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9.放飞蜻蜓【教案】教学设计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蜻蜓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2)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学会借助课文的描述,进行想象和创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3)培养学生间的相互关爱、合作共赢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对蜻蜓生活习性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蜻蜓的外形和生活习性。
2. 小组讨论法: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蜻蜓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 生字词卡片。
4. 小组讨论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蜻蜓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蜻蜓。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蜻蜓的了解。
(3)简介课文《放飞蜻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3. 探究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1)学生观察蜻蜓的图片,了解蜻蜓的外形特点。
(2)小组讨论:蜻蜓的生活习性是什么?它们为什么要在水边飞行?(3)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
4. 想象与创作(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蜻蜓在空中飞舞的场景。
(2)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创作。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放飞蜻蜓》。
能够理解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词汇。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进行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写作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展示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意识。
培养学生对阅读和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放飞蜻蜓》课文内容简介:《放飞蜻蜓》是一首描绘放飞蜻蜓的诗歌,通过描绘蜻蜓的飞翔和与自然的互动,表达了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表达课文中的句子。
2.2 词汇学习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蜻蜓”、“飞翔”、“自然”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外的自然环境,引发学生对自然的关注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蜻蜓的特点和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引导学生跟读和模仿,纠正发音和朗读技巧。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词汇。
3.3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句子进行讨论和表演。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运用课文中的句子结构进行表达和展示。
第四章:作业与评估4.1 作业学生回家后,选择一个自然景物进行观察和描述,写一段小作文。
学生通过作文展示自己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4.2 评估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表达和写作进行评估和反馈。
教师对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进行评估和反馈。
第五章:教学延伸5.1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自然环境相关的课外书籍,如《大自然的秘密》。
学生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扩展对自然的认识和理解。
5.2 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户外自然观察活动,如放飞蜻蜓活动。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对自然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苏教版三下《19、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下《 19、放飞蜻蜓》第一课时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学会本课10 个生字,认识 4 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畅地朗诵课文。
3、认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表达次序。
4、初步感觉陶行知对孩子们的谆谆教诲,初步认识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利动物的情感。
教课重、难点:识字、写字,熟读课文,初步认识课文内容。
教课过程:一、看图导入1、同学们,今日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漂亮的小精灵,想知道它们是谁吗?一同来看一下, (课件出示蜻蜓图片)认识它们吗 ?(1)板书“蜻蜓”,提示学生注意字形,认读,读准后鼻音。
(2)有一群孩子也很喜爱,想捉几个好好赏识一下呢,不事以后又把它们放飞了,板书“放飞”,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一个风趣的故事,(读题 )。
2、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归纳出两个主要问题:(1)既然那么喜爱,为何捉了又要放掉它呢?(2)课文中是谁放飞了蜻蜓?二、初读课文1、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经过方才的朗诵,就开始提出的问题你有没有能解决的?(一 )初步解疑,引出主人公“翠贞、陶行知”。
1.文中是谁放飞了蜻蜓?(课件相机出示“翠贞”,读准生字“贞”)2.为何孩子们又急不可待地要放飞蜻蜓?(相机出示“陶行知”的画像,简介 )(评论,同学们就读了一遍课文就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继续读下去,必定会学到更多的知识,哪些人愿意来为我们读课文的 ?)(二 )指名读课文,理解生词,感知文章脉络。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捉蜻蜓”)2.作为伟大教育家的陶行知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又是如何谆谆教导进行教育的呢?开火车指名一人一段读第二至六自然段。
①从这几段的描绘中,你看到了一个如何的陶行知?(相机出示“慈祥”认读、理解 )我们身旁还有哪些慈祥的人呢?②当陶行知问蜻蜓吃什么时,孩子们怎么说的?(出示“七嘴八舌、抢着”)A 、请三名学生模拟回答,评论中理解“众说纷纭、抢着”。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准生字,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字词的意思。
3、细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懂得蜻蜓是益虫;能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4、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1、用上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和自己搜集到的资料介绍蜻蜓,从而增强保护动物的意识。
2、抓住描写陶行知先生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检查词语(出示词语)。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陶行知先生看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引导他们认识蜻蜓是人类的朋友,较后孩子们放了蜻蜓。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第一段:过渡:课文哪个自然段写“捉蜻蜓”的?1、指名读。
2、是一个孩子在捉蜻蜓吗?3、想想,他们捉到蜻蜓时的心情,会说些什么?(快乐)第三段:1、指名读。
2、这群孩子捉了几只蜻蜓?3、这只蜻蜓当时在谁的手里?4、只是翠贞一个孩子同意放飞蜻蜓吗?“纷纷”一词可以看出,是所有的孩子都同意放飞蜻蜓。
5、个别读孩子们的话。
这里有两个“放了它”,你从中感觉到了什么?(快快放飞蜻蜓,迫不及待地放飞蜻蜓的心情。
)读出这种心情来!课文重点段2—10自然段:过渡: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较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它放掉呢?(在课题下的“放飞”二字下加着重记号!)2、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有关蜻蜓的呢?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二到十自然段多读几遍,陶行知先生和孩子谈了有关蜻蜓的哪些知识?3、指导学生课堂讨论,引领他们自己思考、同桌商量、四人组讨论,用自己习惯的方式解决老师提出的问题。
4、交流讨论:A、从蜻蜓本身讲:(三方面:吃食、尾巴、眼睛)吃食:(1)孩子们是怎么回答的?(翠贞、一个小男孩、几个七嘴八舌的孩子,角色扮演,体会“七嘴八舌”。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之一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之一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以我的口吻,为孩子们设计了一堂生动有趣的语文课——《放飞蜻蜓》。
一、设计意图我设计这堂课的方式是以故事为主线,通过让孩子们观察蜻蜓,听关于蜻蜓的故事,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爱心。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了解蜻蜓,知道蜻蜓是益虫,能够保护植物,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认识蜻蜓,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
2. 通过故事,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爱心。
3. 让孩子们理解蜻蜓是益虫,能够保护植物。
4. 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孩子们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知道蜻蜓是益虫。
2.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爱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蜻蜓标本、图片、故事书。
2. 学具:画笔、画纸、彩泥。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拿出蜻蜓标本,让孩子们观察,引发他们的好奇心。
2. 故事分享:我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关于蜻蜓的故事,让他们通过故事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
3. 讨论:我让孩子们分成小组,讨论蜻蜓是益虫还是害虫,并说明原因。
4. 实践:我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蜻蜓的理解,有的孩子用画笔描绘出蜻蜓,有的孩子用彩泥塑造出蜻蜓。
六、活动重难点1.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通过故事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
2. 活动难点:让孩子们理解蜻蜓是益虫,能够保护植物。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我鼓励孩子们在家里观察蜻蜓,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并画下来,下次课分享。
同时,我也鼓励孩子们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保护植物,保护环境。
通过这堂课,我希望孩子们能够了解蜻蜓,知道蜻蜓是益虫,能够保护植物,同时也能培养孩子们的环保意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放飞蜻蜓》这堂课时,我特别关注了几个重点和难点,希望孩子们能够在这些环节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体验。
一、故事分享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我选择了一个小动物与孩子们分享,希望通过这个小动物的故事,让孩子们了解到蜻蜓的生活习性。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优秀12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优秀12篇】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篇一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带着惊奇进行思维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放飞蜻蜓》是一篇充满情趣的故事,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就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教育学生要爱护有益动物,激发学生探求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小学里,首先要使儿童善于思考,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探索真理,在认识的世界里漫游。
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生。
教学《放飞蜻蜓》,我首先抓住本文突出的人物是陶行知先生,以及从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蜻蜓的一些特点。
于是,在简单介绍陶行知后,文中的陶行知是个怎样的人呢?引导学生回忆蜻蜓的样子。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还处在一个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发展阶段,对色彩鲜艳夺目、活动的东西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接着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飞舞的画面接着提出问题:我们的好朋友蜻蜓有哪些特点呢?认真读课文你就能了解陶老先生,更能知道蜻蜓的特点。
愿意读课文吗?孩子们阅读愿望之火被点燃,他们读得非常认真,不时围绕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在书上圈圈画画。
在学生自主反馈中陶先生关爱儿童、循循善诱、民主作风等闪光点浮现在孩子面前,让学生对其自然产生敬佩情绪,在心中树起崇高形象。
对于蜻蜓眼睛与尾巴的特点,孩子也从品读陶行知的话语中了解得很透彻。
知识丰富的你还知道蜻蜓的其它特点吗?学生们畅所欲言,蜻蜓点水等知识在教师传播,孩子们理解了课本以外的好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要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就必须保持儿童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是儿童体验到自己在追求真理,进行脑力活动的自豪感。
在阅读课上,围绕文本提出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从而对文本有深刻的感悟。
苏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教案篇二教材解读:本文用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与小白鸽相伴到相离为线索,讲述了一个“我”为受伤的雪儿治疗并悉心照料它,直到它飞向蓝天后的故事。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和飞行动作。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1. 学习理解课文内容,领会课文的主题。
2. 学习运用动词和形容词描述蜻蜓的特点和动作。
教学难点:1. 学会运用正确的词语来描述蜻蜓的特点和动作。
2. 培养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表述的能力。
教学准备:1. 课文《放飞蜻蜓》的课本和教学课件。
2. 学生的课本和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教师展示一幅蜻蜓的图片,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你们对蜻蜓了解多少?”2.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Step 2:课文阅读1. 请学生自读课文《放飞蜻蜓》。
2. 教师播放课文录音或请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 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课文的内容,理解蜻蜓的生活方式和飞行动作。
Step 3:学习语言表达1. 教师板书如下词语:轻飘、舞动、欢快、叮咬、颤动,解释词义。
2. 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蜻蜓的飞行动作,让学生观察并描述蜻蜓的动作。
3. 学生试着用上面的词语描述蜻蜓的动作,教师进行指导和纠正。
Step 4:小组合作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3-4人。
2. 每组选择一个学生扮演蜻蜓,其他学生用所学的词语描述蜻蜓的动作。
3. 学生进行小组表演,其他组员观察并给予意见和建议。
Step 5:合作讨论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为什么蜻蜓会这样飞。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观点,并与组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课堂总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回顾学生学到的新知识。
2.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Step 7: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
2.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蜻蜓的特点和飞行动作。
Step 8:课堂延伸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或户外观察蜻蜓的生活,拍摄蜻蜓的照片或视频,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放飞蜻蜓》。
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掌握一些基本的语文知识,如标点符号、字词的用法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学会使用一些阅读策略,如预测、归纳、分析等。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课文《放飞蜻蜓》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放飞蜻蜓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学生了解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故事中还融入了一些关于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的知识。
2.2 生词和短语生词:蜻蜓、放飞、生态环境、保护、大自然等。
短语:自由自在、轻盈飞舞、蜻蜓点水、生态环境等。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生词短语。
学生能够运用阅读策略,进行有效的阅读和理解。
3.2 教学难点学生对一些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的生态保护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第四章:教学步骤4.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蜻蜓的图片,引起学生对蜻蜓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蜻蜓的特点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2 朗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生词和短语的发音。
4.3 理解课文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教师提问学生关于课文的问题,帮助学生巩固理解。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讨论蜻蜓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学生思考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保护措施。
第五章:作业布置5.1 作业内容学生回家后,将课文《放飞蜻蜓》朗读给家长听,家长签字确认。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5.2 作业要求学生要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学生要认真完成课后练习题,字迹清楚,答案准确。
第六章:教学评价6.1 评价目标评价学生对课文《放飞蜻蜓》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年级语文教案)19放飞蜻蜓说课稿
19放飞蜻蜓说课稿三年级语文教案一、说教材《放飞蜻蜓》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课,讲述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见一群孩子在捉蜻蜓,因势利导,教育孩子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并放飞蜻蜓的故事。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意识;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反复品味语言文字,练习读好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读中感悟陶行知对孩子的谆谆教诲。
二、说教学过程1、复习导入新课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讲一件什么事吗?2.学习课文2-6自然段,明白孩子们放蜻蜓的原因。
⑴出示图片,认识孑孓。
⑵蜻蜓是吃虫的能手,每小时可以吃800多只蚊子或者20只苍蝇,是不是人类的朋友?(引导说出一一蜻蜓真的是人类的朋友;蜻蜓的确是人类的朋友。
)⑶读课文,想想陶行知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孩子蜻蜓是人类的朋友呢?(是要孩子通过蜻蜓消灭害虫的事实真正明白蜻蜓是人类的朋友。
)⑷读他们的对话,理解七嘴八舌”注意读出每个人说话的不同语气。
3.精读课文,了解蜻蜓的知识⑴出示表格。
那这样的表格你能完成吗?学生自读课文第10自然段。
汇报交流:完成表格,填一填,说一说,读一读。
⑵理解据说”一词。
学生讨论后,再指名说出自己的理解。
⑶学生对照图片介绍蜻蜓的有关知识4.品读语言文字,感知陶行知的为人⑴出示图片:这就是陶行知先生,他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他还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呢?(亲切和蔼、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富有爱心)⑵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找找陶行知先生的动作、神态、语言,会认识更加让人敬佩的教育家。
)⑶交流体会:在交流每一部分的时候,都要关注课文中孩子们的反映,体会陶行知爷爷引导的效果,并适时指导朗读。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9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19 《放飞蜻蜓》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课前游戏,调动思维。
“昆虫我来猜”:1.身子细又小,傍晚出去吵,见人用针刺,吸饱血就跑。
2.头戴红帽子,身穿绿袍子,走路哼曲子,停下捋胡子。
3.像子不是子,却是小蚊子。
4.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蛱蝶飞。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立上头。
这些昆虫都和我们刚接触的一篇课文有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四只昆虫之间有什么关系?二、回顾课文,整体把握。
1. 出示课题,齐读:放飞蜻蜓。
2.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儿?按照故事发展的顺序,我们把它分成了三个部分(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捉是起因,谈是经过,放是结果。
这三个部分,写得最具体的是——谈蜻蜓。
打开课本,浏览2至10小节,概括地说说这部分主要谈了蜻蜓的哪些内容?(板书:食物、尾巴、眼睛)三、了解蜻蜓,习得语言。
1.借助提示语,读好对话。
认真地、自由地朗读2-6小节。
(1)这段话看起来很简单,其实要想把它读好不容易,咱们必须关注什么?(提示语)一般情况下提示语可以告诉我们什么信息?(动作、神态、语气等)(2)老师已经将这些提示语标注出来,你们认真地读读这些提示语,想一想这些句子该怎么读?(3)指名分角色读。
谁来评价一下,读得怎样?(4)再分角色读。
你看,想要读好对话,我们就要借助提示语。
这段对话,其实陶先生就想和孩子们谈蜻蜓的食物,告诉孩子们一句话——改成陈述句。
2.抓住关键词,揣摩语言。
那么陶先生又是怎样和孩子们谈论蜻蜓的其他特点的呢?下面请你们自由读课文7-10小节,画出描写蜻蜓的句子,想想语句表现了蜻蜓怎样的特点?作者是怎么写的?(1)“阳光下,蜻蜓的眼睛一闪一闪的,尾巴一撅一撅的。
”写了蜻蜓的什么?读两个词,有什么特点?你感受到什么?用你的朗读把它表现出来。
这样普普通通的两个词,把蜻蜓写的特别漂亮,可爱,有活力。
我们一起来读。
想看看这些漂亮的蜻蜓吗?PPT出示图片。
可是这只蜻蜓,这时候正在哪里——被陶先生捏在手里。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放飞蜻蜓》教案、教学设计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要求各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a.你觉得蜻蜓有什么生活习性?
b.蜻蜓在大自然中有什么作用?
c.你是如何关爱小生命的?
2.各小组展开讨论,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与蜻蜓有关的词语和句式,要求学生选择合适的词语和句式进行仿写。
推荐阅读:《蜻蜓的日记》、《夏天的蜻蜓》等。
4.家庭作业:与家长一起参与观察蜻蜓的活动,家长协助孩子记录观察结果,共同完成观察作业。同时,家长鼓励孩子大胆表达,协助孩子完成写作作业。
5.课后反思:要求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在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在今后的学习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提示:可以从学习方法、合作交流、课堂参与等方面进行反思。
4.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环境、关爱小生命的重要性。
5.课后作业:布置学生观察蜻蜓,记录蜻蜓的生活习性,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编写一篇关于蜻蜓的短文。
6.教学反思:教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有较高的兴趣。他们对大自然中的生物充满好奇,尤其是蜻蜓这种常见且具有特点的小生物。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利用多媒体展示蜻蜓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蜻蜓的美丽和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分步教学,循序渐进:将生字词的认读与书写、课文内容的理解、表达能力的培养等教学目标进行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掌握。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之一
语文S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放飞蜻蜓》教学设计之一教学目标:1.了解蜻蜓的外貌构造及生活习性,培养学生对自然的观察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怀。
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能够理解课文,感受自然之美,促进学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蜻蜓的构造及生活习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加强学生对生活中的自然景物的观察,描述能力。
3.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方法:认知情景法、讨论法、童话启蒙法、情感教学法等。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学生观察米粒大小的小蜻蜓,通过比较小蜻蜓与成年蜻蜓的差异,引发学生对蜻蜓的探究。
(2)给学生展示一些蜻蜓的图片,让学生描述蜻蜓的特征和外貌构造。
(3)老师出示一些与蜻蜓有关的词语和图片,让学生猜测和联想,预热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过程(1)首先,老师通过幻灯片或黑板画,给学生展示一张蜻蜓的图画,让学生仔细观察,引导学生认识课文主题。
(2)老师在黑板上,挑选一些关于蜻蜓的内容,让学生尝试朗读,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行诗的意思。
(3)让学生反复体操蜻蜓的构造和生活习惯,加强学生对生物的了解、认识和记忆。
(4)学习过程中,时不时地介绍一些蜻蜓的趣闻和特征,如蜻蜓的飞行方式、蝉蛹和蜻蜓幼虫的区别等。
(5)开展小游戏,要求学生讲述蜻蜓的生活习性,并让同学发问进行回答。
3.巩固练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逐行解读,听课文的语音。
(2)老师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提升学生口语表达水平,训练语音语调。
(3)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作一幅蜻蜓的生活画。
(4)带领学生欣赏一些关于昆虫的美丽图片,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蜻蜓的构造和生活习性,加强了对自然的观察与认识,增强了学生对生命的尊重意识。
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感受到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后期学习打下基础。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二学期下册:第19课 放飞蜻蜓 教案教学设计
19.《放飞蜻蜓》教案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教学时间:3课时(包括课堂练习)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
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3.初读,理清脉络:(1)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读第三段(11自然段)(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三篇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三篇【导语】《放飞蜻蜓》一课叙述了陶行知先生发现一群孩子在捉蜻蜓,他没有喝斥,而是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引导,没有严厉的指责,而是因势利导,跟学生讲起了蜻蜓的相关知识,教育孩子知道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让学生自愿主动地放飞了蜻蜓的一个小故事。
篇一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学会保护蜻蜓。
学习重点: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加深感悟文中重点句课前准备:课前组内帮对检查学案5、6完成情况学习过程:一、明确学习目标,重、难点。
二、课内检查预习1、同学们课前都预习了课文,生词都会读了吗?下面小组内帮对互相检查,随即纠正,错的改正过来,一会找同学读一读。
看哪个组完成的、最快。
2、同学们把生词都会读了,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吗?下面小组内分工读,读错的及时纠正,再读一读,读对为止。
检查读。
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老师一会儿检查。
3、质疑解疑:(1)小组内交流对词语的理解(2)、通过预习,同学们可能还有不明白的地方,下面小组内交流一下,解决不了的小组长进行汇总,一会儿提出来。
(3)、小组长汇报。
(抄到黑板上)(4)、小组间解疑。
解决不了的,老师引导读书,思考、解疑,或在精读时解决。
4、精读感悟,感情朗读: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6、7、8、9、10自然段,思考蜻蜓是怎样的蜻蜓?读后谈一谈,随即指导朗读,对蜻蜓有哪些了解?相机指导课后第四题。
(1)、分自然段读课文。
(找5个同学读)师在读中随机指导,读到位。
(2)、全体练习读。
每个同学都像刚才老师指导那些同学一样练习读一读。
看哪组读得最认真5、听写生词,帮对检查,错了改3遍6、指导朗读分角色,自己练习7、指导课后第四题,从陶行知和小朋友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哪些了解?三、分配下节课展示任务。
1、组搜集有关蜻蜓的资料。
2、组搜集有关动物与人之间感人的故事。
篇二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放飞蜻蜓》。
能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表达能力。
引导学生观察蜻蜓的特点,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同情心。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态度,鼓励学生勇于尝试和探索。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放飞蜻蜓》课文内容简介: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放飞蜻蜓的故事。
主人公小明在公园里捉到了一只蜻蜓,他通过观察和了解蜻蜓的特点,决定将它放飞回大自然。
小明学到了关爱动物的重要性。
2.2 生字词蜻蜓、公园、捉住、观察、特点、放飞、大自然、关爱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并理解主要内容。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2 教学难点: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型进行口语表达。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
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观察蜻蜓和放飞蜻蜓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实际体验。
采用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蜻蜓的图片和生活习性。
使用教具,如蜻蜓模型,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使用教学游戏,如“蜻蜓接力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引入蜻蜓的话题,引导学生关注蜻蜓的特点。
提问学生对蜻蜓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5.2 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解释词语的含义。
5.3 学习课文内容:分段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蜻蜓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
三年级下册语文《放飞蜻蜓》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放飞蜻蜓》。
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提高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培养学生对待小动物的关爱之心,培养他们的同情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放飞蜻蜓》的内容简介:《放飞蜻蜓》是一篇描写孩子们在夏天的田野上放飞蜻蜓的故事。
课文中通过孩子们与蜻蜓的互动,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和孩子们的天真烂漫。
2.2 生字词的学习:教学中的生字词包括“蜻蜓”、“田野”、“放飞”等。
通过反复朗读和书写,帮助学生掌握生字词的正确写法和用法。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蜻蜓的形象,引导学生关注蜻蜓的特点和习性。
引导学生思考蜻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中孩子们放飞蜻蜓的情景。
引导学生思考放飞蜻蜓的意义和背后的情感。
第四章:课堂活动4.1 角色扮演: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孩子们放飞蜻蜓的情景。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创造力。
4.2 书写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情景,自己编写一个关于放飞蜻蜓的故事。
引导学生运用学到的生字词,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学生总结: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总结课文中的主要内容和情感。
引导学生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5.2 教师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和参与程度,反思教学的效果和不足之处。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第六章:教学评估6.1 评估目的: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评估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评估学生对课堂活动的参与和表现。
6.2 评估方法:课堂提问:通过提问学生,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放飞蜻蜓》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
关于蜻蜓的图文资料,配套光盘
教学时间:3课时(包括课堂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
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课前收集有关知识对文章的学习和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朗读方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为学生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的认读情况,培养学生在朗读中主动认字的习惯。
)
3.初读,理清脉络:
(1)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熟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大意,而且为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抓住词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认真品味精美的词句,学习描写的方法。
)
1.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
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
(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
(“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
(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
(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陶行知:中国著名教育家
散步----看见孩子们捉蜻蜓
讲蜻蜓的结构、特点、功能
商量说:“放了它,好不好?”
反思
教学这一课时,我以陶行知先生如何教孩子认识蜻蜓为主线,从而体现陶先生对学生充满爱心、循循善诱的特点。
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陶先生的这一特点,在教学中突出了“慈爱”、“小心”、“商量”、“抚摸”等词语,同时也突出了“七嘴八舌”、“入神”、“放了它”等词语。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展开讨论。
由于在一开始我就注意让学生进入角色,边读文、边体悟,因此学生能独立思考,体悟得较深,讨论时也是有话可讲。
在引导学生了解蜻蜓的知识时,我先设计表格让学生填写蜻蜓的特点和作用,再让学生思考省略号有什么作用,蜻蜓还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把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填充进去,但仅限于了解还远远不够,学会整合书本资源和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用自己的话来介绍蜻蜓才是重难点。
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他们互相介绍蜻蜓。
课上,学生们眉飞色舞地说着蜻蜓,那些数字、那些小故事在他们的唇间动情地倾吐着。
我知道,课文的重难点他们已经大多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