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高三生物(人教版)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Word版含解析
2018届高考总复习课标版生物练习:课时跟踪训练31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变化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三十一)一、选择题1.(2015·河南郑州一模)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定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A.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查区域[解析] 重捕时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计为标记个体,则导致重捕个体中标记个体数偏大,会使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
[答案] A2.(2015·广东惠州三模)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解析] 环境容纳量是指该环境容纳该种群的最大数量,由图可知该藻类的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分析题图曲线可知,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种群增长曲线的斜率最大,说明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种群数量将在K值附近维持动态平衡,D 错误。
[答案] D3.(2015·海淀期末)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对种群数量特征描述的是( )A.2013年年底北京市常住人口性别比例为1.07∶1B.近年来,北京市65岁及以上的人口比例增大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薇甘菊的入侵,导致松树种群死亡率升高[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难度中等。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性别比例、年龄组成等。
A选项描述的是性别比例,B选项描述的是年龄组成,D 选项描述的是死亡率,C选项描述的是种群的空间特征。
[答案] C4.(2015·衡阳期末)某一食用螺引进河流人工养殖,结果迅速蔓延至稻田,疯狂吞噬水稻,现用一种能捕食该螺的鳖进行生物防治,结果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调查螺和鳖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取相同的方法B.7~8月份螺的种群密度下降最大C.从种群特征分析,8~9月份螺种群密度低的原因最可能是鳖的大量捕食D.螺与鳖构成了一条食物链[解析]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和生态系统的结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和信息转换能力,难度中等。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6: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
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32讲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种群的性别比例在一左程度上影响种群的出生率B.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C.岀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左种群数量的直接因素D.种群密度预示着种群数量的未来变化趋势2.(2016•郑州第一次质臺预测)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时,下列哪项因素一左会导致调查结果小于实际值()A.误将部分未标记个体统汁为标记个体B.两次捕获间隔时间过短,动物个体被再次捕获几率降低C.标志物脱落D.两次捕获期间,有部分个体迁出调査区域3.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I的种群增长形式B.在曲线II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人口发展处于C〜d段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戢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4.(2015•浙江六校联考)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平均值)随时间(单位:年)的变化关系,经调查在第5年时该种群的种群数虽:为200只。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由图可知,该物种迁入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一直呈“厂型增长B.理论上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容纳量约为400只C.由于存在天敌、生活空间和资源有限等,第5年到第9年这段时间内种群数量减少D.如果该种群为东方FH鼠,则将英数量控制在200只左右可有效防治鼠患5.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 O C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 ft C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 -C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立不变6.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7.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岀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种群是物种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8.(2015-德州期末)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最新高中生物-2018届高考生物第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题35 精品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群落的结构和演替一、全员必做题1.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B.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而出现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解析:选C竹林中凤尾竹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是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若两种生物的栖息地、食物种类不完全相同,则这两种生物间的竞争较弱,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可以共存于群落中;淡水鱼的分层与它们的食性有关;在弃耕农田上发生的演替的最终结果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2.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种群替代另一个种群的过程B.水生演替都是初生演替,陆生演替都是次生演替C.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D.群落中生物个体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解析:选C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替代的过程,不是种群的替代;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是根据演替的起点划分,不是根据水分的有无划分;一般情况下,农田弃耕后,土壤表层有机物质会逐渐增多;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
3.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可忽略,不必记录下它们的特征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两种:一是取样器取样法;二是目测估计法C.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进行调查D.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选C丰富度是指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需要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围较大的动物,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宜采用取样器取样法,不能采用标志重捕法。
2018高三生物(人教版)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含解析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考点一种群的特征(Ⅰ)1.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C.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D.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解析: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并且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比如马和驴能够交配,但是后代骡子不可育,说明马和驴就是两个物种。
答案:C2.(2017·南师大附中联考)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解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种群的数量变化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等的制约,B错误。
答案:B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
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应为100 m2左右,B项错误。
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
答案:D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Ⅰ)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4.(2017·内蒙古赤峰高三一模)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B.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 D.种内斗争越来越弱解析:依题意,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即超过K/2时,受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环境阻力会越来越大,种内斗争会越来越激烈,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升高,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33种群 新人教版
课时作业33 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往往差异很大B.年龄组成是指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C.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和死亡的个体数目解析:考查对种群特征的理解。
种群具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特征。
种群密度会因种群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同一物种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如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在夏天种群密度较高,在秋末天气较冷时种群密度就降低。
答案:C2.2012·山东淄博一模科研人员对某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农业生产上在D点时进行捕捞最有利B.D点表示种群密度最大C.B点表示种群的增长率最大D.从O点到D点,种内斗争越来越激烈解析:捕捞最有利的时机应当选择种群增长率最大的时机,即出生率-死亡率的值最大时的B点,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此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答案:A3.下图是对某地区某种动物的种群结构调查结果,其种群发展趋势是( )A.总能量将增加B.环境阻力不变C.种群密度下降D.保持稳定型增长解析:根据坐标中种群年龄组成直方图可知:该种群中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属于衰退型种群,由此可预测该动物种群的种群密度会逐渐下降。
答案:C4.下列关于样方法调查结论的处理措施,正确的是( )A.得出的结论与其他同学的不一致则舍弃B.无论样方数据大小,只要取其平均值就可接近真实密度C.取样方计算时,选生物密度大的区域更科学D.多次取样,舍弃数据悬殊的个别样方,取其平均值解析:样方的选取要有代表性,个别样方由于生物生存条件优越或恶劣而不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要舍弃其数据参考。
答案:D5.用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下列假设不符合要求的是( )A.被标记的动物在种群中完全混合B.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C.被标记的动物物种有明显的群聚现象D.动物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标记物不脱落解析:标志重捕法对动物进行野外调查,是建立在以下假设之上的:被标记的动物混合要均匀,个体被捕捉的概率相等,没有大量个体的死亡、出生、迁入和迁出,被标记的动物要均匀分布,动物应在行为上不受标记物的影响且标记物不易脱落。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1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选择题1.(2017·衡阳一模)下列不属于对种群特征描述的是( )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解析:选D 某池塘生活了约150种生物属于物种丰富度,属于群落特征。
2.下列关于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依据种群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B.当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C.比较三种年龄组成类型的种群,稳定型的出生率最高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解析:选A 种群的年龄组成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依次为大于、等于和小于;种群数量为K/2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快,此时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
3.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
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解析:选D 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的关键是随机取样;取样方法可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
4.(2017·唐山统考)图中字母表示的时刻,种群数量不为K值的是( )解析:选C a时刻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为0,此时种群的数量达到最大,为K值;b 时刻之前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加,b时刻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达到K 值,超过b时刻种群数量基本不变;c时刻种群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在两线的交点处,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达到K值;随着时间增加,个体数量增加,d时刻种群数量达到最大(K值)。
最新-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十三章 课时跟踪检测 必修2 精品
2018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必修二第十三章课时跟踪检测(时间:3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0分)1.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基因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B.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共同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过程D.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自然选择学说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不断改变,形成生殖隔离时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答案:B2.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的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也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地理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C.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发生不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D.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进而形成生物多样性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的进化方向;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定向的,从而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进化。
答案:D3.下列观点不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是( )A.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是隔离B.马和驴交配产生强壮的骡子,马和驴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C.种群中个体的死亡可能会导致种群基因库发生改变D.狼和兔子的奔跑能力的提高是它们共同进化的结果解析:马和驴交配后产生的骡子并没有生殖能力,马和驴之间仍存在生殖隔离。
答案:B4.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B.野生物种灭绝后会使本物种的基因的多样性降低C.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解析: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不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有些情况还会导致稳定性降低,甚至由于缺少新物种的天敌导致本地有些物种灭绝;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有利的个体,其有利的基因得以保留,但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 第32讲 种群的特征与种群的数量变化 新人教版
基础巩固1.以下有关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对在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B.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一定呈“J”形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意味着新物种的形成D.调查某种昆虫卵的密度、作物植株上蚜虫的密度可以采用样方法2.如图K321反映了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
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①②③图K321A.①为增长型,种群数量最多B.③未来种群数量变化既不符合“J”形曲线,也不符合“S”形曲线C.年龄组成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D.年龄组成是种群的空间特征之一能力提升3.2011·青岛模拟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K322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有误的是( )A B C D图K3224.2011·长春模拟如图K323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图K323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5.若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饵料和水,则笼内鼠数变化和饲养时间之间的关系,应为图中曲线( )图K3246.2011·泉州模拟将具有竞争关系的甲、乙两种水生动物,共同培养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其数量变化如图a所示;而共同培养在有一定铜浓度的培养液中,其数量变化如图b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图a 图b图K325A.甲在无铜污染环境中呈“J”形增长,而在有铜污染环境中呈“S”形增长B.乙在无铜污染环境中呈“S”形增长,而在有铜污染环境中呈“J”形增长C.从无铜污染环境转入有铜污染环境,甲、乙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将发生改变D.从无铜污染环境转入有铜污染环境,甲、乙两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保持稳定不变7.图K326显示了蝌蚪的生长速率随种群密度增加的变化情况(在同样的空间里,个数由5增加到160),图中曲线可以说明( )图K326A.食物短缺降低了蝌蚪的存活率B.蝌蚪变态所需的时间与种群密度成负相关C.一定范围内,蝌蚪生长速率与种群密度成正相关D.高种群密度下,能够变态为青蛙的可能性减小8.鱼鳞藻、脆杆藻是鱼类的饵料,微囊藻会产生有毒物质污染水体。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作业31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课时作业(三十一) 种群的特征及数量变化1.[2018·河北衡水中学二调]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近期政府出台了“二孩政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一定会降低出生率B.动物种群密度减小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C.随着“421型”家庭增多,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D.“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和降低死亡率,从而提高自然增长率答案:C 解析:人口性别比例的失衡不一定会降低出生率,A错误;动物种群密度减小的方法不适用于人口数量的减少,B错误;随着“421型”家庭增多,幼年人口减少,人口年龄金字塔底部面积所占的比例减小,C正确;“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并没有降低死亡率,D错误。
2.[2018·江西南昌一模]科学工作者为了监测和预报某草原鼠害的发生情况,对田鼠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进行调查,发现在最初的一个月内,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据此分析错误的是( )A.研究者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该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B.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其中λ为1.015C.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D.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答案:D 解析:调查某地区田鼠的种群数量,采用标志重捕法,A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种群增长模型可构建为N t=N0λt,由于种群数量每天增加1.5%,所以λ为1.015,B正确;最初一个月内,田鼠的生存环境是空间条件充裕、食物充足、气候适宜,属于理想条件,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正确;数月之后,当田鼠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不是防治鼠害的最佳时期,有害动物的防治越早越好,D错误。
3.[2018·湖北荆州调考]百山祖冷杉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植物之一。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时跟踪检测:(十三)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检测(十三)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①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②提出合理的假设;③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④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③④①② D.②③①④解析:选A 建构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用数学形式表达→检验或修正。
2.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的个体总数是( ) A.m·2T B.m·220C.2T/20D.m·23T解析:选D 某细菌(m个个体)每20 min就分裂繁殖一代,可知其1 h繁殖3代,T h繁殖3T代,T h后种群个体数是m×23T。
3.关于环境容纳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环境容纳量是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超过环境容纳量B.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迅速降低C.环境容纳量是不会改变的,不受空间和资源的限制D.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目的是提高大熊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解析:选D 种群数量可在环境容纳量即K值附近上下波动;人为地一次性捕杀家鼠后,其环境容纳量不会迅速降低;环境容纳量会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生存环境,会提高其环境容纳量。
4.关于“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分析,错误的是( )A.“J”型曲线只适用于实验室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的适宜环境后的一段时间内B.“S”型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的关系C.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有无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D.“S”型曲线和“J”型曲线一样,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解析:选D 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个体间对有限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的竞争导致种内斗争必将加剧,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加,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课时跟踪检测 新人教版必修3
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与数量的变化课时跟踪检测新人教版必修3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可用一定的数学模型表示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研究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的增长速率可预测其K值2.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该害虫的种群密度将明显减小,其原因是( )A.雄性个体数量减小使雌虫生殖能力下降B.成虫个体数量大量迁出使幼虫个体数量减少C.受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影响,雌性个体也减少D.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使种群的出生率下降3.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后种群的增长速率也可能为负值C.种群增长的开始阶段不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相同的种群K值也可能不同4.社鼠是主要生活在山地环境中的植食性鼠类。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社鼠与其天敌黄鼬的种群数量波动是不同步的B.社鼠的种群数量总是处在环境容纳量之下C.生活一段时间后,社鼠种群就会从增长型转变为衰退型D.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一定呈“J”型增长5.(2013·青岛模拟)自然条件下,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不.正确的是( )A.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S4点之后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K-N)/K值为0.5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6.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2 mm,若盖玻片下经稀释10倍的培养液厚度为0.1 mm,计数时观察值为M,则10 mL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约为2.5 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7.右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
2024高考生物一轮复习课时检测32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含解析新人教版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更一、选择题1.(2024年1月新高考8省联考·重庆卷)我国热带雨林物种丰富,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成为科学家们竞相探讨的“伊甸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优越,某种群在入侵初期单位时间内的增长倍数肯定B.热带雨林的物种丰富,生态价值高,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C.某种群数量在短期内保持稳定,则其年龄组成不行能为增长型D.测定雨林内蜘蛛、蜈蚣等动物的种群密度需用标记重捕法解析:选A 热带雨林生态环境优越,某种群在入侵初期种群数量成J型曲线增长,故单位时间内的增长倍数肯定,A正确;热带雨林的生态价值,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B 错误;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料种群的发展趋势,但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比如气候、食物、天敌和传染病等,故当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时,某种群的数量在短期内也可能保持稳定,C错误;蜘蛛、蜈蚣活动实力弱,活动范围小,应当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
2.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增长型年龄结构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B.害虫种群密度不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C.性别比例的变更不会影响种群密度D.全部生物的种群都会经验增长期、稳定期、衰退期解析:选A 增长型年龄结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诞生率大于死亡率,所以预示着种群数量将增多,A正确;害虫种群密度在肯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虫害的严峻状况,能作为生物防治的依据,B错误;性别比例的变更会通过影响诞生率而影响种群密度,C错误;因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加之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所以大多数生物的种群在经验增长期、稳定期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会进入衰退期,甚至消亡,D错误。
3.(2024·山东等级考)为探讨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育和单独培育,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单独培育条件下,甲藻数量约为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B.混合培育时,种间竞争是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缘由C.单独培育时乙藻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D.混合培育对乙藻的影响较大解析:选B 由图可知,单独培育条件下,甲藻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为2.0×106个,在K/2(1.0×106个)时种群增长最快,A正确;混合培育时,在10~12天甲藻种群数量接近K 值,而乙藻种群数量接近0,此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增长缓慢的主要因素是种内竞争,B错误;由图中曲线可知,乙藻单独培育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C正确;混合培育时,甲、乙两种藻起始数量相同,到10~12天时甲藻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而乙藻接近灭亡,可知混合培育对乙藻的影响较大,D正确。
生物一轮复习第一编考点通关考点32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练习含解析
考点32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一、基础小题1.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接种后,需对培养液进行灭菌B.接种后,需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C.抽样检测时,需将培养液静置几分钟后再吸取D.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向计数室滴加样液后再盖上盖玻片答案B解析对培养液灭菌应在接种前进行,如果接种后灭菌酵母菌会被杀死,A错误;接种后立即进行第一次抽样检测作为后续的对照,B正确;抽样前应先振荡试管将培养液摇匀后再吸取,C错误;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盖上盖玻片,然后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其自行渗入,D错误。
2.下列为种群数量特征的两个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A.图1中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bB.图1中的c为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图2中丁与图1中的a表示的含义相同D.图2中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答案C解析图1中a只影响出生率,而b既影响出生率也影响死亡率,据此判断a为性别比例,b为年龄组成,进而可知c为种群密度。
图2为图1的变式,图2中甲使种群密度增加,应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应为死亡率和迁出率;丙只影响出生率,应为性别比例;丁为年龄组成。
故选C。
3.如图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O~b段,该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与种群密度之间呈负相关B.b~c段种内斗争最激烈C.为有效防止鼠害,最好将种群数量控制在b点D.利用捕食关系控制鼠的数量,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答案D解析O~b段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不断增大,种群密度也在不断增大,故两者呈正相关,A错误;c~d段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种内斗争最激烈,B错误;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大,为有效防止鼠害,最好将种群数量控制在b点以下,C错误;利用捕食关系控制鼠的数量不会破坏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地区的抵抗力稳定性,D正确.4.如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B.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目前我国人口不断老龄化,人口发展处于c~d段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答案A解析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在当地没有天敌,在刚开始时其种群增长曲线与Ⅰ相似,A正确;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错误;目前我国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只是老年人的比例不断增加,C错误;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时,产生的酒精较多且较快,可获得最大效益,D错误。
2018版高考生物一轮复习教师用书:第九单元生物与环境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含答案
第一讲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考纲展示]1.种群的特征(Ⅰ)2。
种群的数量变化(Ⅱ)3。
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201页一、种群的特征1.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
2.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①样方法错误!②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范围大的动物。
(2)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是出生率和死亡率及迁入率和迁出率。
(3)年龄组成①图中各年龄组成的类型A:增长型,B:稳定型,C:衰退型。
②各年龄组成类型的特点及种群密度变化的趋势。
如下表:类型各年龄分布种群密度变化趋势A 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增大B 各年龄个体比例适中基本不变C 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减小(4)性别比例: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3.种群的空间特征(1)概念: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
(2)类型: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
二、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类型1.曲线A为“J”型曲线(1)形成原因: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敌害。
(2)数学模型N t=N0λt错误!(3)曲线特点:种群数量是以一定的倍数连续增长。
2.曲线B为“S"型曲线(1)形成原因:食物、空间有限(2)曲线特点错误!(3)应用建立卧龙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栖息环境→提高环境容纳量→保护大熊猫。
3.图中阴影部分为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就是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
(1)“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差异:环境阻力的有无.(2)A、B曲线联系:“J”型曲线错误!“S”型曲线.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1)变化类型:增长、波动和下降。
(2)影响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以及人类活动等。
5.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对有害动物的防治、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都有重要意义.敌害.其特点是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λ倍)增长(数学模型:N t=N0·λt).4.“S"型增长曲线成因:资源和空间条件有限,随种群密度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多,从而使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直至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三十三)种群的特征和数量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征(Ⅰ)
1.下列有关种群和物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一个物种可以形成多个种群,一个种群只能含有一个物种
B.某一种群密度会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C.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
D.生物入侵的种群最终将呈“S”型曲线增长
解析:物种是指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的一群生物,并且能产生可育后代的生物,比如马和驴能够交配,但是后代骡子不可育,说明马和驴就是两个物种。
答案:C
2.(2017·南师大附中联考)如图为种群特征的概念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c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b表示年龄组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大
C.若种群的增长为“S”型曲线,则在种群数量达到K值前,种群的年龄组成一直是增长型
D.除了图中所示特征外,种群还具有空间特征
解析: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不一定会越来越大,因为种群的数量变化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如气候、食物等的制约,B错误。
答案:B
3.下列有关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1 m2左右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法
解析: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的种群密度,用样方法,A项错误。
一般而言,北温带地区每个样方的大小,乔木为100 m2,灌木为16 m2,草本为1 m2,所以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应为100 m2左右,B项错误。
调查蒲公英,除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外,还要把样方两个相邻的边及顶角处的个体统计在内,其他边缘不作统计,C项错误。
答案:D
考点二种群数量的变化(Ⅰ)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4.(2017·内蒙古赤峰高三一模)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B.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环境阻力越来越小D.种内斗争越来越弱
解析:依题意,当种群数量超过环境最大容纳量一半,即超过K/2时,受有限的自然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环境阻力会越来越大,种内斗争会越来越激烈,致使种群的出生率逐渐降低,死亡率逐渐升高,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所以种群密度增长越来越慢。
答案:A
5.(2017·安徽合肥质检)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
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解析: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该鲫鱼种群密度调查时,要注意在调查期间研究对象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志物不能脱落、不能影响到标志对象的正常活动,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做到随机捕鱼,只有这样才能减小估算值与实际值的误差,使调查结果准确,具有代表性。
答案:D
6.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
在停止增长时()
A.种群密度最大B.成年个体数量最多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D.增长速率大于零
解析: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时,老年个体数量最多,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增长速率等于零,种群密度达到最大。
答案:A
7.(2017·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三月考)右图所示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
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为400
解析:e点为环境容纳量(K值),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为0,A 项正确;图中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表示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量,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b点之后,B、C项错误;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即K/2=100,则种群数的K值为200,D项错误。
答案:A
提能强化练——考点强化·重能力
8.下图是种群数量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会存在类似曲线Ⅰ的种群增长形式
B.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C.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不断加重,人口发展处于c~d段
D.酿酒过程中,将酵母菌的种群数量控制在K/2可获得最大效益
解析:外来物种入侵时,由于在当地食物充足、没有天敌,在刚开始时其种群增长形式
与曲线Ⅰ相似,A正确;在曲线Ⅱ中的b点,种群数量达到最大,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错误;目前我国人口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只是老年人的比例增加,C错误;酿酒过程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保持在b点时,产生的酒精较多且较快,可获得最大效益,D错误。
答案:A
9.(高考改编)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蒂(“S”型曲线)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组成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从图示分析,该坐标图为某种群的季相图,纵坐标为种群个体数量变化。
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数量将增加,但应该也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与食物、天敌等因素相关,所以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年龄组成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形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
答案:A
10.某小组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锥形瓶中进行如下图所示的培养,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
B.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
C.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Ⅱ内的开始下降
D.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均相同
解析:由于培养液的体积不同,起始酵母菌数不同,因此4个锥形瓶内的种群达到K 值的时间不同,A正确;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正确;锥形瓶Ⅱ、Ⅳ中的培养液体积相同,但是Ⅳ内的起始酵母菌数量多,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C正确;锥形瓶Ⅰ~Ⅳ中的起始酵母菌数和培养液体积都不一样,因此4个锥形瓶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Ⅰ和ⅢK值相同,Ⅱ和ⅣK值相同,D错误。
答案:D
11.(2017·济南模拟)资源的合理使用既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假设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种群数量,据表分析正确的是()
N(K-N)/K
某动物种群在不同条件下数量变化情况的数学模型,请回答以下问题: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__________,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长近似于__________型曲线。
该模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____。
(K1或者K2)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
解析:调查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有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样方法常用于调查植物、活动能力小、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广的动物。
(1)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取样的关键是随机取样,不掺杂主观因素;种群的种群密度是各个样方密度的平均值,因此根据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15+18+15+19+15+14)÷6=16只/m2。
(2)分析题图曲线可知,Ⅰ曲线随害虫密度升高成本价值降低,因此Ⅰ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Ⅱ是不同害虫密度下农作物的价值,分析题图可知,B点农作物的价值和成本价值之差最大,该点的效益最大。
答案:(1)随机取样16(2)Ⅰ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