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克鲁格曼分析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

合集下载

保罗_克鲁格曼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保罗_克鲁格曼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保罗-克鲁格曼及其主要学术贡献保罗-克鲁格曼之所以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是由于他在国际贸易和经济地理学领域的研究。

通过揭示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他的观点为这些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新方向。

1.诺贝尔奖评委会给克鲁格曼的获奖评语是:通过将规模经济融入清晰的一般均衡模型,克鲁格曼加深了我们对贸易决定因素和经济活动区位的理解,他具有开拓性的研究体现在1979(a)和1980发表的关于新贸易理论的论文,以及1991(a)用新的方法研究经济地理学的论文。

他与Helpman、Fujita和Venables 合写的著作展示了新理论的丰富内涵。

2.学术贡献之一:规模经济导致的产业内分工与贸易20世纪70年代末,经济学家们如克鲁格曼(1979,1980),迪克希特和诺曼(1980,第9章)以及兰开斯特(1980),各自独立地形成了一些思想,即不存在要素禀赋差异的条件下,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也是可以带来贸易的。

在通往国际贸易理论革命性的新方法的道路上,是克鲁格曼首先给出了最明确和有力的证明。

1979年他在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发表了名为“收益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的文章,建立了一个严谨而精炼的模型,表明了规模经济和消费者偏好多样性是如何创造新的贸易的:每个产业都有许多企业,所有企业都生产有差异的产品(因此市场结构是张伯伦垄断竞争的),因为存在规模经济,一个国家不可能生产世界上各种花色品种的产品。

各个国家只专业化生产同一组产品内的某些产品再进行产业内贸易,能够在减少自产商品花色的同时增加国内消费者所需要的商品品种。

由于自产商品种类的减少,一国能在更大规模上从事生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所以,在同一产业内必然会出现双向国际贸易,其根本原因在于产品生产中存在着取之不尽的规模经济。

因此,一个国家为世界市场专业化生产一种品牌的汽车,同时另一个国家专业化生产另一种品牌的汽车是有益的。

保罗·克鲁格曼对经济学的贡献述评

保罗·克鲁格曼对经济学的贡献述评

现象的新 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不 否定 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是 国际 贸易产生 的动因之一 , 但更认 为即使不存 在比较优势 , 规模经济 和不完全竞争也会导致分工和国际贸易。他认 为规模经济是 内
生于企业的 , 即随着企业 产量扩张 , 其成本会相应下 降 , 市场不 可能是完成竞争的 , 不完全竞争市场可以体现在规模经济上 , 也 可以体现在差异化产 品上 。随后他发表了一系列 的论文。 K uma (9 0 在《 rg n 1 8 ) 美国经济评论 》 上发表 了“ 规模经济 、 产 品差异化 和贸易模式” 9 1年在《 。18 政治经济学杂志》 上发表了
二战后 , 国际贸易的模式发生很大 的变化 , 发达 国家问的产
业 内贸易发展迅猛 。基于完成竞争假设 的传统 国际贸易理论无 法解释这一贸易新动向和新趋势 。对于这一新贸易模式的解释 呼唤新理论的出现 。K uma (9 9 ) rg n 17 a在迪克西特( kt和斯蒂 Di ) 格利茨 (t l ) 型( — 模型 ) s gf 模 ii 2 DS 基础上首先较为 系统地将产业 组织理论 和市场结构理论嫁接到国际贸易理论中 , 国际经济 在《 学杂志》 发表 了“ 上 收益递增 、 垄断竞争和 国际贸易” 一文 , 该文 虽然只有短短 1 0页的篇 幅 , 理论模 型也较 为简单 , 但却包含着 个重大 的理论突破 ,创立 了一种能够较好地解 释产 业内贸易
“ 业 内专 业化 和得 自贸易 的利 益 ”K uma ,9 1 ,9 3年 在 产 ( rg n 18 )1 8
《 国经济评论 》 发表 了“ 美 上 工业 国家 间贸易的新理论 ” K u— ( rg n 18 ) 通 他 不完全 学” 在国际金融上 , ; 他建立 了第一个 “ 汇率 目标 区理论” 的规范 ma ,9 3 等 , 过这些论 文 , 深入 阐述 了规模经济 、 创立 了有别 于传统 贸易理论 模型 , 在宏观经济方面 , 他提 出了第 一代货币危机理论 。本文将 竞争 市场结构 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 成功地解释了战后 国际贸易的新格局。 克鲁 主要从 以上四个方面对 克鲁格曼 的贡献做个 客观 的介绍 和评 的国际贸易新理论 , 格曼 的新贸易理论 的具体观点如下 : 价。 1 . 克鲁格 曼认 为 国家之 间的 贸易, 尤其是 经济特征相似 国 新 贸易理 论 家同类产品的贸易,代表 了这些 国家根 据规模收益递增原理而 国 际 贸 易 的 原 因 和 方 式 是 国 际 贸 易 理 论 的 两 大 核 心 问题 。 与国家生产要素 禀赋差异关系不大。 传统 国 以亚当・ 斯密 的绝对成本论 、 大卫 ・ 李嘉 图的相对成本说 、 赫克谢 发展专业化 的结果 , 际贸易理论 的基点是完全竞争和规模收益不变 。新贸易理论 的 尔一 俄林 的资源禀赋理论为代表 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成本 认为市场结构为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 , 这正 差异是 国际贸易的主要原 因和国际分工的基础 。斯密和李嘉 图 假设 则与此相反 , 是当代产业经济的流行特征 , 是一个更加接近现实的假设 。 在规 的基于技术差异 和 自然资源差异的 比较优势理论和赫 一 俄基 于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经济理论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域有:垄断竞争贸易理论(Krugman,1979a,1980)、战略贸易理论(Brander & Krugman,1983)、新经济地理(Krugman,1991a)、金融危机理论(Krugman,1979b)、汇率动态变化(Krugman,1991b)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Krugman,1988)等,其中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垄断竞争贸易理论的自然延伸。

克鲁格曼获奖的最主要原因是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选择。

在克鲁格曼的所有理论贡献中,其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影响最大,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因此本文侧重对此进行述评。

我们希望通过对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的介绍,梳理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与当代其他国际贸易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展示近三十年来国际贸易主流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基础之上的。

同时,我们也将讨论克鲁格曼理论对中国贸易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克鲁格曼与新贸易理论(一)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有两种产品和一种要素(劳动),将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技术的差异。

赫克歇尔和俄林(HO模型)把要素禀赋看成国际贸易的基础,其理论本质也是比较优势,只不过比较优势的基础是要素禀赋差异而非技术差异。

该模型假设一国利用两种要素生产两种产品,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而且市场完全竞争、同类产品同质和规模报酬不变。

在这些前提下,一国将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

所以贸易主要应该在存在一定要素禀赋差异的国家之间发生,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

但该理论与实际情况具有很大的反差,“二战”后,绝大部分国际贸易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横向贸易,而不是发生在有着较大要素禀赋差异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新贸易理论(克鲁格曼)

新贸易理论(克鲁格曼)

• 克鲁格曼还认为,对外部性强的产业提供战略支持,不仅 能促进该产业的发展,使其在国内外市场扩张成功,而且 该国还能获取该产业作为战略支持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而产 生的外部经济效应。所谓外部经济效应,在这里是指某一 产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产业乃至整个经济发展产生的有利 影响。一般来讲,新兴的高科技产业往往都具有较强的外 部经济效应。这些产业所创造的知识和所开发的新技术、 新产品,将对全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推 动作用,虽然这些产业的企业可以获得它们对生产知识进 行投资所带来的收益,但却不是全部受益,因为知识外溢 往往具有无偿性。因此,为了保护企业创造知识的热情, 刺激企业的知识开发活动,扩大知识外溢所产生的经济效 应,就使政府补贴和扶持变得十分必要。 • 不难看出,战略贸易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政府通过干 预对外贸易而扶持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是一国在不完全竞 争和规模经济条件下获得资源优化配置的最佳选择
• 克鲁格曼 (1979)的模 型虽然 已经非常简单清 晰 , 但在扩展 中仍然有一些麻烦 , 即使是加入运输成 本这样的变动 , 也 可能使得模型的解变得非常复杂 。 克鲁格曼在其《规模 经济 、 产 品差异化与贸易模式(1980)一文中对这一模 型进行了修正 和简化 , 使用 具体的 CES效用函数 , 从而使 得真实工 资不再是消 费量的函数 。 使用了 CES函数 的克 鲁格曼垄断竞 争贸易模型几乎成为当代国际贸易主流文献 的标准 工具 , 其影响至今不衰 。 经此变动 , 图 ! 中的 PP 曲 线变成一条水平线 , 当发生 自由贸易时 , 真实工资不 再变 化 , 企业生产量不再变化 , 个人消费量下 降, 产 品的种类数 与人 口数同比例上升(参见表 1)
• (三)战略贸易理论主要观点
• 战略贸易理论认为,在不完全竞争的现实社会中,在规模收益递增 的情况下,要提高产业或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必须首先 扩大生产规模,取得规模效益。而要扩大生产规模,仅靠企业自身 的积累一般非常困难,对于经济落后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对此,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政府应选择发展前途好且外部效应大的产业加以 保护和扶持,使其迅速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凸现贸易优 势、提高竞争能力。战略贸易理论建立在不完全竞争贸易理论的基 础上,为国家进一步干预贸易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克鲁格曼认为, 在寡头垄断市场和规模收益递增的条件下,对国内市场的保护可以 促进本国的出口.因为进口保护措施可以为本国厂商提供超过其国外 竞争对手的规模经济优势,这种规模经济优势可以转化为更低的边 际成本,从而增强本国厂商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最终达到促 进出口的目的。这就是说,在不完全竞争的条件下,只要规模利益 是递增的,那么一个受保护的厂商就可以充分利用国内封闭起来的 市场扩大生产规模,不断降低产品生产的边际成本。同时,通过销 售经验的积累也会使销售成本沿着学习曲线不断下降,从而降低产 品的总成本。本国厂商一旦在边际成本的竞争中具有优势,就可对 国外市场成功地进行扩张,从而也就达到了促进出口的目的。

克鲁格曼与新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与新贸易理论
这 显 然 与 上 面 提 到 的 二 战之 后 国际 贸易格 局 的变 化有 很 大 出人 理 论 也 确 实 屡 屡 遭 受严 峻 的挑 战
,

而 事 实上 作为现代 国际 贸易学
,
,
理论基 石 的
也 就 是 说 如 何来 解 释 产 业 内贸 易 传 统 的 贸易 理 论 在
,
,
一 定 程 度 上 己 无 能 为力 需 要 有新 的理 论 加 以 解 释
这 些 理 论 模 型 虽 然 不 同 但都 会 考 虑 两 个 重 要 方 面
,
基 于 产 品差 异 性 的 需 求 设 定
不 同 的 经 济 学 家 基 于 不 同 的 假 设 前 提 而 提 出 不 同 的模

与 规 模 报 酬 递 增 相 联 系 的非 完 全 竞 争 的 因 素
型 所有 这些 理 论 模 型 统 称 为 新 贸 易理 论
, ,

每个
,
贸 易 之 后 的总 品 种 数 大 于 封 闭 经 济 下 单 个 国 家

的 总 品 种 数 但 小 于 封 闭 经 济 下 两 个 国 家 简单 相 加 的 总 品 种 数
,
对 于 经 过 市 场 筛选 而 留 下 来 的 企 业 来 说
,
因 为 存 在 规模 报 酬 递 增 所 以 每个 企 业 比 以 前 生 产得 更 多 平 均成 本线 下 移 被 淘 汰 出 市场
, , ,
他于
年获得克 拉 克 经 济学奖 克拉

岁 以 下 的 年轻 经 济 学 家 并 且 已 经 对 经 济学做 出 了重 大 贡 献

由于
,
获得 这 一 奖 项 的很 多 经 济学家 后 来 都 获 得 了诺 贝 尔奖 因此 它 成 为 预 测 诺 贝 尔 奖 的最 重 要指 标 获 得 诺奖 只 是 时 间 问题

国际贸易理论与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的新发展——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国际贸易理论与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的新发展——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评析
者喜好消 费的 多样性 ” 这一假设作 为基础 。虽然克鲁格 曼的新 贸易理 论也有 一定 的弱
点, 没有考虑企业的异质性 , 其新贸 易理论 的优 势在于能够与传统 贸易理论 自然地 融 但 合在一起 。通常认 为新 经济地理 学 出现 的标志是 19 年克 鲁格 曼的 开创 性 文章—— 91
杂 志》 发表 了一篇经典论 文—— 《 规模 报 酬 递增 、 垄断 竞争 和 国 际 贸易》 他 用 十分 简 ,
单、 通俗、 易懂的数 学模 型论证 了资源相似 的两 国也 可 以进行 国际贸 易, 贸 易可 以发 且
生在 同一行业。“ 这是 现代 国际贸 易理论 发展 史上 一篇具 有 里程碑 意 义的论 文 , 近 对 3 年 来国际贸易理论的发 展具 有深远 影响 ” 0 。在这篇 文章 中, 克鲁 格 曼提 出了 垄断竞 争 贸易理论 。 这一理论 最核 心的创新 就是把 不 完全竞 争和规模报 酬递 增 引入 了国际贸 易研 究。克鲁格 曼不仅 在他的新贸 易理论 中引进 了规模经济这一 因素 , 而且还将“ 消费
斯顿 大学 经 济 学 与 国 际事 务 教 授 至今 。19 9 1年
3 的克鲁 格曼 获得 了颁 发给 4 8岁 0岁 以下 经 济 学
家的克拉 克奖 。他是 主流经 济学派 的衣钵 传人 和 捍卫者 , 是萨缪 尔森 和索罗 的爱将 。但 同时 , 鲁 克
格曼 又是一位 急先锋 , 敢于 向任何传 统理论 开 战 。
[ 关键 词 ] 诺 贝尔经济学奖 新 贸易理论
新经济地理 学 金 :7 0 文献标识 码 : 文 章编号 :07—16 (09 6 19 0 F4 A 10 39 20 ) —0 1 — 6
北京时问 1 O月 1 3日晚 l 瑞 典 皇 家科 学 9点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二章 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及贸 易模式
•2.1基本模型
•2.1.1模型的假定条件
•2.1.2封闭经济条件下的均衡
•2.1.3贸易的作用
在这个模型中,传统的产生贸易的原因 一个也没有,但尽管如此,贸易仍然可以发 生而且贸易能带来利益。贸易产生的原因是 出现了规模报酬,每个不同质的产品只在一 个国家生产,之所以能从贸易中获利,是因 为世界市场比起国内市场来能够提供更多的
假定所有产品以同样成本函数生 产,每件产品生产中所使用的劳 动力数量是产量的线性函数
一种产品的产量必须等于该产 品个别消费量的总和。
假定有充分就业的条件
在有限的收入条件下,必须使其效用函数 最大化,最大化问题带来的第一级条件用 公式可以表示为:
我们可以将个人消费量与产量之间 的关系带入公式(7),使该公式 能够表示某一个企业单独面对的需 求。
• 在国与国之间不存在偏好、技术或要 素禀赋方面的差别时,可以用规模经 济来解释这两国之间产生的贸易的原 因以及从贸易中得到的利益。动可以替代贸 易。
• 1.4小结
• 本章借用张伯伦理论来分析规模经 济报酬递增条件下的贸易。它说明 贸易并不一定是国家之间技术或要 素禀赋差别的必然结果。
四.贸易政策
对许多人而言,任何经济理论说到 底是它对经济政策的影响。第十二章和 第十三章集中研究美国和日本之间的大 量贸易争端中所争论的一个问题,即: 一个受保护的国内市场实际上是一台促 进出口的发动机,而且这种促进出口的 方法可以成为一项成功的以邻为壑的战 略。
本书结构
本书分为四大部分,总共十四章。
二.历史的作用
在报酬递增条件下,特别是当这些 报酬递增以外生经济形式存在时,历史 的作用非常关键。某种国际分工模式也 许是因为历史上的偶然事件或者这个国 家的最初的经济特点所形成的,然后随 着生产规模扩大形成优势的积累使这一 国际分工模式得以固定下来。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陈国岱摘要:本文将简要介绍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核心理论,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主要包括:核心—边缘模型、城市演化模型和集聚与贸易模型,并且已发展成为均衡框架中解释经济地理驱动力量的重要理论之一。

关键字: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核心内容保罗·克鲁格曼的主要著作:《国际经济学》,《流行的国际主义》,《地理和贸易》,《发展、地理和经济理论》,《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一报酬递增》,《不完全竞争和国际贸易》,《战略性贸易政策与新国际经济学》,《兜售繁荣—期望低谷时期的经济意识和空谈》,《汇率的不稳定性》。

一、新贸易理论保罗·克鲁格曼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

他凭借自己的天才与勤奋,开拓出新贸易理论、经济地理学等全新的研究领域,对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8年克鲁格曼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将此奖项颁给他是为了表彰其“证明了规模经济对贸易模式及经济活动区域的影响”。

克鲁格曼获奖的原因是,他从1979年就开始从事的研究解释了国家之间的贸易模式,以及何种商品出自何处及为什么会这样。

传统的贸易理论包括:①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绝对比较优势论):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而获利。

②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相对比较优势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

每一个国家,不管处于何种发展水平,均可生产本国相对成本低的产品,然后进行贸易。

③俄林的资源察赋说:将国际贸易的决定因素由劳动成本差别推广为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相对差别,认为各国生产要素资源的相对丰裕程度(资源察赋状况)是决定国际贸易产生和流向的根本原因。

十分明显,以上贸易理论均基于国家间的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的相对差异(绝对差异可作为相对差异的特殊形式)来解释贸易。

这意味着,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有相反的关系。

克鲁格曼经济地理

克鲁格曼经济地理

新经济地理学09资城聂化吉 320090945681新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活动为什么会出现空间集聚?其目标是设计出一个模型构建方法(一个讲述故事的机制),即基于微观的一般均衡方法,讨论使经济活动集聚的向心力和使经济活动分散的离心力,以便清楚地理解经济活动的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是如何在这两种力量的作用下形成的,这正是新经济地理学有别于传统区位论和经济地理学的地方。

克鲁格曼认为经济地理学之所以没有被纳入主流经济学的原因在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者没有用一种适合当时已有的建模技术方法表达他们的思想,没有明确地说明市场结构的现实性,只是基于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对于克鲁格曼及其他倡导“新经济地理学”的经济学家来说,模型是他们真正意义上的代表。

因此,新经济地理学的工作是将经济地理学纳入主流经济学,运用主流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空间因素的作用,之所以被冠之以“新”,不是因为其所研究的问题具有新意,而是将厂商层次的规模收益递增、外部经济、“冰山”形式的运输成本融入迪克希特-斯蒂格利茨(D-S)的垄断竞争模型并建立一般均衡模型,考察产业集聚、城市集聚以及国际贸易的形成机理,从而实现了主流经济学向空间维度的扩展。

1. 新经济地理学的模型化策略:在《空间经济学》一书中,藤田、维纳布尔斯和克鲁格曼提出了一个只有经济学家才会喜欢的口号:“D-S、冰山、演化和计算机。

”虽然这只是策略性的简化,即简单的学术技巧,但的确让新经济地理学家们克服了技术难题而描述真实的经济。

“D-S”指的是迪克西-斯蒂格利茨于1977年建立的垄断竞争模型,是张伯伦1933年提出的垄断竞争思想的模型化。

“冰山”指的是萨缪尔森的“冰山运输成本”,即产品在区域间运输采用“冰山”形式的运输成本,产品从产地运到消费地,其中有一部分在途中“融化”掉了。

这样处理运输费用,既避免了引入运输部门所带来的复杂化,同时也回避了垄断的厂商如何定价的问题。

“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进展

“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进展

“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进展自从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Helpman & Krugman, 1985[1][2](P950-959))提出新贸易理论以来,在近20年中,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进展甚少,而这一局面在2003年关于被打破,哈佛大学梅里兹(Melitz)按照对国际贸易的现实观察,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梅里兹,2003[3](1695-1725)),形成了以企业层面研究国际贸易的新理论,这一理论也被国际经济学界称为“新新贸易理论”(“New New”Trade Thoery)(Baldwin & Nicoud, 2004[4])。

一、贸易理论的局限和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古典贸易、新古典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视角是从国家和产业层面上来解释贸易的发生,贸易结构,以及贸易对社会福利的增进和影响。

以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在方法和理论假定上有新的突破,放弃了完全竞争市场结构和报酬递减的假设,引入了报酬递增和垄断竞争的条件,从而解释了二战之后日益增加的产业内贸易的现象,从而将贸易理论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但当代贸易理论的主要局限是,其分析视角是从国家或产业层面入手的,其模型中的企业是同质的、无差异的,无法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更为微观层面上的许多现象,比如,我们观察到的,为什么同一产业内为什么有的企业从事出口,而其他企业却仅仅涉足于国内市场等问题。

现实中,企业有差异的,无论是从规模大小、组织结构、产品质量、员工技能以及生产率等,都发现行业内的企业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一特征被称之为企业的异质性(Heterogeneity);同时,贸易对资源在不同企业间的配置和行业的生产率的变动会产生重要影响,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点。

伯纳德和詹森(Bernard & Jensen, 1995, 1999[5](1-25))研究了美国出口企业的情况,伯纳德和瓦格纳(Bernard & Wagner, 1996[6](134-157))研究了德国企业,伊顿、科图穆和克拉马兹(Eaton, Kortum & Kramarz 2004[7])对法国企业进行了分析,克莱里德斯,拉赫和泰鲍特(Clerides, Lach & Tybout, 1998[8](903-947))研究了哥伦比亚、墨西哥和摩洛哥三国的出口企业,以及Aw等(Aw et al, 2000[9](65-90))研究的中国台湾出口企业,这些研究都表明,不是所有的企业都从事国际业务,出口企业较非出口企业表现出更高的生产率,更大的规模等特征,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内贸易存在必然的关系。

克鲁格曼主要经济理论综述

克鲁格曼主要经济理论综述

克鲁格曼主要经济理论综述着重对克鲁格曼的产业内贸易、战略性贸易政策和新经济地理学这三个主要理论加以概述。

标签: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产业内贸易;战略性贸易政策;新经济地理学1 引言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以表彰其在“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区位方面的分析”取得的突出成就。

克鲁格曼将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引入国际贸易,分析了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提出了国际贸易新理论。

以此为基础,克鲁格曼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同时将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思路运用到分析国家或地区的生产活动的集中与聚集,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

2 产业内贸易古典经济学时期,斯密认为两个国家生产相同产品时的生产成本差距是贸易发生的原因,而李嘉图则进一步认为,只要两个国家生产同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不一样,则这两个国家之间就有理由发生贸易。

不过,李嘉图的理论并没有解释不同的国家之间为何会有机会成本的差别,也没有预测国际贸易的格局。

1933年俄林吸收了他的老师赫克歇尔(E.F.Hecksher)的观点,建立了要素禀赋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各国机会成本差异或比较优势差别的原因是它们的生产要素禀赋不同。

因此,赫俄理论对国际贸易格局的预测是:各国出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丰裕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进口那些密集使用它们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

据此,贸易应该在资源禀赋差异最大的那些国家之间发生,如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生。

然而二战后,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发生在要素禀赋相似的先进工业化国家之间,同时大量的贸易发生在同类产品内部;而不是传统人们熟悉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及不同行业间的贸易。

此时,克鲁格曼成功的引入规模经济、产品差别化和不完全竞争对之进行了解释。

克鲁格曼对一个典型的垄断竞争市场做了两点假设:一是产品的差异性;二是每个企业在制定自己的价格政策时不考虑会影响到其他企业的产品价格。

同时假定平均成本曲线随产量增加而下降,代表了垄断竞争企业具有规模递增的生产能力。

克鲁格曼分析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

克鲁格曼分析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

克鲁格曼分析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克鲁格曼曾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成功预言随后发生得亚洲金融危机而名噪一时.值此全球性金融动荡不安之际,克鲁格曼得获奖容易使人联想到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客观地讲,两者之间并无直截了当联系.克鲁格曼确实在国际金融领域做出了一定贡献,尤其是提出了闻名得汇率目标区理论,但他获奖得直截了当缘故是其在20世纪中后期兴起得“新经济学”研究浪潮中所起到得推波助澜作用.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1977)所创建得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为基础,出现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理论贡献得新经济学研究浪潮.在克鲁格曼看来,这一系列新经济学研究浪潮可分为四大时期:第一次浪潮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所出现得新产业组织理论,构建了分析产业组织与结构得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第二次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所出现得新贸易理论,构建了收益递增情形下得国际贸易理论模型.第三次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得新增长理论,构建了收益递增情形下得经济增长理论模型.第四次浪潮则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所出现得新经济地理学,试图依照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对经济得空间结构做出新得解释.克鲁格曼本人既是新贸易理论得要紧缔造者,又是新经济地理学得重要领军人物.克鲁格曼对经济学得突破性理论贡献之一是创建了新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有不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处,在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之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wc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得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得产品.因此,贸易应在资源禀赋差异最大得国家间发生,例如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而欠发达国家出口农产品.然而自二战以来,贸易中增长最快得部分却并不是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而是在要素禀赋极为相似得先进工业化国家之间.同时,大量得贸易不是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而是发生在同类产品内部,导致一个国家可能既出口汽车也进口汽车.这些事实对传统贸易理论构成了严峻挑战.克鲁格曼在《收益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1979)、《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格局(1980年)等论文中所提出得规模经济理论是对李嘉图传统得背离.该理论认为,即使在不存在比较优势得情况下,规模经济本身也能够是产生贸易得缘故.尤其是产业内贸易使得专业化与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并进而导致更低得价格和更大程度得商品多样化.尽管历史上也曾有经济学家认识到规模经济是导致贸易发生得缘故之一,但他们没有将这种思想模型化并做出合乎逻辑得推论.克鲁格曼得成功之处就在于把迪克西特—斯蒂恪利茨所构建得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拓展应用于具有可分性产品得国际贸易领域,从而构建了一个不仅是全新得,而且是综合了传统观点得新贸易理论模型.克鲁格曼认为,新贸易理论模型为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因为,当交换基础是各种要素得禀赋差异时,开放贸易会有损于双方中某一方得利益;但假如交换是以规模收入递增为基础,贸易开放就会对双方均有利.克鲁格曼得另一突破性理论贡献是多年来致力于经济地理学得复兴研究,创建了新经济地理学这一新兴学科.他最早对新经济地理学思想进行得系统阐述见于1991年发表得《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这一论文中,并在随后发表得一系列相关论著中进行了深入探讨.克鲁格曼认为,往常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分析“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得工具,导致空间咨询题长期被排斥在外,现在,由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分析工具得进展,可望将空间咨询题纳入到主流经济学得范畴. 克鲁格曼得新经济地理学要紧研究酬劳递增规律如何妨碍产业得空间集聚,即市场和地理之间得相互联系上.他得差不多观点是,规模经济与下落得运输成本相结合有助于解释什么原因越来越多得人一辈子活在都市,以及什么原因相似得经济活动集聚在相同区位.克鲁格曼曾运用“中心—外围”模型分析一国内部产业集聚得形成缘故.在该模型中,处于中心得是制造业地区,外围是农业地区,区位因素取决于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得相互妨碍.假设工业生产具有酬劳递增得特点,而农业生产得规模酬劳不变,随着时刻得推移,工业生产活动将趋向于空间集聚.克鲁格曼还通过重新诠释马歇尔关于外部经济性得观点进一步论述了产业集聚得形成过程.在他看来,产业地点化现象产生于差不多要素、中间投入品和技术得使用等供应方面得外部经济性,具体而言分不是:1、劳动力市场得“蓄水池”效应.即来自同一地点、同一行业得许多企业得聚拢能集中越来越多得技术工人,关心企业克服种种不确定性.2、中间投入品效应.一种产业长期集聚于一地能够吸引许多提供特定投入和专业化服务得供应商,使之逐渐成为地区得生产中心.3、技术“外溢”效应.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得信息在地区内部更易流淌和获得,因而聚拢在一个地区内得企业更易获得正得外部性效应.克鲁格曼认为,酬劳递增同时以规模经济和正得外部性方式出现,在产业集聚得形成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前者使产业在特定区域集中,后者使不同企业和相关产业集中,造成地区专业化,如此,产业得空间集聚和区域专业化就成为克鲁格曼运用酬劳递增原理来分析产业集聚现象得两大依据.克鲁格曼得新经济地理学有不于传统经济地理学之处在于,它采纳了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得建模技巧对空间经济结构与变化过程进行了重新考察,对传统经济地理学家提出得某些咨询题得直观表述进行了较严格得论证和讲明,从而试图将经济地理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范畴之中.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多重均衡、历史、预期、突变等因素得相互作用是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空间经济活动得差不多视角,它们丰富和进展了经济地理学得理论内涵.同时,由于新经济地理学将空间分析纳入主流经济学研究范畴,因而也丰富了主流经济学得研究内容.在克鲁格曼看来,新经济地理学应看作是对新贸易理论研究得深化,甚至能够认为,新贸易理论将在某种程度上包容于新经济地理学之中.尤其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得推进,经济得竞争主体在非常大程度上不再是国家之间而是区域之间得竞争.。

期末复习用 《国际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期末复习用 《国际经济学》各章习题及答案
第 1 章复习思考题 1.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际经济学是经济学领域发展最快、影响最广的分支 学科之一。请说出最重要一种原因,并进行分析。 2.什么新古典经济学? 3.新贸易理论是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否定吗?为什么? 4.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曾经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他的杰出贡献是什么?
2.答:新古典经济学是 19 世纪 70 年代由“边际革命”开始而形成的一种经济 学流派。它在继承古典经济学经济自由主义的同时,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代替了 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以需求为核心的分析代替了古典经济学以供给为核 心的分析。新古典学派主要包裹奥地利学派、洛桑学派、剑桥学派。认为边际 效用递减规律是理解经济现象的一个根本基础,利用这一规律可以解释买主面途之间的最佳配置等各种经济问题。
这是,A 国的提供曲线会发生什么变化?
第 3 章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 1.答: (1) 5X + 4Y = 20000 。 (2)封闭条件下,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斜率是-5/4=PX/PY。因为 X 的国
际相对价格为 2,所以此国出口 X 进口 Y。出口 1000 个单位的 X 可以换得 2000 个单位的 Y。贸易三角形即可划出。
3.答:不是否定,而是相互补充。 4.答:保罗·克鲁格曼的贡献主要是对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区位等新贸易 理论的发展。1979 年克鲁格曼在《国际经济学杂志》发表了一篇经典论文《规 模报酬递增、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论证了资源相似的两国也可以进行国际 贸易,且贸易可以发生在同一行业。克鲁格曼加入了规模经济、消费者喜好消 费的多样性等因素。1991 年克鲁格曼在《政治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的开
7.自由贸易的利益。A 国稿纸的需求曲线方程为: QD = 350 − 0.5P 。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

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摘要:针对传统区域经济学在解释很多经济问题上存在的缺陷,克鲁格曼引入有关经济发展理论的最新成果,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

该理论不仅解决了许多传统区位理论未能解决的难题,而且推动了传统区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区域经济学;内涵中图分类号:[k9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1)07-0255-0120世纪90年代,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保罗·克鲁格曼(paul·krugman)在国际贸易新理论和新增长理论的研究中,发现传统理论在解释很多经济问题上存在巨大缺陷。

为了合理解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经济现象,克鲁格曼逐渐形成了新经济地理理论。

该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的区域经济学观点,对全球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解释。

一、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框架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整合了经济学界在国际贸易和地理经济学有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自由贸易、全球化以及推动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动因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理论。

传统经济地理学,几乎是基于理想的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现实针对性不强。

为了增强传统经济地理学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克鲁格曼将新贸易理论和新增长理论关于不完全竞争和报酬递增研究的最新成果,引入空间区位理论,通过模型分析,细致的考察了产业集聚、城市体系以及国际贸易的形成机理。

经济发展的空间状态存在多重均衡,这是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

这与传统地理经济学强调经济发展存在唯一确定的均衡解不一样。

克鲁格曼强调经济发展的多种均衡,经过研究,他提出即使要素禀赋以及技术、偏好等因素相同,但是报酬始终保持递增,现实经济的空间分布状态也会体现出不可预测性、多态均衡性。

为了更好的解释这种不可预测性和多态均衡性,克鲁格曼强调运输成本在塑造国际贸易和区际贸易中发挥关键作用;认为经济上互相联系的产业和经济活动由于在空间位置上的相互接近可以带来产业成本的节约,即报酬递增:认同空间聚集所带来的成本节约能使产业和相关产业经济活动趋于集中;而先发优势能够引导某种经济活动的长期聚集过程。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经济理论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域有:垄断竞争贸易理论(Krugman,1979a,1980)、战略贸易理论(Brander & Krugman,1983)、新经济地理(Krugman,1991a)、金融危机理论(Krugman,1979b)、汇率动态变化(Krugman,1991b)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Krugman,1988)等,其中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垄断竞争贸易理论的自然延伸。

克鲁格曼获奖的最主要原因是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选择。

在克鲁格曼的所有理论贡献中,其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影响最大,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因此本文侧重对此进行述评。

我们希望通过对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的介绍,梳理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与当代其他国际贸易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展示近三十年来国际贸易主流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基础之上的。

同时,我们也将讨论克鲁格曼理论对中国贸易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克鲁格曼与新贸易理论(一)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有两种产品和一种要素(劳动),将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技术的差异。

赫克歇尔和俄林(HO模型)把要素禀赋看成国际贸易的基础,其理论本质也是比较优势,只不过比较优势的基础是要素禀赋差异而非技术差异。

该模型假设一国利用两种要素生产两种产品,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而且市场完全竞争、同类产品同质和规模报酬不变。

在这些前提下,一国将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

所以贸易主要应该在存在一定要素禀赋差异的国家之间发生,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

但该理论与实际情况具有很大的反差,“二战”后,绝大部分国际贸易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横向贸易,而不是发生在有着较大要素禀赋差异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对克鲁格曼的综述

对克鲁格曼的综述

一、生平简介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于北京时间2008年10月13日晚19时揭晓。

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55岁的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

诺贝尔奖委员会授予他的颁奖词是,因为其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

1953年,克鲁格曼出生于一个美国中产阶级的家庭。

他在纽约的郊区长大,从约翰•F•肯尼迪高中毕业后,他来到了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学习经济学。

博士毕业后赴耶鲁大学任教。

1982年,赴华盛顿担任经济顾问团国际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

克鲁格曼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货币危机与汇率变化理论。

他创建的新国际贸易理论,分析解释了收入增长和不完善竞争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他的理论思想富于原始性,常常先于他人注意到重要的经济问题,然后建立起令人赞叹的深刻而简洁优雅的模型,等待其他后来者的进一步研究。

他被誉为当今世界上最令人瞩目的贸易理论家之一,而他在1994年对亚洲金融危机的预言,更使他在国际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如日中天。

他于1991年获得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克拉克奖,该奖是美国经济学会专为青年经济学家设立的一个奖项,旨在奖掖他们对“经济思想和知识”做出的杰出贡献。

以下是对保罗•克鲁格曼的具体介绍:1.教育背景197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1977年获得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2.研究的领域国际贸易领域经济地理学理论汇率目标区理论货币危机理论萧条经济学3.主要的职务1977年—2000年先后于耶鲁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任教2000年-如今担任普林斯顿大学经济系教授4.行政职务1982年-1983年总统经济顾问团国际经济学首席经济学家5.著作和荣誉主要著作有《期望减少的年代》、《亚洲奇迹之谜》、《萧条经济学的回归》、《流行国际主义》、《国际经济学》、《大破解》、《一个自由主义者的良知》等。

1991年获得克拉克奖章2008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二、主要研究成果(一)关于国际贸易理论克鲁格曼是第一个同时用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来分析当代国际贸易并建立起理论模型的经济学家,他认为:“传统贸易理论不能恰当地说明经验观察结果的几个方面,它显然无法解释贸易量、贸易构成与对外直接投资的量和作用”。

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思路”

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思路”

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思路”摘要:克鲁格曼在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两个领域卓有成就,本文重点分析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其主要观点认为国家保护民族产业,应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分析评价新贸易理论以期对我国更好地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战略贸易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研究相关国际贸易理论对于丰富国际贸易理论、推动世界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保罗(克鲁格曼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因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方面的贡献而独获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保罗(克鲁格曼主要的学术贡献有两个:一是对新贸易理论的贡献;二是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二、新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的新思路(一)新贸易理论兴起原因传统的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主要涉及三个基础性问题,即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商品或要素的流向问题和贸易发生所带来的福利(利益)问题。

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也不例外,同样要解释国际间的贸易为什么能够发生;预测国际贸易格局;解释贸易商品流向。

不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必须能够为各国的贸易政策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间贸易的产生主要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差异,新贸易理论认为相似经济体之间之所以会发生贸易,主要是基于规模报酬递增所带来的国际分工的不同。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在相关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已不明显,但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国际市场细分程度的不断加深,促使世界各国之间可以发生贸易的产品更多、更细化。

新贸易理论认为现阶段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行为更多地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上所具有的规模优势,已不再是主要取决于各国之间在传统贸易阶段资源禀赋上所存在的差异。

(三)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克鲁格曼指出垄断竞争的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市场、增加消费人口来扩大生产,从而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

应用文-克鲁格曼分析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

应用文-克鲁格曼分析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

克鲁格曼分析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r\n 克鲁格曼曾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成功预言随后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而名噪一时。

值此全球性金融动荡不安之际,克鲁格曼的获奖容易使人联想到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

客观地说,两者\xa0\xa0\xa0之间并无直接。

克鲁格曼确实在国际金融领域做出了一定贡献,尤其是提出了著名的汇率目标区理论,但他获奖的直接原因是其在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新学”研究浪潮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

\xa0\xa020世纪70年代以来,以迪克西特和斯蒂格利茨(1977)所创建的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为基础,出现了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理论贡献的新经济学研究浪潮。

在克鲁格曼看来,这一系列新经济学研究浪潮可分为四大阶段:第一次浪潮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所出现的新产业理论,构建了分析产业组织与结构的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

第二次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来所出现的新贸易理论,构建了收益递增情形下的国际贸易理论模型。

第三次浪潮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的新增长理论,构建了收益递增情形下的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第四次浪潮则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所出现的新经济地,试图根据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对经济的空间结构做出新的解释。

克鲁格曼本人既是新贸易理论的主要缔造者,又是新经济地理学的重要领军人物。

\xa0\xa0 克鲁格曼对经济学的突破性理论贡献之一是创建了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有别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处,在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之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

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因此,贸易应在资源禀赋差异最大的国家间发生,例如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而欠发达国家出口农产品。

然而自二战以来,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却并不是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而是在要素禀赋极为相似的先进工业化国家之间。

同时,大量的贸易不是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而是发生在同类产品内部,导致一个国家可能既出口汽车也进口汽车。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

浅谈克鲁格曼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核心内容09资城李家选【内容提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新地理经济学的产生背景,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的主要经济地理观点。

侧重于三方面:新贸易理论、空间经济模型及产业集群。

最后,对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的特点做以阐述。

【关键词】克鲁格曼经济地理学新贸易理论空间经济模型产业集群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贸易和新增长理论在解释行业内贸易、专业化和无限增长方面获得长足进展,对传统贸易与增长理论做出了具有重大意义的补充。

新贸易理论所揭示的专业化与贸易机制及新增长理论所阐明的“无限增长”原理与传统经济地理研究中的集聚现象的相似性,一下子拉近了这三方面理论之间的距离,这种“新经济地理学”吸收了城市经济学、区域科学和经济区位论等有关空间经济的传统思想,结合产业组织理论有关不完全竞争和收益递增模型的最新进展,试图构建“空间经济”的理论体系。

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报酬递增思想、复杂科学所强调的路径依赖和“锁定”等概念以及D-S模型。

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主要有两个,即经济活动和经济增长的“空间集聚”和“区域集聚”。

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数学定量分析,将现实中的现象高度抽象化、模型化,建立了大量的数学模型,这些模型包括:中心—外围模型、国际专业化模型、全球和产业扩散模型、区域专业化模型及历史和期望对区域发展影响的模型等。

作为新经济地理学的代表人物,保罗·克鲁格曼在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曾就一些国家经济的潜在危机做了的研究涉及了一系列区域发展问题,如贸易、外部经济、工业区位与聚集、战略性产业政策、全球化、历史和“路径依赖”的作用、经济和货币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等。

本文拟对其主要内容做以介绍和分析。

二、新贸易理论1、传统的贸易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论:认为各国相同产业生产成本存在差异,贸易可使各国按生产成本最低原则安排生产而获利。

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说: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不是绝对成本的低廉而是相对成本的低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鲁格曼分析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
克鲁格曼曾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成功预言随后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而名噪一时。

值此全球性金融动荡不安之际,克鲁格曼的获奖容易使人联想到两者之间是否有关联。

客观地说,两者
之间并无直接联系。

克鲁格曼确实在国际金融领域做出了一定贡献,尤其是提出了著名的汇率目标区理论,但他获奖的直接原因是其在20世纪中后期兴起的“新经济学”研究浪潮中所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

克鲁格曼对经济学的突破性理论贡献之一是创建了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有别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之处,在于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建立在李嘉图比较优势原理基础之上,新贸易理论则建立在规模经济基础之上。

按照比较优势原理,在国际贸易中,各国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

因此,贸易应在资源禀赋差异最大的国家间发生,例如发达国家出口工业品而欠发达国家出口农产品。

然而自二战以来,贸易中增长最快的部分却并不是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之间,而是在要素禀赋极为相似的先进工业化国家之间。

同时,大量的贸易不是在不同行业之间发生,而是发生在同类产品内部,导致一个国家可能既出口汽车也进口汽车。

这些事实对传统贸易理论构成了严峻挑战。

克鲁格曼在《收益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1979)、《规模经济、产品差异与贸易格局(1980年)等论文中所提出的规模经济理论是对李嘉图传统的背离。

该理论认为,即使在不存在比较优势的情况下,规模经济本身也可以是产生贸易的原因。

尤其是产业内贸易使得专业化与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并进而导致更低的价格和更大程度的商品多样化。

虽然历史上也曾有经济学家认识到规模经济
是导致贸易发生的原因之一,但他们没有将这种思想模型化并做出合乎逻辑的推论。

克鲁格曼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迪克西特—斯蒂恪利茨所构建的收益递增—不完全竞争模型拓展应用于具有可分性产品的国际贸易领域,从而构建了一个不仅是全新的,而且是综合了传统观点的新贸易理论模型。

克鲁格曼认为,新贸易理论模型为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政策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因为,当交换基础是各种要素的禀赋差异时,开放贸易会有损于双方中某一方的利益;但如果交换是以规模收入递增为基础,贸易开放就会对双方均有利。

克鲁格曼的另一突破性理论贡献是多年来致力于经济地理学的复兴研究,创建了新经济地理学这一新兴学科。

他最早对新经济地理学思想进行的系统阐述见于1991年发表的《收益递增与经济地理》这一论文中,并在随后发表的一系列相关论著中进行了深入探讨。

克鲁格曼认为,以前主流经济学由于缺乏分析“规模经济”与“不完全竞争”的工具,导致空间问题长期被排斥在外,现在,由于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等分析工具的发展 ,可望将空间问题纳入到主流经济学的范畴。

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主要研究报酬递增规律如何影响产业的空间集聚,即市场和地理之间的相互联系上。

他的基本观点是,规模经济与下降的运输成本相结合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以及为什么相似的经济活动集聚在相同区位。

克鲁格曼曾运用“中心—外围”模型分析一国内部产业集聚的形成原因。

在该模型中,处于中心的是制造业地区,外围是农业地区,区位因素取决于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的相互影响。

假设工业生产具有报酬递增的特点,而农业生产的规模报酬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工业生产活动将趋向于空间集聚。

克鲁格曼认为,报酬递增同时以规模经济和正的外部性方式出现,在产业集聚的形成进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前者使产业在特定区域集中,后者使不同企业和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