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五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学设计云和中学周林仙(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知识与能力】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新旧社会的交替,“双百” 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学艺术领域硕果累累。
了解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严重破坏,认识政治高压不利于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二为”方向指引下,文化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认识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了解新旧中国体育发展史实,通过比较认识中国已实现了从“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的转变,体育事业的发展蒸蒸日上。
【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分组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激发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赞赏和鼓励学生发表创新见解。
选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或图片资料,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增强直观效果,讲“活”枯燥的文化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反映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
各个领域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激励青年学生发奋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努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一课主要讲述了四部分内容,一是20世纪50年代的文化发展;二是文革时期文化事业遭到摧残;三是改革开放时期文化的繁荣;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在“双百”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学艺术作品层出不穷,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热潮中人们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出现了新中国文学艺术发展道路上的第一个高峰。
文革十年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文化一片凋零。
改革开放时期,中共中央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文学艺术的发展春回大地,出现第二高峰,呈现繁荣景象,体育事业更是一枝独秀,跻身强国之列。
人民版必修三专题五导学稿(教师版)
三元整合导学模式历史学科导学稿(教师版)姓名:班别:座号:一、课题: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科技和文化二、课型分析:本课属于专题复习课(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重点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核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程和农业科技主要成就及其原因和作用,识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突出考查“双百”方针的背景及意义、“双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针指引下新中国的文化成就。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着得考查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方针,措施,成就,“依法治教”战略的伟大意义。
三、课时安排:单元课(3课时)四、学习内容及程序:(一)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资料P223填写,侧重各项成就时间和成果)1、“两弹一星”(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2、载人航天技术3、袁隆平和杂交水稻4、计算机和生物工程发展【知识拓展一】现代中国科技发展原因、表现和影响(资料P225)【知识拓展二】现代科技策略和方向调整材料1:要有原子弹。
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毛泽东1956年《论十大关系》材料2:经济体制、科技体制,这两个方面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新的经济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科技进步的体制。
新的科技体制,应该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体制。
——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3:江泽民指出:“二战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
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
并且国际间的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
”“科技的发展、知识的创新,越来越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程。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目录大全
【历史】人民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目录(全)必修一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四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学习与探究之一秦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一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二中国军民维护旧家主权的斗争三伟大的抗日战争专题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一太平天国运动二辛亥革命三新民主主义革命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政治建设二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及其历史性转折三“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实践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二外交关系的突破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一民主政治的摇篮——古代希腊二卓尔不群的雅典三罗马人的法律学习与探究之二模拟古罗马法庭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一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二美国1787 年宪法三民主政治的扩展专题八解放人类的阳光大道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二国际工人运动的艰辛历程三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美苏争锋二新兴力量的崛起三走向多极化必修二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四古代中国的经济制度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二民国年间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三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一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二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一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二血与火的征服与掠夺三“蒸汽”的力量四走向整体的世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一“自由放任”的美国二罗斯福新政三当代美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四战后的西欧和日本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欧洲的联合二发展的亚太三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学习与探究图说中国经济的发展对社区居民生活方式变迁的调查为哥伦布领航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 2、儒学的兴起· 3、宋明理学· 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 2、中国的古代艺术· 3、中国古典文学的时代特·专题三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1、“顺乎世界之潮流”· 2、新文化运动· 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专题四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 3、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专题六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1、“人是万物的尺度”· 2、人性的复苏· 3、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4、主权在民的政治启蒙·专题七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1、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和· 2、追寻生命的起源· 3、人类文明的引擎· 4、向“距离”挑战·专题八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1、工业革命时代的浪漫情· 2、碰撞与冲突· 3、打破隔离的坚冰· 4、与时俱进的文学艺术学习与探究学习与探究之一:科举制度的利与弊学习与探究之二:“三代人眼中的教育”访谈录学习与探究之三:艺术中的历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3专题5-1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奥运第一金
萨马兰奇在莫 斯科宣布北京 获得2008年奥 运会主办权
欢呼雀跃
《龙江颂》
《平原作战》 《杜鹃山》
(三)新时期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1“二为”方向提出的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思想、政治路线 的拨乱反正
中共中央总结文艺工作经验和教训 2“二为”方向的提出 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三)新时期文化体育事业的繁荣
3新时期文学艺术的繁荣
4新时期体育事业的发展
中国女排五连冠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文 化 事 业 的 繁 荣 程 度
1949
1956
1966
1976
1978
1984
1992பைடு நூலகம்
2001
年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 荣
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
1)新中国的成立调动了文艺工作 者的激情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 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 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 荣
3“双百”方针的提出促进了新中国文 化事业的繁荣 文学 艺术 具有鲜明的 时代特色
火红年代 激情燃烧 斗志昂扬
(二)“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1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对文化事业的 冲击 学术领域过火的政治批判
(实际上否定了“双百”方 针) “破四旧”使优秀文化遭到破 坏 文化工作者受到批判、迫害
(一)“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 荣
2“双百”方针的提出 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
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设问探究:“双百”方针的实质? 思想解放,自由民主,以人为本 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 和根本保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 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 问题上百家争鸣。 ——1956年4月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5-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第1课)及答案
专题五第1课1.新中国成立后,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两个高峰,分别是()A.20世纪50年代和改革开放后B.“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后C.20世纪50年代和“文化大革命”时期D.全面建设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答案】 A【解析】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因为“双百”方针提出,改革开放后因为“二为”方针提出,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两个高峰。
2.毛泽东在一次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
他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
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一切。
你如果是真理,信的人势必就会越多。
这一发言应该是在()A.《延安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提到的C.发出“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的口号中提到的D.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逐步建立时提到的【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下列对“双百”方针中“百家争鸣”的正确理解是()A.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B.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C.政治上不同派别进行争论,自由发展D.类似于战国时期的众多学说的自由讨论【答案】 B【解析】理解“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的含义分别是:“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和“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1956年,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总结发言,正式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其目的是()A.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B.繁荣文学C.继承春秋战国时代“百家争鸣”的优良传统D.繁荣艺术【答案】 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双百”方针目的的掌握情况。
繁荣文学艺术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5.下列文艺作品、电影作品、戏剧作品出现于“双百”方针提出后的是()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 A【解析】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1956年4月,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这应该成为 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 百家争鸣。 ——1956年4月 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课堂演练
1、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 C、“让样板戏占领革命后台”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 2、1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 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 但无处发表。为些,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 “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 了 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 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
C
3、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我国科学工作者排除“文革” 错误路线干扰,坚持科学探索而取得的是: 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 ③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④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4、下列所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能直接而 充分说明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发展的有: A.一箭多星技术的掌握 B.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C.成功发射 “神舟5号”宇宙飞船 D.籼型水稻培育成功
归纳新中国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党和政府的重视; 2、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3、中国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 4、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5、改革开放,经济的高度发展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6、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积极吸取国际相关科研成果; 7、…… 科技进步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什么是863计划?
指1986年3月3日提出,经论证后中央 批准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是 我国高科技发展的第一个全面、规范、长 期的系统计划,有力协调和推动我国高新 技术的发展。
历史(必修三专题五)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修三专题五:2、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一、选择题1.(2012年1月台州市期末14题)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
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
”这种“传统制度”是指A.高考制度 B.九年义务教育制度C.高级职称评定制度 D.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2.(2011年9月汕头市四校联考21题)1983年国庆节前夕,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中学题词“三个面向”。
“三个面向”的实质是A.通过教育的发展提高国家和民族的竞争力B.教育的发展要适合中国的基本国情C.教育的发展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D.教育的发展需要具有超前性和国际性3.(2012年1月佛山一模16题)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下列历史教育目标,分别颁布于1904年、1912年、1936年和1956年。
其中1912年的是A.“多讲本朝仁政,俾知历圣德泽之深厚,以养成国民自强之志气,忠爱之性情”B.“了解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C.“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D.“特别说明其(指中国)历史上之光荣,及近代所受列强侵略之经过,与其原因,以激发学生民族复兴之思想”4.(2012年1月杭州市一模15题)1977年8月4日,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全国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恢复中断的高考制度。
1977年恢复高考①是“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②有利于社会的公平竞争③有利于人才的选拔④是“文化大革命”后拨乱反正的重要标志之一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5.(2012年1月惠州调研18题)右图为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报考与录取人数变化示意图。
图中1977年反映的现象与其他年份相比,最能说明的问题是A.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B.当时我国经济建设需要大量人才C.“文革”对高等教育破坏严重D.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6.(2011年12月济南月考34题)20世纪以来,中国历代政府都非常重视中学历史教育。
江苏省太仓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教案专题五_第一节 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专题五·第一节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教案【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导入】据陆定一回忆说:“曾经一位当过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副部长的老同志,知道了苏联的巴甫洛夫学说之后,要改造中国的医学。
他说:‘中医是封建医,西医(以细胞病理学者微尔和的学说为主)是资本主义医,巴甫洛夫是社会主义医。
’我想在这样的认识指导下,当然就应该反对中医和西医,取消一切现在的医院,靠巴甫洛夫的药(只有一种药,就是把兴奋剂和抑制剂混合起来,叫‘巴甫洛夫液’)来包治百病。
”结合材料谈谈在当时学术研究中存在的什么倾向?你认为如何才能合理解决?【学习新课】一、“双百”方针提出(一)、国际因素: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云谲波诡,苏联和东欧发生了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特别是1956年2 月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召开,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进一步坚定了中国决策者们冲破苏联模式的决心,加快了寻找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步伐。
国内因素:从1953年开始,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了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剥削制度即将被消灭,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就必须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因此在这一年年初,中共中央召开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
周恩来代表党中央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
指出:知识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知识分子参加。
六年来,中国知识界的面貌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80%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积极拥护或能够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拥护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的在会主义劳动者。
他们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一支伟大的力量。
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三同步:专题五专题整合
专题五专题整合一、知识结构认读[认读要领]三大领域:现代中国的教育、文化、科技三大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至“文化大革命”前,十年“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新时期二、重大历史线索新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文化大革命”(1949—1966年)①文化事业方面,党中央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文艺创作获得大丰收,文学作品、电影戏剧等作品较多。
②教育事业上,党中央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等方针,中国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③科技事业上,党中央制定“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等方针,取得了巨大成就。
(2)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①文化事业上,“双百”方针遭破坏,出现文化凋零局面。
②教育事业上,党中央发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和“教育革命”,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出现“文化断层”、“人才断层”局面。
③科技事业上,一部分科学家排除干扰,取得了一定成就,如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等。
但总的来说,科技事业严重受挫,中国与发达国家差距拉大。
(3)第三阶段: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①文化体育事业方面,邓小平提出“二为”方向,恢复“双百”方针,中国文化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春天,如设立各种文化艺术奖项(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等);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②教育事业方面,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党中央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完善教育立法。
中国教育事业成就斐然,实现“两基”,中等职业教育、高中教育、成人教育得到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体系。
③科技事业方面,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中国实行“科教兴国”战略,科技事业再上新台阶,如国防科学技术领域里的“一箭多星”技术,空间技术领域里的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神舟”系列宇宙飞船发射成功,信息技术领域里的巨型计算机系统,生物工程领域里的基因测序等。
三、题型应用体验历程、顺序类选择题【题型解读】1.从选取的素材看:多以历史时间、历史事件形式呈现。
2016_2017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无产阶级革命家1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__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课件
中。
讲 课堂讲义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
提示:
(1) 经济前提:工业革命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
速发展,另一方面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 生产社会化 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日益暴露,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之间矛盾激化,工人运动发展。 (2) 阶级基础: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法国里昂工人起 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为代表的工人 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独立的工人运动需要科学理论作指导,也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 材料二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斗争还处在自发阶段,斗争
手段是捣毁机器;材料三反映了无产阶级的斗争已进入自觉阶
段,工人运动开始和社学社会主义产生
的条件。
练 高分跨栏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下列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 验有密切关系( A.美英法 C.美法德 解析: 社会主义。 答案: D ) B.英法俄 D.英法德
(2) 把反对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斗争,看作是“武
器的批判”。
2.表现 (1) 支持工人运动: 1848 年,巴黎工人冲进王宫,推翻了 布鲁塞尔 的马克思和恩格斯 路易 ·菲力浦国王的统治,正在 __________ 坚决支持工人的行动。 (2) 组 建 新 机 构 : 马 克 思 、 恩 格 斯 在 巴 黎 组 成 共产主义者同盟 新的中央委员会,开展革命活动。 _________________ (3) 领导柏林革命:柏林爆发革命,马克思与恩格斯与同 盟成员秘密回到德国,直接领导和参加革命斗争。
奠定了阶级基础。
(3) 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创立提供了直接的思想来
人民版历史必修三 课后习题答案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百家争鸣【自我测评】“六经”包括哪些内容?答:《诗》、《书》、《礼》、《乐》、《易》、《春秋》。
【材料阅读与思考】阅读《商君书。
更法》中的这段话,思考以下问题: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对于推行改革有怎样的意义?答:他认为如能强国利民,可以不法古,“不循其礼”。
反驳了“法古天下,循礼无邪”的守旧观点,大胆破除传统的禁锢,从而促使秦孝公确定变法图强的决心。
2、商鞅既然批评效法古人,为什么在论辩中仍然要以古人事迹作为驳斥对方的依据呢?答:商鞅在论辩中所列举的古人的事迹,都是古人不因循先人的典型事迹。
另一方面,商鞅也说明我们民族尊古的传统有十分强大的文化影响力。
二、儒学的兴起【自我测评】汉代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反映了怎样的文化趋势?答:反映了儒学地位提升,统治者注重儒学教育的文化趋势。
【材料阅读与思考】答:先对文中两段史料关于“焚书坑儒”的态度进行阐述与分析,然后再阐明自己对这一事件及其影响的看法。
注意“焚书坑儒”事件发生的特殊背景,以及儒学在秦灭亡的历史过程中的作用。
三、宋明理学【自我测评】概括比较朱熹和王守仁对待人生修养的不同点。
答:朱熹主张人不能随心所欲。
王守仁主张天道自在人心,恶由人心而生,善也由人心而生。
【材料阅读与思考】我们应当怎样理解王阳明所说的“良知”?答:“良知”的说法,出自孟子。
王守仁借用“良知”一词,又指出“良知即是天理”“良知”就在人心中,不需要向外探求。
四、明清之际的思想活跃局面【自我测评】列举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基本思想。
三者在本质上的区别的共同点是什么?历史影响如何?答:黄宗羲: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主张君臣平等;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提出限制君权。
经济上,认为工商皆本。
顾炎武: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学术上,提倡经世致用。
王夫之:政治上,循天下之公;哲学上,发挥古代“气一元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观史。
2016-2017学年人民版必修三 专题五 二 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案 (2)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课标要求: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兴起的有关史实,认识新中国确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并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了解“文革”中“教育革命”的史实,认识“文化大革命”给教育带来的巨大破坏,造成“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的严重损失。
了解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伟大成就,联系现实分析“科教兴国”战略的伟大意义;了解教育事业发展的有关法律文件。
(2)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运用历史图片、影视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将理性分析与感性认识相结合,引导学生归纳整合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较“文革”时期教育的破坏,新时期教育的繁荣,明确认识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局势作保障,而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科教兴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由之路。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重点: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及方针;“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及伟大意义;新时期“依法治教”;新时期教育发展成就。
难点: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系。
教学建议:(1)“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兴办”一目,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认真阅读,从总体上宏观概括开基创业17年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有力措施,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概括、记忆等一系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通过资料回放,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人民政府在所有学校进行的一系列做法。
引导学生分析“新中国17年教育与旧中国教育发展的比较”表格,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新中国17年教育取得的重大成就。
(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目,这一目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较多,可以事先让学生搜罗充分的信息资料,结合教材内容,设计问题:文革期间教育受到极大破坏,你有没有资料可以拿出来讲一讲(比如,看过的历史材料,自己家的老一辈讲过的或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具体的经过只需要依据教材阐述即可,在阐述时,可以借助一些图片、文字或影视资料,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5
(一)废除旧的教育制度1、背景:(1)新中国的成立,人民政府对教育的重视。
(2)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2、措施:改造旧教育、旧学制,调整各级学校。
3、结果:顺利完成了从双半社会的教育向新民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
(二)建立新的教育制度1、教育方针:(1)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
(2)毛泽东: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3)刘少奇:提出全日制学校、半工半读学校“两种教育制度”。
2、教育性质:1954年一届人大通过宪法确定新中国教育的性质是为人民服务。
3、主要成就:(1)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学前教育、大中小学及成人教育、全日制教育、业余教育和半工(农)半读教育共同发展。
(2)奠定了中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基础。
(3)培养了一批大新生骨干力量。
二、“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一)主要表现1、上山下乡:各地大中学校纷纷“停课闹革命”。
1968年经毛泽东批示,全国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2、“教育革命”:各地开展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各级学校实行“开门办学”,建立校外学工、学农基地。
3、高考制度废止:1970年各级高等学校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废止了高等学校的升学考试制度。
(二)主要危害: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一)背景1.教育界拨乱反正(1)平反冤假错案,教育工作者获得新生;(2)1977年恢复高考;(3)建立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2.“三个面向”战略(1)提出:1983年,邓小平提出。
(2)内容: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3)意义: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
3.“科教兴国”战略(1)原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动力;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在于培养人才;教育是培养科技人才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一、内容及其解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指的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三专题五第一节的内容,其核心是双百方针的提出与贯彻发展,理解它关键就是要结合建国初期、文革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相关背景史实,正确认识双百方针的正确性及实践意义。
学生已经初步学过通史中的相关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就是在此基础上的补充和发展。
由于本课内容涉及内容不是经常考查的内容且与也容易理解,所以是本学科的次要内容。
教学的重点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及实践发展,解决重点的关键是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其提出的必要性及其在实践中情况理解其思想的正确性。
二、目标及其解析
1、教学目标:
(1)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
(3)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2、目标解析:
(1)知道“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及其意义就是指要要了解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和大经济建设逐步展开后,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提出双百方针,在学术问题和艺术领域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2)了解“文化大革命”对文化艺术摧残的史实就是要通过文化大革命对文艺的摧残,认识到双百方针的正确性,从而理解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改革开放后文化艺术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就是要理解双百方针与二为方向的实行,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指导思想,能够推动文化事业走向新的繁荣。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学生还缺乏历史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可多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要充分运用教材好课本的内容和资料,指导学生阅读、思考,其中关键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学会学习。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在相应的流程中放映幻灯片
五、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新中国文化事业繁荣的原因?出现曲折的原因?
设计意图:唯物分析特定时期文化现象出现的各种因素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总结归纳
繁荣原因:
(1)社会环境的变化
政治变化: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民主政治。
经济变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逐步展开。
(2)文化工作者的辛勤创作
(3)双百方针的提出
遭遇曲折的原因:
政治上的“左”倾错误波及意识形态领域,以阶级斗争的观点看待学术问题、文艺问题;
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不够完善;
文艺界的派别之争影响了“双百”方针的贯彻;
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产生了消极影响。
问题1: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目的及意义
设计意图:重点掌握双百方针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如下:
背景:必要性: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需要;解决意识形态中矛盾的需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需要。
可能性:知识分子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内涵:艺术领域实行百花齐放;学术领域实行百家争鸣。
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意义:是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例题一:20世纪50年代,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的陆定一曾强调:“我们所主张的……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意见的自由。
”这里他是在阐释(A)
A.“双百”方针 B.阶级斗争学说
C.过渡时期总路线 D.“二为”方向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及“独立思考的自由”判断,这是强调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即“双百”方针。
问题二: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文学艺术创作相关内容谈谈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特点?
设计意图:结合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背景分析文艺特点
师生活动: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1)内容上提倡“向时代学习,向人民学习”,热情讴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
(2)在文艺创作方针上,中共中央提出”双百”方针
(3)文学艺术作品创作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高潮
问题三:概括文革中文艺事业遭到摧残的表现及主要原因?
设计意图:了解文革中文艺事业情况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如下:
表现:(1)优秀文化典籍遭破坏,国家文物遭摧残:
破四旧(旧思想、文化、风俗、习惯)
(2)优秀文艺人士遭迫害甚至迫害致死:全国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3)中外优秀作品禁演,文艺创作万马齐喑:八亿人个样板戏
原因:左倾错误泛滥,影响到文化领域
例题二:“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中只有所谓的“样板戏”一枝独秀。
按戏剧分类,“样板戏”应属于(A)
A.现代京剧 B.现代豫剧
C.现代话剧 D.现代越剧
解析:“样板戏”是在中国的“国粹”京剧基础上加工改编的,当时被称为“现代革命京剧——样板戏”。
故选A。
例题三:“文化大革命”是一个是非颠倒的年代,许多中外非常优秀的文艺作品被贴上了“封、资、修”的标签,遭到查封。
其中“修”是指(D)
A.西方的民主思想
B.三民主义思想
C.中国传统儒家思想
D.苏联当时的主流思想
解析:“文化大革命”时期,中苏关系也极为紧张,中国当时的官方称当时的苏联为修正主义国家,故称当时苏联的主流思想为修正主义思想。
问题四:通过对“双百”方针的学习,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经验教训?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
师生活动:“双百方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只有坚持这一方针,才能促进文化艺术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变式问:新中国文学艺术事业发展的经验教训?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允许文艺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坚持正确的文艺创新思想;要勇于艺术创新。
本课小结
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成为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
文革使中国文艺事业横遭摧残,为人们提供了沉痛的反面教材,改革开放后,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实行,推动中国文化事业逐步走向新的繁荣。
梳理知识
提出
“双百”方针活力初现(1956年)
贯彻遭遇挫折(文革期间)
重现春天(197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