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资本论读后感(精选9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精选9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精选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资本论读后感1资本论中诠释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关系的本质是什么?以及产生这样关系的深刻历史原因。
放在当下的社会现实,资本的生长繁荣也同样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纪录片《华尔街》中有一句话提到资本的力量:人类需要休息放松,然而金钱永不眠。
资本自身所蕴含的无尽能量,让一代代的淘金客们费尽心机想要驾驭这种令人沉迷的魔力。
显而易见,大多数人终究被金钱所反噬,唯有极少数的幸存者找到了资本的密码。
如何实现货币到商品再到货币(G—W—G)为卖而买的飞越?而不是日复一日的走商品货币再到商品(W—G—W)为买而卖的低层次被动的行为模式。
出卖劳动时间赚取劳动报酬,进而再次消费得到满足的恶性循环,始终要投入自己的时间去换取有限的几乎是一刀切的报酬,并且会遭受剩余价值的剥削。
两种循环切换唯一不同的在于W的性质,看其属于消费品或是投资品,某种意义上W的属性决定了G的长远价值。
减少不必要的消费性商品的购买,提升货币G的未来现金流,如此才可实现货币滚雪球般增长。
投资就是一个G—G‘的货币增长模式,也是效率最高门槛最低却成功率极低的商业行为。
跟从事任何行业一样,站在金字塔顶尖的人物需要的不仅仅是全力以赴那么简单,还需要机遇与运气的不可控成分。
然而能否登顶这样的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做到超脱物外,不计成本和时间潇洒的沉浸在其中。
如同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一般,在他生命中40年的光阴里纵然穷困潦倒,艰难度日,但为了揭秘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他站在人类社会全局的角度透过表面现象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运行机制及其现有生产力主导下的赤裸裸的生产关系。
带着这样伟大使命,马克思终于写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著名著作《资本论》。
资本论读后感(5篇)
资本论读后感(5篇)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百科全书,更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巅峰之作,下面我们先去欣赏一下资本论读后感的范文吧,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资本论读后感1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发现了人类社会的进化规律,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
它的出版,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件重要大事,这一巨著的问世,不仅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诞生,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它宣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末日,为无产阶级革命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迎来了无产阶级的新的斗争历程,因此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
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是人类历史上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是对国际工人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
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
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在自身范围内的进一步发展。
闭理论。
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的体现。
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资本论》的方法的最大特色,就是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正如列宁所说:在《资本论》中,唯物主义的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都应用于一门科学。
马克思使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运动的辩证分析,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系统全面地阐述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产生、发展和克服的过程,从而透彻详尽地阐明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学说,阐明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
最新《资本论》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
最新《资本论》心得体会1000字精选5篇《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下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资本论》心得体会1000字”,欢迎阅读与借鉴!《资本论》心得体会1000字1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批判地吸收了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价值论的合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的原创含义,可高度概括如下:一是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二是创造价值的唯一要素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其他任何生产要素都不是价值的源泉,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抽象劳动,即无差别的人类脑力体力的耗费,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价值的源泉;三是创造价值的劳动是活劳动,即正在进行的生产过程中耗费的抽象劳动,物化劳动作为过去劳动的凝结物,在新的商品生产过程中只能转移自身的价值,而不能创造价值,商品价值中不包含任何一个自然物质的原子。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彻底的一元价值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任何科学原理都是对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产生于130多年前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而当时的生产方式、劳动形态、商品形式和财富构成等都与当今有着巨大的差别。
因此,分析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不能脱离对那个特定时代特点的分析,概括地讲,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客观历史条件主要如下。
第一,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体力劳动。
工业化初期,社会生产主要集中在物质生产领域,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比例相对较小,劳动形态主要表现为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生产中的体力劳动。
因此,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以物质生产领域的体力劳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
虽然马克思也涉及到对非物质生产领域(服务贸易行业)的分析,但由于当时这些部门在整个社会生产中所占的比例很小,影响力微乎其微,所以当马克思在谈到服务贸易时说:“资本主义生产在这个领域中的所有这些表现,同整个生产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
资本论读后感8篇
《资本论读后感》资本论读后感(一):《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作为一种结合生产关系解释分配关系的学说,不仅仅对剥削问题作了科学分析,也为科学解释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实际作用和应得利益奠定了理论基础。
但是,我们就应看到,目前它面临着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一个是一些人试图借助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否定剩余价值论的学术成就;另一个是一些人将剩余价值理论看成是不需要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从而窒息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路径。
因此,针对上述挑战做出回应,深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认识,具有重大的理论好处和现实好处。
对于剩余价值论的本质解释,马克思在分析商品价值构成结构时,以前提出过一个十分著名的公式:C+V+M。
C是指生产资料包括设备、原料等的价值,V是以工资形式出现的劳动力的价值,M是以企业主利润形式出现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C作为投入资本,只是把所购买的设备、原料等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并没有增加新的价值量,只有工人付出的活劳动的价值V,才是创造出新价值M的唯一因素。
马克思由此说明,企业主的剩余价值或利润,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创造出来的,而这种创造过程并没有得到任何工资补偿。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剥削现象的描述实际上是实证和抽象两种方法并用的,虽然剩余价值理论未能确立,但并没有影响《资本论》成为工人的圣经,原因在于:第一,剥削现象是客观存在的,是工人切身体会到的。
马克思把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形象地说成,一部分是为了弥补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为资本家创造的剩余劳动,十分直观而且简单明了,很容易使工人理解。
《资本论》读后感5篇
《资本论》读后感5篇《资本论》中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作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使唯物史观得到科学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发展。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一】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
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
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
不久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
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
《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
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
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泽东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
《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
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
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
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
资本论读后感6篇
资本论读后感6篇资本论读后感1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
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
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
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
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
(.)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
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
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读后感2150年前,马克思在写《资本论》时,曾请教恩格斯“折旧”的问题。
恩格斯说,工厂应对设备更新换代对利润的影响就是使设备(机器)在新一代设备(机器)面世前,折旧为零。
资本论心得体会1000字
资本论心得体会1000字资本论心得体会1#字精选4篇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
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心得体会1#字精选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资本论心得体会1#字1《资本论》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内部结构和它的经济运行规律,以及实现资本主义变革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的产生和不断壮大,从而指明了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趋势。
为了充分描述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资本论》分三卷共两千多页行论述,其中第一卷为《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为《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卷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描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任务是研究它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
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包括生产关系、交换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都表现得最直接、最单纯,劳动与资本、工人与资本家是面对面直接对立着的。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对资本流通过程做单独的考察,揭示了资本流通的本质和它与一般商品流通的根本区别。
通过对资本流通过程的分析,一方面阐明流通对资本主义再生产的重要性,同时也显示出一种现象,即剩余价值的获得不仅有赖于生产过程,也赖于流通过程,二者至少是同等重要的,这就为模糊剩余价值只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这一事实提供了一个表面根据。
另外,在资本流通过程中出现了两种资本的新的具体形式: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又进一步掩盖了生产过程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从而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被进一步掩盖起来;再加上资本周转的速度的确直接影响着一定资本量的增殖程度,这更加使人们相信流通过程是剩余价值的源泉之一。
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考察表明实现问题是再生产过程得以进行的关键。
流通过程的重要地位更加被确定下来了。
从资本流通过程来观察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生产的深层本质已经被深深地掩藏起来了。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作文10篇
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作文10篇马克思《资本论》是一部实践性强的读和用的著作。
正因如此,时间过去了两个世纪,这部著作依然熠熠生辉,仍然值得深研。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资本论》读后感作文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资本论》读后感范文一《资本论》:一本关于失业的书我对马克思如何来呈现事实不感兴趣,对那些据说是他从事实中推演出来的相关规律也不感兴趣。
此次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危机足以证明马克思对于资本描述的正确性。
《资本论》第一卷已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资本主义的完整图画。
对我来说,《资本论》第一卷主要的、形式好处上的问题关乎再现/表征的问题,即如何从个别元素、历史过程和各种角度来构造一种总体性;尤其是如何公正地对待这种总体性;作为一种关系系统,它不仅仅是非经验性的,而且是完全处于运动之中的,不断扩张,处于总体化运动之中。
这对于资本主义的存在来说是本质性的,也是其独特经济本性最为核心的部分。
然而,永恒的崩溃过程对于资本主义结构来说也是本质性的:于是,在这儿我们就有了这样一种机器,它不可避免地会崩溃,因此为了维持自己的实存,它务必不断地用扩张自身、扩张自己控制领域的方式来修复自身。
曾有人认为货币能够解决《资本论》第一卷(论商品)的等价问题,这当然是一种错误的解答,因为货币并不是一种解决方式而是一种中介:货币是二元性的,它被用于表达一种关系,可实际上却隐藏了这种关系本身。
这种货币的神秘本性解释了为何如此多的乌托邦围绕以下原则组织架构自身:摆脱货币就将摆脱所有问题。
如果货币是一种真正的解决,那么诸如商品及劳动的“合理价格”这样的东西就是可能的,因而社会民主自身是可能的:能够用这样的方式来修补资本主义,从而将它改造成一个公正的社会。
另一方面,蒲鲁东的伟大口号:“财产即偷窃”——也让人无法满意,因为它假定以无政府主义精神摆脱货币将废除更深层的问题,但是货币仅仅只是这一问题的症候而已。
货币、财产、资本主义自身依靠一种深层的结构性矛盾,或者至少它们依靠一种结构性的悖论(劳动价值论告诉了我们这一悖论的答案),因此无法用法令或修补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
资本论读后感6篇
资本论读后感6篇资本论读后感1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
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
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
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
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
(.)亚当斯密,凯恩斯,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
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跟项目走”或者叫“多劳多得”)?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
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资本论读后感2一次偶然,我发现了《资本论》这本书,于是我便把它买了回来。
我喜欢读着实体书的感觉,多读点书总没有什么坏处。
两周之后,我把它大致读完了,感觉这本书不适合在这样寒冷的季节里研读。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6篇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6篇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更容和明智地前行,每一次心得体会都是我们内心世界的一次拓展,让我们更加开阔自己的思维和视野,XX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1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这种区分本身,即同劳动独有的特殊性毫无关系,也同劳动的这种特殊性借以体现的特殊使用价值毫无关系。
”马克思在考察服务劳动时,曾明确指出,服务是“以劳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有必须的使用价值(想象的或现实的)和必须的交换价值。
”在这天社会主义条件下,随着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劳动的含义也应当有所发展和变化,务必探讨和重新认识服务性劳动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
就这部书的历史好处,恩格斯曾说:“自地球上有资本家和工人以来,没有一本像我们面前这本书那样,对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好处。
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是我们现代全部社会体系所赖以旋转的轴心,这种关系在那里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说明,而这种说明之透彻和精辟,只有一个德国人才能做到,这个人就是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点,把现代社会关系的全部领域看得一览无遗”。
资本论》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当今世界的形势已发生巨大的变化,但它的基本理论仍然是这天的人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获得全人类的好处,他不仅仅为19世纪的人类所拥有,为20世纪的人类所重视,而且,作为人类的一笔宝贵的思想遗产,在以后人类各个世纪中,它都将被继承、被发扬光大。
资本论读书心得体会篇2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读后感《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精力写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的经济学巨著。
由于其篇幅繁长,所以我也就选择了第一卷的第一章商品和货币进行阅读,由于理解能力有限,个人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只是非常肤浅粗略的认识。
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
《资本论》的读书心得范文7篇
《资本论》的读书心得范文7篇《资本论》的读书心得精选篇1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
我想即便那时读,也不会理解的,因为我们没见过或者说没有亲身体验过资本主义社会。
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一直都是西方资本主义不欢迎的人物。
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
不久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
我很好奇,为什么那么多长期接收西方教育的人们会重新审视这部革命著作?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
《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
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
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泽东是对的!我明白了他为什么坚决不让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
《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
读着那一件件具体的事件,我在想,这是一百多年前的英国吗?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
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
这种对抗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更高或更低,就它本身来说,并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
这里的问题是这各种规律本身,是这各种以铁的必然性发生作用并且贯彻下去的趋势。
工业比较发展的国家,不过为那些更不发展的国家,显示出它们自己未来的形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一个社会即便已经发现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痛苦缩短并且减轻。
资本论读后感(20篇)
资本论读后感(20篇)资本论读后感第1篇:第一次读《资本论》是1999年大学一年级寒假,当时刚好18岁,刚刚踏入青年时光的门槛。
今年冬天开始重读《资本论》,正好满28岁。
从18岁到28岁的十年,我想对于任何一个青年人都是十分重要的。
因为这十年有很多的坎坷要去经历,有很多的困难要去应对,有很多的问题要得到解决,有很多的知识要去学习。
应对未知的世界和越来越重的职责,每个人都急需思想上得到指导。
此刻回过头来想一想,对我这段人生指导最大的,就应算是我读过的那些经典书籍了。
当中《资本论》是十分重要的一本。
回顾这十年,《资本论》对我有哪些影响呢首先,《资本论》让我认清了自已的社会地位,让我能正确地理解周边的人和事,让我明确了努力的目标,指导我制定正确的策略。
首先谈认清自已的社会地位这一点,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一个人首先要去理解他的社会关系。
中国,农民是彻底被边缘化的一批人。
随着工业化的进程采取资本主义方式,农民的出路仅有一条:破产。
农民受到的剥削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生存资源越来越少,导致农村经济的萧条和农村社会关系的解体。
其实农村经济的萧条是导致农村社会关系解体的基础原因。
如果一个人自已的生活都很困难,他必然很想得到别人的帮忙,而他帮忙别人对他来讲就有很大的压力。
有这种心理体会,就能够理解农村的人情事故。
理解农村的人情冷暖。
其实能怪别人趋炎附势能怪别人势利眼能怪别人不讲亲情么生活那种社会地位,自私和无耻已经成为生存的本能。
扪心自问,我做过的和他们做的又有什么本质的不一样呢也许只于我会反省自身吧。
高考对于我来讲绝对算是人生十分重要的一件大事,虽然读的大学不怎样样,大学里也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但毕竟算是成功地从农村爬了出来,从那一亩三分地上解放出来,虽然前途仍不明朗,甚至还有很大的风险,但接触的人和事的层次显然比农村中高很多,机会所以也多很多。
资本论读后感第2篇:《资本论》,是马克思的著作,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经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资本论读书心得资本论读书心得1000字
资本论读书心得资本论读书心得1000字资本论读书心得篇1《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用毕生心血考察和研究资本生产方式写成的科学巨著。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巨著,是马克思的百科全书,工人阶级的圣经!通过阅读《资本论》第一卷,我了解到了什么是劳动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及资本积累学说。
第一卷从生产过程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产生、发展到最后必然消亡的客观规律。
再把思绪转向今天的中国,我认为我们又能从这部经典中汲取到许多精髓。
(一)按商品经济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在社会建设过程中,探索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是走了弯路、犯了错误的。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我们最终选择搞社会市场经济。
我们应该牢记,社会市场经济属于社会化商品经济,在社会市场经济中,商品仍然是社会产品的普遍形式和细胞形式,货币仍然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流通规律和价值规律仍然在全社会范围内发挥作用。
既然社会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它的生产过程同样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社会生产和资本生产的区别,不在于价值是否增殖,而在于这种价值增殖体现的社会生产关系,即价值增殖部分归谁占有,是归少数资本家所有,还是归最广大劳动者所有。
社会的价值增殖意味着以更少的劳动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商品生产、货币流通、价值规律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作用的方式、特点和途径,按照商品经济运行的规律办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二)重视资本的积累,更要重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在资本社会条件下,资本积累意味着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扩大对工人的剥削,以便继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所以,资本积累的结果,一方面导致财富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导致广大劳动者日益贫穷。
在社会条件下,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财富的积累一方面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主要泉,另一方面也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物质基础和根本保证。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4篇)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4篇)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篇1今天我读了《资本论》这本书。
第一卷从商品货币谈起,讲了什么是商品,交换过程及商品货币流通,货币的资本化,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工资及其蓄积过程等内容。
从中可以看到资本是逐利的,而且最开始都是通过很血腥和暴力的方式开始,像英国的圈地运动,“羊吃人”很形象的描述了那样的.场景,还有殖民活动。
第二卷谈到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循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如何循环的,资本的周转,最后说到了社会总资本的在生产与流通。
资本因为其逐利性,所以会不断的投入再生产、不断获取更多的价值,就像我们一般人都希望花同样的钱做更多的事情一样。
资本可以通过提高周转率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
第三卷谈到了利润及利润率,平均利润,生息资本,地租等内容。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其最高限度就是全部剩余价值,所以说,利润率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小于剥削程度率的。
很佩服犹太人很早就发现了利息这一个神奇的东西,金钱是有时间价值的,排除通货膨胀的因素,借一笔钱就占用别人用这笔钱,最后还款的时候是不是应该付个使用费呢?利息可以说就是这个使用费了。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篇2以下就《资本论》本书的基本前提和论点做三点简评:一是关于资本利润的平均化,马克思的前提是资本家之间尔虞我诈的对立,而不是你死我活的阶级对立,这在当时马克思研究条件下的英国、欧美内部还是说得通,但不能放之四海皆准。
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阶级对立并非最深刻的对立,资本主义,乃至阶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其生产方式产生之前,人与人之间,人群与人群之间还存在着更深刻的对立关系,譬如:宗教和种族的对立,这并没有因暂短和近晚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普及而消失,有些矛盾乃至贯穿人类迄今为止的历史和可预见的未来。
此外,资本究竟是资本家意志的表现还是资本家是活的资本,马克思倾向于后者,即物是第一性的,这与唯物主义是一致的。
然而资本,无论是货币、商品还是机器,它在循环周期中的任何形态中都是冷冰冰的,它不断增值的欲望是从哪里来的呢?欲望是人所特有的,是活生生的,是目的论决定的。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5篇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5篇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在中学时代学历史时,就已经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所了解,明白了有《资本论》这本书,明白书中有剩余价值理论这个概念。
其余的就不了了之了。
直到这天,经过三个多月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课程学习,才让我对资本论进行重新审视。
经过十几天的仔细阅读,让我收获匪浅!只可惜,由于阅历和时间的关系,使我无法对《资本论》进行深刻的了解。
众所周知《资本论》不仅仅是一部不朽的经济学著作,并且也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融为一体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全书,并且它又是马克思一生所作出的两大贡献,即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完美的统一。
实际上这是一部以剩余价值理论为基石的经济学巨著,马克思根据这一学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论证了无产阶级必然要为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消灭人剥削人的现象而斗争。
剩余价值理论中马克思指出,看起来并没有什么不对的“干活付钱”是错误的认识,实际上“干活付钱”并不是“等价交换”,工人为资本家劳动所创造的财富远远大于自我所得的报酬。
例如,一个工人一天劳动所得为8元钱,而他在一天之内为资本家所创造的利润远远不止8元,可能是16元,也可能是24元,还可能更高。
那么,究竟什么是剩余价值呢马克思的《资本论》里面的一段话“其中的G′=G+△G,即等于原预付货币额加上一个增殖额。
我把这个增殖额或超过原价值的余额叫作剩余价值。
马克思认为,“劳动过程的第二段时间,工人超出必要劳动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虽然耗费工人的劳动,耗费劳动力,但并不为工人构成任何价值。
这段时间构成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以从无生有的全部魅力引诱着资本家。
”马克思又进一步论述,“把价值看作只是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劳动,这对于认识价值一般具有决定性的好处,同样,把剩余价值看作只是剩余劳动时间的凝结,只是对象化的剩余劳动,这对于认识剩余价值也具有决定性的好处。
使各种经济的社会形态例如奴隶社会和雇佣劳动的社会区别开来的,只是从直接生产者身上,劳动者身上,榨取这种剩余劳动的形式。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范文五篇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范文五篇第一篇: 资本论读书报告1000字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资本流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资本家在市场上将他的货币转化为商品,即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第二阶段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即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产生新的商品(剩余价值在此阶段产生)。
第三阶段是资本家将新生产出来的商品在市场上换回更多的货币。
有一些部门生产出来的并不是物质商品,比如交通运输业。
交通运输业出售的东西就是流通本身,它的价值同样等于提供交通运输服务的生产要素价值与运输工人产生的剩余价值之和。
如果运输是服务于商品生产过程的,这些价值则转移到所运输的商品中去继续流通,如果运输是服务于个人消费(比如旅游)的,则该价值就和消费一同消失。
资本的循环中,每一阶段都是以前一阶段为前提的,而每一阶段又是前一阶段的前提。
从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总资本中的各个组成部分是同时分别处在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的,这样就实现了社会总资本循环的连续性。
“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社会性质。
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
资本的流通中会产生费用,这种费用分为两种。
一种是社会需要之外产生的费用,例如货物积压造成的储备费用,资本记账的会计费用等;另一种是产品本身性质决定的流通中必须支付的物质资料和劳动力,例如商品被运输到市场上售卖所产生的费用。
前一种是不计入商品价值的,后一种要计入商品的价值。
第二篇资本周转资本的循环是不断重复发生的,把循环看成是周期性的过程,就是资本的周转。
一部分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价值是一点一点的转移到产品中去的。
在完全被消耗之前,它在参与产出产品的同时,它还以自身独立的形式保留了一部分价值。
(如机器)用于购买这部分生产资料的资本被称为不变资本。
另一部分生产资料,例如原材料、煤炭等,在生产过程中其价值是完全转移到产品中去的,必须不断的更新才能维持生产。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精选10篇)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精选10篇)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
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篇1《资本论》是很“大”很“深”的书籍,我买的是编译局为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书籍,很晦涩,坦白来讲,看到17章,跟自己内心链接极少,阅读的体验感也挺差的。
当初想去看经济学的书籍,本来选的是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后来觉得资本是个很大,很有意思的东西,很有格局和气象。
所以想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读读看。
读下来总体的感悟是:一:是会让自己比较理性地去看待商品和货币,劳动和资本。
其实所有公司里员工和老板的关系都是资本主义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的,无法否认。
二:会让我有危机感,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从来都是血腥和残忍的,财富的游戏也是:零和游戏”,看到这些事情的本质后,我看待人生没有之前那么地美好,“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农民家庭出来的孩子,一出生就是注定要努力奋斗的,而且是要付出很大很大努力。
这是我们降落到这个家时的“前业“,也可以称之为命。
在这个点上不分男,女的,可能有人觉得女孩子嫁个有钱的老公一辈子衣食无忧就行了,这个是比较浅层的想法,女孩子在年轻的时候是有好皮囊,可以因此获得男人的赞美,可以获得男人的爱,以为可以获得男人的一切。
这个想法会让女人受很多苦,青春韶华易逝。
马斯诺5个层次的需求里面讲到:友情,爱情,性亲密是基于安全需求和生理需求上的,这也展示:爱情的不稳定性。
其实生命本来就是无常的,而在所有无常中我们能够把握的有常就是持续性地奋斗,不管外面惊涛大浪,还是身居高位,我还是默默坚守我心里那一块,这是保底的策略。
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其他人,不管是父母,还是爱人,都是对自己生命的浪费,对他人生命的不负责任。
下面是我摘抄《资本论》一段的感悟:“资本不仅像亚当斯密所说的那样,是对劳动的支配权。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范文5篇《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小编在此整理了《资本论》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资本论》读后感1通过四个月的读书,结结实实让我经历了不一样的人生,《资本论》看透了社会的真相。
这一本好书,好书是值得读很多次的,以后拿出来再看一看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吧。
以下是算是《资本论》的一点体会:1、提高对时间的感知因为从毕业后开始记录自己的每日生活,每件事情花多长时间有很清晰的时间,久而久之,对时间的敏感度要比以往强了。
而读完《资本论》更是强化了我对时间感知,让我更加珍惜自己的时间了。
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绝对时间的,没有一定的投入量是不可能的。
《资本论》中对时间在劳动生产上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绝对劳动时间和相对劳动时间,通过对时间的压榨,资本家获得了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对我们个人来说,一天就24小时,不能再多了,如何去分配是个问题。
除了日常的工作学习外,是否有意识的对额外的时间做做规划呢,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考虑下这个问题。
市面上有很多时间管理的课,但是我基本没怎么听过,这种技巧类的不如自己记录分析然后做调整来的实在。
一般我们会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对时间的把控也不充分,往往是先慢后快。
可以这么来,想做事情,拿出自己的时间表,评估下时间消耗,有个大约的值,做完后记录下,就知道自己花了多长时间,以后再做可以有一个参考,多次重复后就知道时间该如何分配了。
2、获得内心的宁静读书使人宁静,到了夏天还凉快呢。
2018年是我认真读书的开始,以往读书都求快求多,去年买了几百本书,算下来也没看多少,而且永远在一个读不完的死循环状态中。
通过读《资本论》,深刻的感触到,读书就要看经典,经典书经过时间的淬炼,能流传于后世必有其道理,通过读这种书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比从媒体和那种畅销书来的实在。
就像查理芒格说的一样,我们要与逝去的伟人做朋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马克思《资本论》是一篇不朽的名著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
《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
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
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
关于《资本论》的内容,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开篇时指出;在第一卷,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一切次要影响。
但是,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
在现实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卷的研究对象。
在第二卷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的媒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至于这个第三卷的内容,它不能是对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
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资本在自己的现实运动中就是以这些具体形式互相对立的,对这些具体形式来说,资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和在流通过程中采取的形态,只是表现为特殊的要素。
因此,我们在本卷中将要阐明的资本的各种形式,同资本在社会表面上,在各种资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竟争中,以及在生产当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识中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这是马克思对《资本论》前三卷研究对象、内容和理论结构的概括和说明。
《资本论》的体系是一个艺术的整体,它的结构是科学的辉煌成就。
《资本论》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作为研究的基础,以资本作为研究的主体,以剩余价值作为研究的中心,以资本内在矛盾发展作为研究的主线,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规律作为研究的目的。
在抽象范畴上升到具体范畴的科学叙述方法的指导下,整个理论体系通过矛盾形态演化、范畴演进和规律转化,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特殊的社会历史性质及其发展的历史趋势。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
而且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承认。
英国《经济学家》周刊2002年12月21日发表的文章《共产主义后的马克思》,文章中承认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影响力。
文章中一些论断还是客观的,给人启发的。
文章讲到了1999年,BBC评选千年伟人,卡尔马克思名列榜首,而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则分列二、三、四名,表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位哲学家、社会科学家、历史学家和革命者所取得的成果在今天仍然得到学术界的尊重。
文章明确
指出:马克思在许多方面都是正确的:比如资本主义的许多问题、全球化和国际市场、经济周期和经济决定思想的方式等。
马克思很有先见之明。
马克思遭到了误解。
东欧和前苏联实行的共产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扭曲。
请你务必丢弃前苏联和东欧实施的共产主义,但千万不要丢弃马克思。
这位伟人在许多问题的看法上都是正确的,他应该得到更多的承认。
文章说:马克思思想的影响力远远不止于人数日益减少的自封的马克思主义者,他的许多假设、分析的特点和思维习惯在西方思想界甚至更大的领域都广为流传。
由此,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与伟大。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我今天下午看了《资本论》,感触也是比较多的,他主要的特点是汇集了各家之所长,再加上他理解的东西,通过学习,给我的理解带来了帮助。
一、劳动价值论
价值:
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不同商品进行交换的比例的基础,它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量决定的。
作者从商品入手,阐述了价值,他认为商品一方面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做为交换商品的筹码,等价交换其他所需要的东西。
他还
分析
了价值的形式和货币,认为从他的交换形式是从个别的偶然现象到
一般的价值形式,而它的最高形式就是货币,货币可以使商品流通更加便捷,更加直接,它表明社会生产的不同阶段。
剩余价值
随着技术、劳动力和工具的发展人们制造商品已经满足自己的生活,还有剩余的商品可以换成货币,货币积蓄到一定数量的时候就形成了资本。
资本是从劳动力、合作分工、工具的革新等等来的,他说增加剩余价值可以有两种方法,就是延长
工作
时间和缩短必要的劳动时间,但是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延长工作时间的方法已经不适合了,现在国家的劳动时间已经规范化,但是我们资本家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效率,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还可以用工具革新,新的生产方式、管理组织形式、提高劳动者的素质等等来提高工人们的劳动效率。
资本的积累
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它不是满足资本家自己的嗜欲,他是为了投入资本来赚更多的钱,投入新的生产,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不是像《国富论》把剩余价值都可以转化为可变的资本。
资本的积累造成阶级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一方造成生产过剩,另一方则造成生存的压力,他说: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卑鄙和最疯狂的贪欲的趋势下完成的。
可见他对资本家深恶痛绝,但是我们为这本书是为资本家写的,对资
本家怎样剥削工人有指导作用。
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学说
他主要对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进行分析,将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的生产和和消费品的生产,他认为全部商品的价值总量是同价格总量相符的,,然后价值可以变为价格,这要经过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
三、关于地租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大多数土地由少部分人占有,所以土地资源面对工业化浪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项,现在农民把一部分工资交给资产阶级,自己却当一个田户,这是小块土地所有制占统治地位的国家的谷物价格低于
市场
价格所造成的,在资产阶级社会制度下,小块土地所有制,不断的衰退,它排斥了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社会的积聚和大规模的畜牧和科学的不断扩大等等。
他的著作指导着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道路,也为我们公民指导着我们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
资本论第一卷读后感最近读了资本论缩译版的第一卷。
资本论在中国的地位不言而喻。
偶然间听别人说一个共产党员没有读过资本论还叫共产党员吗,而且资本论最好是看德文版的,因为德文英文中文,这当中有着大量精髓的流失,并且翻译学家或多或少都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但是鉴于本人能力与精力有限,也不必像老夫子
那样求甚解,所以选择了一本中文缩译版。
其中几点令我印象颇深。
工作日有一个最高极限。
这个最高极限取决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生理界限:工人每天必须有一部分时间用来休息、睡觉、吃饭、盥洗、穿衣等,以满足身体的其他需要;第二是道德的界限,既社会界限。
工人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文化、照顾家庭以及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以满足精神的和社会的需要。
但机器消灭了工作日的一切道德界限和自然界限。
机器本来是缩短劳动时间的最有利手段,但在此时,却成了延长工人劳动时间的最可靠手段。
计时工资是用直接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算;计件工资用间接通过一定时间内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计算。
其中计件工资是资本家克扣工资和进行欺诈的最丰富的源泉,是资本家最适合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工资形式。
资本的积累,一方面使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则是相对过剩人口大量存在,从而扩大品贫富差距。
而越来越多相对过剩人口对在业人员造成极大的压力,迫使在业人员不得不过度劳动和忍受资本家的摆布。
发达的生产力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以个人劳动为基础的、分散的私有制转化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同事实上已经在社会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所有制转化为社会公有制比较起来,社会公有制自然是一个长久的多,艰苦的多,困难的多的过程。
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公有制则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共产党宣言》最后呼吁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不可否认,资本论是站在无产者的角度上的。
亚当斯密,凯恩斯,
马尔萨斯等经济学家则站在资本家角度上的。
而且当代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通过各种手段:国家宏观调控,社会福利系统来弱化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现在你存在以下问题吗?你的工作日超过了生理界限+道德界限的时间吗?你的工资形式是计件工资吗?中国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究竟为何?资本主义社会是这样的,那社会主义社会又是怎样的?没有读过《国富论》不懂资本主义,没有读过《资本论》不懂社会主义。
看来对于《资本论》后两卷还是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