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课标新高考历史第总复习教案:必修3 第13讲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4.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家国情怀,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识的内化与素养的提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首先,我会以鸦片战争后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简要介绍中国在这一时期所面临的民族危机。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列强侵略、民不聊生的景象,引发学生对国家命运的思考。
接着,我会提出问题:“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是如何应对的?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4)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材料、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历史素养。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中的表现,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给予及时反馈。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民族危机的加剧,掌握林则徐、魏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掌握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及历史意义,理解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
3.学习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的变法思想,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及影响。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搜集整理相关历史资料,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二历史必修3_《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参考学案4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学习目标1.了解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渐进历程。
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
★主干梳理一、“开眼看世界”1.背景:清朝君臣闭目塞听,对西方国家一无所知。
2.表现(1)林则徐:编译、《各国律例》等资料,成为近代中国的第一人。
(2)魏源:编撰《海国图志》,阐述了“”的思想。
3.引导者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的形势。
2.代表人物:曾国藩、、左宗棠。
3.指导思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4.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挽救江河日下的。
5.实践:掀起一场运动,将“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一)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洋务运动的展开和的产生。
2.代表人物:王韬、等。
3.主张: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②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③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制度。
4.局限: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没有付诸行动。
(二)康梁维新思想1.代表人物及主张(1)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宣传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梁启超:发表《》,宣传伸民权、设议院、的思想。
(3)严复: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国家属于。
2.实践:1898年的戊戌变法。
3.影响(1)起到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2)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问题探究探究一:《海国图志》结合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魏源《海国图志·序》材料二:“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PPT课件
3、维新变法思想的实践——戊戌变法 (1)开始: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在维新思想的推动 下,颁布《定国是诏》,这是一篇以皇帝名义宣布实行 变法的宣言,标志戊戌变法的开始。 (2)结果:光绪帝主持的戊戌变法,触犯了封建顽固 势力的利益,在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下很 快失败。
1、早期维新思想 (1)产生的背景: 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 的产生;西方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文化的传入, 是早期维新思想的来源。 (2)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自然科学知识 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①维新“新”在哪里? 这里指发展资本主义。 ②早期维新思想的局限性 : 一是没有完整的理论;二是没有付诸行动。
正如当代历史学家戴逸所说的“历史的悲 剧只有在悲剧造成以后很久时间,人们才会感 到切肤之痛”。很可惜,在当时,大多数人只 把《海国图志》视为“识夷情”的入门书,很 少把“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付诸实践,真 正发展并实践这一思想的是在19世纪60—90年 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发动的洋务运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的局势
通过材料了解“师夷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内容. 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 目的:“制夷”即抵抗外国的侵略,维护清 朝的统治
3、意义(影响):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
方法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 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林则徐、魏源等只是引导了人们关注世界,而没能付 诸实施。《海国图志》问世后却很少有人问津 ) 但是这本书在中国当时没什么影响,反而传到日本 去了。日本人从这本书了解到现在的世界是什么样,在 很短的时间内就把这本书翻刻了25版,这本书对日本后 来的明治维新,起了很大的思想启蒙作用,明治维新之 后,日本变强大了,反过来侵略了中国,这确实是个历 史的悲剧啊。
高中历史特级教师上课用的课件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当时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无知,不了解世 界形势的发展。
鸦片战争之后,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和西学东渐的冲击下, 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交汇、碰撞。一些先进的 知识分子开始摆脱隔绝状况,向西方学习,逐渐踏上蜕变与 新生的近代思人学习西方、寻求变 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 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经济思想
文化思想 政治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的评价
没有形成完整理论体 系并付诸实践; 为康梁维新思想作了 理论准备。
郑观应
王韬
11:01:33
2.改革政体的尝试——康梁的维新思想
有哪些因素推动了维新运 动的深入发展?
甲 午 战 争
维新变法思想的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刺激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鸦片战争前后,组织编写《四洲 志》《各国律例》,了解西方情况。 仿制西方战舰,还提出建设一支新式 海军的主张。
林则徐开中国近代学习西方之先 河,他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 的第一人” 。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 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中学为体”——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 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近代科 技,仿效西方国家的具体措施,举办洋务新政 来挽救江河日下的清王朝。
3.“中体西用”思想的实践:洋务运动
(模块链接: 必修2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创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 筹划海防 创办新式学堂 选派留学生
李鸿章
康有为
梁启超
严复
1.早期维新思想 背景: 洋务运动的开展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3. 培养学生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4. 提高学生对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认识,培养其爱国情怀。
二、教学内容1. “师夷长技”的背景及内容:鸦片战争后,清朝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有识之士开始反思,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希望通过学习西方的科技、制度来强国富民。
2. “师夷长技”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早期的现代化进程,为后来的维新变法奠定了基础。
3.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改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以实现国家的富强。
4. 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尝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为后来的民主革命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鸦片战争后的清朝图像,引导学生思考清朝面临的民族危机。
2. 讲述“师夷长技”的背景及内容,分析其影响。
3. 介绍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分析其历史意义。
4. 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维新变法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作业。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及影响,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2. 谈话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发言、作业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考试成绩:考察学生对“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以及分析史料、提炼观点的能力。
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及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六、教学资源1. 教材:近现代史教材相关章节。
2. 参考书籍:关于“师夷长技”和维新变法的相关历史书籍。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教案范文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历史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2. 使学生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 通过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师夷长技”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
难点:1. 对“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异同的深入理解。
2. 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及其事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维新变法的历史意义。
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史实分析能力。
4.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维新变法时期先进人士的事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为民族复兴而努力奋斗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师夷长技”的背景,引发学生对课题的兴趣。
2. 讲解“师夷长技”的内涵、内容和影响,让学生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3. 讲解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历史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在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师夷长技”与维新变法的异同,并谈谈自己的感悟。
2.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书籍,进一步了解中国近代史上其他重要的改革运动,拓宽知识面。
3. 引导学生关注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认识改革开放的重要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 5.14名师教案1—《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第14课百年思潮•强国梦——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一部分课标要求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部分课标解读一、唯物史观利用表格对“师夷长技”、“中体西学”、“维新变法”等思想主张的对比分析,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由器物到制度的渐进历程。
运用唯物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等观点分析三种思想主张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对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的评价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时空观念认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与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紧密相连,培育学生建构特定的史实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联系的意识,能够按照时、空要素建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三、史料实证通过多样性的史料养成学生对史料进行科学的辨析、判断、推理的意识,体会实证精神,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能够以史料实证的意识对待历史与现实问题。
四、历史解释通过史料对“师夷长技以制夷”、“中体西用”、“维新变法”等思想主张进行解释,使学生在历史解释中掌握知识点的内涵,学会以全面、客观、辩证、发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评判。
五、家国情怀结合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甲午战争的失败、瓜分中国的狂潮,通过史料和视频,渲染历史人物为国家、为民族复兴的努力和牺牲。
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认识中华民族的觉醒历程,逐步形成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最终实现让学生认识到百年思潮百年强国梦,凝聚了中国力量、中国道路、中国精神。
第三部分教材分析一、知识结构1.技术强国梦——从“师夷长技”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制度强国梦——维新变法思想二、教学重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本课教材虽然在内容设计上比较简单,然而课程涉及的历史时间跨度较大,大量历史结论需要史料进行实证,所以要学会取舍和组合,有效围绕思想主张的重难点,引入学术新观点,实现教学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案:5.14《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第五单元的主题是“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中国近代的思想文化是伴随着列强的炮火,西学的浪潮和清王室的衰微(同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走上近代化的征程。
在探索过程中,人们每前进一步,都会经历新旧文化的强烈交锋。
本课的学习力图让学生掌握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艰难历程。
由于上学年已经对必修Ⅰ、Ⅱ相关的政治、经济内容进行过学习,故本课的教学更多地采取展示资料、问题探究、情境再现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进行学习,最后达到感悟升华,对本课内容形成总结的认识。
【知识与能力目标】1、识记:林则徐被称为“开演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思想;早期维新思想和90年代维新思想;2、理解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历程,及每一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3、运用所学知识认识中国人民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相连,探究与当时世界形势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联系必修一和二的有关内容,讨论近代中国人思想解放的时代背景;2、运用制表或比较的方式,将学西方、寻变革的思想历程梳理清楚。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认识到鸦片战争后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的启迪作用;2、为西学在中国更广泛的传播奠基,对中国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进作用,但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义;3、激发学生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是思想解放潮流,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民的觉醒。
【教学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课前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使用视频、图片等直观、形象的形式再现历史,学生能够更加快速融入场景教学当中,然后采用情境——材料——问题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主动展开学习。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维新派
变者天下之公理
要不要 维新变法
反对兴民权、设 实行君民共主的 要不要兴民权、 议院,实行君主 君主立宪政权 实行君主立宪制 立宪
要不要提倡 坚持科举取土, 变法之本,在育人 才;人才之兴,在 反对西学 西学,改革教 开学校;学校之立, 育制度 在变科举
③ 作用 A. 实质:
资本主义思想与封建思想的正面交
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轮船招商局
京师同文馆
晚 清 留 美 幼 童
中国铁路制造第一人 ——詹天佑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 ——严复
同文馆等洋务学堂在学习内容上与中国 古代学校有什么区别?
国 子 监
京 师 同 文 馆 四书五经 儒家经典 外语、军事 近代自然科学 ……
合作探究
你认为只学“西用” 不学 “西体”能否真 正让中国走出困境?
鸦片战争之前:
闭目塞听、夜郎自大,视西方事物为奇技淫巧
鸦片战争之后: 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在知识界 蔚然成风
合作探究
你觉得早期先进的中国人 冲破藩篱,睁开眼睛,看 到的是怎样的世界? 全面吗?
◎情境体验: 请结合上述图片, 从统治者的角度概括当时中国的形 势?在这种形势下,作为统治者你 该怎么办? 捻军起义
(4)评价:
积极: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 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 局限: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
想一想
华商纱厂1895年至1898年间的纱锭设备 和地区分布情况如下
海 苏浙 年甲 份 午上 战 其他各地 合 计 争 地区 1895 133, — 40, 174,564 972 592 ◎情境体验:假设你是当时一位资 1896 133, 11, 40, 185,612 972 048 592 产阶级爱国者 ,请问你会为改变中 1897 139, 54, 40 , 234,304 国的命运做些什么 ? 272 440 592 1898 161, 54, 90, 306, 084 440 656 180
课标实验版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word教案
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开眼看世界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系统介绍世界西方各国的政治制度,介绍并传播西方先进技术;赞扬美国的总统选举制度,称瑞士的民主共和制为“西土之桃花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
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也是探寻学习西方富国强兵之道的启蒙之作。
这促使人们开阔眼界,引导人们注意世界形势,了解世界,对近代维新变法思想有一定的影响。
材料1: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海国图志》材料2: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叙》、合作探究:“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含义是什么?(手段、内容、目的)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观点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
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曾国藩《复陈购买外洋船炮折》材料二李鸿章认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铁路耳,机器耳。
吾但学此,而洋务之能事毕矣。
”──摘自梁启超著《论李鸿章》材料三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也;心术也,非工艺也。
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可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夫所谓道本者,三纲四维是也。
——张之洞《劝学篇》材料四窃惟天地自然之列,乃民生日用之资。
泰西各国以矿学为本图,遂能争雄竞胜。
英之立国在海中三岛,物产非甚丰盈,而岁出煤铁甚旺,富强遂甲天下。
中国金、银、煤、铁各矿胜于西洋诸国,只以风气未开……利源之涸日甚一日,复岁出巨款购用他国煤铁,实为漏卮之一大宗。
──李鸿章《直境开办矿物折》,选自《李文宗公全集》,奏稿,卷40 材料五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课标版必修3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1、重点:“师夷”与“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
2、难点:分析不同思想的异同和特点。
一、“开眼看世界”
(1)开眼看世界的原因
建议教师在本目教学时,首先增加有关鸦片战争前后
的内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在鸦片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思想开始发展的原因。
(2)开眼看世界的倡导者——林则徐、魏源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目的和内容:维护清王朝统治并阐释其内容。
(2)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旗帜,创办学堂,培养人才,学习科技,派遣留学生。
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第三目“维新变法思想”
教材从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维新变法运动3个方面介绍近代思想的沿革变化。
(1)早期维新思想
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中国资本主义和民族资本阶级的产生而产生的。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为首,要求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
维新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3)维新变法
建议启发学生讨论维新变法运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必修三《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教学设计一、【课标要求】1.了解鸦片战争后魏源、林则徐、严复、康有为、梁启超等有识之士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把握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2.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通过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相关材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师创设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合作学习、逐步探究。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艰难历程及其与救亡图存的紧密联系,体验先进人物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认识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取决于个人志向和奋斗,也受社会条件的制约,今天社会主义制度为我们人生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奋斗进取的精神不能改变。
三、【重点和难点】1.重点:“师夷”与“制夷”的关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洋务运动中的作用;维新变法思想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难点: 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内容的异同和特点是难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之所以将其确立为难点,主要是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必修一和必修二模块的知识,它和列强侵华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密切相关,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这一难点主要通过教材和相关材料让学生活动探究,教师总结。
四、【教学过程】一、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问题探究:结合以下材料概括“开眼看世界”的时代背景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者极力提倡程朱理学,让人们埋头苦读经书,不过问政治,禁锢着人们的思想。
(中国封建统治危机四伏)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民族危机加深。
【必修三】教学设计之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必修三】教学设计之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课程标准】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教材分析】本课属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五单元的第1课。
第五单元介绍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本课介绍的是近代中国对西方器物与制度的学习。
本课内容共三目,分别是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和维新变法思想。
【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初次接触近代中国历史。
高一学生正处在15—16岁之间,他们思维活跃,有强烈的好奇心。
因此要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他们身上的积极因素,鼓励他们以各种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同时,高一学生在思维上已经从以形象思维为主向以抽象思维为主过渡,具有一定的抽象分析比较能力,而且,经过初中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
当然,对于这种基础不能作过早估计。
就本课而言,本课相关内容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如何从新的角度去拓展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认识仍然是一个艰难的挑战。
基于这样的学情,本课拟采用创设历史情境,制造认知冲突,引导史料分析,建构历史逻辑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背景和经过,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并为后面的学习提供铺垫。
【教学研究综述】本课教学难度较大,主要原因在于涉及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涉及的历史人物比较多,涉及的思想内容比较繁杂。
一线老师们为了把课上出花样,也是费尽心思,归纳起来,大概以下几种教学策略:第一种是通过若干具体人物的经历来呈现历史变化,有以李鸿章、郑观应和谭嗣同三人为线索的教学设计,也有以慈禧生平经历来呈现的教学设计,当然更多的是突出林则徐、康有为这几个人。
这一策略主要想以人带史,通过展现鲜活的历史人物来避免思想史的艰深和繁难。
但是这种处理也很容易流于表面,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李帆教授就不太认可这种人物史教法,他认为:“中学思想史教学不一定必须按照从人物入手这个套路来进行。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人教版必修3历史教学PPT课件
(三)自主互学
问题一 阅读教材P68-P70部分和结合漫画,指出近代中 国社会存在怎样的病症?
屠龙大会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了
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弊病,为寻 找济世良方打下基础。
核心素养:史料实证
问题二 阅读教材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说出本课中近代有 识之士,他们为中国社会开出了怎样的药方?
救世良方:
人教版必修三第14课
解说流程
课标理解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
一、课标理解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 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 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历史必 修三第五单元第1课,讲述了从 鸦片战争以后到19世纪末,随 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 国人在思想领域作出的一系列 探索,主要包括“开眼看世 界”、“中学为体,西学为 用”、维新变法思想。
教学难点
1. 本课难点:分析每个历史阶段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异同和特点。 2. 教学方法: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形式,解决难点。
五、教法学法
本课采用 “问题探究式教学”与“讨论式教学”的 理念,以学生讨论为主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直观地
教法设计 感受、领悟历史。我将会采用阅读法、讨论法、思辨
法、制表列举和比较分析等教法。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以突破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第一组分析材料,结合课本和所学知识,师生合作探究。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
不能及”
——李鸿章
材料二:“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人心,西学
应世事,而必无孛于经矣。”
材料三:夫不可变者伦纪也,非法制也;圣道也,非器械
高二历史必修3_《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同步导学
界知识书籍的出版。
返回
[探究升华]
《海国图志·序》中说:“是书何以
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作者著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在当时 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1)学习西方科技,抵御列强侵略。
(2)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 重要启迪作用。
返回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四海披图当泛槎”可知该著述主要内容是介绍世界各国的历
史地理。1842年,魏源在《四洲志》的基础上编撰的《海国 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A正确;《资
政新篇》是先进的中国人首次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
设想,B错误;《变法通议》是梁启超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 害和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思想的著作,C错误;
何等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
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返回
文中所提到的“破屋子”“裱糊匠”分别指什么?
“裱糊匠”们用什么“材料”东贴西补?
提示:(1)“破屋子”指腐朽的清王朝。
(2)“裱糊匠”指洋务派。 (3)“材料”指西方的先进技术。
返回
三、维新变法思想
1.出现——早期维新思想 (1)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 资本主义 的产生而产生。 (2)代表:王韬、 郑观应 等。 (3)主张:
1.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 内忧外患 的形势,清 政府内部形成了以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为代表的洋 务派。
2.思想
他们提出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师夷长技以自 强 ”的思想。
返回
3.目的 挽救封建统治。 4.实践 创办了一批 近代企业 ,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 5.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
单元复习指南【P
139
】
时空定位【P
139
民主革命时期(1840—1949):西学东渐、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民主与科学、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今):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开眼看世界(19世纪四五十年代):林则徐、魏源。
中体西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
早期维新思想(19世纪60年代)。
康梁维新思想(19世纪90年代)。
新文化运动(兴起:1915年)。
三民主义(提出:1905年,重新解释三民主义;1924年,阐释新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中共七大)。
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
“三个代表”(成为党的指导思想:2002年中共十六大)。
第13讲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
夯实基础【P
139
一、开眼看世界
【基础梳理】
“开眼看世界”(地主阶级抵抗派)
(1)原因:
①主要原因:鸦片战争后,清王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②直接原因:鸦片战争的战败,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
③主观原因:地主阶段的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2)代表:林则徐、魏源。
(3)主张: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4)影响:开创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重难突破】
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是指打破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的束缚,把主观世界的思维意识与变化了的客观实际结合起来,克服那些不符合实际的“习惯思维”和“主观偏见”,用发展变化的观点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
思想解放一般是以少数先进分子批判旧观念、阐述新学说为开端,通过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