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合集下载

第1讲中国社会思想史导论

第1讲中国社会思想史导论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14
4、课程成绩评定
成绩评定由三部分构成:课堂表现(15%)、课后作 业(15%)和期末闭卷考试(70%)。
课堂表现包括出勤和参与两项。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15
推荐阅读书目:经典著作部分
钱穆(2001)《国史新论》,三联书店出版社 吕思勉(2005)《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
不要贪多:带着问题;甚至要逐字逐句地读;对每句话 尝试着打个问号,“为什么”?——“少就是多;慢就 是快”原则
不要怕不知道答案:问题的背后还有问题;不是你读一 点东西就能解决的;不要怕有困惑,有暂时无法想清的 问题是好事。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李泽厚(2008)《中国思想史论》(古代、近 代、现代三部分)三联出版社
葛兆光(2003)《中国思想史》(三卷)复旦 大学出版社;《宅兹中国》(2011)
朱维铮(2007)《走出中世纪》,复旦大学出 版社;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18
课程要求:请认真阅读
阅读的几个原则: 不要畏难:越难的东西越是要啃下来;得到的训练越大
大学出版社 冯友兰(1996)《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
出版社 粱漱溟(2005)《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
民);《东西方文化及其哲学》 费孝通(2007)《乡土中国》《中国士绅》,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16
推荐书目:海外中国研究部分
马克斯·韦伯(2003)《儒教与道教》,洪天富译,南京:江苏人 民出版社
辜鸿铭的“辫子”。
2014年
中国社会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想史
8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全套精品课件

中国社会思想史全套精品课件

3、《诗经· 商颂· 玄鸟》 •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 芒芒。 古帝命武汤,正域彼四方。 方命厥后,奄有九有。 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 孙子。 武丁孙子,武王靡不胜。 龙旂十乘,大糦是承。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 四海。 四海来假,来假祁祁。 景员维河,殷受命咸宜,百禄 是何 。
3、《诗经· 商颂· 玄鸟》 • 宋国诸侯祭祀殷高宗武丁, 追述了殷商民族的始祖和 开国君主成汤的功绩,热 烈赞颂了殷商高宗武丁复 兴殷商,国泰民安,四方 来朝,表现出热烈庄重的 祭祀氛围和虔诚的祝愿。 《玄鸟》以简炼的笔墨勾 画殷商史事。 • 这里也显示了神权思想和 敬德意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商时期社会思潮总结
• 1、神权和专制思想
• (1)神权思想 • “先王有服,恪谨天命”。“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 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天有如父亲,下面的王是儿子, 众民更在其下,所以要听从上天,听于神示。王则自有天命。 • (2)王有专制的权力 • “予告汝训汝”, “罔有逸言,民用丕变”。下民的言论权受到钳
2、《尚书》中《盘庚》
• 盘庚迁于殷,民不适有居,率吁众慼出,矢言曰: “我王来,即爰宅于兹,重我民,无尽刘。不能胥 匡以生,卜稽,曰其如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 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 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従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 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 绥四方。” 盘庚斅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曰: “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王命众,悉至于庭。王 若曰:“格汝众,予告汝训汝,猷黜乃心,无傲従 康。”……
盘庚迁都

殷墟宫殿复原图
大禾方鼎

续 2、《尚书》中《盘庚》

第1讲中国社会思想史导论

第1讲中国社会思想史导论
一是认为属于历史学学科的;
二是认为属于社会学学科的;(主流思想) 三是认为属于思想史的学科。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29
三、社会思想和社会学的关系
一是现代性——社会学的研究主题。
二是现代与传统 三是社会学视野中的传统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30
第二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研究概况
从日常现象中追问——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13
能够努力地与西方历史做一点比较
——学习提示之三
人认识自我是通过他人;“镜中我”; 一个民族认识自己亦然; 这其实是我们不自觉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但是,现在努力将其清晰自觉起来。
所以,比较的方法是非常关键的; 当然,这是灰常灰常难的事情:)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20
何谓“社会思想史”
定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 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点、构想或理论 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分支学科。 关键词: “思想”——观点、构想或理论; “史”——发生、发展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 “社会”——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在社会生产和生 活实践中所形成
辜鸿铭的“辫子”。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8
2014年
中国社会思想史
9
3、课程学习方法的提示:
首先提示一点学习的心理准备: 要做好迎接复杂性思维的挑战;要有批判性思 考意识。
这不仅涉及到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时段特别长; 我们学习的时段特别短; 同时还有一个语言的问题;背后是用今天“现 代人”的思维去理解过去的问题。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一、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1、含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2、解析(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

(2)“社会”是具体的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不断作出自我选择,但无时无刻不受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

(3)社会生活主要是群体生活,群体生活则面临如何构建、运行与管理的问题。

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障碍性问题,则需要相应解决方案乃至理想的社会模式。

二、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范围定义: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学科。

研究范围:官方、士林、民间;大传统、小传统。

三、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源头之一;中国社会思想史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特色;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必要渠道;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提升学习者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先秦社会思想.中国历史上首次大的民族混合与文化融合;王官之学逐步下移,私学由此产生.九家十派产生;“道术将为天下裂”。

第一节老子三、“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背景:大道的自然秩序对人类社会具有绝对的支配权,人类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在上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以百姓心为心”;“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

”2、弃智以制欲,挥斥社会规范;“圣人为腹不为目”;“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有本作“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四、“不敢为先”的处世模式1、柔弱谦下的交往原则与世俗相反的知雄守雌观点;“老聃贵柔”;人生处世的“三宝”;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2、“功成身退”的保身原则“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中国社会思想史 教学课件

中国社会思想史 教学课件
式、处世态度
“早熟”的中国社会思想之现代意义
• 中国社会思想的起落轨迹 • 全球化与“世界性的战国时代”。资源争
夺:世界大战—经济实力较量 • 全人类的共同生存。全球化的现实需要有
一些共同遵守的行为秩序和文化准则。 • 和平发展的思想理论前提——人与人(国
与国)的相处规则 • 民主人权与德治天下的权衡。(非洲)
• 宗法制完善 • 嫡长子继承制 • 亲亲、尊尊 • 周王朝“兴灭继绝”
周代宗法制
• 宗法制度是在父权家长制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和发展起来的, 由它构成了奴隶主贵族的等级阶梯,形成为我国奴隶社会 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到了西周时期,这一制度得到充分 的发展,达到完备的程度。
制传统、科层制官僚体系、
中国社会思想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文化自觉
• 什么是“文化自觉”?
– 费孝通:“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
– 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明白 民族文化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联系 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 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
• 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概念:忠君、天人 合一、差序格局、
讨论
•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亲土眷国、中 庸中和、天人合一、刚健有为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之处:和平、宽厚、 知足和适可而止、和谐(人与自然、人与 人)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统一性(政治、思想、民族、文字)、 • 连续性(政治理念的连续性、学术思想的
中国社会思想史
绪论 原始社会的社会思想
具体内容--以孔子为例
• 社会化(人性)--诗 • 社交、处世—修己 • 社会互动—礼 • 家庭—孝悌 • 组织团体—信 • 社会结构-• 社会变迁--

中国思想史讲义

中国思想史讲义
影响
选择 汉武帝
影响
汉代家国同构之家
• 家族成为国的基本组织单位;
家国同构之国
• 国是家族的集合。
儒家经典的形成
• 孔子主要论述家内部的伦常次序与等级,而对家 外并没有涉及; • 由于家国同构的形成与政治统治的需要,重新定 义儒家经典,完成由个人修身推及到社会、为王 权服务、王权统治的正当性
– 儒家经典《十三经》的形成 – 修、齐、治、平
• 没有政治制度(政治统治)正当性的王朝注定要 灭亡; • 诸子百家学说中,唯有儒家学说提供了政治制度 (政治统治)的正当性。
汉代社会结构与思想
• 汉代是中国大传统形成的时代
– 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双向塑造 – 家国同构的形成 – 儒家经典的形成
• 汉代宇宙论儒学 • 汉代公羊学(今文经学)
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的双向塑造
A
儒学
儒学的全
否定
否定
否定
魏晋玄学是道家思想吗
终极关怀
道德
不变的结构
变化的部 分

宇宙论儒学
转化
魏晋玄学
• • • •
道德为终极关怀没变,道德指向善没变,变化的仅是善的指向; 魏晋玄学仅将道家所推崇的内容作为“善的标准和内容” ; 老庄思想强调“无为、自然、善并不指向任何对象”; 魏晋玄学不是道家思想,仅是借用道家思想。
• 皇权不稳定; • 儒学修身无法与佛学划清界限
– 佛学修身与儒学修身的目标不同,佛学修身是出 世,而儒学是入世; – 导致唐代儒生不修身,道德品质较差。
唐代心性论儒学至北宋思想的转化
程朱理学
• 中国历史上文化第二次大融合;
• 把儒学建立在常识理性至上; • 使儒学与佛学划清界限,不在受佛学干扰;

《中国社会思想史》PPT课件

《中国社会思想史》PPT课件
---
人的社会化:管仲的社区教育观
» 管仲一方面认为四民定居利于社会稳定,另一方面也认为这有助 于青少年社会化,因为社区中阶层相同,文化模式一致,可以互 相暗示,模仿,不致发生行为失范。
» 如士在同一社区,“父与父言义,子与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 农在同一社区可互相探讨学习种田技艺,也可以互相传授经验, 商谈讨作买卖.
---
人性论 :孟子的性善论
» (1)关于人性的主义:“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 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人的自然属性不是性,而人的社会属性才是性。
» (2)人性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庶民去之, 君子存之。”自然属性人与动物都有,而社会属性如仁义礼智之类 则只有人才有,“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 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 无论士农工商,子弟则同处相应的社会环境中“少而习焉,其心 安焉,不见异物之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 不劳而能。”其目的是避免社会流动,保持稳定。
---
人的社会化:孔子的学校教育观
» (1)教学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学相长” » (2)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君子
天命观神学论商代以德配天因为天命无常作事无愧于人周代至周公天民皆重一方面认为周王受命于天必须敬天而且必须有德行敬德另一方面又认识到民的重要性牧野之战认为牧民如子顺应民心让人民顺从才能让社会长治久安知已疾苦
中国社会思想史
---
第一讲:绪论
• 教学计划安排及几点要求 • 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意义 • 参考书 • 什么是社会思想史 • 中国社会思想史 • 研究方法和学习方法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

中国社会思想史讲义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悠久的社会思想史,涵盖了众多思想家们的智慧与见解。

本文将从古代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到近现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等方面,介绍中国社会思想史的演变和重要思想家的观点。

一、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一种思想体系,核心价值观是孔子的仁、义、礼、智和忠恕。

他们强调家庭道德伦理和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

孔子主张“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提出了“中庸之道”。

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提出了天性善良的观点,主张“养浩然之气”,并强调了君主应该为民众谋福利的理念。

二、道家思想道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强调“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在的自我和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他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和“名可名,非常名”的观点。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他以幽默而深刻的寓言形式,表达了个人的解脱和内心的自由。

三、法家思想法家思想起源于战国时期,以法律与行政管理为核心,强调严格的法制和权威统治,提倡法制社会的建立。

李斯和韩非是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主张强力的国家中央集权和严酷的法律制度。

四、墨家思想墨家思想注重实践和实用主义,他们关注社会的公平和人民的幸福。

墨子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同等观点,他提出了“以德服人”的理念,反对战争和暴力。

五、佛教思想佛教起源于印度,传入中国后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尊敬。

佛教教导人们超越苦难与欲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三论宗、涅槃宗、华严宗等是佛教在中国的主要宗派。

六、近现代马克思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革命,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人民、中国梦等概念,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中国社会思想史[2]

中国社会思想史[2]

南开版
第二节 对于社会思想(史)的评价

一、社会思想是什么? 波格达斯:社会思想,即是等于各人论及社会的思想。 波多野鼎:(1)广义的社会思想:是以社会问题对象的一切思想;(2) 狭义的“社会思想”即是社会主义的思想。 二、社会思想史是什么? 1.高岛善哉:社会思想史就是人类的社会行动和表现于生活的思想的 历史。 2.本田喜代治:社会思想史就是社会的思想史,也是思想的社会史, 是以思想着眼的社会史。 3.孔本文:注重社会生活及社会问题。 4.徐逸樵:社会思想史为社会思想家的思想或行为的记录,暗示社会 问题。 5.钟兆麟:社会思想史即是论述从古到今人类社会思想发展的经过。
中国社会思想史
主讲人:唐魁玉 教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社会思想史的今昔 一、社会思想史的学科地位 二、著作 1.龙冠海、张承汉:《社会思想史》 2.程伯群:《中国社会思想史》(十万字) 3.郭真:《中国社会思想史》(四万) 4.陈宝国:《中国社会思想史》1990(55万字) 5.王处辉:《中国社会思想史》(60余万字),
第三节 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对象与范围
一、对象 二、范围 1.社会思想史与其他学科的思想等专史的关系(如经济史、
政治史) 2.广义、狭义 广义:指哲学、逻辑思想之外的一切关于社会的思想; 狭义:从社会视角研究人们关于具体社会生活,社会及社会 模式的观点、设想。 3.思想史的下限 作为大学 的一门课程的社会思想史的下限,应是社会学的出 现(社会学史),即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以辛亥革命与孙中山思想为下限。

上帝有惩罚之能力。 2.帝神的体系(殷人) 帝——下帝(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意 志)——天子——百姓。商代崇拜祖宗元神。 3.社会是神主宰下的社会 马克思:根源不是天上,而在人间(奴隶制理 想社会模式)。“神权社会”。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讲义、教案、教学日历、大纲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三版讲义、教案、教学日历、大纲

第一章社会思想史得定义与研究方法第一节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得意义第二节前人“社会思想”定义简介第三节本书得社会思想定义及其研究范围第四节中国社会思想史得研究方法第二章中国社会思想史得历史、现状及相关问题第一节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得历史与现状第二节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中得相关问题一、关于“社会思想”定义(无确定得):(1)社会思想就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与社会实践中形成得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得观念、构想或理论,属理论社会学得范畴(王处辉)(2)每一个时代都有它得社会思想,而且就是针对当时得社会问题所提出得(郭真)二、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得缘由及意义1、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得需要:我们在建立中国得社会学学科时应当依据当地社会生活得深入调查与紧密观察,发掘具有中国文化特质得概念与命题,这有赖于我们挖掘中国社会思想史得中国性,反对中国社会思想史得洋装化,不能拿西方得概念来硬套中国得史料,以牺牲中国史实得完整性来附会西方概念得解释性,这对于我们理解曾经得生活与解决当下得问题就是毫无意义得。

在本土化研究中包含:(1)现实得问题——理论前提(2)即有得理论——洋为中用(3)传统得根基——古为今用2、研究中国现实问题得需要虽然社会学关注“转型”与“变迁”,但我们在关注社会变动得同时,还就是要意识到“不变”得一面,将古代文明积淀得智慧提升到社会研究得方法论高度,其价值不仅仅在于延长了分析问题得时间深度,而且还可以补西方实证方法之不足,正如费孝通所言,在运用社会学来研究“我”、“心”这类概念得时候,原来实证性得、假设—检验模式得研究方法还能不能奏效?(田毅鹏,2005)3、“位育”文化得需要“致中与,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得人与自然,人与人,我与我,心与心等概念,很多都就是我们社会学至今还难以研究得东西,但这些因素常常就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得关键,也蕴含着建立一个美好得、优质得现代社会得人文价值。

社会学得研究应该达到这个层次,不达到这个层次不就是一个成熟得社会学。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二版)课件: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

中国社会思想史(第二版)课件:原始社会及古代神话中的社会思想
第一节 原始社会时期的社会思想
一、氏族社会时期社会思想的产生
恩格斯说:“由于随着完全形成的人 的出现而产生了新的因素——社会”。克 拉拉·汤普逊说:“社会不是某种与人相对 立的东西,而是由人创造,同时又创造了 人的东西”。也就是说人类与人类社会是 同时产生的。我们则更可进一步说,人类、 人类社会和人类的社会思想是同时产生的。
二、原始宗教与社会习俗所体的社会思想
在原始社会的群体生活中,逐渐产生 了原始宗教。原始宗教是人们对于自然和 现实社会的歪曲反映,是一种被歪曲了的 社会思想,但它一经产生,就对氏族社会 的群体生活起着控制作用。
三、 巫觋文化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对于自然界的规 律知道的还很少,所以面对自然界对人类 生活的困扰,常感到无能为力,他们常常 感到自然界不照他们的期望的情形变化和 运动,因此他们就幻想到在自然界的背后 藏着一些小神小鬼,有意地与他们为难, 原始宗教就从这种情结中产生出来。
三、 对人民英雄的歌颂
古代神话中,还塑造了很多为民除害 兴利而不计个人得失的英雄人物。
四、 古代神话所反映的社会思想之特点
1、它是非常粗浅、简单而不发达的; 2、它是各不相关,没有系统的; 3、在全部古神话中,可分为人对自然和人对社 会两类,而属于人和社会的一类为数甚少,绝大 多数是反映人和自然斗争的情况的; 4、只是通过神话故事的形式,隐隐约约地反映出 一些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和社会进化的思想, 而没有抽象的社会思想。
第二节 古代神话中反映的社会思想
一、 古代神话与社会思想
神话的产生并非出于人类的毫无根据 的空想,而是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所 以说,“古代每一个时期的神话所包含的 特定意义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不能离 开当时人类的现实生活、劳动和斗争而作 凭空的推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1、含义社会思想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

2、解析(1)社会思想来源于社会生产与生活实践。

(2)“社会”是具体的我们生活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我们不断作出自我选择,但无时无刻不受各种社会力量的影响。

(3)社会生活主要是群体生活,群体生活则面临如何构建、运行与管理的问题。

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障碍性问题,则需要相应解决方案乃至理想的社会模式。

二、社会思想史的定义与范围定义:中国社会思想史就是研究历代中国人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社会模式的观念、构想或理论的内在历史过程及其特点与规律的社会学基础理论学科。

研究范围:官方、士林、民间;大传统、小传统。

三、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意义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中国古代社会思想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重要源头之一;中国社会思想史构成为中国社会学的一个基本特色;研究中国社会思想史是社会学中国化的必要渠道;学习中国社会思想史是提升学习者素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先秦社会思想.中国历史上首次大的民族混合与文化融合;王官之学逐步下移,私学由此产生.九家十派产生;“道术将为天下裂”。

第一节老子三、“无为而治”的治国策略背景:大道的自然秩序对人类社会具有绝对的支配权,人类只能顺应而不能违背,在上者“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1、“以百姓心为心”;“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统治者“去甚、去奢、去泰。

”2、弃智以制欲,挥斥社会规范;“圣人为腹不为目”;“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3、“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有本作“无不为”)“治大国,若烹小鲜”;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四、“不敢为先”的处世模式1、柔弱谦下的交往原则与世俗相反的知雄守雌观点;“老聃贵柔”;人生处世的“三宝”;对我们现代生活的意义.2、“功成身退”的保身原则“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3、加强内在修养摒弃世俗的名利观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第二节孔子社会思想一、生平及相关资料二、社会变迁思想1、社会变迁的不可扭转特征(1)“天何言载!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载!”(2)“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3)温和的变迁:社会是循序渐进的。

2、反对政权下移(1)“天下有道”与“天下无道”。

(2)周天子→诸侯→大夫→家臣。

3、反对“礼崩乐坏”礼的概念;“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4、反对新制度反对晋铸刑鼎和田租制度。

三、社会正名思想1、名实相符(1)古“名”内涵的改变;(2)旧形式,新内容:“觚不觚,觚哉!”(3)“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2、角色定位(1)按照礼的要求,明贵贱,别善恶,辨是非,固定人际关系中的身份、地位、等级,也就是角色安置妥当。

(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社会化的人必要做的。

3、社会学中的”角色”Social Role,与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是对群体或社会中具有某一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四、德治思想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化政治观(1)道德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前提和基础;(2)道德是为政者树立人们的道德意识,规范人们的行为方式的根本方法;“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3)为政者获取民心的手段。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拱之。

”2、推己及人的自我德化思想(1)为政者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民德民风;“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2)统治者修养是推广德治的出发点:“政者,正也。

子率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3、举贤才——重教育(1)贤人是德化政治必不可少的条件:“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2)教育的功能:教化民众;培养人才。

五、仁礼结合的社会规范体系1、作为道德伦理规范之核心的“仁”(1)“仁者,人也”:一种人际关系的反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上下尊卑关系是仁所反映的社会事实,是合理合法的。

(2)“仁者爱人”:通过教育培养仁爱之心;仁的根本是孝悌;爱有差等。

(3)“为仁由己”:“仁远乎载?我欲仁,斯仁至矣。

”2、作为社会行为规范核心的礼(1)周礼是最高的社会行为准则: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有上下等级、长幼尊卑关系的明确而严格的秩序规范。

(2)礼是调节社会矛盾的手段:“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

”(3)礼是维护社会等级结构的工具:推行礼的前提是”正名“;礼包括恭、宽、信、忠等内涵,通过学习将礼内化,从而自觉遵守礼之纲网。

3、仁与礼的关系“克己复礼为仁”,不可分割的儒家最高原则和核心精神。

六、孔子的社会理想1、“庶之”、“富之”、“教之”的惠民政策;2、“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的分配原则;3、“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志愿;4、“必也使无讼”的审判法则;这个社会在结构上依然是西周的那种等级社会。

第三节墨子二、社会消费思想1、务实的消费总原则墨子从实际生活出发,批判社会上铺张浪费的消费风气,认为“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

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2、节用(1)“节用”即节约一切生活用度,对衣食住行有所要求;(2)“因其国家去除无用之费”,赞同发展生产,增加社会财富。

3、节葬(1)社会上厚葬久丧的风俗:王公大人、匹夫贱人;(2)墨子的“葬埋之法”.4、非乐(1)所针对的社会现象:统治者奢靡生活、儒家鼓吹的礼乐等;(2)耽迷礼乐的恶果:增加赋税,增加人民负担、百姓不从事生产、迷人心智。

三、社会控制思想(一)“尚同”、“尚贤”的政治控制手段1、尚贤(1)尚贤就是任人唯贤,其基本的内容就是要求各级官职都由贤人即能胜任的人员来担任。

(2)尚贤原因:“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突破当时社会等级的差别及打破用人唯亲的局面;古代圣王为政的根本,“尚贤为政之本也”,“列德而尚贤”;贤才如染丝。

(3)贤人应具备的条件:“厚于德行,辩于言谈,博于道术。

”2、尚同(1)尚同原因:“一人一义,二人二义,十人则十义……人是其义,以非人之义”的社会局面。

(2)尚同的内涵:最基本内涵为自下而上逐级同一思想和行动,也即“上同”;同一政策法令;下情上达,上下通情。

(3)尚同社会的基本结构“是故庶人竭力从事,未得次已而为政,有士政之;士竭力从事,未得次已而为政,有将军大夫政之;将军大夫竭力从政,未得次已而为政,有三公诸侯政之;三公诸侯竭力从政,未得次已而为政,有天子政之;天子未得次已而为政,有天政之”。

(二)“天志”、“明鬼”的鬼神控制手段见教材(P132)鬼神是无法达到社会心理控制效果的,它至多表明了墨子的善良愿望。

四、“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形态1、人人不相爱的社会现实:“乱何自起?起不相爱.”2、兼相爱,交相利的内涵(1)兼爱体现为仁、义等形式,“义,利也”,人人因相爱而相利,又因相利而相爱,天下也因此而获得最大的利;(2)爱无差等:无差别、无等级之爱。

(3)施爱利对象不包括残害天下的“暴乱之人”。

3、兼以易别(1)“别”与“兼”相对立,“别相恶,交相贼”;(2)兼是天下大利的根源,别则是天下大害的根源。

第四节孟子社会思想一、生平及有关思想资料孟子,名轲; 生卒年大约公无前372年—前289年; 战国时邹人,相当现在山东邹县;三、“仁政”的社会思想孔子德政思想的发挥与延伸(一)经济上的措施(二)政治上的措施(一)实施仁政的经济纲领:“制民之产”1、什么叫“制民之产”(1)给百姓以一定的私产,“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2)农耕社会要给农民土地的保障;(3)具体的经济措施:省刑薄敛、轻傜薄役、使民以时。

2、井田制的恢复(1)“夫仁政,必自正经界始。

”(2)“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国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3)理想乐园。

(二)政治上以仁政一统天下从道德伦理上找寻解决社会矛盾的答案1“以不忍人之心,发为不忍人之政”(1)“王道”和“霸道”:王道就是行仁政,霸道就是暴力统治;(2)“仁心”:行仁政的基础就是统治者要提高道德修养,仁心是善的、完备的;(3)尧舜与桀纣的比较.2、贤才与“故国乔木”并举“故国乔木”指历代有功勋的老臣及贤能的后代。

3、仁政的核心与基石:民贵君轻(1)“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四、孟子的人性论——实现仁政的理论基础(一)与告子之争(二)“四端”说(三)“存心”与“放心”(一)与告子之争1、“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2、“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水信无分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二)“四端”说1、人性之所以是善的,是因为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人不同于禽兽的本质特征。

2、行仁政的基础.3、“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这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4、良知良能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

亲亲,仁也;敬长,义也。

”(三)“存心”与“放心”1、保存了并发挥了自己善性的就是“存心”,也叫尽心,而不能保持和发挥自己善良的本性就是“放心”.2、“以仁存心,以礼存心”.3、把丢失的善端找回来,恢复的善良的本性。

这叫做“求放心”。

第五节庄子社会思想二、社会批判思想1、无君论(1)君主制是中国传统社会最根本的制度;(2)“君者以己出经式义度”为“欺德”,即君主和一切制度的存在都是多余的;(3)无君、无臣、无事的生活最快乐:“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争,泾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而乐,不能过也。

”2、无为论(1)对“仁义”的社会道德的批判;(2)对“好知”的社会行为的批判;(3)对其他文明进步标志的批判;(4)反对一切思想意识领域的争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