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案例1
《散步》教学案例
《散步》教学案例
能熟练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掌握好本文的字词义音。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整体感知这篇散文故事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线索,体会文章的主旨。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孝敬,学会和谐处理家庭关系。
教学方法学法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课堂实录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人话,导入新课
师: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以前说过这样一句话:“散步有助于消化。”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题为“散步”的散文故事,同学们有没有没信心消化这篇散文故事的内容呢?(板书课题)散步——莫怀戚
生齐声回答:有。
师: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做到这个点。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们分组在一起读课文。注意语速:以中速为主,第④段稍快,第8段稍慢。读罢之后,请同学们复述这篇散文故事的主要情节。小组能够推荐代表人发言复述。
生1、生2复述略。
师评价:这两位同学复述的很好。声音洪亮,语言流畅,并且都抓住了这篇散文故事的主要情节。请同学们鼓掌加以鼓励。下面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篇散文故事中的祖孙三代组成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能够讨论后回答,并举出相关的句子加以说明。
生:幸福温馨的家庭。(第1段中的语句)
生:互敬互爱的家庭。(第6、7两段中的语句)
生:融洽和谐的家庭。(第5~7段中的语句)
生:完整的家庭。(第1、8两段的内容)
生:尊老爱幼的家庭。(第6、7两段的内容)
三、合作、探究(分组讨论)
师:同学们喜欢这篇散文故事中的哪些内容?或者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请提出来,现在请同学们分组在一起议一议。
课文《散步》的教案
《散步》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课文《散步》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尊重长辈、关爱亲人的传统美德。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
(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人生困境,学会承担责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散步》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教学难点:
(1)课文中所运用的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文《散步》的相关资料,PPT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散步》,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要介绍课文《散步》的作者及背景。
(2)引发学生对散步这一话题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散步》,理解基本内容,体会文章情感。
有关于《散步》教案设计
《散步》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自然美景,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亲情的情感。
(2)学会尊敬老人,关爱家人。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
1. 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层含义的理解。
2. 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情感抒发。
四、教学准备:
1. 课文《散步》的文本。
2. 相关生字词的卡片。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散步》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散步的美好回忆,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2. 朗读课文:
(1)学生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意境。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生字词,适时进行讲解。
3. 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教师针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分析课文: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5. 情感体验:
(1)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感受课文所传达的情感。
(2)教师引导学生抒发自己对家人、大自然的情感,分享感受。
6. 课堂小结:
7.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散步》优秀教学案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课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
b.你认为作者在散步过程中,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c.你是如何看待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这一传统美德的?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总结。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点知识,如生字词、修辞手法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朗读等活动中体验课文情感,提高表达能力。
4.结合课后实践,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识内化。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讲授新知
1.诵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本,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脉络,理解作者散步的过程及其心理变化。
3.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如“悠闲”、“亲情”等,并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4.深入剖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学会欣赏文本的美。
5.讲解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家庭的温馨与和睦,引导学生体会亲情的可贵。
4.注重启发式教学法的运用
本案例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创新意识。教师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他们深入挖掘课文内涵,提高语文素养。
《散步》教案范文
《散步》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表达效果。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自然风光,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学会从生活中发现美,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亲情的伟大,学会珍惜家人。
(2)树立环保意识,关爱生态环境。
(3)培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
1. 课文朗读与理解。
2.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 课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
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环保意识的培养。
3. 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所描绘的景色,提高学习兴趣。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实例,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检查学习效果,重点讲解生字词。
3. 课堂讲解
(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跟随教师思路,深入理解课文。
4. 小组讨论
(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所体现的亲情、环保及生活态度。
5. 实践环节
(1)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课文中所描述景色的感受。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大自然”为主题,发挥想象,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
《散步》的教案范文
《散步》的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散步》;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2)学会欣赏自然景色,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亲情友情的情感态度;
(2)懂得尊重他人,善于与他人沟通、协作;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散步》;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
(1)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2)学会欣赏自然景色,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3)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散步》的作者及背景;
(2)激发学生对散步这一话题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散步的意义。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意境;
(2)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学习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4. 欣赏与实践:
(1)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提高观察力和想象力;
(2)学生结合所学,进行现场写作练习。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进行散步,并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散步》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案例
姜万宇
北票市小塔子初级中学
七年级语文《散步》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本文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文质兼美、清新优美的散文,以表现家庭亲情为主题。文章选取了三代同堂的一家人散步的小事来写。通过中年人,即“我”和妻子背母亲、儿子的小事,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即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时代的发扬光大。本文题材平凡,意蕴却极丰富,可使学生从中领悟怎样处理家人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
●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学习,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而且乐于接受新课程标准的将学生作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根据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在教学中,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条件,并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绪,强调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2.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使命感。
●教学方法:四步教学法:自由质疑——讨论释疑——审美鉴赏——迁移运用。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并重,阅读与鉴赏共存,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鉴赏能力同步提高。
读书指导教学法:把朗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散步》 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散步》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上
册)共3篇
《散步》教学案例(人教版七年级上册)1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我一直认为阅读是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核心。在教学中,我喜欢结合课文教孩子们阅读、理解、鉴赏。而今天我要介绍的就是我在教授七年级人教版上册的课文《散步》时所制定的一份教学案例。
一、课堂前的准备
在上课之前,我会提前从教科书中把本文抄写下来,并将它拆分成一个个有意义的小段落。我会给每个小段落贴上不同颜色的便签纸,并把它们按照先后顺序贴在课桌上,方便学生在阅读时快速找到相关段落。此外,我会准备一张课件,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顺便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
二、导入新课
我会让学生在课前认真阅读教师提供的学习指导,并加以理解。然后我会分发一份阅读理解题,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以检测他们的阅读能力。在课堂上,我会引导学生讲述他们的理解与思考,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文本解读
我会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讲解每个片段的内容,强调每个人物所表达的情感和心境。在此基础上,我会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描写和情节等各个方面的美感和情感,让他们深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
四、课堂练习和互动
在课堂中,我会通过课堂练习来巩固学生的理解,并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阅读理解测试,从而增加他们在阅读方面的自信。同时,在课堂上我也非常注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我会在课后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会,进行课程反思,同时进一步巩固他们的阅读能力。
五、课后作业
学生在上完这节课后,我会让他们继续复习文本内容,并完成课后作业,以证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文本。此外,我也会提供一些补充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拓展阅读广度和深度。通常,我会在课后组织学生分享和展示有趣的事物,从而把课堂的教学拓展到更广阔、更有意义的领域。
苏教版《散步》公开课教案
苏教版《散步》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课程导入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课文《散步》的主题和背景。
2. 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的优美文字和表达方式。
3. 激发学生对亲情和家庭价值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散步》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亲情描写和家庭价值观。
3. 学生分享对亲情的感悟和家庭的重要性。
三、教学方法
1. 朗读法: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 问题引导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课文内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四、教学步骤
1. 导入新课,介绍课文《散步》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字的美感。
3.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亲情描写和家庭价值观。
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5.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教学评价
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对亲情和家庭价值观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学生参与小组讨论的积极性和合作能力。
第二章:分析课文中的亲情描写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散步》中的亲情描写。
2. 培养学生对亲情的感知和表达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对自己的意义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
1. 课文《散步》中亲情描写的细节分析。
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亲情经历和感受。
3. 引导学生思考亲情对自己的成长和价值观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
1. 细节分析法: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亲情描写细节。
2. 个人反思法:让学生思考自己的亲情经历和感受。
3. 小组分享法:分组分享自己的亲情故事和思考。
《散步》教学案例_散步教学案例1
《散步》教学案例_散步教学案例
《漫步》是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它用一件特别平凡的家庭小事“漫步”形散而神聚地表达了一家人之间浓浓的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让人更加珍惜亲情,所以说《漫步》又是一首“孝”的小夜曲,是对人间爱的礼赞。
一.情境导入
(多媒体上播放“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
师:同学们,每当教师看完这那么广告,眼中总是蓄满泪水,你看了有何感想呢?
(教师擅长调动学生的情感,从学生最动情处谈起,起到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
生1:我感受到母爱的宏大
生2:我明白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
……
师:是呀,爱是社会的主旋律,社会因为有爱而暖和,家因为有爱而温馨,让我们陪伴莫怀戚先生一家去漫步,去感受到他们一家人的互敬互爱吧!
[评]老师奇妙引导学生体会爱的重要,并自然过渡导入新课,让学生有跃跃欲试走进文本的欲望。
二.初读感知
(多媒体播放:《春江花月夜》的曲子)
师:请同学们伴着美丽的音乐朗读课文,要读得精确,清晰,连贯,同时想一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专注的朗读,师巡察全班)
生1:我读出了一家人漫步的事,并且发生了争吵。
师:你读得很专心,那么发生了什么争吵?
生2: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后来“我”听母亲的,走了大路。
师:你读得很谨慎,而且理解得很深刻
生3:我们在田野漫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教师,我认为这句话能概括文章内容。
师:你真是慧眼识真,擅长抓住中心句来概括中心,值得表扬。
让我们一起朗读这段话(生齐读感悟)
[评]老师首先引领学生在美丽的音乐声中朗读文本,并指导学生正确,清晰,连贯的放声朗读课文,在比拟,思索,探究中与文本对话,整体把握文意,初步感受触摸文章跳动在字里行间的亲情,感受扑面而来的和谐,华蜜,美满的温情。
散步(教学案例及分析)
《散步》教学案例与评析
宋贤春
设计理念
本堂课所呈现的主要理念和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2.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
3.课堂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4.教者灵活得体的教育机智。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技能: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通过比较阅读提高审美情趣。
②过程和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揣摩语句。
①整体感悟课文内容。
②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设计
导入: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今天,让我们步入一个家庭,去感受这个四口之家浓浓的亲情。
【评析】导入,是教师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情景的一种方式,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启发思考等。本文主要体现的是一种和美温馨的亲情关系,教师通过饱含深情的话语,建立一个情感磁场,触发学生进入文本情境。
活动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师:老师以充满温情的语气给大家把课文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感受这分亲情,看课文写的内容是什么。
【评析】紧扣文本“亲情”,以“充满温情的语气”暗示了朗读的感情基调和学生阅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此为一读。
活动二:自主合作探究主题:(读一读,说一说,学习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主题)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或仿读)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案例名称:《散步》1)
案例名称:《散步》
授课教师:刘薇(北京四中)
【教学设计】
一、了解情节(文章写了怎样一件事?)
我们全家在田野散步。
我们全家(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孩子)在初春的天气里去田野散步。途中,因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母亲与儿子发生了分歧,在我决定走大路之后,母亲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改走小路。后来,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
二、认识人物(文章写了怎样一些人?)
孝顺的“我”
当母亲不愿意出来散步的时候,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孝顺
当母亲和儿子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我决定委屈儿子——孝顺
当到了某处时,我背起了母亲——孝顺
慈爱、随和的母亲
当我劝母亲多走走时,“她信服地点点头”,很听我的话——随和
在我决定走大路之后,她改变了主意——慈爱
温和、孝顺、慈爱的妻子
当母亲和儿子的意见有分歧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遵从丈夫的意见——温和
后又听从母亲的意见——孝顺
背起儿子——慈爱
聪明可爱、懂事的儿子
散步时说的话“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聪明可爱
在奶奶和父亲做决定时,没有发表意见——懂事
充满爱、相互尊重、和谐的家庭
三、理解文章(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 从人物的塑造上,作者告诉我们应该营造怎样的家庭氛围,应该如何去营造家庭氛围,
每个成员都应该怎样去做。
2. 仅仅是这样吗?那么人物的塑造需要这么多人吗?
看起来哪个人物好像是可以去掉的?——妻子
为什么母亲和儿子似乎还是不能去掉?——三代人
只有两代人也能表现家庭关系的主题,有了三代人有什么更深刻的意义吗?
在文章中我们会找到什么关键词——生命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名师教学案例共3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名师教学案
例共3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名师教学案例1
七年级语文上册《散步》名师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在课堂中常常强调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综合训练,并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及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在七年级语文上册中,一篇课文《散步》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篇课文简洁明了,生动而又深刻,涉及到多个方面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了一些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并得到了不错的效果。现将我的教学案例分享给各位老师和同行。
一、教学目标
通过讲解和探讨,使学生理解文化背景和文学内涵;
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和阅读量,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材、教学录像或图片、相应的课堂活动。
三、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通过多媒体教室中散步的相关画面,让学生感受散步的美好,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通过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散步的作用和意义,例如:散步可以起到保健作用,缓解压力,激发思维,增强体魄等。
2.知识铺垫
从文本的角度引导学生认识和体会文章中反映出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内涵,例如:早期劳动人民对散步活动的重视,散步活动的文化底蕴等。
3.文本探究
介绍本文的所属文体和特点,并深入探究文本的主题、情节、人物、结构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同时原汁原味播放教学录像或图片,以图片“说话”,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4.词汇解析
将文中生词和难词的解释进行简要讲解,并随时扩充学生的词汇量,例如:昏黄、印象、飘着、流露等。
《散步》课堂实录 教学案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散步》课堂实录教学案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散步》课堂实录教学案例(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1《散步》课堂实录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理解文本《散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理解文本内容和意义。
2. 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锻炼写作能力,激发创造性思维。
3.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启发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情感和人物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展示一张小聪明的图片,让学生引出散步的话题。
2. 向学生提问:你们平时喜欢散步吗?你们觉得散步有哪些好处?
3.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讲述散步的好处,并引入本文。
二、阅读课文
1. 分段式朗读课文,以便学生逐段理解。教师突出难点和重点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
2. 学生自主阅读,边看边思考。根据老师的问题,慢慢领悟课文。
三、理解课文
1. 向学生提问:文章的主题是什么?主要内容是什么?
2.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在黑板上写下,帮助学生总结。
3. 根据文章内容,让学生回答问题:你们平时散步主要去哪些地方?你们觉得散步的好处有哪些?散步的时候你们经常看到什么?
4. 讨论结束后,教师在黑板上做出总结,并让学生对散步的好处提出自己的看法。
五、写作课
1.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对文本的理解,写一篇自己的散步感想。
2. 学生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写作:
(1)联想:自由联想散步的场景、人物、时间、情感等。
(2)记录:记录写作所需要的感受、情感、语句或具体的描写语言。
(3)组织:搜集各种写作素材并整理它们,构成自己的文章。
3. 学生完成后可以互相交流修改,再由教师进行检查。
《散步》教学案例及反思
《散步》教学案例及反思
康爱萍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浓浓亲情
2、品味散文精妙的语言
3、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情感目标: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悟文章在生活小事和细节中表现的亲情美;
难点:1、品味文章中精妙的语言
2、情感难点: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关爱家庭的意识和
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预习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歌曲《相亲相爱》及温馨的亲情画面
温情导入:
家,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充满亲情和感动的空间。今天,让
我们步入一个四口之家,去感受祖孙三代间浓浓的亲情。
(板书:散步莫怀戚)
二、品读课文,感悟亲情。
(一)出示要求,整体感知
师:我们今天学习的是一篇很美很精致的散文。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带着以下四个问题,伴着优美的配乐朗读,再一次走进课文吧。(出示投影)
第一问题: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
第二个问题:散步过程中发生什么分歧?
第三个问题:最后结果是看样解决的?
第四个问题:从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看,谁的权力最大?
(放朗读录音)
师:大家可以边听边思考勾划,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小声跟着读。(二).交流探究,分享感受
师: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听得都非常仔细,圈点勾画也很认真,这种全神贯注的学习态度很值得发扬啊!那么,问题的答案找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听读的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语文《散步》教学案例
案例描述
莫怀戚先生的《散步》是一篇秀美隽永,蕴涵丰富的精美散文。美文要美读,这是我习惯的作法。因此在这堂课中,我让一位学生美读文章中精彩的第七自然段,正当他全神贯注地读着读着,突然被冒出的一声“弦外之音”给打断了,师生的思想的火花由此而发生了碰撞……
教学片断
师:对于这篇优美的散文,特别是第七自然段写得非常精彩,下面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谁来?学生:我来读。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于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被突如其来的一句话所打断)
生1:这个作者真笨!
师:哦?
(感到吃惊,犹豫了一下,心想这小子要么吃了豹子胆,竟敢怀疑一个大作家,要么就是在存心捣乱,要么是在胡说。不过我这一次没有责骂他而是打破常规,尊重他的意见,给他一次机会,不妨听听他的意见。)
生2:老师,我也是觉得,这么简单的一个办法他都想不出。
(于是教师顺水推舟)
师:你有什么好办法帮助作者解决这个难题吗?说来给大伙听听。
生1:太简单了,我可以让他们一家子既不拆散又可以满足母亲和儿子的要求。
(故作停顿片刻,吊人胃口)
学生们:你快说呀!
师:请说。
生1:那就是,去的时候大家一起走大路,大路平顺,满足母亲的愿望。回来的时候也是一起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又可以满足儿子的要求,鱼和熊掌皆可兼得。
(全班鼓掌)
生3:我还有一种办法,就是去的时候大家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大家再一起走大路。
生1:那还不是一样的吗?
生3:不,因为去的时候大家都怀着愉快的心情去欣赏小路的风景,所以先走小路;回来的时候走累了,考虑到照顾年迈的母亲,因此再走大路,这样才比较安全。
师:想得还真周到,我相信在家你也是一个懂事的、孝顺父母的儿子。
生2:我完全同意他们两个的办法,因为它们既可以使一家人在一起散步,又可以领略不同的风景,也不用走重复的路和看重复的风景,那不是很好吗?
师:你们的想法真是好,从刚才的对话中可以知道,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人。其他同学还要什么想法吗?
生4:老师,这么简单的问题我们同学都想得到了,他一个大作家真的想不到吗?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师:嗯,说得有道理,你们大家认为呢?
(把绣球再一次抛给学生)
生5:我不同意以上同学的看法,你们考虑的是大路与小路相通的情况,可事实上那两条路是不相通的。
学生:哦?
师:说得好,你何以见得两路是不相通的?
生5:我是从作者对两条路的选择上,他表现得很难做出决定。为什么呢?因为选择走大路
就满足不了儿子愿望,选择小路也就委屈了老母亲,作者左右为难因此大路与小路是不相通的。
(学生们个个若有所思,似乎都理解作者选择走大路的原因。)
生1:老师,这么说来我们前面所讲的不都是没有用了,不都是废话了吗?
师:不能这么说,辩论出真知嘛!……
课后反思:
课后,我反复琢磨着这个教学片断。这个教学片断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师生进行了一场无谓的对话但从这个片断中更反映出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它之所以得以展现是因为作为教师的我在这堂课中收起了师德的尊严,放下了老师的架子,以平等的身分与学生进行交流与勾通。认真倾听,充分肯定学生那可能是刚刚萌发的创新火花。学生的那一句:“这个作者真笨”引起了教师的重视,并重学生的独特感受,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地表达。如果当时为了赶任务,而面对学生的“不逊之言”横加否定和指责。对于文中的作者“走大路还是小路”想不出一个两全的办法,学生也不理解而教师马上给出现成的标准答案,同时由于学生也出于对老师所谓的“尊重”,因而他们想不出好办法也不敢去想。这样的话我们完全被作者牵着鼻子走。可贵的是学生把问题提出来了,这是一种不迷信文本,积极思考的表现。对于他们敢于、勇于质疑和发表不同的意见,虽然不是很完美但教师都给予赏识,维护了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并及时地解决他们所提出的问题。
说实在的,作为一名有若干年教龄的教师,已经形成了太多的思维定势,以至于难以摆脱常规思维的束缚,这些主观、僵化、权威的条条框框,不仅约束着教师自己,还约束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机会。因此,我们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摒弃僵化的、唯上、唯师、唯本的观念。在课堂上多动脑想想,多给机会让学生进行交流,重视学生那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的闪现,如果每一堂课都能这样做,你会惊奇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是多么巨大。这时的课堂会因学生丰富多彩的问题和“弦外之音”而变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