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那冷雨(节选)
《听听那冷雨》(节选)写作技法初探
’
螽 磊
金
的 泽 国水 乡 ,一 大 筐绿 油油 的桑 叶被 噬 于 千百 头蚕 ,细细 琐 琐屑 屑 ,口器
与 口器咀 咀嚼 嚼 。雨 来 了,雨来 的 时候 瓦这 么说 ,一 片 瓦说 千亿 片 瓦说 ,说
轻轻 地 奏 吧沉 沉 地 弹 ,徐 徐 地 叩吧 挞 挞 地敲 ,间 间歇 歇敲 一 个 雨 季 ,即 兴
又如 ,“滴滴点点滴滴 ,似幻似真 ,若孩时在摇篮里 ,一曲耳熟 的童谣
摇摇欲睡 ,母亲吟哦鼻音与喉音。”此句 中”滴滴点点滴滴 ”,还有“摇摇”在
叠音的同时运用 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把听雨的感受 比作听到母亲哼唱催
眠童谣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雨的节奏细细密密 ,听雨的感受柔婉亲切。
塞直
二 、一线 贯珠 “听雨 ”和本文的线索 ,文章从雨季人手 ,以听雨为主线 ,将横的地域 感 (从台湾 ,到大陆)、纵 的历史感 (从太初有字,到亡宋之痛 ,到公寓时代 ) 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书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境界 。不管岁月的漂泊 带给人们多少的沧桑 ,但那种家国之思却永远都不会改变。 三 、多角度 描 写 虽然题 目是“听听那冷雨”,但作者描写雨却不限于听觉 ,而是动用了 多种感官 ,“听昕 ,那冷雨 ;看看 ,那冷雨 ;嗅嗅闻闻 ,那冷雨 ;舔舔吧 ,那冷 雨。”不 同感官雨不同 ,具体来说是这样的: 视 觉 :淋 淋 漓漓 淅浙 沥沥 点点 滴滴 滂滂沱 沱 嗅觉: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薄荷的香味淡淡土腥 气,淡淡土腥 气 触 觉 :冷 雨潮湿 味觉 :舔舔 吧那 冷 雨 四 、营 造优 美意境 本文的行文思路或作者对雨的感情的思绪之网撒得很开 ,总体上是 由远 到近 ,由物及 人 。时 间上从远 古 时期 、太 初有 字写 到亡 宋 之痛写 到今 天的公寓 ;空间上从远隔万水千山的海外写到大陆写到宝岛 ;人生体验上 从少 年 的 “红烛 昏沉 ”写 到 中年 的洞 明人 生写 到沧 桑过后 晚 年 的 白头体 悟。内容上写雨 ,按“雨”—— “冷雨”——“嗅嗅那冷雨”——“看看那冷雨” — — “听听那冷雨”——渴望那冷雨(现代都市对传统意趣的破坏 )——盼 望故乡那 “六角形的白雨 (雪)(对文化之根的追寻和永恒理想的追求 )” 的思路展开。这篇诗质的散文 ,以听雨 (清明时节的雨)为主线 ,将横的地 域感 、纵 的历史感和纵横交错 的现实感交织成一个形象密集 、抒写瑰丽 、 情切 意浓 的美 的境 界 。 五 、运用 多种修 辞方 法 。 在修辞技巧方面,作者多次运用 了比喻。例如描写美国的那一段 。他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著名的现代作家余光中,写下了这篇《听听那冷雨》散文,被语文课本收录,是同学们学习的重点。
欢迎阅读小编整理的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散文原文以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
余光中听听那冷⾬(全⽂)余光中听听那冷⾬(全⽂) ⾬天的屋⽡,浮漾湿湿的流光,灰⽽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种低沉的安慰。
⾄于⾬敲在鳞鳞千瓣的⽡上,由远⽽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股股的细流沿⽡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与滑⾳密织成⽹,谁的千指百指在按⽿轮。
“下⾬了”,温柔的灰美⼈来了,她冰冰的纤⼿在屋顶拂弄着⽆数的⿊键啊灰键,把晌午⼀下⼦奏成了黄昏。
在古⽼的'⼤陆上,千屋万户是如此。
⼆⼗多年前,初来这岛上,⽇式的⽡屋亦是如此。
先是天黯了下来,城市像罩在⼀块巨幅的⽑璃⾥,阴影在户内延长复加深。
然后凉凉的⽔意弥漫在空间,风⾃每⼀个⾓落⾥旋起,感觉得到,每⼀个屋顶上呼吸沉重都覆着灰云。
⾬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
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张张敲过去,古⽼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有⼀种柔婉与亲切,滴滴点点滴滴,似幻似真,若孩时在摇篮⾥,⼀曲⽿熟的童谣摇摇欲睡,母亲吟哦⿐⾳与喉⾳。
或是在江南的泽国⽔乡,⼀⼤筐绿油油的桑叶被啮于千百头蚕,细细琐琐屑屑,⼝器与⼝器咀咀嚼嚼。
⾬来了,⾬来的时候⽡这⼳说,⼀⽚⽡说千亿⽚⽡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徐徐地叩吧挞挞地打,间间歇歇敲⼀个⾬季,即兴演奏从惊蛰到清明,在零落的坟上冷冷奏挽歌,⼀⽚⽡吟千亿⽚⽡吟。
在旧式的古屋⾥听⾬,听四⽉,霏霏不绝的黄梅⾬,朝⼣不断,旬⽉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阶下⼀直侵到⾆底,⼼底。
到七⽉,听台风台⾬在古屋顶上⼀夜盲奏,千层海底的热浪沸沸被狂风挟挟,掀整个太平洋只为向他的矮屋檐重重压下,整个海在他的蝎壳上哗哗泻过。
不然便是雷⾬夜,⽩烟⼀般的纱帐⾥听羯⿎⼀通⼜⼀通,滔天的暴⾬滂滂沛沛扑来,强劲的电琵琶忐忐忑忑忐忐忑忑,弹动屋⽡的惊悸腾腾欲掀起。
不然便是斜斜的西北⾬斜斜刷在窗璃上,鞭在墙上打在阔⼤的芭蕉叶上,⼀阵寒潮泻过,秋意便弥湿旧式的庭院了。
在旧式的古屋⾥听⾬,春⾬绵绵听到秋⾬潇潇,从少年听到中年,听听那冷⾬。
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理解答案
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理解答案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理解答案听听那冷雨(节选)余光中第三次去美国,在高高的丹佛他山居住了两年。
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第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落基山簇簇耀目的雪峰上,很少飘云牵雾。
一来高,二来干,三来森林线以上,杉柏也止步,中国诗词里荡胸生层云或是商略黄昏雨的意趣,是落基山上难睹的景象。
落基山岭之胜,在石,在雪。
那些奇岩怪石,相叠互倚,砌一场惊心动魄的雕塑展览,给太阳和千里的`风看。
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露入看无的境界,仍须来中国。
台湾湿度很高,最饶云气氛题雨意迷离的情调。
两度夜宿溪头,树香沁鼻,宵寒袭肘,枕着润碧湿翠苍苍交叠的山影和万缀都歇的俱寂,仙人一样睡去。
山中一夜饱雨,次晨醒来,在旭日未升的原始幽静中,冲着隔夜的寒气,踏着满地的断柯折枝和仍在流泻的细股雨水,一径探入森林的秘密,曲曲弯弯,步上山去。
溪头的山,树密雾浓,蓊郁的水气从谷底冉冉升起,时稠时稀,蒸腾多姿,幻化无定,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堑,要纵览全貌,几乎是不可能的。
至少上山两次,只能在白茫茫里和溪头诸峰玩捉迷藏的游戏。
回到台北,世人问起,除了笑而不答心自问,故作神秘之外,实际的印象,也无非山在虚无之间罢了。
云绦烟绕,山隐水迢的中国风景,由来予人宋画的韵味。
那天下也许是赵家的天下,那山水却是米家的山水。
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只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听听那冷雨》全文及注释
台湾现当代著名作家余光中的名篇《听听那冷雨》已经以节选的形式进入了中学教材,由于其丰富的中西方文化知识、变化多端的句式、对古诗文大量的引用、众多的修辞手法、少量的外文词语的音译甚至干脆直接沿用外文单词,给该人的赏析带来一定的难度。
本文根据高校文科教材对全文进行了校订,对个别词在文中加以注音并用脚注的形式增加了较为详尽的注释。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zhé )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1,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1黑白片的味道:比喻单调乏味。
意大利艺术家安东尼奥尼于1972年拍了一部反映当时中国现实的纪录片,调子灰暗。
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jū)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1。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2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3)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赏析副标题#e#余光中正视现实的勇气还表现在他不沉洒于历史的“杏花春雨”,也不轻信来自官邸或酒肆的传言。
他思索、辩析:“日思夜梦的那片究竟在那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
难怪他要写冷雨,听冷雨,嗅冷雨——“淋淋漓漓”的雨丝能清醒头脑,“渐渐沥沥”的雨声能增聪听功,“爽爽新新”的雨香则沁心润脾。
冷雨,冷语,冷静的肺腑之语。
行文中,作者决不忽略文字的美感价值。
冷雨中诱出了祖宗的诗韵,君不见“渭城朝雨邑轻生”、“清明时节雨纷纷”都以“变奏曲”形式流韵在字里行间。
作者的“情丝”与雨丝绐终交织着,在冷雨中忆起了初临孤岛时的“凄迷”,也忆起了初恋时的温馨。
他相信“商略黄昏雨”的意趣,只有在中国方可尽享,也讲在基隆的港堤上,也许在四川的池塘里。
他想起辞书中“雨”部字块的繁坛,米家山水画的云情雨意,王禹冉为听雨而造的竹楼以及现金雨城中千个万伞的奇观。
雨连着台岛与大陆,连着悠悠的历史与难尽人意的现实。
尽管为文的契机是感慨于海峡两岸“参商太久”,但此文的审美对象是雨、所以作者一直是用来濯涤自己的愁绪,用雨来勃发读者的情趣。
至于载什么“道”,完全没必要让艺术去屈就。
真正的艺术,本身自有扬善祛恶,昭示美于光明的功能。
关键是那艺术要真,不要伪,每个艺术品种都要遵从自身规律去反映现实。
唯其如此,也就必定能和当代生活节奏同步了。
余光中的散文创作实践对我们上述的分析做了令人信服的回答。
文坛宿耆柯灵说:《听听那冷雨》“直接用文字的雨珠,声色光影,密密麻麻,纵横交织而成。
这也许可以帮助我们对中国文字和现实文学的表现力增加一点信心,也应该承认这在“五四”以来的散文领域中,算是别辟一境。
”这评论有深刻的见解,也很公道,会引起作家与散文爱好者的思考。
读《听听那冷雨》还可以感受到余光中对散文艺术的多方面探索。
他努力开拓散文“可读性”的范围。
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练习题及答案解析《听听那冷雨》阅读原文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使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意大利电影导演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①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雨不但可嗅,可观,更可以听。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两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
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②。
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在窗外喊谁。
(节选自余光中[注释]①裾,指裙子,裾边是裙子的边脚。
②“一打少年听雨”三句语意出自南宋词人蒋捷词《虞美人·听雨》。
《听听那冷雨》阅读题目16. 选文第一段开头划横线句子运用了多个叠音词来写雨,这有什么作用呢?(3 分)17. 第二段加点的几个词“楼上,江上,庙里”是有所指代的,请你联系上下文,写出它所指代的是作者人生的哪几个阶段?(3分)18. 细读第一段末画波浪线的句子,回答下面两个问题:(5 分)(1)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从大陆吹向海岛“弥天卷来”的大寒流比作;(2)句中的“孺慕之情”是什么感情?19. 第二段描写在岛上“听雨” ,作者为什么说“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凄迷了” ?(4 分)《听听那冷雨》阅读答案16、使用多个叠音词写雨,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2 分)也使情和景的交融更形象化。
《听听那冷雨》(节选)教案
《听听那冷雨》(节选)教案9《听听那冷雨》教案教学目标: 1、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思、意境和独具魅力的语言。
2、通过反复朗读,进行整体感知,从而体会文章独具魅力的语言。
重点难点:1、美读的技巧和方法2、抓住关键语句,把握文章主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二、作者介绍: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母亲原籍江苏武进,故他也自称“江南人”。
1949年随父母去了香港,1950年迁居台湾,之后,就一直在台湾、香港和美国之间辗转漂泊,他是中国文坛杰出的诗人与散文家,197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任教,并于同年写下了《听听那冷雨》这篇散文,1992年,终于得以回到他思念已久的大陆。
余光中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热爱中国。
他说“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自己“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
他说:“写来写去,文体纵有变化,有一样是不变的,那便是我对中文的赤忱热爱。
如果中华文化是一个大圆,宏美的中文正是其半径,但愿我能将它伸展得更长。
”面对悠远而丰满的中华文化,传统文化血脉浸润的诗人正跨越着空间的乡愁,又沉浸在时间与文化的乡愁中。
对中国古典文学传统,对中华民族及其博大悠久的历史文化,作者几十年来都保有强烈而深沉的尊敬仰慕。
“乡愁是根深蒂固的人之常情,但不完全由地理造成。
一个人多年后回到故乡,仍然可能乡愁不断,因为他所熟悉的故乡已经改变了。
我当年离开内地:掉头一去是风吹乌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这乃此生最大伤痛。
幸好那时我已21岁,故土的回忆,文化的濡染已经深长,所以日后的欧风美雨都不能夺走我的汉唐魂魄。
”“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大陆,壮士登高叫她九州,英雄落难叫她江湖。
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着的,所有龙族。
还有几千年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从1949年到1974年,几十年间,作者经历了离别家园的痛苦,浪迹天涯的辛酸,始终在精神上与祖国文化血脉相连。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被誉为文坛的“璀璨五彩笔”。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欢迎大家分享。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原文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暗,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下雨了,”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指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下雨了。
”街上的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的,无精打采的低垂着。
马路上一个水点也没有,干巴巴地发着些白光。
便道上尘土飞起多高,与天上的灰气联接起来,结成一片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
处处干燥,处处烫手,处处憋闷,整个的老城像烧透的砖窑,使人喘不过气来。
狗趴在地上吐出红舌头,骡马的鼻孔张得特别大,小贩们不敢吆喝,柏油路晒化了,甚至于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街上非常清静,只有铜铁铺里发出使人焦躁的一些单调的丁丁当当。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读后感见它从打印机中滑出,为何今日打印机的效率如此之低,总是迟迟不将这好文章吐出,煞是让人有点为之所急。
所幸,这三张半的文字终被我获取。
一拿到手便反复地看了三四次。
回回感觉不同次次回味有异。
实有种无法释手之感。
初读此文,就被余光中先生的博学所倒,也许这些博学几乎所有的大家都知晓。
这米氏父子、五陵少年、,但人所具备的文学底蕴却是遮掩不住的。
余秋雨的深刻,丰子恺的'孩气,叶圣陶的平易近人,总是可以在文章中看出点滴的。
再读《听听那冷雨》,我竟读出了《声声慢》的味道。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李清照和余光中,所见到的雨,大概是,同一时段的雨吧,但他们的相隔了千年之久,所带来的感受,却是如此相近的。
最新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原文(优秀4篇)
最新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原文(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最新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原文(优秀4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完整)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及答案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及答案余光中《听听那冷雨》节选阅读及答案阅读下面语段,完成8—11题。
(共14分)雨不但可嗅,可亲,更可以听.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再笼上一层了.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
再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这更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
尤其是铿铿敲在屋瓦上,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
王禹偁在黄冈,破如椽的大竹为屋瓦。
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而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这样岂不像住在竹和筒里面,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反而令人耳朵过敏吧.雨天的屋瓦,浮漾湿湿的流光,灰而温柔,迎光则微明,背光则幽黯,对于视觉,是一种低沉的安慰。
至于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由远而近,轻轻重重轻轻,夹着一股股的细流沿瓦槽与屋檐潺潺泻下,各种敲击音与滑音密织成网,谁的千指百指在按摩耳轮。
“下雨了。
”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选自余光中《听听那冷雨》8.在选文第1段空格里填入一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A.凄清凄楚凄迷B.凄清凄迷凄楚C.凄迷凄清凄楚D.凄迷凄楚凄清9.第2段画线句“那古老的音乐,属于中国”含义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A.雨打在屋瓦上,就像乐器在演奏,韵律清脆可听,这种美妙的音乐,只有在中国古代才能欣赏得到。
B.早在北宋时期,文学家王禹偁就写下《黄冈竹楼记》,描写在竹楼听雨的独特感受,作为传统保留至今。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吧,相信背《听听那冷雨》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是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而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摘抄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摘抄以下是十句余光中《听听那冷雨》的摘抄: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即使有天,这风景退步到一张明信片大小,甚至模糊到影影绰绰的墨痕,我带着它,仍是带着它风流云散的四季。
疏雨滴梧桐,或急或缓,打在光溜溜的枝叶上,点点滴滴,跳进浓翠的叶片,化成汩汩的飞泉,又点点滴滴汇入房檐边的瓦沟,落在纷纷披披的院植里。
雨若一帘,就没太没完没了地要下,像是缠绵绯侧的恋人,一忽儿如泣如诉悄声哝语,一会儿又如慷慨激昂大号整个天空充满活力。
岁月可以爬到七古八古的楼塔顶端,可以把窃窃私语的恋人画成一脸沧桑的长卷皱纹,可以掠过万里驰骋的平野,掀起翻江倒海的巨浪。
但惟一无法改变的却是在经过了时间的筛选和洗涤后将一点一滴的寂寞和忧伤演绎成泪水和笑声而终究沉淀积聚成回忆而那回忆对于久违了的寂寞却只能是不屑一顾自嘲一笑擦肩而过的回眸。
这点零星雨力扫尽季风,而推诿给慈祥的母云;她一慷慨,赞助了这么多可爱的生命。
听听那冷雨;听雨轻轻的渺渺的凄凄凉凉,愁肠百倍。
雨也该有分照应它的伴侣;离人当属第一吧?
雨打在树上和瓦上,韵律都清脆可听。
尤其是铿铿敲在
屋瓦上与荷塘上无数的雨点打着节奏。
一场雨后,空气清新宜人,气温降低了不少,匆匆跑回家后发现衣服穿少了。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欣赏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欣赏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听听那冷雨(节选)
余光中
• 这个“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金陵子弟江湖 客”,有着永远不能释怀的乡愁。
• 他一生经历两次战争,阔别故乡52年,“掉头一去 是风吹黑发,回首再来已雪满白头”。
听听那冷雨(节选)
•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再打中年听雨, 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的僧庐下, 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 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பைடு நூலகம்雨中迷 失了自己。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 在窗外喊谁。
• 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 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 奏成了黄昏。
• 可不回乡是惆怅,回乡了还是惆怅。时光流逝、物 是人非,他要找的,是精神原乡,是五千年的中华 文化,就像他说:“折一张阔些的荷叶,包一片月 光回去,回去夹在唐诗里,扁扁的,象压过的相 思。”
• 就像他给自己写的绝命诗:“当我死时,葬我,在 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 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 大陆……”
听听那冷雨(节选)
杏花 春雨 江南
感受雨
听听那冷雨(节选)
• 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 不过整个雨季。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 的……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 非。
•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 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 就宛然其中了。
听听那冷雨(节选)
•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 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 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 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 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漾而迷幻,细细嗅嗅, 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 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 也许那竟是蚯蚓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 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 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 梦吧,那腥气。
《听听那冷雨》全文
《听听那冷雨》全文《听听那冷雨》全文《听听那冷雨》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散文作品,这篇散文抒写的是深深的思乡情绪。
小编带来的《听听那冷雨》全文大家参考《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听听那冷雨余光中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是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
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而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思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橱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雨是传递信息的使者,是上天派她给大地带来问候。
而在著名的诗人余光中眼中,雨是怎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欢迎阅读!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欣赏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全文欣赏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有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裙边扫一扫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吧。
这样想时,严寒里竟有一点温暖的感觉了。
这样想时,他希望这些狭长的巷子永远延伸下去,他的思路也可以延伸下去,不是金门街到厦门街,而是金门到厦门。
他是厦门人,至少是广义的厦门人,二十年来,不住在厦门,住在厦门街,算是嘲弄吧,也算是安慰。
不过说到广义,他同样也是广义的江南人,常州人,南京人,川娃儿,五陵少年。
杏花春雨江南,那是他的少年时代了。
再过半个月就是清明。
安东尼奥尼的镜头摇过去,摇过去又摇过来。
残山剩水犹如是,皇天后土犹如是。
纭纭黔首、纷纷黎民从北到南犹如是。
那里面是中国吗?那里面当然还是中国永远是中国。
只是杏花春雨已不再,牧童遥指已不再,剑门细雨渭城轻尘也都已不再。
然则他日思夜梦的那片土地,究竟在哪里呢?在报纸的头条标题里吗?还是香港的谣言里?还是傅聪的黑键白键马恩聪的跳弓拨弦?还是安东尼奥尼的镜底勒马洲的望中?还是呢,故宫博物院的壁头和玻璃柜内,京戏的锣鼓声中太白和东坡的韵里?杏花,春雨,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正确的一项是()A.惊蛰.(zhé)煤屑.(xiè)滂.沱(pánɡ) 蓊蓊..郁郁(wěnɡ)B.踱.步(duó) 独处.(chù)曲.折(qū) 沁.人心脾(qìn)C.杉柏.(bǎi) 袅娜..(niǎo nuó)霎.时(shà) 皑.皑白雪(ái)D.参差..(cēn cī) 辖.区(xiā)仓颉.(jié) 孺.慕之情(rú)解析:A.“滂”读pānɡ。
B.“处”读chǔ。
D.“辖”读xiá。
答案:C2.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料峭倩影咀嚼天作之合B.丰姿黏湿孤寂皇天厚土C.淳朴帽沿恩泽深居简出D.阴庇辍学渺茫熙熙嚷嚷解析:B.“厚”应为“后”。
C.“沿”应为“檐”。
D.“阴”应为“荫”,“嚷嚷”应为“攘攘”。
答案:A3.下列各句没有运用通感修辞格的一句是()A.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凉,凄清,凄楚。
B.这一天,我像是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C.温柔的灰美人来了,她冰冰的纤手在屋顶拂弄着无数的黑键啊灰键,把晌午一下子奏成了黄昏。
D.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解析:C项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答案:C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项是()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
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________________。
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
________________。
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
①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
②参差的模糊的影子在水里映着。
③微风飘来,有一两缕波纹,但很快消失了。
④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解析:第一处的前一句写的是山,①句“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也是写的山,承接得好。
第二处与下一句衔接得好的是④。
因为“吹”比“飘”准确;“平静”比“消失”准确。
答案:C5.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虚词正确的一项是()(1)听雨,________不是石破天惊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2)先是料料峭峭,________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3)要听鸡叫,________去《诗经》的韵里寻找。
现在只剩下一张黑白片,黑白的默片。
A.只有接着只要B.只要继而只有C.只要接着可以D.只有继而可以解析:“只要”表示充分条件;“只有”表示必要条件。
“接着”;表示后一动作行为紧跟前一动作行为,相当于“随着”;“继而”前后两事紧紧相连,常与“始而”,“先是”搭配。
“可以”①提出一种可能的选择;②能够;值得,不错。
答案:B6.根据下面句子的语境,写出两个适用于句中横线处的熟语(歇后语、俗语或成语均可)。
庄山林说完了,转过身去喝水。
可王杏花偏偏有个________的习惯,就又追问了一句:“这个消息究竟是从哪里来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打破砂锅问到底(2)刨根问底7.“忽悠”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
请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
(每处不超过4个字)(1)这风可真大呀,你看那旗杆,让风吹得直忽悠..。
可置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些减肥药、减肥茶不仅不能保证质量,还以保健品的名义来忽悠..消费者,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可置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直想凑热闹写一些关于环保的话题,但始终没有动手,今天来这里忽悠..几句。
可置换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晃动(2)欺骗(3)闲聊二、课内阅读8.阅读下面文段,完成文后各题。
杏花。
春雨。
江南。
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
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地。
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
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
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的?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雹,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
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
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
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1) “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中“向心力”具体指的是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汉字的吸引力(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2)“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rain也好pluie也好所能满足的?”其中“这种美感”具体指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汉字具有其他文字所未有的表形、表意能力。
(3)本文句式非常灵活,有很强的表达效果。
试比较以下两句话,分析这样运用的妙处。
①听听,那冷雨。
看看,那冷雨。
嗅嗅闻闻,那冷雨。
舔舔吧,那冷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是短句,参差跳跃,简洁干脆,具有珠落玉盘的效果。
②是长句,一气呵成,连绵不断,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仿佛如歌的行板。
(4)“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这句话有什么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叠词,表现了雨的形态、气势、声音,把“雨”的质感充分写出,同时叠词具有音韵之美,读来很有节奏感。
三、能力提升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莲恋莲余光中身为一半的江南人,第一次看见莲,却在植物园的小莲池畔。
那是十月中旬,夏末秋初,已凉未寒,迷迷蒙蒙的雨丝,沾湿了满池的香红,但不曾淋熄荧荧的烛焰,那情景,豪艳之中别有一派凄清。
那天独冲烟雨,原要去破庙中寻访画家刘国松。
画家不在,画在,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
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该是一种意外的发现。
从那时起,一种绰约的意象,出现在我的诗中。
在那以前,我当然早见过莲,但睁开的只是睫瓣,不是心瓣,而莲,当然也未曾向我展现她的灵魂。
在那以前,我是在纳息塞斯(Narcissus),心中供的是一朵水仙。
水中映的也是一朵水仙。
那年十月,那朵自恋死了,心田空廓者久之,演成数重沙草,万顷江田。
那天,苍茫告退,嘉祥滋生,水中的倒影是水上的华美和冷隽。
对于一个诗人,发现了一个新意象,等于伽利略的天文望远镜中,泛起一闪尚待命名的光辉。
一位诗人,一生也只追求几个中心的意象而已。
塞尚的苹果是冷的,梵高的向日葵是热的,我的莲既冷且热。
宛在水中央,莲在清凉的琉璃中擎一枝炽烈的红焰,不远不近,若即若离,宛在梦中央。
莲有许多小名,许多美得凄楚的联想。
对我而言,莲的小名应为水仙,水生的花没有比她更为飘逸,更富灵气的了。
一花一世界;没有什么花比莲更自成世界的了。
对我而言,莲是美、爱和神的综合象征。
莲的美是不容否认的。
美国画家佛瑞塞John Frazer 有一次对我说:“来台湾以前,我只听说过莲,现在真见到了,比我想象的更美。
”玫瑰的美也是不容否认的,但它燃烧着西方的爽朗,似乎在说:“Look at me!”莲只赧然低语:“Don’t stare please。
”次及爱情,“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这方面的联想太多了。
由于水生,她令人联想巫峡和洛水,联想华清池的“芙蓉如面”,联想来自水而终隐于水的西子。
青钱千张,香浮波上,嗅之如无,忽焉如有,恍兮惚兮,令人神移,正是东方女孩的含蓄。
至于宗教,则莲即是怜。
莲经,莲台,莲邦,莲宗,何一非莲?艺术、宗教、爱情,到了极点,实在只是一种境界,今乃皆备于莲的一身。
(1)第二自然段开头说:“没有找到画家,找到了画”,这里的“画”指的是什么?(不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纵观全文,都没有提到画家的具体作品,这里的“画”若是指画家的作品,也不可能“我迷失在画中,到现在还没有回来”;而前后文写作者当天所见,只涉及莲花,可见“画”是虚,“莲”是实,作者以“画”喻“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