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乃云: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合集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摘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要求和重要任务,意义非常深远。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通俗易懂、能为人民群众所了解和掌握,并被人民群众所接受、认可并能最终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坚定信仰和自觉行动的过程。

目前,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受到了理论本身、群众主体、宣传教育,外部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制约。

因此在大众化路径选择上应以理论创新为前提,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基础,宣传教育创新为保障,优化外部环境为条件,以此来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选择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以什么样的路径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从分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出发,立足当前中国的现实,从多角度、多层面思考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分析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要首先理解“大众化”的含义,“大众化”是新时代条件下由“大众”一词派生出来的蕴含时代背景意蕴的新兴词汇。

“大众”,原指参加军旅或工役的多数人。

后泛指人群。

王士禛《池北偶谈》卷二十五:“有白鹤自顶中飞出,旋绕空际,久之始没,大众皆见。

”从“大众”的含义中可以看出它反映的是大多数的人,数量上成一定规模,具有普遍性。

在这个意义基础上,通过“化”这个动态性的字眼赋予了“大众化”更为生动鲜活的含义。

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种观点能更确切地反映这种动态过程,即认为要从时间和空间上进行解读。

在时间上,大众化的“化”代表了一个时间渐进的过程;在空间上,大众化是指群体范围的扩大,直至普通大众。

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学术界公认的观点认为就是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学等方面的学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和各种因素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并没有得到广泛普及和深入推广,特别是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不够强大,这就需要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工作。

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一些高校在教授马克思主义相关课程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分析和阐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深度和实践能力。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存在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倾向,缺乏对应的理论阐释和知识传授,更少关注年轻人的实际需求和问题。

这些问题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中的认同度不够,也限制了其大众化的推广。

要让马克思主义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就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

首先,我们需要有更全面、深入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年轻人能够从中汲取观察社会、认识世界的智慧。

同时,要注重实际需求,关注年轻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引导他们主动思考、探索,培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能力。

其次,我们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普及和交流。

比如,可以通过社交平台、微信公众号等,定期发布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时事评论、历史知识等相关内容,形成集思广益的交流平台,让广大人民能够畅所欲言、共同探讨。

最后,我们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注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运用和引导。

这不仅包括学术研究和理论阐释,更需要关注马克思主义在各个领域的实际应用,包括经济管理、文化艺术、公共政策等方面。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将马克思主义从书本上、理论上转化为行动上、实践上的力量,让其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和推广是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只有通过深入实践和大众化工作,让更多的人认识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才能够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其理论和思想的价值。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9年第2期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与路径选择罗会德 摘 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命题,有其特定的实践和理论逻辑,体现了时代的诉求。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途径是:深入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般机制,不断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方式,努力促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话语体系的生成。

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410X(2009)022*******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

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但是如何科学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避免教条主义的照本宣科,让群众喜欢听、听得进,却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的重要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昭示我们:“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

”[1]我国新时期改革的持续推进,社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不仅是因为有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更重要的是产生和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在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均发生广泛而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宣传和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理论发展进程中必须提出的问题。

(一)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提出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

论地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论地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 理和中 自己 的鲜 明特色 。没有对 马克 思主义 的 克思 主义理 论及其 发展在 中国各地 区进 富的创造者 ,

在 中国的大众化 , 只有按照实事求是 的思 主义基 本立场 、 基本 观点和基 本方 法 , 在 国人 口基数 大的现 实就要 求把 群众作 为 想 路线 , 从 各省 、 市、 县的实 际出发 , 结 合 实践 中践行 和发展 具有 中 国特 色 的社 会 推进 当代马克思 主义 大众化的主体 , 没有
2 】 马 克 思恩格 斯选集 ( 第1 卷) [ M 】 . 北京 : 人民 利 的休 闲观将矛 头直 指特权 阶级 的纵欲 马布利 的禁 欲主义休 闲观认 为 , 幸福不是 [
主义 、 腐 化 堕落 , 反映 了 当时无产者 和劳 由物质财 富构 成的 , 要 到艰难 困苦 中寻找 来斗争具有一定 的积极 意义 。
地 区 的特点 去实践 中 国特 色社会 主义 理 主义理论体系 , 把 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 人 民群众 的广泛参 与 , 当代 中国化 的马克
论体 系 , 才是真正 的马克思 主义大众化传 体系 同地方经济 、 文化 、 风俗 习惯相结合 , 思 主 义 便 成 了 群 众 遥 不 可 及 的 理 论 高
见的形 式, 为群众所理 解和接受。研 究地 方推 进 其发 展 的有效路 径是 时代之 需 、 人 民之愿 。 以地 方特色 为载体 是推 进 当代 马克 思主义 大
其次 , 马克 思 主义 理论 只有大 众化 , 所接受 和运 用 。在 当代 中 国复 杂的社会
才 能真 正体现 中 国化 。马克思 主义 只有 背景下 , 以地 方特色为载体推进马 克思 主 被各个 地区的广大群众所 理解和领悟 , 才 义中 国化不是空谈 , 它具有一 系列深刻 切 是真正 的大众 化 。地方 推进 马克思 主义 实的可行性 。

论新时代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论新时代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论新时代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已经成为当前时代普遍认同的任务之一。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理论基础,而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然是实现全民素质提升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从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推进公民思想教育、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社会等角度出发,探讨在新时代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第一,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是大众化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举措。

从小学至高等教育阶段,凡是涉及到政治、经济、哲学等领域的学科,都应该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加强其教学体系建设。

此外,各级政府也应当在政策层面制定有力的措施,鼓励民间团体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传统教育,使广大市民有机会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历史意义。

第二,推进公民思想教育第三,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社会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社会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举措之一。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社会,需要政府、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共同参与。

政府应当在资金和管理方面予以支持,研究制定有关稳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政策文件,鼓励各类马克思主义学习组织自主创立。

同时,社会组织和广大市民也应当在基层和自身工作中,着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普及,保障自身的智识储备。

总之,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需要全社会的大力支持。

政府要把大众化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推动全社会加强文化自信,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阵地,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深入推进工作,不断提高全民素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要和路径选择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要和路径选择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要和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

高校大学生群体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媒体化道德形态的影响下,意识形态格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现实的需要,其路径选择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标签: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需要;路径选择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由晦涩难懂到通俗易懂、由抽象到具体、由少数人能够掌握运用发展为多数人能够理解掌握的过程。

在当代中国,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

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历史使命,必须对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特征和高校大学生群体的意识形态格局有深刻认识,并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做出正确选择,这是当前媒体时代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的现实需要。

一、高校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媒体时代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昭示我们:“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

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和媒体化道德形态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的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所以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现实的需要。

1.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后现代主义是一种非常復杂的社会现象,它集中体现了当代西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一切正面和反面因素的矛盾实质:它既表现了西方文化的积极成果,又表现了它的消极性;它既包含了创新的力量,又隐含着破坏和颠覆的因素;它是希望和绝望两面共存、而又互相斗争的文化生命体。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涌入了后现代主义思潮,它对我们国家的思想、经济、文化、生活,特别是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造成了非常明显的冲击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
赵勇
【期刊名称】《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
【年(卷),期】2008(000)004
【摘要】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阐释,从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来看,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统一中展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彰显了基于实践、民族和时代特色的理论发展,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凸显的是理论深入人心的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贯彻立足当下的理想性、基于利益实现的认同性、尊重差异的层次性的原则.进而集中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相统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动主体与接受主体相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视角,在理论建构、领导示范、制度安排、传播方式以及话语方式上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总页数】5页(P31-35)
【作者】赵勇
【作者单位】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人文社科部,上海,2016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及其实现路径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目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描述:1.缺乏深入浅出的传播渠道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繁多,涉及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对一般大众来说比较晦涩难懂。

目前大多数传播渠道更倾向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学术性、专业性阐释,缺乏深入浅出的普及性传播方式。

这就导致了普通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始终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刻理解其核心思想。

2. 存在基础知识缺乏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虽然在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在广大民众中却缺乏基础知识的普及。

很多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概念和基本原理缺乏了解,这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推广和传播造成了一定的障碍。

3. 阶级和利益因素影响在当前社会中,阶级和利益因素往往会影响对于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和理解。

一些社会上的精英阶层由于自身的利益需求,并不愿意让普通民众真正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从而导致了对于这一理论的误解和偏见。

为了解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和路径来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建立更多深入浅出的传播渠道,如大众读物、电视节目、网络平台等,来向广大民众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理。

这些传播渠道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涵呈现给普通大众,激发他们对于这一思想的浓厚兴趣。

2. 加强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普及教育,包括对于马克思主义概念、原理、历史发展等方面的普及。

这些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大众教育、社区教育等方式来进行,使广大民众对于马克思主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3. 推动全民参与的方式我们需要鼓励和推动全民参与的方式来推广马克思主义,例如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马克思主义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让广大民众通过参与来深入了解和学习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对于这一思想的浓厚兴趣和深远影响。

4.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应用我们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实际应用,让这一理论真正融入到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方面面。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

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Nanchang CPC Committee第10卷第5期2012年10月Vol.10,No.5Oct .,2012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依据与路径选择王翼(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江苏南京210016)[摘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连接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与“实践空间”的一种积极尝试,其有效推进是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社会实践巨大指导作用的基础。

而实践性的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代表人民利益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动力,无产阶级代言人的价值取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助推力,指导中国发展的实践能力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外在引力。

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论生成维度探索其顺利推进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逻辑基础;理论品质;价值取向;路径选择[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445(2012)10-0003-05[收稿日期]2012—08—20[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江苏省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资助项目“阶层变迁视角下的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CXLX11_0164)。

[作者简介]王翼(1983—),安徽蚌埠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与社会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毋庸置疑,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世界各国的社会主义者具有无法遏止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源自其自身高度科学性与坚定革命性的理论品质和理论威力,也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条认识世界、解释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路径,为实现全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然而,理论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不能对现实世界产生直接影响,必须被人掌握后才可能发挥巨大的潜力。

所以,只有当人民群众真正掌握、理解马克思主义,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自觉运用其指导自己的行为时,马克思主义才可能转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


终贯穿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具体历史进程中。就中国而 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内在的统 性。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 又是马

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实现方式之一,两者不断地统一于 社会主义实践之中。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
我们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内在地包含着大众 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又深刻地影响着其中国化的实际进
程和效果。甚至可以讲 ,大众化与中国化是同一个问题的 不同方面,他们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如果离开大众化来谈中国化,就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的精 英化和 “ 学院化” ,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失去生机和活力 ; 如 果离开中国化谈大众化,就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简单化和 庸俗化。因此,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就 必须要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坚持和发展马
作 者 简 介 : 乃 云 (9 1 , , 川 大 邑人 . 川 大 学政 治 学 院2 0 级 博 士研 究生 , 离 18 一) 男 四 四 o7 主要 从 事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研 究 。
思 主义 中 国 化 的 理 论 与
义的理论创新,基本要求就是要把握规律性、赋予时代性、 体现创造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 马克思主义。因此,在当代中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创新 ,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实践中深化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的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理论基础和前提。 二、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性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 在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现实需要。在新 的历史时期 ,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提出要切实推进当代中国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党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马笑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并对其进行有效实现,关系到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效果。

在这一过程中,如何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关系,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有着重要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前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对于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中国社会发展,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应用,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选择。

本文在对这一问题分析过程中,探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关系,并就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国发展社会经济的同一过程,但二者涉及到了两个方面内容,两者保持本质统一,但又存在对立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系,我们可以从以下两点进行分析:第一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应用的主要方式,注重结合我国国情,从我国发展实际情况出发,使马克思主义能够在我国得到有效应用。

在进行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党的指导思想更加注重对马克思理论的应用,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际建设过程中。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只有把握“中国化”,才能够实现“大众化”发展目标[1]。

第二点,马克思大众化的发展,必须先进行“中国化”处理,使马克思主义中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进行分析,以此指导中国社会实践。

综合我国社会发展历史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用,是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关键,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关键[2]。

在这一过程中,如果没有中国化,就不会存在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其理论的应用和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对中国社会起到的实践指导作用,就是马克思大众化实现方式。

网络化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网络化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网络化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者:高乃云来源:《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5期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重大孵化及优秀科研团队项目:现代传播理论视阈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新研究(11SZYTH05);四川省教育厅思政重点项目:民族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机制与模式研究(CJS11-012)作者简介:高乃云(1980-),男,四川大邑人,讲师,法学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摘要:网络技术发展正深刻地改变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社会生态环境。

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化境遇,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网络传播方面存在着三大基本问题:主流网站宣传引领力有待提升,特色理论网络化宣传品牌明显偏少;理论宣传的覆盖范围较低,还存在着诸多盲点和“空白地带”;网络理论宣传的同质化现象严重,理论宣传的网络资源共享程度较低,创新明显不足。

从增强理论大众化的吸引力、提升理论大众化的传播力、强化理论大众化的辐射力、奠定理论大众化的支撑力等方面构建适应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长效机制和实现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理性选择。

关键词:网络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268(2012)05-0011-05网络技术发展不仅带来了科学技术的快速变革,而且引起了意识形态传播的深刻革命。

由它所构筑的网络社会及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网络文化与技术理性,正改变与重塑着人的存在方式、思维方式与价值理念。

立足于当代中国的历史语境,全面地分析网络技术发展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机遇和现实困境,探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网络传播特点和规律,积极构建适应网络技术发展要求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对策略,是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性的紧迫课题。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

社会文化探析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及其实现路径刘 玲【摘 要】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三化”基本概念客观的展开阐述,且将“三化”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本质区别进行分析和讨论。

并对此作出总结,讨论该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三化”进一步推进,从而促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使我国焕发出新的强大的生命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大众化 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发展历程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结合我国国情与我国实际发展状况以及人民群众密切联系起来的过程。

而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不仅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与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需要。

因此实现马克思主义“三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同时还可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推动我国改革开放。

一、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内在涵义和联系(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方面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原理紧密联系中国实际,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方针政策,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比如改革,建设等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

另一方面就是把马克思主义融入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一方面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主题相结合,不断吸取新的时代内容,使马克思主义紧密跟随时代发展。

另一方面是指不断修改马克思主义中被具体实践证明的错误理论,与时俱进的完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一方面是指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课本教学,而是使马克思主义面向大众,通过各种方式宣传教育,使广大群众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群众化;另一个方面是指在宣传马克思主义时要适合大众,应当善用广大百姓通俗语言,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吸引力,使得百姓肯定马克思主义并且化为行动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三化”的涵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将马克思主义原理与我国实际情况联系起来,从而制定出适合中国发展的方针政策,并用来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使马克思主义原理更加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推进路径-精选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推进路径-精选资料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推进路径“文化是大众的,因而是民主的。

它应该是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农劳苦民众服务,并逐渐成为他们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施者是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可以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来发展壮大。

在如今中国不断发展的进程中,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要性,以便让广大人民群众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含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哲学理论。

在学者眼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就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化繁为简、由抽象到具体的一个过程。

[1]其中“大众化”的“大众”,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由少数人理解并掌握到广大人民群众理解并掌握的一种文化的一个过程,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一般人民群众所共有的文化,而不是少数人才能掌握并拥有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来深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另一方面是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经历去丰富、去发展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根据现在我国社会的发展,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性和广大人民群众实际需求,对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推进到广大人民群众中这个问题不断的探索和研究,最终开辟出了教育引导、文本传播、思想改造、媒体宣传、组织推进、制度安排等一系列相互配套且行之有效的基本推进路径。

二、实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也要随着社会而发展。

许多人觉得马克思主义哲学距离他们十分遥远,属于书斋里的学问、执政党进行形态意识的统治工具,而且已经过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2]还有些人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实是一种关于人类实践活动的概括性的科学,一直停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抽象理论的思想上,更无法看到其革命性和现实性。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On the Path Choice of the Marxist Popularization 作者: 高乃云[1]
作者机构: [1]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64
出版物刊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1-74页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路径选择
摘要: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

积极探索推进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

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内容和形式大众化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要求;创新传播平台和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培养和造就大批理论家、宣传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组织人才保障;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性工程。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境遇及路径建构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境遇及路径建构

作者: 高乃云[1]
作者机构: [1]西南民族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出版物刊名: 求实
页码: 8-1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0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境遇;实现路径
摘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重大战略意义。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要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境遇较为复杂,表现出理论创新不足、针对性不强、传播方式落后、传播人才专业化水平不高、管理测评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

分析透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现实问题,积极构建适应新形势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路径和长效机制,是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有效性的迫切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与经验论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与经验论析

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与经验论析
高乃云
【期刊名称】《桂海论丛》
【年(卷),期】2014(000)002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

60多年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实践性与理论性统一、连续性与阶段性统一、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和批判性与引领性统一等基本特征,其基本经验主要有:一是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大众化的整合力;二是以群众利益为根本,增强大众化的认同力;三是推进理论通俗化,增强大众化的吸引力;四是树立先进典型,增强大众化的感染力。

【总页数】4页(P47-50)
【作者】高乃云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232
【相关文献】
1.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论析
2.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论析
3.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两个基本经验论析
4.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盐业斗争与历史经验论析
5.van Fraassen要用建构经验论代替什么?——兼析实在论和经验论的认识论地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选择高乃云(四川大学政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摘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召唤。

自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现实价值。

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积极探索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入进行的迫切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当代中国;路径选择在党的十七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迫切需要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来武装广大人民群众的头脑,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

如何让马克思主义真正被广大群众掌握,变成建设社会主义的强大物质力量,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面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深入研究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积极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路径,是时代赋予理论界的重要责任和历史使命。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终贯穿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具体历史进程中。

就中国而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大众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内容,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实现方式之一,两者不断统一于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之中。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演进中,我们可以分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是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深刻地影响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际进程和效果。

从根本上讲,大众化与中国化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涉及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问题。

两者在互动中共同推动着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

如果离开大众化来谈中国化,就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的“精英化”和“学院化”趋向,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失去生机和活力;如果离开中国化谈大众化,就可能导致马克思主义简单化和庸俗化。

因此,在当代中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必须要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

简单地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群众。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理论创新既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质的必然要求。

恩格斯反复说明“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p681),“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

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2](p742-743)。

这就为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方法和态度。

在当代中国,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提和基础就是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努力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当代化,始终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实践特色和时代特色。

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关键是要处理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一方面,我们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要求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从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的研读中,整体上深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理论体系。

要弄清楚哪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哪些是马克思主义针对当时的具体论述,哪些是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的具体论断,哪些是后继者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哪些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理解等。

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前提。

另一方面,要立足于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理论提升,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诚如毛泽东指出“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的实际运动结合起来,是为着解决中国革命的理论问题和策略问题去从它找立场、找观点、找方法。

”[3](p801)把“回到马克思主义”和“推进马克思主义”有机结合起来,继续推进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唯一科学态度。

“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

[4](p11)实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基本要求就是要把握规律性、赋予时代性、体现创造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因此,在当代中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实践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识,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奠定理论基础和前提。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分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从战略高度提出要切实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党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认识的创新性理论成果,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体,它以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为基础,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最一般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从产生就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结合在一起,它是指导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反对把自己的理论学说当成“书斋里的学问”和“纯粹的哲学思辨”。

他们始终立足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深入考察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作出了科学预测,从而创立了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体系。

马克思在批判旧哲学时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5](p6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

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人民群众是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和真正动力,宣称历史活动是广大人民群众的事业。

科学理论要转变为现实的指导,其前提就是必需要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掌握,并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这样才能变为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物质力量。

否则,再完美的理论也不可能对实践产生益处。

正如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6](p9)这就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要变成现实的改造资本主义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关键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引导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列宁指出“具有优秀精神品质的是少数人,而决定历史结局的却是广大群众”[7](p635),“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简单明了”[8](p467)。

由于当时广大群众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局限,阅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是不太现实的。

针对这种情况,列宁主张把深奥的哲学道理变成通俗易懂的知识,并编写了大批简明扼要、深入浅出的通俗理论读物,这在客观上既满足了广大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实需求,也有效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让广大群众真正掌握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俄国革命和建设的顺利进行。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它始终与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并从群众丰富的实践中涉取营养,不断发展完善自己。

从实质上讲,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内在要求,也是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原理的具体运用。

(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召唤“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9](p11)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社会环境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经济体制的深刻变动,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显著增强。

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改革速度和节奏的加快,必然导致利益分化和重新整合成为一种常态。

社会分化和思想概念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社会出现信仰缺失、精神迷茫和社会伦理秩序瓦解的现象。

现实中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在部分人群中甚至在某些党员中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性的怀疑态度。

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潮在与马克思主义争夺思想阵地。

少数党员不信马克思主义而信鬼神,更为危险的是部分青年学生也信奉鬼神,或者一味盲从“西流”,盲目追求西方的大众文化,拒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合理性。

而且随着现代科技革命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分化”社会主义提供了很好的社会技术条件。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不遗余力地对我国发起攻势,采用多种手段对我国进行“西化”,加强对我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地的占领。

它们尤其善于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采用更加隐蔽的方式对我国实施意识形态渗透。

它们借助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整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暂时处于低潮,部分群众出现对社会主义的悲观情绪等客观环境,对马克思主义发起猛力攻击,大肆渲染和制造“马克思主义过时论”、“马克思主义失败论”、“意识形态终结论”。

导致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的合理性被披上了一件怀疑性的外衣。

从而严重扰乱了广大群众的思想信仰和信念认同,对我国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同时,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之下,封建文化根深蒂固,这也为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蔓延提供了社会环境。

这些都严重危害着社会稳定和民心团结,关系着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件前无古人的创新事业,在整个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这些需要马克思主义作出正确的解释和回答。

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不断向人民群众宣传,并让群众自觉转化为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行动。

群众要投身社会主义实践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而在现时代“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

这也要求我们必须要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完全可以讲,越是深化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越是需要切实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召唤,是关系整个中国现代化建设兴衰成败的战略性任务。

(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经验总结从阶级属性和价值目标来看,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和实践品格,决定它必然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要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就需要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它、认同它和拥护它。

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是有差异的。

因而,这就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与各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本土化、民族化和大众化的问题。

在本质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在党的领导下,通过一定的机构或者组织,选择适当的载体和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群众,从而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大众基本信仰并自觉转化为行动指南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