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野下“典型报道”话语的历史建构与时代反思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心得体会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心得体会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地领悟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内涵,深刻地感受到了其思想的深邃性与真实性,这使我更加深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我从事新闻工作的重要指导思想,下面是我的学习体会。
首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其高度的真实感。
真实是新闻生命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注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这是确保新闻客观真实的关键所在。
新闻工作应当准确地报道事实,增强新闻传播的权威性,越来越有说服力。
而在日常工作中,报纸、电视媒体往往受到权力、资本的影响,私下交易、偏向某方等问题也不可避免,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践行真实、客观、公正的报道理念,确保新闻的真实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媒体监督,这使我深刻认识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权力的局限性。
新闻传媒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承载着民众的权益与舆论的公正,它必须借助监督的手段保障自身的公正性,才能获得公众的认可和信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结合现实情况,突出重点,注重与时俱进,针对社会矛盾、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重大事件等进行深度报道,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媒体监督的作用。
此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强调新闻报导的社会性与人民性,这样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闻工作的服务性。
新闻报道应该根据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实际需要,致力于解决社会矛盾、反映民意、指导市民行为呢,为人民服务。
新闻工作应该以人民为本,以人民的要求为标准,既要注重新闻的传播效果,又要关注新闻的社会实际效果,使新闻报道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群众。
最后,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注意思辨力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触及的问题极其广泛和复杂,需要学习者具备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把握要点,判断是非,突出重点,这样才能对新闻工作产生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同时还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简练性,只有准确、简明才能传达出新闻的真实感和力量。
总之,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门课程,虽然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但它的意义和价值不可估量。
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及其时代内涵2300字
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及其时代内涵2300字(山西大学)本文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阐述了时代背景、个人特征、与早期无产阶级新闻观的交流碰撞对其形成的重要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观点一直在预见和昭示未来社会的交往体系和结构,本文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内涵,揭示了其对社会交往和传播的重要贡献。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形成时代内涵一、前言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关于信息传播、宣传、新闻、文化、传播政策,以及组织内部思想交流的思想,它由自?R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以来的经典作家的著作,以及一系列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政党组织的文献中的有关论述构成。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观点就是党媒姓党和媒体融合。
本文认为,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又是中国社会主义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1、时代背景马克思和恩格斯身处世界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相交融的时代里,世界市场体系不断建立并形成,这样的时代特征无疑给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传播活动刻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
“地理大发现”使他们总是以现代“世界”的概念为前提看问题,不仅如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更多地受到了古日耳曼习惯法和海洋法系的影响,同时,他将新教救赎的特有语言服务于自由报刊对民众的启蒙,促使民众通过自由报刊反省和认识自身。
这些一系列的条件共同构成了影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背景。
2、个人特征马克思和恩格斯均出生于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由于历史的变迁,这个多民族王国不断演变,最后导致二人成为失去国籍的世界公民。
他们辗转流亡,最后定居英国。
大半生的漂泊经历,让马克思和恩格斯意识到,工人没有祖国,阶级利益要高于民族利益。
为此,他们共同指出,工人阶级不分国籍的共同利益和他们的解放。
由此,他们摆脱了自己祖国相对狭隘的文化传统的影响。
个人的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更具开放和前沿的视角,使其摆脱狭隘看待世界交往和大众传播的眼光。
浅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意义
PC 浅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意义夏怀城摘要新媒体的迭代更新造就传播新语境,新媒体时代传播垄断被打破,传统媒体舆论主导权弱化趋势明显,自媒体的蓬勃发展和野蜜生长在使传播权力下放,但也带来商业性强、传播失范等问题.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紧紧地与国家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新媒体条件下,也彰显出了极具重要的意义.新闻工作者在新环境下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运用到新闻舆论工作中去,坚持对公众的正确舆论导向,创造积极有利的传播环境.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舆论;传播新语境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708(2019)231-0061-02麦克卢汉说:“任何技术都倾向于创造一个全新的人类环境。
”恰如其分地表述了我们如今所面临的时代。
也许多年前的我们并没有想象到数字和网络会使我们的世界天翻地覆,但的确如此。
传播平权与泛化所带来的巨大的内生变革动力不断改变传播结构,传播主体日渐多样,传播门槛越来越低,传播内容井喷式增长。
当前,传统媒体对融合、集团化之路孜孜以求,自媒体的滥散现象也日益凸显。
商业导向与竞争压力打乱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共生共赢之路,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加强正确的新闻观来指导我们的新闻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报道,传播过程的指导和引领作用。
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时代迸发新活力201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工作者要将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日常宣传工作中应具备的看家本领。
新时代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继承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的统一新闻报道宣传的党性原则是新闻工作者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的“定盘星。
”与党中央高度保持一致,自觉拥护党的领导,维护党中央的权威,是新闻工作者前进的灯塔,主流媒体是党和政府连接人民的桥梁,新闻媒体必须要坚持公有制的运行模式,传播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必须姓党。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心得体会(4篇通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心得体会(4篇通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心得体会(篇1)从历史的长河中回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与发展始终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紧密相连。
从最初的《共产党宣言》到现今的社会主义建设,新闻传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仅是对一种思想的传承,更是对真实、公正、全面报道的追求。
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过程中,我逐渐领悟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线。
真实不仅是对事实的准确描述,更是对现象背后本质的揭示。
这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深入调查的能力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深刻理解。
例如,曾经有媒体对某事件的报道出现偏差,导致舆论误导,对当事方造成不良影响。
这使我深刻体会到,新闻的真实性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承诺,更是对社会、对历史的责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的阶级性,新闻是一定阶级的舆论工具。
这使我认识到,新闻并非简单地传递信息,而是带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立场。
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新闻应当为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声。
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到新闻传播中,捍卫正义、公平的价值观。
此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还强调新闻的教育功能。
在现代社会,新闻不仅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更是普及知识、引导公众思考的重要工具。
在学习过程中,我深感新闻应当担负起启迪民智、传播科学文化的重任。
尤其是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筛选、鉴别、传播有价值的信息,成为了摆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而在实践中,我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会更加深刻。
参与学校的新闻采写活动时,我努力践行真实、公正、全面的原则。
在报道校园新闻时,我力求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上。
同时,我也积极传播正能量,为同学们提供一个积极健康的校园舆论环境。
回顾这段时间的学习与实践,我深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意义重大。
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将继续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会2018年#月##我台组织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训活动,通过系统的学习,向广大新闻从业人员培训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学说。
为我们今后提升综合素养、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再次夯实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我们始终“讲政治”。
“讲政治”似乎这些年成了不少新闻从业者想极力摒弃的,所谓“超越意识形态的新闻观”、“只遵循新闻本身的规律”等被一些同行奉为圭臬。
现实世界果真可以如此吗?如今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很多,只要认真看看一些西方国家或被西方视为民主的国家的新闻报道,就能得出一个清楚的结论:在当今世界,新闻媒体总是有其阶级属性的,没有哪个媒体可以超越所属的利益集团。
我们应该避免幼稚病,不要简单、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更不能用现阶段我们在新闻宣传上的一些不完善来否定“讲政治”,我们的“讲政治”就是要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民族整体利益。
毛泽东同志####年#月曾说:“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这一点在今天仍不过时,播音员、主持人或许不能完全达到“政治家”的思想高度,但这种“政治家办报、办台”的意识一定要不断强化。
那么,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什么是最大的“讲政治”呢?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认识到,最大的“讲政治”就是心中始终有人民。
我们一切的发展进步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
心中始终有人民,我们的新闻舆论宣传导向才不会跑偏,具体到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才不会只浮在表层,才能真正让宣传效果深入人民的心中。
全国新闻工作者正在进行的“走转改”,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次生动的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我们始终“强技能”。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空洞地喊口号,而是要靠每一天、每一次的工作扎扎实实地积累起来。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磨练专业技能,做到宣传有艺术,传播有效果。
播音员、主持人每天的工作时向观众传递大量的信息,能否做到及时、准确、入耳、入心,认真的工作态度是重要的一方面,过硬的工作能力是同样重要的另一方面。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一、引言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建立在对社会历史的分析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研究之上。
它提供了一种深刻的对社会发展和社会变革的认识,被视为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社会进步的重要思想资源。
在当前媒体环境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被广泛地运用于新闻报道中,以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服务。
本文旨在分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场景和具体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概念及特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对新闻活动特征和规律进行深入研究的一种理论。
它认为新闻是社会的产物,在展现事实的同时还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是一种特殊的声音文化符号。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其他新闻观念相比,最主要的特点在于它具有突出的社会学理论特征,强调新闻事实的社会性、阶级性与历史性,对于新闻工作者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
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闻报道中的应用1.坚持立场,强化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报道应该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严格的职业道德,把社会责任摆在首位。
在新闻报道过程中,需要以最客观的态度和较为公正的立场来呈现事实。
同时,在呈现事实的同时还要寻求深层次的社会意义与价值,为读者提供真实的信息,帮助读者了解社会现实,认识社会责任,从而让社会各界更好地理解事实真相。
2.注重社会性,深入挖掘根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希望新闻报道能够从更深层次的社会性出发,去挖掘根源。
在新闻报道中,需要强化深层次的社会意义,深入解剖问题的本质原因,找出深层次的规律,帮助读者尽快从表面情况中深层次理解问题,把社会问题深层次的根源解剖清楚,为社会提供更为全面和精确的基础性信息。
3.坚持阶级性,加强批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报道需要呈现事实并找出问题根源的同时,也要强化阶级性,强化批判精神。
从阶级的角度出发,看待社会问题,坚决批判社会不良现象和错误观念,让读者更好地了解事实情况和根源问题,增强社会正义感,促进社会进步。
2024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心得体会
2024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心得体会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一次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和新闻理论的宝贵经历。
通过对2024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党性,对于培养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有着重要意义。
以下是我对这次学习的心得体会:首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最为突出的特点之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仅基于对社会客观现实的深入观察和研究,还注重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和判断。
通过科学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客观地看待各种新闻事件和现象,并对其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过程中,我认识到新闻是一项具有科学性的社会实践,它需要依靠事实依据和科学理论,而不是主观臆断和个人情绪。
其次,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特征。
新闻的最根本目标是为人民服务,传递正能量,满足人民对真实、准确和全面信息的需求。
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始终站在人民立场上,关心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以人民为中心进行新闻报道和表达。
人民性要求我们在报道中关注基层、关心弱势群体,传递他们的声音和呼吁。
同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告诉我要客观全面地反映社会的进步和问题,真实地记录历史的变迁和人民生活的变化。
只有实现了人民性,新闻才能真正发挥其社会价值和意义。
最后,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重要特征。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告诉我们,新闻工作者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引领舆论导向,尊重党的主张,为党的事业服务。
同时,党性要求我们坚守新闻工作的底线,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严禁违法乱纪的行为。
只有坚持党性,新闻工作才能真正发挥其政治导向和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
通过学习2024年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深刻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科学性、人民性和党性,这对我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来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新闻实践的再思考
“技 术 至 上 ”还 是 “内 容 为 王 ”,实 际 上 是 个 根 本 不 值 得
新 闻 前 哨 2021年第6期 1
新时代宣传舆论引导工作笔谈
讨 论 的 问 题 形 式 是 用 来 承 载 内 容 的 ,必 须 为 内 容 服 务 互 联 网 功 能 日 益 强 大 的 时 代 ,传 播 技 术 迅 速 更 新 迭
新 闻 传 播 有 其 自 身 的 规 律 ,这 些 规 律 要 求 新 闻 从 业 人 员 拥 有 专 业 精 神 ,敬 畏 新 闻 事 实 、新 闻 受 众 。在 这 一 方 针 指 导 之 下 ,成 为 “新 闻 家 ”应 该 是 每 一 位 新 闻 从 业 人 员 职 业 道 路的前进方向。
— 、“政 治 家 办 报 ”与 “新 闻 专 业 主 义 ”的关系
马 克 思 主 义 认 为 ,经 济 背 后 有 政 治 ,许 多 问 题 背 后 都 有 政 治 ,要 做 好 经 济 报 道 、社 会 报 道 ,以 及 各 个 方 面 的 报 道 . 不 讲 政 治 是 不 行 的 。在 阶 级 社 会 中 ,任 何 媒 体 都 不 可 能 独 立 于 纷 繁 复 杂 的 社 会 关 系 之 外 ,那 些 号 称 绝 对 “新 闻 自 由 ”、标榜 是 “独 立 媒 体 ” 的 西 方 媒 体 或 许 不 固 定 为 某 个 政 党 提 供 服 务 ,但 一 定 受 制 于 某 个 阶 级 某 个 资 本 。
丰 富 、准 确 、权 威 的 内 容 借 助 高 度 融 合 后 的 全 程 、全 息 、全 员 、全 效 媒 体 ,必 将 会 产 生 更 为 强 大 的 传 播 力 、影响 力和感染力。
2024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会
2024年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的理论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新闻领域的具体应用。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入地认识新闻的本质和作用,理解新闻工作者的使命和责任,从而更好地履行我们作为新闻传播者的职责。
在2024年,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体会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首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的社会性和公共性。
新闻作为一种特殊的信息传播形式,其目的是为了向社会公众提供必要的信息,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工作者应该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服务于人民群众,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问题,引导公众正确看待问题。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我认识到新闻的社会功能和责任意义,这对我将来从事新闻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的阶级性和政治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新闻是社会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在信息传播领域的反映和表达。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工作者应该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以阶级斗争为纲,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思想和政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服务。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我深刻认识到新闻报道不仅仅是客观呈现事实,更是为了达到社会政治目的,这对我以后从事新闻报道具有深远影响。
第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注重新闻传播的技术与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新媒体的兴起,我们必须重视新闻传播方式和手段的改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出了“人民是新闻的第一位受益者”的观点,强调在新闻报道中注重对受众的需求和反馈。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使我认识到新闻传播方式和技术的不断变化,我们必须不断适应和掌握新的传播方式和技术,以更好地传播党和国家的声音。
第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媒体的民主性和专业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媒体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资料,应该为人民服务,反映人民声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媒体保持独立自主的立场,既要拥抱市场经济,又不能违反社会主义原则。
新闻教育融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之教学反思
新闻教育融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之教学反思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新闻教育融媒体已经成为了媒体行业的趋势和发展方向。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教育模式也需要与时俱进,以适应这一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作为新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教学亟待反思、完善与更新。
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应当紧密结合当前的新闻实践,引入融媒体的概念与实践案例,让学生能够了解和熟悉新闻传播中的多样化形态,并将其融入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学习中。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探讨融媒体时代下新闻报道的多平台传播特点以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影响。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对新闻思想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其次,教学方法也需要根据新媒体环境进行创新和改善。
传统的课堂讲授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我们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与参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结合新媒体技术,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例如使用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感受和理解融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方式。
此外,教学评价也需要进行相应的改进。
在新闻教育融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的评价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除了传统的考试形式,可以引入课程设计、科研项目等实践任务来评价学生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运用方面的能力。
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新媒体环境中。
最后,教师队伍建设也是推进新闻教育融媒体的关键。
教师应具备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专业素养,同时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
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关注媒体动态和研究前沿,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
只有教师具备了专业素养和创新精神,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进入新媒体时代。
综上所述,在新闻教育融媒体背景下,《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的教学需要进行反思与改进。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电视新闻采写》教学改革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电视新闻采写》教学改革
当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已经成为理论界的共识,电视新闻采写要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发,深入探究新闻事业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形式,增强新闻传播能力和水平。
首先,要坚持人民立场。
电视新闻是传递信息和素材给观众的媒介,它注重的是事实真相,而不是信息娱乐。
因此,电视新闻采写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满足观众需求为出发点,为人民服务,尽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新闻真相展现在观众面前。
其次,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阶级斗争观。
在新闻采写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新闻事件的阶级性,准确把握事实,挖掘事件背后的深层次因素,保留不同的声音和观点,使观众在了解事件过程和结果的同时,了解不同阶层、不同群体在事件中的表现和处境。
第三,要注重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价值的强调。
新闻采写过程中,要精准把握新闻的社会、文化、科技和历史价值,从中挖掘出深层次价值,以有价值、有意义的方式呈现给观众,让观众有更深刻的思考和启示。
第四,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国际化的倡议。
当前,新闻报道已经成为跨越国界、文化和民族的重要媒介。
在新闻采写中应重视国际、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强化新闻传播和交流的国际化和多样化。
总之,电视新闻采写教学改革要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这一核心进行,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新一代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和多元文化背景的新闻传播人才,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推进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浅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域下的微博新闻报道框架建构——以“八达
新 闻研究导刊
J o u r n a l o f Ne ws Re s e a r c h
V0 】 . 8 No . 9
Ma l v 2 O l 7
浅 析 马 克 思 主 义 新 闻观 视 域 下 的微 博 新 闻报道 框 架建 构
— —
以 “ 八达 岭老 虎伤 人”事件 为例
冯 媛
4 0 0 7 1 5 )
( 西南大学 新 闻传媒学 院,重庆
摘 要: 2 0 1 6 年7 月2 4日, 北京八达岭 野生动物 园发 生 了一起 “ 老虎袭人案 ” , 此事件在微博一 经发 出便 引发 了广泛 而激烈 的讨论。这一 事件 充分反映 了主 流媒 体官微在 舆论把控和 引导 能力上 的不足 , 体现 了构建适应时代 的新闻报道 框 架确 立的迫切性 。本 文将从 马克思主 义新 闻观 的视 域下 , 从确 定方向、 现状 分析 和应对方案三个方 面, 以这一新 闻事 件为例 来对微博 新闻报 道框架建构进行探析。 关键词 : 微博; 报道框 架 ; 马克 思主 义新 闻观 中 图分类 号 :G 2 0 6 . 2 文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 号 :1 6 7 4 —1 — 0 1
一
、
微博 官微在未将 事情原委交代 清楚 的情 况下就 引入 如 “ 中消 协 ”的观点 , 或 是发布 “ 园方 声称并不该 负责 ”等微博 , 无疑 就加剧 了民众 内心 的激愤情绪 , 后 续再想 引导其 正确 、 理性地 认识和反思该事件 , 就更难上加难 了。 第三 , 微博官微 的新 闻报 道缺乏事后反省 、 归 因机 制。这 事件 已过去近一年 , 但纵观 主流媒体的大小官微 , 却没有 一 个发布对该事件总结的任何微博 。2 0 1 6 年 的l O 月2 9 日, 财经网 官微 的一则相关类 型的新闻 , 用了 “ 江西一小伙 与熊猫 上演人 熊大战 ”的娱 乐化标题 , 下面 的评 论也都带有调侃 意味 。“ 八 达岭 ”事件造成 了如此 的悲剧 , 事情不 过半年 , 媒 体官微不仅 对此 不严肃 , 还 以这种娱 乐化 的形式呈 现 , 又如何 能引导人们 正确看待此类事件 , 以杜绝悲剧再次上演呢? 三、 马克思主义新 闻观视域下微博新 闻报道框架建构探 析 ( 一 )要根据事 实来描写事 实, 不能根据希 望来描 写事实 官微报道 新 闻时应 充分把握平衡 原则 , 从 客观现实 出发 , 同时要 保持 客观 中立 、 不偏 不倚 ; 要 提供 一个 平 等交 流 的平 台, 在报道过程 中要 给予 民众 和官方 同等 的关 注度和话语权 , 不能 因为想要吸引眼球而刻意突 出某一点 , 避 免负面的 “ 刻板 印象 ”为 官微 的发声造成 阻碍 ; 同时 , 要从不 同群体 的利 益视 角 出发 , 还 原事件 的本 来面 目, 让公 正平 衡 的报 道缓 解冲突 , 帮助 平息 事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话语体系的百年建构与时代转型
The Centennial Construction and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Chinese-styled Marxist Views on Journalism 作者: 朱清河[1,2];邓玘铭[2]
作者机构: [1]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上海200444;[2]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陕西西
安710062
出版物刊名: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12-118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话语体系:党报党刊
摘要: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完成了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性
任务。
随着建设的不断深入和改革步伐的逐渐加快,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逐渐显现。
马克思主义
新闻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话语体系建构及转形有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以至于今天逐步成为一门显学。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话
语体系的重要方面,无论其如何形塑、发展与变迁,无不蕴含着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品性,体现出较之西方新闻理念的先进性与超越性。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心得体会3篇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心得体会篇1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谈谈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党的新闻工作方针原则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无产阶级革命家一生从事新闻活动,报刊是他们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新闻活动在他们整个革命生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他们在长期革命新闻工作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新闻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内容。
这些新闻思想的主要方面有:(1)批判封建统治阶级压制新闻自由的反动性,肯定资产阶级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进步性,形成“自由报刊”、“人民报刊”思想,认为报刊总体上是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机关,是作为舆论的纸币流通的,是人民“无处不在的眼睛”;(2)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鼓与呼,揭露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虚伪性,形成“工人报刊”思想,认为报纸和面包、牛奶一样是工人的必要生活资料,出版自由是工人运动的空气、场地和阳光,没有出版自由就没有工人运动;(3)把报刊视为无产阶级的战斗武器,把新闻事业视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形成无产阶级的党报思想,认为党的报刊是党的旗帜,是全党思想上的中心,提出了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4)论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剥夺资产阶级新闻自由的必要性和正义性,总结并确立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党的新闻工作的一整套方针、政策和制度、纪律。
邓小平、江泽民同志对党的新闻工作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有许多重要的论述。
他们明确指出新闻是重要的意识形态,新闻事业是社会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反复强调新闻舆论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指出党的新闻事业与党休戚与共,是党的生命的一部分,必须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他们深刻阐明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一系列方针原则,强调新闻事业必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等等。
我们今天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应着重掌握以下基本观点:1.新闻是重要的意识形态。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会
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会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20××年5月21我台组织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培训活动,通过系统的学习,向广大新闻从业人员培训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学说。
为我们今后提升综合素养、进一步做好新闻宣传工作再次夯实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我们始终“讲政治”。
“讲政治”似乎这些年成了不少新闻从业者想极力摒弃的,所谓“超越意识形态的新闻观”、“只遵循新闻本身的规律”等被一些同行奉为圭臬。
现实世界果真可以如此吗?如今获取新闻资讯的渠道很多,只要认真看看一些西方国家或被西方视为民主的国家的新闻报道,就能得出一个清楚的结论:在当今世界,新闻媒体总是有其阶级属性的,没有哪个媒体可以超越所属的利益集团。
我们应该避免幼稚病,不要简单、盲目地跟着别人跑,更不能用现阶段我们在新闻宣传上的一些不完善来否定“讲政治”,我们的“讲政治”就是要坚定地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民族整体利益。
毛泽东同志1959年6月曾说:“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这一点在今天仍不过时,播音员、主持人或许不能完全达到“政治家”的思想高度,但这种“政治家办报、办台”的意识一定要不断强化。
那么,对于中国的新闻工作者来说,什么是最大的“讲政治”呢?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认识到,最大的“讲政治”就是心中始终有人民。
我们一切的发展进步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的幸福,“中国梦”是每一个人的梦。
心中始终有人民,我们的新闻舆论宣传导向才不会跑偏,具体到播音员、主持人的工作,才不会只浮在表层,才能真正让宣传效果深入人民的心中。
全国新闻工作者正在进行的“走转改”,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一次生动的实践。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我们始终“强技能”。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是空洞地喊口号,而是要靠每一天、每一次的工作扎扎实实地积累起来。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磨练专业技能,做到宣传有艺术,传播有效果。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传播史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传播史论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在新闻传播史论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供了关于新闻传播历史发展的深刻思考和理论分析。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传播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受到社会制度、经济基础、意识形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要全面理解和把握新闻传播的历史演变,必须站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高度进行分析和研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传播史论强调了社会历史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传统的新闻史研究往往只注重事件和人物的介绍,忽视了社会历史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塑造作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认为,新闻传播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它深刻反映了社会制度、阶级矛盾和意识形态的冲突和变化。
在进行新闻传播史研究时,应该注重社会历史条件对新闻传播的影响,揭示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的新闻传播史论强调了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传播是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进行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领域,它受到不同阶级和意识形态影响,决定了新闻媒体的表现形式和内容特点。
在进行新闻传播史研究时,应该深入分析新闻传播中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的影响,揭示不同阶级和意识形态对新闻传播的塑造作用,探讨新闻传播与阶级矛盾、意识形态斗争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的应用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方面,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新闻传播教育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实践教学是新闻传播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它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新闻传播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则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实践路径,推动了新闻传播教育的不断发展与进步。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提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传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在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中,应该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促进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双向提升。
浅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意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新闻媒体和新闻事业的认识和观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肩负着更为重要的使命和责任,需要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进一步提高新闻舆论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第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真实性和客观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新闻应该客观真实地反映客观存在的事实,不应该歪曲事实,更不应该捏造事实。
新闻工作者应该严格遵循新闻事实真实性原则,坚持事实真相,切实承担起对社会公众负责任的职业操守。
在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要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增强新闻报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第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注重社会效益。
马克思主义认为,新闻传播是服务于人民、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应当强调社会效益。
在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认识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不断增强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新闻媒体是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和监督者,应当对社会各方面权力进行监督,为民众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舆论空间。
在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监督作用,加强对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舆论监督,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舆论支持。
第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认为,新闻工作者应当具备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善于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深刻分析问题,不断探索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手段,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
在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要培养新闻工作者的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站在时代前沿,关注时事热点和社会问题,努力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品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说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总会联想到党报机关报的那种论调,心理上总是有点生涩和排斥的。
不过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和阅读,对它的看法开始有了改观,也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和看法。
下面我主要从其中的一些论述来谈谈我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报纸的内在客观规律马克思说到“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不从外部为它规定任何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人们通常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所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摆脱的。
”关于这一点很多人会有疑问包括我自己,因为这和我们国家现行的新闻制度好像是不同的,因为在我们从学习中获得的信息一贯都是新闻事业是党政的喉舌,要坚定不移在拥护党的决策和路线。
然在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后我发现,长久以来我们对于这个问题的争论就好像是两个面对面站的人在争论“6”和“9”一样,因为一种是在谈马克思的新闻自由思想,一种是党报思想,所以出发点是不同的。
至于我国现在引用的就是党报理论的思想,在我国,我们的新闻事业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重要形式,起着维护国家政权和促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作用。
因为我们不是照搬照抄他的全部,而只是引用了其中一部分,并且做出一些改动让他更适合我国的国情,更适合政府的统治和管理,所以我们不能说他是自相矛盾的。
2.报刊应成为介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第三种力量马克思在谈到民主报刊的性质时说,“在报刊这个领域内,管理机构和被管理者同样可以批评对方的原则和要求”我认为批评是可以的,因为新闻媒体本身都应该担负着监督的职能。
但说到成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之外的独立于世的第三种力量,我觉得那完全是在空想。
我想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允许这样的独立势力的存在,这样必会造成无序的巨大混乱,我想没有哪个机构有这么大的本事能够做到完全的客观中立不偏私吧,这样的话他将成为一个没有立场的摇摆不定的组织,那么还有什么可信度而言呢?而且,一个政府要治理他的国家必然希望内部安定团结稳定,倘若在政府制定一项大政方针的时候,一个既不为政党也不为人民的媒体跳出来说“不”!那它还能再继续存活下去吗?所以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政党和政府,决不会容忍新闻媒体违背他们的重大政策,危害他们的根本利益,在任何国家都一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野下“典型报道”话语的历史建构与时代反思作者:朱清河董一陶来源:《教育传媒研究》2019年第05期【编者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于引导广大新闻舆论工作者更好地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具有重要意义。
为“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自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本刊特开辟“学习论坛”专栏,刊发研究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相关理论文章,并以之服务于新闻工作实践。
【内容摘要】典型报道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实践产物,它表征着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话语的价值逻辑。
本文着重从话语变迁的角度切入,探寻了典型报道在几个重大历史转折点所呈现出的话语变迁的历史轨迹,从中归纳出改革开放以来典型报道话语较之以前明显表现出更加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淡化政治说教色彩、回归人性和理性等变迁趋势。
最后把视野转向当下,试图在梳理话语变迁的轨迹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便与时俱进地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典型报道话语体系。
【关键词】典型报道;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变迁;当代反思一、引言“学所以益才也。
砺所以致刃也”。
我们就是要善于向先进典型学习,在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从小事小节上修炼自己,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学习先进、保持先进、赶超先进。
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批示要求全党向优秀先进典型学习,号召新闻媒体要“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氣,成风化人、凝心聚力”,这一切都为典型报道的合法性成长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典型报道不仅是中国特色新闻学范畴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更是我国新闻实践活动中所呈现出的一抹独树一帜的亮丽景观,在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这种自成形以来便身担政治使命的报道样式之所以能在华夏大地上深深扎根,主要与中国的社会环境、文化传统以及执政党的性质是密切相关的。
该报道形式“鲜明而集中地代表着中国新闻实践的思维方式、逻辑基础、运作理念和历史传统,完全可以作为一窥中国新闻理论核心问题的切入口”②。
那么,究竟何为典型报道?甘惜分老先生在《新闻学大词典》里做出以下界定:典型报道是对具有普遍意义的突出事物的强化报道。
在中国,它是一种用来引导舆论、指导工作、催人奋进的报道形式,包括对人物、事件、经验和问题的报道。
③由此观之,典型报道主要通过对一个时期内具有高度示范性、指导性和代表性的对象进行集中且深入的报道,树立起引领时代精神的典型标杆,号召广大群众见贤思齐,从而实现净化社会风气、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家园的美好愿景。
典型报道作为无产阶级新闻学范畴中一道绚丽而独特的“风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阶段承担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和社会功能。
今年恰逢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回顾典型报道话语建设走过的历程,展望典型报道未来的走向,对中国特色新闻学的构建意义重大。
必须强调的是典型报道若想持续健康发展,需从话语变迁的历史纬度对其进行深入梳理与反思,从中汲取成功的养分和吸取失败的教训,以便与时俱进地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真实的、科学的、大众的典型报道话语体系。
在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看来,“话语即权力”“人通过话语赋予自己权力”“如果没有话语的生产、积累、流通和发挥功能的话,这些权力关系自身就不能建立起来和得到巩固”。
④由此观之话语与权力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亲密关系。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为了夺取和巩固政权的需要,不断建构与完善“典型报道”话语体系,巧妙地运用“典型(宣传)报道”的中国式新闻话语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当然,随着政治环境的变化以及经济工作重心的转移,树立典型的目的和标准也随之改变,典型报道的话语体系亦随之变迁。
二、延安时期:典型报道话语体系的发轫其实,早在清末民初就已隐约可见典型报道的点滴印记。
1898年9月8日《国闻报》上刊载的《谭烈妇传》记录了谭嗣同妻子在丈夫捐躯后,在祭台上痛斥当朝奸臣,气绝而亡的事迹。
1909年10月黄花岗起义失败后,《民立报》连续刊登了黄花岗烈士的英勇事迹。
⑤但这些只言片语的报道还未成气候,仅能看到典型报道的朦胧身影,话语背后所体现的政治导向性尚不明显。
典型报道话语方式背后体现的价值意蕴并非单纯地传递信息,而是鼓舞人心、指导实践;典型人物、经验、事迹的选择也并非严格地遵循新闻价值规律,而是有针对性的为当时的政治需要服务。
直至20世纪40年代,伴随着“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内开展,新闻界也随之响应,由此才初现政治目的性极强的“典型引路”指导工作的典型报道话语体系。
1942年延安展开轰轰烈烈的整风运动,同年3月16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的《关于改造党报的通知》明确指出:“报纸是党的宣传鼓动工作最有力的工具,每天与数十万的群众联系并影响他们,因此,把报纸办好,是党的一个中心工作。
”3月31日,毛泽东与时任解放日报社社长博古邀请各方人士共计70余人来开座谈会为《解放日报》改版征求意见。
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利用《解放日报》应该是各机关经常的业务之一。
经过报纸把一个部门的经验传播出去,就可以推动其他部门工作的改造。
我们今天来整顿三风,必须好好利用报纸。
”⑥领导人的话语一定程度上为“典型引路”指导工作的典型报道话语体系的发轫奠定了前提和基础。
毛泽东虽未明确定义典型报道这种政治宣传色彩浓厚的报道形式,但他早在《论持久战》一书中就点明:“一切宣传鼓动应顾及到下述各方面:一方面利用已经产生并正在继续产生的民族革命典型,向前线后方、国内国外传播……以达到提高民族觉悟,发扬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之目的。
”可见抓典型以动员群众、指导工作是毛泽东善用且常用的宣传方法。
延安整风运动期间中央领导人对《解放日报》改版予以高度重视,目的之一便是以《解放日报》作为典型、建构“典型引路”指导工作话语体系的强势阵地。
同年4月1日,《解放日报》风风火火、大刀阔斧地开展了极具创新与胆识的改版实践,此次改版摒弃了一味效仿《真理报》面向世界办报的不切实际的做法,转而走上了反映根据地军民日常生活的康庄大道。
在当时物资极度匮乏、经济严重困难的特殊时代背景下,党中央为组织和引导军民积极投身大生产运动中,极力号召记者们深入群众,寻访楷模。
自此,一个又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典型人物便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典型人物便是一度曾经被冠以“模范劳动英雄”称号的吴满有。
1942年4月30日,在有关领导的大力倡导下,《解放日报》把一位普通农民耕地种田多的事迹刊登在头版头条显著的位置上,这在我国的报刊史上可谓破天荒之现象,由此也拉开了我国典型报道的序幕。
《模范农村劳动英雄吴满有连年开荒收粮特别多影响群众积极春耕》《不但是种庄稼的模范还是一个模范公民》等消息一经发出,一位艰苦奋斗、任劳任怨、克己奉公的典型劳动模范——吴满有的榜样形象便塑造出来。
此后该报不断推出一系列关于吴满有政治觉悟高、劳动经验足等消息、社论、通讯等。
记者莫艾还发表了《模范英雄吴满有是怎样发现的》的文章,其中写道:“找一个模范的、而且是为公众所公认的农村劳动英雄,很不是一件易事。
自从春耕运动以来,我们就在村中访寻这样一个对象,好介绍出来,让大家向他学习,向他看齐。
”⑦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特色新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典型报道话语体系背后所蕴含的“典型引路”指导工作的价值归宿。
随后,工业战线耳熟能详的典型赵占魁“中国式斯达汉诺夫”地位的确立,启发于毛泽东给中共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邓发的一个电话:“赵占魁同志就是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
你们应该把他的优点总结起来,树立标兵,推广到各工厂各生产单位去。
”⑧1942年9月7日《解放日报》刊登了由穆青和张铁夫所写的典型人物通讯《人们都在谈论着赵占魁》,称赞他为中国吃苦耐劳的产业工人典型。
之后该报又对这位工业战线的典型人物进行了更为详尽的报道,随即,赵占魁同志艰苦朴素、踏实肯干的工人形象便跃然纸上。
自此,这两位在当时农业和工业上的榜样被根据地的老少妇孺所熟知,并由此掀起了历时七年之久的劳动竞赛运动。
此外,在毛泽东制定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方针的指导下,《解放日报》配合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刊发了大量宣传大生产运动中工农典型的模范事迹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仅1943年上半年《解放日报》上出现的模范人物就多达600名以上。
⑨次年元旦,《解放日报》又开辟了“边区生产运动”专栏,持续三个月专门介绍劳动模范事迹。
“这种典型宣传规模之大,范围之广,为以前中共党的报刊史上所仅见。
”⑩在一个又一个典型模范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边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被广泛调动起来,根据地经济被封锁的难关也有明显的化解之势。
另外,《解放日报》还刊登了大量反映根据地军民誓死抵抗日军扫荡,现场感极强的通讯。
可见,讴歌枪林弹雨中顽强奋战的英雄人物是《解放日报》配合党中央宣传工作的又一重点任务。
1942年5月10日,军委总政治部关于供给《解放日报》稿件的指示中明确写道:“稿件主要应为我军的英勇战斗,在战斗中我指战员的英雄事迹,部队中各种有意义之活动。
”1943年3月1日,一份《关于宣传八路军、新四军各种英雄人物的指示》由军委总政治部发出,翌年3月3日,由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编写的《苏联的军事宣传与我们的军事宣传》中明确了“提倡与表扬战斗中的英雄主义”的报道思想,并对当时军事报道中出现的质量低、数量少的问题提出尖锐的批评。
此后,《解放日报》刊登了大量宣传八路军、新四军和游击队英雄主义的通讯、特写和战斗故事。
为了进一步配合党中央推出战斗英雄的宣传要求,新华社也大量报道了像狼牙山五壮士等一批英勇战士浴血奋战的典型事迹,极大地鼓舞了全民族抗戰的士气。
由此观之,在大生产运动中脱颖而出的农业劳模、工人典范以及战斗英雄都是该时期“典型引路”宣传的主要对象,这些典型人物的推出直接为当时的工作任务和政治方针服务。
“典型引路”指导工作的典型报道话语在延安整风时期得到了高层的支持,这一点从以上所述的毛泽东等对于典型报道的相关指示可得到印证。
此外,从该时期典型报道数量、类型以及塑造典型人物强烈的目的性和指导性来看,“典型引路”指导工作的典型报道话语体系正是于延安整风时期初现雏形的。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高大全”话语的产生与拓展新中国成立初期(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延续了革命战争时代的新闻管理模式,要求报纸发挥“组织、鼓舞、激励、批判、推动的作用”。
这一时期新中国开展了规模宏大的国民经济恢复建设,开展了“三反”“五反”,进行了英勇的抗美援朝,推进了土地改革和对私营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制订了三个五年计划。
在此时代背景下,典型人物群体比 20 世纪 40 年代更丰富,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高大全”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