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29 湖心亭看雪·自学评估

合集下载

《湖心亭看雪》课例评析

《湖心亭看雪》课例评析

《湖心亭看雪》课例评析授课教师:郑丽静评析教师:葛慧兵《湖心亭看雪》是清代文学家张岱的作品,文章描写的是作者观看雪后西湖的美景。

张岱的小品颇似唐人绝句,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湖心亭看雪》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

郑老师紧扣本文的事理、情景,为学生展现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湖心亭。

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领着学生理解生词,串讲课文内容就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郑丽静老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奏张弛有道,知识系统由浅入深,由读促学。

由郑丽静老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有几个特点:一是富有语文味,守住了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二是富有人情味,老师在课上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导;三是富有书卷味,儒雅、从容、大气,不时有灵光闪现。

整节课对文本关注全面细致,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读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品味及内容主旨的理解等等。

下面从几个角度作简要分析:一、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是这样定义语文学科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这节课从文本出发,牢牢地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正确航向,使整个课堂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

对学生阅读提出了三个要求:读准、读懂、读出自己的感悟。

虽然只是简单的诵读,却很有深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个要求立足于文本,着眼于文本字句的解读,让学生回归到文本所营造的语辞世界。

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也符合教学要求,符合课程标准的学科要求。

二、能够抓住教学内容的缰绳在课堂的前半部分时间重点解决课文中的字词音义,不仅有内容上的讲解,也有方法的指导。

最后,为了检测学生的重点字词的学习情况,老师采用课堂随机抽点的方式进行学习效果的检测,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能够体现出“学生主体”的教学意识。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考点讲解与练习

初中语文《湖心亭看雪》考点讲解与练习

5、 文言文阅读赏析 (1)文言文断句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拿 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 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 有/痴似/相公者。" 【解析】文言文断句应注意,在一句中先看句意相对完整的地方,不能破读;若是一 个词语,不能破读。 (2)筛选文中信息 从文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解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在结构上可谓横空出世,突兀而来,使人陡生荒 寒之感。尽管这时作者还没有描绘雪景,但已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之使人遍体生寒 了。这两句突出一个“绝”字,但却是从听觉上着眼的,大雪后的湖山是一个静寂的世界, 鸟不敢飞,人不敢行,甚至连气也不敢透,连空气也仿佛被冻结了。雪落之猛,雪后之寒 都从这“人鸟声俱绝”中表现了出来。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要看雪,偏偏选择夜深 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火炉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人 看见,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 啊!当然,深夜观雪,也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美学趣味。因为白昼看雪,一览无余,“更 定”后出游,使混茫的琉璃世界中更增添一种朦胧和神秘感,更有一种白昼所看不到的光线 与色彩。 “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这是一幅绝 妙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面上雪花水气混濛不分,茫宕一片之态。雾,是由 天空向下飘的云气;凇,是湖面向上涌的水气;沆砀,是飘荡、混茫之态。这句把大雪盖 地的静穆与水气、云雾的上下混融糅为一体,做到动静相承,既写出雪的精神也写出了雪 的气象。然后,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生动 地表现了出来。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接着作者选择四个镜头来精心描画雪中景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和点评五篇

《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和点评五篇

湖心亭看雪《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是明朝张岱的代表作。

作者出身官僚家庭,一生未做官。

下面是精心整理的《湖心亭看雪》课堂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和点评【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一起回顾“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等等。

)这些都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

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湖心亭看雪教学评价篇一:第一个环节是导入课文,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介绍:雪后的西湖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学生回忆背诵相关西湖的诗句,接下来是介绍张岱本人,请学生补充回答,教师补充说明:收集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作者的更多信息才能走进他的作品。

并且出示张岱的简介。

提出本文是一篇小品文。

总结了读古文的三个目标:读准、读懂、有自己的体会。

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地读课文。

最后教师泛读。

泛读之前提出要求:用心感受张岱笔下的雪景以及他的感受。

这个环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实践、自主归纳、自主建构、自主成长的能力。

但我认为,“知人论事”的教学环节,过早地交代作者的背景,学生会形成思维定式,束缚他们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甚至这样的语文学习只是一种复制而没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

第二个环节是字词的学习,教师出示ppt里的生字词,学生读准字词,教师强调个别字词的结构读音和意思。

在此基础上齐读课文,并提出要求:注意字音,注意停顿。

接着教师提出应该怎样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包括查字典,请教老师以及同学间的交流。

最后询问同学是否有疑问,学生提出对“痴”的理解,老师回答是“迷恋”的意思,还说到学了这篇课文就会对“痴”这个字有进一步的理解,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最后出示ppt,补充学习文中的重难点字词。

和上个环节一样,教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总结,根据文言文的特点,在朗读的时候要注意字音和停顿。

在解释重点字词的时候,教师是直接让学生解释字词的意思,我觉得这些字词大部分课文注解都有,如果能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进一步的解释就更好了,因为语文学科的学习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感。

字词的学习非常重要,不仅仅是理解字词的意思,更要把字词融进文本里面学习。

第三个环节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教师要求学生复述一下这个故事,我认为如果舍去这个环节可能比较好,张岱的这篇小品文最主要的特点是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评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评课稿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评课稿1. 导言本篇评课稿将对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中的《湖心亭看雪》一课进行详细评析和总结,旨在探讨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相应的改进建议。

2. 课程概述2.1 《湖心亭看雪》是九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单元,主要讲述了唐代文学家王勃游赏湖心亭的经历,以及他在湖心亭观雪时所感所写,描绘了雪景与人物心境的交融。

2.2 该课程旨在通过阅读文本,了解唐代文学的特色和艺术表现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教学目标3.1 知识目标: - 掌握课文内容,包括人物、情节、描写等要点; - 理解并解读文中的隐喻、修辞手法等文学表达形式; - 了解与唐代文学相关的背景知识。

3.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喜好程度; - 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思辨和表达的能力;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3.3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的情感体验和欣赏能力; - 增强学生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4. 教学内容4.1 课文的文学特点和风格分析: - 分析王勃的写作手法,揭示其创作特点; - 探讨《湖心亭看雪》的内在主题和审美价值。

4.2 课文的情节与描写分析: - 通过对文中情节的讲解,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的心路历程; - 分析文中的具体描写,深入理解雪景与人物心境的交融。

4.3 文学常识的讲解: - 简要介绍唐代文学的典型特点,并与《湖心亭看雪》联系起来; - 分享一些相关的优秀文学作品,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

5. 教学方法5.1 教师讲授: - 教师以讲授的形式,介绍《湖心亭看雪》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背景; - 通过讲解文中的隐喻和修辞手法等,加深学生对文学表达的理解。

5.2 小组讨论: - 学生分成小组,展开课文内容的深入讨论,探究文中情节、人物心理等方面; - 鼓励学生团队合作,相互促进、互相学习。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稿4篇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稿4篇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稿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稿4篇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稿1我个人认为这是一节很有个性,极为精彩的好课。

王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学生也让我感受到了语文的魅力!首先,在教什么的问题上,王老师对重难点的把握准确到位。

她抓住了山水游记借景抒情的特点,抓住情感的内核,以“雪”为突破口,抓住“雪”这一物象的特质,引领学生深入文本,逐渐理解了“雪中人”“雪中事”“雪中情”,敏锐而又巧妙地抓住了文本的价值内核。

其次,王老师很注重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这样一种学以致用的勾连与适度发散,既降低了理解的难度,又丰富了课堂的内容,更有利于学生语言的积累,更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学法暗示:新旧知识是要融会贯通的。

再次,我很钦佩王老师极高的综合素质。

比如她对文本解读的深刻领悟,以情切入,牵一发而动全局的匠心设计,还有入情入境的“说功”,这些刚才学员们都已经谈到。

但我还要补充的一点,就是教师的激情投入与态势语言的运用,比如在讲解“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时,对“痕”“点”“芥”“粒”的讲解都配合着相应而又适切的动作,既让学生加深理解,又感染并打动着学生。

另外,我还想借这个机会和王老师以及在座的老师们探讨文言文教学的一些策略。

在说课中,王老师把教学预设的过程与方法定位于“在串讲中落实字词句的意思”,我们也看到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王老师确实始终以串讲为主,但是,“落实字词句”这一目标并没有凸显。

我认为串讲固然有其优势,特别是像王老师这样能说而又说得好的老师,但整节课给我的整体感受是见“文”不见“言”,我感受到的更多是“文章”甚至“文化”,而少见语言和文字。

语言文字应该是语文课堂的基点,发展学生的语言是语文课的根,对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则是发展学生语言的最重要手段,但这节课,我相信学生确实收获了知识,但似乎不见能力的提升。

这又让我想起另外一种截然相反的课堂,在那样的课堂上,老师们只是忙着落实通假字、一词多义、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翻译,翻译完了,给文章贴上主旨的标签,课堂的学习也结束了。

[推荐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效果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推荐学习]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效果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生活的色彩就是学习
K12的学习需要努力专业专心坚持《湖心亭看雪》
课上学生活跃积极,效果不错。

在开始朗读课文的时候,采用的方式是:个人读,小组内互读,齐读。

(要求:把课文读通读透。

)学生们朗读的声音比较大,朗读效果理想。

每个学生都能很流利的朗读课文,达到了预期效果。

在翻译环节,学生能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并且遇到不会的,就主动问。

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在探究学习环节,能与小组成员积极合作,问题回答得很到位,说明对问题已经理解。

因为对当时作者背景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品读赏析环节的时候,遇到了一点难度,因为这也是最难的一部分。

不过,在和学生进行交流之后,学生态度很认真,最后都顺利解决了问题。

作为上课老师,尽管有遗憾,这也是难免得。

以后我会继续努力,尽可能让课堂越来越好。

湖心亭看雪分析

湖心亭看雪分析

湖心亭看雪分析湖心亭看雪分析《湖心亭看雪》以精炼的笔墨,向我们展现了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为著名的诗人张岱的代表作。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湖心亭看雪的分析,欢迎阅读!《湖心亭看雪》中的雪景赏析在上这课之前,我先让学生查阅有西湖的古诗句,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回忆了写雪景的句子,因为这是一篇自渎课文,先让学生自主翻译了全文,然后让学生重点赏析雪景的句子。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字,却把湖心亭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表现得栩栩如生。

全文围绕一个“痴”,让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对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痴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故国的千般眷恋、万般钟爱的一片痴心。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首先,是对西湖雪夜美景的痴迷。

在“人鸟声俱绝”的夜晚,在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披着皮袍,带着炉火,独自前行,不愿见人,也不愿人见,这难道不是一种“痴”。

正是对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的痴迷,张岱笔下的雪景才具有了别样的情怀在有了对本课的语言赏析后,我让学生即兴完成了一篇作文<<风景这里最美》。

希望学生从中感其中的一个字“痴”。

张岱《湖心亭看雪》逐句分析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作者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点评材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点评材料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点评材料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点评材料《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言文,作者是清代文学家张岱,这篇文章描写的是冬天在西湖看雪的美景,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

教师主要领着学生理解生词,串讲课文内容就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郭邵慧老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了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新理念与新教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中尝到了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

我认为本节课的新教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课前热身:通过本环节的学习,学生掌握了课文常识、生字注音、生词意义。

为下个环节领会课文意义、品读课文语段以及探究学习扫除了障碍,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

2、品读:本文改变了文言文的字字串讲、句句分析的方法,而对一些好的句子进行品读。

通过品读学生领会了文章的意义、意境以及句式美如音韵美并学会了什么是扩大夸张、缩小夸张和提前夸张这种修辞方法。

通过品味、赏析让学生真正感悟祖国河山的美好可爱并体会到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

3、探究学习:本节课在分析课文的写作方法时,采用了探究学习的方法。

学生通过对典型句子的分析抓住了对景物白描的写法,领略到这种写法能抓住事物特点、语言精练、准确。

同时用了排比句式。

使句子整齐有气势读来朗朗上口。

4、积累与交流:在品析课文探究学习之后、郭老师又引导学生把学过的有关西湖的诗句互相交流一下。

这时学生纷纷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和同学交流,有的说出了“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状浓抹总相宜”等等。

真正达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效果。

这一环节的设置使学生运用了学过的知识,也尝试到了学以致用的乐趣。

此外,郭邵慧老师在语文组来说,可以说是一名年龄偏大的中年教师,对于一个老教师来讲,郭老师能积极的接受新课程理念,运用新教学方法,可贵的是她在教学过程中制作了新颖实用的课件,使本节课真正达到了和谐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效果。

《湖心亭看雪》原文注释翻译及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原文注释翻译及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湖心亭看雪》原文注释翻译及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湖心亭看雪》原文注释翻译及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那什么样的古诗才是经典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注释翻译及阅读题及参考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清晰)见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苏堤),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那两个人)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原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时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稿(3篇)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稿(3篇)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稿(3篇)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稿1一幅美丽的雪湖图,一节美丽的赏湖课。

陈老师的设计因简洁完好而美丽。

从朗读课文到读准句子停顿,对照课文翻译句子到理解课文,品味言语到解读主题,环环相扣,紧凑连接,流程明晰完成,简洁自然。

陈老师的课堂因温婉自然而美丽。

陈老师的教风自然,言语亲和,师生交流顺畅,不急不慢,缓缓教来。

学生读书不在状态,老师的一句“你们为什么读得有齐物论啊?”问出了学生的整齐朗读。

学生的断句出了错,“天与云/与/山与水”,老师的追问“你为什么这么断”,问出了课堂的生成,天地之间,上下一白。

陈老师的品味因细致探究而美丽。

陈老师在赏析品味湖心亭描写雪的语句时。

通过展示学生的细致描写,两者进展比拟,让学生感受到白描的简练朴素而不简单。

通比拟痕与条,点与座,个与粒,让学生充分感受到量词的魅力,湖心亭雪景的苍茫阔大,张岱内心的孤独感与渺茫感。

一句“同是——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解读文章的主题,完毕了课堂。

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评课稿2这堂由XX老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有着开阔的课堂视野,深沉的文化底蕴,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入的印象,深得语文教学之“三味”:一是富有语文味,守住了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二是富有人情味,老师在课上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导;三是富有书卷味,儒雅、沉着、大气,不时有灵光闪现。

下面我将从学科意识的角度作简要的分析^p :一、可以把握语文学科的航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是这样定义语文学科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理论性课程。

刘老师在上这节课的时候,从文本出发,牢牢地把握住语文学科的正确航向,使整个课堂始终洋溢着浓浓的语文气息。

其中视频中刘老师对学生阅读提出了三个要求:读准、读懂、读出自己的感悟。

虽然只是简单的诵读,却很有深意,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这个要求立足于文本,着眼于文本字句的解读,让学生回归到文本所营造的语辞世界,防止了语文教学娱乐化或是应试化的极端倾向。

湖心亭看雪教案评析

湖心亭看雪教案评析

《湖心亭看雪》教案评析(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湖心亭看雪》教案评析《湖心亭看雪》教案评析《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关乎西湖的张岱的小品美文,张岱是明末清初山阴人,由于改朝换代,从一个富贵人家一落千丈,变得困顿潦倒,明亡后不仕,入山着书以终。

《湖心亭看雪》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的实词,通过诵读,感悟文章的简约之美。

2、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之美。

3、借鉴文中的景物描写,引导学生进行迁移提升——游记习作。

二、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1、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2、查找关于西湖的诗句。

3、迷蒙的晨雾,晶亮的雨滴,快乐的浪花……细心观察自己喜爱的美景,请你把它描绘出来,与同学分享。

(二)导入新课。

让学生说说关于西湖的诗句,由此引入:想知道冬天雪后的西湖是什么情景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三)展示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积累文言实词,注意学习文中的景物描写,并获得写作上的借鉴指导写作。

(四)感知课文。

1、朗读全文。

听录音朗读。

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清句读。

学生齐声朗读。

教师纠正学生读错的读音和句读。

2、质疑、解疑。

学生提出预习中意思尚不能理解的字句,并全班讨论解决。

3、掌握文言实词。

出示小黑板,展示本课重点字句(俱绝、拏、一白、焉、客此、痴、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请学生技术解释、回答,检测学习效果。

4、朗读。

串译全文,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五)感悟课文。

1、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⑴找出作者看雪的时间、地点及环境背景。

⑵作者见到的大雪后的西湖是什么样子的,请你找出相关的景物描写的句子。

⑶作者如何评价自己雪天赏雪的行为,请从文中找出一个字来概括从哪些地方体现了作者看雪的体验2、品味文中精彩的景物描写。

⑴朗读。

品味雪后的西湖凝静清绝的意境美。

⑵想象,并把作者描绘的画面用图画画出来。

初中语《湖心亭看雪》评课稿

初中语《湖心亭看雪》评课稿

初中语《湖心亭看雪》评课稿初中语《湖心亭看雪》评课稿《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的一篇精品。

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是表现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节课采取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拍张弛有道,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读促学。

罗老师的这堂课整体安顿井井有条,层次明确:对文本重视全面细密,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诵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咀嚼及内容主旨的明白等等。

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徐徐走,欣赏啊!”在课堂导入时,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述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罗哪些方面展现出张岱的“痴”。

罗老师抓住文中的一个要害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展现的爱国心情。

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祖国之痛。

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接下来,我谈谈自己对本节课的理解:罗老师主要扣住“准、清、活、实”四个字。

一.教学目标立足一个“准”字。

根据课标要求,上好一堂课,要凸显这堂课的“三维”价值,谋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这节课,我认为罗老师确定的教学目标,应该有如下三个:1.诵读课文,积累本课的文言词语。

2.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

3.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

罗老师将教学目标分散开来,比如,诵读课文后,由学生独立完成目标一;学生理解课文后,进入课文重点问题的教学阶段,师生共同学习白描手法,感悟雪后西湖的意境之美,完成目标二;在男生读、女生读之后,通过对两个问题的探究,体会作者旷达的志趣和故国之思,从而完成目标三。

二.教学思路讲究一个“清”字。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教学如同写文章一样,有一条思路,讲究思路教学。

我觉得这节课课堂教学思路:品痴景,近看张岱(感受)——遇痴人,近看张岱(领悟)——还原痴遇,演绎情景(展示)——辨痴,回望张岱(触发),最后顺利到达终点。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9湖心亭看雪学习集优方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9湖心亭看雪学习集优方案

29 湖心亭看雪☆课文导读本文作者借看西湖雪景,表现了自己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基础过关一、读音辨析更.定(ɡēnɡ)毳.衣(cuì)雾凇.(sōnɡ)沆砀..(hànɡ dànɡ)一芥.(jiè)崇祯..(chónɡ zhēn)铺毡.(zhān) 喃.喃(nán)更.有此人(ɡènɡ) 强.饮(qiǎnɡ)二、词语释义更定:更,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定,完了,结束。

余拿一小船:拿,撑,划。

拥毳衣炉火:拥,围裹。

毳衣,细毛皮衣。

雾凇沆砀: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上下一白:一白,全白。

长堤一痕:形容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

痕,指斑迹,迹印。

一芥:一棵小草。

芥:小草,形容船小。

焉得:哪能。

客此:在此地客居。

客,客居,作动词用。

舟子:船夫。

三、语句解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析: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四、作家作品张岱(1597—1679),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八上(人教版)29湖心亭看雪同步解析与测评分析

八上(人教版)29湖心亭看雪同步解析与测评分析

第二1题
• 考点分析: • 失误分析: • 解题思路:
• • • 分析文章的白描手法 不理解白描及其作用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 物象,不着颜色。 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即用最朴素最简 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 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 象。我国优秀的古典小说《水浒》、《三国演义》等多用白描 的手法;鲁迅的作品,也有许多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白描手 法就是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也不精雕细刻、大 加渲染,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 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 的感受。 白描手法的作用:白描手法让被描写的对象主体突出,简洁明 了,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空间。 答此题目,有三个要点:手法(写法) 名称。描什么景,反映(表达) 作者什么感情
• 分析我们失误(题目答错)的原因(主要有:马虎不认 真,记忆不准确,理解不清楚),目的是吸取教训, 不重犯错误。 分析答题思路和方法,假如你是老师,你怎么向别 人讲解,让别人能理解。你怎么讲就怎么写。

• 写出正确答案,要求准确、全面。 要特别注意答题的要点不能遗漏。
第一1题
• 考点分析: • 失误分析: • 解题思路:

正确答案:
• 示例: (1)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课内阅读, 3个小题
• 考察内容: • 题号 • 分析写作方法(白描) • 1 • 分析文章中心 • 2、3
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 湖心亭看雪 作者:张岱 •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 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 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 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 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 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评课意见

湖心亭看雪评课意见

《湖心亭看雪》案例推荐意见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文章基本内容,熟读课文。

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2、过程与方法扫除语言障碍,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情感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湖心亭看雪》是清代文学家张岱的作品,文章描写的是作者观看雪后西湖的美景。

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要领着学生理解生词,串讲课文内容就可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但老师一改以往的教学模式,采用了“文本细读”新教法,引发学生兴趣,课堂节奏张弛有道,知识系统由浅入深,由读促学。

老师的这堂课整体安排井然有序,条理清晰:对文本关注全面细致,从字词的疏通,到朗读的指导,写景句子的品味及内容主旨的理解等等……正如朱光潜说的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抓住文中的一个关键词“痴”解读全文以及张岱所要表现的爱国情感。

首先让学生在文中找到一字来概括张岱的形象——痴,并引导学生去文中搜索哪些方面表现出张岱的“痴”。

这里学生先找到了“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学生认为时间之晚,天气之冷,当别人在家取暖时,他选择了独自去看雪景。

在这里,学生总结出他这是“行”上的痴。

除了“行痴”之外,还有什么呢?学生便更进一步的挖掘课文中的“痴景”、“痴遇”。

老师不单停留文章的表层,更通过对“金陵”理解提升了文章的主题。

即由“人痴”延伸到文章的主旨——亡国之思,故国之痛。

整篇文章围绕一个“痴”字展开,由情入理,逐层展开。

这堂课除思路清晰之外,其对语言的品味分析更是精湛,体现了“文本细读”的教研主题。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评价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评价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自我评价【教学目标】:1.完成张岱等文学常识的积累,理解文意,归纳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2. 掌握白描手法。

3.在阅读的过程中欣赏张岱描绘的湖心亭雪景的意境以及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词汇:是日:代词,这。

惟:只,只有。

更定:完了,结束。

挐一小船:通“桡”,撑,划。

拥毳衣炉火:穿着,带着。

雾凇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而已:语气词,罢了。

2.掌握“白描”写作手法。

3.欣赏西湖雪后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难点】欣赏西湖雪后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学习过程】一、新课导入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

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诗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多媒体显示课题以及导入话语)现在,我们跟随者作者张岱的笔触,一起走进湖心亭,去欣赏雪夜奇景,理解那个奇怪的老头。

二、美文初读一读读准字音(课件显示朗读时需注意的字音)需要注意的字音:崇祯chóngzhēn 毳cuì雾凇sōng 沆砀hàngdàng 长堤dī铺毡zhān二读读出一些感情来(形式多样,可以学生齐读,教师泛读,学生单独读,师生合作读)节奏把握:湖心亭看雪〔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读读懂文意学生自由朗读,同时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湖心亭看雪作业本答案

湖心亭看雪作业本答案

湖心亭看雪作业本答案《湖心亭看雪》自学评估练习1.给加粗字注音。

①是日更()定②拥毳()衣炉火③雾凇()④芥()1.①gēng②cuì③sōng④jiè2.解释加线词。

①是日更定:②余拏一小舟:③上下一白:④焉得更有此人:2.①完了,结束②撑、划③全白④哪能3.填空。

《湖心亭看雪》选自《》,作者是________,字宗子,又字石公,号________,________时人。

作品有《》、《》。

3.陶庵梦忆;张岱;陶庵;明末清初;陶庵梦忆;西湖梦寻。

4.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不少于4联)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参考答案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五、用原文回答问题1.作者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四、阅读(一)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________,________!”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湖心亭看雪·自学评估
达标训练
1.给加粗字注音。

①是日更定②拥毳衣炉火③雾凇④芥
2.解释加粗词。

①是日更定:②余拏一小舟:
③上下一白:④焉得更有此人:
3.填空。

《湖心亭看雪》是明代的________在明亡后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

4.古往今来咏雪的古诗文极多,请摘录几联。

(不少于4联)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读了这些写“知己”的诗,你有何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力提高
你在外出旅游时看见过雪景或雨景吗?试用300字左右的文字,描绘一下你所见到的景色。

开放探究
唐朝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也写雪景,试将本文与之作比较,谈谈其异同。

参考答案
【达标训练】
1.①gēng②cuì③sōng④jiè
2.①完了,结束②撑、划③全白④哪能3.张岱
4.参考答案①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②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③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略,言之有理即可。

【能力提高】
运用描写及修辞,语言流畅即可。

【开放探究】
1.《白雪歌》写雪是为了表现边塞奇寒,烘托道别气氛。

本文写景则是为了表现自己孤高独傲、知音难寻的思想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