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随着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持续推进,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一直在不断变化和发展。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旨在解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
这一改革给农业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下面将从农业现代化、农民收入增加和社会稳定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有助于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在过去,土地流转困难、农户土地碎片化严重等问题一直制约着农村发展,而土地产权改革为农民提供了更大的操作空间。
农户可以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同时,土地流转还为农业企业、合作社等农业产业链各环节提供了更稳定的土地资源,为生产和营销提供了更好的基础和条件,提升了农民收入和农产品竞争力。
其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通过土地流转,农户可以获得土地使用权流转收入,并有机会成为土地经营者而非仅仅依赖地租的佃农。
据统计,土地流转后的农户收入普遍有所增加。
同时,农村土地流转还带动了农村非农就业,农民可以通过外出务工、从事农村产业链上下游的工作,进一步提高收入水平。
最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改革使得土地权益流转更加便捷和规范,减少了农民对土地的纠纷与争议。
过去,土地纠纷是农村矛盾与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土地产权改革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制度性的解决方案。
改革之后,土地使用权进一步明确,权益更加有序,减少了不法分子的机会,有效提升了土地权益的保护程度,为农村社会稳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改革推动了农业现代化,促进了农民收入增加,同时也提升了农村社会稳定。
然而,尽管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问题和挑战,如土地流转的信息不对称、流转价格不确定等。
因此,未来仍需要继续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加强对流转市场的监管和服务,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农村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农村发展与土地利用直接相关,土地制度改革对于农村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角度探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
首先,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过去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民的土地流转和经营灵活性。
而土地制度改革使得土地能够更加自由流转,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土地来扩大经营规模,合作经营,引进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些改革措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农业发展机会,使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传统的土地制度存在着土地过于碎片化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
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大规模的土地整理,使得土地能够更加集中,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并有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
这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入来源,也为农村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了农村社会状况。
此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环境保护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过去的土地制度中,土地的承包期有限,农民在土地流转中面临着各种限制。
这导致一些农民过度开垦耕地,破坏了生态环境。
而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延长土地承包期,提高了农民对土地的保护意识,减少了非法占地行为。
此外,土地流转也促进了优势产业的集中发展,使得农村经济更加绿色可持续。
然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是土地权属问题。
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导致了土地产权的不明晰,这在土地流转中存在问题。
其次是对农民的保护问题。
土地流转中,一些农民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而被剥削,导致贫困问题加重。
因此,在土地制度改革中,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农民的利益。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多方面而深远。
从经济角度来看,改革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加收入。
从社会角度来看,改革改善了农村社会状况,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从环境角度来看,改革促进了农村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农村土地政策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土地政策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升农民收入,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农村土地政策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发展、农民收入、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
一、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土地流转政策成为了农村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土地流转政策,农村空闲闲置的土地得到了充分利用,提高了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
同时,农民通过流转土地,可以获得更多经济收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二、土地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土地经营权的确权登记。
通过确权登记,农村土地的产权得到明确,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得到保护,增强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和流转的信心。
这对于稳定农村土地关系、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三、集体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过去,我国农村土地是由村集体所有,农民只拥有土地使用权。
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集体土地产权进行了调整。
现在,农民可以持有自己所经营土地的股权,实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持有和使用权的统一,增强了农民对土地的管理和保护的积极性。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制度的建立在农村土地政策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的又一个重要内容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制度的建立。
这项制度允许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企事业单位,并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
这为农民提供了增加收入的机会,同时推动了农村土地的优化配置。
五、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土地流转市场逐渐发展起来。
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市场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由企事业单位和农业专业合作社组成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这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六、农村土地经营主体多样化农村土地政策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行,带来了农村土地经营主体的多样化。
除了农民个体经营户外,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专业合作社也成为了农村土地的主要经营主体。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它不仅改变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本文将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内容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背景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经济一直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和问题,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的束缚,限制了农民土地的流转和利用,导致农业生产和经营效率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农村发展受到了限制。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开始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经营权流转,旨在实现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目标。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包括两项重要内容,一是土地流转制度改革,二是农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
1.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改革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国政府通过逐步放开土地流转政策、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度框架,鼓励农民进行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经营模式的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2.农业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出台为了促进农村产业发展,中国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包括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农业保险政策和农业补贴政策等,为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提供了各种保障和支持,为农业产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既改变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也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1.改变了农村土地流转的模式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得以放开,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专业的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经营模式。
这种新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率,也增加了农民的土地收入,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土地制度改革对乡村经济的影响
土地制度改革对乡村经济的影响一、引言农村土地制度一直是我国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乡村经济也得到了长足发展。
本文将探讨土地制度改革对乡村经济的影响,分析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作用。
二、土地流转与农民增收土地流转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土地流转,农村土地得到了合理利用,提高了农田的效益,进而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同时,土地流转也促进了土地资源集约利用,为乡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与现代农业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产权制度的不断完善,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得到了有效保障,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也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保障,推动了乡村经济的现代化转型。
四、乡村土地规划与乡村振兴乡村土地规划是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可以有效调整土地结构,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
乡村土地规划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支撑,推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五、土地托管与农业生产效益土地托管是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土地托管,将农田集中管理,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土地托管也可以引入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六、农村土地整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土地整治是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通过土地整治,可以修复土地生态环境,减少土地资源浪费,提高土地的品质和产能。
同时,农村土地整治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重要保障,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七、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融合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融合是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实现土地与农业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了农业产业的附加值。
土地流转也为乡村经济的产业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
八、土地扶贫与农村贫困问题土地制度改革也对扶贫工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土地扶贫,可以将贫困农户的土地有效整合,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农民的收入。
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分析
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分析土地是农村的生产资料之一,其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土地制度改革旨在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农村经济效益和农民生活水平。
本文将就土地制度改革对农村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提高农村集约化经营水平。
在传统土地制度下,土地资源高度分散,农民难以进行大规模经营,限制了农村发展的潜力。
土地制度改革通过承包经营权、流转土地等措施,促进土地流动,实现了农地规模经营的快速发展。
农民通过承包、流转土地,可以形成经济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土地利用率、生产效益和效益均等化水平。
其次,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
土地是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土地制度改革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等方式,增加农民的土地收入。
土地流转使得土地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农民可以通过租赁或出售土地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土地承包权的有效保护,让农民们有了更多的发展动力和农业投资的信心。
此外,土地权属明确,也为农民的金融服务提供了保障,如抵押贷款等金融手段。
第三,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推动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传统土地制度下,农民普遍过度依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单一,难以实现农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土地制度改革为包括农业在内的农村产业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将土地用于非农业经营,如农村旅游、休闲农业、特色农业等,实现了农村产业的多元化、产业链的延伸,提升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第四,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促进农村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
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了农村产权的明确和交易规范化,促进了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市场化交易,减少了农村土地纠纷和不正当流转。
这进一步增强了农民的土地经营主体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了农村社会治理的建设。
农村土地的有效利用和流动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土地资源支撑。
然而,土地制度改革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土地流转的速度与承包地的利益分配不均衡之间存在矛盾。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大意义探讨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大意义探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我国农村的重要一环,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从促进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保障农村社会稳定三个方面来探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的重大意义。
首先,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有利于促进农业现代化。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农村集体经济形式面临着土地流转不畅、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
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可为农民提供更广阔的土地流转渠道,鼓励土地的流转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同时,后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还可以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农村,推动农村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农业与农村经济的融合发展。
最后,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可以保障农村社会稳定。
后,土地有明确的产权,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
这为农村社会稳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农民作为土地的所有者,有更大的话语权,可以更自主地选择土地流转的方式和对象,减少了农民因土地流转问题引发的矛盾和纠纷。
与此同时,后的集体产权制度还可以推动土地承包关系的稳定,保护农民的承包权益,提高农村的社会稳定性。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与社会保障的关联探析
旧合作医疗制度 ) 。总的来看 , 这一 时期农村 社会保 我 国农村社会保障是社会 保障体 系建设中 的一个薄 弱环节 , 大 中逐步建立 起来 ( 广 主要 农村社会 农村仍缺乏现代意义的社会保障制度 。当 前我国农村社会保 障是以土 障的主体是村集体 , 由村集体承担农村社会保障 的事务 , 但 农村社会保障 地保障和家庭保障为主要内容 的制度安排 。农村 现代社会保 障制度的 保障的层次有 所提 高; 由于村集体经济实力普遍偏低 , 缺失以及对土地保障的依赖 , 已经严重 影响了农村 剩余劳 动力向 城镇 水平仍处于低水平 。 的稳定转移 , 影响了农业土地规模经营的 实现 , 影响了土地承包关 系的
3 家庭 承 包 经 营 时期 (9 8一) 、 17
在 2 世纪 7 0 O年代后期 , 徽、 安 四川 等农村 贫困地 区少数农 民 , 受 稳定 , 甚至影响了农村经济 的长远发展 。党 的十 七大报 告提 出要加 J 冒着 私 包产 到组 ~ 包产到户 ” 的改 快发展社会事业 、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 覆盖城乡居 民的社会 保障体 生活所迫 , 巨大风险 , 下开始尝 试 建立 这些做法后来被决策者所认可 , 并再次凭借政 治权 力向全国农村推 系。目前, 土地仍然是农民最后一道保 障线 , 实现由传统保 障向现代社 革 , 广。到 18 年底 , 93 全国 9 .%的生产队实行了包产到户 。随后几年 95 J 会保 障的过渡 , 必须考察农村土地制度与 社会保障之间的联系。
所提供 的保 障。现有土地制度在 某种程度 上影响 了农业增产和农民的增收, 使得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缺乏一 定的物质和经济基础。 建立农村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是完善 农地 流转机制 的必要务件 , 两项制度的改革应 当同时推 进、 配套进行 , 村社会保 障的改革应适 当先于土 农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与问题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与问题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对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也暴露出一些潜在问题。
本文将分析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和问题,并谈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影响1.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土地使用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此举增加了农村产量和农民收入,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科技投入增加,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2.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了城乡土地资源的有序流动,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就业机会的增加,吸引了城市人口回流或者转移,缩小了城乡发展差距,提高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3. 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明确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保障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这使得农民更加有信心投入土地经营和农业生产,提升了其生活质量和积极性。
4. 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土地流转和承包权确权登记,为农村社会管理和农村治理提供了有效手段。
土地制度改革有助于推动资本流入农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了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问题1. 产权保护不完善尽管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农民提供了土地承包权和经营权,但仍存在产权保护不完善的问题。
一些地方存在强拆、强征土地的情况,农民权益受到侵犯。
此外,土地纠纷和乡村闲置土地问题也较为突出,需要进一步加强法律保障和监管。
2.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有些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农民积极性不高。
部分农民倾向于将土地承包给其他地方或个人,而自己不去经营。
这导致农村土地浪费和农业生产效益下降。
3. 农民土地流转困难虽然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不断完善,但农民土地流转仍面临一些困难。
土地流转手续复杂,流转市场不规范,缺乏有效的评估、交易和保障机制,限制了土地的有效流动。
4. 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一些年轻人离开了农村,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和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近年来,中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对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改革在解决农民土地使用权、流转权、经营权等方面进行了有力的推动,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在此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几个关键影响。
首先,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农业生产提供了更为稳定的经营环境。
过去,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往往处于相对不稳定的状态,无法保证农民的持续投入和长期发展。
而现在,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进行流转,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这种流转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其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民增加了增收途径。
在过去,农村土地的流转受到了种种限制,农民的土地资产无法转化为现金收入。
然而,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他人,获得更好的经济收益。
这不仅使农民脱离了传统的土地经营模式,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增收途径。
例如,农民可以将土地租给其他农户或农业企业,而自己则获得租金作为收入。
此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还改变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模式。
过去,农村土地多为家庭小农经营,土地利用率较低,农产品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然而,通过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农民可以将土地流转给规模更大、技术更先进的农业企业,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规模化。
这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效益,也改善了农产品的质量,满足了市场需求。
最后,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还为农村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通过土地流转和经营权的改革,农村实现了土地资产的流动和集中,促进了乡村经济的繁荣。
同时,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也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农村的土地产权明晰化,有利于农村的法制化建设,也为农村社会管理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
综上所述,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土地流转和经营权改革,农业生产得到了有效的促进,农民的增收途径也得到了扩大,同时农业生产模式也得以转变。
浅谈农村土地确权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农村土地确权的问题及解决对策【摘要】农村土地确权问题一直是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影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的权益保障。
本文旨在探讨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的现状、影响以及解决对策。
首先分析了农村土地确权问题对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农民权益的影响,以及确权过程中存在的成本和挑战。
接着提出了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和制度完善、推动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落实等对策措施。
最后强调了解决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的重要性,展望了未来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建议加强对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监督与评估,为农村土地确权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指导和支持。
【关键词】农村土地确权问题、农村土地、确权、影响、成本、挑战、解决对策、法律法规、制度、落实、重要性、展望、监督、评估。
1. 引言1.1 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的现状农村土地确权问题是指在农村地区存在的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等权属关系不清晰、不明确,导致土地流转、利益分配等问题。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确权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着权属不明确的情况。
由于历史原因和制度不完善,很多农村地区的土地权属关系不明确,导致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不清晰,无法保障其合法权益。
土地流转难题突出。
农村土地确权问题导致土地流转受到限制,很多农民无法有效流转土地,导致土地闲置、不能合理利用。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由于土地确权不清晰,农民无法将土地有效利用起来,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土地确权问题也导致了农村土地资源的碎片化和规模小化,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发展。
解决农村土地确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土地利用率,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1.2 为什么需要解决农村土地确权问题农村土地确权问题的存在,主要是由于现行的土地所有权不清晰、土地流转不畅等问题,导致了农村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低效利用。
在过去的农村土地流转中,一些农民缺乏土地产权意识,导致土地流转乱象丛生,甚至出现土地流转过程中的强制性质。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
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农民的经济利益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提高。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激发了农村经济的活力。
改革前,农民的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农民只能拿到土地的使用权,无法流转土地或者借助土地质押来获得贷款等金融服务。
而改革后,农民可以通过集体土地股份合作制、股份合作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等方式,将土地流转给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等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专业化经营。
这样一来,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或分红收入,增加收入来源,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改革后,农村经济得到了深度发展和转型升级。
传统的农业生产仍然是农村经济的重要部分,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逐渐转向了农副产品加工、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以及农村旅游等产业。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地、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支持,促进了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
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也得到了加快,农民可以通过加入农民合作社分享经济利益,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更加明晰,土地、林权等资源的使用和管理更加规范化,农民的产权得到了保护和提升。
这为农村经济的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
农村经济现代化的关键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村产业水平,发展农村新业态。
改革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以依托自身的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模式,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经济的现代化。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改革后,农民不仅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租金或分红收入,还可以通过参与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济组织,分享企业的经济利益。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还鼓励农民创业创新,发展农村新业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浅谈农村土地确权对农民的影响及主要问题
浅谈农村土地确权对农民的影响及主要问题农村土地确权是指对农村土地使用权的产权制度确认。
它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化解土地流转不确定性、提高农民土地财产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但是在农村土地确权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将进行简要分析。
1. 提高农民土地财产权:农村土地确权是一种土地产权的确认,可以通过确权程序,明确土地权属,即将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变为产权,提高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使得农民对土地更加重视和珍视,从而使得农民的经济利益得到提高。
2. 提高土地流转效率:在农村土地确权之后,可以明确产权方面的限制条件和价格等信息,使得土地流转变得更加透明和规范,对于土地流转方面的谈判过程,有标准的流转价格和流转周期等规范,使得土地流转的效率和流转的速度得到提高,最终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土地确权可以通过确认土地产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得到提高后,可以激发农民的经营积极性,进而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利用。
土地流转在动态中形成产业链,相应的农村革命发展成为了一种动态经营,也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
1. 土地权属证明难:在农村土地确权的过程中,很多地区的土地权属都比较模糊,存在不少争议。
土地权属证明难成为了影响土地确权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大了土地确权的难度。
但是土地权属证明困难不只是在确权的过程中,也需要处理在后期的土地流转等工作当中。
2. 经费支持不足:农村土地确权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但是在实际实践当中,确权的经费支持不足。
因此,农村土地确权的快速推进也成为了经费不足与保障之间的矛盾,未能得到完全的解决。
3. 土地流转流程不规范:农村土地确权后,土地流转成为了必然的,但是在流转过程中,存在流转流程不规范等问题。
比如,没有流转协议,误解并多次领取财产权,以及没有完整的土地产权凭证等。
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土地流转的效率和管理的稳定性,也会给土地资源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随着中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为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产权关系进行改革,包括土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资产产权等。
这一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是深远的,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1. 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使得农村土地流转更加顺利。
在过去,农村土地流转面临着很多问题,比如土地承包经营权期限较短、农户利益得不到保障等。
随着产权制度改革的推进,土地承包期限得到延长,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得到保护,使得农民更加愿意将土地流转出去,为实现规模化经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由于规模化经营能够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使得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得到提升,从而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2.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强农村经济活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过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村产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在产权制度不明晰的情况下,集体经济组织往往面临管理困难、投资不足等问题,导致了一些传统农业产业难以得到有效发展。
而随着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管理更加规范,产权得到更好的保护,使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更加愿意进行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了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
3. 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消费能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也能够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村消费能力。
过去,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够作为流动资本,往往使得农民的财产收益受限。
但随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改革,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更加市场化,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抵押等方式变现,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
与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改革也鼓励了农民的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活力,从而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论述农村土地确权对农民的影响及主要问题
经营管理机,服务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
从购机补贴、作业补助及资金投入等方面给予支持,让农户直接受益。
与此同时,凌海市还加大扶持力度,鼓励以农机合作社为主要形式的农机经营服务模式健康发展。
截至2017年,全市已注册农机专业合作社62家,共有社员1278户,从业人员2452人,服务农户4万多户,拥有各类农机具3559台件。
在去年农业生产中,农机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共完成机耕、机播、机收及机械植保作业面积分别为128.5万亩、138万亩、78.9万亩和105万亩。
2 凌海农机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农机使用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不平衡:目前,施肥、除草、除病虫害等环节机械化程度较高,而播种、采收环节由于实地情况复杂,因此机械化程度相对较低,所以种植机械、作物收获机械这两大类农机是限制凌海农机化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
农机配备不合理:动力机配备较多,配套机配备较少;小型机配备较多,大中型机配备较少;种植机、收获机由于使用程度较低,因此配备也较少,这些都制约了领海农业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的发展。
地方财政配套资金不足:目前,国家对于全国农机化发展给与政策和财政上的大力支持,各级地方政府也很重视农机化的发展。
但是,由于一些特殊原因,凌海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用于发展凌海农机化发展的资金也较少,不能很好地鼓励和拉动当地农机化的发展,需要地方财政配套的相关项目资金不能按时足额配套。
农机使用安全存在隐患:农民依法使用农机观念薄弱,上牌率、年检率、驾驶人持证率较低,存在很多无证驾驶现象,为安全埋下隐患。
3 凌海农机化发展的意见和建议首先地方政府要将农机化发展纳入管理目标。
把农业机械化水平指标写入县政府考核文件中,让各级乡镇干部从根本上意识到工作重点,并将其作为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
为提高全县农机化综合水平,以行政村为单位,县政府定期对各行政村的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进行考核评比。
其次要开动脑筋,拓宽渠道,积极想办法增加地方财政投入,提高对凌海农机化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乡村振兴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点之一,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对于推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和提升乡村发展的活力与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一、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发展背景在长期的农村拆迁过程中,农民财产权益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很多农民被迫拆迁后,根据当地政府给出的补偿标准进行了与其实际权利不符的补偿,这样不仅削弱了农民的信心和积极性,也损害了他们的权利。
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就显得尤为必要。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改革的主要目标是推进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的分离,将土地承包权的红线和经营权的绿线一路走到底,使农民实现“四权分离”,也就是将权、责、利分开,实现土地所有人、土地承包经营权人、土地经营者的权利一体化。
具体来说,将土地承包权与所有权相分离,实现承包地上的三权分立: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使农村土地更好地流转,同时规范各种交易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此外,还应建立国家和社会资本共享大体制,解决资金、技术、设备等方面的短缺问题,促进乡村经济及社会发展。
三、改革的意义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意义在于,为农民权益保护和土地经营权流转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同时改善了土地的利用方式,使其更符合乡村振兴的需要。
在实践过程中,乡村经济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推动,增加了农村居民的收入和福利,促进了城乡互动,同时也为产业转移和农村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必要的人才和技术支持,为加强全国乡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四、改革的进展从国内已经有了具体的改革方案,官方网站上也加入了相关的政策支持。
一些省市和地方政府也已先后出台了配套的相关法律及政策措施,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打下了基础。
五、展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重大的改革,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
未来需要坚持把改革作为加强全国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同步推进乡村经济与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不断打造真正意义上的新时代“美丽乡村”。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影响因素分析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农民的经济素质以及产权保护等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土地资源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前,农民拥有土地使用权,但无法进行转让和抵押,导致土地流转难、农业生产规模小。
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后,农民可以通过流转和抵押等方式将土地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因此,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于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二、农民的经济素质农民的经济素质是决定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效果的重要因素。
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中,农民需要具有一定的经济意识和管理能力,才能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农业生产的增产和增收。
改革前,由于农民缺乏相应的经济素质,导致土地流转的效果受限。
因此,提高农民的经济素质,包括提供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对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至关重要。
三、产权保护产权保护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影响因素的重要一环。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使得农民的土地经营权得到了法律的保护,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土地产权保障。
在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后,农民能够依法享有土地经营权和收益权,同时也能够通过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权益。
因此,健全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司法保障对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成功至关重要。
四、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是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实施的关键环节。
改革前,农民之间土地流转存在较大的阻碍,流转市场相对落后。
而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后,国家通过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和完善相关政策,加强了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使得土地资源得到更加高效的配置。
土地流转市场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土地流转的规模化和集约化,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收益来源。
五、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于农民收入的增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一、引言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实力的不断增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分析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经验与启示,以期为我国农村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二、深化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是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基础,通过深化该制度的改革可以为农民提供更大的土地经营权和流转权。
这种改革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农村经济的繁荣。
同时,建立健全的土地流转市场使农民能够将自己的土地进行有效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三、加强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对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至关重要。
通过确权登记,可以减少农村土地纠纷,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在确权登记过程中,应注重公平公正,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土地产权的认知水平,增强土地确权登记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四、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对于土地产权制度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可以促进土地资源流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同时,建立健全的市场机制,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市场的健康发展。
五、推动土地集约经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应积极推动土地集约经营,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产量和质量。
同时,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的发展,推动农业经营规模化、专业化,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益。
六、加强土地管理与保护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必须加强土地管理与保护。
加强对农村土地管理的监管和执法,严查违法违规行为,保障农民土地权益。
同时,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推动土地的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土地污染和过度开发现象。
七、加强政府监管和服务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需要政府的积极参与和监管。
政府应加强对土地流转市场的监督,防止市场出现不正当竞争和垄断行为。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乡村振兴的影响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在农村发展领域的一项重大战略。
改革农村产权制度被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土地利用、农业发展、农民收入提升以及农村社会稳定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农村土地利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土地利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过去,农民对土地的使用权受到限制,很多土地被闲置或者流转,无法实现最优配置。
改革后,农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等方式增加土地流动性,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农民可以将自己的土地流转给专业农业经营主体,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为农民增加了土地租金收入。
二、农业发展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了农业现代化发展。
在改革前,农民缺乏充分的产权保护,投入到农业生产中的积极性不高。
改革后,农民的产权被更好地保护,农民有了更多的决策权和市场自主权,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创新和技术进步。
同时,改革后土地利用更加高效,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能力。
农业发展的促进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农民收入提升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农民收入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
过去,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往往是弱势方,收入较低。
改革后,农业经营主体可以通过与农民签订合同,将土地流转给专业化的经营主体,农民可以通过租金收入等方式增加收入来源。
同时,改革后农村产权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民可以通过股权合作社等方式参与农业经营,提升了农民的收益。
这些增加的收入可以用于家庭消费、教育、医疗保健等方面,使农民生活更加富裕。
四、农村社会稳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有助于提高农村社会的稳定性。
改革前存在大量土地流转纠纷、闲置土地等问题,容易引发农民的不满和矛盾。
改革后,通过健全的产权制度和土地流转市场,有效规避了土地纠纷,减少了农民之间的矛盾。
同样,在农民由于改革获得了更多收入后,也会增强社会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问题的发生。
总结: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产权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产权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随着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农村经济发展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而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产权制度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产权制度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深层次的影响机制和问题。
首先,产权制度的定义和运作方式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可小觑。
一个明确、公平、有效的产权制度是促使农村经济转型和创新的基本保障。
在传统的农村经济中,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营模式占主导地位,这限制了农民的土地流转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潜力。
而随着农村土地产权改革的推进,个人所有制和家庭经营模式逐渐取代了集体所有制和集体经营,农村经济逐渐迈入了市场化发展的新阶段。
因此,产权制度的转型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次,稳定的产权制度能够提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在传统的集体经济模式下,由于土地产权不明晰,农民往往缺乏动力去进行投资和创新,因为他们无法保障自己享有投入与创新所带来的回报。
然而,随着个人产权的确立和完善,农民能够明确自己的土地权益,这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愿意进行农业技术改进、农产品加工和创新工艺等,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产权制度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一些挑战和问题需要认识到。
首先是土地流转问题。
在改革的初期,土地流转在农村经济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一些土地流转出现了规模过大、权益不明确和土地流转市场乱象盛行等问题。
这不仅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脚步,更是产生了一定的社会矛盾。
其次,个体农户和农民合作社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也需要解决。
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个体农户往往需要通过与农民合作社合作来实现规模经营和市场化生产,然而,由于利益分配机制不明确,导致了利益关系复杂、合作关系脆弱的问题。
最后,产权制度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还需要与其他因素进行结合分析。
例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等因素,都与产权制度密切相关,共同塑造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格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赵海林 [摘要]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构了以土地保障为核心的农村社会保障形式,同时也为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保障提供了现实基础,农村的土地制度不利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为此,笔者提出推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前提是:建立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农民自治组织体系的建设,切实加大政府对农村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
[关键词]农地产权制度 农村社会保障 土地流转[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70(2005)—01—0038(04) [作者]赵海林 讲师 淮阴师范学院 江苏淮阴 223001 农地产权制度影响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有的学者认为,目前的农村土地权力实质上表现为社会保障权,并提出应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来置换农地的福利性,从而为实现农地产权制度的变革提供基础。
而笔者认为,这种提法事实上是颠倒了农地产权制度与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两者之间的关系。
这是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育,而明晰的产权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基础。
农地的社会保障权正是由于不健全的产权制度所形成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制约市场经济在农村的发育,也最终影响着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建立。
不改革农村土地产权现状,就难以建立现代意义上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一、现行农地产权制度的特点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所有权与使用权的两权关系和国家对两权的限制构成了农地产权制度的主要内容。
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农民问题,而农民问题首先是土地问题,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是涉及农民权益和农村长期发展的基本问题,解决好农村的土地问题不仅有利于农村的稳定,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我国农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始于土改,目前的农地产权制度主要有3方面特点。
1.集体所有下的产权不清建国后的土地改革从根本上讲是不会削弱“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和“等价交换”的市场准则的,但事实上土地改革真正的目的是解决农村中因土地占有过分悬殊而造成的阻碍农业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问题,从而获得广大农民对新生政权的支持,解决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
因而,这种产权变革不是产权市场长期自发交易的产物,而是国家组织大规模群众斗争直接重新分配原有土地产权的结果。
这就使得土地改革后建立的土地农民所有制也是不稳定的,也为国家在后来对农地产权制度的变革埋下了伏笔。
在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过程中,这种所有制形式很快地转变为土地的集体所有制。
改革开放又正是针对这种集体所有制,要求变革集体所有制,为农村发展创造条件。
改革开放后,农民得到了土地的使用权,但事实上这种使用权也是不完整的。
土地集体所有,但集体是一个虚拟的主体,难以建立一个合理的产权流转机制,而集体又依据对土地的所有权不断干涉土地的使用权。
2.农地产权福利化土地改革通过强大的政府力量,采用无偿没收地主富农土地和财产分给农民的经济手段、剥夺地主公民权的政治办法,迅速实现了高度平均的“耕者有其田”。
而改革开放后,由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到集体所有包干到户制度,实质是中国农民经过20多年集体化以后,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前提下实行的一场重构土地产权制度的革命。
通过农户对生产队组织的替代,重建了农户作为农业生产与收益分配等经济决策的基本单位,有效调动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但这种产权制度的变革并没有改变土地平均分配的形式,在集体社区内部,农户通过法定的村社成员身份对集体土地使用权利和义务进行分摊,只要是这一村子的一员,就有获得一份土地的权利。
这种均分土地方法,事实上使土地充分发挥了一种社会福利的作用。
因此,强调土地的福利性,而其作为生产要素的功能却在下降,从而难以实现土地效益的最大化。
3.土地产权的静态化土地为集体所有,而集体并没有寻求到进行合理产权流转的机制,土地在不同的集体之间不能实现流动;同时,土地在同一集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流动也难以实现。
集体所有的土地不属于某个个人,它分属于集体,也就是属于集体的每个成员。
同时,集体中成员在人口变动的情况下依据成员所有权还不断地要求变更土地的使用权。
因而,在这样的背景下企图建立一个合理的产权流转机制是十分困难的。
土地缺乏必要的流转机制,土地产权也就是僵化的、静止的。
二、农地产权制度对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影响1.现行农地产权制度造就了以土地保障为核心的农村社会保障形式目前的农地产权制度造成了土地属于“归大堆”的集体,土地集体所有,集体所有制实际上具有“共有制”的特征,这种“共有”产权制度在集体成员之间分配只能是“平均地权”,从而形成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上的“公平性”与“福利性”。
换句话说,正是土地的集体所有制,才导致了农地产权制度安排上的“公平性”和“福利性”。
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突破了集体所有制,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有限使用权,但并没有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现状。
相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土地这一重要的生产资料的经营、转让及收益权赋予农民,从而为土地保障功能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首先,联产承包普遍坚持以土地福利性均分的原则,把土地作为保障农民基本生活需要的主要手段。
土地依据远近、肥瘦被分成若干个小块,进行“平均分配”。
这种分配正是基于人民公社制度下的“社区成员权”派生出包干到户制度下的“土地成员权”,只要你是农村集体中的一员都享有平等的土地分配权。
这在农民看来是非常合理的,因为经营土地的收入对农民来说是主要的经济来源,分配不均会直接导致一部分人或家庭陷入贫困。
这也正符合集体所有下的土地每人“一份”。
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土地的均分显得尤其重要。
因而,土地的联产承包表现出明显的福利性。
其次,土地政策努力实现形式上的公平,土地的福利绩效足以抵消其效率的损失。
人口是分配土地的主要依据,这就出现了承包后的“三年一小动,五年一大动”。
尽管政府和众多学者认为这种做法不利于农业的发展,影响了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导致农民在土地投入上的短期行为,但事实上,在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收入的地区,农民普遍认为这种做法合情合理。
农民作为集体的一员,应当有属于他的一份土地,土地属于集体的,集体就是大家的。
这一观点在林卿对农村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的实证分析中得到了体现。
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对延长承包期的政策有明显的抵触情绪,这种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做法,阻碍了他们按人口公平使用土地这一基本生存资料。
而这些地区在政策落实上,往往抱有“先这么执行,以后再说,”的态度。
从某种意义讲,这一政策影响了一部分农民获得土地保障的权利,降低了一些家庭和个人自我保障的能力,影响了土地福利的获得。
在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与资源状况能满足人们温饱需求时,公平占有土地是最有效的资源分配方式,能使社会总福利达到最大,它实现了“帕累托最优”。
因此,公平原则在土地资源配置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效率原则只能退居第二位。
实践表明,在收入水平越低的地区,贯彻平均主义越彻底。
这种减人不减地,增人不增地,不但难以取得整齐划一的制度绩效,甚至可能形成制度的反激励,导致走向反面。
再次,从土地收益看,土地已经作为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1998年,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1.2亩,由于人地关系极为紧张,对农民而言,土地所承担的生存(社会保障)功能,已经重于生产功能。
另据统计表明,中国已有1/3的省份的人均土地面积小于1亩,1/3县人均土地面积小于0.8亩,这个数据已经低于联合国确定的土地对人口的最低生存保障线,人均0.8亩只能用于粮食生产,全部的粮食只能维持全家的一年食用。
亦即在中国1/3的地方,这样的人地比例关系已经使土地不足以维持农民生存的需求,农村土地正在逐渐丧失其作为生产资料的功能,福利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而就是这样少的土地还被分成若干个小块,小而分散的状况注定没法实现一定的规模经营。
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政府开始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提高土地的产出率,改变目前土地保障功能的状况。
然而,产业结构的调整本身就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风险。
对于风险承受力较低的农村家庭来说,这是一个难题,越是接近生存边缘线的农民,其风险的忍耐力就越小,“安全第一”准则的合理性和约束力就越大。
土地的集体所有导致了土地福利化,土地保障功能远大于其生产功能,无法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
而土地的福利化形成一种倒逼机制,农民必须依赖土地保障。
同时,土地归集体所有,就意味着作为集体的“一员”,可以得到土地的福利,而这种福利又遵循“出组不带”的原则,使集体成员不会轻易放弃属于自己的‘一份’,即土地在,保障就在。
因此,难以建立必要的土地流转机制,土地产出的低效率就成为必然。
土地制度造就的是一个静态的保障形式,它对农村保障失去了造血功能。
现行的农地产权制度的安排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反映,只要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存在,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就不会彻底消除。
2.现行农地制度促成了城乡二元社会保障体系的形成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土”是农民的命根。
建国后的土地改革形成的产权制度无疑是一种土地的农民私有制;集体化运动时期,土地由农民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再到实行土地承包到户的家庭经营,农村土地的使用权都专属于农民。
现行的土地制度使得农民获得了土地的承包权,土地在充当农村家庭经营中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的同时,也成为农民最基本的保障依托。
农民有土地作为依托,而土地保障又客观存在,国家也就将社会保障的重心转移到城市,集中精力和财力在城市建立以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解决由于国有企业改革所带来的下岗和失业等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而在农村,国家只实行救济和社区互助为主的剩余式保障制度,致使农村长期停留在低层次的保障水平上。
占全国人口近70%的农民只享用全部社会保障费的11%,而占全国人口30%左右的城镇居民却占用了全部社会保障费的89%。
从年人均占有社会保障费上看,城镇人均占有达455元,农民人均占有仅为15元,相差整整30倍。
在农村,国家主要通过减轻农民负担、调整产业结构来增加农民收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维持农村的稳定。
在城市,国家把主要精力用于建立与工业化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
目前,各地城镇普遍建立了失业、医疗、养老保障等社会保障形式。
由此可见,由于土地保障的存在,国家可以在城乡两条线上运作社会保障体系。
土地作为农村集体的财产,土地作为一种福利,土地的占有成为享有集体福利的前提,“外人”没法获得土地使用权,也就不存在享有集体的福利的可能。
集体福利也存在着集体成员一旦离开本集体,就自然丧失集体中的一切福利。
集体土地可以依法转让,但不允许买卖。
事实上,土地转让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涉及到集体的福利,而这种福利是不属于外人的,非本组的人一般是不能拥有本组的土地。
离开集体的农民的土地只能交给集体,由集体通过均分的形式来解决。
集体的福利也不能拿出你的“一块”给你带走,这就是“外出不带”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