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十个核心词解析(曹培英)

合集下载

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读书交流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曹老师这本书非常适合专业知识不足的数学教师细读,作为一名青年数学教师,读起曹老师的这本书感觉有些吃力,里面的有些内容有所不理解,但是读书如用餐,细嚼慢咽后方觉其中的美妙滋味。

以下是我读完曹老师这本书后的一点感悟:一、什么是十大“核心词”作为初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刚刚知道数学课标里居然有十个核心词时真的特别惊讶,核心词居然有这么多?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十大核心词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核心词确实是有点多,但仔细看来,每个核心词都是不可或缺的。

任意拿出一个核心词,脑海中联想其相关知识或是教学案例后,我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

反复学习、领会课标中的十大核心词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十大“核心词”的解读1.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自己必须真正地、深入地解读数感。

但有关“数感”过于学术性的阐述又让人读起来吃力。

因此当看到曹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义的统一,是一种自觉地基于数学的或现实的问题情境,解释数和应用数的意识与能力。

”,我的内心好像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现在也无法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只觉得头脑关于数感的认知中突然明朗了。

读到曹老师关于数感的介绍后,回想自己教授《千以内数的认识》这节数学课时,真的是掉入了误区--将“数感”与“量感”相混淆。

那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曹老师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这几种方法:“数”出数感、“读”出数感、“看”出数感与“推”出数感、“算”出数感与“估”出数感、“用”出数感。

新课程标准(2011版)十大核心词

新课程标准(2011版)十大核心词

新课程标准(2011版)十大核心词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最大改变之一是由“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变为“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双基”扩展为“四基”,强调在注重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发展数学“基本思想”,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曹老师强调了新增的两基在目标上要实现:一要懂什么,会什么;二要经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三则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情感目标了。

也就是说把“四基”的含义在原“两基”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基础知识重在掌握,起到奠基的作用;基本技能重在训练,它是初步的;基本思想重在领悟,它是关键,是核心的内容;基本活动经验要从实物、形象、表象入手,是直接的接触,让孩子有一个积累的过程。

改变之二就是原来课程标准的六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变为十个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应用意识、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创新意识);而且曹老师不仅用一句句生动的话语,对“十大核心词”进行了充分的阐述,还用一个个鲜活的实例为我们讲解如何发展学生的“十大核心词”和一些在发展学生的“十大核心词”时容易存在的误区,让我知道了今后如何更好的去发展学生和指导教学。

今天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曹培英老师的《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十大核心词”的实践研究》。

我没有参与学习,都是在网上找的资料,所以可能有讲的不对的地方和理解不透侧的地方,拿出来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的意义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他以千以内的数的认识一课为例讲解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从学生学习数学最原始的方法——数数开始,一个一个数,十个十个数,百个百个数,通过各种数数活动,抽象出1000的概念,体会1000的大小,从而形成1000的数感,最后精心设计了“千字文”。

《课程标准》十个核心词的解读

《课程标准》十个核心词的解读

关于《课程标准(2011版)》十个核心词的解读第一个改变是“双基”变“四基”。

原来是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现在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这样的改变意味着什么?第一意味着: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得到肯定。

双基就是我国数学教育的优良传统,中国数学教育确实是有许多值得夸耀、值得向全人类推荐、推广的经验。

第二意味着:回归“结果”与“过程”并重的理念。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隐含着结果,而基本思想需要在过程中渗透,基本活动经验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去积累,所以新增的这两点暗含着过程的意味。

第二个改变是六个核心词变为十个核心词。

核心词之一——数感一、对数感的认识什么是数感?11版课标是这样阐述的:数感主要是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将数感表述为感悟,揭示了这一概念的两重属性:既有“感”,如感知,又有“悟”,如悟性、领悟。

曹培英老师的解释更通俗易懂,他说就如同球员的球感,篮球运动员有篮球感,足球运动员有足球感,歌手有乐感等一样,简单地说就是对数的理解和感觉。

11版课标将这种对数的感悟归纳为三个方面: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

二、怎样培养数感?数感既然是对数的一种感悟,它就不会像知识、技能的习得那样立竿见影,它需要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积累经验,经历一个逐步建立、发展的过程。

1.“数”出数感培养学生的数感在第一学段是重点,也就是一至三年级。

学龄儿童通过日常生活中有意、无意的数数活动,知道了用数可以表示多少,在数数的过程中,他们就积累了这样的经验:数数的顺序不会改变数的结果;数的过程中下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多一;数数中的最后一个数不但代表这个数,也代表了这组物体的总数。

这些都是在培养学生的数感。

2.“读”出数感不仅是整数,分数也能读出数感。

如32,读作三分之二;读出数感,我的理解就是在读数的过程中理解数的意义。

曹培英讲座《数学课程标准解读》PPT幻灯片

曹培英讲座《数学课程标准解读》PPT幻灯片
义务教育数学(2011):数感、符号意识、空间 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 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一、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 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 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已有研究认为数感是“直觉”、“敏感”、“能力” ……
(2)你知道全校做早操,操场上有多少人吗? 大约1000人,
想一想,( )个这样学校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约一万人.
(数概念生活化的练习)
(3)读一读,填一填.(数概念形式化的练习)
如前面的填空练习
一、数感
2.在计算教学中发展数感
如小数乘法计算法则推导: 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推导:
0.15×3=? 0.15 ×3 0.45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最大的改变: 1.“双基”→“四基” 四基: 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 本活动经验 意味着: ➢我国数学教育优良传统得到肯定 ➢回归“结果”与“过程”并重的理念
引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最大的改变: 2.“六个核心词”→“十个核心词” 小学算术(清末):熟习日用计算(两个核心词) 小学数学(1978):计算能力,初步的逻辑思维 与空间观念,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四个核心词) 义务教育数学(2001):数感、符号感、空间观 念、统计观念、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图形 变换
名称 性质
空间观念 (联想)
实际事物
三、空间观念
图形 变换
名称
空间观念 (联想)
性质
实际事物
高通 谊江 街街
三、空间观念
图形 变换
名称

新课标十个核心词解析(曹培英)

新课标十个核心词解析(曹培英)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此次课标的最大改变是: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断层,正由于断层所以实践中存在某些缺失和误区,我的体会:课标最大的改变是:“3句”变“两句”、“双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一、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如同球员的球感,歌手的乐感一样……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和理解。

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数序与数的大小比较……都在不同程度发展培养数感。

数感培养实践的误区……误区之一:数感是与生俱来的,后天无法养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挖地洞;猫生猫、狗生狗、小偷儿子三只手的思想)不可否认,某些数学家天生就有很强烈的数感,10岁的高斯毫不费劲地完成了等差数列(比如由1到100的自然数)求和,得益于他对计算方法的直接把握;12岁的帕斯加独立完成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我国南北朝祖氏父子,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数感的形成固然有遗传因素和家族影响的作用,而更多是后天努力的结果。

牛顿出身在英国农民家庭,还是遗腹子,全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他的数学素养全靠后天养成。

更何况数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是数学家,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误区之二:先估后算如:100以内的认识——数豆子1000的认识——估A4纸多厚整万的数——给一辆毫车估价,100万元,出一营业员手捧一摞,有吗?一捆一捆数后是70捆再加30捆才是100万。

这叫数感吗?这是量感,是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技能,豆有豆的量感,钱有钱的量感,站到数学的角度即是数感与量感不分,特别是以特殊的量为载体过于依赖量,过于特殊的量数离不开量,如何处理更好呢?千字文素材……练习除课本外,还是千字文,找“学”字在哪?第996个是什么字?(去最后一句)192个?(去第二段最后两句)这里的量成了区分不同智力水平的工具,华罗刚说:数感是数出来的,在数中建立了数感。

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近期有幸拜读了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教师读书交流近期有幸拜读了数学教育家曹培英老师的著作《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解读与实践研究》。

曹老师的这本书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初读会觉得很乏味、很吃力,但是越是细读越能体味书中的数学魅力。

曹老师的这本书中结合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介绍数学的十大“核心词”,引导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深入浅出的教学。

一、什么是十大“核心词”作为初入教育行业的我而言,刚刚知道数学课标里居然有十个核心词时真的特别惊讶,核心词居然有这么多?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的十大核心词分别是:“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核心词确实是有点多,但仔细看来,每个核心词都是不可或缺的。

任意拿出一个核心词,脑海中联想其相关知识或是教学案例后,我深感自己专业知识的匮乏。

反复学习、领会课标中的十大核心词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十大“核心词”的解读1.数感。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教师想要培养学生的数感,自己必须真正地、深入地解读数感。

但有关“数感”过于学术性的阐述又让人读起来吃力。

因此当看到曹老师在书中提到的:“数感是数的抽象意义与数的具体意义的统一,是一种自觉地基于数学的或现实的问题情境,解释数和应用数的意识与能力。

”,我的内心好像被什么东西触动了一下,现在也无法用文字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只觉得头脑关于数感的认知中突然明朗了。

读到曹老师关于数感的介绍后,回想自己教授《千以内数的认识》这节数学课时,真的是掉入了误区--将“数感”与“量感”相混淆。

那到底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呢?曹老师在书中为我们介绍了这几种方法:“数”出数感、“读”出数感、“看”出数感与“推”出数感、“算”出数感与“估”出数感、“用”出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十个核心词”的实践研究(曹培英)

数学课程标准“十个核心词”的实践研究(曹培英)

应用意识
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 实际生活和工作中,解
决实际问题。
创新意识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 创新和探索,发现新的
数学规律和方法。
“十个核心词”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提高数学素养
十个核心词的掌握和应用有助于提高 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和应用数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 力。
培养思维品质
促进全面发展
发展历程
自提出以来,十个核心词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在各个版本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十个核心词 都被列为重要的教育目标,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教育实践的积累,十个核 心词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03 数学课程标准“十个核心词”的实践应用
CHAPTER
“十个核心词”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数学课程标准“十个核心词”的定义与内涵
01
02
03
数感
对数的感知和理解,能够 运用数进行交流和解决问 题。
符号意识
对数学符号的认知和应用, 能够运用符号进行推理和 运算。
空间观念
对空间形状和位置关系的 感知和理解,能够运用空 间观念进行问题解决。
数学课程标准“十个核心词”的定义与内涵
几何直观
通过直观的方式理解数学 概念和问题,能够运用几 何图形进行表达和推理。
“十个核心词”在数学评价中的体现
评价标准
将“十个核心词”纳入评价标准中,确保评价内容与课程标准的 要求相一致。
评价方法
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考试、作品评定、口头表达等,全面评估学 生对“十个核心词”的掌握情况。
反馈机制
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和教师提供评价结果,以便调整 教学策略和改进教学方法。

十大核心素养运算能力解读

十大核心素养运算能力解读

十大核心素养运算能力解读一、什么是运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来解决问题。

”这两句话,实际上刻画了运算能力的三个主要表现特征:正确运算、理解算理、掌握算法。

运算能力的形成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正确运算,称为运算技能。

运算技能的特征是正确、熟练。

第二阶段:不仅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而且能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来解决问题,这个阶段方称之为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等能力的有机整合,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

二、运算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四则运算在我国起源很早,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一种十分重要的计算方法——筹算。

后来,在长期使用算筹的基础上发明了算盘,算盘是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发明。

小学数学从它的前身“小学堂算术”诞生之日起,就将计算列为首要的学习任务。

清末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以学习整数四则计算为主,兼及小数,并授以珠算。

然后高等小学堂学制四年,学完“整数、小数、分数的加、减、乘、除”。

辛亥革命后,学堂改称学校,学制也有变动,但“算术要旨,在使儿童熟习日常之计算”始终没变。

1912年颁布的《小学校教则及课程》中明确提出“算术宜用笔算及珠算,尤宜令熟习心算”,即出现“三算”:口算、笔算和珠算。

1932年颁布的《小学课程标准算术》中首次出现了“培养儿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计算能力”和“养成儿童计算敏捷和准确的习惯”这两条课程目标。

计算与应用在目标中是捆绑在一起的,计算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1952年颁发的《小学算术教学大纲(草案)》中提到关于计算的两项目标:一、儿童应获得“整数四则运算……口算和笔算的熟练技巧” 二、“解各种整数应用题的技能”,从这个时候开始,计算与解决问题“分道扬镳”。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五、数据分析观念
2.基于三维目标的建构 价 值 观 层面的内涵 思想观点层面的内涵
求实精神 整体观、随机观、相对观
知识技能层面的内涵 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判断 (统计过程) “相对观”:存在例外,只有“好”和“不好”(按需选 择) “整体观”:更多归纳,总体观察、把握 “求实精神”:尊重事实,用数据说话
四、几何直观
怎样培养几何直观
1.加强空间观念的建立 2.加强数形结合的运用 3.加强构造直观的训练
如:示意图→线段图→韦恩图→面积图→„„
4.重视数学的直观理解 5.重视数学的直观洞察
四、几何直观
几何直观具有局限性: 案例5:垂直与平行 “直线的位置关系” “关系”: 人际关系,如“师生关系” 数量关系,如“8是4的2倍” “先行组织者”, 具有更高包容性的概念

引言
2.“六个核心词”→“十个核心词”
小学数学(算术)课程教学核心词的演变: 小学算术(清末):熟习日用计算(两个核心词)
100多年过去了,难道还要回归油盐柴米的计算? 另一方面,小学数学知识都有广泛的实用价值吗? 例如:量角,实乃“屠龙之技” „„ 又如:使用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人<0.5% 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50% 但是,三角形面积计算是不可或缺的学习基础。 联系生活更主要目的是帮助建构知识意义,促进理解和 培养应用意识;同时还必须为进一步学习着想!
其次,读数可以也应该读出数感!
一、数感
回溯以往相关教学策略: 1.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 如:借助几何直观引入计数单位 千 个 十 百 „„ 2.在计算教学中培养数感 口算;笔算;估算;„„
一、数感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激活数感
一个典型案例:

曹培英10个核心概念解读

曹培英10个核心概念解读
看不到新概念背后的实在之物,就容易……
一、数感
认知偏差: 全新概念,从头摸索(割裂历史) 早已有之,固步自封(漠视发展)
实践误区: 先估再数,看谁估的准 ……
问题所在: 数感、量感不分 以特殊的量为载体
有效案例:
首先,数感是数出来的!
一、数感
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对于数的感觉与理解。
如:形状;边的长短是强成分; 关系;角的大小是弱成分。
三、空间观念
小学生空间观念展的若干特点
(1)从感知强成份到感知弱成份 强弱具有相对性,特殊性
如:形状;边的长短是强成分; 关系;角的大小是弱成分。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 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 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实际事物
几何图形
特征描述
三、空间观念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
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
3.读一读,填一填.(数概念形式化的练习)
如前面的填空练习
一、数感
2.在计算教学中发展数感
如小数乘法计算法则推导: 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推导:
0.15×3=? 0.15 ×3 0.45
2 小时行6公里,1小时行?
3
6

2 3

6
2
3

6

1 2

3

3 6
3 2

1
1 先求1份是多少→再求3份是多少
2/3小时行6km 即3份中的2份是6 3份是9
数感可以算出来、估出来。
1小时行
小学数学历来重视数感培养,从“自发”走向了“自觉”

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十大核心词汇

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十大核心词汇

解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十大核心词核心概念往往是一类课程内容的核心或主线,它有利于我们体会内容的本质,把握课程内容的线索,抓住教学中的关键。

把握好这些核心概念无论对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极为重要的。

核心词之一:数感课程标准实验稿: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如何培养数感?①积累数感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强化对数的感悟,利用多种方式去感知数量,比如利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认识数,比较数的大小,观察和收集生活中的数字,省份证号码,学籍号码,生日,座位号等等大量的数字信息。

②强化数感思维。

使学生亲身经历数字发展的轨迹,比如在数的扩充教学时,我们觉得这些内容没有什么讲头,所以只是讲解方式让学生记忆,这样会让学生掌握知识不到位、思路闭塞、逻辑紊乱的情况,尤其初中生数学还带有很多的形象性,善于形象思维,而不善于抽象思维,被非本质的表现现象所吸引,不能灵活准确的运用,比如在有理数与无理数的教学时,我们可以把知识讲的更深入一点,帮助他们排除知识的疑难和困惑,例如有理数和无理数的存在形式是怎样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异和联系?从什么角度对数学分类?怎么分类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为什么要学习无理数,为什么要扩充数系……。

这样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进一步发展数感经验。

③发展数感品质。

平日的教学中渗透一些熟悉的实物来描述一些物品的高度,比如几层楼的高度相当几个人手拉手的高度,或是一个走几步等等。

核心词之二:符号意识课程标准实验稿(符号感):符号感主要表现在:能从具体情境中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并用符号表示;理解符号所代表的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会进行符号间的转换;能选择适当的程序和方法解决用符号所表达的问题课程标准2011年版(符号意识):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核心词解读二,符号意识

核心词解读二,符号意识

跨越断层,走出误区:《数学课程标准》核心词的实践解读之二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曹培英本文基于小学数学教学实际,探讨新版课标中的第二个核心词“符号意识”。

一、符号与数学符号1. 符号的世界所谓符号,通常是指具有某种代表意义的记号、标识。

它源于规定或约定俗成。

比如,路口的红绿灯并不具备“灯”的照明功能,而是交通规则的标识;北京故宫、京剧等,已在相当程度上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

符号具有两方面的内涵。

一方面它承载着意义、精神;另一方面它有着能被感知的特定表现形式,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可以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

举例来说,红色的“十”,原本是红十字会的专用标志,现在已具有医疗卫生、救死扶伤的公认意义,并象征着人道主义精神。

如今,全社会都在使用符号。

先看生活世界,从交通标志到店铺招牌,再到各种商标,符号随处可见。

生活在符号的世界里,儿童从小就在不断地感知符号背后的现实意义,逐步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

例如,城市里的孩子,看到红底黄色的“m”,就会自动联想到麦当劳。

再看数学世界,罗素说过:“什么是数学?数学就是符号加逻辑”。

可以说,没有符号,就没有近代数学、现代数学。

因此,符号感、符号意识理所当然受到数学教育的重视。

但是,至少在幼儿园,就已开始培养儿童的符号意识,如让孩子选择一个小动物或其他什么,作为个人的记号、标志,贴在自己的储物箱上。

无疑,小学数学教学不应停留在此水平,敢问,脚下的路迈向何方?2. 数学符号的特殊性毫无疑问,儿童在生活中获得了关于符号的认知经验,以及相应的符号意识,对于认知数学符号,会有帮助。

但是,相关的生活经验,是否就能自动地迁移到数学学习中来,进而形成数学的符号意识呢?有经验的小学数学老师都会回答:没那么简单。

为什么?因为数学符号具有自身的特殊性。

关于数学符号的特性,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它的抽象性、简洁性、普遍性。

然而,社会学意义上的、生活中的符号,同样具有这些特性。

抓住核心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抓住核心问题,渗透核心素养

知识文库 第15期237抓住核心问题,渗透核心素养洪 松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了10个核心词,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在日常的工作中也曾研读过不少专家解读这10个核心词就是小学数学的核心素养。

一次区数学学科专题培训会上,来自上海的曹培英老师做了有关小学“核心素养”解读的讲座,曹老师将核心素养分为两个不同层面共六项核心素养,第一层面是运算能力、空间观念、数据分析观念,第二层面是抽象、推理、模型。

对此,我也比较认同,进而思考并研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怎样渗透这些核心素养呢?在课堂实践教学中,我发现只有设计好一堂课的核心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进行教学,才能更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1 小学数学核心问题有哪些主要类型?1.1 引领型——让教学更有指向性,就是提出的核心问题能够起到引出、统领教学重点及难点的作用。

引领型核心问题可以观照其他的问题揭示一节课的关键所在,通过它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到知识的本质,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经验。

例如“生活中的比”教学中,引入时教师一般会提出问题:“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比?”学生有可能回答:“盐水中的盐和水的比”,也有可能回答:“足球比赛中的比”。

这时可以提出问题“这两个比相同吗?如果不同,不同之处在哪里?”,这就是一种引领型的核心问题。

学生接下来通过交流可以得出不同的想法,比赛中的比主要是比多少比大小,而盐水中盐和水的比更注重盐和水之间的关系。

从而抓住本节课的比的知识本质,突破难点。

由此可见,引领型问题可以指引教学方向,让学生的学习效率更高。

1.2 衍生型——让教学更有序,就是提出的核心问题可以衍生出很多子问题,而衍生出的子问题也是围绕这个核心问题而设计的,核心问题随着子问题逐一解决而解决,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核心问题,从而达成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例如“小数的认识”例问中,首先提出核心问题:“你能用正方形表示1、0.5、0.05这几个数吗?”接下来衍生出不同的子问题,子问题1:“这个正方形表示1,,可以吗?”子问题2:“你为什么认为这个正方形表示的就是0.5?(你确认一份就是0.1?再增加一个0.1,现在是多少?用涂色部分表示0.9,怎么办?再增加一个 0.1,是多少?)”子问题 3: “你怎么知道这个正方形表示的是0.05?(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每份表示多少?再增加1份,是多少?增加到 14份,现在呢?再增加多少就是1?)” 子问题4:“三位小数表示什么?计数单位是多少?(0.001表示什么?在正方形上该怎么表示?0.045应该涂几份?0.999有几个0.00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此次课标的最大改变是: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断层,正由于断层所以实践中存在某些缺失和误区,我的体会:课标最大的改变是:“3句”变“两句”、“双基”变“四基”、“六个核心词”变“十个核心词”一、数感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如同球员的球感,歌手的乐感一样……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和理解。

教学数数、数的基数意义与序数意义、数序与数的大小比较……都在不同程度发展培养数感。

数感培养实践的误区……误区之一:数感是与生俱来的,后天无法养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挖地洞;猫生猫、狗生狗、小偷儿子三只手的思想)不可否认,某些数学家天生就有很强烈的数感,10岁的高斯毫不费劲地完成了等差数列(比如由1到100的自然数)求和,得益于他对计算方法的直接把握;12岁的帕斯加独立完成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我国南北朝祖氏父子,但毕竟是凤毛麟角,屈指可数。

数感的形成固然有遗传因素和家族影响的作用,而更多是后天努力的结果。

牛顿出身在英国农民家庭,还是遗腹子,全靠自己努力取得成功;他的数学素养全靠后天养成。

更何况数学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不是数学家,数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误区之二:先估后算如:100以内的认识——数豆子1000的认识——估A4纸多厚整万的数——给一辆毫车估价,100万元,出一营业员手捧一摞,有吗?一捆一捆数后是70捆再加30捆才是100万。

这叫数感吗?这是量感,是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技能,豆有豆的量感,钱有钱的量感,站到数学的角度即是数感与量感不分,特别是以特殊的量为载体过于依赖量,过于特殊的量数离不开量,如何处理更好呢?千字文素材……练习除课本外,还是千字文,找“学”字在哪?第996个是什么字?(去最后一句)192个?(去第二段最后两句)这里的量成了区分不同智力水平的工具,华罗刚说:数感是数出来的,在数中建立了数感。

将千字文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绝非牵强附会、哗众取宠,用千字文远非教材中立方块所能比拟,而且不但能激发兴趣,更能让孩子们在无形中受到文学熏陶,让课堂弥漫着别样的人文气息。

(学科渗透)有无不依赖量的数感呢?3000006000 三十亿零六千(我们平时在教学学生读数的时候,都是要求学生按照每一级末尾的0不读;每一级开头的0或中间有0都要读出来,但不管有多少个0只读一个就行。

)在这里这个“零”能不能去掉为何只读一个0没有误解?因不但读了数还读了计数单位,3 006为何要?因为我们有省略计数韵的习惯。

30600, 30060, 30006三万零六百三万零六十三万零六接下来的这些“零”能不能去掉,去掉后会有什么变化?6789读作( )千 ( ) 百 ( ) 十 ( ) ;6789由( )个千,( )个百,( )个十和( )个一组成.6789=( )×1000+( )×100+( )×10+( )这三道练习是让学生通过读数、数的组等来让学生读出数感来。

当单个出现时,会发现一个比一个抽象,一个比一个形式化,一个比一个难,可当同时出现,只要读出来就都会了,这说明孩子们平时读数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所以读数要引导理解,感悟,不必将注意力放在大小写上,还有分数也可读出数感,2/3是什么意思?答案即在问题中,就是三分之二,分数写法彻底了汉字书写规则,从中间开花,再写分母,写可以写出分数的生成。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1.在数概念教学中培养数感(1)图形的展示让学生从数的概念的认识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征,先从一到十到百到千到几千的认识,让学生感知到数形成和大小。

传统的计数器是即直观又抽象的教具。

(2)看图写数这个练习(数概念直观化的练习)是让学生直观的认识,让学生增强数感(3)第2到练习是(数概念生活化的练习)是把数概念渗透到生活中去,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去感悟10000有多大,同时大家都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所以在这,教师注意选材,让学生能真正的体会出10000大概会有多大。

调动生活经验感悟数的大小。

(4)前面的读一读、填一填的练习(数概念形式化的练习)“多样化”旨在让孩子“各取所需”,适应不同学生!有的喜欢计数器有的喜欢方块。

检查学习不用花样多,如跑步,用跑步机,这里一台你会那里一台你会吗?考试不要考跑步机上跑步的事这里的“多样化”是指在取材方面要适合学生的需求、适应不同的学生。

2.在计算教学中发展数感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通过形象直观的图表,让学生先知道0.15×3可以看成是有3个0.15,也可以看做先有3个0.1,再加上3个0.05。

分数除法计算法则的推导是结合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感知6除以三分之二,其实就是把1小时的路程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3份中的2份是6 ,那1份就是6÷2,3份就是6÷2×3,从而有根据前面学过的分数除以整数就可以换成乘倒数,再结合结合律,计算法则自然就会推导出来。

这几年与时俱进培养数咸最明显的是解决实际问题中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现数感72×15=1080(米)把东西南北联系起来了。

1080稍大于1000;就应该在少年宫的东面。

1080超过2000的一半多一点,从而就容易标出相应的点。

学生只进行了数大小比较,没人考虑量,这是真正的数感,与量无关,事实上把米换成千米点的位置也不变的。

没有一个人考虑一千米有多长能走多远小学数学历来重视数感培养,从“自发”走向了“自觉”总之,估不是不要估但要在会算的基础上估,以后还会总结也新的经验二、符号意识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

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要走了误区要理解符号,如红十字代表医疗,表示救死扶伤。

误区1.生活数学不分生活中的符号,把所有符号都来了,生活中的符号不用在四年能讲,社会已先于学校培养了符号标记,比如M学生早知是卖灯劳的2.让孩子用自己的符号表示,体验很好,要让比较为何全人类用这个不用你的?我们的任务,首先是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小学首先是数字符号如:儿歌对于儿童来说,在幼儿园或一年级老师常常教幼儿读儿歌:1像铅笔,会写字。

2像鸭子,水中游。

3像耳朵,听声音。

4像小旗,迎风飘5像称钩,来买菜。

6像哨子,吹声音。

7像镰刀,来割草。

8像麻花,拧一道9像蝌蚪,尾巴摇。

10像铅笔加鸡蛋其实数字也是一种数学符号。

把数与形结合起来,这也是一种符号意识。

(贯穿数形结合的思想)还得注意抽象,如一个人……很有必要,两只母难比三只小鸡比数量……抽象不易,不是一一朝一夕能形成的对于小学数学来说:怎样让学生亲近符号,接受、理解符号呢?二、运算符号“+”从演示过程看,加号更直观的表示合并;“-”从演示过程看,减号更直观的表示去掉一部分;“×”从演示过程看,乘号是加号的特殊形式,因而乘法就是加法的特殊(简便)的运算;转一下是本质特征,不是为记符号,因是特殊的加所以转一下,传播数学文化“÷”从演示过程看,除号表示平均分,非常平均。

(上下一样)一是切瓜的刀,有促于理解数学符号很高明比其它符号三、关系符号等号是基础,(“再也没有比平行而又等长的短线段更确切的相等符号了”——列科尔德)小学生只能理解一样长,放两个正方形,渗透平行“=”处处平衡张开靠拢变成如下“>”向左张开,不平衡,伸出右手两指张开就形成一个“>”。

“<”向右张开,不平衡,伸出左手两指张开就形成一个“<”。

“≈”处处变弯,但间隔接近。

等号弯一点,感到语言太贫乏没法表达其意“≠”在等于号上打了一撇,表示不相等。

可见:数学符号如同“象形文字”,是那样的简洁、生动、形象、传神。

数学符号本身就具有促进理解,帮助记忆的教学功能。

任何教学艺术、任何语言描绘,都相形见绌!(chu)亲近理解我们完全做得到。

其次是让学生感悟符号表达的优势与作用。

字母表示数,生感到简洁,如只是简洁远远不够,看看乘法分配律原话三个数,两个数变为他们,一个数变成这个数,还有说两个加数,这说明数学规律用语言描总有漏洞的有歧意的。

只有用字母表示才没有歧意。

所以原来的教学就是客户纸没通破。

乘法分配律中,两个数与它们、一个数与这个数是对应的,但是数字符号至局限于本道题,而用字母表示它就可以随意了。

数学语言有三种形态:文字符号图形三种语言形态。

还是分配律用图形表示,刚才比较了符号与文字语言,现在比较图形与符号语言,图形语言直观,但这里长方形边长只能用正数,不能是0,负数,不在于简洁更在于由特殊到一役,这时符号意识就出来了。

四、符号可以运算推理(数学魔术)我是魔术师……你想一个整数,把它乘2加7,再把结果乘3减21。

告诉我计算结果,我立即能判断出你想的整数是多少?设:所想的数为x,则(2x+7 )×3-21 =6x+21-21=6x其实这里的密密就是6的倍数,(是偶数再是3的倍数)就直接把这个数除以6就可以得到该数。

这样的魔术孩子喜欢,可以用3X……三、空间观念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

实际物体几何图形特征描述在教学几何图形的时候,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材的编排意图,一般情况都是先于实际物体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从中抽象出几何形体,然后再次根据实物和形体进行特征描述。

空间观念发展规律例如:指认圆柱高空间知觉(表象的基础)实物指认空间观念(表象的形成)图形指认空间想象(表象的改造)剖面指认三种水平既递进发展,又交错共存小学生空间观念发展的若干特点(1)从感知强成分到感知弱成分强弱具有相对性,特殊性如:形状;边的长短是强成分;关系;角的大小是弱成分。

(第一个图的展示)在人的错觉中,认为角的边越长,角就越大,第一个图的展示是通过平移后,两个角刚好完全重合,让学生更加加深角大小不是由边的长短有关,而是与角的张开的大小有关。

(第二个图的展示)初看给人的感觉好像就是一个平行四边形,但是通过直观的演示后知道上下两条边不一样长,它应该是一个梯形。

(2)从认识单一要素到认识要素间关系A第一个图展示就是从单一变多样,第一次显示就是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单纯表示垂直这个要素;(单一的要素)第二次演示又加了两条斜线,形成了不同的角,既有直角的表示、又有锐角、钝角、平角的要素;同时也很好地让学生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之间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