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人的护理09717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
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以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发热是指人体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是38°C(100.4°F)以上。
当我们面对发热病人时,需要特别注意护理措施,以确保病人的安全和舒适。
以下是发热病人护理时的注意事项:1. 温度监测:定期测量病人的体温,可以使用电子体温计或体温计。
确保测量准确并记录下来,以便医护人员参考。
2. 加强观察:密切观察病人的症状变化,包括体温的上升或下降、出汗情况、皮肤颜色等。
及时发现任何异常情况,并向医生报告。
3. 保持环境清洁:保持病人的住院环境清洁,定期清洁床单、衣物、餐具等。
确保空气流通,并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4. 给予充足的水分:发热病人通常会出汗较多,容易出现脱水。
因此,要给予病人充足的水分补充,以维持体液平衡。
5. 提供适宜的饮食:根据病人的身体状况和医嘱,提供适宜的饮食。
避免辛辣、油腻或刺激性食物,多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稀饭、面条等。
6. 注意休息:发热病人通常会感到疲倦和虚弱,因此需要充分休息。
提供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噪音和干扰,帮助病人恢复体力。
7. 控制体温:可以使用退热药物来控制病人的体温,但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并注意药物剂量和频率。
同时,可以给病人擦拭温水或冰水,以降低体温。
8. 改善症状:根据病人的症状,可以给予适当的药物缓解症状,如退热药、止痛药等。
但要遵循医嘱和剂量,避免滥用药物。
9. 隔离措施:若病人发热是由传染病引起,需要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
医护人员要佩戴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具,并遵循相关的感染控制措施。
10. 维持良好的沟通:与病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关心病情变化和病人的需求。
给予病人足够的支持和安慰,提高其抵抗力和心理状态。
11. 防止并发症:发热病人容易发生一系列并发症,如呼吸困难、中暑、脱水等。
因此,要密切关注病人的症状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2. 定期复查:根据病人的病情和医嘱,定期复查相关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尿常规等。
发热病人护理时注意事项
发热病人护理时注意事项以发热病人护理时注意事项为标题,写一篇文章。
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但在护理过程中,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发热病人的身体状况,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证其安全和舒适。
以下是发热病人护理时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病人的体温监测:对于发热病人,应定期测量体温,记录体温变化。
通常可以选择使用电子体温计或耳温计进行测量,确保准确性和卫生性。
2. 病人的环境调节:保持病人的环境温度适宜,避免过热或过冷。
可以调整空调或开窗通风,确保病人的舒适度。
3. 病人的衣着和床上用品:发热病人应穿宽松透气的衣物,避免穿得过多过厚。
床上用品应保持干燥清洁,定期更换,避免感染交叉。
4. 病人的饮食调理:发热病人的饮食应以高热量、易消化、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为主。
饮食要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
病人要适量饮水,保持水分平衡。
5. 病人的活动和休息:发热病人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病人可以进行适量的轻度活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6. 病人的心理关怀:发热病人在疾病期间可能感到焦虑、恐惧或痛苦。
护士应给予病人关怀和安抚,提供温暖的环境和积极的心理支持,帮助病人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
7. 病人的药物管理:发热病人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护士应按时给予药物,注意剂量和用药方式。
同时,应密切观察病人对药物的反应和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
8. 病人的个人卫生:发热病人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定期洗澡更换衣物,尤其是保持口腔卫生的重要性,可以使用漱口水或含氟牙膏漱口,预防口腔感染。
9. 病人的安全防护:发热病人可能具有传染性,护士应佩戴好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保护自己免受感染。
同时,要保持病房的通风和消毒,防止病菌传播。
10. 病人的家属教育:护士应向病人的家属提供相关护理知识,教育他们正确的护理方法和注意事项,增强他们的护理能力,帮助病人更好地康复。
发热病人的护理需要护士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细心的护理技巧。
简述发热病人的护理措施
护理发热病人时,以患者舒适为原则,可适当多穿衣服、多盖被子。
此时不建议用退热药及物理降温措施,可适当多喝水。
待体温达到峰值后,患者会出现排汗反应,出汗后体温下降。
如患者感觉热,可适当减少衣服以及盖被厚度。
但应注意出汗后及时给患者擦汗,更换贴身衣服,以免让身体再次受凉。
发热患者的护理措施,如下:
第一个,要适当保证环境的温度合适,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一般在25℃相对来说是比较合适的温度,过高温度容易造成孩子的散热困难,加重发热的状态。
第二个,环境要适当通风,因为孩子在发热的时候有可能存在感染的状态。
如果不及时通风可能会增加这种环境中病毒、细菌的存在,加重病情。
第三个,注意饮食,因为在发热的时候消化道的酶活性会受到影响,所以饮食上一定要注意吃清淡的食物,这样会帮助消化功能,不至于加重病情,同时也可以适当吸收营养。
第四个,要注意多喝水,因为发热本身是脱水的情况,会有不显性的失水,及时补充水对孩子的体温下降也会有帮助。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
发热病人的护理要点包括:
1.降低体温:可选用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方法。
物理降温时可在病人额头、腋
窝、腹股沟放置冰袋行局部冷疗,还可行温水擦浴、乙醇擦浴或冷盐水灌肠等全身冷却方法。
药物降温时,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2.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发热时,机体代谢加快,出汗增多,容易导致脱水和电
解质紊乱。
因此,应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
3.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热时,由于呼吸急促和喉咙干燥等原因,易出现咳嗽、
咳痰等症状。
因此,应保持呼吸道通畅。
4.保持环境清洁卫生:发热时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受细菌感染。
因此,患者所
处的环境应保持清洁卫生。
5.保持休息:发热时机体代谢加速,需要消耗大量能量。
因此,患者应保持充
足睡眠和适当休息。
6.观察病情变化:发热病人需要定期测量体温、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并观
察病情变化。
1/ 1。
发烧护理措施
发烧护理措施
1. 保持休息:发烧时,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可以适度卧床,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劳动。
2. 密切观察体温:定期测量体温,以了解发烧程度,可以使用体温计来监测体温变化。
如果体温超过39℃或持续高烧不退,应及时就医。
3. 适当补充水分:发烧时,身体会出汗,导致水分流失加剧,因此需要适当增加水分摄入,保持身体水平。
4. 服用退烧药物:如果体温超过38.5℃,可以服用退烧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等。
但需要注意遵循医生建议和药品说明,注意用药剂量和用药频次。
5. 温度调节:可以使用温水擦浴或温湿布敷的方式调节体温。
但避免使用冷水或酒精擦拭,以免导致寒冷刺激和皮肤过敏。
6. 保持通风环境:保持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尽量避免闷热和不透气的环境。
7. 饮食调理:发烧期间的饮食应该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米粥、面条、清汤等。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和难以消化的食物。
8. 注意个人卫生:发烧期间,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与他人过度接触,以防传染给他人。
9. 定期就医:如果发烧持续时间较长或伴随其他症状,应及时就医诊断明确并接受适当的治疗。
发热的护理
发热的护理
【观察要点】
1、观察体温、舌象、脉象、恶寒及发热的规律性。
2、发热伴随症状。
3、观察精神及神志变化。
【护理措施】
1、卧床休息,高热抽搐时,可用开口器,置于上下磨齿间,出现谵妄昏迷时加床档。
2、表症未解前,虚证者及真寒假热者,禁用冷敷,可酒精或温水擦浴等降温。
3、注意口腔护理,高热口腔糜烂者可西瓜霜喷剂,冰硼散搽之;口唇干裂者,涂石腊油滋润之。
4、保持皮肤清洁,汗出用干毛巾擦干,避风更衣。
5、发热者遵医嘱给退热药,也可用刮痧疗法。
【健康教育】
1、解表药宜热服,药后盖被睡卧;辛凉清热药宜温热服,药后以汗出为准。
2、指导患者多饮水或淡盐水或鲜芦根汤等清凉饮料。
3、多吃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
4、饮食调理:
(1)风寒发热者饮食宜温,忌生冷瓜果。
(2)湿热发热者饮食宜清淡,忌辛辣油腻炙煿之品。
(3)暑湿发热者饮食忌油腻甜,暑甚可给西瓜汁、薏米汤、绿豆汤、冬瓜汤等。
(4)阴虚发热宜吃滋阴之物,口渴可用麦冬煎水代茶饮。
(5)气虚者宜食温补性物如羊肉、牛肉等。
《发热病人的护理》课件
提高治疗依从性
促进康复
心理护理可以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和乐 观心态,有助于病情康复。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病人更好地配 合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心理护理的方法
A
倾听与理解
耐心倾听病人的诉求和感受,理解其情绪变化 ,给予关心和支持。
解释与指导
向病人解释发热的原因、治疗方法和注意 事项,帮助其正确认识疾病,消除疑虑。
注意保暖
在降温过程中,应注意给病人保暖,避免因 体温下降过快而感到寒冷。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有助于降低病菌密度, 预防交叉感染。
02
01
及时就医
如病人出现持续高热、惊厥、呼吸困难等症 状,应立即就医。
04
03
发热病人的饮食护理
03
适宜的饮食选择
01
高热量饮食
发热时,身体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来对抗感染,因此应 选择高热量的食物,如肉类、蛋类、奶制品等。
避免刺激性食物
发热时,消化系统功能减 弱,应避免食用辛辣、油 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 重病情。
少量多餐
发热时身体能量消耗较大 ,应采用少量多餐的饮食 方式,保证身体得到足够 的营养。
饮食护理的注意事项
注意食物卫生
在选择食物时,应注意食 物的新鲜度和卫生情况, 避免食用过期变质的食品 。
避免过度进食
02
高维生素饮食
发热会导致身体水分蒸发加快,维生素流失较多,因此 应选择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等。
03
高蛋白饮食
蛋白质是身体修复的重要物质,发热时身体需要更多的 蛋白质来修复组织,因此应选择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 豆类、鱼类、肉类等。
饮食调理的原则
01
发热病人的护理详解
内科
发热的定义:当感染性或非感染性因素导致体温调 节中枢出现功能障碍而使体温超出正常范围,称为 发热。 发热的过程:上升期(产热﹥散热):由于皮肤血 管收缩,皮温下降表现皮肤苍白,无汗,畏寒;高 热持续期(产热=散热):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 及心率加快;退热期(产热﹤散热):大量出汗, 皮肤温度降低。
发热程度可分为(以口温为标准): 1.低热: 37.3~38.0℃ ,多见于活动性肺结核、 风湿热; 2.中等热: 38.1~39.0 ℃ ,多见于急性感染; 3.高热: 39.1~41.0℃ ,见急性感染; 4.过高热: 41℃以上,如中暑。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高达39℃以上,波动幅度<1℃。见于 伤寒、肺炎。 2、间歇热:体温骤升至39℃以上,而后降至正常以下, 经一个间歇后,再规律地交叉出现,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于2~3℃,而 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间不 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人体最高耐受热约40.6~ 41.4℃,高达43℃则极少存活。
(九)饮食护理: (1)供给高热能、高蛋白质、富含维生素和无机盐以及口味清淡,易 于消化的饮食。根据病情可给予流质、半流质饮食或软饭。流质饮食可 选用牛奶、豆浆、蛋花汤、稠米汤、绿豆汤、藕粉、鲜果汁、去油鸡汤 等,半流质饮食可选用大米粥、肉末菜末粥、面片汤甩鸡蛋、肉末菜末 面条、馄饨、豆腐脑、银耳羹等,软饭可选用馒头、面包、软米饭、包 子、瘦肉类、鱼、虾、蛋、瓜茄类、嫩菜叶、水果等食品。 (2)供给充足液体,有利于体内的毒素稀释和排出,还可补充由于体 温增高丧失的水分,可饮开水、鲜果汁、菜汁、米汤、绿豆汤等。 (3)忌用浓茶、咖啡、酒精饮料及具有刺激性调味品(芥末、辣椒、胡 椒等),并限制油腻的食物。 (4)宜采用少吃多餐制,流质饮食每日进食6~7次,半流质每日进食 5~6次,软饭每日3~4次,这样既可补充营养物质,还可减轻胃肠负担, 有利于疾病恢复。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
发热患者护理措施发热患者是指体温高于正常范围的人群,需要特殊的护理措施。
如何提供最佳的护理,保证患者的舒适度和安全性是医护人员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将基于日常工作中的经验,分步骤详细介绍发热患者护理措施。
一、测量体温测量体温是发热患者护理的第一步,可以通过口腔,腋下或肛门进行。
其中口腔测量适用于成人,腋下测量适用于儿童和老年人,肛门测量适用于危重病人。
在测量体温前需要准备好体温计和消毒水。
二、给予清凉饮料发热患者体内温度升高,需要补充水分。
这时可以给患者适量的清凉饮料,如绿茶,菊花茶,制果汁等。
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给患者喝含咖啡因的饮料、酒和碳酸饮料,以免加重患者的不适。
三、保持环境通风发热患者需要保持通风,以促进体内热量散发。
护士可以打开窗户,开启风扇,改善房间内的空气流通。
在给患者进行通风时,需要注意不要让患者着凉。
四、给予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可给患者口服退热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以降低患者体温。
同时给患者用消炎药物消炎,减轻炎症的痛苦。
五、协助患者洗澡换衣发热患者的皮肤和黏膜会出现不适和瘙痒。
护士可以协助患者洗澡换衣,以保持患者清洁和舒适。
在洗澡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水温和水量,避免患者出现过敏反应。
六、定期观察病情护理发热患者需要定期观察病情,以及时采取措施。
护士需要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指标,以及患者的精神状态和食欲。
如果发现患者出现恶化,应立即通知医生。
发热是身体发出的信号,它可能是身体正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表现。
因此,在护理发热患者时,需要认真对待,严格执行护理措施,以便早日恢复健康,避免潜在的并发症。
发热患者的护理
1
如何判断患者发热
症状:畏寒、无汗、灼热、肌肉酸痛、关 节肿痛、结膜充血、寒战等 体征:皮肤潮红、心率加快、四肢无力等
2
常用的测温方法
•额温 •口腔 •腋下 •肛温
3
发热的程度判断
• 体温正常值 36-37℃ • 低热:37.3~38.0℃ • 中热:38.1~39.0℃ • 高热:39.1~41.0℃ • 超高热:41℃以上 • 热型: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不规则热
6
7
降温时注意事项
1.体温骤降或大量出汗过多会引起老年人虚脱或休克现 象,降温30分钟后测量体温并观察生命体征情况 2.冰袋降温时需包裹毛巾并经常更换部位以防皮肤冻伤 3.有出血倾向(如皮疹、皮下出血点及伴有皮肤性损害、 白血病等)患者禁用酒精及温水擦浴。 4.物理降温(除头部冷敷外)与药物降温不能同时应用
5
护理措施:降温
1.高热患者若出现寒战,此时不要急于降温退热,而是 注意保暖,调节室温,补充衣着。 2.物理降温:冰毯、冰袋、冰帽、温水擦拭、酒精擦拭、 减少盖被和衣物等。 使用冰袋降温时可放置在:腋下,颈部两侧,腹股沟等 无伤口,大血管经过的部位。不能放在:耳廓,阴囊, 枕后心前区,腹部,足底处。 3.药物降温:遵医嘱使用退烧药物
8
健康教育
1.合理饮食,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低 脂肪、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少量多餐,多饮水, 每日2500-3000毫升,不能进食者遵医嘱给予静 脉输液或鼻饲以补充水分。 2.长期卧床患者应及时协助翻身以防止压疮并加强 口腔护理,预防口腔感染。口唇干裂者可涂液状石 蜡。
9
3.大量出汗患者须及时擦干汗液并更换衣物和被褥, 防止受凉。 4.发热期间,身体乏力,尽量卧床休息。注意环境 卫生,勤开窗通风,注意营养摄入,不去或少去人 群聚集的公共场所。
发热病人的护理
一、物理降温
1、冷敷降温:将冰块砸碎,装入热水袋中,在 冰块放至袋中约1/2时,加入少量凉水,以填 充冰块间的空隙,排除袋中的空气,拧紧袋 口,检查有无漏水,冰袋放置的位置一般在 前额、头顶或体表大血管处(如:液下、腹 股沟等处),每次放置时间不超过20分钟, 经常观察用冷皮肤的变化,以免出现局部冻 伤或用冷毛巾放置前额,双侧腋窝、腘窝等 大血管处,每3—5分钟更换一次,禁忌的部 位有:心前区,以防引起放射性心率减慢, 心房心室纤颤,房室传导阻滞,腹部,防止 腹泻,足底,以防放射性末梢血管收缩而影 响散热或引起一过性冠状动脉收缩。
7、注意观察末梢循环情况,高 热时出现四肢厥冷,发绀等提 示病情加重,应立即通知医生。
8、心理护理:注意观察发热各 阶段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与患 者沟通,保持愉悦的心情,使患 者处于接受治疗和护理的最佳状 态。
9、了解病人的血常规辅助检查 等变化,在病人大量出冷汗、 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 察有无脱水现象。
3、酒精擦浴:此法能使局部血管扩张,酒精 在皮肤上迅速蒸发时,吸收和带走机体大量 的热,酒精具有刺激皮肤血管扩张的作用, 从而达到降温的作用,酒精擦浴的浓度为3050℃,温度30℃左右,擦浴时应注意动作轻 柔,以拍试方法进行不可摩擦方式,因摩擦 生热,在血管丰富处,应适当延长时间,以 利散热,擦浴过程中应注意观察病人如出现 体温骤降、寒战、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等情 况,应立即停止擦浴,盖上被子保暖,降温 勿过急过度,一般降至38℃即可,不要擦腹 部以免腹部受刺激后产生疼痛与腹泻,皮肤 有出血点的部位禁忌酒精擦浴。
确的时间内、给予准确的病人,为此、 必须切实做到三查十对。
3、“三查”指操作前、操作中、 操作后均须进行查对。
发热病人的常见护理方法
发热病人的常见护理方法一、降温发热病人应适时降温,同时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
常规的降温方法分为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一般首选物理降温。
最常用的物理降温方法有酒精擦浴,冰水浴,冰帽等,在行物理降温的时候,降温后30分钟应复测体温并记录于体温单上。
要注意的是,对冷敏感的病人不宜使用任何物理方法降温,因各种冷刺激都会使病人出现寒颤,横纹肌产热增加而影响降温效果。
可选用温水擦浴等降温措施。
同时,不论采用何种降温方法,都应同时在足心置热水袋,这样减轻脑组织充血,促进散热,增加舒适,尤其是冰敷头部更应重视,降低头部温度可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减少耗氧量,降低机体代谢率。
药物降温可与物理降温同时应用,临床最常用的降温药物一般都是解热镇痛的作用。
传统的解热镇痛药物有阿司匹林,扑热息痛(口服)等,而常用于肌注的药物为鲁米那,氨基比林等。
在使用此类药物时,应严格按照剂量使用,同时密切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二、病情观察病人发热伊始,经常会伴随寒战、烦燥不安、面色潮红、皮肤发热等症状,同时也可能会出现口渴、头痛、全身不适、胃肠失调等不是。
加强病情的观察,有利于及时得到病人的准确信息,对护理工作的开展,医生的用药,病人病情的发展及转归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对于发热病人,应密切观察其病情变化。
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每4小时测量T、P、R一次,直至体温恢复正常三日后可改可为每日测量二次。
注意发热的类型及经过,有无伴随症状,观察发热的原因、治疗效果、饮食、饮水及尿量变化。
同时护士应当密切观察其他生命体征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三、休息与活动发热病人因体温升高,新陈代谢率增快,消耗多,进食少;体弱,因此应减少活动。
特别是高热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
评估病人是否穿着过多或被盖过于暖和,指导其正确穿衣或盖被,以利散热。
同时病人寒颤时,宜给予保暖,预防感冒。
病人休息时注意调节室温和环境,适宜的室温可防止不必要的能量消耗。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一、概述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由不同原因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称为发热。
它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全身性防御反应。
在正常情况下,一般成年人清晨安静状态下,口腔温度36.3℃~37.2℃,腋窝温度36.0℃~37.0℃,直肠内温度36.5℃~37.7℃。
在24小时内下午体温较早晨高,一日内体温波动不超过1℃。
临床上将发热分为低热、中等热、高热和超高热四种。
常见的热型有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和不规则热。
二、护理常规1.保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注意保暖,勿使患者着凉;高热者卧床休息,低热者可酌情减少活动,适当休息;有谵妄、意识障碍时应加床档,注意安全。
2.监测体温并记录,一般每日测量体温4~6次,高热时每4小时测量体温1次,直到体温恢复正常,3日后改为每日1次;注意观察热型、发热的程度及经过,出现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3.观察在发热时有无寒战、淋巴结肿大、出血、单纯疱疹、关节肿痛、肝脾大或意识障碍等伴随症状;观察患者末梢循环情况,高热且四肢末梢厥冷、发绀等提示病情加重。
4.加强监测,并准确记录出入量,了解血常规、血清电解质等变化;在患者大量出汗、食欲不佳及呕吐时,应密切观察有无脱水现象。
5.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药,30分钟后复测体温,并记录在体温单上;药物降温时严密观察药物作用、不良反应,交代注意事项。
6.给予高维生素、高热量、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患者多饮水。
7.每日酌情口腔护理2~3次,进食前后漱口;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出汗多者及时更换衣物及床单,保持干燥;长期持续发热患者应经常改变体位,防止坠积性肺炎或压疮等并发症发生。
8.注意患者心理变化,及时疏导,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处于接受治疗护理的最佳状态。
三、健康指导1.鼓励患者选择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低脂肪的饮食,多饮水。
2.鼓励患者穿着宽松、棉质、通风的衣服以利于排汗。
3.忌吸烟,保持口腔卫生。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
发热病人护理常规首先,保持环境舒适。
将病人安置在宽敞明亮、通风良好的房间中,保持室温适中,避免寒冷或过热的环境对病人产生不良影响。
病房内要保持清洁,减少灰尘和细菌的传播。
同时,给病人提供舒适的床上用品,如干净柔软的床单、被子和枕头。
其次,饮食营养是非常重要的。
发热病人在发病期间往往容易出现食欲不佳的情况。
护理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选择易消化、富营养的食物,如流质饮食、软食、半流质食物等。
应多鼓励病人多饮水,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的流失。
同时,还要坚持每日测量体重,及时调整饮食,保证病人的营养需求。
第三,体温监测是护理发热病人的重要环节之一、护理人员应定时测量病人的体温,并将检测结果详细记录。
可以选择多种测温方法,如口腔温度、腋下温度、肛门温度等,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和医嘱选择适当的方法。
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需要及时与医生沟通,并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体温,如使用退热药物,或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冷敷等。
另外,药物治疗也是护理发热病人的重要内容之一、护理人员应按照医生的嘱咐配合给病人服用药物,并留意患者对药物的不良反应。
例如,一些药物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消化道不适等。
此时,应立即通知医生,根据医嘱进行相应处理。
最后,护理人员还需密切观察病情的变化。
发热病人的体温、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是判断病情的重要指标,护理人员应持续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变化,并及时记录。
注意观察病人的精神状态、皮肤黏膜的异常变化和呕吐、腹泻等症状的出现。
对于病情有异常变化的病人要及时与医生沟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
总之,发热病人护理常规是针对具有发热症状的病人进行的护理措施。
在护理过程中,要保持环境舒适、饮食营养、体温监测、药物治疗、病情观察等方面的工作。
通过科学合理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发热病人的舒适度,促进病情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下,经一个间歇后,体温又升高,反复发作。见疟疾。 3、弛张热:体温在39℃以上,24h波动幅度大于1℃。
而最低温度始终高于正常。见败血症、风湿热、化脓性疾 病。
4、不规则热:一日间体温变化极不规则,且持续时 间不定。见于流感、肿瘤病人发热。
A
5
病理条件下:
感染性发热
非感性发热
• 在其原因中尤以呼吸道、 • 包括风湿性疾病、过敏、
泌尿道和消化道感染最常
血液病、恶性肿瘤、中暑、
见,因为这些系统与外界
药物热,甲状腺功能亢进
相通,最易遭受病原体的
危象、癫痫持续状态以及
侵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 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如
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 内出血、心肌梗塞等。非
A
7
• 但发热过高或过久会使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以及代 谢发生严重障碍。
• 小儿体温超过41℃时,脑细胞就可能遭受损伤,甚至出现 抽搐,并逐步丧失调节体温的能力。
• 发热时人体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加,加上食物的消化吸收困 难,长期下去可引起人体消瘦,蛋白质及维生素缺乏,以 及一系列的继发性病变。因此遇到高热病人应及时采用退 热措施,并立即请医生诊断、治疗。
• 发热的根本原因在于致热原以某种方式使 调定点上移。
A
4
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
正常人体温相对恒定,在一个狭小范围内有所波动,以凌晨2~6时最低,下午
。 13~18时最高,差异在正负1.0℃左右
在不同的个体间稍有差异,并受昼夜,年龄,性别,活动度,药物,情绪,环境等内外因 素的影响而略有波动.
生理条件下:妇女月经前期、妊娠期、精神紧张以及剧烈运动,都会出现一些体 温升高现象;受情绪影响体温可升高2℃;5公里长跑后体温可达40~41℃,这些 均属生理现象。 。
A
9
发热体征
(1)全身情况
• 遇到发热病人,首先应测血压、呼吸和脉搏等重 要生命体征,并尽快作出初步诊断,如发热伴呼 吸急促,口唇紫绀者多提示肺炎等呼吸道感染; 若发热伴血压降低、脉速、烦躁,要警惕感染性 休克或败血症。
A
10
(2)面容
一般急性感染多呈急热面容;感染性休克常 表现为面色苍白。此外,急性白血病、再 生障碍性贫血和恶性组织细胞病常因贫血 亦可呈面色苍白;—活动性红斑狼疮可有 面部蝶形红斑;口角疱疹常见于肺炎,疟 疾;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可呈醉汉样 面容。
A
14
临床表现
• ㈠据发热程度可分为:(以口温为准) 低热: 37.5℃ ~37.9℃ ,多见于活动性肺结
核、风湿热;
中等热:38.0℃ ~38.9℃,多见于急性感染; 高热:39.0 ℃ ~40.9℃,见急性感染; 超高热:>41℃,如中暑。
A
15
㈡热型及临床意义
• 据体温变化常见热型分为: 1、稽留热:体温持续39~40℃以上。24h波动幅度<
• 人体最高的耐受温度为40.6~41.4℃,直肠温度持续升高 超过41℃,可引起永久性的脑损伤;高热持续在42℃以上 2~4小时常导致休克以严重并发症。体温高达43℃则很少 存活。
A
8
• 遇下列情况应作紧急降温处理: ①体温超过40℃。 ②高热并惊厥或谵妄。 ③高热伴休克或心功能不全; ④高温中暑。
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
感染性疾病除非合并感染,
引起的急慢性、局部性或
多属于低热(37.4-38℃)
全身性感染,均可出现发热。 和中等热38.1-39℃),仅
少数原因如甲状腺危象、
中暑、癫痫持续状态等体
温可超过的41℃,有别于
A 感染性发热。
6
• 一定限度内的发热是人体抵抗疾病的生理性防御反应。
• 此时白细胞生成增多,肝脏的解毒功能增强,物质代谢速 度加快,有利于人体战胜疾病。这些变化有利于消灭致病 因素,使人体恢复健康。因此,在很多急性病中,体温升 高往往表示人体有良好的反应能力。
周娜
A
1
• 定义 • 正常体温和生理变异 • 发生机制 • 临床表现 • 发热体征 • 治疗原则 • 术后发热类型及其护理 • 护理措施
A
2
定义
发热:任何原因引起机体产热过多、散热过少、体温
调节障碍、致热源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调节点上移 而引起机体体温升高,并超过正常范围,称发热.
A
3
• 调节产热、散热的中枢称体温调节中枢, 位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类似于恒温器, 正常时体温值稳定在37℃水平上(调定 点),若实际体温高于或低于此值,中枢 会加强散热或产热活动来保持体温正常。
③体温下降期:其特点是散热增加而产热降至正常调
节水平,体温趋于正常。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体温降低,
此时要及时抹汗,勤换并添加衣服,注意保暖。
A
17
八 治疗原则
处理发热的关键是针对病因治疗,低热和 中等热一般可不作特殊处理,即使高热病 人亦不要轻易应用退热剂和抗菌药物以免 改变其原有热型或掩盖其他临床表现,给 诊治带来困难。若高热疑感染所致,应在 必要实验室检查和各种培养标本来集后, 才给予相应抗菌药物。
A
16
㈢发热的临床过程与特点
发热的临床经过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
①体温上升期:其特点是产热大于散热,病人表现
为皮肤苍白,干燥,无汗和畏寒,有时伴寒战,此时应添 加衣服,使病人舒适。
②高热持续期:其特点是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
于平衡,体温持续在较高转状态,病人表现为皮肤灼热, 口唇干燥,呼吸和心率加快,头晕头痛,此时紧要的是降 温。降温有物理和药物两种方法,发热不超过38.5℃,一 般用物理降温,如降低室温,加大通风,温水擦浴或酒精 擦浴等,体温38.5℃以上,要物理降温配合药物降温,在 未服药或药物还未起效时,主要靠物理降温。
A
11
(3)皮肤
• 注意有无皮疹或出血点,出血性皮疹常提示重症 感染或血液病,前者包括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 炎、流行性出血热、重症肝炎等;后者包括白血 病、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 皮肤或软组织有化脓性病灶,常提示为发热原因 或败血病的来源。
• 发热伴皮肤黄染(黄疽)要注意肝胆道感染、重 症肝炎和急性溶血等。
A
12
(4)淋巴结:局部淋巴结肿大常提示局部有急性炎 症。
(5)发热伴有胸部体征:闻及肺部干湿性罗音体征 等应考虑呼吸系统感染。
A
13
(6)发热伴有栓塞、心脏音:原有器质性心脏病 者心杂音发生明显改变时,应注意感染性心内膜 炎;发热伴心包摩擦音或心包积液体征,常提示 为心包炎;而急性心肌炎常表现为发热与心率不 成比例,心率增快常超过发热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