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乃云: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高乃云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召唤。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积极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进行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路径选择

在党的十七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真正被广大群众掌握,变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物质力量,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研究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积极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是时代赋予理论界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

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贯穿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具体历史进程中。就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实现方式之一,两者不断统一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中。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进中,我们可以分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是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进程和效果。从根本上讲,大众化与中国化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涉及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两者在互动中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如果离开大众化来谈中国化,就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的“精英化”和“学院化”趋向,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失去生机和活力;如果离开中国化谈大众化,就

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简单化和庸俗化。因此,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要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

简单地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群众。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理论创新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恩格斯反复说明“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p681),“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p742-743)。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态度。在当代中国,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提和基础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化,始终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关键是要处理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一方面,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要求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从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的研读中,整体上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理论体系。要弄清楚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哪些是马克思主义针对当时的具体论述,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具体论断,哪些是后继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哪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理解等。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理论提升,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诚如毛泽东指出“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3](p801)把“回到马克思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继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唯一科学态度。“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4](p11)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基本要求就是要把握规律性、赋予时代性、体现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因此,在当代中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理论基础和前提。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分析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提出要切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党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认识的创新性理论成果,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结合在一起,它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反对把自己的理论学说当成“书斋里的学问”和“纯粹的哲学思辨”。他们始终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作出了科学预测,从而创立了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马克思在批判旧哲学时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5](p61)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真正动力,宣称历史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科学理论要转变为现实的指导,其前提就是必需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掌握,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这样才能变为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否则,再完美的理论也不可能对实践产生益处。正如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p9)这就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要变成现实的改造资本主义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关键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引导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列宁指出“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7](p635),“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简单明了”[8](p467)。由于当时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局限,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是不太现实的。针对这种情况,列宁主张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并编写了大批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通俗理论读物,这在客观上既满足了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需求,也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让广大群众真正掌握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俄国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它始终与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并从群众丰富的实践中涉取营养,不断发展完善自己。从实质上讲,马克思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