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室南渡初期的政局变化与词坛风气

合集下载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转为凄苦忧愤:
《卜算子》
旅雁向南飞,风雨群初失。饥渴辛勤两翅垂,
独下寒汀立。鸥鹭苦难亲,缴忧相逼。云海茫茫无
处归,谁听哀鸣急。
《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 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 扬州。
曾是诗酒风流的朱敦儒,于今为中原的丧乱而
悲哀。这表明词人闲旷自适的人生态度在民族受到 压迫蹂躏时已开始转变,并激发出救亡图存的社会
责任感和使命感。
晚年的朱敦儒对功名事业已灰心失望,因不附
秦桧议和而被罢官之后,深感理想幻灭,词风又发
生了一个很大的转变,似乎回到了年轻时代任性逍
遥的风格:“寻云弄水,是事休问。”(《桂枝香
》)从此,他变成了“闭着门儿,不管人间事”的
“瘦仙人”(《苏幕遮》)。其中《好事近·渔父
词》十首和《朝中措》(先生筇杖是生涯)最能体 现他晚年的人生态度的隐逸词。
《好事近•渔父词》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 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
,看孤鸿明灭。
但是那看似超然的襟怀,却没有了原来的那份洒脱不羁
,而是充满了隐隐感伤。 朱词的风格也随着他人生历程的变化而变化。早年以婉 丽明快为主;中年以悲壮慷慨为特色;晚年以清疏晓畅见长 ,语言通俗,明白如话。
李清照词的语言精于修辞、造句工巧,往往妥帖生动地
化用口语,令人叹服。《声声慢》就是最典型代表作: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
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
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讲义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讲义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第一节南宋前期文学概说南宋(1127—1279)⏹北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金军攻陷东京(开封),掳徽宗、钦宗等人北撤,北宋灭亡。

史称靖康之难。

⏹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登基,为高宗。

后迁都于临安(杭州,南宋称其“行在”)。

史称南宋。

南宋政治的巨变⏹北宋——新旧党争⏹南宋——主战与主和之争⏹南宋文学——体现了南宋政治的变革⏹代表作家——陆游、张孝祥、辛弃疾⏹其他作家——词人李清照、诗人陈与义⏹李清照(1084-1155?)⏹陈与义(1090-1138)⏹陆游(1125-1210)⏹张孝祥(1132?-1169?)⏹辛弃疾(1140-1207)第二节豪放词人张孝祥一、张孝祥的生平⏹张孝祥(1132?-1169?),字安国,号于湖居士。

历阳(今安徽和县)人。

⏹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状元及第。

⏹为人刚直不阿,著名的主战派,多次受到投降派打击⏹以词闻名,也擅长诗歌、书法二、张孝祥词的主要特点⏹体现了南宋时代特点,与张元干是南宋初期词坛双璧⏹风格——学习苏轼,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兼有婉约。

尤以豪放、清旷之作闻名⏹题材——爱国思想,写景抒情。

多抒发忠愤激切的怀抱代表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念奴娇·过洞庭》⏹《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词集——《于湖词》(《于湖居士长短句》)⏹历史地位——豪放派中从苏轼向辛弃疾过渡的重要人物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着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1、写作背景⏹南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任静江(今广西桂林)知府,颇有政绩。

次年(1166)受谗免职。

八月从桂林罢官北归。

⏹心中不平,坚信自身光明磊落,途经洞庭湖时,即景生情作此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浅谈李清照词风之转变

浅谈李清照词风之转变

浅谈李清照词风之转变李清照(约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还是词。

她被尊为“蜿约之宗”,其词被誉为“易安体”。

清代文学家王士祯之评:“蜿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1]。

不同的社会生活与不同的个性心理历程,使李清照的词前期有清新、明快、活泼的率真美和蜿媚真挚缠绵的柔情美;后期的词具有乱世孤独寂寞、感实伤怀的凄冷美。

一、前期词风(一)婚前词风不同于传统大家闺秀“一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培养方式。

李清照生活成长环境十分轻松,无拘无束。

她不拘于闺阁女工,而像男子一般投身大自然游山玩水,像《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经常想起一次郊游,玩得十分尽心。

不知不觉间到了日暮时分,沉醉美景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致尽了才登舟返回。

不小心误入荷花深处,想要把船划出去。

划啊划啊,惊起了沙滩上休憩的一群鸥鹭。

全词以悠闲地游兴开始,中间溪亭沉醉,急切想要回舟,不料误入藕花深处。

动作情绪起伏变化,富有节奏感。

从中可以看出李清照生活的非同一般,天真快乐与自由赋予其创作以无限灵感。

词风欢快明朗,清新直白。

有一词作《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最是一回眸间,有无尽娇羞,无尽可人之态。

清晨少女荡完秋千,薄汗涔涔,露珠晶莹。

突然走来了一位客人,慌乱间匆忙逃走,金钗落地也不顾。

但是摁不住好奇激动的心绪,偷偷回顾来访客人。

为了掩饰失态她又假装嗅着青梅。

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词人明快清新笔下,一种青春快乐气息扑面而来。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生活的快乐与无忧。

还有一首《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

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

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这首词写的是女子和心上人约会又写信与其再次相约的情形。

人物肖像采用比拟、衬托。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风作者:王绪代来源:《文学教育》2008年第08期在宋代,词的创作达到了高峰,涌现出了许多写词的大家,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等,李清照在宋代的词坛上可谓独树一枝,形成了著名的“易安体”。

她的词风可分为南渡前后两个时期。

一、南渡之前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于北宋1084年,大约卒于南宋1155年,以诗、词名扬天下,是一代有名的才女。

她出生在一个文化氛围十分浓郁的家庭。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字文叔,是当时有名的学者、文学家、文学理论评论家。

其母王氏是当朝状元王拱辰的孙女,可谓出身书香门第,受家庭文化的熏陶使王氏也能诗词,善文章,为李清照学习诗词,写作诗词创造了一个得天独厚的家庭环境。

唐宋两朝,人们对子女诗词教育还是很重视的,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女子教育家。

这为李清照的诗词学习、创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少年时代的李清照,天真活泼,无忧无虑,家庭比较富裕,父母也很开明,使她少年的生活自由自在,性格活泼开朗。

在李清照已被选入中学课本的早期作品《如梦令》一词中有充分体现。

读这首词就会把人带入江南那种渔歌唱晚,暮鼓晨钟的美好境界里。

一个少女自由自在,活泼开朗,无拘无束又有些调皮的形象,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置身于此情此景之中,怎么不满心欢快呢?那是一个多么欢乐的日子!一丝未消的醉意朦胧,一片暮色的苍茫,一处宁静、幽深的荷花丛中,一叶泛水的小舟,忽然之间惊动了一群栖息的水鸟,扑楞楞全飞起来了。

不沉醉其中那才怪呢?放飞的岂止是一滩鸥鹭?其实放飞的是一个少女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心灵。

短短的33个字,在作者写来,是那样的清新自然,妙趣横生。

好一个“绿肥红瘦”,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达出雨后海棠的特点,含着无限的叹惋,深得许多读者喜爱。

李清照前期的生活也有寂寞与忧愁,特别是关于丈夫赵明诚的词,表现了离情别绪以及对丈夫的相思。

如她的《醉花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第三章:南渡前后词风

第三章:南渡前后词风

1、写出一种心理演进过程,并成 为全词的结构总纲;
2、同字重叠增加了一种时间感、 空间感、动态感、层进感,加大了 感情的浓度;
3、音调与感情结合,形成一种和 谐节奏;
《永遇乐·落日熔金》: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 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 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 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情之法。当感情达到顶端,景已经不能载 情的时候,则用直抒胸臆之法,让感情直 接奔泻而出,显出强烈的情感力量。
3、多层次变换的描写手法。在描写上, 以开头七组迭字构成的“动作、景物、心 境”为全文结构总纲,然后从此三方面交 错进行描写,从两个层次(愁景与愁情) 进行铺叙,写出感情由开端至高潮的整个 发展过程,情感运动在明晰中现出变化。

复习题
1、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主要表现在哪 些地方?有哪些代表词人?
2、李清照在词论上有何观点?具体内 容为何?
3、李清照词的分期情况怎样?各期有 何特点?
4、在《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中,词 人是怎样抒发愁情的?
5、朱敦儒词有何特点?在词的发展史 上有何意义?
第四章 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第三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社会 由承平时代转向战乱时代,生活在 这一时期的词人既品尝过和平时期 生活的安适,又饱尝了战乱带给他 们的民族的屈辱、山河的破碎、个 人生活的艰难困苦。这样的生活经 历,使其词作带有时代的印记,明 显地分成两部分:
一是对承平生活的描写,吟风弄月, 抒发男女离别的相思之情;另一则是 在作品中表现战乱时代国家、民族的 苦难,个人的忧患苦闷,进一步扩展 词体抒情言志的功能,具有强烈的时 代感、社会感。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概述词坛主体:南渡词人。

共同特征:靖康之变前,生活较为优裕安定,词风妩媚轻艳;靖康之变后,国家灭亡的惨痛现实、颠沛流离的生活体验,促使他们的词作日益贴近社会生活,时代感和现实感空前加强。

内容:后期大多数多写亡国之痛、乡关之思以及恢复中原、抗敌御侮之情。

形式上:逐渐打破大晟词人的束缚向苏轼的豪放风格靠拢,词风一变而为慷慨悲凉。

成就最高的词人是李清照,其他重要作家还有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等。

第一节李清照1、生平、作品p104 p159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

工诗、善文,精通金石学,尤以词著称于世。

家世:父李格非、母王氏“易安承父母两系之遗传,灵襟秀气,超越恒流。

”——缪钺《诗词散论》童年在汴京渡过。

婚姻:1101年(18岁)赵明诚;1107年赵挺之去世,青州十年1117-1127山东莱州太守、淄州太守;1127年靖康之乱渡江44岁1129年赵明诚中暑得病死于建康。

1132年再婚张汝舟100天李清照孑然一身,流落江南,漂泊于杭州、绍兴、台州、金华一带,大约1155年前后离世。

词52首,收入《漱玉词》(后人辑本)。

后人评论:“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

”“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瞻,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王灼《碧鸡漫志》)“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王又华《古今词论》)“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惟幼安称首,皆吾济南人,难乎为继也。

”(王士祯)二、理论贡献《词论》:论述了词的发展史和词的特点,提出“别是一家”的观点。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

又往往不协音律,何耶?……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

贺苦少重典。

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第七章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她以女性的身份,真挚大胆地表现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丰富生动地抒写自我的情感世界,不仅比“男子作闺音”更为真切自然,而且改变了男子一统文坛的传统格局,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正如清人李调元所说:“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雨村词话》卷三)
我是清都山水郎。天教分付与疏狂。曾批给雨支风券,累上留云借月章。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玉楼金阙慵归去,且插梅花醉洛阳。
这仿佛是他的人生宣言,充分表现出他笑傲王侯、狂放不羁的个性。靖康之难的战火把朱敦儒抛入了飘泊的难民潮中。建炎元年(1127)年底,洛阳被金兵占领前后,朱敦儒仓皇逃往东南避难,于建炎四年(1130)辗转至岭南一带。其词清晰地记录了他南奔的行程和感受,词风由飘逸潇洒变得凄苦忧愤。其间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飘泊流离的伤悲,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战乱时代民族的悲剧和社会的苦难。如《卜算子》:
第三节 张元干等词人
朱敦儒的青少年时代,是在西京洛阳畸形繁华的环境中度过,自称是“生长西都逢化日,行歌不记流年。花间相过酒家眠。乘风游二室,弄雪过三川”(《临江仙》)。他那疏狂放浪的行为和寻欢作乐的心理中,也包含着蔑视功名权贵、追求自由独立的人格精神。故当朝廷征召他进京为官时,他毅然拒绝,申称 “麋鹿之性,自乐闲旷,爵禄非所愿也”(《宋史》本传,并写下著名的《鹧鸪天·西都作》以表心迹:
这些轻盈精妙的相思曲,铭刻着女词人的情感历程。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既有婚姻来维系,更有深厚的感情基础。虽然分离,却互相惦念,一种离愁,由两人分担,“离怀别苦”也减轻了许多,更何况时时尚有传情锦书的慰藉。苦涩的离愁中含有夫妻双方心心相印和彼此眷恋的幸福感,是李清照爱情词的一大特点。

宋南渡诗坛的创作风貌及衍变_李欣

宋南渡诗坛的创作风貌及衍变_李欣

382012・4摘要:宋南渡诗坛是一个由和平转向战乱又趋向和平的特殊时段,靖康之难和绍兴和议这两大历史事件对诗坛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具体表现在文士风流—时代悲歌—隐逸情怀的主题衍变,清雅、悲慨、闲淡的风格演变,崇“法”、重“气”、尚“清”的诗学追求历程三个方面,宋南渡诗坛呈现出动态的衍变历程。

关键词:宋诗宋南渡诗坛主题风格诗学追求宋南渡诗坛指南渡诗人主要活动的徽宗、钦宗、高宗朝(1101—1162),这是一个由和平转向战乱又趋向和平的特殊时段,靖康之难、绍兴和议这两大历史事件对诗坛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宋南渡诗坛呈现出一个动态的衍变过程。

一、文士风流—时代悲歌—隐逸情怀的主题衍变政治时局的变化直接影响诗人的命运与心境,从而影响到诗歌创作。

以靖康之难、绍兴和议为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到诗人是如何从书写文士风流到直面现实、慷慨悲歌又转向歌咏隐逸情怀的衍变轨迹。

宋代诗文,向以关注国计民生为己任,充满了沉甸甸的现实关怀。

然而,综观徽宗朝的诗歌创作,除了邓肃《花石诗十一章》等少量的讽喻之作外,大多数诗人的目光不再投向外在的事功,而是转向了文人士大夫的个人生活,书写文人士大夫的风流儒雅。

“政治恐惧与畏祸及身,这是绍圣以来元祐党人的普遍心态。

”等诗题来看,也是局限于文士的日常生活,宋诗所特有的政治关怀淡出了诗人的视野。

靖康之难,金人的铁蹄蹂躏着神州山河,激发了志士仁人的爱国热情,他们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然而,“这是一个需要英雄、也产生过英雄的时代,同时又是英雄们‘有奇———————————————李纲:《梁溪集》卷三、卷四,《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李欣宋南渡诗坛的创作风貌及衍变39才,无用处’的苦闷时代”的悲慨弥漫了整个宋南渡诗坛。

时代悲歌的基本主题之一就是讴歌民族气节。

“主辱臣当死,时危命亦轻”的士人刘韐,歌颂他以身殉国、宁死不受招降的壮举。

绍兴十二年(1142),胡铨贬新州编管,在举世避嫌畏祸之际,张元干作词《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赴新州》、王庭珪作诗《送胡邦衡之新州贬所二首》为之送行,两人虽因此获罪遭贬而不悔,显现其难得的刚风劲节。

宋南渡词坛研究

宋南渡词坛研究

宋南渡词坛研究本文旨在探讨宋南渡前后的词坛风貌以及这一时期重要词人的创作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时期的词坛,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宋朝文化的繁荣与变迁。

在宋南渡前,词坛以晏殊、欧阳修等人为代表,他们所创作的词作以闲适情调为主,表现出文人的优雅和深沉。

这一时期的词作精炼、含蓄,充满意境,但尚未走出宴席之间的狭窄天地。

随着宋室的南渡,词坛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面对国破家亡的巨变,词人们开始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从而诞生了一批充满爱国情怀的作品。

其中,尤以岳飞的《满江红》为代表,该词作豪放激昂,展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词人,如姜夔、吴文英和张炎。

姜夔的词作空灵、幽雅,善于以景寄情,表现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吴文英则以密丽之笔描绘情感,词作富有深沉的内涵和艺术感染力。

张炎则更注重文化传承和创新,其词作典雅脱俗,充满灵气。

比较姜夔、吴文英和张炎的词作,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在主题上,他们均情感与自然,表现出一种雅致和韵味。

但在风格上,姜夔空灵,吴文英密丽,张炎典雅,各具特色。

这种多样性为宋南渡后的词坛注入了新的活力,促使了南宋词的繁荣和发展。

总结来说,宋南渡后的词坛呈现出新的风貌,一方面继承了北宋晏殊、欧阳修等人的传统,另一方面又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和发展。

姜夔、吴文英和张炎等人的词作充分展现了南宋词的独特魅力,他们的创作特点以及对词坛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学习。

唱和词,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独特形式,在宋朝南渡时期达到了巅峰。

本文将围绕宋南渡时期唱和词展开情节,对其进行深入分析。

在两宋交替的南渡时期,由于政治、社会等原因,文人们大量创作唱和词,借以抒发胸臆、交流情感。

这一时期的唱和词表现出了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学遗产。

唱和词的艺术特点表现在其结构、用韵和表现手法上。

宋南渡时期的唱和词通常采用长短句结合的方式,表现出错落有致的结构美。

宋元文学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宋元文学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

四、李清照的文学地位

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创造力最强、艺术成 就最高的女性作家。 李调元《雨村词话》:“自卓然一家, 不在秦七、黄九之下。”“不徒俯视巾帼, 直欲压命、媒妁之言嫁给了一个市井商人 为妻。婚后,她与丈夫没有共同语言,精神 生活十分贫乏,苦闷不堪。诗集《断肠集》、 词集《断肠词》。 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 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 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 艳诗人”。

第二节

朱敦儒

年轻时即有“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 称为“洛中八俊”。 一、青年的放浪形骸 二、中年的漂泊忧愤 三、晚年的逍遥自在
第三节

张元干等词人
福建长乐人,号芦川居士,词集《芦川词》 《贺新郎》代表作。
第四节 李纲、岳飞等词人
一、李纲的咏史诗 二、南宋四名臣:李纲、赵鼎、李光、胡铨 三、岳飞的英雄之词 《满江红》
2、“易安体”的特点 情感表达上: 语言表达上: 补: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 羽,不肯过江东。”

“易安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因其
词善于通过白描手法,用浅俗之语,发 清新之思,且造语新警,饶有韵味,意 境素雅高远,颇有特色,故后人多有效 法者,称之为“易安体”。

三、李清照的词作 词集《漱玉集》70余首词。 1、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靖康之难前, A:对丈夫的钟情.如《一剪梅》、《醉 花阴》、《凤凰台上忆吹箫》等。 B:对自然景物的热爱, 以及对禽鸟花草的眷顾。如两首《如梦令》等。 靖康之难后,沉重哀伤,在自我身世的哀怨中,融入了 故国之思和伤时之感 .如《声声慢》、《永遇乐》、《菩萨 蛮》、《武陵春》等。

南渡前后宋词风格的演变及原因

南渡前后宋词风格的演变及原因

南渡前后宋词风格的演变及原因凌云志摘要:南渡于宋词的发展而言影响极大,宋词风格的演变及发展与之紧密相关,由是,以宋朝的南渡时期为切入点,对宋词风格的演变及原因进行研究,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宋词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文学史、词史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宋词;词风;南渡;演变;原因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在词史上,又以宋词为最,与唐诗一同并称为中国文学史和中国诗歌中的“双绝”。

而在对宋词进行研究时,发生于宋朝的南渡则是研究中必须要涉及的内容,其对于宋词的发展而言意义重大,因而,本文中将以南渡为界限,对宋词风格的演变及原因进行研究。

一、南渡前后宋词在风格上的变化比较宋词在南渡前后的风格发展共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以北宋末年,即宋徽宗登基为伊始,至金兵入侵为止;第二个阶段是以金兵入侵为伊始,至绍兴十一年(公元1141年)宋与金议和为止;第三个阶段是以宋金议和为伊始,至正隆六年(公元1161年)金兵南侵为止。

[1](一)第一阶段:北宋末年时期的绮丽婉约在百余年的稳定及修养之后,宋朝的经济早已不再是最初那副凋敝的颓败模样,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为北宋末年盛行于中上层的贪图享乐之风气提供了物质基础与保障。

同时,王安石变法的失败给这时候的宋朝带来的不是新一轮的变革,而是官场上不断升级的势力斗争和对思想的禁锢。

这种沉闷的环境使得有识之士“报国无门”,没有发挥才能的舞台,只好在寻欢作乐中消磨年华,而他们满腹的才情,也只好发挥于此处。

尽管此时的宋词发展历程中已有以苏轼等人为代表的词人崭露头角,为宋词开辟新的境界,然而,在政治与经济的双重影响下,北宋末年的词作依旧能清晰地看到花间之影——男欢女爱、闲逸生活的主题仍为大多数词人所钟爱,词作也只是徒有华丽的辞藻却无深刻的内容。

因而,宋词发展到北宋末年,虽有想要通过写词来即景抒怀的词人,却未能改变宋词在这一阶段的发展轨迹,相反,此时的宋词延续并发展着晚唐词风。

加之词人那无处可用的才华只能在享乐时施展,宋词愈发盛行绮丽的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

试论李清照南渡前后词的创作风格李清照是宋代著名女词人,她的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而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也各有特点,对于研究她的词作以及宋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生活背景、文学环境以及词作风格等方面来探讨她的词作变化。

我们需要了解李清照南渡前后的生活背景。

南渡是指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南渡江南的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发生在南宋初年,也是李清照词作风格发生变化的重要节点。

南渡之前,李清照生活在北方,她的词作风格更加豪放洒脱,秋风萧瑟,庐山谁秀发自天然。

而南渡之后,她来到了江南,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直接影响了她词作风格的转变。

南渡前后的文学环境也对于李清照的词作风格产生了影响。

南宋初年,文学盛行,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文学环境十分浓厚。

南渡之前,李清照生活在北方的文学氛围中,受到了北方文人的影响,她的词作风格也更加豪放大气。

而南渡之后,她来到了江南,文学环境不同于北方,江南的文学风格更加细腻柔情,这也直接影响了李清照词作风格的变化。

我们来探讨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变化。

南渡前的李清照,她的词作风格更加豪放洒脱,具有北方的豪气和大气,如《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种豪放的气势在她的词作中十分明显。

而南渡后的李清照,她的词作风格变得更加细腻柔情,如《如梦令》中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种柔情细腻的情感在她的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变化是不可避免的,这与她的生活背景、文学环境以及个人情感等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南渡前的豪放洒脱与南渡后的细腻柔情,展现了她词作艺术的多样性和变化性,也体现了她作为女词人在宋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希望有更多的学者能够对李清照南渡前后的词作风格变化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更好地理解她的词作和宋代文学的发展。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

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浅谈李清照南渡前后词风异同内容提要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词人,她被誉为“婉约之宗”,现在存词近50首,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风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南渡前的李清照,基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小天地,词的内容不过是伤春别恨,没有什么创新。

但她大胆地表现了一个贵族少女、少妇对大自然的热爱和风雅情调,以及对丈夫的思念。

南渡后,国破家亡,多年惨淡经营所积存的金石书画也毁于一旦,接二连三的打击,颠沛流离的痛苦,因此词风突变。

哀怨、悲愤之情渲染强烈,作品中蕴涵着深刻的故国情思。

李清照无论是南渡前还是南渡后,她的词都以朴实自然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音律,至情至性的感情代代流传。

她的词擅长白描,在用事、构思、炼字酌句上都有独立性,在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

李清照是北宋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成长的词作家,所以她的词别具特色,生动地展现了她的生命历程和情感历程。

关键词:李清照;前后词风;不同点;相同点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杰出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

她学识渊博,才华出众,工于诗词,长于文赋,精通音律,善作书画,在中国古代作家中,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闪耀光芒。

这样多才多艺的女作家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少有的,而且在世界文化长廊中也是罕见的。

她的词①,既沿袭了婉约派的传统,又兼取豪放派之长,极富生活气息,语言朴素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质在两宋词坛中独树一帜、大放异彩。

一、前后期词风的不同点李清照的词风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清丽明快,后期凄婉沉郁。

这种风格上的变化与她的特殊的成长环境和坎坷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

所以,我们从三个时期加以分析。

1、贵族少女天真快乐的生活她生长在一个文学气氛很浓的家庭,父亲李格非是一个散文家和学者,母亲王氏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在这种学术空气很浓的家庭里受到极好的熏陶,对于她后来的文学成就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的词生动地描写了贵族少女无忧无虑的游乐生活和惜花饮酒的闲情雅趣,基调开朗、乐观,充满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对爱情的渴望。

宋代南渡文人诗词艺术的繁荣时期

宋代南渡文人诗词艺术的繁荣时期

宋代南渡文人诗词艺术的繁荣时期宋代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文人诗词艺术繁荣的时期。

尤其是南渡后,许多文人在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的背景下,追求艺术和诗词创作的自由,开辟了一片独特的文学殿堂。

本文将对宋代南渡文人诗词艺术的繁荣时期进行探讨。

一、背景与历史南渡是指宋朝初年,北方由于辽金两国的威胁,皇室与文人逐渐南下,将国都迁至南京(今南京市),成为南宋。

这一历史事件为南方文人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南渡后,诗词艺术开始呈现出全新的风貌。

二、文人的身份与境遇南渡文人一般是士族出身,具备较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修养。

由于南渡后社会环境多变,他们往往面临着政治动荡、战乱频繁等问题,这些催化剂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他们创作诗词的灵感。

此外,南渡文人的身份也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致力于文学创作。

三、文人诗词的风格与题材1. 田园诗的繁荣宋代南渡文人的诗词创作中,田园诗占据了重要地位。

他们追求田园的宁静和平和,借助诗词来抒发对乡村生活和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他们以崇尚自然、回归真实为核心思想,描绘农民的劳作、种植物、山川景色等,表达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困境的逃避。

2. 婉约词的独特表达南渡文人创作的词牌数量庞大,并围绕着婉约情感展开。

婉约词以柔媚、含蓄为主要特征,注重音韵与情感的交融。

通过对个人情感、婉转语言的描写,表达内心情感,沉浸在甜蜜、忧伤、爱情、乡愁等情感之中。

3. 士人诗的哲思与社会关怀南渡文人尤为重视个体情感的抒发,但并不忽视社会与政治问题。

一些文人通过他们的诗词作品,表达对当时社会丑恶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他们用文字传达出对现实不公平和世道之殇的无奈和愤懑,倡导人们珍惜心灵的美好和修养。

四、文人诗词艺术的成就南渡文人在诗词艺术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

他们不仅丰富了宋代文学的内涵,更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众多的艺术样式。

南渡文人的创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後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结语宋代南渡文人诗词艺术的繁荣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

宋南渡词坛研究

宋南渡词坛研究

宋南渡词坛研究宋南渡词坛研究宋代南渡词坛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词坛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在这一时期,一批有影响力的文人在南方活动,开创了新的词风,使南渡词坛独具一格。

本文将从南渡词坛的兴起背景、代表作家及其作品、流派特征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研究。

一、南渡词坛兴起背景宋代南渡词坛的兴起与当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

在北宋晚期,宋辽金三国对峙,战乱频繁,不利于文化的发展。

而南方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和繁荣的经济商业活动,吸引了众多文人的注意。

南渡词坛的兴起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南方成为了继北方后另一个文化繁荣地区。

二、代表作家及其作品1.南渡词坛的代表作家主要包括苏轼、辛弃疾、杨万里等。

他们都对南渡词坛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苏轼是南渡词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词作风格独特,充满豪放与激昂。

其代表作品如《江城子·密州出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等,以其雄浑豪放的气势和对人生的热情感染了一代文人。

辛弃疾是南渡词坛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他的作品充满了悲壮、豪放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他的词作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青玉案·元夕》等,通过对爱国、忧虑和家国情怀的表达,深深触动了后人的心灵。

杨万里则是南渡词坛中一个与众不同的存在,他的词作以山水自然和独立个性为特点,给人以静谧、美好的感受。

他的代表作品有《临江仙·滩头两岸草》、《临安春雨初霁》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感悟,赋予山水情趣以极致的审美价值。

三、南渡词坛的流派特征南渡词坛形成了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自己独特的特点。

1.豪放派:以苏轼为代表,其作品气势磅礴,情感豪放,多以豪情志士、豪杰之志为主题,充满了浓烈的激情和个人英雄主义。

2.婉约派:以杨万里为代表,他的作品情感细致、婉约,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表达出静谧、优美的意境,追求内心的安宁和宁静。

3.忧国忧民派:以辛弃疾为代表,他的作品关注国家社会的现实问题,表达出强烈的忧国忧民情怀,对时局的憎恶和失望充满激情。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分析课件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分析课件

随着科举制度的兴起,士人阶层逐渐 崛起,成为南渡前后政治、文化领域 的重要力量。
靖康之难的影响
靖康之难后,宋朝失去了大片领土, 国家陷入了长期的政治动荡和战争中 。
士人心态的变化
忧国忧民意识
南渡前后的士人普遍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意识,关注国家命运和 民族前途。
忠君报国情怀
士人们坚守忠君报国的信仰,积极参与抗金斗争,为国家献身。
寄情山水的田园词风
总结词
南渡后,一些词人选择归隐田园,寄情山水,通过词来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详细描述
这些词人如姜夔、吴文英等,他们的作品描绘了山水之美,展现了词人对大自 然的敬畏和热爱,以及对平淡生活的追求。
感怀身世的咏史怀古词风
总结词
南渡后,一些词人通过咏史怀古的方式,表达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个人命运的 无奈。
促进了文学的创新与发展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激发了后人的创作灵感,推动了文学的创新与发展,为后来的文学繁荣奠定了基 础。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价值
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
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是文学史上一个承前启 后的关键阶段,它既继承了前代的文学传统 ,又为后世的文学发展指明了方向。
代表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文 学特色
晚唐五代词风的特色
01
02
03
婉约柔美
晚唐五代时期的词风以婉 约柔美为主,注重表达情 感和意境。
细腻的描写
这一时期的词人善于通过 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和 情感。
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晚唐五代时期的词与音乐 紧密结合,多数词作都是 为了配合曲调而创作。
北宋词风的发展与变化
豪放与婉约并存
北宋时期的词风逐渐呈现 出豪放与婉约并存的局面 ,两种风格相互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年第3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32004(总第163期)JOURNAL OF XIAMEN UNIVERSITY(Arts&Social Sciences)General No.163═══════════════════════════════════════════════════════════宋室南渡初期的政局变化与词坛风气*钱建状(厦门大学中文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宋室南渡初30年,政坛一波三折,词风亦随之迭宕起伏。

绍兴和议以前,在进元祐而退政宣的政治背景下,词坛通过对政宣风流的清算来完成崇雅黜浮的词学使命,借助于再续元祐学术来完成苏轼词风的重振。

与此同时,在北宋党争余波的冲击下,南渡词人实现了合理重组。

绍兴和议以后,随着秦桧的上台与专政,在文化高压政策的影响下,南渡词坛的风气又转向了谀颂与委靡。

关键词:宋室南渡初期;宋词;词风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8-0460(2004)03-0061-06政局变化对文坛风气的影响,在宋代较为明显与普遍。

而作为宋代政治史上的一次巨变,南渡前后政坛对文坛的影响,尤为显著。

由政宣而南渡,政坛一波三折,词风亦随之迭宕起伏。

绍兴和议以前,是进元祐而退政宣的政治背景,决定了词坛的重建,必须通过对政宣风流的清算来完成崇雅黜浮的词学使命,借助于再续元祐学术来完成苏轼词风的重振。

而与此同时,在北宋党争余波的冲击下,南渡词坛实现了合理重组。

至绍兴和议以后,随着秦桧的上台与专政,在文化高压政策的影响下,南渡词坛的风气才又转向了谀颂与委靡。

一、南渡初期词坛风气之转变宋室南渡,词坛风气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这在词学观念、风格、主题等各个层面都有所表现。

首先,南渡士人的词学观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相对于北宋,南渡时的词论“论者既多,篇什亦富”[1](P290),《复雅歌词》、《乐府雅词》、《续繵繶说》等词话、词选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了北宋。

就内容来说,南渡士人的词话理论色彩更浓,对当代与后世的创作影响更大。

这时的词论,“为正视现实的志在恢复的精神所倾注,对花间、柳永一派词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语壮声宏、发扬蹈厉的苏、辛词*收稿日期:2004-04-01作者简介:钱建状(1971-),男,安徽无为人,厦门大学中文系讲师,文学博士。

风,则得到了高度的赞扬。

”[1](P290)在美学风格上强调“举首浩歌”的力量之壮美。

与此同时,词论中“复雅”的呼声更强烈。

“复雅”的本质目的,是“把词的创作与‘诗言志’的儒家传统诗教接榫”。

[2](P18)北宋时,黄庭坚在《小山词序》曾有所表达,但表达得不明确。

南渡以后,复雅一时曾为风尚。

曾《乐府雅词》以此为标准来编选词作,《碧鸡漫志》以此为标准来评价词人。

其中表达得最明确的是黄大舆和鲖阳居士。

在《复雅歌词》中,作者以《诗・卫风・考繷》“贤者退而穷处”之义比拟苏轼《卜算子》一词,并提出了“骚雅”一词。

建炎三年(1129),黄大舆在《梅苑序》中说:“目之曰《梅苑》者,诗人之义托物取兴,屈原制骚或列芳草,今之所记,盖同一揆。

”将词上接屈原的骚体诗。

诗骚传统,在本质上是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与教化作用,南渡士人将词与诗骚合流,其目的不仅是要推尊词体,更重要的是要改变与扩大词这种文学样式的职能,将宋代文学的淑世精神,由诗歌进而浸染到词中,将词“从自娱娱人的功能转向力图有益于世道人心、道德教化,从内心世界的低徊抒写转向对社会世间的一定关注。

”[2](P18)这种词学观的变化,就其对创作的影响来说,它对后期骚雅词派的产生起到了导夫先路的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对“词别是一家”的传统词学观的反拨,并最终使创作者从音乐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力求创作中美与善的统一,其意义是方向性的。

其次,就南渡词人的创作风格而言,其群体风格或趋于豪放,或流于清旷,多为东坡范式所笼罩。

胡寅在《酒边集序》中说:“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在肯定东坡革新词体的意义同时,对芗林居士(向子繾)退江北所作而进江南所作,“步趋苏堂而哜其胾”的词风新变化表示了高度的肯定。

又以四名臣而论,李光、李纲、胡铨“三公多近东坡”[3](P176),而赵鼎得全居士之词,虽“最为艳发,似晏元献”,但其南渡后的词作往往多“清刚沉至”之作,其第一首南渡词《满江红・丁未九月南渡泊舟仪真作》,陈廷焯评其“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立志”[4](P3914),也是近于东坡的。

其余词人如陈与义、朱敦儒、叶梦得、李弥逊等,南渡后学苏的迹象也比较明显。

陈与义无住词“皆绝“语意超绝,可摩坡公之垒”[4](P484);朱敦儒南渡以前,词风超旷,已有东坡风似坡仙语”[4](P484),范,南渡以后,“忧时念乱,忠愤之致”[4](P185),故一些词作,读后“慷慨激烈,发欲上指”[4](P3914),“从整个的《樵歌》的风格看来,它是沿着苏轼一个清刚豪放的道路向前发展的”[5](P354);叶梦得早岁之词,“婉丽绰有温李之风”,“晚岁落其实而华之,能于简淡处,时出雄杰,不减靖节、东坡。

”[3](P134)李弥逊“其长调多学苏轼,与柳、周纤秾别为一派”。

[3](P158)由于南渡词风的总体趋变是以东坡为典范而形成的,所以南渡以前不同风格的词人南渡后出现了趋同,而相同风格的词人,因观念的不同,风格上也会出现差异。

如张元繞作于北宋末的词,肩随秦观、周邦彦,词风清丽婉转,与李清照的词风接近而与朱敦儒词风有差异,但南渡以后,芦川词则一变而为慷慨悲凉,抑塞不平,与樵歌接近而与易安词风相异。

其根本的原因,则是张元繞、朱敦儒南渡以后对东坡范式有了共同的体认,而李清照对苏轼的“以诗为词”不以为然,故南渡后词风虽有变化,但发展的方向已有不同。

最后,由政宣而南渡,词作的内容与主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政宣以来,以大晟词人为代表的在朝士人,助长了词坛的谀颂之风和社会的淫靡世风。

大晟府著名词人万俟雅言曾将自己的词集名为《胜萱丽藻》,按内容来分,曰应制,曰风月脂粉,曰雪月风花,曰脂粉才情,词作的工具性与纯娱乐性特为显著;而因着政治的压迫而不得志或处于废罢居家的词人,他们最高境界的词作,往往着力抒发虽处逆境而仍傲岸、达观放旷的胸怀,纵酒放耽是他们笑傲人世的主要方式。

但无论是在朝还是在野的士人,在他们的词作中,缺乏一种文学所应有的尊严与力量,以及士人“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社会责任感、批判精神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预见和忧患意识。

南渡初期,士人饱经苦难,终于从“功成作乐、治定制礼”[6](P906)的太平梦中惊醒。

词不再是仅供世人享受的一种娱乐形式,也不仅是个人在花草丛中咀嚼、渲泻一己之悲欢的文学。

“自金兵南侵,二帝北狩,江山仅余半壁,繁华尽付流水。

一时慷慨悲歌之士,莫不攘臂激昂,各抱恢复失地之雄心,借展‘直捣黄龙’之素愿。

”[5](P246)“不平则鸣,于是横放杰出之歌词,宛若天假之,以泄一代英雄抑塞磊落不平之气。

此时外逼于强寇、内误于权奸。

在长短句中所表现之热情,非嫉谗邪之蔽明,即痛仇雠之莫报,苍凉激壮,一振颓风。

”[5](P246)由词人之词一变而为英雄之词、志士之词。

支撑文学的是创作主体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的热情和由分裂而走向统一的愿望。

这种变化的深刻性就在于文学的主题由单一而多样,由娱乐而严肃。

在宋金对峙与宋蒙对峙的近百年里,这种变化表现了其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辛派词人的存在和发展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二、苏学典范意义在南渡初期的确立“然词风转变之由,一方由时势造成,一方亦有渊源可述。

”[5](P246)龙榆生所说的“渊源”,主要是指以苏门文人为代表的元祐词风,而“时势”,则偏指南宋之初的宋金对抗与南宋朝廷的积弱不振。

但“时势”只是南渡词风变化的一个方面,左右南渡词坛风气的另一方面,则是自政宣以来的政治格局的变化。

自中唐迄北宋,政治革新主体与文学创新主体的结合,是一种新的趋势。

两者内在的联系决定了文学受政治风气的干扰与左右也是势在必然,而文学、文化之命运往往也因为政局的变化而发生根本性的转折。

由大晟词风到南渡词风的变化,正是政局变化影响的重要结果。

徽宗一朝,蔡京长期执政,对元祐党人和政治上的异己力量实行全面打击。

崇宁元年(1102)以后,蔡京等立元祐党人碑,对元祐名士进行整肃。

又在实行政治高压的同时,对元祐学术文化实行全面的禁锢。

自崇宁元年迄宣和五年(1123),朝廷屡有诏令焚毁三苏集及苏门学士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及马涓文集,对教习元祐学术政事者,严加惩戒。

可以说,苏黄等元祐学术文化的典范意义,在徽宗一朝被降低到了最大限度。

但因着政局的变化,靖康以后,特别是高宗一朝,元祐学术文化的影响却被加倍补偿了。

建炎元年(1127)五月,赵构在应天府即位。

首诏“宣仁圣烈皇后保佑哲宗,有安社稷大功,奸臣怀私,诬蔑圣德,著在史册,可令国史院差官摭实刊修,播告天下”。

[7](P117)这则诏书,表明了南宋政府在立国之初政治上坚决倒向元祐旧党一边的决心。

从历史实际看,承北宋末年新旧党争的余波,南宋政府在用人制度上,一方面重北轻南,重用或起用随高宗南渡的北地士人,另一方面则进元祐旧党而退蔡京新党。

人才的进退昭示着新朝廷的政治文化方向。

对于名列党籍的元祐党人和元符上书人,南宋政府不仅将他们彻底平反,而且死者加爵,生者进官。

对于旧党子弟,则推恩录用。

自靖康元年(1126)迄绍兴九年(1139)左右,这类诏书便史不绝书。

从这些诏令大致可见,南宋初在安置元祐党人时,既保持了政策的前后连贯性,又在措施上由个人申请向由政府建立档案统一安排过渡,充分显示了南宋政策拨乱反正的决心。

从结果看,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各卷统计,建炎元年六月以后至绍兴九年,因系元祐党人或元符上书人而被南宋政府推恩的人就有60多人。

考虑史料的散失,被平反的人当远远大于这个数目。

而因为祖父辈或姻亲名列党籍而进官的元祐党人子孙,如秦观之子秦湛、常安民之子常同、黄庭坚之甥徐俯、吕公著之曾孙吕本中等人,记载于史料的例子就更多了。

政事与学术是互为表里的,高宗“最爱元祐”的用人政策,直接对当时的士人心理、文坛风气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表现在诗坛上,是江西诗派的崛起;表现在词坛上,则是崇雅黜浮的词学观的深入人心与苏轼词风的重振。

南渡以后,朝野上下,对于北宋末年的所谓“政宣风流”,多所指责。

大晟府作为浮靡世风的代表自然也被看作亡国的不祥之物。

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后,徽宗手诏罢大晟府。

建炎、绍兴间,万俟咏、江汉与万俟繟言等人屡为言者所论,以至一直沉沦下层。

他们的文集往往也被时人抛弃。

①但是,苏黄等文章却风靡一时。

孙觌在《西山老文集序》中说:“元祐中,豫章黄鲁直独以诗鸣,当是时,江右学者皆宗黄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