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合集下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观察物体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观察物体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观察物体看一看(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2.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小事开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3.增强学生的注意力和专注力,培养学生对周围环境的敏感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特征;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将平常的观察变得更加有意义。

三、教学准备1.教师:一张白板,一块数学教学钟,一只笔;2.学生:课本、练习册。

四、教学流程1. 导入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物品,例如书、笔等用品,让学生看一看,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件物品都有它的特征,例如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的特点。

2. 讲解教师通过谈论生活中的例子,如上述用品中的特点,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观察物品不仅可以有趣,还可以有实际意义。

3. 学生演练一名学生上黑板,做出一个手势或摆姿势,让其他学生看一看,然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这个手势或摆姿势的特征,例如左手举起、手掌向上等等。

这样的演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4. 学生互动将三名学生站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其他学生看一看,然后让其他学生说出这三名学生各自的特征。

例如,学生 A 很高,学生 B 穿的是蓝色上衣,学生 C 梳了一个很有型的发型等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关注周围环境,同时也可以锻炼他们的注意力和专注力。

5. 讲解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幅图案,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出这幅图案的特征,例如颜色、形状等等。

这样的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观察物品的过程和方法。

6. 学生演练让随机的两名学生进行汉字书写比赛,让其余学生观察他们的笔迹,然后让其余学生说出这两名学生笔迹的不同之处。

这样的演练可以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笔迹分析能力。

7. 总结教师向学生简要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要求学生进行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作业1. 观察家中的一个家族成员的特征,写下他们的特点有哪些。

作业2. 在课外的时间中进行观察,写下所见所闻。

作业3. 通过观察动物的方式,了解它们的特征,例如它们的眼睛、身体、行动方式等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1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1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 1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教学目标
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并能够掌握以下内容: - 了解数墨和作物收成的关系。

- 理解算式的含义,能够用算式计算数量关系。

- 能够熟练使用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掌握算式的含义及其使用方法。

•能够用算式计算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知(5分钟)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墨和作物收成图片,询问他们是否注意到这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作物收成的数量与种植的作物数量之间存在数量关系。

二、讲解新知(15分钟)
•对算式进行简单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算式的含义和使用场景。

•通过示例讲解算式的使用方法,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写出对应的算式。

三、练习操作(25分钟)
•让学生通过课堂练习题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

•对于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指导和补充讲解。

四、小结回顾(5分钟)
•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确认学生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提出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解答和讨论。

课后作业
•布置适量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资源
•课本。

•课后练习题。

教学评估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评估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对存在困难或问题的学生进行指导和提醒。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1_看一看(一)(3)-》-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1_看一看(一)(3)-》-北师大版

说课稿《2.1 看一看(一)(3)-北师大版》一、教材分析《看一看(一)(3)》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课程的第二单元的第1课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几何图形和平移、旋转现象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需要能够辨别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和几何图形,并能够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几何图形进行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旧知识,如平移、旋转现象,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几何图形,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1)观察物体教师展示一些实际的物体,如玩具、书籍等,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到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会有所不同。

(2)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如上下、左右、前后等。

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

3. 巩固练习学生通过完成一些实际的练习题,如找出隐藏的图形、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等,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教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根据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设计一个房间的布局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如观察、操作、交流等,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同时,通过学生的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解决,评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调整。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1_看一看(一)(4)-》-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1_看一看(一)(4)-》-北师大版

《2.1 看一看(一)(4)-》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看一看(一)(4)》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物体的相对位置,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内容安排上,教材通过生活情境引出观察物体的主题,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不同观察点对物体形状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并能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说出所看到的形状。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并描述出所看到的形状。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四、教学策略1. 情境导入:通过生活情境引出观察物体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观察操作:让学生实际操作,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3. 交流分享:引导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归纳,使学生形成对物体观察的完整认识。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如教室里的桌子、椅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通过情境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观察操作(10分钟)教师准备一些实物模型,如正方体、长方体等,让学生从不同位置观察并描述所看到的形状。

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上、下、左、右、前、后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3. 交流分享(5分钟)每组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进行分享,其他组的学生进行评价。

教师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所看到的物体形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1课时《看一看(一)》示范课教案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第1课时《看一看(一)》示范课教案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1课时看一看(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所学内容是在一年级学习“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发展到“从三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教材设计这个观察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纸箱后体验: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

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亲自走到不同的位置进行实地的观察体验,再通过找一找、连一连、看一看、想一想及数学游戏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现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且最多能看到3个面,从而不断培养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 8教学目标:1、能正确辨认从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3、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

教学难点:能正确辨认从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过程:2/ 83/ 8师:同学们说得有理有据,很好。

那么站在一个位置观察长方体,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呢?老师先请同学们猜想最多能看到几个面,再请个别同学示范观察描述什么情况下只能看到1个面,站在什么位置可以看到两个面,站在什么位置观察可以看到3个面……4/ 8师小结:站在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能看到3个面,最少能看到1个面。

为什么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师:同学们可真棒,能够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长方体的形状。

老师决定送你们每个小组一个礼物,看看这是什么?教师展示课前准备的玩具熊。

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观察一下我们的小礼物吧。

请学生汇报:你坐在小熊的哪边?你看到了小熊的什么?你们看到的图形一样吗?(让每个学生体验从不同位置全面的观察小熊)师:奇思、妙想、淘气、笑笑也在观察小熊,下面的四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呢?5/ 8师总结:1.从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相同的。

2.从相对两个位置观察物体时,所观察到的物体的方向正好相反。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2.1看一看(一)》精品教案

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2.1看一看(一)》精品教案

二观察物体第1课时看一看(一)教材第13~14页内容。

知识与能力: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培养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长方体的相对位置。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立体图形所看到的形状可能不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学好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养成严谨务实的学习习惯。

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等词描述长方体的相对位置。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空间想象能力。

一、情境导入观察教师。

1.教师正面对着学生,让学生先仔细观察,互相说说看到了老师的什么?2.教师侧面对着学生,再让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与刚才比有什么不同?3.教师背对着学生,再次让学生说说看到了什么。

小结:观察的方向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要学习观察物体中的数学知识。

[板书课题:看一看(一)]二、新知探究1.课件出示自学目标:在拼搭和观察立体图形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并初步学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长方体的相对位置。

2.观察长方体。

(1)三人为一小组拿出学具长方体,尝试从不同角度观察;预设生1:我看到了长方体的一个面。

生2:我看到了三个面。

生3:我也看到了三个面。

师:尝试一下,能看到四个面吗?学生尝试之后发现,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2)想一想,连一连。

教师出示教材上笑笑、淘气和妙想观察长方体的场景。

师:仔细观察情境图,说说情境图旁边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并用线连起来。

教师总结:由此我们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看到的面不一样;站在同一个位置上观察,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3.给熊猫拍照。

师:看,老师这里有一只可爱的熊猫宝宝,让我们给它拍照吧!教师将熊猫玩具放在讲桌上,然后从前、后、左、右四个方向给熊猫玩具拍照,并呈现拍摄的照片。

师:这四幅照片分别是从哪个位置拍的?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同桌交流讨论汇报,教师点评。

4.观察小熊。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7)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7)

北师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看一看(一)》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一课时《看一看(一)》二、教材分析:本节所学内容是在一年级学习“从两个方向观察物体”的基础上发展到“从多个方向观察简单物体”的。

本节课要继续发展观察物体的经验:一是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多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二是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三是初步感知从相对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反的。

从而不断培养和初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获得观察物体的一些经验,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因为本课的内容主要是学生在观察、操作、小组活动、讨论等环节中进行,所以学生的兴趣浓厚,积极性高。

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再通过变换角度的观察,学生从感性上有了真正的体验,学起来比较轻松,但对判断所观察的物体形状还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了解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初步感知从相对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反的。

2、过程与方法: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初步发展空间观念。

五、教学重点:能正确观察物体并指出物体的正面,反面和侧面。

教学难点:1.知道从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2.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六、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题单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以前我们学过前、后、左、右、上、下等方位词,现在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好吗?好,全体起立,听老师的指令做动作,比一比看谁反应快!上拍拍,下拍怕……通过刚才的游戏看出同学们反应真快,下面我就要考考同学们的眼力,看一看这节课我们要观察物体的什么呢?【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1 看一看(一)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2.1 看一看(一)教案含反思(表格式)

二观察物体第1课时看一看(一)教学内容:教材第13~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1能根据实物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在实物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3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能根据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教学难点: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长方形纸盒等。

预设:图中小朋友们都在观察纸盒。

笑笑站在纸盒的左侧,从左边观察纸盒;淘气站在桌子后面的椅子上观察,从纸盒的上面观察;妙想站在右前方对着纸盒的一个角观察。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这样的长方体纸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板书课题:看一看(一)]1小组活动:利用实物(长方体纸盒)进行观察。

(1)在不同位置观察纸盒。

(2)交流:小组内同学模拟主题图中的情境,站在与图中相符的位置轮流观察,互相说一说自己看到了哪几个面。

预设:站在淘气的位置从上面观察,只能看到上面1个面;站在笑笑的位置从左边观察,能看到左侧面和上面2个面;站在妙想的位置从右前方观察,能看到右侧面、右面和上面3个面。

(3)想一想,如果把你们的位置调换,再观察这个纸盒,看到的结果和现在一样吗?预设:交换位置,看到的结果和现在不一样。

2观察主题图,独立想象判断。

(1)出示问题中的三幅图,让学生结合刚才的观察独立思考和判断:分别是哪个小朋友看到的?连一连。

(2)完成后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3)组织集体交流:这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你是如何判断的?(引导学生说清楚在哪个位置能看到几个面)①第一幅图是淘气从上面观察到的,只能看到1个面;②第二幅图是笑笑从左边观察到的,能看到2个面;③第三幅图是妙想从右前方观察到的,能看到3个面。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看一看一》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看一看一》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看一看一》优秀教案教学设计1看一看(一)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本节课的任务是在一年级的基础上继续帮助学生积累观察物体的经验。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基础,教学设计如下:1.精心设计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要上好一节课,导入很重要。

好的导入能强有力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本节课开始之前,选择《画鸡蛋》这个故事引入新课,熟悉的情境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且能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亲切感,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想象推理与观察验证相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教学中,当学生根据主题图进行想象与推理之后,让他们模拟主题图中的情境,站在与图中人物相符的位置进行观察,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

这样的安排既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又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使学生懂得猜想需要验证的道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长方体投票箱玩具熊学生准备长方体实物玩具熊教学过程⊙激趣导入1.课件出示《画鸡蛋》的故事。

四百多年前,意大利有个著名的画家叫达·芬奇。

达·芬奇开始学画的时候,老师天天叫他画鸡蛋。

他画了一个又一个,有些不耐烦了,就对老师说:“老师,画鸡蛋太简单了,我可以画点别的吗?”老师严肃地说:“你以为画鸡蛋很容易吗?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就是同一个鸡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也不一样。

你要认真观察,认真练习,才能把鸡蛋画好。

”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又画了许许多多不同的鸡蛋。

这件事对达·芬奇的影响很大。

从此,他不管做什么事都非常认真。

2.阅读后提问: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让达·芬奇画鸡蛋吗?(学生根据故事内容回答:在一千个鸡蛋中,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

就是同一个鸡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也不一样) 师:一个鸡蛋从不同的位置观察,会看到不同的形状,那么其他物体呢?我们这节课也来体验一下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乐趣。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1课时 看一看(一)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1课时 看一看(一)

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2单元第1课时看一看
(一)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比较符号“>”、“<”以及等于符号“=”。

2.能够正确运用比较符号和等于符号。

3.学会用自然语言描述数字的大小关系。

二、教学内容
1.认识比较符号“<”、“>”和等于符号“=”。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3.用自然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三、教学重点
1.认识比较符号“<”、“>”和等于符号“=”。

2.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四、教学难点
1.用自然语言描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五、教学方法
1.图片解说法。

2.情境模拟法。

六、教学过程
1.通过图片解说法,向学生介绍比较符号“<”、“>”和等于符号“=”。

2.教师示范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并要求学生仿照教师的示范进行练习。

3.情境模拟法:学生根据给出的生活场景,判断数字大小关系,并用自然语言描述数字大小。

4.教师小结本节课内容。

七、教学评价
1.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

2.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

八、教学安排
1.教学时间:40分钟。

2.教学地点:课堂。

九、教学资源
1.教学图片。

2.课件。

十、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使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比较符号和等于符号的用法,但是在情境模拟法环节,部分学生表现不够积极,后续需要思考更好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看一看(一)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看一看(一)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看一看(一) | 北师大版课程目标1.学习认识和理解数的意义2.学习认识和使用十进位制3.学习认识和写出数表4.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材工具1.数学课本2.计算器教学重点1.正确理解和运用十进位制2.掌握数的大小比较方法3.学会使用数表查找数的大小关系教学难点1.学生正确使用数表查找数的大小关系2.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十进制计数法教学内容1.活动1:引入老师通过口头解释和实物展示,帮助学生认识数的大小关系。

例如:手指的个数少于手掌,手掌少于面盆,面盆少于水桶等等。

2.活动2:进一步理解数的意义通过口头讲解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数代表了数量的意义。

比如,1个苹果、2个苹果、3个苹果等等,每增加一个数就是增加了一个苹果的数量。

3.活动3:认识十进位制让学生通过观察物品数量的变化,引导学生认识十进位制。

例如,1个,10个,100个,1000个……每一级都是10倍于前一级。

4.活动4:使用计算器比较数的大小关系让学生通过计算器练习,学习如何使用十进位制比较数的大小关系。

例如比较40和70的大小,学生可以通过将数输入计算器再进行比较的方式来得出答案。

5.活动5:使用数表找出数的大小关系老师通过实物展示和口头解释,引导学生使用数表查找出数的大小关系。

例如,老师将纸张上的数表放在课桌上,随机提出几个数字,然后让学生找出两个数字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解释自己的答案。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认识和掌握数的意义和十进位制等概念,能够正确比较数的大小关系,并能够使用数表查找数的大小关系。

这是学生数学学习中重要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并为之后学习更高级的数学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1_看一看(一)(2)-》-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1_看一看(一)(2)-》-北师大版

《2.1 看一看(一)(2)》说课稿一、说教材《看一看(一)(2)》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加减法和简单的乘除法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提高数感和运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学情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加减法和乘除法,对100以内数的认识也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还停留在直观、具体的层面,缺乏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和分析。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例中抽象出数的概念,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巩固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掌握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运算顺序,提高运算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运算顺序,提高运算能力。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数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五、说教学策略1. 情境导入:通过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的概念。

2. 观察与操作: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探索数的运算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交流与讨论: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讨论,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数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同时进行适当的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说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图片或者讲述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看一看(一)》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一课时《 看一看(一)》 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一课时《看一看(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数字组成的意义,会用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等方式读出3-4位数。

2.应用数学方法计算出3-4位数的各位数字之和。

3.能辨别百位、十位、个位的位置。

技能目标1.懂得数字组成规律,能看懂数字中所蕴含的信息。

2.认真观察数字,准确辨别百位、十位、个位的位置,并且根据数字位置及含义进行简单的计算。

3.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其观察和感受。

情感目标通过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理解数字含义和运用数字的能力,增强学生对数学学科的信心与兴趣,培养其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学会认识3-4位数,领会数字背后的含义。

2.掌握计算3-4位数各位数字之和的方法。

教学难点1.学生对数字的概念的认识能力。

2.计算3-4位数各位数字之和的方法。

三、教学内容1. 探究数字组成与意义教师通过游戏方式,引导学生利用环境中的物品进行数数游戏,让学生认识数字的组成及意义。

2. 认识3-4位数针对数学课上所学内容,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教师展示3-4位数的形态,让学生了解3-4位数的规律,并领会数字背后的含义。

3. 计算各位数字之和教师通过展示3-4位数分解成各位数之和的方法,引导学生计算数的各位数字之和。

在计算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百、十、个位各自所代表的数字含义。

四、教学方法1. 游戏探究法通过有趣的游戏,引导学生了解数字的组成与意义,培养学生对数字的认识能力及观察能力。

2. 图片展示法通过真实的图片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3-4位数的规律及数字含义。

3. 计算分解法通过分解计算数的各位数之和,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及及各位数的意义。

五、教学步骤1. 热身通过数数游戏,让学生活跃起来。

2. 展示数字针对课上所学内容,通过图片展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3-4位数的规律,并领会数字背后的含义。

3. 计算各位数字之和通过分解计算数的各位数之和,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及及各位数的意义。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看一看(一)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能够辨认和计算教材中出现的三位以内的加法算式。

2.能够运用加法算式解决数学问题。

3.能够阅读并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掌握三位以内的加法算式和运算规则。

2.能够在解决问题时灵活应用加法算式。

3.能够准确阅读和理解教材中的相关问题。

教学难点1.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理解和应用加法算式。

2.能够准确解读和理解教材中复杂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需要准备教材《三年级数学上册》,以及师生用品(黑板、粉笔等)。

2.准备加法算式的实物或图片作为教学素材。

3.准备相关小组活动和游戏,以便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1. 导入(3分钟)1.教师首先让学生回顾前几节课的内容,包括三位以内的数字、加法算式等。

2.介绍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 新课讲解(35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重点:三位以内的加法算式。

2.通过教材中的实例讲解加法算式的方法和运算规则。

3.引导学生理解加法运算的本质:把两个数加起来得到一个新的数。

4.将教材中的实例纸条等实物搭配加法算式进行演示,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感受。

5.演示完后,教师让学生手抄加法算式,并进行计算练习。

6.通过实例要求学生讲述自己解题的过程和方法,加深对加法运算的理解和记忆。

3. 小组合作活动(15分钟)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从文本中选取一个问题,并给出解题方法和答案。

2.小组之间进行答案和解题方法的交流和学习,学生成功完成小组任务。

4. 游戏活动(10分钟)1.介绍教室游戏“快速数学计算”,学生依据教师出示的加法算式,在规定时间内独立计算得出结果,获得高分。

2.游戏结束后,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和成绩进行评价。

5. 课堂小结(2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总结,并提供相关练习题。

2.提醒学生复习学过的内容,并为下节课的内容做好必要的准备。

教学过程优化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以提高教学效果:1.将课堂开放,允许学生就教材中的有关问题提出疑问并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1_看一看》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1_看一看》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1 看一看》一、说教材1. 教材分析《看一看》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的重要内容。

此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和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法的估算方法;经历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运用加减法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3.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学生能够运用加减法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教学难点: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从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并运用加减法估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二、说学情1. 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和表内乘法等知识。

这些知识为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奠定了基础。

2. 学生生活经验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如购物时对价格的估算等。

这些经验有助于学生理解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3. 学生认知特点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具体情境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以情境导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提升为主要教学方法。

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分享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进行总结提升,使学生掌握加减法估算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1)创设情境出示课件,展示购物场景。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1 观察物体看一看|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不同角度下的物体,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体的三视图,并能正确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

教学内容1. 物体的三视图2. 物体的基本特征3. 观察和描述物体的方法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物体的三视图的概念及其识别2. 物体的基本特征的描述3. 观察和描述物体的方法难点1. 理解和掌握物体的三视图的概念2. 正确识别和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3. 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准确描述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物体模型、图片、多媒体设备2. 学具:观察记录表、画图工具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通过展示一些物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物体的名称,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环节:探究1. 分组让学生观察物体模型,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并记录下所看到的视图。

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讨论,发现物体的三视图,并理解其概念。

3. 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物体的基本特征,如形状、颜色、大小等。

第三环节:实践1. 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实践活动,通过观察和描述,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物体的三视图和基本特征。

2. 引导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将所观察到的物体的三视图和基本特征表现出来。

板书设计1. 物体的三视图的概念及其识别2. 物体的基本特征的描述3. 观察和描述物体的方法作业设计1. 观察并描述家里的一个物体,画出其三视图。

2. 选择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并描述其基本特征。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描述物体的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物体的三视图和基本特征。

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观察和描述的机会,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教学过程详细补充第一环节:导入1. 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图片,如书本、铅笔盒、玩具等,让学生快速识别并说出物体的名称。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1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1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2.1 看一看(一)∣北师大版教学背景本课是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看一看”的第一节课。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图表的基本知识和实际意义,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观察、用语言描述,并初步认识折线图。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折线图的构成和作用;2.理解折线图中数据的含义;3.掌握用语言描述折线图的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2.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3.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2.培养学生的认真负责的态度;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意识。

教学内容1. 导入新课老师出示一张折线图,让学生试着观察并回答下列问题:1.这是一张什么图表?2.图表的横坐标和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3.图表反映了哪些数据的变化?4.从图表中能读出哪些信息?通过学生的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折线图。

2. 学习新知识老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学习折线图的基本构成和作用。

其中,老师重点解释折线图的两个要素:横坐标和纵坐标。

接着,老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发一张折线图,让学生自主探究折线图中数据的含义。

3. 分组讨论学生就自己组的折线图进行分析,讨论并记录以下问题:1.该图表反映了哪些数据的变化?2.这些数据有何实际意义?3.从图表中能读出哪些信息?4.该图表有什么特点?每组讨论完成后,由组长向其他小组汇报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4. 组内合作学生分组,设计一张自己的折线图,并给予相应的解释。

要求:图表要包含至少三个数据,且反映实际情况。

同学之间要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老师在课堂上巡视辅导。

5. 课堂呈现每个小组派出一位同学,向全班展示自己的折线图,并向同学们讲解图表的要素和反映的数据含义。

其他同学可以就该图表提出问题或者发表自己的观点。

同时,老师也会对同学们的总结作出点评。

教学手段1.演示法:利用幻灯片方式展示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折线图;2.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锻炼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组内合作,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看一看(一)-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看一看(一)-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用图形和数字表示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

•能够通过对比大小指出100以内数的大小先后次序。

1.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推理问题的能力。

•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途径的能力。

•让学生认识和掌握数学的专业术语。

1.3 情感目标•让学生养成乐于观察、思考、探究的习惯。

•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和表达自己的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通过图形与数字两种方式,让学生认识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以及大小先后次序。

•让学生掌握数学专业术语:大、小、相等、排序等。

2.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通过图形和数字两种方式,清楚的认识大小的概念。

•帮助学生识别数的大小的先后关系。

3.1 教师引入让学生把口袋里的硬币取出来,然后把它们按大小排序。

3.2 拓展教师介绍:通过硬币的排序,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大小的概念。

在这节课我们会学习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专业术语——大小。

教师通过拿出不同大小的卡片,让学生通过视觉感受学习大小的概念,并掌握大小排序的方法。

3.3 讲解教师通过图形展示不同数量的物品,让学生观察并通过归纳、推理物品的大小关系,了解100以内数的大小先后次序。

教师通过数字展示不同数字的大小,让学生对比大小,明确数字的大小概念。

3.4 操练教师通过多张纸质图片,让学生看图比较,找规律,掌握排序的方法。

3.5 温故知新通过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巩固学生对于数字大小概念的理解。

四、作业1.制作一个100以内数的大小图表;2.家长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中完成大小排序作业。

五、板书设计大小相等排序257252257757通过本次课的教学,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了100以内数的大小关系,增强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掌握数学专业术语的能力。

同时,教师在过程中也要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思维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在课程中不仅掌握专业知识,也能够培养出分析问题、思维逻辑等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1 看一看(一)(3)-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1 看一看(一)(3)-北师大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2.1 看一看(一)(3)-北师大版一、课时目标1.识别四则运算中的加法;2.掌握加法的运算方法;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学会识别加法;2.教学加数、和的含义;3.解决学生掌握运算方法中容易出现的错误。

三、教学难点1.加数、和的概念较难把握;2.学生对加法运算容易出现理解偏差。

四、教学准备1.教师:黑板、粉笔、课件等;2.学生:数学书、练习册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把几道简单的加法题写在黑板上,告诉学生这里是一个小小的数学竞赛(如 1 + 2,3 + 4 等加法题),让学生积极参与。

2. 新课讲解(20分钟)教师出示幻灯片或者课件,向学生介绍加法的概念,解释加数和和的含义,并给学生讲解加法的运算方法。

同时,可以给学生演示几个加法的例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 练习环节(20分钟)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基本能力和程度出示一些加法题,让学生自主完成,并相互交流。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小学数学中加法的性质和规律。

4. 完成练习并总结(10分钟)教师要求学生用笔在数学书上做出练习题,并让学生分组讨论加法的性质和规律。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进行简单的总结,加强复习和记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师通过导入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性,让学生激发了学习兴趣。

同时,通过讲解加法概念,让学生更准确地了解加法的含义,并掌握了加法的运算方法。

在练习环节,全面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对数学的代码性的认识。

最后通过组内讨论和简单的总结,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于加法的理解和记忆。

反思教师可以在课后听取学生的意见,进而不断完善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一看(一)》
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已经获得观察物体的一些经验,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本节课继续发展观察物体的经验:一是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多个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二是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长方体,每次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三是初步感知从相对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是相反的。

本节课的主情境图是三个孩子站在桌子的周围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桌面上的一个投票箱。

淘气贴近投票箱的后面,正低头对头投票箱的上面观察;笑笑站在投票箱的左侧观察;妙想站在投票箱的右前方观察。

投票箱的位置都在笑笑和妙想的水平视线之下。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根据照片或直观图辨认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简单物体;
2、在实物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体验从不同的位置(角度)观察物体,每次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的活动中,初步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2、在与他人合作交流中,能简单描述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观察结果,体验观察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想象、推理、观察、验证等活动过程中,感悟观察的过程,体验观察的乐趣。

【教学重点】
在实物观察、空间想象和推理等活动中,积累观察物体的活动经验。

【教学难点】
发展合情推理和空间想象的能力,空间观念的培养。

教师准备:相应课件、长方体投标箱;学生准备:长方体物体、动物玩具。

【游戏导入】
1、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

请大家根据老师的口令行动起来。

老师会请两位同学在讲台上表演。

请你用右手摸你的右腿,用左手摸你的右眼睛。

请你用左手指前面,指下面,指右面,指左面。

2、师生互动,教师引导:刚才我们在活动中都用到了哪些表示方向的词?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利用这些方位词来观察物体,看一看。

板书课题:看一看(一)
[设计意图:课前游戏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方位词,为新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
【探索新知】
1、师:(出示长方体投票箱)师:看,这个投票箱是什么形状的?它有哪几个面?左面和右面又叫什么?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分别是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后面。

左面和右面又叫做长方体的侧面,前面也可以叫正面,后面可以叫反面或背面。

3、师:长方体有6个面,但每次最多可以看到几个面呢?猜一猜!
4、学生猜测,教师激疑:是不是这样的呢?还是大家自己观察一下吧!
5、学生观察自己准备的长方体的各个面同桌交流看到了什么。

6、教师请三位学生上讲台,从不同角度观察这个长方体,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7、师:我们我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长方体,观察的结果有什么相同点?尝试一下,能看到四个面吗?
8、学生尝试交流,教师引导发现,无论从什么角度看,最多只能看到三个面。

9、(出示课本上笑笑,淘气和妙想观察投票箱的场景)教师:仔细观察情景图,说说情境图旁边的三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并用线连起来。

10、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总结总结:由此我们知道,站在不同位置观察长方体,看到的面不一样;站在同一个位置观察,最多能看到三个面。

11、师:看,我们这里有一只可爱的“小熊”,假如你分别坐在淘气、笑笑、奇思、妙想的位置上,你会看到什么样的小熊呢?
12、(出示小熊的四幅照片)师:这四幅图分别是从谁看的呢?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1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明确想法。

学生组内把动物玩具放在桌面上,先想象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画面再实际观察是否与实际相符。

[设计意思:让学生先猜测、想象再观察、验证对提高学生空间推理、空间想象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必由之路]
【巩固应用】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教师指名学生汇报答案和思考过程。

2、“练一练”第2题:学生四人一组演示拍照情景,教师指名代表汇报。

3、“练一练”第3题:学生独立判断,集体交流,明确结果。

4、“练一练”第4题:学生独立做题,集体订正,明确结果。

[设计意图:不能把练习课单纯地上成观察课,在观察之前一定让学生先想象,再实际观察,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
【全课总结】
1、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有哪些收获?
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全课。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