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秩序_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_刘建荣
“道德讲堂”第二讲:社会公德教育专题-遵守社会公德-维护公共秩序资料精选课件PPT
2021/3/2
9
案例:
追赶五次拦下法律系毕业生
红灯。李静从路口冲了出来,执勤交警用手势和口令进行制止。口 头阻止了两次,她没有任何反应,当交警去拦住她时,她两次甩开交警 的手,直到第三次才算拦住她。
“为什么闯红灯,要对你进行罚款。”谁知李静从裤兜里掏出了3 元钱硬币,说声“我没钱”。
“那你单位在哪里?” “我没有单位。”
保护环境是 对全人类生存发 展利益的维护, 也是对子孙后代 应尽的责任。
2021/3/2
18
50年代——“五爱”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 公共财物。”——(1949年《共同纲领》)
“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义。” (1984年《宪法》第24条)
2021/3/2
19
60年代 ——学雷锋活动
2021/3/2
6
公共秩序——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的秩序。
主要包括: 工作秩序、教学秩序、 营业秩序、交通秩序、 娱乐秩序、网络秩序等。
2021/3/2
7
法国和意大利的世界杯 决赛(加时赛)第110分钟,法国 队某次进攻被化解后,齐达 内和马特拉奇都在向回走。 突然齐达内愤怒转身走向马 特拉奇,一头把这个1米93的 大个子顶翻在地。
2021/3/2
14
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是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 的基本力量
(1)社会秩序的形成要靠道德,也要靠法律。 (2)道德规范发挥作用的领域更加广泛。 (3)要综合运用风俗、道德、纪律、法律,形成良好的社
会风气。
2021/3/2
15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 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
一“、涵社盖会了公人德与及人其、特人点与社会、人与自然之
“理性与秩序”精品文档5页
“理性与秩序”“方”作为最基本几何造型之一,对其的分析是理解其作为“理性与秩序”的文化内涵不可或缺的过程。
设计中,形态与符号的应用除了理性需要,还融合了很多文化内涵与意义的延伸。
方的“理性与秩序”将在远古实践、文化意识、艺术精神三方面加以论述。
1远古实践中产生的方――因一定的理性形成方形观念方体方形,是新石器时代才被原始人发现和运用的,由此必然产生方形观念。
原始人类因方形观念生发出宇宙论的方形模式,它包括地方模式、四方空间和四时模式,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方形、方向、四时。
1.1方形方形的始源――长方形墓穴。
原始人运用方形可能始源于挖掘长方形墓穴。
新石器时代早期已实行土葬,依照躺卧的尸体的形状挖掘的墓穴只会是长方形的。
自长方形墓穴被应用后,原始人继而在建造居室、烧火灶以及别的方面运用方形。
方形工具的运用――源于原始人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直观和直觉。
新石器时代的原始人在生产生活的诸多方面采用方形得利于方形的实用性。
古河姆渡人在主要的农业工具上横凿方孔,高木栏建筑的主要构件地龙骨采用方桩,木架竖井用方形等均应是基于方形的稳定性而做出的选择。
再如生产工具,圆形石器不便开垦土地,而制作方形石锄、方形石铲、方形石刀、方形石斧等却具有开垦土地、提高农业生产力的效用。
方形的纹用――作为纹用出现在各种陶器表面。
1.2方向方向的产生――因为需求而被确立。
远古人也许主要是因为战争而需要分割和确立空间方位,黄帝造指南车应用于战争,这说明黄帝时期已经有了四方位空间的分割模式。
方向的表达。
远古先民是以方体本身包含的四方四面为范型,以太阳的运行为标尺确立四方位空间模式的。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的“+”、“×”、“?”、“”等刻划符号,都是四出形地伸向四方。
在十字外加○,表示四空间方位是以太阳运行为标尺的,这些符号显然始于方形观念,它指代太阳照射四方空间,所以它既是太阳的符号,又是四方位空间称号。
这一方面是自然崇拜的一种特殊形式,另一方面是原始科学和哲学空间方位观念的物化形式[1]。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3.1 维护秩序同步练习(附答案)
3.1 维护秩序一.单项选择题1.以著名的《格列佛游记》和《一只桶的故事》等作品闻名于世的斯威夫特说:“万事离不开方法,世界离不开秩序。
”可见秩序的重要性,下列行为属于不遵守秩序的是()①小丽在数学课堂上与同桌窃窃私语②小明为了不迟到在校园中飞速骑车③小亮总是踩着上课铃声走进教室④小梅考试时向好朋友要答案⑤小海因心情不好和妈妈大喊大叫A.②③④⑤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2.2017年1月,张某为了逃票入园,翻过两道3米高的围墙,钻过铁丝网,进入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养虎区,最终发生悲剧。
这类事件启发我们()①社会生活需要秩序,规则保护秩序②遵守秩序,有利于保护我们的人身安全③道德、纪律、法律等都是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④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要遵守不同场合的秩序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3.马路上:行人、自行车、机动车各行其道;电影院:禁止喧哗,保持安静;农贸市场:买卖公平,货真价实;考场上:诚信考试,公平竞争……材料说明了()①社会秩序包括社会管理秩序、生产秩序、公共场所秩序和交通秩序等②有了良好的社会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
③社会秩序是人们安居乐业的保证。
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
④遵守社会秩序是每个公民法定的义务A.①②B. ②③C.①④D.①②④4.2017年9月广西东盟博览会在南宁召开。
为了维护良好的公共秩序,展示中国人的形象,人们要自觉遵守()①社会生活秩序②公共场所秩序③交通秩序④学校场所秩序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5. 2017年3月,某小学发生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因为课间时间较短,学生集中去厕所,因为拥堵才导致了这种踩踏的事件。
这给我们的警示有()①我们的生活需要秩序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证③有了良好的秩序,就能防止一切事故的发生④良好的社会秩序是人们的共同追求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6.“秩序意味着光明和安宁,意味着内在的自由和自我控制;秩序就是力量,……秩序是人类最大的需要,是真正的幸福所在”这句名言说明()①公共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②有了良好的秩序,社会才能正常运转③公共秩序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基础④社会秩序是社会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③④7.“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这启示我们()①不以规矩,难成方圆②维护秩序就是为了限制人们的自由③维护秩序是为了让人们享受真正的自由④有了规则秩序就没有了自由A.②④B.①③C.①②D.①④8.在学校,我们既要遵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要时常检查自己的行为,反思我们的言行是否妨碍了他人。
名人导言讲义案例与思考题
一条惊人的消息先是在“低下”沸沸扬扬闹了几个月,11月13日最终被捅上 报端;上海学界乃至全国学界颇有名声34岁的H 大学M教授,因年前在博士论文 中有剽窃行为,目前被校方宣布撤销其博士学位,取消其博士生、硕士生导师资 格,停止其国家超细粉末工程中心负责人、国家教委超细材料反应工程开放实验 室主任、H大学技术物理研究所所长的职务。
13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 应当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其基本 特征主要表现为:
基础性 广泛性 简明性 继承性
14
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 文明礼貌 • 助人为乐 • 爱护公物 • 保护环境 • 遵纪守法
15
(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
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尽
7
在当代社会,公共生活有序化对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 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 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2、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 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 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
4、有序的公共生活是国家 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8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自古以来,人类维护公共生活 秩序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其中 道德和法律是基本的手段。公 共生活领域越扩大,公共秩序 就越复杂,道德和法律手段的 作用就越突出。
11
香港迪斯尼乐园在首日入场 的1.6万名游客中,有三分之 一来自内地,他们带来一幕 幕的“文化冲击”:有小男 孩在浪漫的睡公主城堡前, 光着屁股撒了一泡尿,有大 叔在非吸烟区吞云吐雾,有 人脱鞋横躺在长椅上……(9 月14日《信息时报》)
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12
社会公德是一定社会成员,为了维 护公共生活关系,调节整个社会的道 德秩序,必须共同遵循的基本的道德 规范。它是社会公共利益的反映,社 会公德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以德治国的最广泛的社 会道德基础。
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维护秩序》名师推荐1
护 秩
社会规则的含义和种类
序
维护秩序 靠规则 社会规则 社会规则明确社会秩序的内容
的作用 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张某为了逃票入园,翻过两道3米高的围墙,钻过 铁丝网,进入宁波雅戈尔动物园养虎区,最终发 生悲剧。这类事件启发我们:
A ①社会生活需要规则,规则保护秩序
②遵守规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方式 ③规则分强制性规则和非强制性规则 ④在社会生活中不同场合有不同规则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2、社会秩序的作用:
①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和 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 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 、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 理成本。
②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在有序、整洁、 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 ,享有公平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
(2)社会规则保障社会秩序的实现。
社会规则明确了当有人破坏秩序时该如何惩罚 ,从而保障社会的良性运行。对违反社会规则行 为的处罚,既有法律、纪律等规定的强制性措施 ,也有道德、风俗等包含的非强制性手段。
课堂小结
社会秩序的含义和种类
社会生活 有秩序 社会秩序
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
维
的作用 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
•
1.从以往的选文看,高考虽说回避社 会的焦 点和热 点问题 ,但倡 导并弘 扬真善 美是永 恒的时 代主题 ,结合 当前反 腐倡廉 和社会 舆论看 ,对忠 臣廉吏 的价值 判断依 然会影 响高考 文言文 的选文 。
2.濮阳县某实验小学发生踩踏事故,原因是课间时
2012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社会学(186项)
钟卫东 符平 吴宗友 苗元江 李磊 周详 王渭玲 张林 李丹 马华维 潘柳燕 张亦农 章立明 吐尔文江 高卉 王树生 郭启华 刘鑫渝 孟翔飞 张嵘 武中哲 肖云 张顺 胡文木
温州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 南昌大学 天津商业大学 南开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宁波大学 上海师范大学 天津师范大学 广西大学 上海大学 云南大学 新疆社科院 石河子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安庆师范学院 伊犁师范学院 辽宁公安司法管 理干部学院 西北师范大学 山东财经大学 重庆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浙江省委党校
邢朝国 周佳 蔺秀云 王毅杰 陈国华 王甫勤 周潇 何安明 李萍 胡书芝 龙书芹 张世勇 杨建忠 郭亮 何宏光 张四梅 陈建胜 曹志刚 赵方杜 何朝银 刘岩 杨华军 郑素华 姚星亮
北京科技大学 黑龙江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河海大学 成都理工大学 同济大学 中国劳动关系学 院 信阳师范学院 贵州师范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东南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 贵州凯里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南京审计学院 湖南省委党校 浙江财经学院 华中科技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福州大学 吉林大学 四川省社科院 浙江师范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社会学(186项)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项 目 名 称 负责人 杨敏 任映红 王耀 王志章 刘建荣 乐国安 张广利 邢占军 彭兵 柏正杰 高峰 吉国秀 刘谦 田丰 韩晓燕 马良 韩嘉玲 银平均 操世元 潘泽泉 洪小良 周志家 工作单位 中央财经大学 温州大学 河南省委宣传部 西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南开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山东大学 丽水学院 兰州商学院 北京工业大学 沈阳师范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中国社科院 华东师范大学 浙江工商大学 北京市社科院 江西财经大学 浙江财经学院 中南大学 北京市委党校 厦门大学 所在省市 高校 浙江 河南 重庆 湖南 天津 上海 山东 浙江 甘肃 北京 辽宁 高校 社科院 上海 浙江 北京 江西 浙江 湖南 北京 福建
建筑设计师必学的书建筑设计必读书目
建筑设计师必学的书建筑设计必读书目20本设计师必读的书籍推荐1.《设计心理学》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2022年2.《艺术的故事》出版社: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年:2022年全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贡布里希爵士,其殚见洽闻,斐然文采之作,往往寥寥数语就能阐发一个时期的整个气氛。
他以一本《艺术的故事》极为成功地教会了成千上万的人如何去欣赏前人的绘画,这是一部博学动人的精彩之作,也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而又最经久不衰的著作之一。
3.《设计的法则》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年:2022年4.《设计方法与策略——代尔夫特设计指南》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22年设计师的创作离不开直觉和创造力,同时也离不开设计方法。
本书是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工程学院50多年来对产品设计方法的经验总结。
该书放弃了对设计方法的赘述,直接展示了72种核心设计方法、策略和技巧。
其中,有些方法是代尔夫特独创的,且已广泛流传。
每一种方法、策略和技巧均用单独的一页文字来描述,并辅以插图说明。
5.《疾风迅雷》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2022年6.《艺术与视知觉》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年:1998年《艺术与视知觉》看起来,艺术似乎正面临着被大肆泛滥的空头理论扼杀的危险,近年来,真正堪称为艺术的作品已不多见了。
它们似乎在大量书籍、文章、学术演讲、报告会、发言和指导等——这一切都是想要帮助我们弄清楚什么是艺术,什么不是艺术;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创造了什么作品,他为什么或为了谁才创造了这些作品等等——组成的洪流中淹没了。
在我们眼前出现的是一具被大批急于求成的外科医生和外行的化验员们合力解剖开的小小的尸体。
由于这批人总是喜欢用思考和推理的方式去谈论艺术,就不可避免地给人造成这样一种印象:艺术是一种使人无法捉摸的东西。
政治文明中的秩序和谐
再次, 合理的秩序性是人类社会各种政治文明追求的永 恒目标。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 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可管理在实质上首先就要建构 一定的有效秩序。换言之,政治的基本目标在于建构与 维持社会生活的某种秩序性。而任何一种合理的秩序, 都意味着社会绝大多数人的认同与支持。因此, 合理的 秩序性也就获得了正当性 与合法性。由此也才产生了 秩序性具有的强制力,才使得政治文明具有制衡作用。
上述列举的特征, 虽然从不同方面、角度反映了政治文 明的存在发展状况, 但我认为只有秩序性才是政治文明 更为本质的首要的东西。社会正是有了一定的相对合理 的公共秩序, 才会对社会具有制衡作用, 才会带来社会的 和谐, 也才能创造价值, 才能有继承发展。可见合理的相 对和谐的秩序性不仅是人类对社会公共生活的共同追求, 也是人类各种政治文明发展过程的永恒主题或最高目标, 是人类各种政治文明的本质与灵魂所在。
原因
首先, 秩序性之所以是政治文明共性本质, 是由人的 社会本性所决定的。人不仅是单个的存在物, 更是群 体的社会存在物。因此, 个人与群体、社会的矛盾是 最基本的矛盾。人类历史上正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 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产生了国家, 也产生了各种制衡 手段。人类也正是为了防止社会公共生活由于内部 矛盾和冲突的激化而导致个人与社会的彼此伤害, 从 而产生对社会公共生活秩序性的需求。这样, 秩序性 也就成为个人和社会存在发展的共同条件。由此也 就决定了社会公共生活的秩序性, 是人类历史上任何 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不可缺少的前 提和基础。而这种秩序性的发展, 也总是不断进步, 不断趋向合理性与合规律义上蕴涵了其他特征。 因为秩序性总是通过一定阶级的、民族的、历史时期的 社会生活秩序性得以体现的, 脱离一定阶级、民族和社 会历史的秩序性是不存在的。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政治文明, 既应该把人类政治文明的共性本质与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个性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 共性本质贯穿于个性之中, 同时也应该借鉴和吸纳人类 政治文明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各种有效形式、运作机制与 合理因素。这样, 才能有效推动我们的政治文明健康发 展, 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人教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维护秩序
B 2、4月份复学初期,有关部门要求学校进行封闭式管理,师生都要
带好口罩,人与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的间隔,就餐时要最大限度隔开 ……这些措施让我们觉得很不习惯,也不方便。作为在校学生,我们 应该( ) ①理解上级和学校规定的合理性 ②坚决按自己的意愿行动 ③服从防疫规则,遵守相关规定 ④放弃个人的想法和意愿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生活中的规则:法律
➢ 禁止车辆闯红灯; ➢ 子女承担赡养父母的义务; ➢ 企业在商业竞争中,要遵守反不正当竞争法; ➢ 劳动者在找工作时,会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 ......
02 维护秩序靠规则
3.社会规则的含义和种类P25
含义:社会规则是人们为了维护有秩序的社会环境, 在逐渐达成默契与共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复习旧知
如何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如何传播网络正能量?
提高媒介素养 学会“信息节食” 学会辨析网络信息 恪守道德,遵守法律
网络世界的基本准则: 恪守道德
遵守法律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上 第二单元
3.1维护秩序
社会管理秩序
生产秩序
交通秩序
公共场所秩序
(1)图片展示了哪些方面的社会秩序? (2)如果没有秩序,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
生产秩序 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母鸡的理想不过是一把糠。 人无志向,和迷途的盲人一样。 立志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 人若有志,万事可为。
雄志心之志 所扰四向海,,金乱万石里为生望开风,产尘谁。能御秩之? 序是指由于泄愤报复或者其他个人目的毁坏机器设备、残害耕
人生各有志。 男儿不展同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答案
(1)随地吐痰、在喷泉池洗手、闯红灯、插队买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等。 (2)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承担相应 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 降低社会管理成本;社会秩序是人民安居乐业的保证;社会秩序营造良好的社 会环境;在有序、整洁、安全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享有人身自由和财产安全, 享有平等的发展机遇,从而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激发对生活的热情;校门 口乱停车造成交通拥堵,影响市民和学生的出行安全。(任选两方面) (3)通过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来保证社会规则的实现;公民应发自内 心地敬畏规则,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公民要坚定维护规则(要自觉遵 守规则,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提醒、监督、帮助他人遵守规则);学生 要提醒家长严于律己,做到自觉遵守规则;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门口乱停乱放 行为的监管;等等。(任选三方面)
公共伦理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公共伦理学重要知识点总结公共伦理学是研究公共生活中道德行为的学科,它涉及到政府、社会组织、个人和公众之间的道德责任和义务。
公共伦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政府职能、公共政策、社会正义、公众健康、环境保护等诸多领域。
下面是关于公共伦理学的重要知识点总结。
一、公共伦理学的起源和发展公共伦理学起源于社会伦理学,它关注的是集体行为和社会制度的伦理规范。
公共伦理学的思想起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社会政治学和斯多葛主义哲学。
然而,公共伦理学真正发展壮大是在现代,特别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伦理学研究中。
二、公共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公共伦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公平正义、福利最大化、人权保护、道德责任等。
公平正义是公共伦理学的核心原则,它要求社会制度和政策应该对所有人平等和公正,弥补社会不平等。
福利最大化原则强调公共政策应该追求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同时兼顾个体自由和个人责任。
人权保护是公共伦理学的重要原则之一,它要求政府和社会组织保护和尊重人权。
道德责任原则指出个人和组织应承担起道德责任,为公共利益和社会福利做出贡献。
三、公共伦理学的研究领域公共伦理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包括政府伦理学、公共政策伦理学、社会正义伦理学、公众健康伦理学、环境伦理学等。
政府伦理学关注政府道德责任和道德决策过程,探讨政府职能和政府官员的道德行为。
公共政策伦理学研究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伦理问题,探讨政府如何权衡不同利益,确保决策的公正和合理。
社会正义伦理学关注社会公正和分配问题,研究如何实现资源分配的公平和正义。
公众健康伦理学探讨医疗伦理、流行病控制和医疗资源分配等议题,关注公共健康利益和个体权利之间的平衡。
环境伦理学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道德关系,倡导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四、公共伦理学的实践应用公共伦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实际的政策制定和决策,为社会提供道德指导。
比如,在公众健康领域,公共伦理学可以提供决策者指导,帮助制定公共卫生政策,保护公众的健康。
公共理性的名词解释
公共理性的名词解释公共理性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社会和个体的决策、行动以及公共政策的制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公共理性进行名词解释,探讨其含义和意义。
一、公共理性的定义公共理性可以理解为一种理性思维和行为模式,基于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公共利益。
它是指人们在面对社会共同问题时所展现出的思考和决策能力,以及他们对于公共利益的关注和追求。
二、公共理性的含义1. 社会共同问题的思考与决策公共理性是指个体对于社会共同问题的思考和决策能力。
当面临复杂的社会问题时,个体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分析和判断来寻求最优的解决方案。
这种思考和决策过程不仅仅考虑个体利益,更重要的是关注社会整体的效益和公共利益。
2. 公共利益的关注和追求公共理性体现了个体对公共利益的关注和追求。
个体在作出决策时,不仅考虑自身的利益,还会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
这种公共利益的关注和追求,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三、公共理性的意义1. 促进合作与协同公共理性的存在有助于促进个体之间的合作与协同。
当个体具备公共理性时,他们会更加注重沟通、合作与共享,能够更好地协调彼此的利益和利用资源,实现社会共同的目标。
2. 保障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公共理性在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公共政策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到各方利益和社会效益,而公共理性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以便制定出更加合理、公正和有效的政策措施。
3. 提升社会的创新能力公共理性还能够提升社会的创新能力。
当个体具备公共理性时,他们会更加开放与包容,愿意尝试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的解决方案。
这种创新能力的提升将有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四、公共理性的培养公共理性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培养而得到的。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和提升公共理性。
1. 教育系统的改革教育系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和理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公共利益的追求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秩序就是生命》
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也需要一定的秩序。从认识自己到认识世界,从感 性到理性,从简单到复杂,心理秩序是人类智慧的源泉。
宇宙秩序
宇宙中的天体、星系和宇宙结构等也需要一定的秩序来维持其正常的运转。宇宙秩序是宇宙万物和谐共存的基石 。
未来展望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加深,我们 有望更好地理解和利用生命和宇宙的秩序,为人类自身的发 展和宇宙的和谐共存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04
建立良好的秩序
加强法制建设
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和完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 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社会行为规 范和责任义务,为维护社会秩序
提供法制保障。
严格执法
加强执法力度,对违法犯罪行为 进行严厉打击,确保法律法规得 到有效执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
定。
法律普及教育
加强法律知识普及教育,提高公 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引导 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形成良
《秩序就是生命》
2023-11-序的重要性 • 秩序的维护 • 秩序的破坏与代价 • 建立良好的秩序 • 秩序与生命的关系 • 总结与展望
01
秩序的重要性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良好的秩序是社会稳定的基础,它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 利益,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
减少社会矛盾
有序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因不公平、不公正等问题而产生的社会 矛盾和冲突。
促进社会和谐
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增强社会凝聚力
秩序代表着一种共同遵循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它能够增强社 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02
秩序的维护
法律制度的定义与作用
法律制度是指一系列旨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 利、规范行为的规则和原则。它对于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公平正义、保障国家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公共秩序_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_刘建荣
【公共文明研究】公 共 秩 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刘建荣 〔摘要〕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类即开始了社会公共生活,经过千万年的衍生和发展,各社会群体均形成了自我特定的公共秩序规范体系,表现人类特有的德性与理性之美,维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社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社会流动的急剧变化,新旧秩序的交融与裂变,迫切需要新的社会公共秩序规约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公共生活保持在秩序之中。
本文从分析传统到现代,从公共秩序是人类德性之美、人类理性之维、社会和谐之基、人类文明之要几个方面揭示了加强社会公共秩序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主要途径,希望引起人们对公共秩序的高度关注,养成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习惯,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公共秩序 社会公德 制度理性〔中图分类号〕B8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539(2008)0320054204 公共秩序是指人们在工作、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为维护公共事业、集体利益和正常的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为了建立一种保障执行后对所有人都有益的秩序环境。
公共秩序一般包括一国的重大利益、基本政策、道德的基本观念,或法律的基本原则。
公共秩序包括社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治安秩序、公共卫生秩序、交通秩序等。
遵守公共秩序,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人类文明愈发展,社会秩序的组织管理愈规范,公共秩序的内涵愈丰富,人们对公共秩序的需要也就更多、期望也就更高。
公共秩序是现代社会公共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是人类德性与理性的基本维度。
一、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之美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公共秩序日益为人类关注并逐步走向完善,可以说,人类自产生起就把自己组织在一定的公共秩序之中并以社会生活的方式发展着,因此,人类始终以构筑公共秩序为社会的基本任务,这也就为社会道德、法律等各种规范思想理论及原则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公共秩序的结构分析
关键词 : 公共秩序
权力
权利
结构
中图分 类号 i 1 3 0 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 :1 0 0 9—5 3 3 0( 2 0 1 3 )O 5— 0 0 0 1 一 o 6 作者简 介 :孙宏伟 ,东北大学 文法 学院讲 师 、博 士生 ( 辽宁沈 阳 1 1 0 8 1 9 ) 。
一
、
公 共秩 序的 内涵
由于对公共秩序 内涵的理解也相同,国内学者对于公共秩序内涵的研究归纳起来大致有四种
角度 :
一
是从公共权力的角度 ,把公共秩序理解为以国家形态展现出来 的一种社会关系体系 ,这种
社会关 系体系的构建和维系 ,特别是行为规则的制定和执行都离不开以公共权力为依据 ,认为公
其 发展 会动 摇 国家和社会 的基础 。从 而更 强调 秩序 的紧 迫性和 重要性 ,认 为其他 的价值 都是 可 以 为秩序 而牺 牲 的东西 。而现 代 自由主义 和立宪 主义 ,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体 主义 的角度 出发 ,认 为 自由对 于秩序
的构建具有方法论的意义 ,个体的 自由和权利是构建公共秩序的基础和前提 , 应该以政治 自由作
断了政治的几乎所有的合法性 ” ②。以国家为 中心的秩序建构实质就是 “ 为 了秩序 的秩序” ,以
统治 和管理 的需 要为 目标 ,一般 忽视社 会 的内在 整合 。而缺少 社会 力量 制约 的公 共权 力易 于追求 自身 利益 的最 大化 ,使 自身的合 法性减 少 。国家 为 了维 护秩 序而 不得不 使用过 多 的以封闭性 和排 他性 为特 征 的强制力 ,以追 求绝 对 稳定 的 目标 。但 是 ,正 如 卡 尔 ・ 施 密 特所 强 调 的 “ 传 统政 治
社交礼仪第2讲(个人礼仪)
2、谈吐文雅: 发音准确,语言 优美,谈吐风趣、幽默(①免 费按摩;②带颜色的酒:红 酒、啤酒;③我为之倾倒)
3、彬彬有礼: 尊老爱幼,不卑 不亢,友善待人,礼貌周到 (取报纸的故事)
4、潇洒自如:
①男士要自然大方,举止得当, 显示出阳刚之美(壮美), 但不要装出“酷”的样子。 ②女士应端庄、娴静, 动作优雅, 表现出阴柔之美(秀美), 热情、开朗。
a、历史地看问题(阿以冲突 : 宗教、民族、领土、水 资源) b、辩证地看问题(美越战争、98年洪涝灾害)
c、全面地看问题(盲人摸象、伊拉克战争)
(2)品德修养
a、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热爱集体、热心公益) b、讲究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助人为乐) c、陶冶情操,培育美德(爱国、爱人民、勤劳、
勇敢) 屈 原:忧国忧民; 岳飞:精忠报国;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鲁 迅: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周总理:廉洁奉公,勤政为民。
(1)吃的规矩:细嚼慢咽,不可 敲筷打碗;西餐礼仪;
(2)喝的礼貌:汤、咖啡; (3)住的文明:听音乐,晒衣服; (4)行的礼仪:a,步行,撞满
怀,b,骑车。
3、举止
(1)点头(表态,致意) (2)招手(打招呼) (3)起立(长者,尊者来时,起立表示
敬意) (4)鼓掌 a, 掌握时间; b,不鼓倒掌。
2、语言文学修养
(1)语言修养
a、汉语修养(出口成章,口若悬河;多看、多练。) b、外语修养(海湾国家、德、法、奥地利)学术交流, 接受报刊、电台、电视采访
(2)文学修养
a、中国文学(唐宋诗词,现代文学:鲁迅、郭沫若、 老舍、毛主席诗歌、鲁迅短篇小说《药》。)
b、外国文学(俄苏文学、法国文学、日本文学、美国 文学、阿拉伯文学)
公共理性与现代政治【分享】
公共理性与现代政治[摘要]现代政治文明是以宪政为核心的政治文明,是以正义、民主、权利为核心理念,以法治的载体的政治文明。
公共理性作为理性在公共领域的应用,保障了公民的平等自由,同时也是构成宪政制度的理性前提,是公共权力应用的理性基础。
因此,公共理性是现代政治文明的理性基础,政党政治也应该要[关公共理性政治文明宪政政党政治罗尔斯说:“公共理性是一个民主国家的基础。
它是公民的理性,是那些共享平等公民身份的人的理性,他们的理性目标是公共善,此乃政治正义观念对社会基本制度结构的要求所在,也是这些制度服务的目标和目的所在。
”(1) P225公共理性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首先,公共理性是与个人理性相区别的,个人理性是私人生活领域里的理性,是有关自己生活的价值以及这些价值如何实现的理性,而公共理性是公共领域中的理性,是关于公共的善及其实现的制度创设的理性;其次,公共理性的目标是公共的善和根本性的政治正义问题,是政治生活中的宪法的根本和基本制度的要求。
最后,它的本性和内容是公共的,是由社会的政治观念所表达的、并在这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现代政治文明是以宪政为核心,以民主、法治为主要形式的政治文明,包含了政治理念的文明、政治行为的文明以及政治制度的文明。
公共理性是公民们在处理社会政治生活、决定他们基本的社会合作形式时,相互沟通、平等交谈所应用的理性以及在此过程中所达成的最基本的共识和共有的价值系统,也是民主国家基本制度设计以及作为公共权力的国家强制力的应用的理性。
公共理性深藏子公共政治文化中,是长期民主社会生活所形成的一种理性能力,是公民在民主政治生活中应有的一种政治思维能力,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应用国家政权时所应有的理性因而构成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
一、公共理性是现代政治文明的基础首先,公共理性是政治行为文明的理性的思想基础。
公共理性首先是一种否定的理性,所认肯的政治价值是中立的互惠的共享的价值。
公共理性的这种特征承认全体公民的平等思想自由的权利,有利于理性的公民平等对话与协商,从而为不同政治价值分享者创造出和平共处的和谐政治环境。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
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手段最初是自 发形成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公 共秩序日益重要和复杂化,人类便愈加自 觉的采用各种手段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维护公共秩序的手段 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道德和法律逐渐成为 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两种基本手段,它 们相互补充,相辅相成。良好的社会秩序 的形成,巩固和发展也要靠道德和法律。
条件
踩踏事件
(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前提
世界经济论坛(WEF)公布的《2005-2006年全球竞争力报告》将 北欧小国芬兰列为全球最具年度竞争力国家,这是芬兰第三次名 列第一。作为一个气候寒冷、人口稀少、资源贫乏的小国,其竞 争力超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芬兰有着良 好的公共环境、高效的公共机构和完善的公共秩序。
秩序之于社会好比圆规之于方圆,没有 规矩不成方圆,没有秩序的社会便无法正 常运行。任何一个社会都有它的公共生活 规范和要求。列宁曾经说过,即使在阶级 对抗社会里也存在着“多少世纪以来人们 就知道、千百年来在一切行为守则源自反复 谈到的、起码的公共生活规则。”
公共生活需要的公共秩序
(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
Content
1 2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 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3
社会生活基本上可分为公共生活、职业生 活和婚姻家庭生活三大领域。公共生活是 人类生活的重要方面。
公园
图书馆
街 道
公共生活及其特点
1.什么是公共生活? 2.当代社会公共生活的特征
1.公共生活,是人们在公共空间里发 。2. (1)活动范围的广泛性 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共同生活。 (2)活动内容的公开性 相对私生活而言具有鲜明的开放性 (3)交往对象的复杂性 和透明性,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更 (4)活动方式的多样性 为直接和广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文明研究】公 共 秩 序——人类德性与理性之维刘建荣 〔摘要〕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人类即开始了社会公共生活,经过千万年的衍生和发展,各社会群体均形成了自我特定的公共秩序规范体系,表现人类特有的德性与理性之美,维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秩序。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之际,社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社会流动的急剧变化,新旧秩序的交融与裂变,迫切需要新的社会公共秩序规约人们的行为,使社会公共生活保持在秩序之中。
本文从分析传统到现代,从公共秩序是人类德性之美、人类理性之维、社会和谐之基、人类文明之要几个方面揭示了加强社会公共秩序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和主要途径,希望引起人们对公共秩序的高度关注,养成良好的公共生活秩序习惯,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 和谐社会 公共秩序 社会公德 制度理性〔中图分类号〕B82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539(2008)0320054204 公共秩序是指人们在工作、生产和社会生活中,为维护公共事业、集体利益和正常的社会公共生活所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为了建立一种保障执行后对所有人都有益的秩序环境。
公共秩序一般包括一国的重大利益、基本政策、道德的基本观念,或法律的基本原则。
公共秩序包括社会秩序、公共场所秩序、治安秩序、公共卫生秩序、交通秩序等。
遵守公共秩序,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人类文明愈发展,社会秩序的组织管理愈规范,公共秩序的内涵愈丰富,人们对公共秩序的需要也就更多、期望也就更高。
公共秩序是现代社会公共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是人类德性与理性的基本维度。
一、公共秩序——人类德性之美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公共秩序日益为人类关注并逐步走向完善,可以说,人类自产生起就把自己组织在一定的公共秩序之中并以社会生活的方式发展着,因此,人类始终以构筑公共秩序为社会的基本任务,这也就为社会道德、法律等各种规范思想理论及原则的产生提供了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
其中道德规范在中国社会有着深厚的基石和丰富的思想内涵,其公共秩序方面的道德思想与要求充分显示了人类德性之美。
中国传统社会是“礼治”社会,十分重视人们的德性修养和公共秩序,对各种人际关系都制定了详细的规范,自西周以来就享有了中华民族“礼义之邦”的美誉。
在周朝专设“大宗伯”之职司“以嘉礼亲万民,以饮食之礼,亲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礼,亲成男女;以宾射之礼,亲故旧朋友;以飨燕之礼,亲四方之宾客;以之礼,亲兄弟之国;以贺庆之礼,亲异姓之国”[1]。
这说明在西周时期,统治者已懂得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联系,并据此制定详尽的礼教之法,设专职人员施教礼仪,以达社会和谐,四海皆亲。
由此,不仅奠定了中国社会的古代礼仪文明,也对后世的礼制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深刻影响了春秋战国以后儒家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修《诗》、《书》、《礼》、《乐》、《周易》、《春秋》。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但他十分怀念西周的礼乐之治,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指出:在人际交往中“不学礼,无以立”(《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等做人准则;在公共交往中“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论语・泰伯》)、“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等维护公共秩序;在公共治理中“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君子之行也,度于礼。
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论语・雍也》)等规约社会公共秩序。
孟子亦强调社会公共交往中的秩序,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告诫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和维护一定的道德礼仪秩序;同时他说:“以善服人者,未有能服人者也。
以善养人,然后能服天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离娄下》)孟子反复阐述为王、为民以德服人、以善服人的重要性及社会规律,要求人们在社会公共交往中遵守道德规范,严格自律。
在中华传统道德思想体系中,不仅教导人们在社会公共秩序体系中应坚持恭敬待人,而且强调礼让以维护公共秩序。
《周易・谦》曰:“谦谦君子,用涉大川。
”用社会来比喻,就是说要从容从事社会公共活动,需要谦虚。
老子也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之。
”(《老子》)《左传・昭公十年》把“让”提到非常的高度,认为:“让,德之主也。
谓懿德。
”在社会公共关系中,人不仅要学会谦恭礼让维护公共秩序,从更高的道德人格和修养的角度而言,人还应在公共关系中助人为乐,恕以待人。
《墨子・非乐上》说:“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荀子也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
”(《荀子・荣辱》)《礼记・坊记》进一步指出:“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等等,这些古代文人墨客的警世名言,充分表达了社会公共秩序中的德性诉求。
二、公共秩序——人类理性之维人是社会的人,人既是感性的存在又是理性的存在,是感性存在与理性存在的结合。
人类社会是以公共性生活为基础的,人类秩序性的公共生活始终以理性诉求为纲要。
理性是与本能、情绪等感性相对应的概念。
人的理性,具体是指人的抽象思维能力以及体现这种思维能力的自觉的、理智的能力和存在属性,它包括认知理性和人文理性,或者说内含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
对于人类公共生活秩序的理性维度而言,则表现为公共生活的原则、规范、条例、制度等,具体于实践层面即主要表现为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依一定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而活动,即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必须依一定的既定行为规范而行动,因此,秩序理性也可总称为制度理性。
以前的社会学家将规范分为自发规范与规定性规范两种类型,常见的法律、道德、规则、条例以及风俗习惯等属于规定性规范。
但在社会公共秩序中,实际上也可分为公开规范与隐蔽规范两种。
公开规范是指群体、组织和社会通过多种形式外显的规范,隐蔽规范是指公开规范不禁止也不提倡,然而被人们默默遵守的规范。
[2]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不管是原始社会还是现代市民社会,社会公共秩序从来都是用制度来规约的,原始社会是氏族制,现代社会是法制。
中国周朝有礼制,并一直绵延至中国封建社会末期。
在西方国家,则主要依法律制度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公元前3000年左右,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一些奴隶制城市国家,其法的形式是习惯法。
约公元前21世纪末,乌尔第三王朝的创始人乌尔纳姆编纂了适用全境的成文法典《乌尔纳姆法典》,这是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其主旨是按神的意图在人间确立正义和社会秩序。
此后,亚洲的印度和西部先后出现了古印度法和希伯来法。
希伯来法的主要渊源为摩西律法,集中体现在《摩西十诫》中。
恩格斯在论述国家起源时指出:“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陷入不可调和的矛盾,需要一种表面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来缓和冲突,把冲突限制在一定‘秩序’内,从而使利益不同的阶级或群体不至于在无谓的争斗中把自己和社会一同消灭。
”[3]可见,社会公共秩序充分显示了人类理性之维。
2008年第3期关于社会制度的起源,社会哲学家曾进行过许多探讨,如卢梭和杜林就分别用“社会契约论”和“暴力论”来解释社会制度的起源。
社会学家则认为社会制度起源于人类的需要。
人类发展到现代社会,在中国“社会人”的生存需要得到解决以后,人们最主要的需要转向社会需要,其中包括制度需要和道德需要。
也就是说,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社会人”需要制度和道德来维系社会公共秩序。
当然,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往往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社会制度”这一概念,概括而言,社会制度是特定社会活动领域的人们,在长期的相互交往中,为了把社会关系保持在一定的秩序之中,而形成的一系列具有规范性的组织形式和具有约束性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因此,一种社会制度总是代表着一定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价值指向,是为了实现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目标而创设的。
总之,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的维护,我们虽可以抱着良好的愿望期待人们的德性自觉,但不可否认,人类的道德素质永远都是存在层次性和差别性的,个人的自律总是软性而有限的,德性的彰显归根到底仍需要理性制度的保障,加强制度理性建设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基本保障。
三、公共秩序——社会和谐之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首次完整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并将其正式列为中国共产党全面提高执政能力的五大能力之一。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全党全国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性文件,而且是当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宣言书和动员令。
中共十七大再次强调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
这一切表明中国共产党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其一切工作均须围绕这一基本目标而展开。
良好的社会公共秩序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条件和前提,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
首先,社会和谐内含着秩序性的社会公共生活。
和谐者,和睦协调也。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其内涵十分丰富,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道德理想。
孔子主张:“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语・本经》)主张“兼相爱”的墨子提出了“爱无差等”的和谐社会理想,认为:“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贼,忤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墨子・兼爱中第十五》)并指出“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墨子・兼爱上第十四》)。
胡锦涛总书记对和谐社会的内涵作了科学全面和具体的概括,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4]这既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指明了具体方向,也表明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种具有高度现代性的秩序社会。
其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保持社会安定有序。
诚然,善良的人们都期待社会和谐,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其中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治安问题影响社会和谐不容忽视:犯罪、凶杀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的公共利益和生命财产安全;公共场所、交通道路等公共生活领域层出不穷地发生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事件,大到团伙冲击政府机关、医院、学校等,小到车辆、行人不守交通规则闯红灯,严重扰乱社会公共生活秩序;人际交往缺乏诚信、谦让、宽容等,正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论及差序格局时指出的:“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