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7

合集下载

统编版九年级上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64张PPT)

统编版九年级上第13课《湖心亭看雪》课件(共64张PPT)

思考:明明有舟子,作者为什么说是“独往”呢?
● 他认为舟子看不懂,不是 他的知音,不会理解他来湖 心亭看雪的心情,从文章最 后一句中就可知道舟子的观 念。这个“独”字反映出他 作为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舟子不懂张岱的那份超脱世俗的情趣,那有别的人懂吗?
两个金陵人
作者为什么要特别介绍两位金陵人?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 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 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惊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 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 鸟声俱绝。
●译文:崇祯五年十二 月,我住在西湖。接 连下了三天的大雪, 湖中行人、飞鸟的声 音都消失了。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 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
这一天晚上八时左右,我 撑着一叶扁舟,裹着裘皮 大衣,围着火炉,独往湖 心亭看雪。冰花周围的弥 漫着白气,天与云与山与 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 片
湖心亭看雪
解题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 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 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 山,成为一岛,是西湖 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 成亭阁,叫湖心亭。这 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 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 到此赏景。
学习目标
● 熟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本文白描的写法 ● 整体感悟,细心品读,体会本文的审美意境 ● 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创作背景,体会其家国情怀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赏析《湖心亭看雪》全文笔墨精炼,文笔清秀,表现力强,不足两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

以下是我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盼望可以供应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湖心亭看雪原文明·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逝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充满,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观察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观察我,特别兴奋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词句解释1.湖心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在外湖中央一个小小的绿洲上,与三潭印月、阮公墩鼎足相对,成一个品字形。

从前叫湖心寺,明弘治间被毁,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重建,后又再修。

2.崇祯五年:为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3.俱:都。

绝:无。

4.是日:这一天。

更定:亦叫定更。

古时一夜分五更,每更两小时。

更定是一更开头,即晚上八时开头。

《湖心亭看雪》练习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练习及答案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一、填空题本文选自《》,作者,字,号。

(时期)文学家。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湖中人鸟声俱绝..俱:绝:2.是日更定..:3.余挐.一小舟:4.拥毳衣...炉火:拥:毳衣:毳:5.沆砀: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更:7.三大白.:8.客此..:三、问答题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写景有何妙处?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找出这句描写中的数量词,说说其表达效果。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偶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层内涵和表达效果。

5.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对“痴”的理解。

《湖心亭看雪》练习题(答案)一、本文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

明末清初(时期)文学家。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1.湖中人鸟声俱绝..俱:全,都。

绝:断绝,消失。

2.是日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3.余拏.一小舟:撑(船)。

4.拥毳衣...炉火:拥:裹、围。

毳衣:裘皮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5.沆砀:白汽弥漫的样子。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

更:还。

7.三大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8.客此..:客居此地。

三、问答题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这句中“绝”字的妙在何处?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绘了一幅人鸟受冻,悄然无声的寒冬静默图,写出了雪势之猛、持续时间之长。

侧面烘托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为下文遇见金陵客的意外与惊奇作了铺垫。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从数量词的角度赏析这句描写。

一白、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写出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高度概括地写出了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

流露出天地之大,人生之微的感慨。

3.文中在叙写湖心亭偶遇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1)运用了神态、语言、动作描写(2)通过写所遇之人的喜悦来侧面烘托作者得遇知音的喜悦之情。

湖心亭看雪 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 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作者:张岱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在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船,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qiǎng)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gèng)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十二月,我居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以后,我乘着一只小船,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欣赏雪景。

西湖雪夜雾气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能见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船上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有两个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书童正在烧酒,酒炉中的酒正在沸腾。

看见我,十分惊喜的说:“想不到在湖中还能遇见你这样有的人。

”便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就告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①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矣,余拏④一小船,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⑧,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⑨!”拉余同饮。

余强⑩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人。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湖心亭看雪 (7)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湖心亭看雪 (7)

示例一:我认为是彭天锡请人教他唱戏。因为他的戏 每一出都有传承,不是自己杜撰的都没有穷尽。 这样成就的取得需要付出巨大的学习成本。
示例二:我认为是别人请彭天锡到家唱戏。原因是他 串戏妙天下,多扮演丑净,他的表演惟妙惟肖,让人如临 其境。(言之有理即可)
18. 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都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连续下了三天大雪,湖中人声、鸟声都消失了。
(2)莫说相您公痴,更有痴似像相公者。
别说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
19.同一个西湖,不同的作者,不同的时间,看到的风光 不同,表达的心情不同。根据诗文内容将下面这副对 联补充完整。
白乐天______________满怀喜悦赏美景 张陶庵冬夜无限怅春惘日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或“思故国”“寄幽
见映,日西荷湖花的别确样是红个迷人的地方。
本题考查《湖心亭看雪》的文学常识。 10. 填空。
(1)本文选自《___陶__庵__梦__忆_____》,作者是___张__岱_____, 字__________,号__________,是__________时期 的散文宗大子家,著有《陶__庵________》《明_末__清__初_____》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 境。对此迷人雪景,“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 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这不是正面描写, 而是侧面烘托。
【答案】D
9. 根据提示默写句子。
(1)文中具解体题描时写一雪是景要的透句彻子理是解:诗__雾歌__凇的__沆内__砀容__,___二_____, ______是__要__认__真__审__题__,__找,出__合__适__的__诗__句__,__三__是____。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翻译《湖心亭看雪》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湖心亭看雪原文及赏析,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许多天的大雪,湖附近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初更时,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从上至下都是白茫茫的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着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着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呢!”注释(1)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1628-1644)。

(2)俱:都。

(3)绝:消失。

(4)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定,开始。

(5)余:第一人称代词,我。

(6)拏:通“桡”,撑(船)。

(7)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注释、翻译、默写、简答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

《湖心亭看雪》习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上第12课】班级:姓名: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理解性默写】【课内简答题】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

更,。

2、【拏】。

3、【拥毳衣炉火】。

拥,毳,。

4、【雾凇沆砀】。

雾凇,。

沆砀,。

5、【长堤一痕】。

6、【焉得更有此人】!焉得,。

更,。

7、【三大白】。

白,。

8、【客此】。

9、【舟子】。

10、【相公】。

二、重点句子翻译: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6、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7、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三、理解性默写:1、“痴”字是文眼,以舟子的话结尾,具有画龙点睛,深化意境的作用:2、描绘了一幅路无行人,天无飞鸟,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3、“独”字用得精妙,展示出作者不随俗流、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4、运用白描的手法,描绘了一幅举目皆白的景象:5、使用数量词表现出景物依稀可辨、使人唯觉其小:四、课内简答题:1、“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2、“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3、“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4、作者写雪景,为什么要着力去写堤、亭、舟、人?5、试着赏析“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6、“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7、请说明引用舟子话的用意。

8、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朝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9、文中结尾舟子说作者痴,你如何理解作者的“痴”?10、本文文字简练质朴,不加渲染烘托,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请题为一下本文所用的白描手法。

11、本文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1、【更定】晚上八时左右。

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7篇)

最新-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7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本页是壶知道细心的帮大伙儿整理的八年级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7篇),欢迎参考。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艺术境界。

2、深入了解本文写景的特点——白描手法,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预习导航: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

2、了解作者——张岱字宗子,明末清初文学家。

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3、了解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4、了解“白描”——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

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采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3、认真朗读课文,试着给加点字注音:更定()拏()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更有此人()喃喃()长堤()自主学习: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人鸟声俱绝()2)是日()3)更定()4)余挐一小船()5)雾凇沆砀()6)上下一白()7)焉得更有此人()()8)强饮三大白()()9)客此()10)莫说相公痴()2、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是日更定,余挐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3)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4)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5)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6)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3、用原文回答问题:1)文中写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的句子是:2)文中具体描写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点明作者偶遇知音的惊喜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舟子的喃喃之语点明主旨,收束全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借助第3题的提示,快速背诵短文。

《湖心亭看雪》课件 (共28张PPT)

《湖心亭看雪》课件 (共28张PPT)
是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以及人的渺小 。
蜉蝣是昆虫的一科,幼虫生活在水中一年 至五、六年。成虫有翅膀两对,尾部有 丝状物两条或三条。成虫常在水面上飞 行,寿命很短,只有几小时。作者以此 感叹自己一生的短暂.
写作手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 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 就是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 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 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 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 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 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 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 动形象。
渺寄 混沌的境界----“大” 沧 蜉 海蝣 长堤一痕 特写西湖近景 之于 湖心亭一点 描绘眼前景物渺小、 一 天 粟地 余舟一芥 微弱 。 , 舟中人两三粒 突出“小”字
本句写景,物我交融,天人合一。景中含情,情景交融。 既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又有一种孤独、落寞之感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苏轼
翻译 课文
是日,更定日, 余拿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 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两 三粒而已。
这一天,晚上八点 左右,我划一条小船, 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 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 雪。湖上一片冰花弥漫, 天空与白云、与山峦和 湖水,上下全是一片白 色,望着湖上的物影, 只留下一道淡淡的长堤 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 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 船上二三粒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 人铺毡对坐,一童 子烧酒炉正沸。见 余大喜,曰:“湖 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问其 姓氏,是金陵人, 客此。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的原文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的赏析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湖心亭看雪(7)

湖心亭看雪(7)

运用的白描手法 , 学会运用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二)能力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 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教学关键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质疑点拨法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 具 多媒体课 时 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课时 一:导入 提问:你心中的雪景是什么样的呢? (请你用一个词语或者一句话表达出来并与 大家分享)引出张岱湖心亭看雪 现在,让我们跟随张岱一起走近湖心亭去欣赏西湖雪夜那别样的美。

(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出示教学目标1、走近作者: 多媒体摘要显示: 张岱,字宗子, 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 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末清初文学家。

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 以终。

2、了解湖心亭: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 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观 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3、出示教学目标(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3).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文章 白描手法写作。

( 4)、 背诵课文。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1. 首先请大家听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2. 请大家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屏幕上的字词。

湖心亭看雪评课稿7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范文模板)

湖心亭看雪评课稿7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范文模板)

湖心亭看雪评课稿7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范文模板)下面是收集的湖心亭看雪评课稿7篇(《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欢迎参阅。

湖心亭看雪评课稿1近日,我校举行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我们语文组全员参与了八年级上册文言文《湖心亭看雪》的“同课异构”教学及教学研讨活动。

经本组成员共同探讨评议后,就王苗老师《湖心亭看雪》这节课我们的看法大体如下:一、值得肯定的地方:1、教学基本功扎实:普通话流利,简洁通俗;教态自然大方;课件设计精美有效,层次清楚,围绕“痴”字来设计:痴行、痴景、痴情;多媒体运用比较熟练。

2、教学思路清晰、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系统有序。

3、以学生为主体,面向大部分学生,给学生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字、词、句教学环节,由学生通过互帮互助的形式自己来解决,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不理解的教师适当点拨启发,让学生感受到领悟的快乐;另外,能体现知识形成过程、结论由学生自悟与总结。

这些能够体现出“学生主体”的教学意识。

4、作为文言文教学,能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理解,对重点词句的分析到位,如“独”、“强饮”、“痴”等词与“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等句,很好的引导学生领悟了词句的表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5、教学不局限于文本,能够引导学生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拓展,如对“更定”的理解,介绍了古代一些计时方法,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有待改进的地方:1、从教学目的的落实方面来看,其中一点就是“熟读成诵,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但王老师在教学中未能体现出文言文的教学重点,对字词落实欠火候,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了解不够深入;其次,作为一篇富有诗意的小品文,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用更多的时间去读,让课堂时时响起朗朗的读书声,尽量做到课内“熟读成诵”,但王老师只让学生匆匆读了两三次,这样做的结果就是使语文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开散文文质兼美的语言环境,使学生没有机会去感知课文语言,从而导致教学效率较低。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5篇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5篇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5篇★《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5篇《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1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文分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

然后,作者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

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为游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一、指出加点的词的含义1、是日更定是:这。

定:完了,结束2、余拿一小船,用毳衣炉火拿:撑,划。

毳:鸟的细毛3、雾淞沆砀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4、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焉:哪里。

更:还5、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痛快。

《湖心亭看雪》主旨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主旨及赏析

《湖心亭看雪》主旨及赏析导语:《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文章是张岱(dài)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清新雅致的特点,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永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表达了作者赏雪的惊喜,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淡淡的愁绪。

全文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痴”字(以渔者的身份)表达出作者不随流俗,遗世孤立的闲情雅致,也表现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美好的情趣。

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备地写出了赏雪人的情态,将赏雪人融入了这迷人的雪景之中的痴迷之状描绘的生动逼真。

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更是用了白描手法。

主旨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宁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的志趣,同时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明朝)的怀念之情。

《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设计(7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设计(7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设计(7篇)《湖心亭看雪》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认识和写作背景。

3、认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力量目标: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德育目标:本文展现了遗世单独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领同学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深化理解本文的写景特征。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2、争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解释较具体,同学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老师引领同学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四、教学媒体:多媒体五、课时支配:1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语新课:冬季中最浪漫的日子无疑是下雪的日子,那飘扬的雪花,分散了春雾夏雨秋露的心情,播撒而来,从每一个点上摩挲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闹、静穆、自由。

啊,下雪,真好!(多媒体显示“西湖雪景”)自古道,赏西湖,“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雪中西湖别有一番妙处。

现在我们就随大才子张岱到西湖赏夜雪。

步入张岱的世界,去品品《湖心亭看雪》。

(二)湖心亭简介多媒体显示: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

这是欣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及背景简介多媒体显示: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别名蝶庵居士,明末清初山阴(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明亡后不仕。

晚年避居山中著书以终。

他的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心情。

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老师阐释:《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肤浅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注释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注释

湖心亭看雪原文译文注释示例文章篇一:《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原文、译文和注释: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译文:崇祯五年(公元1632 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注释:1. 崇祯五年:公元1632 年。

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

2. 俱:都。

3. 绝:消失。

4. 是日更(gēng)定:是,代词,这。

更定:指初更以后。

晚上八点左右。

5. 拏(ná):撑(船)。

6. 拥毳(cuì)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

拥:围裹。

毳:鸟兽的细毛。

7. 雾凇沆砀(hàng dàng):冰花一片弥漫。

雾凇,天气寒冷时,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湖心亭看雪张岱翻译

湖心亭看雪张岱翻译

湖心亭看雪张岱翻译湖心亭看雪张岱翻译从湖心亭看雪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张岱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以及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张岱湖心亭看雪翻译,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余挐一作:余拏)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改写:这是一个寒冷的冬天,大明王朝虽已即将走上灭亡的道路,但此时的我,住在杭州西湖,享受着那里的令人如痴如醉的风景画。

时间已经走到了十二月。

虽然西湖地处南方,虽然大家对西湖的印象一贯是阳光明媚,风景秀丽,但是此时的西湖,却早已被茫茫的大雪所覆盖。

原本日益增多的`游客和平常叽叽喳喳的小动物们,此时更是连一点儿声音也没有了。

只剩下一座孤零零的湖心亭耸立在湖中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字练习:
崇祯(Chóng )( zhēn ) 拥毳( cuì )
ng )( dà ng ) 雾凇 沆砀(sōng )( hà
. 更定(gēng ) . . zh 铺毡( ān) .
. .
更有此人( gèng)
痴( chī )
第一段: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2、是日更定,余 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
写作活动
1、学习运用白描手法,写一个人或叙
一件事,力求简洁、传神。 2、将《湖心亭看雪》中雪景的部分改 成生动的描写。
课文导入 整体感知 课文导读 比较阅读 拓展练习 推荐篇目
(一)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 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 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 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 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 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 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白描手法写人
“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 的女人站在我的眼前,两手搭在髀间, 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 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鲁迅《故乡》
“他留着浓黑的胡须,目光明亮, 满头是倔强得一簇簇直竖起来的头 发……”
——唐弢《琐忆》
写一段你喜欢的白描的景物。
例如: 1、如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枯藤老树昏 鸦,小桥流水人家,古 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2、《三峡》中“自三峡 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 无阙处”直写山“连”;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直写大水猛涨,江水汪 洋。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 《江雪》
比较阅读
描写手法 表达感情 《湖心亭看雪》 《江雪》 白描 烘托 孤高自傲 淡淡愁绪 怀才不遇 的孤独感
一痕 一点 一芥 两三粒
悠远脱俗的 雪景 夸张 人与自然在 对比 精神上的统 一与和谐 淡淡愁绪
3、文章标题是“湖心亭看雪”,按常理下文 应写亭中见到的雪景,然而作者用了许多笔 墨来写“我”及亭中人的活动,你认为这样 写是败笔还是妙笔?说说你的理由。 痴迷于天 意外相遇 惊喜 人合一的山 畅快 短暂相处 水之乐,痴 “ 痴” 迷于世俗之 此地一别 伤感 外的雅情雅 志趣相投 释然 致。
等到(回来时) 及下船, 下了船,船夫嘟哝 舟子喃喃曰: 地说:“不要说相 “莫说相公痴, 公您痴,还有像相 公您一样痴的人 更有痴似相公 呢。”
者。”
是日更定
凌晨 还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哪能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冰花一片弥漫 全白
余拿一小船 (数词,译为“一叶” “一”上下一白 (副词,全)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数词,译为“一个” 更 是日上文画线句子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特点?
(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 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 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6.补出下列语句的省略成分。
( )到亭上 客( )此
( )大喜曰 ( )拉余同饮
第二段:
1、见余,大喜曰:“舟中焉得 更有此人!” 非常高兴 酒杯 哪能 还 客居,动词 2、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客此。 痛饮
3、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
等到 更有痴似相公者!”
不要

到了亭子上,(看见) 到亭上,有两 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 人铺毡对坐,一童 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 子烧酒,炉正沸。 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 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 见余大喜,曰: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 “湖中焉得更有此 (您)这样(有闲情雅致) 人?”拉余同饮。 的人呢!”(随即)拉着 我一起饮酒。我痛饮了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大杯后和(他们)告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 我打听他们的姓氏,得知 (他们)是金陵人,在此 人,客此。 地客居。
翻译 课文
湖中人鸟声俱 绝。
湖中行人、飞 鸟的声音都消 失了。
是日,更定日, 余拿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 亭看雪。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 水,上下一白。湖 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 一页扁舟, 穿着毛皮衣服, 带着火炉,独自往湖心亭看 雪。(湖上)弥漫着水气凝 成的冰花,天空与白云,与 山峦和湖水,上下全是一片 白色。望着湖上的物影,只 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 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页小舟, 舟中的二三粒人影罢了。
(撑、划) (动词,客居)
说出下列各句的意思
1、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 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3、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找出文中交代看雪的时间、地点、人物及 天气情况的句子,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 地点: 西湖(湖心亭) 人物: 余及金陵二人、舟子、小童
1、本文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 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 尾还出现了舟子,这是不是矛盾?试说说 “独”字的含义。
(孤傲)
2、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 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 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 程中做到了景中含情,情景交 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 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 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 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 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冬天来了, 假如有一场雪, 那该多好啊!
湖心亭看雪
张岱
演 稿


1 2 3 后

岩棉板 岖幷夻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
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杭州学军中学教育集团文澜中学部 沈 华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 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 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 勒物象的画法。 作为一种描写方法, 它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 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 写方法。(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
白描的效果: • 人物、景致的个性特征能够被放大、 突出,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都 消失
这 凌晨 我 撑,划
冰花一片弥漫
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
3、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全白 我的一 叶小舟 舟中两三个人 影
4、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道长堤 一点湖心 只 的痕迹 亭的轮廓
明崇祯五年 十二月,我正 崇祯五年十 住在西湖边。 二月,余住西 .. 接连下了三天 湖。大雪三日, 大雪,
雪 环境: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渲染肃杀、冷寂的气氛;突出作者心态和情 趣的与众不同
事件: 看
2、(1)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结合自 己的想像也对此作一番描述。
(2)作者写景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联系作 者的生活经历体会一下他借雪景抒发了怎样 的情?
雪景描写: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 两三粒而已。 2、这些景物描写是否 运用了大量的形容词 加以修饰?
1.作者写作此文时,清朝已建立二三十年,但作者仍采用明 朝 ________的年号,你能说出其中有何深意吗?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写出了什么意境? 此句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 3.“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有什么表达作用? 4.“天与云与山与水”连用三个“与”字写出了什么景象?
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别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他出身 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子弟。清兵南下灭 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他喜游 山玩水,在文学、戏剧、音乐方面有很 深的修养,主要著作有《陶庵梦忆》、 《西湖寻梦》,风格流丽清新,写家破 人亡之痛,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 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

)是金陵人
7.“强饮三大白而别”“拉余同饮”两句中“强”和“拉” 二字表现出人物什么感情? 8.文中引用舟子的话有何用意?
9.“痴”与课文第一段哪句话相呼应?写出作者什么心情? 10.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6.余 客



7.“强”表现作者的喜悦和豪爽心情;“拉” 表现客人的喜悦心情。
8.衬托作者深夜偶遇知音的惊喜心情,表明作者不虚 此行,深夜赏雪,收获颇大,印象极深。
9 .与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 然脱俗的性格。 10.以记叙开头,以议论结尾,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静中 有动,寂中有声。
• 读者能借助轮廓生发联想,对人物、 景致以及二者的关系进行组合、配比, 从而完整地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思 想感情。
书法比赛会上,人们围住前来观看的高局长, 请他留字。“写什么呢?”高局长笑眯眯地提起 笔,歪着头问。“写什么都行。写局长最得心应 手的字吧。”“那我就献丑了。”高局长沉吟片 刻,轻抖手腕落下笔去。立刻,两个秀劲的大字 从笔端跳到宣纸上:“同意”。人群里发出啧啧 的惊叹声。有人大声嚷道:“请再写几个!”高 局长循声望去,面露难色地说:“不写了吧—— 能写好的就数这两个字……” 俨然一个书法家的神态;煞有介事的神态;尴 尬的神态;两个“同意”等等,寥寥数笔,把一 个有官僚作风的领导生动而传神呈现于我们面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