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视野下的中国先锋派
西方现代文学视域中的中国当代先锋小说
词典》 ——所谓的“ 先锋” 是指一支武装力量的先头部队 , 其任务是为这支武 装力量进入行动做准 备 ( 军事术 语 ) 。 “ 先锋” 这个术语的历史, 始于法国大革命 , 再转 向文化和
文学艺术术语( 始于 1 世纪初) 9 。无论是军事先锋还是政
本质 上 类似 比它更 早也 更广 泛的现 代性概 念 。 ”
二
西方现 代 文学视 域 中的 中国 当代先 锋小 说
1 以卡 夫卡和 马尔 克斯 为代表 的西 方现 代派作 家 .
在对中国当代小说家影 响很大 的西方现代 主义大师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 , 所谓的“ 先锋派” 和现代主义文学 有异曲同工之妙。和现代主义文学一样 ,先锋派” “ 的文学 主要倾向是反映现代西方社会中人与上帝, 人与人 , 人与 自
都不可能脱离世界现代文学这一宏观的视域, 离开 了这 一宏观 的视域, 我们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中国 当代先锋小说的思想革命与艺术实验, 不可能真正把握 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历史贡献。
关键 词 : 现代 派 ; 先锋 小说 ; 原 ; 华 马 余
中国 当代先 锋小 说背 景溯 源
观的视域 , 我们就不可能很好地理解中国当代先锋小说的
思想革 命与 艺术 实验 , 可能 真 正 把 握 中 国 当代 先 锋 小说 不 的艺术 价值 和历 史贡献 。
治先锋 , 抑或是文化先锋 , 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起源于浪 “ 漫主义乌托邦及其救世主式 的狂热 , 它所遵循的发展路线
西 方世 界 ,先 锋 派 ” 原 义主 要 来 自法 , 一次对西方的成功超越 。 ”
接下来 , 笔者将结合西方先锋派大师的作品细致探讨
先锋派的名词解释
先锋派的名词解释引言:先锋派是一个广泛的术语,常常在艺术、文化、政治和社会等领域中被提及。
它是一个概念,代表着一群开拓者和创新者,他们致力于推动社会、文化和艺术的发展。
本文将深入探讨先锋派的概念、历史、影响和各领域中的应用。
一、先锋派的概念先锋派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的艺术界,起初用于描述一些不拘一格,追求新颖和独创性的艺术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先锋派的概念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如社会和政治。
先锋派是一种追求突破常规和传统的态度,旨在引领新的潮流和思想。
二、先锋派的历史先锋派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这个时期,很多先驱者试图通过独特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
这些先驱者包括但不限于:诗人提奥费尼·德·东宫(Theophile de Donzy)、艺术家保罗·塞尚(Paul Cezanne)和音乐家里查德·斯特劳斯(Richard Strauss)等。
他们的创新引发了一系列关于艺术和文化的讨论,从而开启了先锋派运动的序幕。
三、先锋派的影响1. 艺术领域:先锋派的出现对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点彩画法闻名的印象派艺术家,如莫奈和马奈,打破了传统的艺术观念,并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而达达主义运动则以反对常规为特点,致力于摧毁艺术与社会的界限,从而重新定义艺术的形式和价值。
2. 文化领域:先锋派对文化的影响同样不可忽视。
他们在文学、戏剧和电影等领域中提出了新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方式。
例如,法国作家安德烈·鲁伊斯-吉尔伯特(André Breton)的超现实主义文学倡导超越现实的创作,他的影响力已经延伸至全球。
3. 政治领域:先锋派的影响甚至扩展到政治领域。
例如,俄国革命期间,先锋派运动被列宁和托洛茨基所赞美,他们认为先锋派是推动社会革命的重要力量。
然而,在其他时期和地区,先锋派的政治影响则可能变得复杂和有争议。
四、先锋派在当代的应用先锋派的影响继续延续至今。
论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创作技巧
论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创作技巧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既为中国先锋文学提供了个人化的视界,又促进了文学观念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先锋文学的多元化和复杂性。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是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的语境中产生和推进的。
本文探讨了中国先锋文学在接受过程中的影响层面、改造层面,并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和美学对后现代主义的本土化取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国先锋文学艺术特征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还处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阶段,带有明显的前现代特征,但文化的发展既有滞后性又有超前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全球并轨,中西方文化交流,现代化都市纷纷崛起,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使社会的发展在现代化城市中会出现了一些超前现象。
“新的市井文明、城市文明和中外文化交流所形成的带有某些新因素的文明,高校师生中的文化精神或反文化精神,一些受西方文艺影响的当代作家们,构成了中国后现代主义的文化基础。
因此,后现代主义在中国产生影响和形成也是可能的”。
[1]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现代文化思潮随着现代主义文学的译介涌入国门。
袁可嘉主编的《现代派文学作品选》的第三、四卷很多作品,在今天看来就属于后现代的文学范畴。
由于“文革”特殊的成长经历和八十年代西方现代主义思想的传入,西方文明与传统意识就构成了先锋派小说家们的双重文化选择。
中国先锋文学在语言、叙事结构、价值取向上,明显出现了语言主体、能指滑动、戏仿、拼贴等后现代主义艺术特征。
一、语言主体在后现代小说中,话语不是事件或进程的表达、反映、象征,它并非与事件或进程一一对应,它本身就是一种事件,具有同样的自主性,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处在同一层次。
“语言是在意识和意志之外的,语言是一种非反思的整体整合化过程”,[2]“人文科学的最终目的不是去构成人,而是去分解人”。
[3]主体不再是人文科学的中心,语言(话语)已经取而代之。
在后现代主义语言观看来,说话的主体并非把握着语言,语言是一个独立的体系,“我只是语言体系的一部分,是语言说我,而非我说语言”。
先锋派文学之于当代中国文学的意义
小编语:距离“先锋文学”应运而生的年代,转瞬间已经过去了三十年。
就如一个孩童的成长,“先锋文学”也已经步入了青年,开拓了新的文学时代与体裁,然而其代表作却寥寥无几。
1985年前后的“八五新潮”,文学界出现了马原、格非、孙甘露等人的先锋小说,陈东东、王寅、欧阳江河等人的先锋诗歌群体,音乐界出现了瞿小松、陈其刚、谭盾等人的先锋音乐,电影界则有陈凯歌、滕文骥、何平等人的探索电影。
几乎每隔数周,一种新的风潮、新的宣言便会发表。
风潮迭起的年代,“先锋文学”应运而生,三十年过去,它长成了什么模样?它如何影响了后来的年轻人?11月27日,以“通向世界性与现代性之路”为主题的纪念先锋文学三十年国际论坛在北京举办。
刊发了文学批评家李敬泽在论坛上的发言。
下文是文学评论家、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莉在论坛上的发言。
我将新一代作家作品作为检视先锋文学影响的镜子。
从这面镜子里,可以看到先锋文学当年的文学观、文学趣味如何被扭曲,如何被继承。
换言之,如果我们把先锋文学视作文学之钟,那么,从年轻一代作家那里,我们可以听到它的回响,自然,也可以看到它的困窘。
回响之一是,先锋文学建构了八十年代以来成长起来的青年读者的文学趣味,尤其是七零一代作家的文学趣味甚至语感。
先锋文学三十年,正是七零一代作家从孩童成长为中年,由文学少年成长为新一代作家的三十年。
如果有兴趣去读七零一代作家的读书随笔和小说讲稿会发现,他们阅读和喜爱的作家作品百分之八十与先锋作家们喜欢的作家作品相同或相近,而另百分之二十,则非常有可能是当年那代先锋作家。
一个作家的少年期和青年期的文学趣味如何建立?无外乎是阅读和模仿。
一方面喜欢他们所喜欢的,一方面渴望写出他们那样的作品,——先锋文学对七零一代作家的影响是渗透式的,年轻一代的成长得益于对文学偶像的学习。
正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一代作家的文学趣味逐渐形成。
这是新的、与传统现实主义文学价值观完全迥异的文学观。
尤其是新一代对纯文学这一概念的认领。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先锋派(2)
直接效果之二:荒诞
碎片,不仅隔断了人与人之间正常的伦理关系, 也撕碎了人与社会之间的正常秩序,使人物的精 神无法融入社会群体之中。每个个体的人,只能 不断地退回到自我内心的角落,退回到常理之外 的生存境域中。正是这种极度尊重个体、割裂群 体常规的碎片化叙事,使小说迸发出一个又一个 荒诞绝伦的生存景象。
文本案例的讨论:【思路参考】
格非的《褐色鸟群》:小说中的人物没有文化身份,没有性格逻辑,也没
有明确的历史背景,作为一种符号的女人,棋仅仅是引导“我”穿梭于各 种不同时间场景中的一面镜子,整个叙事话语也正是在这个幽灵般的人物 碰撞中碎片般地打开。这里,一个个碎片式的场景既是“我”的某些隐秘 心迹的展示,又是“我”的各种幻觉的汇演,它们试图相互连贯,结果却 不断地自我否定,个人记忆的可靠性、历史自身的真实性由此而被彻底地 动摇。 余华的《世事如烟》:每一个人物也同样被抽掉了性格逻辑和文化身份, 留下的只是一个个数码代号,叙事就是在一个个碎片中不断地进行着宿命 式的游离。每一个碎片都极为精细,生动,逼真,饱含着作者灵性翻飞的 艺术气质,但是整个叙事却沉醉在漫无头绪的幻觉状,神秘,玄奥,不可 理喻,隐喻着人的命运的不可把握。 孙甘露《呼吸》:独白带着明显的呓语色彩,既不连贯,也不统一,但它 却使叙事话语在逃离叙事情节线性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深入到人物的精神 内部。 史铁生的《务虚笔记》等作品,则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内心独白来进行碎片 式的叙事表达, 以瞬间的、漫游的、看似毫不经意的随想方式,凸现着 创作主体种种精妙的人生感悟和生存思索。
对于“真实”的怀疑
1、怀疑的意义 2、怀疑的致命之处 1、叙事成规的固定和瓦解是一个永恒的交 替。 2、终极意义的寻找
先锋的拷问:为什么活着?
《消失的人类》 《运动》 《施洗的河》
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
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西方后现代文化思潮与中国当代文学转型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前者对后者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1)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中国的先锋小说出现了非常强烈的后现代倾向。
中国先锋小说的繁盛期,正是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广为流行的时期,由于受到多种西方现代思潮的的影响与渗透,中国的先锋小说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存在主义的混合体。
先锋小说的后现代倾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国先锋小说有着十分明显的解构传统小说观念的倾向大多数中国先锋小说,都表现出了对传统小说整体性、连续性、规律性等程序和规定的叛逆,体现出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的种种特征:矛盾、排列、不连贯性、随意性、虚构事实的混乱,等等。
如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在故事结构上,颠覆了传统小说整体化、有序化虚构的结构方式;在叙述方式上,叙事者与叙事视角也不断地发生变换,破坏了了传统小说的统一性;在叙事方式的选择上,也破坏了传统小说的因果制约的逻辑;等等。
②中国先锋小说体现出十分明显的“后现代自我”的特征“后现代自我”,是对“自我”这一逻各斯中心概念的消解,它并不制造新的中心概念。
它不是一个人格心理学意义上的概念,不意指自我的人格构成,其实是一个非概念或反概念。
许多中国先锋小说都在文本中有意识地消解自我,有着非常明显的“后现代自我”的特征。
如格非的《迷舟》中的萧,被叙述人有意抽去了本应具有的人性特征,成为一个毫无生气的平面化人物。
余华的一系列充满X腥暴L 的先锋作品中,人也是平面的与零散化的。
③中国先锋小说存在着强烈的反主流话语的倾向中国先锋小说一个非常明显的动作,就是对历史话语的神圣性和主流话语的权威性进行毫不留情的质疑与消解,存在着强烈的反主流话语的倾向。
如余华的《往事与刑罚》,对历史进行了非常残酷与彻底的解剖和消解,体现出十分明显的反历史的特征。
但是,中国先锋小说作家们的作品很难说就是严格意义上的后现代主义作品,它还受着现代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当代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制约,呈现出比较复杂和独特的创作风貌。
中国十大先锋作家排行榜,残雪排第六
中国十大先锋作家排行榜,残雪排第六你知道什么的先锋作家吗?先锋作家是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批具有探索和创新精神的青年作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那么,中国先锋文学代表作家有哪些呢?小编根据综合各方面数据,为您提供中国十大先锋作家排行榜,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十大先锋作家排行榜1、马原马原“叙述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在当代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代表作品有《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虚构》等。
2、洪峰洪峰与余华、苏童、格非、马原并称先锋文学五虎将,是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作家,被批评界的许多人士称为“属于下一个世纪的作家”,作品主要有《梭哈》《和平年代》等。
3、余华余华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其长篇小说《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同时入选百位批评家和文学编辑评选的“九十年代最具有影响的十部作品”,是中国十大富豪作家之一,是中国十大先锋作家排行榜第三位。
4、苏童苏童曾是《钟山》杂志最年轻的编辑,张艺谋的著名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就改编自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其作品获奖无数,代表作还有《黄雀记》《河岸》等。
5、格非格非是先锋文学代表作家之一,其中篇小说《褐色鸟群》被视为当代中国最玄奥的一篇小说,2015年以其“江南三部曲”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6、残雪残雪的著名先锋小说有《黄泥街》《山上的小屋》等,她被诺奖评委马悦然称为中国的“卡夫卡”,也是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作家之一,在中国十大先锋作家排行榜第六位。
7、吕新吕新的著名作品《抚摸》《光线》具有很强的先锋文学的风格,曾经与格非、余华、苏童、孙甘露等一起开了一代文学风气,是一位很有个性的作家。
8、孙甘露孙甘露是有名的先锋派作家之一,其主要作品有《访问梦境》《我是少年酒坛子》《信使之函》等,现任《萌芽》杂志社社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职位。
9、阿来阿来是当代有名的少数民族作家,曾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代表作《尘埃落定》《蘑菇圈》等,在中国十大先锋作家排行榜第九位。
《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性(修订版)》读书笔记模板
一、“人”的退场:从爱情到本能 二、背景的虚化:没有内在性的历史现场 三、情爱的表象化:欲望化的叙事法则 四、越过界线:女性叙事的后道德状况 五、欲望化的象征:历史修辞学
一、从现实到虚构:现实潜文本的位移 二、仿真的时代:现实的复活与审美能动性 三、仿真的实质:现实的审美化及超越的可能性
一、先锋之后:晚生代的突围 二、极端力量:“命运意识” 三、极限状态:性格的极限 四、视点的阴谋:略微的荒诞感 五、有限的超越性:审美的现代性情结
一、历史之外的迷津:叙述时间的绝对性 二、对家园的逃亡:没有终结的生存论游戏 三、假想的皈依:回到现实之中的精神祈祷
一、新时期的想象关系:自我的确认与放大 二、镜像的解体:自我的角色化或符号化 三、胜过“父法”:逃亡与超越 四、后个人主义时代:自虐与自恋的怪圈
第十一章历史 1
的颓败:后悲 剧时代的寓言
中国的先锋派不可能这么绝对这么纯粹,他们是文学变革的产物,而不是变革文学的产物;他们甚至不是在 观念上成为先锋派,而是文学本体论意义上的先锋派。他们的文本的先锋性很牢靠,但社会实践性的根基却不扎 实。
(1)反对整体和解构中心的多元论世界观;(2)消解历史与人的人文观;(3)用文本话语论替代世界 (生存)本体论;(4)反(精英)文化及其走向通俗(大众化或平民化)的价值立场;(5)玩弄拼贴游戏和追 求写作(文本)快乐的艺术态度;(6)一味追求反讽、黑色幽默的美学效果;(7)在艺术手法上追求拼合法、 不连贯性、随意性,滥用比喻,混合事实与虚构;(8)“机械复制”或“文化工业”是其历史存在和历史实践的 方式。
无边的挑战:中国先锋文学的后现代 性(修订版)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读书笔记 05 目录分析
目录
中国当现代文学主要流派
中国当现代文学主要流派1.荷花淀派:指以孙犁为首的文学流派。
因以孙犁的《荷花淀》代表的一批充满浪漫主义气息、乐观精神语言清新朴素描写逼真心里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的小说而得名。
主持《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发现并培养刘绍棠、丛维熙、韩映山等作家群,,孙犁《山地回忆》、刘绍棠《蒲柳人家》。
2.山药蛋派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一批山西作家,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文学主张、创作风格(新短通)、创作方法(革命现实主义)相似,创作成就较高。
生活内容与传统叙事手法相结合,情节典型、细节生动,讲究艺术构思、语言通俗,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三里湾》、《锻炼锻炼》、《三年早知道》.3.伤痕文学:以文革造成人们心灵上的创伤为主要内容。
昭示了“恢复”和“复归”现实主义的新鲜内涵。
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郑义《枫》。
、特点彻底否定文革的思想倾向/善良人受损害的情节模式/宣泄义愤的情感模式局限:止于“问题小说”模式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观念浅直,艺术粗糙伤痕是反思的源头,反思是伤痕的深化.4.反思文学:继伤痕文学的情感宣泄与政治批判进入到历史深层的理性思考,以中篇小说为重点。
社会动乱的世相图,历史反思,民族创伤和国家苦难反思,启蒙式地突出了极左政治路线与封建思想如何二合一地造成社会和人的深刻异化。
王蒙《蝴蝶》、高晓声《陈奂生上城》、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特点:艺术表现方式更加灵活,主题深度比伤痕文学进了一大步。
局限:艺术形式单一,反思不彻底,缺乏自省与忏悔。
5.改革文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描写新时期出现的社会改革以及改革引起的人物命运人际关系心灵纠葛为主要内容与现实生活十分贴近,明显地具有与历史同步,回答时代问题的特点。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张洁《沉重的翅膀》、张贤亮《龙种》6.寻根文学:在八十年代“文化热”的背景下产生的。
作家们试图汲取本土的生活内容,借助西方的文学技法,表现中国的文化特色。
先锋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先锋派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多元化而丰富的领域,其中先锋派的出现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先锋派文学以其独特的创新性和前卫性,引领着中国文学的潮流,对于传统文学的束缚进行了突破,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首先,先锋派文学在形式和语言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传统的文学作品往往以叙事为主,情节和人物的塑造是重点。
而先锋派文学则更加注重语言的表达和形式的创新。
例如,席慕蓉的诗歌作品中常常使用自由诗的形式,打破了传统的韵律和格律的束缚,使诗歌更加自由和灵活。
另外,先锋派文学还注重对语言的探索和实验,通过运用新的词汇和短语,创造出独特的语言风格,使作品更加生动和富有张力。
其次,先锋派文学在思想和主题上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思考。
传统文学往往以传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为基础,而先锋派文学则更加注重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内心的探索。
例如,余华的小说《活着》以一个普通人的生活经历为背景,通过对生死、人性等问题的深入思考,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这种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于人性的探索,使得先锋派文学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和思考,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思考。
此外,先锋派文学还对中国文学的传统进行了反思和批判。
传统文学往往以男性为中心,女性在其中往往是被动和被忽视的角色。
而先锋派文学则提出了对于性别和女性权益的关注。
例如,王小波的小说《黄金时代》以女性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压抑和束缚。
这种对于传统文学的反思和批判,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
最后,先锋派文学对于中国文学的国际化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先锋派作家们通过对西方文学的研究和借鉴,将西方的艺术理念和创作方法引入到中国文学中。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在叙事结构和风格上受到了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使作品更加奇幻和富有想象力。
这种对于西方文学的借鉴和融合,使得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更加有声音和影响力。
谈先锋派文学90年代后的
谈先锋派文学90年代后的“转型”汤红80年代中后期,马原、洪峰、余华、苏童、叶兆言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他们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
毋庸置疑,先锋派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进程中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
从肇始之初的“先锋实验小说”到所谓的“返璞归真”,先锋派的作家们走出了一条饶有意味的文学创作之路。
马原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第一次把叙事置于故事之上,将几起没有因果联系的事件拼贴在一起,突破了传统小说重点在于“写什么”的范式和困囿,转而表现出对小说叙事技法——“怎么写”的热衷,先锋文学由此徐徐拉开帷幕。
之后,一批作家紧随其后,充分发挥文本实验的技能和才华,在叙事的迷宫中自由穿行,他们的创作实绩使先锋派的作品成为文学界一道耀眼的风景。
先锋派作家共同的叙事特点表现为元小说技法(即用叙述话语本身言说叙事本身),注意调整叙事话语和故事之间的距离,追求故事中历史生活形态的不稳定性等,但叙事话语的个人化特点,如叙述人角色的设置,故事人物的符号化,叙事圈套,叙事猜测等,又使他们的作品面目各异而显得摇曳多姿。
正是这种对文本形式及其结构叙事空间的探索,不仅为这些作家赢得先锋派的称号和评论界的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先锋小说的出现为中国小说的发展方向和前途提出了新的理论命题。
“先锋派文学创造了新的小说观念、叙述方法和语言经验,并且毫不夸张地说,它们改写了当代中国小说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和小说本身的定义。
”先锋文本对于传统的文体理论及观念是一次挑战,因为它对于传统的小说文体模式,既不是文体变异也不是文体嬗变,而是一种文体解构。
”的确,先锋作家们是以一种反叛和激进的姿态来实现自己关于文学的“有意味的形式”。
在抛开种种旧有的叙事成规的同时,先锋小说成为一种纯技术的操作,复杂性的叙事实验——零散片断拼贴后的空无一物,间离效果的营造等,给读者设置了繁难的阅读障碍。
然而,语言从它产生那天起就包孕了形式与意义的两层内涵,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说:“语言可以比作一张纸,思想是正面,声音是反面,我们不能切开正面而不同时切开反面,同样在语言里,我们不能使声音离开思想,也不能使思想离开声音。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中国先锋小说的后现代性特征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中国先锋小说的后现代性特征作者:毕素珍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14期摘要: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自萌生以来,对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在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学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成为一个代表性思潮。
中国先锋派小说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以其独特的艺术特征,把当代文学的艺术创新提升到一个新高度,表现出明显的后现代性。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潮;先锋小说[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14-0-02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
”[1]“社会思潮有时表现为由一定理论形态的思想作主导,有时又表现为特定环境中人们的社会心理,是社会意识的综合表现形式”。
[2]学思潮是指以提倡某种文学主张而成为一股潮流的社会思潮,它既是社会思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也是其中最活跃、最敏感的一部分,甚至会影响某个特定时期的文学进程和社会进程。
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自萌生以来,对文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文学成为了20世纪后半叶西方文学史上的一个代表性思潮。
随着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在文坛逐步推广和渗透,也由于后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学论证中逐渐为人们所了解和接受,中国后现代主义思潮进入了一个全面试验时期。
一、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概观后现代主义萌动于美国和法国,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批判与反省西方社会、哲学、科技和理性中形成的一股文化思潮,表征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情绪,它是对西方现代社会的批判与反思,也是对西方近现代哲学的批判与继承。
后现代主义不是对一个有共同本质的理论思潮的概括或是西方局部的文化变异,而是对处于特定时空中充满实验和冒险的各种思想的描述,是在西方世界文化主导性的根本变化。
后现代主义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美达到鼎盛时期,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开始走向衰弱,并产生了分化。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引言:20世纪初,西方文学界出现了一股新的思潮,即先锋派文学思潮。
这一思潮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冲击,成为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大亮点。
本文将介绍先锋派文学思潮的缘起和背景,以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一、缘起:1.1 艺术与现代性的融合先锋派文学思潮的出现与现代性的崛起密不可分。
在20世纪初,工业化、都市化和科技进步等现代化进程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变化。
艺术家们开始对传统的艺术形式感到束缚,追求一种更为自由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这种对现代性的渴望促使了先锋派文学思潮的兴起。
1.2 文学观念的颠覆先锋派文学思潮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颠覆。
传统文学以情节为主导,注重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塑造。
而先锋派文学则更关注文本的形式和结构,打破了故事的连贯性,追求以语言和形式本身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先锋派文学的出现使得文学从传统的叙事形式中解放出来,从而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创作天地。
二、背景:2.1 欧洲战争与文化危机20世纪初,欧洲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整个大陆带来了沉重的痛苦和创伤。
战争的阴影使得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信仰产生了动摇,文化危机也随之而来。
先锋派文学思潮的兴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成为了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反叛和抗争。
2.2 艺术家的集体行动先锋派文学思潮的背后,是一群艺术家的集体行动。
他们组织了各种文学派别和艺术团体,积极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方法。
这种集体行动的背后,是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共同质疑和对现代性的共同追求。
这种集体行动的力量使得先锋派文学思潮得以在文学界迅速传播和发展。
三、影响:3.1 对传统文学的冲击先锋派文学思潮对传统文学观念进行了彻底的冲击。
它打破了传统文学的模式和规范,突破了故事的叙述方式,使得文学的表达更加自由和多样化。
先锋派文学的出现使得传统文学不再是唯一的选择,为后来的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2 艺术与现实的结合先锋派文学思潮注重艺术形式和结构的创新,但它并不脱离现实。
当代中国先锋派电影的文化阐释
当代中国先锋派电影的文化阐释
当代中国先锋派电影,是在中国电影市场的传统影片风格中,以艺术性和独立性为主打的电影流派。
与传统的商业电影相比,先锋派电影注重人物心理的深入探讨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与反思,通常以有限的资金和场地自行筹拍。
先锋派电影具有浓郁的现代文化特色,是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缩影。
它最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成立,其作品多数涉及社会问题,具有批判现实社会意义。
这种形式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欢迎,不断推动电影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先锋派电影中常使用抒情、穿插和把握时机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让观众感受到电影的艺术气息。
在电影艺术方面,中国先锋派电影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国际艺术电影节多项大奖。
总之,先锋派电影作为中国电影文化的一种独立形态,已经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出现,为中国电影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思考和创新的途径。
解构与建构——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视域下的先锋文学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解构与建构——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视域下的先锋文学耿欢欢 延边大学朝汉文学院摘 要:本文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视域,窥察中国先锋小说和诗歌中的后现代主义因素,分析了先锋文学文本层面上对叙述的技巧、结构、意义的解构与建构,以及精神层面上对传统救赎思想的解构和对自由精神的建构,以求探寻出新的科学的研究思路,深化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先锋文学的研究。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先锋文学;叙述[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9-038-02引言:在全球工业化浪潮之中,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以反叛和超越的姿态不断探寻全新的艺术体验,一度风靡西方社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译介到中国,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逐渐浸入中国文坛,对不满于文学体制下的“话语规约”的先锋作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民社会的逐步形成,先锋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以其极具后现代主义精神的颠覆和创造开辟了文学新世界。
本文以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视域,窥察中国先锋小说和诗歌中的后现代因素,从文本和精神两个层面深入剖析了中国先锋文学对中国传统叙述文本和救赎思想的解构以及对新的文本意义和自由精神的建构。
1.文本层面:叙述解构与建构后现代主义解构文本、表征、意义、符号,反拨历史主义和确定性的特征,在先锋文学中鲜明地体现出来。
在文本层面,先锋文学以解构性的后现代主义文学实践消解了新时期以来的小说、诗歌等在结构、技巧、语言等方面的固定模式,建构了新的叙述形式和文本意义。
1.1先锋小说:叙事的革新在小说上,以马原、刘索拉、张承志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不再满足于传统小说的写作法则,而是将后现代主义思维渗入小说创作之中,把艺术审美的载体和表现物由思想内容延伸至文本形式。
首先,先锋文学以“元小说”消解传统规约。
相较于传统小说中作者的创作痕迹隐匿,先锋小说则将叙事痕迹有意暴露出来,以公开叙事的方式消解传统文学的真实性追求,使读者明确作品的虚构性,甚至通过叙事视角的转换有意使读者参与小说创作,消除叙述者、读者与文本的距离,具有鲜明的后现代主义特征。
中国先锋派现实主义转向及其原因探源——以先锋派典型代表余华为例
学位论文作者:芏淼,
签字日期:加孑年午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西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
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西南大学研究生院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ofstate
with砌ition 弧d ht啪ry枷tude,ways ofhandlillg
and tlle托al c∞【dibon of creation.Ⅲ’rh垴ng a
li锄tllre,I,w拉le“mdng avant.星删e view f}om也e CKnese conteIllpofary
各派评论家对“先锋”派的创作及其转型众说纷纭,我们仍然存在着这样的狐疑:为什 么中国当代“先锋”派有种向‘‘现实主义”转向的共同倾向?这种转向究竟是如何发生的? 是由于先锋文学本身的困境,渐至于末路?还是作家终于意识到了市场和读者的存在?变化 是何种意义上的变化?“先锋”文学转向后的“现实主义”与传统上的“现实主义一是否完 全一致呢?余华是“先锋”派作家的典型代表,他的作品无论是从主题改变还是从形式探索 转型上,都是与先锋文学发展同步同调的。本文尝试通过分别对余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 代作品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其转交的表现和原因,并指出这种具有“集体和个人”特色的转 变在当代文坛上的意义。
先锋派作家20世纪80年代的创作以玩弄语言游戏、态度残忍冷酷为其总体特征,突出 了“人性恶”的主题。到了90年代,先锋派作家纷纷将眼光转向现实。如余华以创作谈《虚 伪的作品》作为对前期作品的总结,陆续发表了《在细雨中呼喊》、‘活着》和‘许三观卖血 记》。其中无论是小说的主题还是叙述形式都无一例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先锋回归传统, 但也可以看出余华与现实发生了更为紧密的联系,且难能可贵的是余华并未因此失去自己小 说中惯有的先锋精神,并且90年代的转型为余华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市场和大量的读者。余华 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的成功转型,在众多的先锋作家中最具代表性。
浅议“后现代主义”与“先锋派”音乐
作者: 李煞
作者机构: 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
出版物刊名: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页码: 20-21页
主题词: “后现代主义” “先锋派” 现代音乐 文化思潮 后现代艺术 后现代主义哲学 主体性 反文化 多元文化 传统音乐
摘要: 由于“西风东渐”,西方多元文化的渗入,使得西方当代种种形态的音乐文化对我国音乐生活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影响。
尤其是在西方登台已久、否定传统、极其标新立异的“先锋派”音乐,不但波及整个西方,而且已走向世界。
这种深受西方“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影响,并在特定历史条件和心理状态、情感体验之下产生的时尚音乐,所到之处均能引起轩然大波。
在此,笔者仅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一点粗浅理解,来小议一下“先锋派”音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偏 执 的方 法 论者 。 ”中 国先锋 派 小说 的 叙述 还原 消解 了
的界 线远 胜过于现 代 主义 与浪 漫主义 之 间的界 线。后现 代主 义体现 出如 下特 点:反传 统、反 中心 主义 ;在 创作 立场上 反 对精 英文 化走 向平 民文化 ;在 艺术 写作手 法上采 用不连 贯性 、易混 淆事 实与虚 构 ;追 求反讽 、黑 色幽 默的艺术 风格 。其 实 “ 后现代主义 仅仅只是作为理解一个时代文化的符号标记。本文主要探讨后现代视野下的中国先锋派。
关键词 :后现代;中国先锋派
中 国式 的后 现 代 兴 于 2 O世 纪 8 O 、9 0 年 代 , 那 时 的
结合 的效果 ,在 他看来 传统 小说 的故事 情节 与 意识流程 都
各个 刊物 上所 发表 的文 章都爱 加上 “ 后 ”的后缀 ,以为这 没那 么 重 要 ,如 何 叙 述 故事 的方 式 才应 当被 重 视 。他 的 样 就是进 入到 了后 现代话 语之 中 。然 而 ,中 国式的后 现代 《 虚 构》 使得 小 说 回到 了小说 的本 身:虚 构 。吴 亮在 《 马 不 同于 西方 的后现代 ,西 方 的后现代 是一 种对 西方启 蒙理 原 的叙述 圈套 》 中说 :“ 写 小说 的 马原似 乎 一 直在 乐此 不 性 的反 思意识 ,而 后现代 在 中国 的发展可 以说 是 当时 中国 疲地 寻找他 的叙 述方 式 ,或者说 一直 在乐此 不 疲地寻 找他
界 的文 学形 式 内容 只能 是受 ̄ i J # b 来 文化 、经济 、政 治的牵 或听 觉 ,那 就无 趣味 、无新 奇 ,正是把 这种 平常 普通 不 引
绊 而做 出的反 应 。而对 于中 国来说 ,需要 重新 构造 自己新 人注 意的事 物 以重新 找到新 的视 角 、新 的层 面来 达 到陌生
的形象 ,重视 文化 的 自觉性与 主权 的独立 ,才 能在面 临全 化 的效果 ,“ 陌生化 ”是 化熟悉 为新 奇的利 器 。 球 化的 局面下 保有 自身的 民族 文 态上 也 进行 了努力 的探 索 ,
全 球性 的扩 张是其 暗含 的具体 形式 。西方 文化 的普遍 性入 听觉 一起并 用 ,让读者 有身 临其 境的感 觉 ,似乎 也看 到 了
侵 ,使 得中华 民族 文化 的主体 性逐渐 消失 ,他认 为第 三世 那神 奇的气 体 ,听NT t I  ̄ 美妙 的声 音 。如果 只单单 的写 视觉
一
世 界文化 帝 国主义 进行 生死搏 斗之 中一这 种文 化搏 斗的 “ 黑孩 的 眼睛 本来 是专 注 地看 着 石头 的 ,但 是他 听 到 了河
本 身 反 映 了这 些 地 区 的经 济受 到 资 本 的不 同阶 级或 有 时 上 传 来 了一种 奇 异 的声 音 ,很像 鱼 群在 妾 喋 ,声音 细 微 , 被 委婉 地 称为 现 代化 的 渗透 。 ” 并且 他还 认为 “ 所 有第 三 忽远忽 近 ,他 用力 地捕 捉着 ,眼 睛与耳 朵并 用 ,他 看到 了
关 怀 , 以及 再次期 盼 当时讨论 得风 生水 起 的 “ 文学 的主体 文本 的深度 意义 ,呈现 出一种 无深度 的平 面感 。 性 ” 问题 。还 有 一些 知 识 分 子着 力 于 寻 求 人文 学 术 的 复 先锋 派小 说家 学习 了西方 后现 代主 义的创 作手 法 ,除 兴 ,建 立起 现 代 知 识 分 子 的新 道 统 。 中 国式 “ 后 现 代 思 了叙 述方 式 的革新 ,在语 言运 用方 面也 大胆创 新 ,寻求新 潮 ”的崛起 是西方 普遍 主义 的话语 体系对 东方 进行 的解 构 的语 言表 达 ,也丰 富 了语 言 的多样 性 。先锋小 说在 叙述 上 与 历史 批 判 。詹 明信 《 晚期 资本 主 义 的文 化 逻 辑 》 中 的 多采 用 “ 元叙 事 ”的手法 , 自觉暴 露 出小说 的虚构 性并 且 文 《 处 于跨 国 资本 主义 时代 中的 第三 世界 文 学 》说 到 : 经 常会有 叙述 者在 文本 创作 的过程 中会 对创作 行为 进行 评
现 当代 文 学
后现代视野下 的中国先锋 派
徐安航 海 南 大 学
摘
要 :后现 代主义 作为 第二次 世界大 战 以后的后 工业 时代的 文化潮 流 ,与现代 主义存在 明显的差异 。 既不能绝对
的说是 对现代 主义 的延 续也不 能看做 是对现 代主 义的全 面悖反 , 它们 之 间必然存在 着联 系 ,然而后 现代 主义 与现 代主 义
世 界的 文本均 带有 寓言性 和特 殊性 :我们 应该把 这些 文本 河 上有 发亮 的气体 上升 ,声 音就藏 在气 体里 ,只要 他看 着 当作 民族寓 言来 阅读 。 ”在 这里 詹 明信所 说的 “ 民族 寓言 ” 那神奇 的气 体 ,美妙 的声音 就逃 跑不 了 。他 的脸 色渐渐 地 其 具体 形式是 什么 呢 ,似 乎没 有告 知,我 以为 资本主 义 的 红润 起 来 ,嘴 角 上 漾 起 动人 的微 笑 。 ”这 里作 者 将 视 觉 、
一
“ 所有 第 三世 界 的文 化都 不 能被 看作 人类 学 所称 的独 立 或 论 。在 语 言上 力 求 达 到 陌生 化 的 效 果 , 即间 离 效 果, 以 自主 的文化 。相 反 ,这 些 文化在许 多 显著 的地方 处于 同第 形 成 鲜 明的个 性 。如 莫 言在 《 透 明 的红 萝 》 中描 述 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