性念珠菌频率逐年上升。

目前已有大量的研究对白色念珠菌耐药性的机制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有以下方面:(1)药物靶酶基因突变或过表达;(2)药物外排泵编码基因的过度表达;(3)真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致药物难以进入胞内,引发耐药性的产生;(4)钙调神经磷酸酶活性上调;(5)生物被膜的形成导致药物渗透困难和耐药相关基因表达增高。

可见抑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是临床抗该菌感染的关键。

生物膜是微生物不可逆地在无活力物体或活组织表面形成的一个由自身产生的细胞外基质包裹微生物聚集群体,是不同于分散浮游状态细胞的独特的微生物生存方式,使得微生物能在恶劣的环境中得以生存。

临床上念珠菌生物被膜是指细胞外基质包裹下的孢子、菌丝体及多糖蛋白形成的复合物,表现为在人工器官或导管等惰性材料或生物表面形成的膜状物(生物膜)。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摘要:白念珠菌是最常见的与免疫和医学受损患者的生物膜形成有关的真菌,现在已经确定生物膜的形成是念珠菌病期间的一个主要毒力因子。

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是一个高度调控和协调的过程。

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念珠菌病可表现为皮肤、粘膜或深层器官感染,对人体的危害极大。

白色念珠菌的主要治疗药物为唑类,但同时其对唑类药物的耐药性最严重,研究其耐药机制对于白色念珠菌的治疗有很大意义。

关键字:白色念珠菌;致病方式;耐药机制念珠菌属是共栖物种,因此是正常人类菌群的一部分,分布于皮肤、胃肠道和生殖道。

然而,念珠菌也可在易感患者中引起各种感染,包括老年患者、住院患者或免疫抑制患者。

侵袭性念珠菌感染是全球最常见的真菌感染之一。

据报道,念珠菌是导致医疗相关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不同的念珠菌属中,白色念珠菌是最常见的临床菌种。

念珠菌病有多种临床表现,从无生命威胁的浅表皮肤粘膜感染到与念珠菌病相关的毁灭性侵袭性疾病[1]。

1.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发育过程可分为四个主要阶段:粘附、增殖、成熟和扩散。

在早期粘附阶段,酵母细胞附着在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基底,将生物膜固定在表面。

随后是增殖阶段,其特征是丝状化的开始,导致菌丝和假菌丝细胞的出现,这些细胞在整个生物膜发育过程中继续伸长,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有助于生物膜的整体稳定性。

在随后的成熟阶段,菌丝支架被包裹在一层由自产的外聚合物质(EPS)组成的毯子中,这些物质基本上起到粘合剂的作用,将整个生物膜结构固定在一起[2]。

生物膜形成的整个过程在分子水平上受到高度调控。

在过去的十年中,分子研究已经开始揭示白念珠菌生物膜生长模式下的信号传导过程。

早期研究表明,在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中,形态发生转变、粘附相互作用和群体感应起着关键作用。

米切尔小组的开创性工作开始剖析单个基因/蛋白质对生物膜形成和维持的贡献,从而确定了参与生物膜形成的关键转录因子和粘附素。

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治疗研究进展

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治疗研究进展

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治疗研究进展姜佳玉1 王汐文2 唐希远2 陈丽华2.*(1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检验系,长沙 410013;2 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麻醉系,长沙 410013)摘要:白念珠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当其形成生物被膜后可以形成保护膜,抵抗抗真菌药物的作用和避免宿主免疫系统攻击,将会造成难治性感染,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

因此,探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多种药物治疗,生物医学材料的改进等方面综述了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治疗的最新进展,旨在为白念珠菌感染的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治疗;抗真菌药物;生物材料的改良中图分类号:R379.4 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gress of the treatment of biofilms of Candida albicansJiang Jia-yu 1, Wang Xi-wen 2, Tang Xi-yuan 2 and Chen Li-hua 2(1 Department of Examination, Xiangya Medical Colleg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3; 2 Department of Anesthesiology,Xiangya Medical College,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13)Abstract Candida albicans is a common clinical opportunistic pathogen. When it forms a biofilm, it can form a protective film to resist the activity of antifungal drugs and avoid the attack of host immune system, which causes refractory infections and poses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of Candida albicans biofilm.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latest progress in biological coating treatment of Candida albicans from various drug treatments and improvement of biomedical materials, which may be useful for clinical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s of Candida albicans infections.Key words Candida albicans ; Biofilm; Treatment; Antifungal drug; Improvement of biomaterials收稿日期:2018-09-25基金项目:湖南省卫生健康委科研计划课题项目(No. C2019167);中南大学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No. YC20180673)作者简介:姜佳玉,女,生于1996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临床微生物检验,E-mail: jiayu_j96@*通讯作者,E-mail: 39673368@白念珠菌(Canidia albicans )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存在于正常人口腔、上呼吸道、阴道及皮肤黏膜表面,于正常人群无害,易导致癌症、艾滋病和器官移植等免疫功能严重低下的患者发生口腔念珠菌病、念珠菌性阴道炎等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定量分析和形态学观察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定量分析和形态学观察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定量分析和形态学观察
綦成;张春燕;亓庆国
【期刊名称】《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
【年(卷),期】2006(16)12
【摘要】目的:XTT法定量分析并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动态形成过程.方法:经过血清处理的灭菌玻片在六孔板中形成生物膜,经过荧光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动态观察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并利用XTT减低法定量分析生物膜的形成过程. 结果:形态学和定量分析都表明,白色念珠菌可以在玻片上形成典型的、成熟的生物膜结构,形成过程经过了几个明显的阶段. 结论:白色念珠菌形成的生物膜具备典型的微生物生物膜结构.
【总页数】4页(P674-677)
【作者】綦成;张春燕;亓庆国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口腔科,山东,济南,250033;省立医院口腔科,山东,济南,250021;山东大学口腔医学院,山东,济南,2500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
【相关文献】
1.绿色荧光蛋白标记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动态观察及结构定量分析 [J], 陈波曼;余加林;刘官信;胡琳燕;李芳;杨华
2.去甲亚精胺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J], 曹焱帆;章可可;张燕妮;汤
丰瑜;胡凤婷;叶青松
3.TRM43355放线菌中蛋白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J], 袁琳琳;赵小亮;曾红
4.去甲亚精胺对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J], 曹焱帆;章可可;张燕妮;汤丰瑜;胡凤婷;叶青松;
5.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生长动力学分析和形态学观察 [J], 王丹敏;靳颖;董小青;刘丽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生物膜结构对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的影响

生物膜结构对白色念珠菌的耐药性的影响
中 图分 类 号 : 3 94 R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62 8 [0 7 1 —890 10 —0 4 20 )20 8 —3
摘要: 白色 念 珠 菌 生 物 膜 是 一 种 可 黏 附 并 生 长 于 植 入 性 生 物 医 学 材 料 具 有 高 度 耐 药 度 为 4 0 5 0 m 相 互 交 织 的 大 量 具 有 代 谢 活 5 —51  ̄ 特 性 的 膜 样 生 物 集 落 , 造 成 植 入 失败 和 持 续 的 感 染 源 , 患 者 产 生 不 良 的影 响 。这 种 可 对 性 的 菌 丝 形 态 的 细 胞 以 及 生 物 膜 外 表 面 的 多 耐 药 的 机 制 十 分 复 杂 , 今 尚未 完 全 查 明 , 文 就 其 结 构 形 态 与 耐 药 机 制 有 关 的研 究 近 迄 本
『1 P d bd i B o n J E_c f ac lr n oh l go t c 6 a u ir A, rw e E . { t s ua d tei r w h f t f ov e e l a a
『】 7
f1 8
f1 9 【0 1】 『1 11
(E ) nsria frn o xe s no xa pt rknf p V GF o uv lo ad m etni f i a esi as v o al t l i ert【 A n PatS r ,9 6,76:0 —n . nt a JI n ls ug 19 3 ()6 46 h . 李强 , 何清义.E F促进骨组织工 程血 管化 的研 究进J J. VG  ̄[ 第 1 三 军 医大 学 学 报 。o 5 2 (6 :7 —7 6 2 o ,7111 0 10 . 4 张 从 纪 , 树 夏 , 慧 增 , . 面 部 爆 炸 伤 愈 合 过 程 中 血 管 相 周 李 等颌 关 生 长 因 子变 化 及 作用 的实 验 研 究 [] J .中 华 创 伤 杂 志 , 2 0 ,61:53 . 0 1 1()3 —7 于大 海 , 代 友 . 管 内 皮 生 长 因 子 基 因 转 染 恢 复 放 疗 后 组织 王 血 血管生成 的实验研 究[] J.中华 口腔医学杂志 ,04,96 :1 . 20 3 ()55 易成 刚, 郭树 忠 , 琳 西 , . 管 内皮 祖 细 胞 移 植 提 高 裸 鼠 缺 张 等 血 血皮瓣存 活率[]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0 5 2 ()4 9 J. 2 0 , 1 :2 . 6 郑 振 华 , 良 , 西 红 , . 用 转 血 管 内 皮 生 长 因 子 基 因 治疗 徐 范 等 应 肢体缺血的研究U l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0 4 1( :4 -4 . 2 0 ,8 )1215o o7年 6月 第 1 3卷 第 1 2期

妇科念珠菌感染3种微生物检验方法的效果观察研究

妇科念珠菌感染3种微生物检验方法的效果观察研究

妇科念珠菌感染3种微生物检验方法的效果观察研究
妇科念珠菌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白带增多、瘙痒、灼痛等。

念珠菌是引起该疾病的主要致病微生物之一,及时准确地检测出念珠菌感染对于临床治疗
非常重要。

研究对象为来就诊的50例妇科念珠菌感染患者,在选择治疗前,采用三种不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分别是湿片镜检、培养法和PCR法。

湿片镜检是一种直接观察细胞和病原体
的方法,培养法通过将样本培养在不同的培养基上,观察细菌或真菌的生长情况,PCR法
则是一种分子生物学技术,通过扩增特定基因的方法来检测病原体的存在。

结果显示,三种方法在妇科念珠菌感染的检测中均有较高的准确率。

湿片镜检方法的
准确率为82%,培养法为88%,PCR法为94%。

三种方法在念珠菌感染的检测时间上也存在
差异。

湿片镜检最为简便快速,仅需几分钟即可获得结果;培养法需要较长的培养时间,
通常需要48至72小时;PCR法虽然准确率较高,但其所需设备和操作条件较为复杂,且较为耗时。

三种不同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均可用于妇科念珠菌感染的检测,但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
和适用范围。

对于需要快速获得结果的临床场景,湿片镜检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选择;而对
于需要准确度较高的检测结果,PCR法则是一种更为可靠的方法。

培养法虽然准确率较高,但其所需时间较长,一般适用于一些特殊情况或研究需求。

本研究存在一些限制,样本量较小,且研究对象为同一地区的患者,可能存在地域性
差异。

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可以增加样本量,并在不同地区进行多中心的研究,以进一步
验证本研究的结论。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观察及药物敏感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观察及药物敏感性研究的开题报告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观察及药物敏感性研究的开题报

题目: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观察及药物敏感性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
白色念珠菌是一种常见的真菌,能够引起人类疾病,尤其是免疫力低下人群。

而其生物膜的形成,不仅能够增强其自然耐药性,还能够在人体内形成难以清除的感染,严重影响治疗效果。

因此,本研究将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究:
1.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观察:
通过显微镜观察白色念珠菌在生物膜形成条件下的形态学变化,如细胞表面的结构、生长状态等,同时对比无生物膜的菌株,探究生物膜与其形态变化的关系。

2.药物敏感性研究:
通过抑菌实验,比较白色念珠菌在生物膜形成条件下与无生物膜菌株对多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差异,探究生物膜对其抗药性的影响。

预期结果: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深入探究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态学特征,为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行为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药物敏感性研究将从实践层面深入探究白色念珠
菌的耐药机制,提供治疗和预防该种真菌感染的指导意见。

关键词: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态学;药物敏感性;耐药机制。

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

㊃综述㊃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华可心1于淑颖1,2徐英春1(1.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侵袭性真菌病机制研究与精准诊断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730;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北京100730)ʌ关键词ɔ白念珠菌;生物膜;耐药机制ʌ中图分类号ɔ R379.4ʌ文献标志码ɔ A ʌ文章编号ɔ1673-3827(2021)16-0056-04白念珠菌是一种机会性致病真菌,也是引起真菌血症和播散性念珠菌病的主要病原体[1]㊂白念珠菌定植于人体的皮肤和黏膜等部位,当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受损时,如创伤㊁营养失调㊁免疫功能缺陷㊁激素和抗生素的应用导致菌群失调等[2],白念珠菌会过度生长,从口腔㊁咽喉和生殖道等浅表黏膜感染转变为循环系统㊁骨骼和大脑的全身性侵袭性念珠菌病[3]㊂白念珠菌常以生物被膜的形式生长在植入体内的生物材料上,比如中心静脉导管㊁导尿管㊁心脏起搏器和其他与器官直接接触的材料㊂白念珠菌的生物被膜能有效地抵御机体免疫力和抗真菌药物,诱导白念珠菌耐药性的增加,从而导致临床治疗困难㊂本文综述了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㊁耐药机制及其相关感染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㊂1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是由丝状细胞和酵母细胞组成㊁细胞外基质包被的复杂生物群落,细胞外基质增强了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对抗真菌药物的耐药性㊂在全球范围内,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感染主要导致医用生物材料相关性念珠菌病,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发病率[4]㊂临床医生在治疗侵袭性念珠菌病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是白念珠菌生物被膜会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205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3332018035);北京市临床重点专科医学检验科卓越项目(Z K201000)作者简介:华可心,女(汉族),本科,初级检验技师.E-m a i l:k e x i n_ h u a123@163.c o m通信作者:徐英春,E-m a i l:x y c p u m c h@139.c o m在使用强抗真菌药物时显示出耐药性,导致治疗无法进行㊂此外,白念珠菌基因组的可塑性使其具有微进化和宿主适应性等优势[5]㊂因此,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和耐药机制等研究,对于研发新型抗真菌药物的和探索非传统抗真菌药物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疗效至关重要㊂2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是由细胞外基质(E x t r a c e l-l u l a r M a t r i x,E C M)包裹酵母细胞㊁菌丝细胞和假菌丝细胞组成的致密的网状系统,呈有机的三维结构和广泛的空间不均一性,E C M具有保护作用[6]㊂生物被膜相关感染,治疗非常困难,临床上分离的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毒力更强,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7,8]㊂在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过程中,可分为4个阶段:①黏附;②起始(也称增殖);③成熟;④分散㊂通常在24~48h内按顺序进行[6,9]㊂10个早期黏附相关基因中,A L S1㊁A L S2㊁A L S3㊁E A P1和M S B2基因已被证明是生物被膜形成的必要基因[10]㊂在黏附过程中,单个酵母细胞黏附在物体表面,启动生物被膜形成阶段㊂此时的酵母细胞还可以重新回到浮游状态,所以在这个阶段,生物被膜的形成是可逆的㊂在起始阶段,酵母菌繁殖形成微菌落,微菌落融合构成生物被膜的基底层,分裂的酵母细胞开始形成假菌丝和菌丝细胞,并在整个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继续伸长和增殖,侵入宿主或植入的生物材料表面[11]㊂形成生物被膜的核心调控因子,例如E f g1㊁N d t80㊁R o b1和T e c1也参与调控浮游细胞的菌丝生长,上述任何的基因缺失都㊃65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1年2月第16卷第1期 C h i n J M y c o l,F e b r u a r y2021,V o l16,N o.1可以减少甚至消除菌丝的形成㊂在生物被膜成熟过程中,菌丝是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发育的支架,支撑着生物被膜的不同组成部分,有助于生物被膜整体结构的稳定性㊂临床分离株的转录谱研究表明,与形成较薄生物被膜的菌株相比,较厚生物被膜的菌株具有HWP1等菌丝特殊基因的高表达[12]㊂随着菌丝的产生,多糖会不断分泌E C M㊂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E C M是复杂的㊂多糖主要包括甘露聚糖㊁β-1,6葡聚糖和β-1,3葡聚糖[13]㊂尽管β-1,3葡聚糖是次要成分,但它与生物被膜的耐药性有关,并阻止药物扩散[14]㊂在扩散阶段,单个酵母细胞从成熟生物被膜的菌丝中释放出来,重新变成浮游状态,然后继续传播到其他宿主,开始1个新的生物被膜形成周期,从而造成传播感染㊂转录调控因子U m e6㊁N r g1和P e s1(也称为N o p7)都与扩散有关,N R G1或P E S1的过表达增加了生物被膜释放的细胞数量,而U m e6的过表达可以减少扩散[15,16]㊂3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耐药机制对于白念珠菌的治疗目前有四类主要的抗真菌药物被用于治疗大多数真菌感染:唑类㊁多烯类㊁棘白菌素和嘧啶类㊂而白念珠菌的生物膜对大多数已知的抗真菌药物,具有固有的耐药性如唑类和多烯类对白念珠菌的生物膜无效㊂白念珠菌生物被膜耐药性是多种因素和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对生物被膜耐药机制的研究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3.1外排泵白念珠菌介导药物流出的主动外排系统有两大类:A T P结合盒超家族(A T P b i n d i n g c a s s e t t e, A B C)和主要易化子超家族(t h e m a j o r f a c i l i t a t o r, M F S)㊂前者与耐药相关的基因主要是C D R1与C D R2编码的转运蛋白,而后者主要是由M D R l基因编码的转运蛋白,通过膜中H+的交换来转运底物,属非能量依赖型载体㊂在浮游细胞中,外排泵通常在抗真菌药物的作用下上调,然而在生物被膜中,即使在没有抗真菌药物的情况下,它们在黏附的最初几个小时内上调,并在整个生物膜发育过程中保持上调㊂S H I等[17]通过临床分离了23株白念珠菌分离株,采用结晶紫分析法监测生物膜的生长,运用R T-P C R对转运体相关基因MD R1㊁C D R1㊁C D R2以及E R G11(编码抗真菌药物靶向酶的基因)的表达的进行量化,实验结果表明氟康唑可以在早期诱导外排泵编码基因在生物膜形成中的过度表达㊂虽然在生物膜和浮游细胞中加入氟康唑后,E R G11在生物膜中没有上调,但E R G11出现过表达㊂外排泵编码基因的上调表明了它们在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早期对氟康唑耐药性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㊂T A C1为A B C转运蛋白关键调控因子,T A C l基因G O F突变可导致生物被膜耐药外排泵相关的基因C D R1㊁C D R2过度表达导致白念珠菌细胞内的药物泵出细胞外,从而达不到药效浓度[18]㊂3.2细胞外基质基质既是生物膜整体结构的稳定剂,又是药物穿透的物理屏障㊂生物膜耐药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是细胞外基质中的甘露聚糖-葡聚糖复合物[19]㊂细胞外基质中的β-1,3葡聚糖与生物被膜的耐药性有关,T a n等在研究中,通过评价了β-1,3-葡聚糖酶的抗生物膜活性,发现β-1,3-葡聚糖酶可以降解白念珠菌生物膜中的β-1,3-葡聚糖㊂生物膜的分散率为55.96%㊂β-1,3-葡聚糖酶对浮游念珠菌的生长和黏附没有影响,β-1,3-葡聚糖可以明显增强了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抗真菌药敏性㊂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和扫描电镜检查证实了β-1,3-葡聚糖酶的抗生物膜活性㊂研究结果表明,特异性靶向或酶法降解生物膜基质可能是对抗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有效新疗法[14]㊂3.3持留细胞持留细胞是导致白念珠菌生物膜耐药的另一因素,持留细胞是真菌生物膜内的小亚群,对高浓度的抗真菌物质有抗性㊂当在生物膜内出现表型变异,对抗真菌药物具有极强的耐药性㊂持留细胞存在休眠状态,可以帮助它对抗两性霉素B[20]㊂虽然对白念珠菌生物膜中持留细胞的形成和发育了解的很少,但我们知道持留细胞的耐药性与细胞膜的成分和射流泵基因表达存在区别,是细胞的新陈代谢休眠状态的结果㊂持留细胞如何机械性调控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未来开发新的治疗方法来阻止它们形成或存活的关键㊂[21]4抗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药物的研究进展4.1非抗真菌药物与传统真菌药物联合使用对抗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研究进展2016年L i等[22]通过临床分离的白念珠菌生㊃75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1年2月第16卷第1期 C h i n J M y c o l,F e b r u a r y2021,V o l16,N o.1物膜体外构建生物膜模型,荧光染色法观察生物膜的生长和形态,X T T法测定药物对生物膜型白念珠菌细胞活性的影响,R T-P C R的方法测定黏附基因A L S3㊁HWP1和外排泵基因C D R1和MD R及细胞壁相关基因E R G11的m R N A表达量的变化㊂最终实验结果表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菌素A能够增强生物被膜型白念珠菌药物对氟康唑的敏感性㊂2017年L i等[23]研究发现盐酸氨溴索可以通过抑制药物转运蛋白,增加氟康唑的吸收并减少其外流㊂结果表明氟康唑和盐酸氨溴索联合使用对不同时期耐药的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具有协同作用㊂盐酸氨溴索和氟康唑在体内外的联合使用均使白念珠菌的耐药性产生逆转㊂这两种药物的组合可能成为治疗白念珠菌耐药性的潜在治疗方法㊂2020年J h o n e s等[24]研究表明T o A P2和N D B P-5.7肽对白念珠菌浮游生物膜和生物膜具有活性㊂经过实验得出T o A P2肽与氟康唑和两性霉素B的具有协同作用㊂4.2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新型物质的研究进展白念珠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常会危及生命很难根除㊂目前的抗真菌治疗对生物被膜的形成影响很小,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案㊂随着耐药性的增强进一步阻碍了抗真菌药物的疗效㊂近年来,一些体外实验提示有些药物,可以成为治疗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感染的有效手段㊂多项研究表明地衣酸是苔藓的次要代谢产物,可抑制不同细菌和真菌的生长,然而其抗菌作用机制仍不清楚㊂M r i a n a等[25]通过研究白念珠菌生物被膜中的细胞应激和抗氧化反应,发现地衣酸可以改变氧化-抗氧化平衡,可能是导致细胞不可逆损伤和细胞死亡的原因㊂研究结果表明,地衣酸可以作为治疗念珠菌感染的一种替代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㊂檞皮素(Q C T)是指一种膳食类的黄酮,已被证明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具有抑制作用㊂对于引起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 V C)的白念珠菌,其生物被膜是导致氟康唑(F C Z)耐药的重要因素之一㊂M e i等[26]展开了Q C T和F C Z对白念珠菌生物被膜抑制作用的研究,在实验中,Q C T和F C Z同时使用可以抑制V V C中生物被膜酵母向菌丝的转化,显示Q C T具有与F C Z的协同作用和良好的抗真菌作用,可用于白念珠菌生物被膜致V V C的临床治疗中㊂光动力学灭活对氟康唑耐药的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具有抑制作用㊂L u c i a等[27]利用红色激光照射被亚甲蓝处理的对氟康唑耐药的白念珠菌生物被膜进行光动力学灭活(P D I)研究证明:①P D I对生物被膜有效;②复合菌丝形成的生物被膜与酵母菌形成的生物被膜在敏感性上存在差异,酵母菌形成的生物被膜更为敏感;③P D I对氟康唑耐药菌株形成的生物被膜有效㊂C H E N等[28]研究法尼醇通过调节环AM P (C AM P信号通路)抑制菌丝生长,C Y R I和PD E2调节一对直接负责C AM P合成和降解的酶㊂法尼醇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具有潜在的抗真菌活性㊂通过实验表明C Y R I和P D E2可提高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抗真菌能力㊂法尼醇通过调控C Y R I和P D E2基因的表达来抑制白念珠菌生物膜的抗真菌作用㊂5小结白念珠菌生物膜在临床留置装置上定植,是导致血源性感染的重要因素㊂由于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和耐药机制的复杂性,且对许多传统的抗真菌药物天然耐药,本文介绍非真菌药物与真菌药物联合应用以及新型抗真菌药物的研究进展,为白念珠菌生物被膜引起的难治性院内感染提供了新思路㊂参考文献[1]彭婷婷,周志慧.念珠菌血症的菌种分布与诊疗进展[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6,43(5):342-345. [2]钟慧婷,佘晓东,刘维达.宿主对白念珠菌的免疫机制进展[J].中国真菌学杂志,2017,12(6):375-377.[3]N o b i l e C J,J o h n s o n A D.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b i o f i l m s a n d h u-m a n d i s e a s e[J].A n n u R e v M i c r o b i o l,2015,69:71-92.[4]G o n c a l v e s S,S i l v a P M,F e l i c i o M R,e t a l.P s d1e f f e c t s o n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p l a n k t o n i c c e l l s a n d b i o f i l m s[J].F r o n tC e l l I n f e c t M i c r o b i o l,2017,7:249.[5]C h o n g P P,C h i n V K,W o n g W F,e t a l.T r a n s c r i p t o m i c a n dg e n o m i c a p p r o a c h e s f o r u n r a v e l l i n g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b i o-f i l m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d r ug r e s i s t a n c e-a n u p d a t e[J].G e n e s(B a s e l),2018,9(11):540.[6]T s u i C,K o n g E F,J a b r a-R i z k MA.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C a n d i-d a a l b i c a n s b i o f i l m[J].P a t h o g D i s,2016,74(4):f t w018.[7]T u m b a r e l l o M,F i o r i B,T r e c a r i c h i E M,e t a l.R i s k f a c t o r sa n d o u t c o m e s o f c a n d i d e m i a c a u s e db y b i o f i l m-f o r m i n g i s o-l a t e s i n a t e r t i a r y c a r e h o s p i t a l[J].P L o S O n e,2012,7(3):㊃85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1年2月第16卷第1期 C h i n J M y c o l,F e b r u a r y2021,V o l16,N o.1e33705.[8]R a j e n d r a n R,S h e r r y L,N i l e C J,e t a l.B i o f i l m f o r m a t i o n i sa r i s k f a c t o r f o r m o r t a l i t y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a n d i d a a lb ic a n sb l o o d s t r e a m i n f ec t i o n-S c o t l a n d,2012-2013[J].C l i n M i c r o-b i o l I n f ec t,2016,22(1):87-93.[9]M a t h e L,V a n D i j c k P.R e c e n t i n s i g h t s i n t o C a n d i d a a l b i-c a n s b i o f i l m r e s i s t a n c e m e c h a n i s m s[J].C u r r G e n e t,2013,59(4):251-264.[10] L o h s e M B,G u l a t i M,J o h n s o n A D,e t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r e g u l a t i o n o f s i n g l e-a n d m u l t i-s p e c i e s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b i o-f i l m s[J].N a t R e v M i c r o b i o l,2018,16(1):19-31.[11]魏冰,刘锦燕,史册,项明洁.白念珠菌对唑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检验医学,2014,29(9):978-981.[12] R a j e n d r a n R,M a y A,S h e r r y L,e t a l.I n t e g r a t i n g C a n d i d aa lb ic a n s m e t a b o l i s m w i t h b i o f i l m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b y t r a n s c r i p-t o m e m a p p i n g[J].S c i R e p,2016,6:35436. [13] M i t c h e l l K F,Z a r n o w s k i R,A n d e s D R.F u n g a l s u p e r g l u e:t h e b i o f i l m m a t r i x a n d i t s c o m p o s i t i o n,a s s e m b l y,a n d f u n c-t i o n s[J].P L o S P a t h o g,2016,12(9):e1005828. [14] T a n Y,M a S,L e o n h a r d M,e t a l.b e t a-1,3-g l u c a n a s e d i s-r u p t s b i o f i l m f o r m a t i o n a n d i n c r e a s e s a n t i f u n g a l s u s c e p t i b i l i-t y o f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D A Y185[J].I n t J B i o l M a c r o m o l, 2018,108:942-946.[15] U p p u l u r i P,C h a t u r v e d i A K,S r i n i v a s a n A,e t a l.D i s p e r-s i o n a s a n i m p o r t a n t S t e p i n t h e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b i o f i l md e v e l o p m e n t a l c y c l e[J].P l o s P a t h o g e n s,2010,6(3):e1000828.[16] U p p u l u r i P,P i e r c e C G,T h o m a s D P,e t a l.T h e t r a n s c r i p-t i o n a l r e g u l a t o r N r g1p c o n t r o l s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b i o f i l mf o r m a t i o n a n d d i s p e r s i o n[J].E u k a r y o t i c C e l l,2010,9(10):1531-1537.[17]S h i C,L i u J,L i W,e t a l.E x p r e s s i o n o f f l u c o n a z o l e r e s i s t-a n c e-a s s o c i a t e d g e n e s i nb i o f i l m f r o m23c l i n i c a l i s o l a t e s o f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J].B r a z J M i c r o b i o l,2019,50(1):157-163.[18] L i u Z,M y e r s L C.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S w i/S n f a n d M e d i a t o rc o m p l e x e sd i f fe r e n t i a l l y r e g u l a t e M r r1-i n d u c e d MD R1e x-p r e s s i o n a n d f l u c o n a z o l e r e s i s t a n c e[J].A n t i m i c r o b A g e n t sC h e m o t h e r,2017,61(11):e01344-17.[19] Z a r n o w s k i R,S a n c h e z H,C o v e l l i A S,e t a l.C a n d i d a a l b i-c a n s b i o f i l m-i nd u ce d v e s i c l e s c o nf e r d r ug r e s i s t a n c e th r o u g hm a t r i x b i o g e n e s i s[J].P L o S B i o l,2018,16(10):e2006872.[20] W u y t s J,V a n D i j c k P,H o l t a p p e l s M.F u n g a l p e r s i s t e rc e l l s:T h e b a s i s f o r r e c a l c i t r a n t i n f e c t i o n s[J].P L o S P a t h o g,2018,14(10):e1007301.[21] G u l a t i M,N o b i l e C J.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b i o f i l m s:d e v e l o p-m e n t,r e g u l a t i o n,a n d m o l e c u l a r m e c h a n i s m s[J].M i c r o b e sI n f e c t,2016,18(5):310-321.[22]李彩云,韩飞,李刚等.环孢菌素A增强氟康唑抗生物膜型白念珠菌的研究[J]中国抗生素杂志,2016,41(2):132-136[23] L i X,Z h a o Y,H u a n g X,e t a l.A m b r o x o l h y d r o c h l o r i d ec o m b i n ed w i t h f l u c o n a z o le r e v e r s e s t h e r e s i s t a n c e of C a n d i-d a a l b i c a n s t o f l u c o n a z o l e[J].F r o n t Ce l l I nf e c t M i c r o b i o l,2017,7:124.[24]d o N a s c i m e n t o D i a s J,d e S o u z a S i l v a C,d e A r a u j o A R,e ta l.M e c h a n i s m s o f a c t i o n o f a n t i m i c r ob i a l p e p t i d e s T o A P2a n d N D B P-5.7a g a i n s t C a n d i d a a lb ic a n s p l a n k t o n i c a nd b i o-f i l m c e l l s[J].S c i R e p,2020,10(1):10327.[25] P e r a l t a MA,d a S i l v a MA,O r t e g a M G,e t a l.U s n i c a c i da c t i v i t y o n o x i d a t i v e a n d n i t r o s a t i v e s t r e s s o f a z o l e-r e s i s t a n t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 b i o f i l m[J].P l a n t a M e d,2017,83(3-04):326-333.[26] G a o M,W a n g H,Z h u L.Q u e r c e t i n a s s i s t s f l u c o n a z o l e t oi n h i b i t b i o f i l m f o r m a t i o n s o f f l u c o n a z o l e-r e s i s t a n t C a n d i d aA l b i c a n s i n v i t r o a n d i n v i v o a n t i f u n g a l m a n a g e m e n t s o f v u l-v o v a g i n a l c a n d i d i a s i s[J].C e l l P h y s i o l B i o c h e m,2016,40(3-4):727-742.[27] C e r n a k o v a L,D i z o v a S,B u j d a k o v a H.E m p l o y m e n t o fm e t h y l e n e b l u e i r r a d i a t e d w i t h l a s e r l i g h t s o u r c e i n p h o t o d y-n a m i c i n a c t i v a t i o n o f b i o f i l m f o r m e d b y C a n d i d a a l b i c a n ss t r a i n r e s i s t a n t t o f l u c o n a z o l e[J].M e d M y c o l,2017,55(7):748-753.[28] C h e n S,X i a J,L i C,e t a l.T h e p o s s i b l e m o l e c u l a r m e c h a-n i s m s o f f a r n e s o l o n t h e a n t i f u n g a l r e s i s t a n c e o f C.a l b i c a n sb i o f i l m s:t h e r e g u l a t i o n o f C Y R1a n d P D E2[J].B M C M i-c r o b i o l,2018,18(1):203.[收稿日期]2019-09-13[本文编辑]施慧㊃95㊃中国真菌学杂志2021年2月第16卷第1期 C h i n J M y c o l,F e b r u a r y2021,V o l16,N o.1。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及抗生素抗性研究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及抗生素抗性研究

白色念珠菌生物膜形成及抗生素抗性研究白色念珠菌是一种人体内常见的真菌,可以引起许多感染,包括口腔、皮肤和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虽然白色念珠菌不会对健康人体造成太大的危害,但对免疫系统削弱的人群(如老年人、癌症化疗患者、器官移植者等)来说,感染后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其生命。

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白色念珠菌对常规抗生素越来越具有抗性,使得治疗变得更加困难。

因此,研究白色念珠菌的生物膜形成及其抗生素抗性机理,对于治疗念珠菌感染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膜是白色念珠菌感染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生物膜指的是菌株表面的一层复杂的多糖、蛋白质和DNA基质层,能够保护菌株,减弱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攻击。

在医院和家庭环境中,念珠菌可以形成多重生物膜,这种生物膜中的菌株更难以清除,也更容易引起难以治疗的慢性感染。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与念珠菌细胞表面的胞外多糖和多胺的合成有密切关系。

白色念珠菌的胞外多糖主要由β-(1-3)-D-葡聚糖和β-(1-6)-D-葡聚糖组成,这些多糖会与黏附蛋白相互作用,形成生物膜基质。

此外,多胺也与白色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密切相关,据研究表明,多胺在念珠菌感染过程中起到保护作用,能够保护生物膜中菌株免受抗生素的侵害,使其更难以清除。

在生物膜形成的过程中,念珠菌细胞也受到了自身信号转导途径的调控。

其中,cAMP-PKA信号通路是一个重要的控制因子。

研究表明,通过抑制cAMP-PKA通路的活性,可以有效地减缓念珠菌的生物膜形成速度,增强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除了生物膜的形成,白色念珠菌的抗生素抗性机理也备受关注。

目前,已经发现了许多影响白色念珠菌抗生素抗性的因素。

其中,快速外流泵是一个重要的抗生素降解机制。

快速外流泵(ERG药物外泌泵)是一种能够将抗生素从念珠菌内部强制排出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的数量和活性与菌株内部的某些代谢通路有关。

因此,通过对这些通路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念珠菌对抗生素的抵抗能力。

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其抗真菌耐药性

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其抗真菌耐药性

白念珠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其抗真菌耐药性
陈婷;李璇;黄孝天;张陆兵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年(卷),期】2024(25)1
【摘要】白念珠菌的生物膜是相对于其悬浮生长状态而言的一种独特的生长形式,是其产生毒力或致病的关键因子,生物膜形态的白念珠菌对多种抗真菌药物表现出高度耐药,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对白念珠菌生物膜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有助于感染性疾病的预防和新抗真菌药物的开发。

文章综述了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的4个关键阶段,即黏附、增殖、成熟、扩散以及其耐药性形成的代表性机制。

【总页数】7页(P130-135)
【作者】陈婷;李璇;黄孝天;张陆兵
【作者单位】江西省职业病防治研究院;南昌大学基础医学院微生物教研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79.4
【相关文献】
1.TAC1在白念珠菌对抗真菌药物产生耐药性中的作用
2.转录因子在白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的调控机制
3.抗真菌肽MAF-1A体外对近平滑念珠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与生物膜结合及抑菌情况观察
4.白念珠菌生物膜相关基因对耐药性的影响
5.解脲脲原体生物群在生物膜形成能力及生物膜形成后耐药性的差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白念珠菌双形态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白念珠菌双形态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白念珠菌双形态性的影响因素的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白念珠菌是一种由条件致病菌变为真菌菌丝体生长状态的病原微生物,其容易引发严重的感染和疾病。

然而,这种菌的双形态行为与其致
病性和感染性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为了深入地探究白念珠菌双形态性质,对影响其双形态性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势在必行。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影响白念珠菌双形态性的因素,具体包括:环境因素、营养因素、生物因素等,并通过实验验证这些因素对白念珠菌生长
和双形态性的影响,并探究其致病性和感染性之间的关系,以便为白念
珠菌病的治疗和控制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环境因素对白念珠菌双形态性的影响:本研究将考虑在不同温度、湿度、氧气含量、pH值等不同环境因素下,白念珠菌的生长和双形态性
变化的情况。

2.营养因素对白念珠菌双形态性的影响:本研究将考虑在不同营养
成分(如碳源、氮源、磷源等)的条件下,白念珠菌的生长和双形态性
变化的情况。

3.生物因素对白念珠菌双形态性的影响:本研究将考虑与其他微生
物共同生长的情况、宿主免疫系统对白念珠菌的影响等对白念珠菌生长
和双形态性的影响。

本研究的方法主要是采用培养技术和染色处理技术对白念珠菌进行
分析,然后通过实验验证不同因素对白念珠菌生长和双形态性的影响。

四、预期成果
预计本研究将揭示白念珠菌双形态性的影响因素,探究其致病性和感染性之间的关系,发现白念珠菌的相关特性,为白念珠菌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o i ifm l
WA G a — n JN Yn D G io qn , I i ig ( e tr n fMi o ilg , dc l olg f i s N D n mi, I i g, ON Xa — ig LU L- n D pa t t c boo y Me i l e o n e y me o r a C e Ch e
b p i mir s o e wi o u e . h u n i t e a a y i f t e f r t n o if m a ef r d b 1 r d ci n me h d y o t c o c p t c mp tr T e q a t ai n l ss o o mai fb o l w sp r me y X T e u t t o . c h t v h o i o o
sr i a 0 f r d b o l o eg a sc v r n r c s e ys r m n 6 wel e l u t r l t s h if m t cu ewa b e v d tan C 4 ome if m n t l s o e sa d p o e s d b eu i l c l c l ep a e . eb o l sr t r so s r e i h u T i u
构, 其形成过程有早期 、 中期 、 晚期 3 阶段。 白念菌生物膜 活性 随培养 时间延长 而增加 ,8 后代谢 活性相 对稳定 。 结论】白 个 4 h 【
色念珠菌生 物膜具有三维立体空间结构 , 其结构具有多样 、 不均质 、 开放的特点。
关键词 : 白色念珠菌 ; 生物膜 ; T 减低法 XF
h tr g n o s x trca d o ro sfr s ee o e e u , o ei n v i u m . e f a o
K y WO d : C d li a s e rs n a a be a n ;Bif m;X1rr d cin meh d ol i T e u t t o o
生物 膜 (ifm, F 是 一 种 附着 于非 生 物 或生 bo l B ) i
大多 抗真 菌药 物 等物 质所 彻底 杀灭 , 白色念珠 菌 B F
物表 面 的 、 裹 着细 胞 外 多糖 的有 三 维结 构 的菌 细 包
引起 的感染性疾病 因而大都是慢性和难治性的n 。
6 98
武 警医学院学报
AcaAc d mie Me ii a P t a e a d c n e C AF
第 1 卷 .9 1 No9 1 . Sp 2 1 e .0 0
白色念珠 茵生物膜 生长动力学分析和形态 学观察
王丹敏 靳 颖 董小青 刘丽英 ( 警医 院 1 物 教 ; .属医 检 科; 津3 12 , , , 武 学 :. 微生 学 研室 2 附 院 验 天 0 6) 0
【 文章编号】 0854 ( 1) — 680 10—0 1 00 909—3 2 0
【 中图分 类号】 39 【 R 7. 4 文献标识码 】 A
An lss o h g o h kn t s a d o s v t n o h r h lg f C n ia ab c n ay i n t e r wt ie i n b era i n t e mo p oo y o a dd lia s c o
P o lSA me oieF re Ta j 0 1 2 C ia e p ‘ r dP l oc , i i 3 0 , hn ) e c nn 6
A src:【 jci ]oivsgt tego t k e c n e om t no add l cn ifm .Meh d 】 a d a lias b t t Ob t e T et ae h wh i t s dt r ai C n ia b a s o l 【 to s C n i bcn a e v n i r n i a hf o f ai bi da
摘 要 :【 目的 】 了解 白色念珠菌生 物膜 生长动力学特点及 白念菌生 物膜 的动态形成过程 。方 法】 【 白色念珠菌 菌株 C4 在经 a0
过血清处理的灭 菌血 盖片上形成生物膜 , 经过结 晶紫染色后在连 电脑光学显微镜下 , 动态观察生物膜 的形成过程 , 采用 甲基 四
氮盐 ( tzlms t T ) tr ou l T 减低法测 定生物 膜生长动力学 。结 果 】 ea i a, x 【 白色念珠 菌可以在血盖 片上形成典 型的 、 成熟 的生 物膜结
【 eus Cni lcn u r a r ad yi b i r t e nt as oe ,n e ii rao r edd R s l 】 ad a b as ol f m m t e n p i l su u e s cv sad h ol f tnp cee t d a i c do u t c o m tc ro h g r f l t b fm o i o m tog r ii tdvl m n hs . 【 o c s n Te sut eo Cn a a i n i l st e-iesnd h uh t e d t c ee p et pa s C nl i 】 h t c r f ai le sb fm i h ed ni e, r h e sn o l a e uo r u d ba o i r m o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