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中文言文常识重点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在古代,人们根据年龄不同,使用不同的称谓。
例如,2至3岁的儿童被称为“孩提”,3至8或9岁的儿童被称为“垂髫”,8或9岁至13或14岁的少年被称为“总角”,10岁以下的儿童被称为“黄口”,13或14岁至15或16岁的女子被称为“豆蔻”,15岁的女子被称为“及笄”,20岁的男子被称为“弱冠”,30岁的男子被称为“而立”,40岁的男子被称为“不惑”,50岁的男子被称为“知天命”,60岁的人被称为“花甲”,70岁的人被称为“古稀”,80岁的人被称为“耄耋”,90岁的人被称为“鲐背之年”,100岁的人被称为“期颐”。
地理常识在古代,中国被称为“九州”,包括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黄河中下游地区被称为“中原”,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因此称国境之内为“海内”,称天下或全国为“四海”。
在古代许多文章中,“江河”一词专指长江和黄河。
长江以东地区被称为“江东”,又称“江左”,长江以南地区被称为“江表”。
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南京又称为“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扬州又称为“广陵”、“维扬”,杭州又称为“临安”、“武林”,苏州又称为“姑苏”、“平江”。
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有“蓬莱”、“方丈”和“瀛洲”。
中国被古人称为“赤县神州”,“六合”和“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的魏、蜀、吴三个国家。
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被称为“三秦”。
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
官职变化在古代,人们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官职变化。
例如,“任”指担当或担任,“授”指授予官职或任命,“除”指任命或授职,“拜”指授予官职,“征”指征召,特指君召臣,“辟”指中央官署征聘人才并任以官职。
推荐:荐举品行端正的人,任命为官。
“(荀)XXX。
”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高考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高考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烛之武退秦师》通假字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1.贰于楚也古:从属二主,动词;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使者,出使的人;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古:那个人;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
2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
高考重点文言文必背知识资料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通假字。
1.北冥有鱼冥,通“溟”,大海。
2.小知不及大知知通,“智”,智慧。
3.此小大之辩也辩通,“辨”,区别。
4.而征一国者而通,“耐”,能。
5.旬有五日而后反有通,“又”,反通“返”。
6.曲终收拔当心画,“画通划”。
7.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金字旁的篦,密齿梳。
二、虚词。
1.之。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助词,的。
鹏之徙于南冥也:助词,协调音节。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助词,主谓问取消独立性。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其……其:是……还是,用在选择句中,加强揣测语气。
3.风斯在下矣斯:则,就。
4.时则不至则:或。
5.奚以之几万里而南为奚以……为:表示反问,哪里用得着……呢。
三、实词。
(一)重点实词。
1.《齐谐》者,志怪者也志:记载。
2.置杯焉则胶胶:粘,着地。
3.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决:快速的样子;枪:碰、撞。
4.而后乃今将图南图:图谋。
5.而控于地控:投,落下。
(二)词类活用。
1.最可觞客觞,名词作动词,劝人饮酒。
2.吏吴两载吏,名词作动词,任县令。
3.岁征民间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4.笼归笼:名词作动词,用笼装。
5.取儿稿葬稿:名词作状语,用草席裹着。
四、特殊句式。
(一)介宾结构后置。
1.岁征民间。
2.焚拜如前人。
3.掭以草尖。
4.既而得其尸于井。
5.覆之以掌。
6.柱以白壁,砌以青玉,床以珊瑚,帘以水精。
(二)省略句。
1.令以责之里正。
2.折藏之,归以示成。
3.留待限期,以塞官责。
4.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
五、古今异义。
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第二年今:指今年的下一年)。
2.老大嫁作商人妇(老大:古:年纪大了今:长子、长兄等)。
3.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古:叹息声今:一般指虫鸣)。
4.因为长句(因为:古:因此写了今:表原因)。
5.暮去朝来颜色故(颜色:古:容貌今:色彩)。
6.凄凄不似向前声(向前:古:刚才今:朝向前方(面))。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一、古代文化常识概述古代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掌握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对于高考语文考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全面的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
二、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重点1. 儒家文化-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的重要性-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孔子的学生有颜回、子路、子贡等,他们是儒家思想的传承者2.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宗教思想- 四大名山是峨眉山、武当山、普陀山、雁荡山- 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主张“八正道”,追求解脱和悟道的境界3. 文化- 是古代中国的一种传统宗教- 倡导“道法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经典有《道德经》、《庄子》等4. 唐诗宋词- 唐诗是古代文言文的杰作之一,以杜甫、李白、王维等为代表- 宋词是古代文言文的艺术形式之一,以李清照、辛弃疾、苏轼等为代表- 唐诗宋词在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精华5. 四书五经-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 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是中国古代经典文献6. 武侠文化- 武侠文化是中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强调武功、侠义和忠诚等价值观- 武侠小说有《水浒传》、《西游记》、《射雕英雄传》等,被广泛传播和阅读三、结语以上是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最全面介绍。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注重掌握儒家文化、文化、文化、唐诗宋词、四书五经以及武侠文化等重要内容。
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考生将更好地理解古代文言文的内涵,提升语文水平,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
请注意,以上内容只是对古代文言文文化常识的简要概括,考生需在备考过程中深入研究相关内容,以达到更好的备考效果。
高中语文288个高考文言文超重点实词
3.素:⼀向,平素。
“吴⼴素爱⼈”4.既:已经。
“既克,公问其故”5.秋:时候。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6.岁:年。
《捕蛇者说》:“盖⼀岁之犯死者⼆焉。
”7.期年:满⼀年。
《邹忌讽⻬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可进者。
”8.积年:好⼏年。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9.曩:从前。
《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焉。
”10.向:先前。
《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11.久之:很久。
《狼》:“久之,⽬似瞑,意暇甚。
”12.良久:很久。
《琵琶⾏》:“感我此⾔良久⽴。
”13.异⽇:将来。
《⻩⽣借书说》:“⽇姑俟异⽇观云尔。
”14.旦旦:天天。
《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15.旦⽇:第⼆天。
《陈涉世家》:“旦⽇,卒中往往语,皆指⽬陈胜。
”16.⽇:⼀天天。
《捕蛇者说》:“⽽乡邻之⽣⽇蹙。
”17.翼⽈:明天。
《促织》:“翼⽇进宰.宰⻅其⼩,怒呵成。
”18.翌⽇:次⽇。
《(指南录)后序》:“翌⽇,以资政殿学⼠⾏。
”19.旦:早晨。
《术兰诗》:“旦辞爷娘去,暮⾄⻩河边。
”20.质明:天刚亮。
《(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林中。
”21.亭午:正午。
《古⻛》:“⼤⻋扬⻜尘,亭午暗阡陌。
”22.宵:晚上。
《⾬霖铃》:“今宵酒醒何处?”23.暝:天⿊了。
《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忽已暝。
”24.即⽇:当天。
《鸿⻔宴》:“即⽇因留沛公与饮。
”25.中夜:半夜。
《祖逖传》:“中夜闻鸡鸣。
”26.失时:过时。
《论积贮疏》:“失时不⾬,⺠且狼藉。
”27.⽆何:没有多久。
《促织》:“⽆何,宰以卓异闻。
” ’28.尔来:从那时以来。
《蜀道难》:“尔来四万⼋⼲岁。
”29.尝:曾经’。
《劝学》:“吾尝终⽇⽽思矣。
”30.素:⼀向,平素。
《陈涉世家》:“吴⼴素爱⼈。
“31.既:已经。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32.既望:阴历⼗六。
《观潮》:“⾃既望以⾄⼗⼋⽇为最盛。
”33.适:刚才。
《孔雀东南⻜》:“适得府君书。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词汇汇总(共350个)
高考语文文言文词汇1.亟:早,急忙,赶快。
2.骚然:引起骚动。
3.诘:责问。
4.堕:坠,掉。
5.法:效法。
6.其……乎:可能会……吗?7.坟典:古代典籍。
8.乡曲:乡里人。
9.变节:改变志节。
10.折节:屈服,投降。
11.狱掾:狱曹的属吏。
12.辄:于是就;常常。
13.居无何:不久。
14.摄:暂代。
15.权:代理。
16.矫:假称;抬头。
17.致:表达;使……来到;获得。
18.庶几:希望;差不多。
19.谩:随意。
20.逮:等到。
(及,洎,比)21.踉蹡:走路不稳,跌撞。
22.部曲:军队。
23.斥候:侦察兵。
24.次:驻扎。
25.奚:为何,怎么,哪里。
26.不侔:不相等。
27.间:选拔。
28.二心:背叛之心。
29.如……何:怎么办。
30.从容:不慌不忙。
31.顾:回头;只是。
32.去:离开;距离。
33.殊:很;不同。
34.期:约定。
(刻期)35.有顷:一会儿。
36.平明:五更(3-5)鸡鸣:四更(1-3)夜半:三更(23-1)37.寻:不久。
38.起复:官员父母丧,守制尚未期满而应召任职;革职后重新被起用。
39.陵易:欺凌。
15.衣冠:礼服;士大夫;文明;汉。
16.切谏:恳切直言劝谏。
17.尔曹:你们。
18.翼日:第二天。
(翌日)19.具:详细;准备。
20.间:间或,闲时。
21.臧否:优劣。
不臧:不好,不当。
22.恶:怎么。
23.既而:不久。
24微:如果没有。
25.分番:轮流值班。
26.雅:一向。
27.闵:怜悯。
28.内兄:妻子的哥哥。
29.厥后:那后来。
30.敕:下令。
31.宣导:向……传达。
32.入寇:侵犯。
33.备位:兼词,在……位置上。
34.牧:掌管;长官。
60.庶:或许;希望;差不多。
61.坐:受牵连治罪。
62.既而:不久,接着。
63.同僚:同事。
64.知人:识人之才。
65.口伐:声讨。
66.自恃:仰仗。
67.款:诚心诚意的。
68.纾:解决。
纾困,纾难。
69.夷:平定。
60.稽颡:屈膝下跪,双手朝前,以额触地,极度虔诚。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100题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一)学校与科举1.古人常用“庠序”指代学校,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的“谨庠序之教”的“庠序”就是这个意思。
()2.韩愈的《师说》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一句,其中的“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术这六种基本技能。
()3.大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有时也是教育行政机构。
()4.博士和教授都是指古代的学者或博学多才之人,与官职没有任何关系。
()5.书院是古代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由私人所设立的与官府没有任何关系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容山书院等。
()6.察举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朝廷专门选那些孝顺父母的人,封之以“孝廉”的荣誉称号并加以重用。
()7.征辟是汉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形式。
“征”一般是皇帝亲自征聘人才,“辟”则大多数是由中央高官或地方政府向朝廷推荐人才。
()8.古代科举考试,由低级到高级一般经历以下四个阶段: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9.古代科举考试,乡试被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会试被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为“会元”;殿试及第者称“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
()10.一般认为,科举考试始于汉武帝时期,终于清朝光绪年间。
()1.2.(韩愈《师说》的“六艺”是指《诗》《书》《礼》《艺》《乐》《春秋》这六部经书)3.(应该是“太学”或“国子监”)4.(“博士”是秦汉时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教授”一开始也是学官名)5.(书院一开始是私人设立的,但后来官府也参与干涉了)6.(应该是选那些“有才德之人”,此外,“孝廉”不是荣誉称号,而是察举制的科目之一,除了针对“孝顺父母”,也选那些“办事廉正”之人)7.8.9.10.(始于隋炀帝时期)(二)山川与地理11.古人把山南水北称为“阳”,山北水南称为“阴”,如衡阳在衡山之南,江阴是长江之南。
()12.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高考文言文常用文学常识汇总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官员到某地任职,做一些相关的政事,实行一定的政策,会引起各方不同的褒贬评论。
于是官员与百姓、官员与官员、官员与国君(帝王)之间就会有许多“动作〞发生。
1.诣:到,去。
2.劝:①鼓励,奖励;②受到鼓励、奖励。
3.课:考核、催促、征收。
4.风、化:教育感化。
5.按、案:巡视,巡行;考察,核实,查明。
6.游:①游玩,游览;②旅行,外出求学或求官;③交际,交往。
7.趣、趋:①小步走,跑;又引申为赶快,迅速。
②通“促〞,催促。
8.劾:检举,揭露。
9.白:告诉,报告。
常用于官吏之间。
10.短:进谗言,说坏话。
11.害:嫉妒。
12.闻:①听说,听见;②使知道,报告给……知道。
对于义项③要特别注意。
其中省略的人往往是最高统治者——国君,强化了这一点,阅读时就不至于认为下文中国君和主人公发生的事件显得突兀。
怎么国君知道了并参加进来了呢"其实就是“闻〞字在起作用。
如“没死以闻〞,“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3.折:指斥,指责,驳斥。
14.让:①责备,责怪;②谦让,辞让。
15.党:偏袒,伙同,包庇。
16.矫:假托,假传。
17.质:作人质;抵押。
18.次:①临时驻扎(用于军队);②住宿,停留(用于个人)。
19.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由“输送、运输〞引申。
20. 当:判刑,判罪。
后多带表示惩罚意义的词语。
21.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22.多:赞扬,欣赏。
“高、贵〞等字,假设带宾语,就是意动,也意译为此。
23.少:批评,轻视,看不起。
这是一些常见的单音动词。
我们根本可以按照官员行为、他官(官场)反响、社会评价三个层面来掌握。
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1.表官职的(1)宰相:总揽政务的大官。
宰,主持,相,辅佐。
(2)御史大夫:其权力仅次丞相。
(3)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司空。
(5)中书省:中央行政机要机关。
(6)尚书:六部最高行政长官。
(7)太尉:军事首脑。
高考文言文 古代文学常识
高考文言文古代文学常识(一)开创性作品的几个“第一”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左传》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第一部笔记体小说:《世说新语》第一部长篇抒情诗:《离骚》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第一部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著:《文心雕龙》第一部系统的诗歌评论专著:《诗品》第一部诗文总集:《文选》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二)作家并称1.风骚并重,双璧齐辉:《诗经》中的《国风》与《楚辞》中的《离骚》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两汉两大史学家:西汉司马迁、东汉班固唐朝的两大文学运动: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2.春秋三传:《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春秋左氏传》杜甫的代表作品“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冯梦龙的“三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清朝散文大派“桐城派”的三个代表人物:方苞、姚鼐、刘大櫆古代三军:前军、中军、后军,中军为三军统帅三春:春季的三个月,分孟春、仲春、季春三甲:科举名。
始于宋代,殿试分三甲,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3.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战国四公子: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前四史: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唐朝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明清最著名的四部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元末明初吴承恩的《西游记》、清朝曹雪芹的《红楼梦》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刘鹗的《老残游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四库全书(四部):经、史、子、集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4.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音:宫、商、角、徵、羽五湖: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五行:金、木、水、火、土5.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六经:《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春秋》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
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
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归纳一、内容提要本篇文档旨在总结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本文主要涵盖了高中阶段常见的重要实词、虚词的用法和含义,并针对不同文体进行了分类归纳。
二、重点字词归纳1. 常见实词(1)兵:武器;士兵;战争。
(2)走:逃跑;逃离;逃离人或事。
(3)故:事故;缘故;老朋友。
(4)焉:语气助词,无实意;于何处;他。
(5)谢:道歉;告知;感谢。
(6)亡:丢失;逃走;无。
(7)固:本来;固然;坚固。
(8)以:因为;用;认为。
(9)之:代词;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语气助词。
(10)为:被;替;做。
2. 常见虚词(1)以:和,跟;由于;以致于。
(2)其:他的;其中的;多么。
(3)于:在……里面;从……来;对……来说。
(4)而:并且;但是;而且。
(5)为:是;是……的原因;表示被动。
3. 特殊实词(1)则:就;那么;如果。
(2)乃:竟然;是。
(3)所:……的地方。
(4)夫:那。
4. 特殊虚词(1)也:用于陈述或疑问句,表判断或肯定回答。
(2)乎: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感叹。
(3)其:表示选择或推测,相当于“或者……或者……”。
(4)且:表示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
三、文体分类归纳1. 记叙类文章记叙类文章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用法较多,如“兵”、“走”、“故”、“焉”、“谢”、“亡”、“固”等,需要掌握其基本含义和用法。
同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句式和表达方式,如倒装句、省略句、比喻句等。
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侯、秦伯围郑”一句,“围”为使动用法,“郑”为代词,“晋侯、秦伯”为并列关系,“退”为动词作名词。
此外,还需要注意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表达。
2. 议论类文章议论类文章中常见的实词、虚词用法较少,但需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固定搭配和表达方式,如“以”、“之”、“于”、“所”、“且”等。
同时,需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论证方法和逻辑表达方式,如对比论证、归纳论证、因果论证等。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
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高考语文文言文必背常识|语文文言文常识1.《诗经》:又名“诗三百”,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被列为“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之首。
著名篇目有《关雎》《蒹葭》《氓》《硕鼠》《七月》等。
2.屈原:名平,字原,号李重福,战国末期楚国人。
我国第一位了不起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Seiches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
他用楚辞形式译成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古诗》,其中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千古传颂。
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
3.孔子:名丘,字仲尼,世称“圣人”,春秋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私学创办人。
孔子及其弟子的主要言行思想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在《论语》20篇中。
《论语》各取篇中开头二字为篇名,是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之一。
4.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世称“亚圣”。
主要作品为《孟子》7篇,各篇取结尾几字为篇名,该书记述了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为“四书”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我所欲也》即为出自于《孟子》。
5.墨子:名翟,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一般认为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辑录,其中《兼爱》《非攻》等代表了墨子的主要思想。
《公输》即选自《墨子》。
6.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为《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具备浓郁的唯美色彩。
代表作《逍遥游》。
7.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荀子的弟子,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著有《韩非子》一书。
《扁鹊见蔡桓公》《五蠹》《智子疑邻》等均出自此书。
8.司马迁:西汉史学家,字子长,别名太史公。
主要作品为《史记》,又名《太史公书》,就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汉武帝长达年的历史,全书篇,分成“本纪、世家、本纪、表中、书”五种体裁。
高中语文2025届高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一词多义整理
当
1.怀宾身当战伐(面对)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假如)——《六国论》
3.一夫当关(把守)——《蜀道难》
道
1.则指道以明之(引导)
2.就有道而正焉。(道德,德行)——《论语十二章》
3.行军用兵之道。(方法)——《过秦论》
4.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志向,理想)——《报任安书》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彰显)(美好的)——《大学》
3.名实已明。(明了,清楚)——《答司马谏议书》
4.明于治乱。(懂得)——《屈原列传》
5.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光明)——《登泰山记》
乃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的)——《伶官传序》
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求之(竟然)——《石钟山记》
居
1.武灵王平昼闲居(平素、家居)
2.居为奇货。(积储)——《聊斋志异·促织》
3.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登泰山记》
4.居则曰。(平素、家居)——《子路曾皙公西华侍坐》
抗
1.邓公抗言于孝景之朝(大声)
2.非抗于九国之师也。(匹敌)——《过秦论》
3.欲出力助上以抗之。(拒绝)——《答司马谏议书》
克
非
1.非以养欲而乐志也(不是)
2.觉今是而昨非(错误)——《归去来兮辞》
3.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不是)——《劝学》
负
1.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倚仗)
2.苍山负雪(覆盖)——《登秦山记》
3.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失败)——《六国论》
4.见犯乃死,重负国(对不起)——《苏武传》
5.使负栋之柱(承受)——《阿房宫赋》
4.宰严限追比。(官府限期办好公事)——《促织》
毕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 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
高考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文言文知识大全在高中语文学习中,文言文一直是重点和难点。
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同学们来说,系统地梳理和掌握文言文知识至关重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全面地梳理一下高中文言文的重要知识。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的基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掌握实词的含义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
1、古今异义古今词义的变化是常见的现象。
例如,“妻子”在古代指妻子和儿女,而现在仅指配偶。
“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祭品,现在指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
2、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比如“兵”,可以指兵器(“非兵不利”),也可以指士兵(“兵甲已足”)。
3、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的用字习惯,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如“蚤”通“早”(“蚤来”即“早来”)。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用法灵活,对文意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
1、而表示并列(“黑质而白章”)、转折(“而青于蓝”)、承接(“锲而不舍”)、修饰(“吾尝跂而望矣”)等关系。
2、之作代词(“人非生而知之者”)、助词(“怅恨久之”)、动词(“吾欲之南海”)等。
3、以有“用”(“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因为”(“以其境过清”)、“凭借”(“何以战”)等意思。
三、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夫战,勇气也”)等。
2、被动句用“于”“为”“见”等表示被动(“不拘于时”“为天下笑”“见欺于王”)。
3、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何陋之有”)、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状语后置(“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例如“沛公军霸上”中的“军”,本来是名词“军队”,在这里用作动词“驻军”。
2、动词作名词“追亡逐北”中的“亡”和“北”,原本是动词“逃跑”“败逃”,这里作名词“逃亡的人”“败逃的人”。
3、形容词作动词“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意为“使……变绿”。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
古代文化常识1.关于古诗与星宿苏轼《赤壁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斗”“牛”就指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是写景之句,以星衬月。
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是咏物之句,以星衬物。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歌咏牛郎织女的离别相思。
杜牧《秋夕》:“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写月夜观看牛郎织女星的闲适。
李商隐《马嵬》:“此日),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以“笑牵牛”来写唐玄宗当年与杨贵妃朝夕相伴的美好时光。
2.关于古诗文与纪时平明:“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日中:见于《陈太丘与友期》《两小儿辩日》。
人定:“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
”(《孔雀东南飞》)日暮:“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黄鹤楼》)更定:见于张岱《湖心亭看雪》。
夜阑:“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暮春:见于王羲之《兰亭集序》。
三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孟郊《游子吟》)三秋:“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柳永《望海潮》)又见于王勃《滕王阁序》。
3.关于古诗文与节日古代诗文中涉及的节日很多,常见的有春节、上元(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乞巧节(七夕)、中秋节、重阳节等。
这些节日,大部分延续到现在,不过过节的内容和习俗改变了很多。
有些节日活动(如妇女七夕乞巧),因为社会生活的变化现在消失了。
4.关于中国古代纪年中国古代从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纪年。
第一个年号为建元(前140一前135)。
在中国历史上,清代用康熙的年号纪年时间最长,为1662一1722年,历61年;其次是乾隆,为1736一1795年,历60 年。
年号的长短和社会的治乱大运,但最终也不能避免亡国的命运。
当然,国号的更替也和皇帝的寿命、政治改革等因素有关,不能一概而论。
5.关于古人的名和字古人自称时称名,如:1.“不然,籍何以至此?”(司马迁《鸿门宴》“籍”,项羽名)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汇总(共214个)
高考语文课内文言文重点字词《烛之武退秦师》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有二心)于楚也。
2.晋军.(驻扎)函陵,秦军氾南。
3.公从之。
辞.(推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4.是.(这是)寡人之过.(过错)也。
5.“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答应)之。
6.若亡.(使灭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您)。
7.越国以鄙.(边邑)远,君知其难也。
8.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9.尝为.(给予)晋君赐.(恩惠)矣。
10.朝济.(渡河)而夕设版焉。
11.夫晋,何厌.(满足)之有?12.既东封.(把…当作疆界)郑,又欲肆西封。
13.唯.(希望)君图之。
14.因人之力而敝.(损害)之,不仁。
15.以乱易.(替代)整,不武。
16.吾其.(还是)还也。
亦去.(离开)之。
《荆轲刺秦王》17.秦将王翦破.赵。
(攻破)18.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进攻)19.今行无信,则秦王未可亲.也。
(亲近)20.微.(如果不是)太子言,臣愿得谒.(拜见)之。
21.秦王购.(悬赏)之金千斤,邑.(土地)万家。
22.樊将军以穷困..(走投无路)来归丹。
23.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希望)足下更虑.(改变)之。
24.秦之遇.(对待)将军,可谓深.(刻毒)矣。
25.吾每念.(想起),常痛恨于骨髓,顾.(只不过)计不知所出耳!26.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好好的)见臣。
27.然则..(然而这样)将军之仇报,而燕见.(被)陵.(欺凌)之耻除矣。
28.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忤.(逆)视。
29.此臣日夜切齿拊.(捶)心也。
30.请.(请允许我)辞.(辞别)决矣!31.于是荆轲遂就.(驾)车而去。
32.终已不顾.(回头)。
33.厚遗.(送给)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34.不敢兴兵以拒.(抵抗)大王,愿举国为内臣,比.(并列)诸侯之列,给贡职如.(像)郡县。
35.燕王拜送于庭,使.(派遣)使.(使者)以闻。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
高考语文文言文文化常识(最全版)年龄称谓1.孩提:指2—3岁的儿童。
2.垂髫: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
(髫指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3.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
)4.黄口:十岁以下。
5.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
6.束发:男子十五岁。
(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7.及笄:指女子15岁。
(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8.弱冠:男子二十岁。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9.而立:男子三十岁。
(立,即“立身、立志”)10.不惑:男子四十岁。
(不惑,即“不迷惑、不糊涂”)11.知天命:男子五十岁。
12.花甲:六十岁。
13.古稀:七十岁。
14.耄耋:八十岁。
15.鲐背之年:九十岁。
16.期颐:一百岁。
地理常识1.九州,中国的代称。
一般指冀州、徐州、兖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2.中原,广义上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狭义上的中原指今河南省。
3.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4.四海,指天下、全国。
5.江河,古代许多文章中专指长江、黄河。
6.江东,指长江以东地区,古人以东为左,故又称江左。
7.江表,长江以南地区,从中原看,地处长江之外,故称。
8.五岳,分别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9.南京,又称建康、金陵、江宁、白下等。
10.扬州,又称广陵、维扬。
11.杭州,又称临安、武林等。
12.苏州,又称姑苏、平江等。
“三山”: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蓬莱、方丈、瀛洲。
赤县:古人把中国称作“赤县神州”。
“六合”、“八荒”:都泛指天下。
三国:指东汉后分裂成魏、蜀、吴。
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
山水阴阳: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阳。
古代别称:南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官职变化1.关于任职授官的:①任:担当,担任。
“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记住高考必备的50个文言实词,打好文言文阅读最有用的基础
记住高考必备的50个文言实词,打好文言文阅读最有用的基础1.爱①喜爱,宠爱。
例如: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韩愈《师说》)②喜欢,爱好。
例如: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③吝啬,吝惜。
例如: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齐桓晋文之事》)④爱慕,欣赏。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⑤通“薆(ài)”,隐藏。
例如: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诗经·静女》)2.被读音一bèi①受,遭受。
例如: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荆轲刺秦王》)②介词,表示被动。
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司马迁《屈原列传》)③覆盖。
例如: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读音二pī④通“披”,披在身上或穿在身上。
例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司马迁《陈涉世家》)⑤披散,散开。
例如:被发行吟泽畔。
(司马迁《屈原列传》)3.本①草木的根。
例如: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②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
例如: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③本来。
例如: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李密《陈情表》)④版本,底本。
例如:今存其本不忍废。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⑤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
例如:若止印三二本。
(沈括《活板》)⑥推究。
例如:抑本其成败之迹。
(欧阳修《伶官传序》)4.鄙①边疆,边远的地方。
可以活用为动词,译为“把……当作边邑”。
例如:越国以鄙远。
(《烛之武退秦师》)②表自称的谦辞。
例如: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浅陋,鄙陋,可引申为目光短浅。
例如: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曹刿论战》)④轻视,看不起。
例如:孔子鄙其小器。
(司马光《训俭示康》)5.兵①兵器。
例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贾谊《过秦论》)②军队。
例如: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兵法。
例如: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总结
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总结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文言文文化常识的内容过于琐碎,且与中学生的生活相距较远,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经常成为学生复习的难点。
下面我给大家带来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整理,期望大家宠爱!高中文言文文学常识1、从中国上古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期间的文学,叫先秦文学。
2、神话产生在文字创造以前。
神话中布满了丰富的想象,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3、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是“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
4、《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相传曾经由孔子编选。
5、《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西周至春秋中期各地方民族及朝庙乐章共305首。
6、《楚辞》为西汉刘向所辑,收有屈原、宋玉写的赋,因具楚地方声,故称《楚辞》,对后代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
7、屈原是中国宏大的爱国诗人,《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中的名句。
9、先秦散文是指秦代以前的散文,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两类。
《左传》和《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论语》、《孟子》、《墨子》、《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的代表。
高考必考语文文学常识我国第一部字典是:《说文解字》(汉许慎撰)2.我国第一部词典是:《尔雅》(周公所撰,孔子门徒解六艺之作)3.我国第一部韵书是:《切韵》(隋陆法言,刘臻颜,颜之推等撰)4.我国第一部方言词典是:《方言》(汉扬雄撰)5.我国第一部诗集是:《诗经》(孔子编)6.我国第一部散文集是:《尚书》(孔子编)7.我国第一部词集是:《花间集》(五代后蜀赵崇祚编,除温庭筠外,入选词家皆为蜀人。
8.我国第一部文选是:《昭明文选》(南朝梁昭明太子肖统编选)9.我国第一部论述文学批判及论述创作的著作是:《文心雕龙》10.我国第一部神话小说是:《搜神记》高考语文文学常识归纳整理必修一1、戴望舒,浙江杭县(今余杭)人,中国现代派诗人。
《雨巷》是其成名之作,并由此获“雨巷诗人”的称号。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复习
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复习文言文是语文高考必考的内容,文言文其实很容易得分的,只要掌握正确的解题技巧,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复习,希望大家喜欢!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囚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妻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携,垂髫:小孩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母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高考语文文言文常识——人的称谓:(一) 称字:幼时命名由父亲长辈命名,成年(男20,女15)取字沈德鸿字雁冰,鲁迅字豫才。
(二) 称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年龄不限,如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三)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如范仲淹称文正,欧阳修称文忠。
(四) 称籍贯:以人的出身地命名,如孟浩然称孟襄阳,柳宗元又称柳河东。
(五) 称官名:以人的官名来命名,如杜甫称杜工部。
(六) 称官地:以人做官的地方来命名。
如岑参:岑嘉州柳宗元称柳柳州(七)古代帝王对贵族功臣的封赐爵号(位):公、侯、伯、子、男(五等)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2、帝王自称:孤、寡、朕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用家或舍:如家父、家母、家兄、舍弟、舍妹、舍侄6、其他自谦词:尊长者自称:在上晚辈自称:在下老人自称:老朽、老夫女子自谦:妾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2、对将军:麾下3、对于对方或对方亲属的敬称用令、尊、贤令: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高中文言文常识重点
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
2.表官职变化的:
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
3)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
4)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黜)
5)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
6)表恢复的:复、还
7)表辞去的:辞、致政、告退、退、归故里
3.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
4.表主管的:知、典、主
5.表社会状态的:治、乱、兴、盛、衰
6.表少数民族的:蛮、夷、戎、狄
7.表人物地位:贵、贱、卑、官绅、豪
8.表人物个性的:
梗、鲠、耿、耿介、刚耿、骨鲠、梗直、正直、刚毅、
(仁)厚、(仁)矜、恺悌、宽厚、静悫、慎微、雅正、雅度
剀切、周密、谨厚、谨肃、恭恪、聪、慧、敏、木讷、
奸、佞、诈、谲、狡猾、狡(佼)黠、危坐(俨然)、阿谀、献媚、谄、谗
9.表人物品行的:行、行检、行业、德、操、节、清(廉)、淫(靡)、贪(浊)
10.跟科举考试有关的:贡举、第、登第、中第、状元、解元、乡试
11.表受到诬陷的:中、谮、诬
12.表敬重的:敬、重、尊、恭
13.表赞扬的:多、嘉、称、誉、与、许、叹
14.表内心嫉恨的:恶、厌、憎、贬、衔、怨、患、疾、恨、怒、诅
15.表责备的:过、责、咎、诛、让、谴、尤、折
16.表宽容的:容、贷、恕、宽
17.表喜乐的:乐、欣(然)、悦(说)、欢、蹈舞
18.表哀怒的:怒、愤、恼、忿恚、涕泣、切厉、骂、责、罹、戾、诟、谩
19.表刑罚的:辟、大辟、髡、笞、磔、刖、族、仗、流、赭衣、械、
20.表监狱的:囹圄、狱
21.表学校有关的:庠、序、太学、博士、太傅
22.表布匹的:布、麻、匹、丝、绢、锦、练、绫、绡、缣、绸、罗、缎、绮、纱、绦、缣、缯、蚕、桑、
23.表桌床的:案、几、床、塌
24.表走的:步、趋、走、遁、亡、逃、徙、匿
25.表违背的:牾、忤、逆、倍(背)
26.表说话的:曰、云、谓、诏、诰、告、敕、白、陈、对、语、谕、喻、渝、晓、辩、问、谢、折、诘、诉、咨(谘)
27.表劝说的:说、劝、规、讽、讥、谤、谏、
28.跟马有关的:马、驹、厩、策、羁、縻、辔、逸、驭、御、驾、辕、辙
29.表害怕的:畏、惧、惮、骇、患、遽
30.表揭发的:劾、讦、揭
31.跟皇帝有关的:上、帝、祚、践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诏、召、诰、(驾)幸、膳、对策、轮对、奏、表、疏、
32.表朝见的:朝、觐
33.表死亡的:(驾)崩、山陵崩、薨、卒、不禄、死、没(殁)、终、圆寂
34.跟京城有关的:禁、阙、畿、京、京畿、
35.表到往某地的:如、过、诣、幸、往、经
36.表离开某地的:去、迁、徙
37.表拜访的:造、过、访、谒(见)、顾
38.表告别的:辞、别、谢
39.表暗中的:阴、间、密
40.表穿戴的:纨绔、布衣、结、履、印、绶、冠、冕、巾、弁、弱冠、笄礼、免冠、带
41.表房舍的:宇、舍、馆、宅、第、邸、庑、屋
42.跟水利有关的:堤、决、溃、溢、涨、灌溉、涝、旱、堰、芜秽
43.跟粮食有关的:粟、黍、禾、谷、稻、菽、稼穑、耕耘、稔、熟、刈、籴、粜、廪、禀、府、荒、欠收、
44.表粮食丰收的:丰、饶、赡、足、给、佚、
45.表食物的:糗、馔、肴、膳、羞(馐)、蔬、果、脂膏
46.表饱饥的:饱、饥、饿、馁、馑
47.表容器的:石、斛、觞、樽
语文知识梳理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2.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3.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5.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6.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7.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8.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9.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10.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11.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1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3.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14.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15.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16.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17.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18.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19.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0.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21.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22.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23.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24.其他:
(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①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③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
(2)修辞手法的作用:
①它本身的作用;②结合句子语境。
A.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B.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C.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D.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E.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3)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4)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
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5)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①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②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③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6)段意的归纳
①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②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