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高中文言文倒装句综述

合集下载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五篇范例)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五篇范例)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五篇范例)第一篇: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总结讲解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包含: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一)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去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四种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包括四种,两个前置句和两个后置句,即宾语前置句,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除了表达的特殊需要外,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的位置,在古今汉语中是一致的。

就宾语来说,在一般情况下是在谓语之后。

但是,在文言文中的几种特定情况下,宾语却在动词或介词之前,这已成为固定形式,这就是“宾语前置”。

现代汉语中也有不少倒装句,但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形式更多,格式也更固定。

一、宾语前置句文言文中,宾语可以前置(即放在动词或介词前面),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的前置表示否定的句子叫否定句,一般带有否定副词“不”“毋(无)”“未”“弗”“勿”“否”“非”或否定动词“无”,或否定代词“莫”。

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是否定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

基本格式如下:[否定词+代词宾语+动词]例:子不我思,岂无他人?(《诗经?郑风?蹇裳》)——你不思念我,难道没有别人思念我?[否定词+代词宾语+插入成分+动词]例:莫之能御也。

(《孟子?梁惠王上》)——没有谁能抵御它。

[ 否定词+插入成分+代词宾语+动词]例:莫肯之为。

(《吕氏春秋?不苟》)——没有谁肯干这件事。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的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条件,缺一不可。

疑问句,一般要有疑问词的帮助发出疑问才能构成。

疑问词分为疑问代词和疑问语气词。

疑问代词有谁、孰、何、安、奚、恶、胡、曷等,疑问语气词有乎、诸、邪、哉等。

主要格式如下:[疑问代词宾语+(能愿动词)+动词](疑问代词做动词的宾语必须前置)例: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我欺骗谁呢?欺骗天吗?[疑问代词宾语+介词]例:何为不去也?(《苛政猛于虎》)——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3)一般句式中动词的代词宾语的前置这种现象一般出现在先秦古籍里。

其特点是:代词宾语+动词例:民献有十夫予翼。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王─谓─宾”“定(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主要包括四类:主谓倒装、宾语前置、介詞结构后置、定语后置。

一: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疑问代词(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无乃而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介词以的宾语往往前置如:“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三、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高一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主要包括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以下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及其总结:1.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出师表》(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尤其是动词前)之前。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借助“之”、“是”等将宾语提前。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2. 定语后置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1)中心词+之+定语+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2)中心词+定语+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3)定语+补语。

吾谁与归?《屈原列传》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

地方一里,指“方圆一里”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的意思。

3. 状语后置状语后置常常以介词“于”引出,表示处所、时间、方式、目的、原因等。

(1)表示处所。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2)表示时间。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3)表示方向。

又以刘敬先谏曰:“臣愿见太后。

”《鸿门宴》(4)表示方式,“向”、“对”、“对于”。

故为之文以志《石钟山记》(5)表示目的,“为”、“以便”。

愿借子金以济有无,何如?《鸿门宴》(6)表原因。

求其原因,盖失萧何也。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上就是高一阶段常见的文言倒装句式总结。

文言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具有特殊意义,对于理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积累和掌握这些特殊句式,以提高我们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那点事儿咱们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文言文的时候,倒装句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家伙。

不过别怕,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它!先来说说啥是倒装句。

简单说,就是句子的语序和我们平常说话不太一样。

就像我们正常说“我吃饭”,要是倒装一下可能就成了“饭我吃”,是不是有点别扭?但在文言文里,这样的情况可不少见。

比如说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这里正常语序应该是“大王来操何”,“何”是宾语,提到了动词“操”的前面,这就是宾语前置。

为啥要这样呢?大概是古人觉得这样说更有韵味儿吧。

还有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正常应该是“求可使报秦之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放到了中心语“人”的后面。

状语后置也常见,“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是状语,本该在动词“取”和“青”前面,结果放到后面去了。

我记得我当年上高中的时候,有一次语文老师在课堂上讲倒装句,那叫一个激情澎湃。

她在黑板上写了满满一黑板的例子,边写边解释,声音都快沙哑了。

我当时听得云里雾里的,心里直犯嘀咕:“这都啥跟啥呀,怎么这么复杂!”下课后,我赶紧抱着书去找老师请教,老师特别耐心地又给我讲了一遍,还举了好多生活中的例子帮助我理解。

比如说,“这饭我吃得可香了”,其实就是宾语前置,把“饭”这个宾语提到了“吃”的前面。

经过老师这么一解释,我好像突然开窍了,原来文言文也没那么难嘛!那咱们怎么去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倒装句呢?这就需要我们多读多练,培养语感。

语感这东西很神奇,读得多了,看到一个句子,自然而然就能感觉出它的语序不太对劲。

还有啊,要学会分析句子的成分。

先找出主语、谓语、宾语这些,再看看它们的位置对不对。

就像解数学题一样,一步一步来,总能找到答案。

学习文言文倒装句虽然有点麻烦,但掌握了之后,你再去读那些古文,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就好像你突然拿到了一把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文化的大门,能看到里面那些精彩的风景。

所以啊,同学们别害怕倒装句,多下点功夫,相信大家都能搞定它!加油吧!。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倒装句)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倒装句)
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赤壁赋》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总结(倒装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称之为倒装句。其倒装现象主要有: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
(一)主谓倒装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晏子春秋》)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现象
文言文疑问句中,当使用疑问代词做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该宾语往往要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例如: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意为带了什么东西。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岳阳楼记》: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文言文 倒装句

文言文 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咱们先来说说宾语前置这种倒装句。

你看哈,正常的语序呢,是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最后。

但是在文言文里,有时候这个宾语就跑到前面去啦。

就像“何陋之有”,按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这里“何陋”这个宾语就前置了,就好像这个宾语着急地冲到最前面,说“快看看我,我很重要呢”。

这种用法在文言文里还挺常见的,它能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

比如说“吾谁与归”,正常语序是“吾与谁归”,把“谁”这个宾语提前,就更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疑问和寻求志同道合之人的情感。

再讲讲定语后置句。

这就好比是本来应该在名词前面修饰这个名词的定语,跑到后面去了。

比如说“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是“千里之马”,这里把“千里”这个定语放到后面,就感觉像是给这个马的描述来了个小惊喜。

就像介绍一个人,不直接说“漂亮的姑娘”,而是说“姑娘之漂亮者”,是不是很俏皮的感觉呀?而且这样的用法还能让句子结构变得更丰富多样,读起来更有韵味。

还有状语后置句呢。

正常情况下,状语是在谓语前面来修饰谓语的,但是文言文里它就可能跑到后面去了。

像“战于长勺”,正常语序是“于长勺战”,把表示地点的状语“于长勺”后置了。

这就好像是先把动作说出来,然后再补充一下这个动作发生的地点,有点像先给个惊喜,再慢慢解释这个惊喜发生的背景。

主谓倒装句也很有意思。

本来主语应该在谓语前面,但是在文言文里有时候它们就颠倒过来了。

比如说“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把谓语部分“甚矣”提到前面,就像是先发出一声感叹,然后再具体说这个感叹是针对谁的。

就像我们平常说话,突然来一句“太好啦”,然后再慢慢说是什么太好啦。

这种倒装句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一种强烈的情感或者语气。

这些倒装句啊,虽然和我们现在习惯的语序不太一样,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了它们的规律,就会发现文言文真的是充满了趣味和魅力。

每一种倒装句就像是文言文这个大花园里独特的花朵,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

而且通过理解这些倒装句,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古人的思想和情感啦。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

高中文言文主谓倒装句倒装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A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

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赤壁赋》)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4、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1、及时相遣归。

(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

(《孔雀东南飞》2、嬉戏莫相忘。

(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

《孔雀东南飞》3、誓天不相负。

(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

《孔雀东南飞》4、好自相扶将。

(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

《孔雀东南飞》5、还必相迎取。

(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

《孔雀东南飞》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7、君既若见录。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倒装句的例子文言文
1. “何陋之有?”这不是很经典的倒装句嘛!就像我们平常说“这有啥简陋的呀”,但在文言文中就成了“何陋之有”,多有意思啊!
2. “微斯人,吾谁与归?”哇,你看,这不是在说“没有这个人,我和谁一道呢”,用这种倒装的方式说出来,是不是感觉很特别呀!
3. “不吾知其亦已兮。

”哎呀呀,这不就是“不了解我也就罢了”的意思嘛,这样一倒装,立马就不一样了呢!
4. “忌不自信。

”这不就是说“邹忌不相信自己”嘛,文言文中这样一倒,还挺好玩的呢,对吧?
5. “宋何罪之有?”这就好比在问“宋国有什么罪过呀”,用倒装句表达,感觉好新奇呀!
6. “全石以为底。

”其实就是“以全石为底”,也就是“用整块石头作为潭底”,这样的倒装是不是让你眼前一亮呢?
7. “孔子云:何陋之有?”就像我们会说“孔子说:有啥简陋的呢”,但古人就是这么有创意地用倒装来表达,神奇吧!
8. “吾谁欺?欺天乎?”这是不是在问“我欺骗谁?欺骗天吗?”,用这种倒装的句式,真的很能吸引我们的注意呀!
9. “大哉问!”这不就是“这个问题真大呀”的意思嘛,用倒装来强调,真的很有感染力呢!
10. “沛公安在?”就好像在问“沛公在哪里呀”,这样的倒装句,真的会让我们对文言文更感兴趣呢!
我觉得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真的是很独特的存在呀,让文言文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富有魅力呢!。

高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解析

高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解析

高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解析高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解析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触过一些文言文吧?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提炼跟升华。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文言文中的“倒装句”解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倒装句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A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

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赤壁赋》)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4、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8、沛安何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1、及时相遣归。

(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

(《孔雀东南飞》2、嬉戏莫相忘。

(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

《孔雀东南飞》3、誓天不相负。

(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专题辅导

高中语文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专题辅导

文言文特殊句式之倒装句现代汉语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语”,但在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现象,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这种特殊句式(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主谓倒装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把谓语提到主语前面。

如: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②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百姓之谓我爱宜乎)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动宾介宾前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①大王来何操?(大王来操何)②豫州今欲何至?(豫州今欲至何)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介词或动词宾语的必须是疑问代词,如: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当然,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此处前置。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①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之人不欺余也)②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句中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如:①宋何罪之有?(宋之有何罪)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不知句读,不解惑)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惟命是从”等。

4、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业文南向坐。

(业文面向南坐)三、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语之后。

其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1、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语+之+定语+者”的格式。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式整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式整理

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式整理高中语文文言文倒装句式整理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3、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及例句翻译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的有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宾后置等等。

(一)宾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就是把动词的宾语提到动词之前或把介词的宾语提到介词之前的一种句式。

有以下四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前置。

如:①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论语•阳货》)本句有否定否词“不”,说明它是否定句,代词“我”是宾语,两个条件都符合,那么代词宾语“我”就提到了动词谓语“与”前。

译为:时间一天天地流逝,再也不会有更多的光阴给我。

②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译为:“古时候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这是个否定句。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余”,放在动词“欺”的前面。

翻译的时候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古之人不欺余也”。

③忌不自信。

(《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

”动词前面有否定副词“不”,代词宾语“自”,放在动词“信”的前面。

翻译时应该按现代汉语的顺序,即“忌不信自”。

④诸侯之礼,我未之学也。

(《孟子•滕文公上》)译为:诸侯的礼仪,我没有学过它。

2、以否定性不定代词作主语的否定句。

在这类否定句中,动词的宾语如果是代词一般也要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硕鼠》)这是否定句。

它的主语是“莫”“莫”是否定性无定代词。

宾语“我”也是代词,现代汉语“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世溷浊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驰而不顾。

(《涉江》)译为:社会一片混浊,没有人了解我啊,我将昂首阔步,不予理睬。

③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

(《礼记•大学》)译为:所说的让一个人思想诚实,就是不欺骗自己。

3、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这条规则是比较严格的,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或介词的宾语一般都要前置。

在古代汉语里,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他的还有“谁、孰、恶、安、焉、胡、奚、曷”等,它们作宾语时,也放在动词谓语前面。

如:①项王曰:“沛公安在?”(《鸿门宴》)这个句子是疑问句,疑问代词“安”提到了动词“在”之前,常式句应是“在安”,这个句子却变成了“安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标题:高中文言文倒装句综述
副标题:倒装句是文言翻译考查的重点,遇到这样的句子,一定要调整语序啊。

关键词:主语,宾语,倒装,状语
难度:4
重要程度:5
内容:
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定语或状语)在中心语前。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

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

文言倒装句中,一般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这四种情况。

下面,我们来逐个分析一下它们的特点和用法。

一、状语即介宾结构后置
高中文言文倒装句式中,按出现频率来讲,位居榜首的应该是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宾结构后置,即状语或介宾结构放在了谓语的后面。

其中尤以由“于”“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居多。

由“于”构成的介宾结构一般多为“在……”的意思,例如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邶风•静女》〈诗经〉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赤壁赋》苏轼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乎,相当于介词“于”)《赤壁赋》苏轼
命坐于灵虚之下。

《柳毅传》李朝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战河南”即“战(于)河南”,应理解为“于河南战”。

《鸿门宴》司马迁有时也有“从……”、“对……”、“比……”等的意思,例如:若亡郑而有益于君《烛之武退秦师》这里的“于”为“对“的意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第一个“于“为”从……“的意思,第二个”于“为”比……“的意思。

由“以”构成的介宾结构多为“用……”的意思,例如: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陈涉世家》〈史记〉
二、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是对普通的非前置宾语而言的。

这种前置不属于起强调作用的临时倒装,它要受到一定的条件制约。

宾语前置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种句式的条件有二:其一,必须是疑问句;其二,宾语必须是疑问代词。

二者缺一不可。

这种句式的规矩比较严格,例外很少。

例如:
大王来何操?《史记》司马迁
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苏轼
这两个宾语前置句都为疑问句,宾语分别为疑问代词“何“和”安“,正常的语序分别为”大王来操何“和”而今在安“。

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时,一般也要置于介词之前。

例如: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赤壁赋》苏轼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范仲淹
这两个句子中,“何”和“谁”都为疑问代词,都作了介词“为”和“与”的宾语,放在了介词的前面,构成了宾语前置句。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所谓否定句,就是指含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无指示代词“莫”的句子。

这种句式的条件也有二:其一,是否定句;其二,是代词作宾语。

例如:
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
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苏轼
这两个宾语前置句分别为“莫”和“不”领导的否定句,宾语为代词“之”和“余”。

(三)用“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如: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

《左传·成公十三年》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韩愈
三、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的情况比较简单,主要有这样几种格式:
(一)中心词+之+形容词,例如: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离骚》屈原
这种格式中的形容词不能换成名词或代词等。

(二)中心词+“者”字结构
这种格式中的“者”字结构可分为带“有”和不带“有”两种。

例如: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赤壁赋》苏轼
太子即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
例如:马之千里者。

《马说》韩愈
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苏轼
(四)中心词+数词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这种格式中的后置定语可以单用数词,也可以带上量词。

四、主谓倒置
主谓倒置即将谓语前置,大都是为了突出谓语部分,适应表达的需要。

主谓倒置句以感叹句、疑问句居多。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
何哉,尔所谓达者?《论语》
准确地辨别和识认文言特殊句式,能够帮助我们准确地理解文言文的文意,进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