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说课稿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件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课件

土地沙漠化
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起的沙质荒 漠化。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区,另外在 藏北高原、东北地区的西部和华北地区的北部也 有较大面积分布。
石质荒漠化
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的岩石地带的植物被破坏 ,可能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的 地表,形成类似荒漠的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 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明显。
过度开垦
过度放牧
探究
在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为了解决人畜饮水问题,人们 常常采用现代技术掘井以获得稳定充足的水源供应,然 而在水井的周围往往形成斑点状荒漠化圈。为什么?
在水井的周围,大量的牲畜集聚饮水,周围的草场因过度利用
和践踏而出现裸露地面。过度放牧形成的过密的掘水工程是
加速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
荒漠化是指非荒漠地区,如绿洲或草地,由于天然作用或 人为作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原来的耕地或草场,逐渐演 变成荒漠的过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主要是由于人 为原因所导致。
分析原生性荒漠的成因
受副高或信风带控制
热带荒漠
寒流
深居内陆,距海洋远
温带 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气流进入,降水少
荒漠
地处山岭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控制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荒漠化的发展过程

自然条件


人类活动
加剧加 速发展
的 最终连接 土 地 退
漠 般 景 观

成因分析 2 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①基本条件 ——干旱的自然背景
自然原因 ②物质条件 —— 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季节
人为原因
1)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 不合理的生产 活动是造成沙 漠化发展较快 的主要原因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word精品教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word精品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标要求】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材分析】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过程与方法1.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2.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难点】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是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2.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

区域发展会对生态环境施加压力,会产生影响区域发展的环境问题。

认识和综合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本章我们分别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保护利用为典型案例,探讨在不同的区域如何进行不同的生态环境建设。

(承转)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它的危害性在于摧毁人类赖以生存的土地和环境。

今天我们就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来谈谈荒漠化的防治。

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及类型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表现)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高中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1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三高中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1

行政区划看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气候类型区:干旱半干旱区。

2.地形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区域西部贺兰山东部地形高大的山系和巨大的内陆盆地高原特征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新疆常被描述为“三山夹两盆”辽阔坦荡地形区准噶尔盆地、天山、塔里木盆地内蒙古高原3.位置、地形的影响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干旱是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影响到其他环境特征。

4.西北地区区域特征──干旱特征下的地理环境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日照强烈、风力强盛。

②河流:多内流河、河流稀少、发育差。

③地貌:风蚀和风积地貌广布。

④植被:草原、荒漠为主,东西差异明显。

⑤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少,贫瘠。

⑥人类活动──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灌溉农业。

用不当土地次生盐碱化阅读课本P19《阅读——掘井带来的负作用》思考:过度掘井为什么会带来荒漠化?点拨:因为人畜活动以水井为中心,于是在水井周围就会因为过度利用和践踏而出现裸露的地面。

过密的掘水工程,会使水井周围的草场受到过度践踏而无法得到恢复,是加速草场退化的重要原因。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三项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两条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3.一个重点: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4.治理措施⑴合理利用水资源⑵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⑶调节农、林用地之间的关系——宜林则林,宜牧则牧⑷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⑸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说课稿-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说课稿-高二地理人教版必修3

《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能够对教材进行充分的分析是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基本素质。

本课选自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

教材首先介绍了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随后结合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景观的变化图对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这一重点知识进行了介绍,然后从潜在因素和气候异常两个方面介绍了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最后安排了活动“荒漠化效应和水—气—生相互效应”,引导学生综合思考荒漠化的形成过程。

教材通过文字说明、地图和活动探究的方式,由浅入深的强调了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树立人地协调的观念。

二、说学情仅仅对教材进行分析是不够的,作为老师还需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结合实际进行教学。

高二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并且掌握了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但是西北地区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说有些遥远,只是结合教材中的示意图进行讲解不够直观,容易让课堂变得枯燥,因此,我会在教学过程中播放西北地区的实际图像和视频,尽量让学生对于知识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说教学目标通过对教材和学情的充分认识,我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能够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准确分析干旱的成因,能够说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2.通过读图分析我国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成因,提高区域认知能力,发展综合思维。

3.意识到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四、说重难点好的课堂应该有所侧重,根据本课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西北地区干旱的成因,难点是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

五、说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一个老师能力的体现,根据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设立,我将使用以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的学习本堂课的知识点,分别是:地图法、小组讨论法和谈话法。

高中地理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地理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的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的发展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

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的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说古是为了论今,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警示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荒漠化的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的“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和应用课堂知识的评估材料。

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荒漠化防治的说课稿

荒漠化防治的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荒漠化的防治》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解决区域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环境问题。

在此既承接了上一章的内容,又为下一节的学习提供了方法,打下了学习的基础。

(二)主要内容本节大体分为三部分内容:荒漠化的形成的原因,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的防止措施。

二、说学生(一)心理发展规律该阶段的学习是由理性思维分析占据主导,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学生加以引导。

(二)知识基础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西北地区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乏对荒漠化发展原因及治理方式的知识,因此对本节的学习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

(三)学习能力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区域学习能力,还需进一步学习综合分析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由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地理环境问题以及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理解人地协调对可持续发展具有的重要意义,形成尊重自然、和谐发展的态度。

(人地协调观)2.以西北地区为例,运用西北地区各类专题地图,试着从综合(自然和人类)的角度去认识荒漠化问题,初步形成对区域问题的分析能力,掌握对区域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的一般方法。

(综合思维)3.学生通过区域的学习认识西北的荒漠化问题,并从这视角出发,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区域问题。

(区域认知)4.学生能够试着运用本节所学的知识,在同类问题中或现实生活中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

(地理实践力)三维:1.知识与技能运用示意图,学生能够说出荒漠化的含义,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2.过程与方法运用示意图及小组探究的方法,学生能够分析西北荒漠化形成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初步形成区域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学习,知道荒漠化的危害,从而提升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一、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区域由于全球气候变化、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土壤水分含量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土地退化、沙漠化加剧而导致的一种土地退化过程。

二、荒漠化的发生原因1.气候因素:荒漠化的形成与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密切相关,降水量减少、蒸发增大、气温升高等气候因素会使土地逐渐呈干旱化趋势。

2.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如过度放牧、过度勘探水资源、对土地的过度使用等会导致土地干旱、沙漠化和荒漠化同时加剧。

3.大气污染:气候恶化以及酸雨等污染对于土地生态的破坏也是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表现1.温带荒漠:罗布泊、贺兰山南麓、塔里木盆地、阿尔金山2.生产型荒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库姆塔格沙漠、饮马河沙漠3.人类活动造成的退化:人类活动对于荒漠化的促进作用较为明显,道路建设、采矿、沙漠旅游等旅游项目对于荒漠化形成有极大的帮助。

四、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适度放牧:降低人类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适度放牧可以使得草地得到保护和更新,从而减缓一定的荒漠化进程。

2.发展防风林:发展适宜分布的防风林种,可以起到保水、固土、防风、防沙、减少风沙对于至极城市的污染等等功能。

3.合理利用水资源:降低对于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实行合理的水利工程,以及提升人类对于水资源的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能力。

4.恢复生态环境:加强对于荒漠化防治的专项研究和实际工作,实施植被恢复、沟壑稳定、风沙防控、水土保持等各种技术防治措施,以增强生态环境的韧性和恢复力。

五、结语荒漠化的防治工作是全球性的重要任务,需要全球各国共同努力。

我国的西北地区作为世界上最大面积干旱荒漠化区域之一,也承受着很大的生态压力。

我们应该加强科学前沿技术的研究和生态文明建设,把荒漠化的防治工作做得更加出色,让生态环境更加优美,让生命之花永争盛放!。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说课标】课标的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课标的解读:依据对课标理念和课改精神的理解,可以明确课标的要求里存在两个不确定和一个确定:两个不确定中一是区域的不确定。

课标里的某一区域没有明确是哪个区域。

另一个不确定是生态环境问题的不确定。

一个确定是课标明确提出了区域生态建设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该问题的形成原因,该问题带来的危害及如何治理保护。

课标解读的结论:1.就本节内容而言,荒漠化区域生态建设的方法教学应重于区域案例自身的知识教学;2.要求学生能够借助典型的案例,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规律性的知识和能力;3.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导学和对迁移案例的自学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分析同类区域案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找出共性的知识推广应用。

【说教材】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选取了荒漠化作为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对象,选取了西北地区作为典型的区域研究对象。

教材的主标题是“荒漠化的防治”,副标题则是“——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本节教材的结构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即荒漠化的概述,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前苏联和和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探讨。

其中荒漠化的概述统领全节内容,点出了本节的中心思想。

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作为典型案例、精选案例占了本节约90%的篇幅,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点。

前苏联和和非洲萨赫勒地区的荒漠化探讨是作为案例迁移和方法推广而提供给学生自学的素材,表面上看,它的位置并不重要,事实上它却承载着新课标的思想精髓,我们是否已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关键是看他们是否已经能够使用这些方法了。

教材分析的结论:1.讲清本节内容的中心荒漠化的概况;2.带学生走进案例,精析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发展、危害和防治。

新人教版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1(必修三)

新人教版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1(必修三)

第二课时五、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时有出现如: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古代人民利用祁连山冰雪融水和山麓地下水,兴修水利,发展屯田,使这里成为一片富庶的人口密集之地。

但是随着人们对河流上游地区的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致使河流水量锐减或者改道,绿洲水源枯竭,加上战争、瘟疫等原因,大部分古绿洲在经历了汉、唐、明、清几次大规模开发后,相继被迫放弃。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1.了解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大致走向和地理位置。

2.现代公路干线及其连接的绿洲城镇,几乎全部远离古遗址(古丝绸之路),更贴近昆仑山的山前地带。

1.农牧界限向北推进,为什么会加剧该地区的荒漠化?势必压缩草场面积,在原有的牲畜量不减少的条件下,会产生所剩牧场的超载,超载的牧场并必定会逐步衰退,为了牲畜的发展又可能将牧场转移到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环境的退化趋势必日益严重;在此同时,由草地开垦出来的旱地本身在防风固沙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劣势。

加上若因为土地肥力的衰退而弃荒的话,其本身就是现成的人造沙荒。

因此,如果农牧界限向北推进,势必加剧该地区荒漠化的进程。

2.为什么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恰恰又是我国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地区?在我国北方的农牧过渡带,常常存在“农牧之争”,从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量对比,农业一般都高于牧业,因此旧雨农作侵入牧区的趋势。

特别是在人口激增、粮食不足的条件下,以农侵牧已成必然。

若不加以控制,必定会陷入“过渡开垦 →生态用水紧张→ 植被退化→ 荒漠化加剧→ 土地肥力减弱→ 再度开垦 →荒漠化再度加剧”的恶性循环圈。

实际情况也是如此。

六、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防治内容: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荒漠化的防治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泊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地恢复荒漠植被(图2.14)。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稿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荒漠化的防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1、背景分析:荒漠化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空间,这种威胁可延续几代人甚至不可逆转,故而被列为全球性的十大环境之首。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可占陆地国土的1/4 以上,并有总体扩张趋势,其中以西北地区最为严重。

2、知识框架:这节是本单元的重点之一,在学生了解了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基础上,本课主要阐述了荒漠化的成因、荒漠化的防治与治理措施和经验。

教材首先概述了荒漠化的一般知识,然后引出西北地区案例,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个方面分析了荒漠化的形成,并明确指出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既然荒漠化主要是由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造成的,只要我们坚定信心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和过程,因地制宜,依法治理,荒漠化是可以防治的。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教材接着讲述了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内容和成功的整治模式,并以内蒙古的沙坡头为例,介绍了西北地区治理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和成功经验。

本课蕴含着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人文地理思想,有较强的思想教育和智能训练的功能。

3、教学目标: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点。

鉴于此,我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难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突破方法:案例分析法、归纳法。

教法与学法导航教法1.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资料,使知识直观化,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得出具体防范措施。

2. 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读图、析图、用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取知识。

3. 案例教学法、讲述法、分析法3者相结合。

学法读图分析、归纳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学生准备:预习教材,完成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首先呈现两张图片——森林和荒漠图片,提问:(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

(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我们用两节课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案例来探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背景是什么?人为因素有哪些?荒漠化防治有哪些对策和措施?明确一下区域环境与发展的分析思路: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水汽难以到达干旱阻隔水汽进入高山环绕盆地地形青藏高原隆起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2.荒漠化(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1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搜集荒漠化的相关资料,了解荒漠化的基本知识。
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荒漠化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勇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事实为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的严峻形势,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创设真实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3.设计一些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深入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荒漠化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我还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高中地理必修3第2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课标细化】1.了解荒漠化的进程,剖析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管理的措施和效果。

3.看法荒漠化效果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材剖析】天文新课程规范在本节以区域生态树立为主线着重引导先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开展等效果,以利于先生构成可继续开展的观念,并倡议在活动中将天文知识运用于实际之中,学会剖析效果、处置效果的方法。

知识与技艺1.了解西北地域气候枯燥的缘由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散布、成因和分类;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天文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天文要素的综合表达,是荒漠化构成和开展的天文背景。

2.了解西北地域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特别是人为缘由的主要表现方面。

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进程中起着决议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域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作和开展进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域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阅历和管理措施,并经过详细案例的剖析,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进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西北地域的各类专题地图,剖析和论证西北地域荒漠化防治的天文背景,培育图文转换才干和综合剖析效果的才干。

2.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继续开展看法,增强参与可继续开展的才干,并提高对西北地域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育先生尊重客观理想、求真务虚的迷信态度和迷信肉体,强化迷信的人地观念。

教育先生从大事做起,养成善待自然维护环境的生活习气。

【教学重点】1.西北地域荒漠化构成的自然缘由。

2.人为要素在西北地域荒漠化构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1.依据不同地域荒漠化构成的背景、成因和进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2.树立土地荒漠化效果的普通的剖析方法和思绪,积聚常用言语,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说课

地理-必修3-荒漠化的防治-说课

学习评价:
1.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为( )
A.以荒漠为主
B.以草原为主
C.以森林、草原为主
D.以草原、荒漠为主
2.西北地区的气候特点是( )
A.位于非季风区,基本不受季风的影响
B.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有显著差异
C.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D.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年降水量都在200毫米以下
3.2001年3月,我国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
D.荒漠化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4.下列因素中不属于西北干旱成因的是( )
A.远离大西洋
B.远离太平洋
C.受副热带高压控制
D.高大山地阻挡海洋水汽
5.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面积较大、危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冬春沙尘暴天气频发。

下列受沙尘暴天气危害较重的一组城市是( )
A.乌鲁木齐、呼和浩特、银川
B.成都、武汉、南京
C.沈阳、天津、青岛
D.贵阳、昆明、重庆
6.目前,全球荒漠化土地面积约为3600万平方千米,而且呈扩大和加剧的趋势,其影响因素有( )
①地震、火山、泥石流②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③乱垦滥伐,砍伐森林④全球CO2排放量增加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说课课件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学难点:
1.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 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五、教法分析
一.教法
由于本节内容多,概括性强,涉及面广。教学过程中,应该紧紧围绕课程 标准的要求,合理开发教学资源。通过分层次问题导学法, 运用课件辅助 教学,以展示景观图片、地理图表、地理学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为手段, 实现问题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使学生正确理解荒漠化的含义、自然 原因原。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 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可持续发 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初中及高一地理学习中,已对区域的生态环境 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学生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对荒漠化已有一定的 感性认识。但学生对荒漠化的了解尚不够系统和深入,对地理信息提取与整 合,缺乏系统性训练,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合作探 究创新能力有待培养,使用地理术语准确表达的基本能力,仍然需要不断强
2.自主学习
植被 破坏
荒 漠
地表 裸露

发 风沙 侵蚀
水土 流失


土壤中 水分 和 养分 流失


土地 生产力 长期丧失


荒漠化景观
(1).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副热带地区 (2).温带的内陆地区
撒哈拉 沙漠
卡拉库 姆沙漠
塔克拉玛 干沙漠
阿拉伯
塔尔沙漠 墨西哥高
半岛沙漠
原沙漠
纳米布 沙漠
维多利 阿塔卡 亚沙漠 玛沙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第一课时)---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简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的第一课时内容。

我们都知道,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是当今世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

本章节是在第一章探讨区域地理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区域生态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以某区域为例,通过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以及在发展过程中的出现环境问题,来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为此,教材就以当今世界上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选择了非常具有代表意义的案例,也是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内容中的第一个案例,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通过图表、资料分析该地区荒漠化发生的原因及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主要探讨了三大问题:荒漠化的自然背景、人为因素、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意在引导学生了解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并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分析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及问题(荒漠化)产生的原因。

了解区域环境问题(荒漠化)与发展问题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学会分析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一般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以西北地区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综合治理措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让学生增强生态环境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环境观与发展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人为原因在西北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2、教学难点: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重难点确立依据:影响区域环境建设的因素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在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荒漠化大背景下是不容易理解分析,同时对于人为原因具体对区域发展的危害程度是难以把控的,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

另外,分析西北地区的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时,教材的知识点比较零散,这就需要学生有较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将其设为教学的难点。

二、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学习过西北地区,对西北的自然环境及荒漠化已有所了解,但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对地理的不重视,所以他们只是获取了一些感性认识,而对于荒漠化的发展原因及如何综合治理方面的知识还是很缺乏的。

而且荒漠化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的结果给学生分析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中应适当展示有关图片,激发兴趣,注重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分析归纳,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三、教法1、图示法:在荒漠化的三种表现形式、对荒漠化的分布上、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等方面,用直观的实际图片展示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和深入。

2、列表法:针对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的三种形式的特点,利用列表的形式将这三种原因一目了然的串起来加深学生的记忆程度,增加多样画的记忆方式。

3、典型法:针对联想已经学过的典型问题——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从而找出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的解题思路。

4、分解法:为了更好地研究荒漠化概念这个整体,把荒漠化的概念分解为五个部分(书中活动1),并对这些部分或要素进行分解,然后再进行整合。

5、类比法:在讲解新课之前,将荒漠、沙漠与荒漠化进行一个类比,引导学生从已知推未知。

四、学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图2.1,落实西北地区的范围和行政区域。

观察多媒体课件的西北地区风力、降水分布图和图2.2,引导学生分析西北地区干旱与荒漠化的关系。

2、分析归纳法:在本课时的第二个知识点—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时,通过图2.1 2.2 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的分析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的方法,对影响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进行归纳总结。

3、讨论探究法:通过学生对荒漠化的自然原因结合学过的知识和实际生活中的所得所想进行思考、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4、问题解决法:在提出为什么天山中部降水随高度为什么会呈现图2.3这样的分布?和思考题1题。

在这些问题中,可以掌握学生学习的把握程度和接受状况。

五、教学过程(说过程)(一)视频引入:视频中国减灾(设计意图:以动态材料让学生明确荒漠化的危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钟)(二)新课学习过程一、荒漠化1、荒漠化的概念理解2、分布现状首先图片展示PPT荒漠化,阅读课本找出荒漠化的概念和分布现状。

让学生明确:荒漠化是一种形成过程,是由于自然原因或人类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造成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最终形成荒漠化景观。

以及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生态问题。

(设计意图:以图片和以“关键词”增强学生对荒漠化含义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大致范围2、地形特征3、形成干旱的原因①气候干旱,多戈壁荒漠。

②气候异常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以上两点用PPT展示西北地形图,让同学们明确西北地区的大致范围和地形特征。

(设计意图:以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以“关键词”增强学生对荒漠化含义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知识的系统化。

)以上第三小点结合教材的知识框架和扩充资料让同学们对其干旱的原因有一个直观并深入的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权威数据和课外的资料加深学生对于西北地区荒漠化干旱气候的原因分析方法。

)问题探究:1、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是什么?每逢干旱,西北绿洲地区的人们不盼阴天盼晴天,这是为什么?2、判断天山中部降水量最多的位置在南坡还是北坡?大约海拔在多少米?为什么会在天山的这一侧降水偏多?(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问题探究的形式可以了解学生对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随堂练习有利于巩固强化学生的条例性知识。

)三、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2、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自然原因启发学生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给出的PPT资料来进行分析。

人为原因以其危害结果用图表和图片的形式展示,使学生认识到人为因素是导致荒漠化最主要的因素。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自然因素提供学生分析一区域环境建设的自然基础条件,而这也是较难的一点,再者,通过分析人为原因,是学生树立区域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四、布置作业:书本课本20—22的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设计意图:)六.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形成过程2、概念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大致范围2、地形特征3、形成干旱的原因三、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干旱、气候异常2、人为因素:(是荒漠化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所谓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说,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的基本步骤与内容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从地位上、结构上、内容上、教育意义上等方面论述本节教材在本课\本书中的地位和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年龄特点、生活经验、认识问题的层次、程度、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制定出三维学习目标。

3、教学重点、难点:从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实际、理论层次、对学生的作用等方面找出确立重点难点的依据并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依据《纲要》、课标的四性、新理念、新教法等理论具体说明将在课堂设计中运用那些方法。

这里可以从大的方面,从宏观上来说一下,具体详细可以放在下一个教学程序里说明。

如:1、参与式2、讨论式3、互动式4、体验式5、研究性学习6、谈话、对话、辩论、调查、情景模拟、亲历体验、小活动等三、说学法依据新的教学理念、学习方式的转变,说出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等方式方法。

达到体验中感悟情感、态度、价值观;活动中归纳知识;参与中培养能力;合作中学会学习。

四、说教学程序主体部分:说出教学的基本环节、知识点的处理、运用的方法、教学手段、开展的活动、运用的教具、设计的练习、学法的指导等。

并说出你这样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五、说板书一般正规的说课如果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是要在说教学程序的过程中写出板书提纲的。

如果时间很紧张,你可以提前写在一张大纸上,张贴在黑板上也可以。

能够配合讲解适时出示,达到调控学生、吸引注意、使师生思路合拍共振的目的说出这样设计的理由。

如:能体现知识结构、突出重点难点、直观形象、利于巩固新知识、有审美价值等。

说课应遵循的四个原则一、科学性原则--说课活动的前提科学性原则是教学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也是说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保证说课质量的前提和基础。

科学性原则对说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材分析正确、透彻。

2、学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

3、教学目的的确定符号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4、教法设计紧扣教学目的、符合课型特点和学科特点、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可行性强。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说课活动的灵魂说课是说者向听者战士其对某节课教学设想的一种方式,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一种活动。

因此在说课活动小中,说课人不仅要说清其教学构想,还要说清其构想的理论与实际两个方面的依据,将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教学时间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

1、说课要有理论指导。

2、教法设计应上升到理论高度。

3、理论与实际要有机统一。

三、实效性原则--说课活动的核心任何活动的开展,考试大都有其鲜明的目的。

说课活动也不例外。

说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说课”这一简易、速成的形式或手段来在短时间内集思广益,检验和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研能力,从而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实效性”就成了说课活动的核心。

为保证每一次说课活动都能达到预期目的、收到可观实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1、目的明确。

2、针对性强大。

3、准备充分。

4、评说准确。

四、创新性原则——说课活动的生命线说课是深层次的教研活动,是教师将教学构想转化为教学活动之前的一种课前预演,其本身也是集体备课。

在说课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尤其是研究性说课,其实质就是集体备课。

在说课活动中,说课人一方面要立足自己的教学特长、教学风格。

另一方面更要借助有同行、专家参与评说众人共同研究的良好机会,树立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探索出新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从而为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只有在说课中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才能使说课活动永远“新鲜”、充满生机和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