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科学技术的作用及人才战略
自然辩证法—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
浅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通过对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有了一定认识,并且意识到:以“科学技术动力观”为构架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它全面、深刻地把握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多重职能,树立起“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的大科学观;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拓深形式。
“科学技术动力观”与科学发展观的辩证统一,开创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实现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有效契合的新境界。
一、首先,先谈谈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思想。
(1)的科学技术思想。
的科学技术思想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中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发展2)努力接近与赶上世界科学发展的先进水平3)开展群众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指出“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伟大的运动,急需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及时解决运动中的问题,使运动引导到正确的、科学的、全民的轨道上去”。
4)自力更生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5)建立宏大的工人阶级科学技术队伍——一再强调要造成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科技队伍。
为了建成社会主义,工人阶级不能没有自己的技术干部的队伍。
他指出:“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庞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社会主义是不能建成的”。
(2)的科学技术思想的科学技术思想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合改革开放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态势,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理论观点,形成了的科学技术思想。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根据世界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概括了人类实践所提供的新经验和新成果,第一次明确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论命题,成为科学技术思想的理论核心。
2)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服务。
3)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4)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5)进行科技体制改革。
6)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都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
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它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历史演进的客观必然性。
在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过程中,唯物史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分析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具体应用。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表现。
社会主义制度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以实现社会财富公平分配为目标的制度体系。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即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历史必然性。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制度导致社会不公正和不平等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和平等方向发展的客观规律。
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体现在其根本目标和原则的科学性上。
社会主义制度旨在消除阶级分化,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公正和进步。
这一目标符合人类社会追求自由、平等和公正的普遍要求,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道义合理性。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实现人类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体现了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制度合理性的深刻分析和阐释。
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指导和经验借鉴。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靠意志力量和个别英雄的拼搏,而是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参与和共同努力。
要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必须坚持唯物史观的指导,深入研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根据时代要求和人民需要不断改进制度机制,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进行了深刻的阐释和分析,为我们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导。
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挑战下,我们要更加牢固地坚持唯物史观,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努力。
[重点]科学人才观十大理念
科学人才观十大理念第一、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最活跃的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才是人力资源中的先进部分,是科技创新的主要承担者,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造性贡献,决定了人才是最活跃的先进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在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时候作出时代性的判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并由此提出,一定要在党内和全社会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人才是科学技术的主要载体。
第二、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力资源是我国最丰富、最可开发、最有潜力的资源,是中国走科学发展之路最可依赖也必须依赖的第一资源。
随着我国经济、科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才资源总量和质量都迅速提升。
江泽民同志在论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就指出,人才是一个国家发展最重要的资源,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对科学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
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
第三、人才工作要为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服务。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人才工作才能有为有位。
十七大以来,我们按照中央部署,大力引进国家发展急需紧缺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制定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组织专家学者到地方发展一线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开展咨询服务,都是人才工作服务大局的实际行动。
第四、人才优先发展是科学发展的有效路径。
人才优先发展是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追赶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率先发展的成功实践。
党的十七大以业,我们围绕建设人才强国,加大人才投入和开发力度,大力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人才,国家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有力推动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确立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唯物史观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与意义
唯物史观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与意义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出发,探讨其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与意义。
一、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其基本观点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有规律性的发展过程,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辩证法则认为事物是辩证发展的,包含着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
唯物史观深刻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为科学解释社会现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二、唯物史观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1. 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方向。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现象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应当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出发,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本质。
唯物史观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方法指导。
2. 强调社会历史性和社会变革的可能性。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着永恒的历史性和无止境的发展变化,这就为社会科学方法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的发展规律,强调了社会变革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3. 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
唯物史观认为真理是从实践中得出的,强调社会科学研究要结合实践,深入社会实际,才能更好地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
唯物史观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性就在于强调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根本标准。
三、唯物史观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1. 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唯物史观强调实践、历史和现实的联系,使社会科学研究更具深度和广度,更贴近社会实际,更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2. 促进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唯物史观的辩证法思想强调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鼓励人们从辩证的角度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
3. 促使社会科学研究更加客观、科学。
唯物史观要求社会科学研究人员要坚持客观、科学的态度,摒弃主观意识形态的干扰,客观公正地研究社会现象,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指导和思维路径。
2023届四川省成都市高三下学期高考专家联测卷(四)丨文综答案
2023届高考专家联测卷(四)文科综合思想政治参考答案双向细目表参考答案及解析12.【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命题解析】用外币结算时,需要冉换成人民币才能在国内继续生产和消费,这需要付出一定的汇兑费用,也要承担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用人民币结算可以避免这些问题,故②④正确。
①③与题意无关。
13.【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命题解析】②④能直接反映材料的意思。
①的“生产方式”错误,③的“新动能”错误。
14.【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命题解析】本题比较简单,①②明显错误。
15.【答案】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命题解析】注意设问是“三者的共同作用”,三个工程并不都与能源问题相关,也不能保障我国能源安全,④不符合题意。
②的“优化”明显不符合题意。
16.【答案】C【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命题解析】①的“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说法错误,政府既要管理,也要服务,就注册制改革而言,政府的管理依然重要,只是管理方式变化了。
④的“推进政务公开”明昱与题意无关。
17.【答案】B【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命题解析】②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材料讲的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与人民政协没有直接关系,排除②。
同样,材料也不涉及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排除③。
18.【答案】D【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命题解析】①的“立足”是错误的,②的“推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与题意没有关系。
19.【答案】A【命题意图】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命题解析】③的“促进文化融合统一”说法错误,④的“增进彼此的文化认同”说法错误。
大学思想政治课主要问答题思考题
习题五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思考题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答案要点:(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候,必须解决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问题,这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第二次结合.(2)马恩经典作家不可能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各种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结合.(3)“以苏为鉴”、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中的经验教训,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也需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2、如何全面认识改革开放前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成果和认识的曲折发展?答案要点:(1)要充分肯定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的理论成果;(2)明确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必然要经历一个过程,在此过程中有曲折是可以理解的;(3)不能因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犯有错误就否定已经取得的成绩,否定“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历史.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答案要点:(1)全面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历史经验(2)全面总结改革开放的新鲜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4、为什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答案要点:邓小平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把握中国国情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基础上,突出强调生产力的重要性,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纳入社会主义本质,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5、怎样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答案要点:(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本质概念是从目的和目标层次上界定的,区分了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有更高的概括性;(3)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强调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二是突出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着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的统一.6、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
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最终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在社会科学领域,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分析社会现象、揭示社会规律、推动社会变革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基本的分析框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推动的。
在研究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深入挖掘根本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其次,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客观规律性。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应该深入到社会历史的长河中去寻找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性,只有把握这些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再次,历史唯物主义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强调实事求是、辩证分析,鼓励我们运用全面系统的观点去分析问题,不偏不倚地寻找事物的本质。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可以借鉴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以科学客观的态度去研究社会现象,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理解。
最后,历史唯物主义激励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理论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也要回归于实践。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不能只停留在理论阐述,更应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入现实社会,通过实践验证和完善理论,为社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
综上所述,历史唯物主义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为我们认识社会、改造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在今后的社会科学研究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历史唯物主义的运用,不断深化对社会规律的认识,推动社会科学的发展。
愿我们在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引下,不断前行,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与此同时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略 科教兴国
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从而使教育这个 长远的根本大计 从国家
发展战略的层面上得以落实和保证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曾在知识分子和人才问题上走过弯路 在左倾
思潮的影响下长期轻视知识分子 文化大革命中甚至把知识分子
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充分发挥教育在开发我国人力资源方面的优
势 全面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不断提高工
人 农民 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群众以及全体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和科学文化素质 不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 充分发挥
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始终是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
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第一要务 把提高人民的素质当作第一要
容等各方面的改革 以培养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 面向现代化的适
合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 四有 新人 同时要大力加强科普
工作 培养人民群众的科学思维 科学精神 科学信仰 要建立与完
善工人 农民与知识分子提高自身素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使每一
个劳动者都认识到自己必须是一个终身 学习型 的人 才能适应
社会进步的要求 才能使自己永远先进 而不致被时代所淘汰
务 不仅说明了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 而且强调了培养大批高素
质人才的紧迫性 是对历史唯物主义关于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
的主体性要素 是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观点在新的历史时期的
重要阐发
我国要发展教育 必须着眼于世界教育发展的整体趋势 从我
国不同层次的生产力实际及劳动者素质状况出发 建立合理的基
础教育 中等教育 高等教育投资结构 并相应深化教育的体制 内
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 是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
以人为本—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新发展
以人为本—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社会实践中的新发展《以人为本—唯物史观在当代我国社会实践中的新发展》1. 引言在当今社会,我国正面临着巨大的社会变革和发展挑战。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唯物史观作为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之一,对于解决当代我国社会实践中的种种问题,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唯物史观在当代我国社会实践中的新发展,并结合实际案例加以分析。
2. 唯物史观的内涵唯物史观是我国的指导思想之一,其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实事求是。
它强调历史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的发展动力,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
在当代我国,唯物史观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全局性和长远性,要求政策和决策的制定要有利于增进人民福祉、推动社会和谐、促进经济发展。
3. 以人为本—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在当代我国社会实践中,唯物史观正在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它注重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
我国政府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通过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让更多的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它注重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强调法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
我国不断加强法治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依法治国水平。
再次,它注重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综合实力。
我国在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升级,推动创新驱动发展,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不断取得新的成就。
4. 案例分析以人为本—唯物史观的新发展在我国的实践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在教育领域,我国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医疗卫生领域,我国不断深化医疗体制改革,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推进健康我国战略,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好的医疗卫生服务。
在就业领域,我国加大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引导更多人才回乡创业,提高农民工收入,促进社会稳定和和谐。
5.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以人为本—唯物史观在我国社会实践中的新发展,是一种符合我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重要思想。
政治时政热点结合答题模板
专题1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一、经济生活1。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支柱产业的经济意义。
①我国现阶段主要矛盾决定,有利于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②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培养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产业发展。
③扩大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
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⑤增强国际竞争力、软实力、综合国力。
2、怎样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①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②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进行宏调,保证财政收入力度。
③发挥财政促进文化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④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⑤消费的反作用,提高文化产业消费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合作,引进外资人才,学习优秀文化成果。
3、怎样建设诚信的市场经济?①市场经济有法制性特征,要求国家制定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法律体系。
②政府应加强宏调,注重自身信用建设。
③产品经营者提供职业道德,遵守交易规则,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④消费者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4、经济生活分析我国文化企业发展如何适应新形式?①文化企业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开拓国际市场。
②文化企业制定正确经营战略,迎合市场需要。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形成竞争优势。
④诚信经营,生产高质量产品。
二、政治生活1、加快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社义文化的政治意义?①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
②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③当前国际竞争实质是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较量,发展社义文化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综合国力。
三、文化生活1、加强文化建设对中国现代化进程有何意义?①文化对社会作用: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
②文化对人的作用:丰富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
③文化对综合国力:提高文化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
江苏省决胜新高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大联考政治试题(含答案)
决胜新高考——江苏省2024届高三年级大联考政治2024.4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
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共产党宣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矛盾的这两种表现形式中运动着,它毫无出路地处在早已为傅立叶所发现的“恶性循环”中。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上述论断共同阐明了A.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弊端并进行了揭露和批判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的标志C.阶级斗争是推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和灭亡的根本动力D.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2. 近日,来自河南、陕西、山西、云南等地的商业银行密集发布公告,宣布下调定期存款执行利率。
据不完全统计,存款利率下调幅度从5个基点至45个基点不等。
有专家认为,在金融支持实体的背景下,贷款利率显著下行,然而银行的负债成本保持相对刚性,息差持续压缩,加大了其经营压力。
下列对商业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分析正确的是:A.各商业银行依照市场利率变化情况,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B.降低了商业银行存款成本,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了其经营压力C.有利于直接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D.如果存款利率处于下降周期,人们将会尽量减少长期限存款3.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财政收入下行,支出压力上升。
为发挥财政逆周期调节,2024年开始,国家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
关于发行特别国债对促进我国经济平稳运行的推导合理的是:①增加财政定向支出②拉动经济增长③激发社会生产活力④提升财政创收能力⑤刺激社会总需求A.④→①→③→②B.④→①→⑤→②C.①→③→⑤→②D.①→⑤→③→②4.作为世界手机市场的佼佼者,就在最近iPhone15系列价格大跳水,降价之后立马引发了销量的霸榜。
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
作者: 胡凤堂
作者机构: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
出版物刊名: 中国市场
页码: NULL-NULL页
主题词: NULL
摘要: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深刻指出:“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这一论断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高度,深刻阐明了教育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升华,也是我党对教育价值功能在认识上的又一突破。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最终物质力量。
教育虽然不是物质的、直接的生产力,但它可以通过开发、提高劳动者的智力,不断地扩大劳动对象,改进劳动资料并有效地加以利用等途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所以教育也是重要的生产力要素。
劳动者要提高自己的智慧、能力和素质,必须借助于教育,掌握科学文化和劳动技能。
同时,教育也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没有教育,前人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为后人掌握,就无从继承和发展。
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和科学的地位日益突出。
在现代生产中,科技和智力的运用占据首位,教育的参与成为现代生产的必要前提。
教育成为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是提高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力量。
江泽民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三章题库
辨析题:1、地理环境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错误。
(1)地理环境是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存在不可缺少的因素。
,但地理环境只能通过物质生产来制约社会发展,它本身并不能直接决定社会的发展。
(2)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影响作用,即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的进程。
(3)重视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确的,但把地理环境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则是不正确的。
2、科学技术是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错误。
(1)科学技术是知识形态的生产力,它不能直接实现对自然的改造,是潜在的生产力。
(2)科学技术只有和生产相结合,渗透到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引起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重大变化,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才能成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3)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第一生产力,日益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
3、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就在于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错误。
(1)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把思想动机之类的社会意识当作社会历史的最终决定力量,仅仅看到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未能揭示思想动机背后的动因,即物质生产及其规律;二是以往的历史理论恰恰未能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及其创造历史的作用。
(2)唯心史观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不是不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而是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正确。
生产力于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构成了生产方式。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5、人民群众即劳动群众。
错误。
(1)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阶级社会中,通常会包括若干不同的阶级。
(2)无论是劳动阶级,还是非劳动阶级,只要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推动历史前进的阶级,都属于人民群众。
6、国家本质上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机构。
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价值和意义1.
结合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论述科学发展观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如何才能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理论内涵?很多文章是从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阐发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武俊斌则选择从认识论的角度探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传承,相信会给广大读者以启迪。
《人应在竞争中开发自我》把“竞争”这一概念进行哲学化解读,带我们跳出对“竞争”的狭义理解,而从更宏观的层面把竞争看作是开发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途径和方式,文思隽永,发人深省。
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如何更好地理解和利用传统文化造福今日社会,应该是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有意识思考的问题。
庞原同志通过对经典文献的解读,挖掘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指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构有着非常深刻的文化学内涵,同中国人的心性一脉相承。
对民生问题既需要做形而上的哲学思考,也同样需要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进行专题化研究,寻找到提高公众生活质量的路径。
《我国社会保障发展趋势前瞻》提出社保体系建设应从重视“量”变为重视“质”,把有限的资源着重用在需要重点保护的人群上,不失为对建设社保体系颇有新意的探讨。
温家宝总理在刚刚闭幕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指出,科技发展归根到底靠人才。
谁在人才上占有优势,谁就能在科技上占领制高点。
培养人才关键靠教育,而教师素质则是影响教育成果的决定性因素,在这方面下多大的力气都不为过。
万殿生的文章主要就21世纪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质展开论述。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新飞跃,是中国共产党人以深刻的战略思维和宽广的世界眼光思考当代世界和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新成果,是正确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是批判继承前人的思想、深刻反思发展的历史规律、科学总结我国的实践经验的理论成果。
它准确把握了我们所处的历史方位和现实国情,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科学回答了“怎样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体现出鲜明的真理维度。
唯物史观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以历史的发展规律、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关系为基础的历史观念。
唯物史观对社会科学方法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将探讨唯物史观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一、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受一定的客观规律所制约的,而这些规律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
这种客观规律的揭示为研究社会现象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使社会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认识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理解。
二、唯物史观强调了历史的渐进性和必然性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社会科学家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历史的发展趋势和规律,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由过去向未来的必然推移。
这对于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建立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使研究者们能够更好地把握社会变革的时机和方向,更好地规划和实施社会改革的措施。
三、唯物史观促进了社会科学的理论革新和实践创新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现象的发生和变化是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应当着眼于深层次的经济因素,揭示社会现实的根本矛盾和变革动力。
在这种指导下,社会科学理论和实践都将得到革新和创新,使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刻的内涵。
四、唯物史观强调了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在唯物史观的理论框架下,社会科学研究不能脱离实践,而应当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密切联系群众、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工作。
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使社会科学研究更加务实、更富有现实意义。
综上所述,唯物史观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揭示客观规律、强调历史必然性、促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强调理论与实践结合等方面。
只有在这些方面,社会科学研究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概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概述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核心思想和理论体系,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重要观点及其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我们认识和理解科技与社会的关系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文章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形成背景和历史发展,阐述马克思、恩格斯等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技术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的阶级性、科学技术的革命作用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还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在当今社会的应用和发展,分析其在指导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精髓和要义,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的繁荣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我们也期待通过这一研究,为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观的理论基础根植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刻理解以及他们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这一观点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等经典著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阐述。
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技术的社会属性。
科学技术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是社会关系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技术被用来加强剥削和压迫,而不是用来促进人类的全面发展。
因此,马克思主义主张将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发展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技术与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又为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杭州市淳安县中医院医共体自主招聘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考试真题及答案2022
杭州市淳安县中医院医共体自主招聘高层次紧缺专业人才考试真题及答案2022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2022年3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赤道几内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奖”颁奖仪式,中国科学家()院士因在人工肝、微生态及传染病防治领域取得的卓越成就荣获该奖。
A.杨振宁B.钟南山C.李兰娟D.屠呦呦【答案】:C2.2021年10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正式施行。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将我国兵役基本制度由“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调整为()A.实行以志愿兵役为主体的志愿兵役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B.实行以义务兵役为主体的义务兵役与民兵兵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C.实行以志愿兵役为主体的志愿兵役与义务兵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D.实行以义务兵役为主体的义务兵役与志愿兵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答案】:C3.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
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是:A.到2049年建成世界一流强国B.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C.到2020年步入中等发达国家水平D.到2049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答案】:B4.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唯心主义哲学的科学态度是()。
A.弃其糟粕、取其精华1/13B.避而远之,不闻不问C.有用则取之,无用则舍之D.坚决批判、彻底否认【答案】:A5.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同红()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至此,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A.三、四B.二、四C.二、三D.二、五【答案】:B6.为促进人才资源向艰苦边远地区、向基层流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扶贫服务的“三支一扶”基层服务计划,服务期限为:A.2年B.5年C.4年D.3年【答案】:A7.孙中山先生是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一生以革命为己任,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
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
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作者:陈美灵来源:《新湘评论·下半月》2019年第11期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10月24日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本期我们节选刊登《恩格斯致瓦尔特·博尔吉乌斯》一文,并刊发赏析文章,旨在引导人们注意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提高运用和管理区块链技术能力,使区块链技术在建设网络强国、发展数字经济、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2019年10月24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区块链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第十八次集体學习。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明确主攻方向,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深入分析了区块链技术在当今技术变革和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指出了在当代国际国内背景下发展区块链技术的主攻方向、思路办法与人才队伍建设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的分析阐释,尤其是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如何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方法的观点,蕴含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科学分析了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变革中的辩证作用。
一方面,他们指出了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认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指出科学技术对于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的思维方式具有深刻影响,它是社会发展、变革的重要动力。
同时,他们指出科学技术在运用于社会时的负面作用与影响,指出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利”,认为科学技术的作用受限于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社会制度等。
因而,要正确运用科学技术。
党的十三大确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
2008 启航20 天20 题目录第1 题党的十三大确定了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七大在十六大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试运用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分析我国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及其完善的意义。
第2 题2007 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
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关原理分析当前我国应从哪些方面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第3 题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
试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相关原理剖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第4 题近年来,在非公有制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的机制逐步形成,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工商银行等大型国有企业先后改制上市,初步构建了现代产权制度。
试分析构建现代产权制度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
第5 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创立毛泽东思想,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建立新中国、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成就以及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试分析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哪些方面为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6 题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试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分配制度和当前我国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说明应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第7 题在分清敌、我、友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同其他阶级的关系,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
试分析近代中国革命过程中,无产阶级是如何处理与资产阶级之间的复杂关系的。
第8 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科学技术的作用及人才战略
材料1
毛泽东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
据有关资料整理
材料2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
摘自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
请回答:
(1)简述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
按照这一原理我们应如何理解改革是我国自建国以来的“第二次革命”。
(2)联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简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地位。
(3)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特点及其作用。
(4)简述我国目前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本世纪头20年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参考答案】
(1)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的,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对矛盾,是一切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其中生产力是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力量。
随着生产力的变化发展,就会推动社会基本矛盾的变化发展,并进一步推动社会的进步。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就更应当保持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适合,但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不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只有通过改革建立起新的、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才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我国的生产力。
我国的改革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改,而是原有计划经济体制彻底的、完全的变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彻底转变为市场经济模式。
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它是我国自建国以来的“第二次革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6年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深刻昭示我们: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2)根据唯物史观,生产力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我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根本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由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我国人民生活悲惨,生产力的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党领导人民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大大地解放了生产力。
在社会主义恢复阶段的任务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演变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
因此,党又领导人民通过社会主义改造消
灭了私有制,建立起公有制的生产关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演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党及时地召开了八大,做出了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演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探索,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不断深化改革。
我国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随着我国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迅速增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3)在生产力系统中,科学技术属于智能性要素,在它尚未纳入生产过程时,还不是物质的、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但它一旦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中去,就会改变实体要素的性质与水平,转化为强大的、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凝结在生产力各要素中的,而不是构成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提法明确突出了科学技术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在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技实力的竞争是核心,各国竞相调整科技战略和政策,加快本国科技的发展。
在当今高科技广泛应用,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经济发展中最主要的驱动力。
(4)目前我国科技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
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