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
突破方法:教师进行个别指导和集体示范,让学生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朗读和背诵的技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飞来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遇到过壮丽的自然景观,让你感到无比震撼?”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安石是如何通过诗歌表达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寓意和艺术手法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深层含义,我会通过对比现实生活中的情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登飞来峰》相关的艺术手法或诗句寓意。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集体朗读。通过朗读,体验古诗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记录在黑板上,供全班同学参考。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学习了《登飞来峰》的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和寓意。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我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学会欣赏自然之美,感悟生活之深。如果对今天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其次,在艺术手法方面,我发现学生对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让学生通过创作类似的诗句,亲身体验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此外,实践活动中的小组讨论和成果展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表现积极。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讨论中较为沉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主题理解不够透彻或缺乏自信。为了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我可以在讨论前给予他们更多的引导和鼓励,让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含反思
-情感共鸣:学生可能难以体会到诗人身处高位的豪情和面对困难时的无畏。
-古文素养: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古文的语法结构和用词可能存在理解障碍。
-诗歌鉴赏:学生可能不知如何从韵律、用词等方面鉴赏古代诗歌。
举例:难点在于理解“自缘身在最高层”中的“最高层”不仅是实指山峰之巅,也隐喻了诗人的政治地位和抱负。教师需通过对比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突破这一难点。
(二》这首诗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表达诗人壮志豪情的作品,王安石以登高远望为背景,抒发了不畏艰难、志存高远的情怀。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首诗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诗句,了解诗人在诗中如何运用意象、语言表达情感,以及如何体现其政治抱负。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教案含反思
一、教学内容
人教新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登飞来峰》为主要教学内容。本节课重点解析《登飞来峰》这首诗的背景、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内容包括:
1.了解《登飞来峰》的作者王安石及其时代背景;
2.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诗句,如“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情感体验:感受诗人王安石的豪情壮志,及其对政治抱负的抒发。
-文化背景:了解王安石的变法背景,以及这首诗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诗歌韵律:掌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理解其对情感表达的作用。
举例:《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重点讲解“浮云”比喻困难和障碍,“不畏”展现了诗人的勇气和决心。
2.教学难点
在教学难点方面,我发现通过案例分析、对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等方法,学生们对于难点内容的理解有所提升。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帮助他们更好地突破难点。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2020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五首诗。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借助注释、课后练习,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歌之美,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难点1.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赏析名句的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徼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诗词的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作者简介1.陈子昂(约661~702),唐代文学家。
字伯玉,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2.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自称少陵野老,后人称他杜少陵。
自唐以来,他的诗歌即被公认为“诗史”,诗人本人也被看作一代诗宗,被尊称为“诗圣”。
三、知识小窗1.介绍古体诗古体诗,多数通篇是五言句或七言句;用韵比较自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换韵。
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五言为二二一式或二一二式。
《望岳》是一首五言古诗,句式为“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登幽州台歌》背景介绍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那时武则天当政,任用酷吏,滥杀无辜。
他不畏迫害,屡次直言上谏,对武则天后期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的意见,但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
他的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反而受到打击,这使得他心情非常苦闷。
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陈子昂作为参谋,屡次向武则天进言,屡遭降职,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登幽州台歌》。
四、整体感知1.初读古诗。
生自由读诗,提出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2)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读准了字音,诗的节奏把握很准,读出了诗的韵味。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
20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2.了解有关诗词的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教学准备朗读法、品读法、背诵法,听、说、读、写相结合。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新课导入,激趣入题同学们,在我国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文化长河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百感交集,不禁悲从心中来,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的诗。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浅层阅读,整体感知(一)预习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涕泪(tì)岱宗(dài)怆然(chuàng)决眦(zì)青未了(liǎo)2.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涕:眼泪。
钟:聚集。
眦:眼眶。
缘:因为。
怆然:悲伤的样子。
会当:终当,终要。
3.走近作者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在四川)人。
唐代诗人。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他的诗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而质朴,风骨峥蝾,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
现存诗100余首,有《陈伯玉集》传世。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诗人,字子美,巩县(今河南巩县)人,世称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享有“诗圣”的美誉,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
临川(今江西省抚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下)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五首经典的中国古代诗歌,分别是《春晓》、《登鹳雀楼》、《乌衣巷》、《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江南逢李龟年》。
这些诗歌涵盖了唐代和宋代的不同风格和主题,反映了古代文人对自然景色、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领略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通过之前的学习,他们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古代诗歌。
然而,对于这些诗歌的深层含义和文化背景可能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激发他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背诵五首古代诗歌,掌握诗歌的基本朗读节奏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和欣赏五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2.难点: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文化背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诗歌创作,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对具体诗歌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用于课堂展示和情境营造。
2.诗歌文本:准备五首诗歌的文本,标注好朗读节奏和韵律。
3.参考资料:收集相关的诗歌解析和文化背景资料,用于课堂分析和拓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春天的美景,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气息。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春天的诗歌?”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代诗歌五首》。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七下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望岳》教案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望岳》相关的主题,如“诗人的壮志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朗读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活动,通过朗读体验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5.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自主拓展阅读,养成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6.增强社会责任感: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发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节奏感培养:通过正确朗读《望岳》,使学生掌握古诗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在讲解诗歌主旨时,我尽量将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他们认识到古代诗歌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很有帮助的。但也有学生表示,对于诗歌中的一些抽象意境,他们仍然觉得难以把握。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运用更多直观的教具或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诗歌意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直观图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帮助学生攻克这些难点,确保学生能够理解透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望岳》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有过登高远望的经历?”这个经历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杜甫在《望岳》中表达的壮志豪情。
-诗歌主旨的深层次理解:学生需要从诗歌中提取出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这对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提出了挑战。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第1 篇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三首诗,让我们感受到陈子昂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和孤独之感,感受到杜甫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体会到王安石不畏艰险、自信向上,主动进取的人生态度。
今日,我们将观赏两首古诗,连续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二、学习《游山西村》1、激发兴趣,导入古诗同学们,我们学过两个成语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它们是什么意思呢?山重水复指山峦重叠,水流盘曲。
柳暗花明原指前面花红柳绿,树木花草繁茂锦盛的景象,之后又比方绝处之中找到出路,突然消失的好形势。
这两个成语最早出自同一首古诗,今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陆游的这首诗。
板书课题《游山西村》。
2、展现自学,夯实基础1)简介陆游,宋代爱国诗人、词人。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现浙江省绍兴市)人。
幼年时正值金兵向南入侵,随家逃难,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训练。
中年时期,曾到四川、陕西一带,参与军队生活,由于他坚决主见抗战,政治上常常受到投降集团的压制。
但他坚持抗金主见,始终不渝。
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陆游由于支持张俊北伐失败被罢官还乡。
他晚年失去了官职,回到了家乡,报国信念始终没有衰退。
一生留下九千多首诗,大都洋溢着爱国热忱,布满收复失地的信念。
风格豪迈是他诗歌的特色。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放翁词》《渭南词》等数十个文集传世。
2)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
在此之前,陆游曾任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市)通判,因在隆兴二年(1164)主动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归里。
然而他并不心灰意冷,慷慨心犹壮(《闻雨》)的爱国心情,使他在农村生活中感受到盼望和光明,并将这种感受倾泻到自己的诗歌创作里。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己亥杂诗》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感叹时光荏苒、友情珍贵的时刻?”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代诗歌中的情感与哲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意境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己亥杂诗》相关的诗句,分析其意境和修辞手法。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创作活动。学生尝试仿写一句诗,运用所学的修辞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己亥杂诗》的基本背景和意境。这首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所作,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国家的忧虑。它是古代诗歌中的佳作,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态度和时代背景。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诗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深刻理解,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体会到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是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应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针对以上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如情境创设、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确保学生能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人教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己亥杂诗》教案
人教版(2016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五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以《登高》为例,关注诗人对人生、国家命运的感慨。
-以《望岳》为例,理解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理想的追求。
-以《春望》为例,体会诗人对战争、人民疾苦的关注。
(3)诗歌中的意象解读。
-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并解读诗歌中的意象,如《赤壁》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如何理解“大江”、“浪淘尽”等意象。
(4)古代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时代背景的关联。
-难点在于让学生了解诗人的生平、创作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朗读、示范等,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本节课的核心知识,突破难点。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提高教学效果。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画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古代诗歌在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会被鼓励分享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并讨论如何将诗歌的情感和智慧应用到生活中。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诗歌的深层含义,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并启发他们如何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汉语文学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它以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它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登高》这首诗。这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通过分析这首诗,我们可以理解古代诗歌是如何运用形象的语言和艺术手法来传达情感的。
七年级语文下册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与教学反思
20 古代诗歌五首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赏析诗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哲理,并能够学以致用。
第1课时《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国百花争艳、姹紫嫣红的文化花园中,诗歌就像是一朵馨香独具的奇葩,永开不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胸怀大志,博览群书;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屡受排挤,报国无门;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独上高楼,难寻知音。
于是他们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首千古绝唱。
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诗人们的内心世界,领略中华古诗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登幽州台歌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初步感知1.作者简介。
陈子昂(661—702),初唐著名诗人,文学家。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
他是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有《陈伯玉集》传世。
2.初读古诗。
学生自由读诗,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注意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读完后邻座互读,互相正音。
②检查初读情况:指名读,学生评议读得如何。
③赛读(男女小组)、齐读。
明确: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交错的楚辞体,注意朗读停顿,即“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目标导学二:研读诗句,深入理解1.学生再读,教师出示自主学习要求。
①结合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
②你从诗句中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③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前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古人”指谁?“来者”指谁?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境遇?明确:时间角度(前、后)。
“古人”指古代礼贤下士的明君,“来者”指现代礼贤下士的明君。
“前不见”“后不见”,时间无止无休,而自己的生命短暂,自己因“不见”明君,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功业未成,空老一生。
写出了作者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的境遇。
3.后两句诗是从什么角度写的?诗人为什么见此景而“涕下”?明确:空间角度(天、地)。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一. 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是人教版七年级最新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选取了五首古代诗歌,包括《春晓》、《宿建德江》、《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和《江雪》。
这些诗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成就。
通过学习这五首诗歌,学生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欣赏古代诗歌的美,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对古代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
但七年级的学生在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能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五首古代诗歌,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掌握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使学生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提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分析五首古代诗歌,使学生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掌握诗歌的阅读和欣赏方法。
2.教学难点:理解五首古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
2.互动教学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欣赏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提前熟悉五首古代诗歌的内容,了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提前预习五首古代诗歌,了解诗歌的内容,对诗歌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材分析:《古代诗歌五首》所选的五首诗富有艺术感染力,有的气势充沛,景象宏阔;有的情景交融,形象感人;有的感时伤别,关心国运;有的以理入诗,发人深思。
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五首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哲理。
【过程与方法】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代诗歌文化的独特魅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1.重点:(1)诵读诗歌,领略古诗的韵律美。
(2)理解诗歌内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2.难点:结合相关背景,领会诗歌主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诗人陈子昂心中的那份孤独吧!二、学习新课(一)《登幽州台歌》步骤一: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1.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
24岁举进士,以上书论政得武则天赞赏,拜麟台正字。
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
有《陈伯玉集》传世。
2.背景介绍: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人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
武攸宜缺乏将略,导致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
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战国时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遗址(在今北京西南),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步骤二:诵读诗歌,疏通诗意1.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2.听读配乐诗朗诵《登幽州台歌》。
(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诵读节奏)怆.然(chuàng) 涕.下(tì)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部编版人教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20课 古代诗歌五首 导学案导学单及教学反思》最新精品优秀获奖完美
前言:该导学案(导学单)由多位一线国家特级教师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结合教材实际精心编辑而成。
实用性强。
高质量的导学案(导学单)是高效课堂的前提和保障。
(最新精品导学案)20 古代诗歌五首课题古代诗歌五首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课时分配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
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
可适当调节。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味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过程与方法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以及不惧困难、胸怀天下的优质品质,树立热爱祖国、兴我中华的远大理想。
课前预习作者简介陈子昂(约659—700),字伯玉,射洪人,唐代文学家。
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两次从军边塞,后被县令段简迫害,冤死狱中。
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
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有诗集《感遇诗》《陈伯玉集》等传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河南府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等。
1。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举例:《登高》中的对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泊船瓜洲》中的用典:“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3)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通过学习诗歌,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风貌,提高文化素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古代诗歌的韵律、对仗和修辞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首古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诗歌创作练习,让学生们体验如何运用韵律、对仗和修辞来表达情感。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章节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提升学生对古代诗歌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古代诗歌五首》,使学生能够感受和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提高文学鉴赏水平;二是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古代诗歌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自豪感;三是锻炼学生的思辨与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四是培育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些核心素养目标与新教材要求相符,有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举例:《望岳》中泰山的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义;《泊船瓜洲》中瓜洲的历史地位。
2.教学难点
(1)诗歌情感的理解: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古代诗人的情感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突破。
方法:通过讲解诗歌背景、分析关键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降低理解难度。
(2)古代诗歌技巧的掌握:对于韵律、对仗、修辞等技巧,学生可能感到陌生,需要教师详细讲解并举例说明。
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教案新人教版
3.实验器材:如果本节课涉及实验,需要提前准备实验器材,并确保其完整性和安全性。例如,如果安排学生体验古代农村生活中的某些活动,需要准备相应的器材和材料,并确保学生的安全。
-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游山西村》的诗歌鉴赏作文,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
-要求学生选择一首其他陆游的诗作进行阅读和分析,了解陆游的诗歌创作风格和特点。
-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拓展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互相交流学习经验,提高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解决办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推测诗人情感的转变,从而理解意象与情感的关联。利用资料卡片,介绍诗中出现的典故,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化背景,进而理解诗句的深层含义。
教学资源准备
1.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2024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20《古代诗歌五首》游山西村》的教材,以便学生能够跟随教学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游山西村》这首诗的知识点。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游山西村》这首诗,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吉林省榆树市第二中学校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教案
3.词语解释:学习诗中的重点词语,理解其在诗句中的含义。
4.诗句翻译:翻译五首诗歌,把握诗句的基本意思,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5.诗歌主题与艺术特色分析:探讨五首诗歌的主题思想,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6.课后作业:结合所学内容,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了《古代诗歌五首》,整体来看,教学效果还是不错的。我发现同学们对古代诗歌的兴趣比较浓厚,尤其是通过朗读和讨论,大家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首先,对于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部分同学仍然存在理解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诗人的情感,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情境创设等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意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古代诗歌是一种具有独特韵律、节奏和意境的文学形式。它是中华文化瑰宝,传承了先人的智慧和情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望岳》。这首诗展示了古代诗歌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古代诗歌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古代诗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0课《古代诗歌五首 登飞来峰》教案含反思 新人教版
《登飞来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大致理解诗中描述的情景。
2. 想像诗句描绘的景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蕴含的道理。
3.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
教学重点:诵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能够准确描述诗歌的情景,并且体会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领悟诗句中的深刻哲理,明白人应该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站得高、看得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传说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在讲课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天,灵隐寺的济公和尚突然心血来潮,算知有一座山峰就要从远处飞来,那时,灵隐寺前是个村庄,济公怕飞来的山峰压死人,就奔进村里劝大家赶快离开。
村里人因平时看惯济公疯疯颠颠,爱捉弄人,以为这次又是寻大家的开心,因此谁也没有听他的话。
眼看山峰就要飞来,济公急了,就冲进一户娶新娘的人家,背起正在拜堂的新娘子就跑。
村人见和尚抢新娘,就都呼喊着追了出来。
人们正追着,忽听风声呼呼,天昏地暗,“轰隆隆”一声,一座山峰飞降灵隐寺前,压没了整个村庄。
这时,人们才明白济公抢新娘是为了拯救大家,于是就把这座山峰称为“飞来峰”。
)(出示图画)千年前的一个夏天,有位年青人,登上此峰,触发感想,作了一首诗,叫《登飞来峰》。
今天,就让我们开启时空之旅,跨越千年,与诗人对话,感受此诗的意境。
(板书课题,作者)二、自学交流,解释诗句:引言:学习古诗的目的就在于诵读,吟咏,而想读好诗,则要理解诗意。
(一)出示自学目标:1、交流资料,了解飞来峰、作者以及诗歌的背景。
2、有感情地朗读诗句,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3、通过查字典或有关资料,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二)出示自学提示:1、每人读诗中的一句。
2、解释所读诗句的意思。
3、交流重点字的意思。
(三)小组汇报自学情况:1、读课文,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反思在进行古代诗歌五首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古代诗歌的魅力以及教学中的一些挑战和收获。
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活动的反思。
首先,诗歌的选择至关重要。
我选择了五首具有代表性的古代诗歌,包括《静夜思》、《登鹳雀楼》、《春晓》、《望岳》和《江雪》。
这些诗歌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情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古代诗人的丰富情感和深邃思想。
在教学方法上,我采用了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的背景和意境,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诗歌的美;通过朗诵诗歌,让学生在听觉上体验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在思想上碰撞出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部分学生对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感到陌生,导致他们难以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增加了对诗歌背景和作者的介绍,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诗歌的初步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了学生个体差异的问题。
有些学生对诗歌有很高的兴趣和理解能力,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引导和帮助。
因此,我在课堂上采取了分层教学的方法,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程度的指导和支持。
此外,我还发现诗歌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去感受诗歌的美,去体会诗人的情感,去思考诗歌背后的文化和哲学。
在教学效果上,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对诗歌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但还有一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总的来说,这次古代诗歌五首的教学活动是一次宝贵的经验。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诗歌的魅力,也让我认识到了教学中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探索,我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走进古代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歌的美,理解诗歌的深意,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登幽州台歌》教学反思上信中学陈道锋学校为了使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给我了这次与优秀教师交流学习的机会,在此表示感谢。
本节课我讲的是《登幽州台歌》这首古诗,这是一首登高怀远、吊古伤今的精神悲曲,是一曲在悲愤中用泪和恨高呼的生命悲歌,这首诗篇幅短小,仅仅二十二个字,但却具有高度抽象性与巨大概括力,备课时就感觉学生难以理解,所以准备了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以及一些教材中没有的注释,帮助学生来理解。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以不同形式来说出或是表演展示他们的感悟体会。
为了能使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我特地准备了朗诵视频,感觉学生听完稍有体会;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我播放了本诗作者写诗前的坎坷经历的动画视频,感觉学生看的津津有味。
但是尽管我准备充分,上完后反思,还是觉得遗憾诸多:1、本节课我没有让学生提前预习,是我最大的失误。
本以为一节课就学这么一首短诗,课上看书就能了解的,结果发现学生还是不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课上有些迷茫。
2、学生历史知识的缺乏是学生理解本诗一道高坎,而我在相关资料介绍时,可能有点仓促,使得学生在听讲时感觉茫然,思考问题不够积极。
3、还是前面原因,导致学生不好理解,所以在讲课时我讲得时间还有些多,而留给学生体验的时间太少,没有达到让学生去感受诗文情境。
4、部分环节时间安排不好,应该再节省3分钟时间,最后让各组学生上黑板默写古诗。
以上问题,我如果改正,以后上课一定会有进步的,还请各位评委老师能提出宝贵意见,促进我们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望岳》教学反思很诚恳地说,我是不敢这样回忆这一堂课的,这大概是自己讲过所有课中最失败的一节课,同样也是收获和思考最多的一节课。
在选公开课的篇目之前,我给自己上了一堂克服心理恐惧症的课。
我向来是不敢讲古诗词的,因为我总觉得自己诗词功底不深厚,不像现代文那般容易把握,也不像文言文那般容易形成套路。
诗歌中所蕴含的感情。
都说知人论世,对于诗人,也是一样。
虽然大学里对古代文学家有所学习,但终究觉得自己只是浮在了水面上,水底的世界,我并不知晓。
最终选择了这首看起来很简单也很好把握的一首诗歌。
用一句话来说,这堂课过程很痛苦,结局很凄惨。
这堂课,是失败的,没有达到我预设的标准。
课件做如下设计:1.作者简介(PPT)2.杜甫的创作历分为四个时期(教师口述)3.杜甫四个时期的作品展示(PPT)4.《望岳》的写作背景5(教师口述)6.望岳诗 7.品读诗歌(A 局部赏析,你最喜欢哪一句。
B 杜甫望泰山,角度有无发生变化PPT)8.品味诗语(A诗中泰山景象的特点是什么?B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ppt)9.品悟诗理(A从诗里可以看到一个怎样形象地杜甫?B 请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感受或启发ppt)10.诗海拾贝(哪一些名句抒发的情怀和本诗类似ppt )11.(望岳中,杜甫赋予了泰山精神的光芒,泰山也给予了杜甫人生的激励。
所以,诗不仅要品景,品情,还要品人。
永远的诗歌,永远也读不尽……学习诗歌,需要我们用眼睛去看,用心灵去读,用人生去悟)12.练习部分(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填写句子、你能把这首诗背诵下来么、中考链接)隔了这么多天,再回过头来看当初设计的课件,才发现,自己所要向学生们呈现的内容太多太多了,我试图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们既做到情感的体验,又做到知识点的把握,最后发现,课堂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
或许跟孩们的默契还不够,这仅仅是与他们学习的第四堂课,可是,这完全不该是这堂课失败的原因。
回归到底,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就是败的。
课堂上主要解决了品读诗歌环节,品味诗语与品悟诗理穿插在品读诗歌中。
课后,有语文老师指出,课堂环节意识不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没有体现,课堂容量太大。
陈校长听了后20分钟,他在评课中指出,这堂课没有回归到考试的知识点当中来。
其实,我对这些话,是想辩解的,因为整课的学生参与以及引导析都是在前半段,后半段的教学依旧以启发引导为主,只不过的确缺少了总结性的知识。
《登飞来峰》教学反思课一上完,我的心情除了难受,还是难受,因为课上得比我预想中的要糟很多。
同事们安慰我,是孩子们不勉够配合,可是我心里清楚得很,这怎么能怪孩子们呢!于是,静下心来,不断反思,以下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1、删繁就简。
上完这堂课后,我更真切地体会那个教学理:“语文教学很简单”。
他说课堂教学要简单,首先,教学环节要简单些。
教学设计,要懂得舍弃,要大胆舍弃那些看似精彩而实际上对教学效果没有意义的环节。
纵观这一节课,我发现对王安石那几首诗的拓展,特别是后面的唱诗环节,可以大胆地删去。
所以,我难受!2、避急求稳。
说到这一点,就暴露了我这堂课最大的缺点,胸中有案,心中无生。
一开始,我就担心我的课没办法上完,满脑子都是教案。
因此,课上就是我急于求成的表现。
反之,就是对学生关注得太少。
评判一堂课上得精不精彩,不在于你的教案设计得怎么样,而在于你的眼中有没有装满学生。
正因为这样,所以课堂上,我的评价语言单一,我的指导不够细致。
所以,我惭愧!3、有备无患。
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还是要备学生。
我很用心地在备教材,却很“放心”地备学生。
去熟悉班级时,我只是简单地向他们提出几个预习要求,没有叫他们起来读一读,没有了解他们当中谁的朗读水平最好,看看他们的朗读水平怎样;没有问一问平时是怎样上古诗的……这会儿才真正的明白熟悉班级的真正含义,就是要关注学情。
因此,在课中,当教学第二环节时读诗时,一听到学生的朗读水平那样时,我便慌了手脚。
倘若如此,我得马上改变我的教学策略,既然学生都没办法读懂读通的话,那就得在这个地方下一番功夫,得指导得细致些,包括划节奏线,标重音等。
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引导学生去感悟意境。
更致命的是我的教案改了,但是我却没有再试上(因为在班上上得实在很精彩),我太高估自己了!以下,是我课堂中的两个教学细节,如果再让我上的话,我会这么做:1、听师范读后,想想诗中描写了哪几种景物?生回答我作画时,当学生说自己看到了太海,看到了树木时,我得让学生继续说,我作画,让黑板呈现出一副即兴的画作,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然后,对学生说:“这画美吗?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看到这样美丽的画面的?”然后引导学生说出是站在飞来峰的塔顶上。
接着,再来引导学生感受塔高,最后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到远”的道理,我想这样一来,水到渠成,而不会牵强附会了。
2、引导学生理解浮云的含义时,我问道:“想一想,王安石在实行变法时,他会遇到哪些困难?时,我得让学生说,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总结:“孩子们,这就是‘浮云’的含义,你们真的是太厉害了,这么难以理解的词你们竟然读懂了,不简单啊!”在这基础上,我会说:“我想,你们肯定也能读懂王安石心中的话。
当王安石遇到这些困难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会对自己说些什么话?”然后让学生交流,走进诗人的内心,那么诗蕴的体会就不在话下了。
我得学习,学习,再学习,因为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只有真真正正地“身在最高层”,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啊!《游山西村》教学反思《游山西村》,作者陆游,是宋代著名诗人。
作者围绕一个“游”字贯穿全文,描写了山西村村民纯朴的民风,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
尤其是最后两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成为千古传颂的名句。
在《游山西村》中,“游”字贯穿全诗,我的教学也围绕“游”字展开。
教学中,我要求学生读了古诗之后,谈一谈自己对题目的认识。
之后马上抛出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到山西村游玩,游得高兴还是不高兴呢?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玩得很高兴;另一种认为玩得不高兴。
我没有及早下结论,而是要求孩子们自己再次阅读古诗,通过对诗中的词句的理解,看作者究竟游得高兴不高兴。
于是课堂就在学生的思索辩论中轻松地进行着。
教学结束之后,我思索着,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让我感慨良多:1、“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这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布鲁纳)”。
当学生的认识没有统一,或是没有达到教师认为的高度或深度时,教师不必端出正确的答案,更不必马上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
教师此刻要做的是,将学生的答案搁置一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对文本的深层次的阅读,使他们自己感悟到文本中蕴含的情绪。
此时,教师再稍加引导,学生的认识就会更加清楚。
2、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学习的情境。
要结合学生生活实际,通过教师优美诗意的语言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所营造的意境。
3、当学生有了新的见解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
当学生在展示时,教师要当一个好的听众,适时给予学生引导,给予学生鼓励。
《己亥杂诗(其五)》教学反思本诗一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
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
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重重的色彩。
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
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
三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
可以对整首诗进行赏析,也可以对单独的某个句子或某个字进行赏析。
引领学生感受诗人的政治理想以及那至死不渝的执着态度。
【素材积累】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2、摘有欢声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
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地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
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真好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