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隧道毕业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概述
近代国家中,所有地区各种特性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交通为前提的。
道路隧道作为交通系统重要结构物之一,具有以下优点:
1、提高公路等级和行车舒适性;
2、缩短行车里程,减少汽车损耗,节约能源和运费;
3、降低越岭公路高程,保证常年通车;
4、减少人为公路病害和水土流失;
5、节约土地,保护生态环境。
可是,由于受资金限制及其他因素影响,我国在80年代以前的公路建设中很少修建隧道。
在许多越岭路段,本来打—个不太长的隧道就能穿过,却往往习惯于用较大纵坡绕行和展线去翻越垭口。
这样既增长公路里程,又降低了路线技术等级,并增大了投资及养护费和运输费用。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特别是高等级公路的加速发展,我国公路隧道在数量与规模上有了很大发展,施工技术有了很大提高。
目前,隧道工程矿山法施工中.已较普遍采用新奥法;岩石隧道施工采用钻爆法掘进,并开始采用先进高效的掘进机施工;城市道路浅埋隧道明控或盖挖法施工中开始使用地下连续墙.暗挖施工时采用的盾构法和浅埋暗挖法,都已具有了较高的技术水平。
本设计拟建之坝口梁隧道属于城口至岚皋公路城口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隧道区内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及当地自然地貌与气象的考虑并结合安全、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所设计的分水隧道,将体现出公路隧道便捷、节能、经济、环保等优点。
第2章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
2.1 总体设计原则
遵守现行的有关规范、规程,借鉴、参考国内外类似工程的成功经验,结合现场实际情况,隧道按安全、经济、合理、环保的原则进行设计。
2.2 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
设计依据
交通部交公路发<2003>356号《关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至沿川子公路初步设计的批复》
宁夏回族自治区公路堪测设计院《西部大通道银川—武汉公路(宁夏境)同心至沿川子高速公路固原—沿川子段(K150+300—K215+280段)施工图设计阶段工程地质勘察报告(隧道部分)》
《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J50162-92)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9GB50086-2001)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2002)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108-87)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建标[2002]99号)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01-2003)
《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200-87)
《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003-86)
《公路勘测范围》(JTJ061-99)
《公路工程地质勘查规范》(JTJ064-98)
《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J051-93)
《公路线路设计规范》(JTJ011-94)
《公路排水设计技术规范》(JTJ081-96)
《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D70-2004)
《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
《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J/T006-98)
技术标准
(1) 公路等级:高速公路(双洞四车道)
(2) 设计车速:80km/h
(3) 设计交通量:52942辆/日中型车
(4) 隧道建筑限界:宽10.25m(单洞)、高5.0m。
(5) 通风卫生标准
隧道内CO允许浓度δ:
①正常运营时,洞内CO的设计浓度δ≤225 ppm;
②交通阻滞时,平均车速v t≤20km/h,阻滞段长度不大于1000m,阻滞时间不超过20分钟,洞内CO的设计浓度δ≤300 ppm。
隧道烟尘允许浓度K:
①正常时K≤0.0075m-1
②事故时K≤0.009m-1(20分钟内)
(6) 照明标准:按80km/h计算。
第3章工程概况
3.1地理位置及隧道概况
拟建隧道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湾乡大湾地村北,设计为上下行分离式双洞隧道,上行线进、出口里程桩号为SK181+730~SK182+300,位于R=1200m的平曲线内,长570米,人字形坡,设计纵坡为0.3817~2.2798%;下行线进、出口里程桩号为XK181+560、XK182+230,位于R=983.83m的平曲线内,长685米,人字形坡,设计纵坡为0.3817~2.0614%,其它特征基本同上行线。
该线路向进出洞口有收敛之势,两洞轴线相距约80~180米,属浅埋土石混合型中隧道,最大埋深为51.12 米。
3.2地形地貌
隧址区地处六盘山山脉的东麓开城梁以南。
横向上黄土丘陵连绵不断,西高东低,纵向上中间高两侧低,北坡缓,南坡较陡,图区内最高点海拔高程2005.8米,进口处中庄河、出口处红土河河床为相对最低点,海拔高程分别为1922,1909米,相对高差约93~97米,地形起伏。
地貌上总体属于六盘山东侧近东西向延伸的黄土丘陵区,中庄河、红土河分别从其北、南两侧流过,切割较深。
从地形地貌及堆积物的成因、物质组成看,进洞口位于一无名黄土丘陵北坡,微地貌单元为中庄河二级阶地,出洞口位于南坡,微地貌单元为红土河二级阶地,隧道中部微地貌单元属黄土残塬、丘陵等。
3.3气象条件
路线所在区域深居内陆,属温带半湿润气候,具有高原气候特点。
其主要特征是:冬寒漫长、春秋相连、秋雨绵绵、气候湿润、日照不足、无霜期短;春寒、夏凉、秋短、冬长。
区内年平均气温为5.8°C,一月份平均气温-7°C,七月份17.4°C,多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0°C,极端最低气温为-26.3°C,昼夜温差一般在11~18°C。
年降水变率大,年平均降雨量650.9mm左右,多年蒸发量开城以南1000~1200mm,开城以北1200~1400 mm。
年平均风速3.1~3.7m/s。
最大冻深1.04米,年均日照时
数2237小时左右。
自然灾害频繁,主要灾害有旱灾、冰雹、阴雨洪涝、低温霜冻等深1.04米,年均日照时数2237小时左右。
第4章. 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4.1 工程地质
4.1.1 地层岩性
隧址区揭露的地层岩性从上到下依次为:
(1)Q
4al+plQ
4
pl+dl亚粘土①:褐黄色,冲洪积物土质均匀,孔隙不发育,一般
层厚2~3米,分布于中庄河河床两侧阶地较高处地表,物理力学指标为:天然
含水量W=19.8%、天然孔隙比e=0.644、塑性指数Ip=17、液性指数I
L
=0.2、压缩系数a=0.2MPa-1、压缩模量Es=8.0MPa、剪应力C=37.0KPa、内摩擦角φ=17.2°,稍湿,稍密;洪坡积物颜色变化大,结构致密,土质均匀,含灰绿色、黄色亚粘土斑块,可见黑色有机质斑点。
主要分布于冲沟地表,稍湿,硬塑。
(2)Q
3
eol黄土②:褐黄色,土质均匀,结构疏松,针孔及大孔发育,含白色钙质条纹,偶见蜗牛壳,层厚约2.30米,主要分布于黄土残塬、丘陵地表,物理力学指标为:天然含水量W=20.1%、天然孔隙比e=0.65、塑性指数Ip=17.7、
液性指数I
L
=0.1、压缩系数a=0.3MPa-1、压缩模量Es=6.7MPa、剪应力C=22KPa、内摩擦角φ=19°,硬塑,稍湿,具中偏低压缩性。
(3)Q
3
pl+dl亚粘土③:黄褐色~棕红色,土质较均,结构紧密,含白色菌丝体及钙质条纹,见棕红色亚粘土斑点,层厚5.2~10.5米,主要见于钻孔中,南坡局部有出露,主要物理力学指标为:天然含水量W=20.9%、天然孔隙比e=0.619、
塑性指数Ip=17.6、液性指数I
L
=0.2、压缩系数a=0.2MPa-1、压缩模量Es=7MPa、剪应力C=38KPa、内摩擦角φ=17°,硬塑,稍湿,具中偏低压缩性。
(4)E
3
q全风化泥岩夹砂岩④:灰绿色,结构构造已破坏,呈粘土亚粘土状,土质不均,局部见红褐色与灰绿色亚粘土呈互层状,含泥质斑点及泥岩角砾,砂岩夹层厚度大,层厚均匀,一般呈粉砂状,含粗砂砾砂。
风化岩体呈稍有压密的大块状,岩心易断易碎,刀切较易,揭露层厚22.5米,局部地表出露面积较大,主要物理力学指标为:天然含水量W=22.4%、天然孔隙比e=0.655、塑性指数
Ip=20、液性指数I
L
=0.2、压缩系数a=0.2MPa-1、压缩模量Es=10.5MPa、剪应力C=26.8KPa、内摩擦角φ=20.7°,稍湿~湿,硬塑~半坚硬,
(5)E
3
q强风化泥岩夹砂岩⑤:棕红色,泥质结构,厚层块状构造,夹灰绿色
泥岩斑点,砂岩呈厚层状,砂质结构。
岩芯呈短柱~柱状,易断不易碎,刀切不易,层厚约10.00~11.00米,仅见于钻孔中,容重为2.1~2.12g/cm3 , 抗压强度Rb=1.02~1.28MPa,稍湿~湿,半坚硬,
q弱风化泥岩夹砂岩⑥:棕红色~灰绿色,泥质结构,块状构造,局部
(6)E
3
可见砾粒、泥岩团块,岩芯呈柱状,长一般为30cm,轻击可断,断面整齐,揭露层厚大于10米,密度为2.04~2.24g/cm3 ,抗压强度Rb=0.86~1.33MPa。
4.1.2地质构造与地震
q风化泥岩夹砂岩呈单斜状产出,一隧址区位于固原~泾源向斜的东翼,E
3
般倾向南西218,倾角约17°,局部产状略有变化。
区内断层、节理裂隙不发育,仅见有两条物探推测断层,里程桩号分别位于K181+600~K181+700、K182+050~K182+150段,从断层性质、规模看,断层对围岩的影响以切割为主,破坏性不大,地表未见有明显错断现象,其存在的可靠性有待于进一步证实。
据《西部大通道银川~武汉公路固原—沿川子高速公路隧道及特大桥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隧址区地震烈度为Ⅷ度。
4.1.3分段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
上行线:
SK181+730~SK181+943.9段:该段围岩长213.9米,埋深0~30米, 由全风化泥岩组成,土质均匀,呈亚粘土状,含泥岩角砾,力学性质差,Vp<1220m/s。
围岩呈松散结构或松软结构,洞室埋深浅,极易坍塌变形。
受大气降水入渗影响,洞室中可能有渗水滴水现象。
属Ⅵ级围岩。
SK181+943.9~SK182+200段:该段围岩长256.1米,埋深30~40米, 由强~弱风化粉砂岩组成,粉砂质结构,厚层块状构造,Rb<1.33MPa,属极软岩,力学性质差,Vp=1000~1780m/s。
围岩呈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极易坍塌变形。
受大气降水入渗影响,洞室中局部有渗水滴水现象,尤其在砂岩层下部与泥岩接触部位可能会有线状水流出现。
属Ⅴ级围岩。
SK182+200~SK182+300段:该围岩段长100米,埋深0~35米, 由亚粘土、全风化粉砂岩组成,亚粘土层位变化大,硬塑状,湿,全风化粉砂岩,呈粉砂状,均匀,手可捏碎,力学性质两者相差不大,Vp<1220m/s。
围岩呈松散结构或松软结构,洞
室浅埋时极易坍塌变形。
受大气降水入渗影响,洞室中局部可能有渗水滴水现象。
属Ⅵ级围岩。
下行线:
XK181+555~XK181+753.2段:该段围岩长198.2米,埋深0~31米, 由亚粘土、全风化泥岩组成,亚粘土属新近堆积形成,层位变化大,硬塑状,稍湿,全风化泥岩,呈亚粘土状,土质均匀,含泥岩角砾,力学性质两者相差不大,vp<1220m/s。
围岩呈松散结构或松软结构,洞室埋深浅,极易坍塌变形。
受大气降水入渗影响,洞室中局部可能有渗水滴水现象。
属Ⅵ级围岩。
XK181+753.2~XK182+093段:该段围岩长339.8米,埋深27~44米, 由强~弱风化泥岩、粉砂岩组成,泥质或粉砂质结构,厚层块状构造,Rb<1.33MPa,属极软岩,力学性质差,vp=1000~1780m/s。
围岩呈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极易坍塌变形。
受大气降水入渗影响,洞室中局部有渗水滴水现象,尤其在砂岩与泥岩接触部位可能会有线状水流出现。
属Ⅴ级围岩。
XK182+093~XK182+240段:该围岩段长147米,埋深0~38米, 由亚粘土、全风化粉砂岩组成,亚粘土层位变化大,硬塑状,湿,全风化粉砂岩,呈粉砂状,均匀,手可捏碎,力学性质两者相差不大,vp<1220m/s。
围岩呈松散结构或松软结构,洞室浅埋时极易坍塌变形。
受大气降水入渗影响,洞室中局部可能有渗水滴水现象。
属Ⅵ级围岩。
4.1.4洞口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
根据工程地质调绘及钻探揭露,隧道上行线进口、下行线出口位于黄土丘陵及冲沟下延部分,地表多田坎,坡度约5°~10°,洪坡积亚粘土、风积黄土层厚度3~6米,地下水位较浅,一般埋深3米,坡形完整,现处于稳定状态,其土石等级属Ⅲ类,洞口开挖时建议边仰坡率为1:1~0.75,同时应切实解决好排水及边仰坡防护问题;上行线出口、下行线进口位于黄土丘陵陡坡坡底,地表多田坎,坡度约12°~15°,洪坡积亚粘土层厚6.5~14.9米,地下水位埋深大于20米,土石等级属Ⅲ类,坡形完整,现处于稳定状态,开挖时建议边仰坡率为1:1~0.75,同时应切实解决好排水及边仰坡防护问题,洞口应避免大量开挖,防止造成山体失稳。
4.2 水文地质
4.2.1 地表水情况
隧址区属泾河水系,主要地表水流为中庄河、红土河,呈弯曲状绕隧道北南两侧而过,中庄河水流最近点距隧道下行线出口约285米,流量不大,枯水期易断流。
河流侵蚀基准面标高为1909~1922米,两侧阶地对称,水流自西向东。
地调时在隧道下行线XK182+100西45米处见一水井,标高为1953.20米,井位于红砂岩中,为一0.5米大小的水坑,深约1米,水质清澈,从位置上看应为基岩风化层由大气降水补给形成的暂时性泉。
据调访,推测流量不大于0.1l/s。
4.2.2 地下水类型及补、迳、排条件
隧道从垭口处穿过一无名黄土丘陵,北坡进出洞口区微地貌单元属黄土丘陵上发育的宽缓小冲沟,主要由全新统洪坡积亚粘土、风积黄土组成,地形多坎、平缓;南坡进出洞口区微地貌单元属黄土丘陵上发育的宽缓冲沟,地表为更新统亚粘土覆盖,局部见上第三系清水营组全风化泥岩裸露;隧道中部微地貌单元属黄土残塬、丘陵,地表以更新统风积黄土为主,基岩埋深浅。
从地形地貌及堆积物的成因、物质组成以及地下水出露、钻孔提水试验看,地下水含水层以地表覆盖层及风化层为主,一般弱风化及其下部的泥岩、泥质砂岩均可视为相对隔水岩层。
按岩性、地下水出露情况、富水性推测地下水类型以孔隙、裂隙潜水为主,且水位受季节影响,动态变化大。
隧址区地表植被不发育,北坡平缓,南坡相对较陡,冲沟发育,地表排泄条件好。
天然状态下,河流侵蚀基准面上,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入渗补给。
降水大部分沿地表斜坡流入沟谷,少量垂直入渗到地表覆盖层及下部岩石的风化层孔隙、裂隙中,在隔水层附近受阻形成暂时性地下水,其中一部分沿潜水面向沟谷流动,形成渗水或暂时性泉,排泄到地表水体中。
地下水的流向基本与沟谷坡向一致,但坡度稍缓。
4.2.3 地下水涌水量预测
通过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工程地质调绘、试验,我们认为:隧址区地下水以覆盖层松散堆积物,泥岩、砂质泥岩风化层孔隙裂隙为赋水空间,呈不连续
的含水体,迳流方向由山脊指向河谷。
(1)按迳流模数法计算公式,计算结果如下:
Q=∑Mn·Fn
Q ——地下水迳流量
Mn ——计算块段地下水迳流模数
Fn ——计算块段面积
Mn1 ——地下水迳流模数取30m3/d·Km2
Fn1 ——从1:10000地形图是量取,面积取0.84Km2
代入公式:Q=0.84×30=25.2m3/d
综上所述:进出口Ⅵ级围岩段,洞室浅埋,土体孔隙发育,岩体受节理及风化裂隙构造的影响不完整,随着大气降水的入渗,围岩含少量地下水,洞室以渗水、滴水为主,严重时局部会有线状滴水;Ⅴ级围岩段,主要受岩体节理及风化裂隙构造的影响,围岩含少量地下水,洞室以渗水、滴水为主。
水文地质条件相对较简单。
4.2.4 地下水水质
初勘和详勘期间,多次对隧址区的地下水、地表水取样进行水质简分析,(水质分析结果见附表《水质简分析报告》)。
水的PH值为7.65~8.04,不含侵蚀性CO2、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Ca·Mg型、HCO3—Ca·Na型和HCO3—Ca型。
按照《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附录D:《环境介质对混凝土腐蚀的评价标准》,隧址区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均无腐蚀性。
4.3 不良地质特征
隧址区内未见对隧道及进出口有影响的不良地质。
4.4 涌水量计算
由于隧道围岩主要为弱风化~微风化页岩,裂隙不发育,岩体完整性较好,为弱含水地层。
故在此对涌水量的计算仅采用大气降水渗入系数法进行估算。
隧道穿越地段的汇水面积(A)为400×500m2(从1:10000地形图量测),年平均降雨量(F)为978.5~1338.7mm,根据1:200000宁夏幅区域水文地质
普查报告,结合该区地形特征,植被覆盖情况,渗入系数(a)选用0. 20,则全隧道涌水量为:
Q=F×A×a/d
=1300/1000×400×500×0.20/365=142.47 (m3/d)
式中:Q—涌水量,m3/d;
汇水面积,m2;
a—渗入系数,选用0.20;
d—天数,d;
从该区各地层的水文地质条件来看,其计算结果是可信的。
4.5 隧道有毒有害气体及地应力
隧道有毒有害气体
隧道位于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湾乡大湾地村北,岩体属优质岩体。
施工无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对施工现场及环境无影响。
地应力
本次勘察未进行地应力测试,根据宁夏区域地质资料:隧址区地处六盘山山脉的东麓开城梁以南。
横向上黄土丘陵连绵不断,西高东低,纵向上中间高两侧低,北坡缓,南坡较陡,图区内最高点海拔高程2005.8米,进口处中庄河、出口处红土河河床为相对最低点,海拔高程分别为1922,1909米,相对高差约93~97米,地形起伏。
地貌上总体属于六盘山东侧近东西向延伸的黄土丘陵区,中庄河、红土河分别从其北、南两侧流过,切割较深。
从地形地貌及堆积物的成因、物质组成看,进洞口位于一无名黄土丘陵北坡,微地貌单元为中庄河二级阶地,出洞口位于南坡,微地貌单元为红土河二级阶地,隧道中部微地貌单元属黄土残塬、丘陵等。
根据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貌分析,该区属于构造侵蚀区,构造应力多已释放完毕,地应力以岩土体的自重应力为主,对围岩洞顶的稳定不利。
隧道的最大埋深仅51.12m,隧道埋深较浅,且在本次勘察的钻探揭露中未发现岩芯饼化现象;隧道围岩以亚粘土和砂岩为主,隧道围岩强度较低,属软质岩石;因此,由构造应力集中产生的岩爆及软岩大变形的可能性不大,施工时加强监测即可。
4.6偏压分析
由于拟建进出洞口轴线与地形等高线近于垂直,故在进出洞口不存在横向坡角较大的斜坡地带,即进出洞口地表段,即进出洞口地表段横向坡角均远小于21.8°(即1:2.50),其横向坡角较小,不需要考虑地形偏压的影响。
4.7结论与评价
隧址区位于六盘山山脉的东麓,地貌上属六盘山东侧近东西向延伸的黄土丘陵区,地表基岩出露不好,中庄河、红土河从其北南两侧流过,切割较深。
进出口及洞身地层具二元结构,覆盖层以第四系全新统洪坡积亚粘土及更新统风积黄土、洪坡积亚粘土为主,厚度不大;基岩为上第三系清水营组全~微风化泥岩夹砂岩,地层连续,无倒转,总体呈单斜状产出。
由于地层形成时代较新,故受地质构造变动影响小,断层、节理构造不发育,成岩作用差,岩土体受风化作用、地下水浸润软化作用影响较大,力学性质上呈强度低,硬度小,土体及岩石风化层厚度变化大,岩体整体性较好的特点。
同时我们认为,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对围岩划分影响较大,为此,将隧道上、下行线围岩划分为3个岩段。
经统计,隧道进出口围岩为Ⅵ级,洞身为Ⅴ级,其中Ⅴ、Ⅵ级围岩分别占隧道总长度的47.5%和52.5%。
区内未见有大规模不良地质体存在。
无地温异常和有毒有害气体产生和存在的地质条件,按沉积岩一般标准推测放射性物质含量未超标。
隧道埋深浅,岩石风化层厚度大,不会存在有地应力集中等工程地质问题。
纵观隧址区工程地质条件,除上行线进口浅埋稳定性受影响,洞室围岩类别较低外,总体上看,工程地质条件良好,隧道选址基本合理。
隧址区地表水不发育,仅局部见有小泉点(井)出露。
地下水以地表覆盖层及风化层孔隙、裂隙潜水为主,一般弱风化及其下部的泥岩均可视为相对隔水岩层。
按岩性、地下水出露情况、富水性推测Ⅴ级围岩段,围岩含少量地下水,洞室泥岩区有潮湿湿润感,砂岩区局部有渗水、滴水现象;Ⅵ级围岩段,洞室浅埋,土体孔隙发育,岩体受节理及风化裂隙构造的影响不完整,尤其是砂岩下部与泥岩接触带附近,随着大气降水的入渗,围岩含少量地下水,洞室以渗水、滴水为主,局部会有线状滴水。
水文地质条件相对较简单。
该地地下水资源贫乏,地下水补给来源以大气降水为主。
用地下水迳流模数
法估算地下水径流量为25.2m3/d。
考虑丰、枯水期试验上的差异,涌水量建议值为50.0m3/d,洞室涌水量较小。
该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Ca·Mg型、HCO3-Ca.Na型和HCO3-Ca型。
PH值为7.4 ~8.04,不含侵蚀性CO2,地表水基本同地下水。
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 附录D:环境介质对混凝土腐蚀的评价标准评定,地表水、地下水对混凝土均无腐蚀性。
本隧道开挖施工中的弃碴以泥岩为主,易干裂崩解并随大气降水一起沿河流对下游水质形成污染,为保护隧址区原有生态环境,建议在计划弃碴的沟谷修建可获得较大库容量的堆石坝或干砌石坝。
同时,应考虑洞室开挖对地下水的疏干,解决好百姓生活用水问题。
隧址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隧道抗震设计可比基本烈度提高一度采取抗震措施。
洞口浅埋或偏压地段应为抗震设防重点地段。
第5章方案比选
大湾隧道共设计了三个隧道方案:第一方案为A线双向双洞隧道,第二方案为B线双向单洞隧道,第三方案为A线双向连拱隧道。
三个方案的比选如表5-1所示:
表5-1 方案比选表
经以上技术、经济综合比较可看出第三方案造价高且施工困难等;第二方案造价最低但是洞口段需设圆曲线,对施工、通风、行车均不利;第一方案造价比第二方案相差不大且线性较好,因此,推选第一方案作为推荐隧道方案。
第6章隧道设计
6.1 线形设计
6.1.1 平面线形设计
上行线:
SK181+730~SK181+943.9段:该段围岩长213.9米,埋深0~30米, 由全风化泥岩组成,土质均匀,呈亚粘土状,含泥岩角砾,力学性质差,Vp<1220m/s。
围岩呈松散结构或松软结构,洞室埋深浅,极易坍塌变形。
受大气降水入渗影响,洞室中可能有渗水滴水现象。
属Ⅵ级围岩。
SK181+943.9~SK182+200段:该段围岩长256.1米,埋深30~40米, 由强~弱风化粉砂岩组成,粉砂质结构,厚层块状构造,Rb<1.33MPa,属极软岩,力学性质差,Vp=1000~1780m/s。
围岩呈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极易坍塌变形。
受大气降水入渗影响,洞室中局部有渗水滴水现象,尤其在砂岩层下部与泥岩接触部位可能会有线状水流出现。
属Ⅴ级围岩。
SK182+200~SK182+300段:该围岩段长100米,埋深0~35米, 由亚粘土、全风化粉砂岩组成,亚粘土层位变化大,硬塑状,湿,全风化粉砂岩,呈粉砂状,均匀,手可捏碎,力学性质两者相差不大,Vp<1220m/s。
围岩呈松散结构或松软结构,洞室浅埋时极易坍塌变形。
受大气降水入渗影响,洞室中局部可能有渗水滴水现象。
属Ⅵ级围岩。
下行线:
XK181+555~XK181+753.2段:该段围岩长198.2米,埋深0~31米, 由亚粘土、全风化泥岩组成,亚粘土属新近堆积形成,层位变化大,硬塑状,稍湿,全风化泥岩,呈亚粘土状,土质均匀,含泥岩角砾,力学性质两者相差不大,vp<1220m/s。
围岩呈松散结构或松软结构,洞室埋深浅,极易坍塌变形。
受大气降水入渗影响,洞室中局部可能有渗水滴水现象。
属Ⅵ级围岩。
XK181+753.2~XK182+093段:该段围岩长339.8米,埋深27~44米, 由强~弱风化泥岩、粉砂岩组成,泥质或粉砂质结构,厚层块状构造,Rb<1.33MPa,属极软岩,力学性质差,vp=1000~1780m/s。
围岩呈角砾碎石状松散结构,极易坍塌变形。
受大气降水入渗影响,洞室中局部有渗水滴水现象,尤其在砂岩与泥岩接
触部位可能会有线状水流出现。
属Ⅴ级围岩。
XK182+093~XK182+240段:该围岩段长147米,埋深0~38米, 由亚粘土、全风化粉砂岩组成,亚粘土层位变化大,硬塑状,湿,全风化粉砂岩,呈粉砂状,均匀,手可捏碎,力学性质两者相差不大,vp<1220m/s。
围岩呈松散结构或松软结构,洞室浅埋时极易坍塌变形。
受大气降水入渗影响,洞室中局部可能有渗水滴水现象。
属Ⅵ级围岩。
6.1.2 纵面线形设计
隧道内为单向坡:2%,其详见隧道(地质)纵断面设计图。
6.2 洞口工程
隧道洞门是隧道洞口用圬工砌筑并加以建筑装饰的支挡结构物。
洞门的作用在于支挡洞口正面仰被和路堑边坡,拦截仰坡上方的小量剥落、掉块、保持边仰坡的稳定,并将坡面汇水引离隧道,保证洞口路线的安全。
洞门还是隧道唯一的外露部分,对它进行适当的建筑艺术处理,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6.2.1、隧道洞门的类型及适用条件
隧道洞门的形式很多,从构造形式上大致可分为:端墙式、翼墙式、台阶式、柱式、削竹式、喇叭口式等。
各种洞门的形式及特点见表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