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意识与现代设计艺术观念的探索

合集下载

工业设计史名词解释

工业设计史名词解释

哥特式哥特式又称高直式,它以其垂直向上的动势为设计特点。

哥特式建筑以尖拱取代了罗马式圆拱,宽大的窗子上饰有彩色玻璃宗教画,广泛地运用簇柱、浮雕等层次丰富的装饰。

这种建筑符合教会的要求,高耸的尖塔把人们的目光引向虚渺的天空,使人忘却现实而幻想于来世。

巴洛克(Baroque)巴洛克(Baroque)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专指珠宝表面的不平整感。

后来被人们用来作为一种设计风格的代名词。

这种风格一反文艺复兴时代艺术的庄严、含蓄、均衡而追求豪华、浮夸和矫揉做作的表面效果,它突破了古典艺术的常规。

巴洛克式设计刻意追求反常出奇、标新立异的形式。

其建筑设计常采用断裂山花或套叠山花,有意使一些建筑物局部不完整;在构图上节奏不规则地跳跃,常用双柱,甚至以三根柱子为一组,开间的变化也很大。

在装饰上,巴洛克式喜欢用大量的壁画和雕刻,璀璨缤纷,富丽堂皇,富有生命力和动感。

洛可可(Rococo)洛可可(Rococo)的原意是指岩石和贝壳的意思,特指盛行于18世纪法国路易十五时代的一种艺术风格,主要体现于建筑的室内装饰和家具等设计领域。

其基本特征是具有纤细、轻巧的妇女体态的造型,华丽和繁琐的装饰,在构图上有意强调不对称。

装饰的题材有自然主义的倾向,最喜欢用的是千变万化地舒卷着、纠缠着的草叶,此外还有蚌壳、蔷薇和棕榈。

洛可可式的色彩十分娇艳,如嫩绿、粉红、猩红等,线脚多用金色。

水晶宫博览会1851 年,为了炫耀英国工业进步,英国伦敦举办了19 世纪最著名的设计展览——水晶宫博览会。

水晶宫的设计采用了玻璃和铁架结构,博览会对设计理念产生根本影响,各种思想争论对设计界形成强大冲击。

终于在19 世纪下半叶英国引发了一场工艺美术运动。

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其起因是针对家具、室内产品、建筑的工业批量生产所造成的设计水准下降的局面。

这场运动的理论指导是约翰?拉斯金,主要人物则是威廉?莫里斯。

这场运动受到日本艺术的影响,影响主要集中在首饰、书籍装帧等方面。

培养学生的造型意识——浅谈《设计素描》教学

培养学生的造型意识——浅谈《设计素描》教学


随着我 国 改革 开放 的逐 步开 放和 经济 建设 的 突飞猛 进 ,艺术 设计 的教 学体 系也 在不 断 的改革 。 目前 , “ 计 素描 ”作 为艺 术 设 设计 的基础 学科 , 已在绝 大 多数 高校 中蓬 勃发 展起 来 ,它 为平面 设计 、环 境艺 术设计 、动漫 设计 、展 示设 计等 构筑 了坚 实 的发展 平台。 “ 描 ”是造 型 艺术 的基 础 之 一 , 也 是艺 术 设 计 的 基 础之 素 它体现 出一种 真正独 立 的思 考方 式 。就素 描 本身而 言 也是 一 种 独 立的 艺术 形式 。今 天 的素描 不只 是基 础 ,也 是基 因 ,不同 的 基 因 生长 成不 同的 生物 ;不 同 的素描 培养 出不 同的画 家、雕 塑 家 和 设 计 师 。 中 国 高等 教 育 中 的 素描 课 程 ,首 先 和 国画 、 油 画 不 同 ,其 次 ,产 品 、建筑 、室 内广 告不 一样 ,然 而 一千所 大 学一 千 个 样 ,再 然后 是十 万个 学 生十万 个样 ,从 前 的教 育模 式 已经不适 应 艺 术时 代发 展 的趋势 。 因此 ,对素 描教 学 的指 导思 想及 基础 训 练 ,都应该进 行 新的研 究和 分析 。 从某 种 意 义 上 来讲 ,素 描 就 是 画 形 体 。 学 习素 描 首 先 要 学 习造 型 ,造型 能力 是指 在 画面上 创造 图形 的能力 。造 型能 力不 是 普 通 的能 力 ,这里 指 的能 力是用 视觉 表现 的语 言 意识 ,是 对视 觉 空 间的领 悟和 把握 能力 。培 养造 型 能力 首先 要培 养学 生 的造型 意 识 ,有 时学生 往往 关注 造 型的表 面 效果 ,而 忽视 造型 上 的意义 , 因此 找们 必须 对造 型 的意 识进行 认 真研 究 。造 型 意识 是人 脑创 造

艺术设计广告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与创新思维探索

艺术设计广告专业设计素描课程与创新思维探索

广告设计的基础教育没有专业界定,整体的学术理念秉承不针对任何具体专业,也不过多强调设计应用范围,用开放的心态,训练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教学上力求能够更多元化,多层次、多角度的使学生从自己的构想最终实践为作品,并且要求学生从惯性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发掘自身的创造力,形成自我审美风格。

素描课程在我国院校开展多年来,教学方式逐渐呈现缺少变化性、灵活性,主要突出的问题是没有区分不同专业的特点,教学模式单一,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学习辅助性不强,传统素描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对素描写实绘画法则的训练和应用,而对学生创造力,及对画面形式、物体形态的抽象化理解训练有一定欠缺,学生对构成形式本质问题的思考也有一定不足。

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多数是对写实性绘画技术进行训练提高,而忽略了创新意识的培养,抑制了学生自我审美喜好的发展。

“对一个学设计的学生来说,对形态的多角度分析提炼与发展能够产生新的造型能力,同样对形式要素的主动运用,对画面的构成秩序、骨架结构、节奏韵律的灵敏感觉也十分重要……最终使他们能够掌握视觉艺术的基本原理,又能抛弃常规,脱离因袭,以真实独特的审美表达偏爱的形态,在未来的艺术设计世界作出自己理智与情感的明确决断①。

”因此,随着时代的进步,应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形成自我审美趣味,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中央美术学院周至禹教授率先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对传统的素描课程重新梳理和整合,以素描为手段联系形态及形式构成和材料等问题进行教学,形成《设计素描》教学课程及其理论体系。

在教学中,设计素描相对于传统的素描课程而言,在教学思路、方法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上都有明显的特殊规律。

现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个人的教学体会。

1 课程改进(1)设计素描是一门对分别对形态表象、肌理、结构以及绘画图式元素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形式语言,并进行表现实验来发掘学生的想象力和自我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对形式规律应用能力的专业课程。

平面设计史试题库

平面设计史试题库

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英国的“工艺美术”运动是由“工业设计之父”_(威廉•莫里斯__倡导的。

)2.作为“新艺术”发源地的法国,在开始之初就形成了两个中心:一是首都巴黎;另一个是__(南斯市)_。

3.哥特式罗可可式)和日本艺术是新艺术运动的三大源泉。

4.在现代主义设计运动中,表现最突出的是德国,其次是__和荷兰。

(俄国)5.____是德国工业联盟的奠基人和整个活动的开创者。

(穆特修斯)6.20世纪初,就在德国现代主义设计迅速发展时,荷兰也出现了具有相同设计风格特征的运动——_____。

(“风格派”运动)7.美国于20世纪30年代创造性地形成了一种风行美国乃至世界的新设计风格——_____。

(“流线型风格”)8.装饰艺术的历史渊源:对________、从传统艺术的创新中获得创作灵感、舞台艺术的影响、汽车设计样式的影响。

(对埃及古代装饰风格的借鉴)9.进入20世纪50年代,意大利的设计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这便是意大利吸收美国流线型而形成的(“意大利线条”).10、_______被称为“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真正奠基人,也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之一。

(罗伯特·文杜1.英国19世纪下半叶发生的“工艺美术”运动由威廉·莫里斯倡导宣传,英国的文艺批评家和作家___作理论指导。

(罗斯金)2._____是西班牙新艺术运动最重要代表。

(安东尼·高蒂)3.______堪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叶比利时新艺术运动最为杰出的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建筑家。

(亨利·凡得·威尔德)4.“新艺术”运动的线条表现手法分成曲线和直线两派。

直线风格主要存在于英国北部苏格兰的格拉斯哥,以___为代表。

(麦金托希)5._____是芝加哥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对美国新艺术建筑作出了前无古人的巨大贡献。

(路易斯·沙利文)6.1907年10月6日,穆特修斯在贝伦斯、威尔德等人的倡导下,成立了德国第一个设计组织——_____。

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碰撞——浅议当代汝瓷造型设计与审美观念

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的碰撞——浅议当代汝瓷造型设计与审美观念

淡 ,而是 以平易之 中的深厚韵 味博 得人们的欣赏 。多数 汝窑传世 作 品看 上去稳重大方 ,制作规整 ,无繁杂的附加装饰 , 仅 仅 以变 化 的弧 线构成柔和 、匀称 的形态 ,挺拔秀丽 ,反 映了宋人简约平 淡 、消逸典雅 的生活与审美 情趣 。这对后世影 响深 远 ,无论是 明 清仿 汝,还是 当代汝瓷 以往 常见的造型 中,都会看 到宋人审美观
蹦 譬 冒

删 |= 2 I m 圃
传统 观念 与现代 意识 的碰 撞 浅议 当代汝瓷造型设计与审美观念
一 文/ 胡 中成
・宋代文人崇 尚 自 然 、含蓄 、平淡 、质朴审美观 的背景下 , 传统汝瓷造型设计观念讲究 古朴 典雅 , “ 求正不求奇” , _ — J一 各种造 型以平实见 长 ,不追求 形式 的奇 特 ,但绝不 是平
所 以在有 限地创作条件下深入 了左 右为难 的境 地。 逐 步成 为主流的大众审美意识 ,作 为感性 审美 的现代性体现 在以下几个 方面 : 1 . 倡 导快速消费 ,提升物质需求 , 精神 需求成为附加需求层 面较 为肤浅 。主要满 足大众的消遣娱乐需要 ,在精 神上弥补着人 的感 性消费的不足 ,有低俗化 的倾 向。 2 .实用化 、通俗化 、 日常化 。重 视造型 的实用 功能 ,对 艺 术表现要求不 高 , 使 大众更容易快速接受 ,形式表现 内容贴 近大 众 日常生活 。 3 .商业 意识浓厚 ,突出的市 场导 向,青 睐于工 业化规模 复
制廉价产 品。 现代大众 审美 意识在 资本金融 的逐利本性 的推动下 , 向来 以市场需 求为方向 ,以获取最大利 润为 目的,通过各 种营销 包装手段 ,如信息媒介的广泛传播 , 使 大量复制 的廉 价产 品 ,快 速渗透社会生 活的各 个角落。 4 .实用 大于审美 ,价格大 于价值 ,就是大众对 于 陶瓷工艺 品的一般要 求。大众审美对于实 用的需求大于精神需 求 ,所以实 用性是起 考虑的重点 ,而价格 因素在大众眼 中又 占主导地位 ,物 美价廉 和性 价比成为了大众审美意识 中 , 重要 的一个环节 。 5 .追逐 流行新 潮。大众 审美表现 为追逐 潮流 ,变化 无常 , 甚至对 于以往观念 中嗤之 以鼻 的造型设计风格都盲 目追逐 。由于 物质 基础和文化积 累,当代大众 大大降低 了对 审美 的诉求 ,而其 感 官的刺激 、游戏娱乐等 的诉 求却得到 了不 断地强化 ,在一定程 度上 消弭了审美的价值 。 而在代 表精 英意识的现代学 院派 与艺术 先锋派对于传统审 美 则呈 现出一种扭 曲而轻蔑 的态度 ,转而关注人 文精神与西方现代 文化的发展脉络 。他们希 望从 中寻找新 的道路 ,并以此解开或批 判当代迷茫与彷徨 的文化 现象 。而位于传统 工艺领域的汝瓷 ,他 们仍 带着怀疑 的眼光 审视 , 偶 然有 闯入这个 领域也是浅尝辄止 , 并未带来全新的面貌 ,也谈不 上影响。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哥特式建筑以其垂直向上的动势,形象地表现了一切朝向上帝的宗教精神,线条轻快的尖形拱门,造型挺拔的小尖塔,强化了升腾的感觉,同时也体现出了神的至高无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教会势力在封建社会中无比强大。

在装饰上设计上也十分讲究,其中玫瑰窗最具特色,闪烁着神秘的光,造成种种幻觉和虚渺的气氛,赋予了一种神性的浪漫。

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大发展,13 世纪扩展到了全欧洲。

总的来说,哥特式是通过向垂直方向的推挤,而不是像罗马式那样向水平方向的伸展,来求得革新的,从而打破了罗马式的静态的体快,创造了哥特式的动感的旋律。

设计伦理观念由美国设计理论家巴巴纳克提出。

设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眼前的功能、形式目的服务的,设计更主要的意义在于设计本身具有形成社会体系的因素。

因此设计的考虑也必须包括对于社会短期和长期因素的内容。

从当代设计伦理观看,还要考虑第三世界人民、以及生态平衡、自然资源等目的。

这种理论推动了设计观念的发展。

后现代主义现代主义采用同一的、单调的设计对待不同的设计问题,以简单的中性方式来应付复杂的设计要求,忽视了人的要求、审美价值以及传统的影响;另外人们开始重视设计责任,要求保护有限的资源,因此国际主义造成了广泛的不满,促成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现的以改变国际主义设计的单调形式为中心的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日本山崎宾设计的“普鲁蒂—艾戈”被炸毁,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结束后现代主义兴起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也是从建筑上发展起来的,虽然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繁杂,但从文化现象比较仍然宗旨一致。

强调以历史风格为借鉴,采用折衷手法达到表面强烈的装饰效果,具有娱乐性和装饰细节的含糊性。

1980年威尼斯双年展上格里夫斯和斯特林展出了后现代艺术的典型建筑,其风格被称为后现代古典主义,这是后现代主义出现的最早风格。

从意识形态看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是对于现代主义、国际主义设计的一种装饰性发展,其中心是反对米斯的“少则多”减少主义风格,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里要求,而不仅仅是单调的功能主义中心。

七美术上第四单元《_美丽的校园》教案

七美术上第四单元《_美丽的校园》教案

第四单元美丽的校园单元综述本单元通过对校园环境的取景、写生以及为校园环境创设雕塑、完成校园规划草图和模型的制作,加深对校园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的体验以及自己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和谐关系,培养学生热爱校园生活的情感,并了解相关环境、立体空间的最基本的造型语言和表现方法。

本单元由二个部分的内容构成,分别是《描绘我们的校园》、《设计我们的校园》。

从初中生新的学习阶段开始,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校园,并乐于观察、表现自己的校园和校园生活。

本单元涉及的知识技能分别有平行透视与成角透视、取景与构图、立体构成方法等。

单元课时分配建议本单元共2课教学内容,可用5课时完成。

其中:第1课《描绘我们的校园》2课时,第2课《设计我们的校园》3课时。

第一课描绘我们的校园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课时:2课时教材分析:校园是学生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本课学习内容的设置是基于学生对校园及校园生活的感受和喜爱,运用线描写生的画法描绘校园,在美术学习活动中体验线条的表现力,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对校园的情感。

活动一“观察与探讨”:结合校园实景,分析探讨如何进行风景写生的取景、构图。

教材呈现了视平线的高、低变化与取景构图范例。

活动二“学习与研究”:风景画是怎样表现景物空间的?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透视规律?在写生画中有什么作用?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是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绘画中一个重要理论知识,对于学生以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课要是让学生认识到选择适合的角度来表现校园的美感,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绘画透视和绘画构图知识来表现校园环境和建筑的美感。

透视知识的学习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美术语言,提高学生的空间表现能力,还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空间想像力,发展学生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本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感受校园环境及建筑的美感。

结合校园建筑物,学习物体的透视现象和规律,了解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基本知识。

小学美术教材教法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美术教材教法练习题及答案

小学美术教材教法练习题及答案小学美术教材教法一、填空题1、《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研究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研究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新课程中“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收研究、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5、《纲要》指出,要“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6、新课程倡导的研究方式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7、新课程提倡建立一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8、新的课程改革要增进学生的多方面的发展,而不仅仅是着眼于认知方面的发展。

9、课程往往是从研究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的。

10、课程强调研究者作为研究的主体。

11、课程改革既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每个个体求得自身充分发展的内在需求。

12、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现代人一生发展的四大支柱。

13、地方课程具有地域性特征、针对性特征、时代性和现实性特征、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

14、在教师角色转换中,应该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由高高在上向平等融洽转变。

15,教师作为教学的“增进者”角色,具有三个特点a、积极地旁观,b、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发明良好的研究气氛,c、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

16、教师作为知识教授者角色的变化主要表现在:a、由重教授向重发展转变,b、由同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c、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d、由重成效向重过程转变,e、由单项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转变,f、由高高在上向平等融洽转变,g、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第五单元淳朴之情民间美术单元教学设计-高中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

第五单元淳朴之情民间美术单元教学设计-高中美术人美版美术鉴赏
二、单元学情分析 随着时代发展, 电子产品的普及, 现代文明不可阻挡的进入了大家的生活, 深深的影响着孩子, 对传统民间美术不可避免的起到强烈冲击作用,所以现在最大问题是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的脱节, 与他们的审美意识不同。特别是城区中学的孩子,几乎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针对这种学情,对城 区孩子的教学准备更多的是讲解民间美术的由来,民间美术与人类发展过程的重要依撑,民间美术 与民俗的重要承载关系,民间美术传承的重要性,我们青年一代对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主题一重点放在感受并理解传承文化的责任,激发学生创作情感和保护意识。通过这一主题的共 同探究,让学生深入了解民间美术的教化意义,在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正确认知民俗对我们 的族群与文化所产生的作用,而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民俗的重要承载者,保护民间美术对保护中国 传统文化与习俗意义重大,从而树立自觉维护传统文化遗产的意识。
实践 课堂实践
学生实践
自己动手后
并最终对建立和谐
更 能 明 白 民 文明的社会产生积极的
间 美 术 实 践 推动作用。
起来并不难。
能够广泛的
且有效地应
用于人类社
会, 指导人们
更智慧、更健
康地生活和
工作。
课后
拓展 搜集民间美术作品,班级内举办一次展览会、讨论会。
第二课时 质朴与率真——浓郁乡情的视觉呈现
学习方式
3
——与民间 感知布老虎、创 图片欣赏、交流讨论、课堂实践
美术的对话 意 实 践 剪 纸 体

验、扎染艺术坊

作品欣赏

在每课时的教学过程中均有作业呈现, 第一课时以众多民间美术种类的代表剪纸为媒介
元 加深理解认识,学生学习、动手实践到利用民间美术元素设计生活用品,逐步使知识落到实处。

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与现代设计

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与现代设计

传统装饰纹样中的吉祥观念与现代设计中国装饰艺术的寓意特征是在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即在礼乐文化的氛围中被强化的。

在装饰艺术中,无论是图案纹样或是装饰的图画,其寓意所表达的中心主题是“吉祥”,这是一个延绵千万年的永恒性主题。

“吉祥”本意为美好的预兆,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

《周易·系辞》有“吉事有祥”之句,《庄子》也有“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之说。

由此可见,吉祥是对未来的希望和祝福,具有理想的色彩。

吉祥是中国人对万事万物希冀祝福的心理意愿和生活追求,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装饰至善至美的本质。

一、吉祥观念的起源与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始终追求吉祥美满的生活方式,古时以祭祀为“吉事”,祭祀之礼为“吉礼”,称善者贤人为“吉人”,帝王卜居之地为“吉土”,好日子为“吉日”、“吉月”等。

某些动物、植物以及图样被约定俗成地作为美好意义的象征或符号,于是这些纹样便包含了相应的吉祥观念。

吉祥观念主要包括:纳福迎祥、驱邪避恶、多子长寿、升官发财及喜庆如意等。

中国传统中的吉祥之物繁多,有各种龟、鹤、鹿、象、龙、凤之类的吉祥动物;有松、竹、梅、桂、石榴、合欢、茱萸之类的吉祥植物;还有如意、银锭、寿石、礼器之类的器物。

表现形式最多的是以图案、纹样形式出现的吉祥图案、纹样、图式,表达了人们追求的各种美好愿望,以至于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吉祥的观念应该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

原始初民们对生活和生存充满了热望,作为吉事的祭祀和卜筮活动就是这种吉祥观念的具体行为。

卜筮活动主要是占问凶吉的活动,卜用甲骨上常记有吉、大吉之类的卜辞或灵验记录。

李砚祖先生认为:“从纹的形式而言,吉祥图案的起源与原古先民观物取象的观察方式以及在卜筮活动中察看纹象的认识有直接关系”[1]。

吉祥符号的出现源于吉祥意识的产生。

有人类的地方,就有人追求美好幸福,祈望吉祥平安。

吉祥意识的产生来源于古人对生活的不安定感。

先民们对人类自身疾病、瘟疫和死亡充满迷惑和畏惧,以为是魔鬼侵入体内作怪,需要借助某一物或神帮助他们向妖魔发起进攻,驱鬼逐妖,消灾灭害,保佑平安。

现代设计意识的萌芽——英国“工艺美术”运

现代设计意识的萌芽——英国“工艺美术”运

现代设计意识的萌芽——英国“工艺美术”运现代设计意识的萌芽——英国“工艺美术”运动00一、威廉•莫里斯及其追随者如果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的进行,在建筑设计领域率先对传统进行了挑战的话,那么,在包括机械制品在内的工业设计领域,其新观念的确立要来得迟缓,以至在工业革命发生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包括英国在内的国家的机械制品丑陋不堪,设计低劣,同时过分装饰、矫饰做作的维多利之风,在设计中的日渐蔓延,使传统的装饰艺术因失去了造型基础,而成了一个为装饰而装饰、画蛇添足的东西。

这种状态的日趋严重,终于导致在工业革命最早的发生地英国发生了工艺美术运动。

所谓工艺美术运动是起源于英国19世纪下半叶的一场设计运动。

以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式风格为特征,旨在提高产品质量,复兴手工艺品的设计传统。

这场设计运动由诗人兼文学家、设计师,被人誉称为“工业设计之父”的威廉•莫里斯倡导宣传和身体力行。

英国的文艺批评家和作家罗斯金提出了某些理论指导。

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出生于沃尔瑟姆斯托一个富有家庭,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后受过建筑师和画家的训练。

1851年,当伦敦举办“万国博览会”(Great Exhibition)时,年仅17岁的莫里斯随母亲前去参观,据说一进水晶宫展厅,他就大喊一声:“好可怕的怪物!”(图2-4)于是再也不肯去看那些粗劣外观造型的产品。

这件事使他立志投身于设计事业。

从他的一生来看,他早年酷爱欧洲中世纪的文明和建筑艺术风格,曾携同学游历法国,为法国庄严宏伟的哥特式建筑所折服,立志做一名推广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建筑师。

后来他受到主张忠实于自然新画风的拉斐尔前派艺术家的影响,决定改变初衷,做一名拉斐尔前派的画家。

真正使他投身于设计事业则是始于1859年。

1857年,为了结婚,莫里斯请设计师菲利蒲•韦伯设计以红砖瓦构成的“红房子”(Ked House)(图2-5),这幢房子充分体现了工艺美术运动在建筑设计方面的思想,创立了建筑设计的四条基本原则。

天圆地方,以人为本——试析圆形方孔造型在新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天圆地方,以人为本——试析圆形方孔造型在新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16创意2021/05中国设计行业一直受传统艺术造型的影响,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设计师对于中国传统艺术造型不断深入挖掘、再应用。

这样不仅能够充分体现设计文化多元化的内涵,还能满足人们情感体验需求,使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在设计实践中被赋予新的价值与意义。

圆形方孔造型在中国传统艺术造型占有一席之地,探析其在新现代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为未来新现代设计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与可能。

一、从半两钱看圆形方孔的造型特点与文化内涵(一)造型特点秦王朝的半两钱形制采用圆形方孔状,这种形制对后来各朝代金属货币造型影响极大。

西汉时期,汉武帝虽然发行了轻便易用的五铢钱,但是从造型上来看,仍然沿用圆形方孔的形式;唐朝初期,开始发行印有“开元通宝”的通宝钱,“开元通宝”四个字对称环绕在中间的方孔周围。

之后的通宝钱大多以皇帝的年号命名,虽然大小、厚薄和纹样有所变化,但是圆形方孔的造型式样仍流行了两千多年。

圆形作为一种造型,早在新石器时期就被利用,人们通过磨光和钻孔技术将石块和玉块削刮刻琢成圆形的石片、玉片、玉坠作为物品交换的媒介,这不仅便于使用,而且产生了新的审美意义。

在长期的实践中,圆的造型在人的审美意识中具有对称、和谐、统一和灵动的魅力,给人以自由、灵活的流线感,并且在生产过程中易于标准化、批量化。

因此,战国时期的秦国和魏国就开始使用中央带有一个圆形孔状的圆形造型铜币,称之为圜钱、圜金或环钱[1]。

作为另一种造型,方形是最简洁而实用的几何形式,往往给人以均衡、稳健、庄严和大气的美感。

秦朝半两钱的圆形与方形的造型结合,人们进一步发现了其审美价值。

圆形与方形看似非常简单明确,但是在结构、布局和虚实上却并不简单,即简洁而不简单。

这种不简单,体现在圆形与方形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制约关系。

从阴阳哲学的角度看,这种方形与圆形结合的形式,圆、方又始终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但在整体和谐中相互依存,和谐统一,半两钱的圆形方孔造型在对立统一中派生出无穷无尽的变化。

浅谈后现代主义在艺术观念上的变化

浅谈后现代主义在艺术观念上的变化

浅谈后现代主义在艺术观念上的变化作者:张翔宇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9年第01期摘要:现代主义作为20世纪初在西方兴起的艺术潮流,流派纷呈,风格各异,没有统一的艺术特征,后现代主义艺术同样如此。

二者的区别在于艺术观念与价值取向的差异。

本文试图通过对二者各自的艺术特点,来分析两者艺术观念的变化。

艺术,无论是东西方都是社会历史的一部分。

现代主义艺术与后现代主义艺术作为艺术史上两个重要的部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现代主义艺术是指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并占有主流地位的具有前卫和先锋特色、颠覆传统的艺术流派与艺术思潮的统称,而并非为一种艺术风格。

而后现代主义艺术则被认为成是前者的衍生与颠覆者,二者息息相关。

关键词:现代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观念特征中图分类号:I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3-0048-01一、从主观转向客观从现代主义美术极端的自我性转向相对客观性,从强调主观情感转向客观世界,对个性风格的漠视或敌视。

例如照相写实主义,又称为超写实主义。

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兴起的一种艺术流派。

反对抽象艺术的潜意识情感和造型中不表现具体物象的做法,艺术家认为应排除主观意念,像摄影那样客观的再现物象。

画家注重细节的刻画和表现,以假乱真的效果给人以冷漠,缺乏人情味的感觉。

无数事实证明,依赖现代摄影及其他制作手段的写实绘画,虽然能制作出吸引眼球的巨幅图像,但己很难取得欧洲传统绘画那样的成就。

也许可以说,当代写实艺术的主要贡献就是对生活内容的叙述,从这个角度看,它既是一种记录手段,也是一种保持古老形式的大众艺术。

二、取消技术限制后现代主义从现代主义的个体制作转为大量生产,从对工业,机械社会的反感到与工业机械的结合。

从西方艺术史的角度来看,自然科学,工业技术,数学逻辑和理性思维,似乎永远与艺术创造难解难分,对机械动力和光线的追求,也是人类自古以来的心愿。

因此,这些以机械形式出现的艺术作品,其本质仍然是人类性灵的产物。

传统民间美术造型元素在数字时代插画创作中应用的几点思考——以插画作品《诸相》为例

传统民间美术造型元素在数字时代插画创作中应用的几点思考——以插画作品《诸相》为例

画家姚乐飞传统民间美术造型元素在数字时代插画创作中应用的几点思考——以插画作品《诸相》为例姚乐飞、毕业于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视觉传达专业,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硕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山东省油画学会会员、泰安市油画学会理事。

现任教于泰山科技学院艺术传媒学院。

作品获山东省第九届广告节金奖、银奖、铜奖,山东省学院杯广告大赛金奖、银奖、铜奖,山东省齐鲁之星广告设计大赛插图类金奖、银奖,第五届山东省青年美术大展优秀奖;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山东作品展、山东省青年油画展、第四届山东省青年美术作品展暨“大地的文脉•学术100”全国巡展等。

◆姚乐飞( 山东 泰安 )数字经济时代,传播媒介的去中心化趋势使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特质愈加明显。

数字媒体技术、传播新媒介以及消费文化、流行文化等领域的兴起与发展,直接影响了受众对图像的需求与偏爱。

以视觉符号为特征的消费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强势影响下,图像信息借由数字科技的发展、传播方式的改变以及各类新兴产业的崛起,成为当下承载传播信息的最佳图式,这是时代的潮流也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受众形成了“唯图不识”的传播偏好。

数字化绘制工具无疑是最快捷、最方便、最能产生震撼效果的工具。

当今国内数字插画的创作借由数字技术手段拓宽了艺术表现形式。

在当代的各类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媒介、新技术下数字插画创作的不同面貌;插画作品可以是基于算法与编程的“数字美学形象”,跨媒介、注重交互性、声像结合成为显著特点,摆脱了长期存在的闭合和单一艺术欣赏模式。

科技的发展不仅改变了传统艺术的创作方式,也同时将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种族间的文化在相对小的空间内实现碰撞展现,多元化已成为时代特色。

设计艺术成为一种语言,连贯着不同的种族与文化。

插画艺术创作正在形成一个全球化的语境。

我们迎来的是一个多元化共生的设计思潮,如何避免插画设计语言的盲目国际化,避免本土文化体系对西方现代艺术纯粹的模仿、简单的挪用,避免我们的艺术丧失民族个性,将是我们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

中国工艺美术赏析 总结

中国工艺美术赏析 总结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各个门类在清代更加完善 化,其品种之繁多、技艺之精湛、手法之丰富 都远远超过前代,呈现出集各历史时期之大成 的局面。在清代工艺美术生产中进一步强化, 以致一代艺术风格日趋矫饰雕琢、精致繁缛。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工艺美术的生产格 局、产品结构、工艺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呈现着 新的面貌。衰败和新生、模仿与创造、恪守与 分化构成近现代中国工艺美术的基本景观。


元代蒙古族以其强大的军事势力统一中国后, 工艺美术有着一定的发展。染织工艺的织金锦、 陶瓷工艺的青花和釉里红是这一时期的突出贡 献。来自尚武的游牧文化的影响,元代工艺美 术风格趋向粗犷、豪放和刚劲。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强盛的时代。资本主 义因素的萌发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和科 学的产生,促使明代工艺美术跨入一个新阶 段,织锦、棉纺、陶瓷、漆器、金工、家具和 建筑装饰等门类都得到较全面的发展。明代工 艺美术承继了宋以来的美学追求,并向程式化 和完善化发展,具有端庄、简约、健实等审美 特点。


二、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概况
中国工艺美术的原始发生可追溯到远古先民的 第一件劳动工具的创造。凝聚在原始工具里的 实用内涵和精神内涵既确立了中国工艺美术的 初始形态,亦确立了工艺美术作为中华民族造 型艺术先导的地位。

新石器时代的石玉、牙骨、编织、缝纫,特别 是制陶工艺,已鲜明地显示了中国工艺美术重 视实用和审美相统一的造物思想和设计意匠, 亦鲜明地显示了工匠把握材料性能和制作工艺 的能力以及对形式美法则的认识和运用。



陶瓷之路更是跨越中世纪东西世界的一条纽带。 瓷器的外销不仅把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转化为 全人类的文明财富和世界性生产产业,而且也 影响了所到之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 20世纪中叶后,中国工艺美术更是全面地走向 世界,进一步促进了国际文化经济的交流。中 国工艺美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美术新课标四大学习领域浅解

美术新课标四大学习领域浅解

美术新课标四大学习领域浅解美术新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传统的美术教学内容由欣赏、绘画、工艺三大课业组成,内容以基础性和技法性为主,忽略了学生的真正发展,而我们的教育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建设的新型人才,美术教育应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本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新的学习领域从根本上解决了存在的问题;1、“造型·表现”领域是指运用多种材料和手段,体验造型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学习领域;设置“造型与表现”学习领域旨在突出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淡化过于强调学科特色的倾向;“造型.表现”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通过此领域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2、“设计·应用”领域,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围绕一定的设计要求和目的进行设计与制作,传递、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环境,培养设计意识、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设计.应用”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3、“欣赏·评述”领域,通过欣赏与评述、分析与研究、讨论与解释、体验与评价等系列活动,从不同层面深入了解优秀的艺术作品,去体会作品内在的含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完善学生的健全人格;“欣赏.评述”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要求学习达到以下目标: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逐步提高视觉感觉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4、“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美术学习领域;美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领域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强调美术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加强跨学科教学的研究与整合,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的联系,设计出丰富多彩的“综合·探索”学习领域的活动,使美术真正服务于社会,体现他的真正价值;这一领域表现了美术课程高度的综合性,深刻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要求学习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的差异和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型意识与现代设计艺术观念的探索
作者:刘琨
来源:《艺术科技》2015年第09期
摘要:本文以探讨素描与设计素描在实践训练中造型能力与创意技巧的体现,拓展出现代艺术与设计的表现语言,实现素描造型意识向现代设计艺术观念转型的探索。

关键词:绘画素描;设计素描;思维观念
根据传统的观念,素描是作为研究和再现物象的一种方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同时也是训练造型能力的基本手段。

设计素描顾名思义是指服务于设计领域的素描形式,它秉承了传统绘画素描的艺术精华,将造型基础训练有机地同专业设计联系起来,并形成相对独立的学科。

它是传统素描在现代设计影响下形成的一种崭新的表现形式;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并重的造型方法;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培养创新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

同时,也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全球性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艺术设计专业领域越来越细化,作为设计专业必修课程的素描也必然顺应这一趋势,以服务于各种专业设计发展的需要,作为设计专业的素描应进行改革与创新,突出其设计素描的特性,适应社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注重个性的培养与提高。

1 绘画素描与设计素描
绘画是一般的单一记录与表达,它是“逼真”的描绘与细腻表现,强调的是表象性、客观性、直接性、简单性和广义性特征。

素描是指在绘画艺术中相对色彩而言的单色绘画;主要以线条或块面进行造型的绘画形式。

同时,素描又是可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能够生动地表现出物体、人物、风景、象征符号、情感、创意或构想。

包豪斯的领军人物伊顿曾说:“除了对形态的形和明暗作正确写实描绘的传统外,那些能充分表现出作者意志的造型——不管它是抽象还是具象训练,都应归于素描的范围,凡能成为艺术基础的一切造型活动都可成为素描。

”于是素描便是画者利用最简单的工具,将美的意念经过观察、体验、想象、选择、重组等而做下的纪录。

它既是一种能力训练,同时也是一种视觉语言,表现心理的“视觉”,由单纯的线条造型到丰富的明暗塑造、光影规律、透视法则、构图原理等巧妙地演绎着素描表现的所有可能性。

素描并不是被动的描绘物象,而是积极地、主动地、深入地观察和体会所描绘的物象。

米开朗琪罗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说:“素描是绘画、雕刻、建筑的最高点;素描是所有绘画种类的源泉和灵魂,是一切科学的根本。

”但绘画素描摆脱不了自文艺复兴以来的古典唯美主义思想及古代经典素描的影响,特别是我国一直所采用和照搬苏联的“全因素素描”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大多数人的创造性和表现欲,对待物象描写基本采用以再现为目的的表现方法。

在素描教学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将绘画的基础素描用于教学基础课,强调过硬的绘画基础,表现出所描绘物象的三度空间、质感、量感等,将对象的存在状态,以及主观感受清晰地表现出来。

但在一整套的素描基础训练中,往往不经意间遏制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对结构的观察力。

设计素描是素描概念的衍生,是艺术设计发展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物,吸收了传统绘画素描的科学因素和现代素描的因素,并以此为基础,更强调突破造型的自然约束,从自然物中发现,寻找可以产生“新型”的元素,在对客观物象进行间接、概括和综合性的反映的同时做好美观、效能、工艺的平衡,更多地依靠理性及逻辑思维,要求独立的视觉观察能力和归纳、分解、转化、强化等视觉艺术的处理能力,在素描实践中融入设计理念,侧重理性思维和设计的实用性,在培养学生基本的表现能力与技巧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物象形态结构的理解,并从某种感受中引发某种意象而形成某种创造理念,使素描从基础训练过渡到专业训练,为从事设计专业奠定坚实基础。

2 从绘画素描走向设计素描的重要性
绘画素描和设计素描,其造型思维过程都是从感性开始,逐渐向理性认识转化伸延,都遵循感觉、分析、理解、综合这一基本认识规律。

在绘画性素描中,通常是以如实描绘物象的本质特征,以研究性为目的。

与之相比较,设计素描往往强调的是对画面形式和形象的创造性探索,强调思维的推理性、逻辑性和有序性,不会过多地对学生的思维加以限制,更多地在于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意设计能力,鼓励以全新的方式观察事物,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不断提高综合素养,注重引导,使学生转变造型思维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

这也是最符合艺术诸学科所需要的思维方式。

3 设计素描中观念的探索
在设计素描的训练中,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是在认识自然的基础上,把对自然的认识、感受、发现、构想通过设计的创造理念表达出来,是具体造型融会形态之间的关系、构成形式等因素,来训练设计者的审美知觉和审美取向,从而设计出新的造型。

作为创造性思维训练的设计素描内容,我们必须从思维的角度去认识和训练设计者,在心理学中,思维按凭借对象分为动作思维、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按思维结果的创新性分为习惯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按思维探索方向分为聚合思维和扩散思维。

扩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主导地位,它能使设计者在观察某一事物时,通过分散方式把事物分解为具有本质特性的可变因素,从中确定新的内容,探索新的发现,创造新的形式。

在对客观刺激物的各种性质的观察分析中,引发不同性质的创造活动,发展想象和造型的动态思维,创造出一种超越自然实体、具有审美新意象的设计来。

其中课题训练的方式可采取距离扩大化,精微表现客观物体的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广泛地筛选写生题材,强调多样化、新奇化、特性化,把一些生活中不易被人发现的普通物件,当作写生的对象,发现其中的趣味。

重点刻画其细节、质感、肌理所带来的不同凡响的视觉感受,使之具体化、生动化。

可以让学生对物件局部进行扩大化描绘,从中发现形式因素的趣味点,体会其节奏。

或者选择突破常规习惯的比例秩序,在保持原来形象不变的前提下,使所表现的物体比例发生根本的变化,使大的变小、小的变大,突破事物之间固有的比例关系,使自由创造变为可能。

通过这种超常规的比例变化训练,来刺激学生对新事物探索的好奇心。

通过锻炼学生对形体比例改变和重新组合的能力,寻找创造新事物、新形象的可能性。

也可以强化发散性思维训练,由母题引发创意联想是设计思维能力训练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提倡合理性、实发性联想,使之巧妙结合,并使其不相关的相关,不相连的相连。

使学生要明确的是联想的概念、如何引发联想、联想的合理性、联想的多边性和不同物质的转换。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

”相比较而言,想象是更主观、更自我,也是更主动的一种造型方式。

它可以扩展我们的思维方式,适当地增强我们的逆向思维的意识,不再拘泥于现实形态,而是从更多方面进行突破创新,特别是表现性方面与表意方面。

4 结束语
造型意识与现代设计艺术观念的研究都是作为高等艺术院校的基础必修课程,在培养造型能力的同时,注重开发学生灵敏、灵活的意识,避免死板无思想地“死画”或“画死”,使学生既具备较强的表现能力,又具备灵活多变的创意技巧,在素描与设计之间建立起更紧密和直接的联系。

参考文献:
[1] 张大强.综合造型基础[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 戴爱梅,肖永生.设计素描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