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数》公开课
平均数教案公开课
平均数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含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学素材:练习题、实际问题案例。
2.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平均数的含义:解释平均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3. 演示求平均数的方法: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求平均数的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求平均数的方法。
4. 练习求平均数: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求平均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方法。
5. 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案例,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问题。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平均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练习。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质量,判断其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评估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正确运用平均数的方法。
4. 小组合作:在小组活动中,观察学生的合作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延伸:1. 进一步学习其他统计量,如中位数、众数等,了解它们在数据描述中的作用。
2. 探索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统计分析、决策制定等。
3. 引导学生关注数据分析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素养。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有助于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反思教学方法:评估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1)
《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平均数”。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具体涉及教材第4.3节的内容,着重探讨如何通过计算数据集合的平均数来反映数据的一般趋势。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分析数据,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数据分析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在实际情境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处理数据集合中的异常值。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和其在数据分析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展示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班级学生身高的数据,提问:如何衡量我们班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导入平均数的概念。
2. 新知讲解(15分钟)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通过例题讲解,演示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3. 例题讲解(10分钟)展示例题:计算某小组5名学生数学成绩的平均分。
步骤解析,详细讲解计算平均数的步骤。
4. 随堂练习(15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应用拓展(5分钟)案例分析:讨论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想法。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例题解答步骤。
3. 练习题关键点。
七、作业设计(1)一组学生体重数据:50kg, 52kg, 55kg, 58kg, 60kg。
(2)一组商品价格数据:120元, 150元, 180元, 200元, 220元。
答案:(1)平均体重 = (50+52+55+58+60) / 5 = 54kg(2)平均价格 = (120+150+180+200+220) / 5 = 168元2. 讨论题:为什么平均数可以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中心趋势?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课堂内容,学生是否掌握了平均数的计算和应用。
平均数教案公开课
平均数教案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及求法。
2.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平均数的求法及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创设情境,如调查同学们的身高,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方法,互相学习。
5. 练习巩固: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6.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教案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程度。
2. 评价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表现,以及数据分析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展示平均数的求法及应用实例。
2. 练习题: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的实际案例:收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供学生探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平均数的概念及求法。
2. 第3-4课时: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九、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求法及应用。
2. 搜集生活中的平均数实例,进行思考和分析。
十、教学反思1. 学生对平均数概念的理解程度是否达到预期?2. 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否能灵活运用平均数?3.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4. 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是否有所提升?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举例说明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平均数的定义,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二、教学内容补充和说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平均数》示范公开课教学PPT课件【小学数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
三、巩固练习
2. 下表是某地一星期的气温记录。请你分别算出这星期最高气温和 最低气温的平均值。
11 21
(8 + 10 + 11 + 12 + 11 + 12 + 13)÷7 = 11(℃) (18 + 18 + 20 + 22 + 24 + 20 + 25)÷7 = 21(℃)
三、巩固练习
3. 王叔叔每天沿着环形跑道跑步,并且记录了跑步的路程。
5
的个数
第5次 9
二、探究新知
根据统计表,你知道淘气能记住几个数字吗?
每次都不一样, 这怎么回答?
出现了 2 次,记 住 5 个数字吧。
淘气平均每次记 住 6 个数字。
二、探究新知
平均每次记住 6 个数字是怎么得出来的?
可以把多的 补给少的
(5+4+7+5+9)÷5=6(个)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第4次 第5次
如果王叔叔第 5 天没有跑步,那 么前 5 天平均每天跑的路程与前 4 天平均每天跑的路程相比有什 么变化?算一算。
前四天:(5 + 6 + 5 + 4)÷ 4 = 5(千米) 前五天:(5 + 6 + 5 + 4)÷5 = 4(千米)
4 < 5 变少了。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到了什么?
求平均数的方法。 我们知道了平均数是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代表。
二、探究新知
可是淘气哪一次也没有记住 6 个数字啊!这是怎么回事?
“6 个”是几次 “匀”出来的。
平均数是一组数据 平均水平的代表。
二、探究新知
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平均数。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平均数》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课件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解:(1)抽考学生的平均成绩为:
该班学生的平均成绩约为90.4分.
分析:根据算术平均数定义,先计算抽考学生分数的和=分数1×分数1学生数+分数2×分数2学生数+…,得出分数和后再除以抽考学生人数即可计算出抽考学生平均成绩.
分析:(1)求六个分数的平均分即求六个分数的算术平均数,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将n=6,及其它六个分数代入即可计算出结果.
解:(1)根据题意,这六个分数的平均分为:
这六个分数的平均分为为9.35分.
(分)
1.某次体操比赛,六位评委对某位选手的打分(单位:分)如下:9.5,9.3,9.1,9.5,9.4,9.3.(1)求这六个分数的平均分;(2)如果规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余下分数的平均值作为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
一般地,若有n个数x1,x2,···.xn,若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n出现fn次,那么f1,f2 ,···..fn就是x1,x2,…,xn的权. 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教科书 第138页习题6.1 第1,2题
分析:(2)按照题意,先去掉一个最高分9.5、再去掉一个最低分9.1,根据计算平均数的定义,计算出剩下4个有效分数的平均成绩即可.
1.某次体操比赛,六位评委对某位选手的打分(单位:分)如下:9.5,9.3,9.1,9.5,9.4,9.3.(1)求这六个分数的平均分;(2)如果规定: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余下分数的平均值作为这位选手的最后得分,那么该选手的最后得分是多少?
某班对部分同学进行数学抽考,成绩统计如下:95分2人,92分1人,90分3人,88分4人.(3)两次计算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2024年《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2024年《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教材《数学》第二章第二节《平均数》。
内容包括: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以及了解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与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以及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计算器。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一组数据,提问: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平均水平?2. 例题讲解(1)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通过例题,演示如何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 随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教师点评,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拓展延伸:探讨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5,7,9,11,13(2)10,20,30,40,50答案:(1)平均数:8(2)平均数:302. 作业题目: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例题讲解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需求。
《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五章第二节,主题为“平均数”。
详细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应用场景以及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作用,并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技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知道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点: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计算器、练习本、铅笔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一组数据:某班级学生的身高(cm),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如何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2. 例题讲解(1)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通过具体例题,演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 随堂练习出示几组数据,让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某班级学生的体重(kg)分别为:40, 45, 50, 55, 60,求该班级学生的平均体重。
2. 答案(1)平均数= (10 + 15 + 20 + 25 + 30) ÷ 5 = 100 ÷ 5 = 20(2)平均体重= (40 + 45 + 50 + 55 + 60) ÷ 5 = 250 ÷5 = 50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平均数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实际应用方面还需加强。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身边的统计数据,尝试用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平均数(第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课件
问题1:求加权平均数的公式是什么?
若n个数
Hale Waihona Puke x1, x 2 , ,xn
的权分别是 w1, w2 , ,wn 则:
x1w1 x2 w2 xn wn w1 w2 w3 wn
叫做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在求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时,如果x1出现f1次,x2出现f2次,…,xk 出现fk次(这里f1+f2+…+fk=n)那么这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x1 f1 x2 f 2 xk f k x n
问题2:你如何理解加权平均数中的权的意思? 数据的权能够反映的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问题3:当要考察的对象很多或考察本身带有破坏性时, 统计学中常常使用什么方法获得对总体认识?
常常用样本数据的代表意义来估计总体 例如:实际生活中经常用样本平均数估计总体平均数。
语文
小魔方站作品 盗版必究
谢谢您下载使用!
更多精彩内容,微信扫描二维码获取
扫描二维码获取更多资源
附赠 中高考状元学习方法
前
言
高考状元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许多 人的眼中,他们就如浩瀚宇宙里璀璨夺目 的星星那样遥不可及。但实际上他们和我 们每一个同学都一样平凡而普通,但他们 有是不平凡不普通的,他们的不平凡之处 就是在学习方面有一些独到的个性,又有 着一些共性,而这些对在校的同学尤其是 将参加高考的同学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x
800 12 120 19 1600 25 2000 34 2400 12 1676 100
即样本平均数为1676.
由此可以估计这批灯泡的平均使用寿命大约是1676小时。
练习
种菜能手李大叔种植了一批 新品种的黄瓜,为了考察这 种黄瓜的生长情况,李大叔 抽查了部分黄瓜株上长出的 黄瓜根数,得到右面的条形 图,请估计这个新品种黄瓜 平均每株结多少根黄瓜。 株数 20 15
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优质课大赛微课获奖课件
A
15
0.15
B
7
0.21
C
10
0.18
这个市郊县人均耕地面积是 多少?(准确到0.01公顷)
思考1:这个市郊县人
均耕地面积与哪些原 人均耕 因相关?它们之间有 地面积
=
何关系?
总耕地面积 人口总数
第4页
郊 人数( 人均耕地面积(
县 万)
公顷)
A 15
0.15
B7
0.21
C 10
0.18
总耕
人均耕
第21页
选手 A
演讲内容 演讲能力
(50%)
(40%)
85
95
演讲效果
(10%)
95
B
95
85
95
解:选手A最后得分是
选手B最后得分是
85×50%+95×40%+95×10% 95×50%+85×40%+95×10%
50%+40%+10%
50%+40%+10%
=42.5+38+9.5
=47.5+34+9.5
=19+27+42.5
=88.5.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再比试 一次, 怎么样?
第24页
利用所学知识分析社会现象
案例:
我月公平司均员工工 资收340入0元很高工。因我我公公司司员招扩工工大收启规入事模很,高现,需月招平若均干工名资员
3400元。故意者于6月19日到我处面试。
总经理 总工程师 技工
普工 杂工
6000元 5500元 4000元 1000元 500元
均数是__3_3__,这个平均数是 __加__权_____平均数.
第16页
某公司欲招聘一名公关人员,对甲、乙两位候选人 进行了面试和笔试,他们成绩下列表所表示: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优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意义。
2. 掌握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
3. 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准备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教材《平均数》。
2. 教学投影仪和电脑。
3. 板书工具。
4. 学生练册。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兴趣,准备进入新知识的研究。
2. 理论研究(15分钟)通过讲解教材中的相关理论知识,包括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等,让学生对平均数的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3. 示例演练(20分钟)让学生根据板书上的数据,自己计算平均数,并进行演练。
老师可以逐个学生指导,纠正错误,确保每个学生都掌握了求平均数的方法。
4. 拓展应用(15分钟)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如班级学生的平均分、家庭水电费用的平均数等。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 总结归纳(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平均数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四、教学评价1. 课堂练:在课堂上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作业完成情况:布置相应的练题,检查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
五、教学延伸1. 可以给学生布置相关的练题,让学生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 鼓励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并与家长交流分享。
以上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人教版《平均数》公开课的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二节“平均数”。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重点:运用平均数进行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运动员比赛成绩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公平地评价他们的表现。
2. 新课导入: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a. 演示求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b. 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平均数。
3. 例题讲解:讲解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a. 出示例题,引导学生思考。
b.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教师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a.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b. 教师挑选部分学生进行解答,并给予评价。
5. 小组讨论:讨论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2. 求平均数的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答案:62. 作业题目:某班学生数学成绩的平均分是85分,如果将最高分和最低分去掉,平均分变为87分。
求该班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后的总成绩。
答案:174分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在讲解平均数时,部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平均数对一组数据进行整体评价,例如:体重、成绩等。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
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平均数》教案(公开课)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苏教版的一章节,主要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本章节通过简单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进而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为学生后续学习统计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和小数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求平均数的方法有一定的困惑,需要通过分组讨论和练习,让学生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是反映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量。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
3.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活动,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明确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步骤。
3.采用问题解决法,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运用平均数知识和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物品,如糖果、玩具等,用于奖励学生。
2.学具准备:为学生准备练习纸和笔,用于练习和记录。
3.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实例和练习题,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知识,如整数和小数的含义和运用。
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实例,如一组数据的统计图,让学生观察和分析数据的特点。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让学生初步认识平均数的作用。
八年级数学上册6.1平均数第一课时教学全国公开课一等奖百校联赛微课赛课特等奖PPT课件
1.对于 n 个数据 x1,x2,…,xn,它们的算术平均数是_____________,
集中趋势
记为______,平均数描述的是一组数据的__________.在分析数据
时,平均数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2.一般地,在求 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时,如果 x1 出现 f1 次,x2 出现 f2
次,…,xk 出现 fk 次(这里 f1+f2+…fk=n),那么这 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
第六章
6.1
数据分析
平均数第1课时1/6• 1.能说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概念;
• 2.能计算一组数据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能灵活利用
• 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处理实际问题。(重
点)
2/6
•
要了解某班50位同学每七天看电视时间,
班长对学生进行了调查,统计结果以下表:
•
时间/h
2
4
6
人数/人
14
(2)71.25分。
4/6
2.请归纳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联络与区分。
联络:若各个数据权相同,则加权平均数就是算术平均数。
区分:算术平均数是指一组数据和除以数据个数,加权平均数
是指在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主要程度”未必相同,即各个
数据权未必相同,所以在计算上与算术平均数有所不一样。
5/6
( x1+x2+…+xn)
26
10
请求出该班同学每七天看电视平均时间。
你会算吗?
3/6
1.有两个小组,第一组有2人,数学平均分为90分;第二组有30人,数
学平均分为70分。
(1)猜一猜:假如把这两个小组合在一起,每人平均分是靠近90分还
2024年《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
2024年《平均数》公开课一等奖教学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数学课程标准》六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平均数”。
具体内容包括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本章主要围绕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及其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与处理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平均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平均数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计算器、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学校运动会跳远比赛成绩,请学生计算平均成绩。
2.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平均数的定义、计算方法,并引导学生通过实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3. 随堂练习(10分钟)出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讲解。
4.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分享讨论成果。
5. 知识巩固(10分钟)出示巩固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点评。
六、板书设计1. 平均数的定义2.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3. 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某班有40名学生,一次数学考试的平均成绩为75分,其中男生平均成绩为70分,女生平均成绩为80分,求男、女生各有多少人?2. 答案:(1)平均数 = (3+7+5+9+11)÷5 = 35÷5 = 7。
(2)设男生人数为x,则女生人数为40x。
根据题意,得到方程:70x+80(40x)=75×40,解得x=20,即男生20人,女生20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训练。
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区级赛课公开课教案
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平均数》区级赛课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平均数》是小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主要介绍了平均数的定义、性质和求法。
本节课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的介绍,又有实践操作的练习,适合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简单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平均数这一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和培养。
学生对于具体的实例和实际问题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多采用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定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能够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均数的概念和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启发式教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决心。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多媒体课件、实例和实际问题的材料。
2.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例,如班级学生的身高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定义和求法。
让学生初步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作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一些关于平均数的实例和实际问题,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例如,给出一些数据,让学生求平均数;或者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平均数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 合 后 分
算一算 (6+9+7+6)÷4 = 28 ÷4 =7(个)
先求和再 平均分
“7”代表什么?是表示每个男生实际上都套中了7个吗?
“7”是6、9、7、6这四个数的平均数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你能先估一估 吗? 女生套中圈成绩统计图
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幻灯片 3
(10+4+7+5+4)÷5 =30 ÷ 5
小歌手比赛(平均数的应用)
评委 歌手
李 93
吴 98
王 95
张 83
刘 92
赵 96
孙 94
实得 分 94
1号
去掉一个最高分 98分 去掉一个最低分 83分
(93+95+92+96+94)÷5 =470 ÷5 =94(分)
知识小结 二、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的方法。 (2)先合后分:先求和再平均的方法。
=6(个) 为什么要除以“5”呢?“6”表示女 生实际每个人投中了6个吗?
“6”表示10、4、7、5、4这五个数的平均数
(6+9#43;4+7+5+4)÷5 =30 ÷5
7>6 所以男生队套的准一些
=6(个)
一、求平均数的方法
(1)“移多补少”的方法。 (2)先合后分:先求和再平均的方法。
二、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移动笔筒里的铅笔,看看平均 每个笔筒里有多少枝。 6枝
7枝 6
5枝 6
6
5 7
(6+7+5)÷3 =18÷3 =6(枝) 答:平均每个笔筒有6枝。
你能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吗?
5枝 1枝
3枝
7枝
4枝
(1+5+3+7+4)÷5 =20÷5
=5(枝)
小丽有下面这样的三条丝带。
B.分别求出男生投中的总数和女生投中的 总数,再比哪一组投得准。 (不对,两边的人数不同) C.先分别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 的个数,再比较哪一队投得准。 (正确) 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怎样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圈呢?
男生套中圈成绩统计图
移 多 补 少
匀一匀 移一移
还有其他方法吗?
一、平均数能较好的反应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三、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作业
作业:课本52页第7、8题 基础训练P33页
感谢聆听
14cm
24cm
16cm
估计: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在( 计算: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练习本上算一算) ( 24 )cm之间。 14 )cm--(14+24+16)÷3 =54 ÷3 =18(cm) 答:这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是18cm.
140
140厘米
水深 110厘米
(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 (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 厘米,可能吗? 的队员吗?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 均 数
四年级(2)班一组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 套15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
10 9 6 7 7
6
5 4 4
幻灯片7
幻灯片9
想一想、说一说
A.因为女生一号投中的个数比男生二号投的多, (错误,只比较了两组中的两个人,而不是总体 ) 所以女生队投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