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中国梦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中国梦
主义传人 中国 , 给 中国带来光 明 、 带来希望 , 它与 中国 实际相结合 , 继而诞生 了伟 大的中国共产党 , 使得 中国 梦的实现呈 现出伟 大历史转 机。从此 , 人 民抛弃 过去 , 历 史和人 民郑 重选择 了马克思 主义 、 选择 了中 国共产 党, 以马克思 主义为最强大 的精神武器 , 思想武器来进 行奋 斗 , 中国梦 的实 现终于 找到 了正确 的出路 ! ( 一) 要 实现 中国梦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 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 诞生 1 6 0 多年来之所以保持 旺盛生命力 , 为人类 的进步 和社会发展指 明了正确方 向, 因为它具有科学 的精神内 核、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实践的本质特 性。 …… 中国共产党正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 同中国革命 的 具体实践相结合 , 取得 了新 民主主义革命 的胜利 , 完成 了国家独立 和民族解放 的伟大历史任务 。在新 中国成 立后 , 党正是 坚 了社会主义 制度并取得 了社会 主义建设 的伟 大 成就 。经过 数年 形成 了中国特 色社会 主义理 论, 指 导社会 主义 建设 。 ” … 历史 一再 证 明 , 只有坚 持马克思主义才能救 中国和发展 中国。历史也必将再 次证 明 , 要实 现中 国梦必 须坚持 马克 思主义 。坚持马 克思 主义 , 就是 要坚持用 马克思 主义 的立场 、 观点 、 方 法来 正确认识经 济社会发展 的大势 , 就是要坚 持用马 克思 主义引导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 , 推 动社会 主义事业 向前进 。 ( 二) “ 中国梦” 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肘 目 承的科学理论? 坚持一 切从实 际出发 , 理 论联系实 际 , 实事求 是 , 在实践 中检验真理 和发展真 理 , 是 马克思主义最 重要 的理论精髓 。为了我 国人 民生活水平有 显著 的提 高 , 实现物质极大丰富 , 每个人 自由而全面发展 , 最终进人 到理想 的共产 主义社 会 , 是 马克思 主义者最崇 高的奋 斗 目标 。我们要发展马克思主义 , 发展中 国梦 , 一脉相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认识
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认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其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精神财富和行动指南。
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一些认识。
首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因为马克思主义体系具有科学性、真理性和指导性,能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正确引导和有效推进。
同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到人民中,使其成为人民群众共同的思想基础和意识形态,才能凝聚起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
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而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在思想道德建设中得到全面传播和广泛应用。
只有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人民群众政治觉悟和思想素质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批判的精神和辩证的思维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和历史,提高政治觉悟和思想素养。
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将其融入到教育、宣传、媒体等各个领域,可以帮助人民群众增强对社会问题的分析能力和批判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水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思想支持和智力支持。
第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动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
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方面,而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科学基础。
通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普及到社会各个层面,特别是传播到基层干部和群众中去,可以加强全社会对法治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高法治观念和法治素养,推动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顺利进行。
“话语转换”视角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兼谈“中国梦”的话语效果
意识形 态是 “ 一种 有关 美好 社会 的文字 幻象 , 一种 建 构此种 社会 的信 仰形式 。 , , E z 3 其 目的不是 要理 解政 治
系统 , 而是 承诺 改变 政 治 系统 , 不 是抽 象 的 理 念 , 而 是行 动的计 划 。“ 马 克思 ‘ 把黑 格尔颠 倒过来 ’ , 使 经
第2 1 卷 第6 期
2 0 1 3年 l 1月
成 都理 工 大学学 报 【 社 会 科学版 )
J OURNAL OF CHE NGDU UNI VE RSI TY OF TE CHN( ) LOG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V o 1 . 2 1 N o . 6
No v ., 2 0 1 3
“ 话 语 转换 ” 视 角 下 的 马 克 思 主义 大众 化
— —
兼谈 “ 中 国梦 " 的话 语效 果
匡 和 平
( 中山职业技 术学 院 , 广 东 中山 5 2 8 4 0 4 )
摘 要: 话 语 转 换 是 马 克 思主 义 大众 化 的本 质 要 求 。从 话 语 体 系上 把 “ 中 国特 色社 会 主 义 的 共 同理 想” 创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0 8 - 3 0
的理念 , 即事 物能够 比现 在 的状 态更 好 , 其 实质 上就
基金 项 目 : 2 0 1 2年 国家 哲 学社 会 科 学 重 大 委 托课 题“ 社 会 转 型 中 的公 民道 德 建 设 工 程 研 究 —— 以改 革 开 放 前 沿 广 东 的 实 践 为 切入点” ( 1 2  ̄Z D 0 0 7 ) 、 2 0 1 1 年 广 东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十 二 五 规 划 课 题 “ ‘ 执政 党思 维 ’ 视 角 下 农 村 社 会 管 理 创 新 研
2024年青马工程学员读《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心得
2024年青马工程学员读《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心得《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一本让人受益匪浅的书籍。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入地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意义和作用,同时也有了对于如何把这一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中的更深入的认识和思考。
在这篇心得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体会和感悟。
首先,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本书中,作者详细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基本矛盾和革命理论等内容,让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
这不仅加深了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也使我对于从马克思主义角度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认识。
其次,我对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的应用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读完本书后,我开始重新审视我自己的工作实践,思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使自己的工作更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种批判性、科学性的思维方式,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分析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对于一个青马工程学员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方法,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工作的科学性。
此外,我在阅读《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过程中,也对于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态势有了一定的了解。
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当前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趋势和重点。
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不仅要紧密联系当代社会实际,更要关注党和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
这使我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僵化不变的理论体系,而是一个活跃的学说,在不同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都需要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
最后,通过阅读《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我也对于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强烈的动力和兴趣。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研究的经典之作,也是一本对于马克思主义原理和思想的深入解读和透彻分析。
它提供了大量的案例和实例,通过详细的论述,使我对马克思主义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析
品牌策划理论版30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探析文/侯周梓(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兰州..730000)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下简称“三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的根本遵循,是时代发展必不可少的核心因子。
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和内在逻辑联系,并从现实问题和矛盾出发,提出推进“三化”进程的路径选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三化”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而运用至今的,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
“三化”是一个循序发展、层层递进的过程,其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内涵,是马克思主义本身发展的结果,也是总结历史经验所得出的结论。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基本内涵理解马克思主义“三化”是正确认识它们之间关系的前提条件,“三化”是马克思主义在顺应时代潮流、国家发展、人民需要的基础上实现的。
科学认识“三化”基本内涵有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立足于时代发展要求,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发动人民群众投身于社会主义实践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也经历了一个提出、发展、修正、重新提出、继续发展的曲折发展过程。
从发展进程来看,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的报告中,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此命题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中国革命两次胜利、两次失败的基础上,积累了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得来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随后的延安整风是一次成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普遍教育的思想解放运动,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概念成为全党的共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重新提出和运用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在之后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成果,随之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下来,持续发展,生生不息。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学说体系,强调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而中国梦则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表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愿景,强调了国家和人民的繁荣富强和幸福安康。
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梦的逻辑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马克思主义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体现了对社会主义理想的追求。
中国梦也追求国家和人民的繁荣富强和幸福安康,体现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追求。
2. 发展的内在逻辑: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中国梦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通过经济建设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3. 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中国梦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实践,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建设,体现了在中国大地上实现社会主义事业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为实现中国梦指明了方向。
在中国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梦相结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为辉煌的成就。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谈谈“中国梦”与“我的梦”
我梦就是中国梦一、什么是中国梦1、我的梦。
作为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
我的梦就是成为一名德智体全面提升的合格人才,为将来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优异的成绩,为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2、中国人的梦是由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汇集而成的强国复兴梦。
我想每一个人对未来有着不同的梦,它可能是一名在学术上有建树的科学家,也可能是在专业领域有独特创新的工程师,也可能是具体岗位上能工巧匠,也可能是一名普通教师和普通技术工人……等等。
虽然每个人的工作岗位不同,贡献大小不同,但他们都在为着自己的梦想去实践,去奋斗。
滴水成流,最终汇成一股强大的势不可挡的洪流,它就是----中国强盛之流,中华民族复兴之流。
二、为什么要有中国梦1、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几千年不断延续、传承至今的文明,但在近代百年的历史发展中,遭受列强侵略,任人宰割和压迫;统治者丧权辱国,任领土被侵占被割让,任资源被掠夺,任人民被欺负,被外人称为“东亚病夫”,中国人在外人面前低人一等,不敢抬头;被许多国家看不起的民族,任人嘲笑,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
近代以来,许多仁人志士,许多不干被欺负的中国人渴盼复兴,无数人为了实现民族复兴,苦苦探索,甚至抛头颅,洒热血。
现在,我们找到了一条复兴之路,看到了复兴的曙光,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
2、如今,我国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口多、资源缺、底子薄、地区之间、人与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在复兴之路上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各种各样的干扰和阻力,但都不可能阻挡中国人的复兴步伐,都不可能阻止中华民族实现最伟大的的中国梦。
3、现今世界“和平、合作、发展”已成为主流,发展经济已成为各国的首要目标。
但环境、资源问题日益严峻,国与国之间除了经济合作,同时还存在着竞争关系,竞争中有合作竞争和对立竞争。
一些国家地区仍然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一些敌对势力不希望中国复兴,逆潮流而动,视中国的发展是对他们的威胁,挑起争端,企图阻碍和干扰中国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梦的结合方式与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梦的结合方式与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梦的结合方式与路径选择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具有指导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价值。
中国梦是中国提出的理想目标和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梦的结合方式与路径选择,通过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和相互渗透的关系,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梦实现的指导作用,并提出如何在实践中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梦,结合方式,路径选择一、引言中国梦作为一个民族复兴的追求和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体现。
本文将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梦的结合方式与路径选择,目的在于深入挖掘两者的内在联系,并提出如何在实践中正确对待两者的关系,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社会现象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理论阐述,具有指导行动和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
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提供了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引。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人为本,追求人民的利益最大化,而中国梦正是以人民的利益为中心,致力于实现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鼓励创新和发展,而中国梦也强调创新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梦的结合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梦的结合方式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
1. 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中国的指导思想,我们必须深入学习和研究,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的实现路径。
2. 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探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与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结合,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例如,如何通过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与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相结合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和理论素养,使他们认识到实现中国梦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并将之付诸行动。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分析和阐述社会历史发展
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视野下,中国梦作为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和发
展目标,也可以得到更深入的解读。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辩证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出现和演变是由矛盾的
冲突推动的。
中国梦的实现也是一个历史进程,需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努力和社会主义制度
的发展来实现。
中国梦要实现的核心内容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
这与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人民解放和实现社会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致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推动的。
中国梦
的实现也必然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和结构的调整。
中国梦的核心是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国家的目标,这需要不断推进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发展的平衡和可持续性,尊重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客观规律主导的。
中国梦的实现也需要把握
历史的客观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和理论指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充分融合了马克思主义
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践,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情怀
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情怀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梦"这一口号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
同时,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情怀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关联。
本文将探讨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情怀之间的互动,以及它们在塑造中国的未来中所起的作用。
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概念,强调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这一理念追求的是一个更加繁荣、和谐和美好的中国,它为中国的未来设定了宏伟的愿景。
中国梦的实现需要强大的国家机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稳定,以及人民的幸福和满意度。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关于社会制度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梦实现过程中的思想和方法。
首先,马克思主义为中国提供了一种思考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矛盾的理论框架。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通过采纳市场经济,逐渐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
然而,这一过程中也伴随着阶级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增加。
马克思主义思想提供了一种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鼓励政府采取措施来减少社会不平等,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以实现中国梦的核心目标之一:人民幸福。
其次,中国梦与马克思主义情怀共同强调人民的利益和幸福。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中国梦强调人民的幸福和满意度。
然而,二者并不矛盾,因为中国共产党将自己视为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通过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中国政府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中国梦还强调了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
这一理念与马克思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相契合。
中国通过与其他国家合作,为全球和平与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中国的崛起不仅对国内带来了好处,还对世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是中国梦和马克思主义情怀相互结合的一个例证,展示了中国愿意为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而努力。
马克思主义情怀在中国政治和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将其视为党的灵魂和指导思想,这使中国保持了一种强大的思想和意识形态统一。
中国梦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伟力
中国梦驱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伟力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基石。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必然需要与中国具体的国情相结合,中国化和时代化成为了必然的要求。
中国梦作为新时代的标语和指引,正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核心内容的重要体现,更是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伟力的深刻展示。
中国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体现了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伟力,则是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具有的重要引领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伟力,首先表现在其科学性和指导性上。
马克思主义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为社会主义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学理依据。
在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使其成为解决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和困境的利器。
此外,马克思主义具有不断发展的理论基础,在中国梦的实现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伟力正是在不断的实践与理论创新中得到展示。
中国共产党通过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深入总结,不断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使之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国情和现实需求。
这种不断创新的特点,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伟力具有了持久生命力。
此外,马克思主义也体现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独特历史地位和作用。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发源地之一,中国象征着共产主义运动在亚洲的发展和壮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伟力在中国梦实现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世价值与中国特色相结合,为整个共产主义运动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中国梦是新时代的标语和指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伟力在中国梦的实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伟力具有科学性和指导性,通过不断的实践与理论创新,适应中国的国情和现实需求,展示了其不断发展的理论基础。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象征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亚洲的独特历史地位和作用,为整个共产主义运动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强调了历史的辩证性和发展性。
在这一观点下,中国梦并不仅仅是特定时期的产物,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中国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这正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要条件。
根据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中国梦的实现要求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入研究中国历史的变革和发展,从而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和历史方向。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还强调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斗争的作用。
在中国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民群众对于更好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不公平和不正义的抵抗。
这正是社会阶级矛盾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准确把握社会阶级矛盾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
只有通过解决社会矛盾和推动社会变革,我们才能够达到中国梦中追求的公平正义和人民幸福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还强调了历史的客观规律和人民的主体地位。
在中国梦中,我们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创造力。
这种力量和创造力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呈现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力量和创造力是历史发展的最重要动力,但是它们也受制于历史的客观规律和制约。
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要认识到历史的客观规律和历史发展的制约因素。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还强调了历史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在中国梦中,我们看到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内容的追求。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历史是一个整体,不同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我们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全面推进各个方面的发展,形成经济繁荣、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的良性互动。
只有通过加强各个方面的发展,我们才能够实现中国梦中追求的全面建设的目标。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的中国梦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视野下,中国梦是一个崭新的概念。
中国梦是指中国人民追求的美
好生活理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目标和战略目标,同时也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梦想。
中国的历史是一个漫长而辉煌的历程。
从远古时期到今天,中国的历史经历了多个朝
代和政权的更替,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宝贵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中国
的历史有许多辉煌的时期,如商周时期、秦汉时期、唐宋时期等,而也有许多黑暗的时期,如封建社会时期、清朝晚期等。
历史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每一次社会的进步都伴随
着矛盾和斗争。
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人民群众自身力量的体现。
以民为本,让人民
群众得到更好的生活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只有通过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推进社会
公平正义等实际工作不断地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让中国梦变成现实。
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扬中国智慧和文化,挖掘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
统和文化,倡导中华民族精神,营造尊重传统、包容多元的社会氛围,为实现中国梦提供
强大的文化支持。
总之,中国梦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概念。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视野下,实现中国
梦需要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进现代化建设,同时充分发扬
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
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解释中国梦
周三晚,马春英,2012301580327,水利水电学院,水利类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解释中国梦中国梦,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之梦,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是十三亿中华儿女共同拥有的伟大梦想。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中国梦”正指引当代中国向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迈进。
新一届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2013年,因为梦想变得飞扬热烈,因为梦想变得无比厚重。
这个梦不是虚幻不实的空想,不在遥不可及的彼岸,这个梦是能看到的未来。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在中华民族一步步的探索和总结中,马克思主义,这个救国救民的真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近代以来,在西方坚船利炮的侵略下,中华民族遭受了深重苦难、付出了重大牺牲,辉煌不再,尊严难立,前路迷茫。
为了拯救我们的国家,积极的中国知识分子引进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拯救中国人民于水火的救世主。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一次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有机的高度统一,是有史以来最科学、最进步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揭示了客观世界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千差万别的具体事物都是物质运动的不同表现形式。
物质对精神起着决定作用,精神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大脑中的反映,但反过来又对物质发生反作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时代化要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时代化要求【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时代化要求是当前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展开分析。
在引言中,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对于时代发展的重要性。
接着,正文部分分别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与实践意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时代化背景下的紧迫性、实现路径和措施,以及挑战与机遇。
在结论中强调了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促进创新发展以及推进时代化进程的重要性。
通过这篇文章的讨论,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时代化要求,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指导。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内涵、实践意义、必然要求、紧迫性、路径、措施、挑战、机遇、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创新发展、时代变革、进程。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时代化要求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时代化要求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不断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化要求更加凸显出来。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和实际情况,走符合自身特点的社会主义道路。
只有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将其中国化,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
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将马克思主义思想普及到群众中,让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实践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时代化要求的重要性在于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理论基础。
只有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时代化进程,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幸福安康的目标。
2. 正文2.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与实践意义一、理论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思想支撑。
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
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作者:王红晶王丽莎来源:《山东青年》2016年第04期摘要:一直以来我党坚持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从毛泽东思想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要思想的提出,都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充分运用到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过程中。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中国梦”理论也坚守一贯宗旨,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其中,结合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和现在发展的具体国情,提出了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具有可操作性、可实现性的成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中国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闭幕式上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以此为开端,国内学术界掀起一股研究“中国梦”的热潮。
通过大量学者的研究,不难发现,中国在实现中国梦的路途上仍然坚守着马克思主义道路,并且将我国的实际国情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健全。
一、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而在习近平同志所提出的理论中,中国梦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产物。
中国梦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是指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能够在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方面都得到极大提升,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兼顾精神世界的发展和充实,成为一个真正的强国、大国;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一直以来都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历史上先进的思想、技术为中华民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昌盛的文化,使中华文明长期居于人类世界文明的顶峰。
但是,伴随着鸦片战争、文化大革命等事件,中华民族的文化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民的民族精神受到冲击,在此时提出民族复兴对于激发中华儿女的责任感、使命感非常有帮助,能够促使全国各民族团结一心,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
马克思主义科学实践观视阈下的中国梦
国梦 的基 本 依 据
的、 政 治 的、 文化 的等各项 实践活动 的进 行 , 特别是在
参与 国家事务 的实践 范 嗣不断扩 大 , 参与 国家事务 的
梦 的提 出 , 而且在 实践 中参 与 中国梦的构筑 , 从而 营
又是一种 客观 的 、 物 质的活动 过程 。 根据马克 思主义 网络信息力 量的推动 下 , 公 民意识进一 步提 高 , 公 民 与理想既有 区别 又有着 紧密联 系 , 中国梦只有在积极 实践程度不断加 深 ; 人 民群众不仅在 舆论上支持 中国 造 了一 种 良好 的社会 舆论 环境 。 四是 和平 的 国际环 境 。在 几十年 的积极 外交 实践积 累发展 成果 的支撑
提出了科学 的实践 观 , 实践既是人类所 特有的主观能 环境 。三是 良好 的社会 环境 。近现代 以来 , 随着经济 动活动过程 , 是实 现人 们 目的、 意志 的精 神活动过程 , 的科学实 践观和认 识论 , 中国梦作 为一种思 想认识 ,
的实践 当 中才能展 现 出理想 的光辉 。
第一 , 中 国梦 的提 出具有 必要性 。 “ 人 的思 维是
面: 一是 强大 的物 质基础 。 近现代 以来特别 是改革 开 国梦的提 出具有 必要性 和合理性
质基础 。 目前我 国 GD P总量 已经 居世界第 二 , 人 民 否具有 客观性 的真理 l 生, 这不是 一个理论 的 问题 , 而
实践活 动既有物质 的也 有精神 的 , 那 么作 为一种活动 学的问题 。 ” 因此 , 人们 的思维 、 任何一 种理论是 否正 是不是客 观真理 , 归根到底 只能 由实践来 检 范 畴的实践 在其 基本 内涵上 就应 既具有认 识性 也具 确可行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视野下的中国梦作者:梁小军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06期摘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和凝聚中国力量,都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推进。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在话语体系上要实现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意识形态话语向生活话语的转换,在路径上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化,使马克思主义由抽象深奥到通俗易懂,由少数人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了解、内心认同和自觉运用,成为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关键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梦中图分类号:C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268(2013)06001005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这是我们党再次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项艰巨任务向全党明确。
笔者在总结近年来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眼于探讨如何更加深入有效地推进这项战略任务,这对于实现中国梦而凝心聚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内涵解读(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两种涵义:一种是特指,一种是泛指。
从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提出这一命题的直接语境来看,它首先是一种特指的涵义。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特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该理论体系的大众化就是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此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有泛指涵义,泛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除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包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其他方面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而没有沿用党的十七大报告“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述。
可见,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解为“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为准确。
因此,本文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在当代中国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
一方面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在当代中国的大众化,要求在当代中国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宣传和普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尤其是最新理论成果的大众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是当前的重点内容和重要任务,但同时也不能忽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其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大众化,不能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
(二)中国梦的基本内涵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深刻阐释了中国梦的内涵,他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同时强调:“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还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可见,中国梦是民族梦和人民梦的统一。
中国梦的首要内涵就是指国家梦、民族梦,要解决国家的现代化和民族的伟大复兴梦;其次中国梦是人民的梦,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依靠,因此,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以实现民生梦为重点。
中国梦的精神实质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从实质上来说,中国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在今天的中国,坚持中国梦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努力去实现中国梦。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用三个“必须”勾画了实现中国梦的具体路径:“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而无论是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还是凝聚中国力量,都需要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推进。
首先,走中国道路,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1]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这就要求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才能筑牢实现中国梦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只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积极宣传普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树立和巩固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统一思想认识,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使人民群众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去。
其次,弘扬中国精神,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
”[1]弘扬中国精神,要敢于奏响主旋律,高唱正气歌,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建设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精神力量层面上来说,就是要坚持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价值内核,指引着实现中国梦的正确方向。
实现中国梦要求在中国大地上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兑现于人及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最后,凝聚中国力量,需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1]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党心民意,依靠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万众一心。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不断地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的必然要求。
1944年8月12日,毛泽东在修改一篇文章时说:“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在政治,一切政治的关键在民众,不解决要不要民众的问题,什么都无从谈起。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成功地解决了把毛泽东思想大众化的问题,使这一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团结奋斗、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思想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依靠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顺利实现了邓小平规划的“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过了坚实的十年,中国梦的实现已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习近平指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
”[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梦的主体力量,只有自觉认同、接受和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加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只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使全体人民普遍认同、接受和信仰马克思主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同时,当前社会意识多样化趋势和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一些群众对共产党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如果不广泛有力地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和凝聚广大群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会被动摇,而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支撑的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也必定被动摇。
只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巩固理论在人民群众中的基础,才能使人民坚定政治立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从而巩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号召力[4]。
三、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实现中国梦凝心聚力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
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
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
”[5]9这深刻地阐述了理论和实践、理论和群众的关系。
理论只有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相结合,为群众所理解和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理论到实践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必须和群众实践相结合,为群众掌握并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才能转化为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的强大物质力量。
为此,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着力于实现话语体系的转换和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日常生活回归[6]。
(一)实现马克思主义传播话语转换习近平任职地方时曾总结某些官员的“不会说话”问题:“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
很多场合,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失语的状态,怎么能使群众信服呢?”[7]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话语体系没有随形势变化而相应转变,在话语上采用的是宏大叙事的结构,导致大众感觉自己处于被教育、被改造的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绩效,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某种程度上只是流于形式和口号,出现了“政治热大众冷”的局面。
因此,要改善这一状况,有赖于传播话语的转换。
其一,学术话语向大众话语转换。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要靠理论本身的真理性和科学性,还有赖于传播话语的可接受性,也就是把抽象理论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叙事话语形式,把学术文本话语转化成大众通俗话语等。
“通俗化的要求是要…通‟,也要…俗‟。
…通‟,就是要求情与理通达,言与行一致,即理论与实践一致。
…俗‟不是低俗和庸俗,也不是浅薄,打真理的折扣。
打过折扣的真理可能就不再是真理。
…俗‟是要求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应善于用大众常见的、熟悉的、喜欢的、便于接受的方式解释、言说马克思主义。
通俗化的目的是减少人们接受理论的形式障碍,强调理论的吸引力,让大众产生对理论的亲近感。
”[8]为此,可以将抽象理论转化成文学、歌谣等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以引起受众的兴趣;编辑马克思主义普及读物要融思想的力量于生动叙述的优秀通俗理论作品中,使马克思主义宏大叙事与人民群众生活紧密关联。
其二,意识形态话语向生活话语转换。
要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把意识形态话语转换成群众日常生活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