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研究

合集下载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

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班级:城规1211成员:指导老师:王勇老师目录南京都市圈规划浅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发展已经脱离了独自发展的模式,都市圏的建设成为发展城市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都市圏内城市联动及产业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南京都市圈作为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地跨苏皖两省,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南京都市圏的融合、完善与分工将极大地带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良好的牵引作用。

本研究以南京都市圈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南京都市圈目前的概况及基本特征,分析圈内各产业;其次,基于南京都市圏发展现状与规划远景,将南京都市圈与江苏省其他都市圈进行分析比较。

在此基础上,结合南京都市圈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规律,提出了优化都市圏的建议。

关键词:基本特征 产业分析 比较分析 优化建议 1.南京都市圈概述 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核心,以放射状通道为依托,吸引、辐射周边城市与区域,并促进城市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协作,带动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实施有效管理的区域。

[1] 南京都市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比较厚实的经济基础、明显的区位优势、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深厚的历史文化等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面临着严峻挑战。

区位分析 宏观区位 宏观上,南京都市圈是一个跨省城市群,地跨苏皖两省,是中国唯一的跨省都市圈,起着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地理位置特殊,城市类型丰富,是长三角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传导区域,同时在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

从中观上看,南京都市圈处于长江三角洲向西部地区推进的中枢,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都市带的一角。

南京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包含31个市辖区、8个县级市和20个县,总面积万平方公里。

同时,南京都市圈是以南京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带,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

南京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及其对现代服务业的深刻影响与对策研究

南京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及其对现代服务业的深刻影响与对策研究

通资源 ( 交通工具 、 交通设施 和交通 信息 ) 进行统一
规划 、 一 管理 、 一 组 织 、 一 调 配 的动 态 过 程 ( 统 统 统 王 培 宏 、 国光 ,0 3 回 它 是 区 域 经 济 整 体 协 调 发 展 贺 20 ) ,
・ - — —
现代 服 务 业 是 与传 统 服 务 业 相 对 的 概 念 ,指 那
现 代 服 务 业
王 可 侠 , 徽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经 济 研 究 所 研 究 员 安
2 00 3 3 5
彭 玉 婷 , 徽 省 社 会 科 学 院 经 济 研 究 所 研 究 人 员 安
2 0 5 303
近年 来 , 南京 都 市 圈逐 渐 呈 现 经 济 、 场一 体 化 市

体 化 的发 展 格 局 。 交 通 一 体 化 的推 进 , 低 了交 易 成 本 , 速 了生 产 要 素 的 空 间 流 动 , 促 进 降 加 并
圈 内 资 源 整 合 , 进 产 业 分 工 和 协 作 , 南 京 都 市 圈 现 代 服 务 业 的 发 展 空 间 带 来 了 成 倍 的 放 大 增 给
南京都市圈交通一体 化及其对现代服务业的深刻影响与对策研究
南京都市圈交通一体化及其
对现代服务业的深刻影响与对策研究
王可 侠 彭 玉 婷
内容 提 要 “ 京 都 市 圈 ” 立 以 来 , 快 了 圈 内 交 通 的 统 一 规 划 和 建 设 , 步 形 成 了 交 通 南 建 加 初
发展格局 , 区域整体 实力提高 , 服务业快 速提升 。交
通 是 都 市 圈 快 速发 展 的强 大 支 柱 ,交 通 一 体 化 是 区 域 经 济 一体 化 的重要 载 体 。M y 19 ) 为 交 通 一 a(9 1[ 认

城市化进程中的南京交通发展战略与规划

城市化进程中的南京交通发展战略与规划

城市化进程中的南京交通发展战略与规划杨涛(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都市化进程中南京都市交通面临的挑战按照国际体会,经济发达地区的都市化进程,将以大都市为核心,依靠便利的交通网络,由内向外,由外向内,相伴着都市人口和产业功能的积聚和扩散,在不同地域层面同时并行地推进。

必须指出,南京以后的都市化进程是相伴着机动化同时进展的。

都市化与机动化的联动进展是一个互为条件、相互促进的过程。

这种联动效应既将使南京交通进展面临新的挑战和压力;同时也将阻碍甚至决定着南京以后在国家和区域进展中地位和南京都市圈的有效构建;阻碍甚至决定着南京都市进展区的健康成长与发育;阻碍着南京主城和中心区作为南京都市圈核心功能的有效发挥和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爱护和人居环境质量。

1.1 都市化与机动化的联动进展,决定着南京的区域地位和南京都市圈的有效构建从广域层面看,第一,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中国差不多加入WTO,因此,不管从国家、区域依旧南京自身进展的要求考虑,南京既有条件也有必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努力进展成为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国际化的都市。

为此,南京必须具备高水平的国际联系机动性,也即必须开创便利的客流和物流国际联系通道或平台。

其次,南京所处的经济发达的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在不久的今后向大都市连绵区进展的最重要地区之一。

以上海为龙头,南京、杭州为次中心的沪宁杭密集的城镇群,人口素养高,文化教育发达,产业层次高,外向性、相融性和互补性好,有条件也有必要形成一体化的区域协同进展模式,共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要形成如此的区域协同进展模式,除了在政策和体制上建立高效良好的区域协同机制外,构建一体化的沪宁杭快速交通网络是其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

近年来相继建成的沪宁、沪杭、沪甬、沪嘉以及宁杭等高速公路对改善本地区城镇间的交通联系,促进本地区都市间经济、产业的合作和信息、人才、资源的流淌发挥了主动作用。

尽管如此,按照国际上大都市连绵区综合交通体系的完备性、便利性、充分性和可靠性来衡量,本地区既有的和规划的交通网络还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构建高度一体化的大都市连绵区的需要。

南京都市圈工作要点

南京都市圈工作要点

南京都市圈工作要点
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1.深化南京都市圈各城市间的经济合作,促进资源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2.加强区域内的产业协同,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错位发展。

3.共同打造都市圈一体化市场,消除行政壁垒,提升市场活力。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加快建设都市圈内的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和水路交通网络。

2.完善都市圈公交网络布局,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便捷度。

3.促进交通设施的共建共享,提高综合交通的运行效率。

三、促进产业协作和转型升级
1.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加强科技创新合作,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3.鼓励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提高整体竞争力。

四、加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
1.共同制定都市圈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加强环境污染的联防联治。

2.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推广清洁能源,降低能耗和排放。

3.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五、促进公共服务共享
1.加强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对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3.促进人才流动和培养,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

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打破行政壁垒,推进区域内的体制机制创新。

2.加强政策协同,促进政策资源的整合和优化。

3.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七、加强规划实施和监测评估
1.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时间表,明确责任分工和任务目标。

2.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对各项工作进行跟踪评估和督促检查。

交通一体化视角下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协同发展研究

交通一体化视角下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协同发展研究

第28期2023年10月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No.28October,2023基金项目:芜湖职业技术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合肥 南京双都市圈协同发展机制研究;项目编号:wzyrw202242㊂作者简介:章蕾(1994 ),女,安徽铜陵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㊂交通一体化视角下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协同发展研究章㊀蕾(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安徽芜湖241003)摘要:推进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协同发展,是实现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举措㊂文章以交通一体化为视角,从公路交通协同㊁铁路交通协同㊁水路交通协同3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对南京-合肥双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和比较㊂结果表明,南京都市圈交通协同程度较高,合肥都市圈相对较低,南京-合肥双都市圈交通协同程度尚可,但仍存在都市圈之间没有列车互通㊁铁路班次密度较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一体化机制,健全都市圈通勤交通网,打造立体交通网络㊂关键词:交通一体化;都市圈;协同发展中图分类号:F061.5㊀㊀文献标志码:A0㊀引言㊀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为国家战略,事关我国发展大局,都市圈的协同发展则是助推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一环㊂2019年出台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合肥都市圈协同发展㊂要实现都市圈之间的协同发展,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2021年,由安徽省和江苏省联合印发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进一步指出,江苏㊁安徽两省要在基础设施等方面共同发力,推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㊂基于此,本文在交通一体化视角下,以南京-合肥双都市圈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发展现状,分析两大都市圈之间以及都市圈内部的协同情况,探究未来该区域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的现实路径,从而为南京-合肥双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提供政策参考㊂1㊀国内外研究现状1.1㊀都市圈协同发展概念㊀㊀ 都市圈 的概念是由法国地理学家Gottmann [1]于1957年在研究美国东北部城市时提出的㊂此后,国内外学者对都市圈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内容㊂Meijers [2]指出,都市间关系的本质是协同,并且都市圈通过协同能够产生大于个体参与者之和的协同效应;陆军等[3]认为都市圈协同创新发展是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一体化的新着力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实践价值;解学梅等[4]对都市圈协同创新演化研究进行了综述,结果表明,都市圈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协同㊂综上所述,都市圈协同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㊂1.2㊀都市圈协同发展研究视角㊀㊀都市圈的早期研究文献多侧重于内涵演化进程和空间结构方面,如高汝熹等[5]在1990年就指出,城市经济圈是以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为中心,通过经济辐射和经济吸引,带动周围城市和农村,以形成统一的生产和流通经济网络,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经济中心作用的场所㊂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对都市圈的研究逐渐延伸到都市圈协同发展理论[6]㊁动因[7]㊁影响因素[8]和实现路径[9]等方面㊂1.3㊀都市圈协同发展研究方法㊀㊀学者们采用了管理学㊁统计学㊁地理学等多学科方法研究都市圈协同发展,具体包括管理学中常用的多指标评价方法㊁统计学中常用的面板数据模型法㊁地理学中常用的空间自相关模型以及引力模型等㊂主要文献包括:杨立等[10]在DPSIR 框架模型基础上从驱动力㊁压力㊁状态㊁影响和响应5个子系统初选评价指标,确定了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对苏锡常都市圈的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效应进行评价;郑志丹[11]通过构建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京津冀㊁长三角和珠三角47个城市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从金融聚集的 吸附效应 和 溢出效应 视角探讨三大都市圈经济发展失衡的深层次历史原因及未来发展方向;陈晓华等[12]综合运用城市引力模型㊁优势流分析法㊁场强模型及ArcGIS空间分析工具,分析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区域空间联系格局㊂1.4㊀都市圈协同发展研究区域㊀㊀世界上最著名的都市圈为纽约㊁伦敦㊁东京㊁巴黎及北美五大湖5大都市圈,国内外学者对以上区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㊂近年来,我国主要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成了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如长三角㊁珠三角和京津冀,随着研究尺度的不断细化,这些区域内部又涌现出小型的都市圈,如长三角区域的合肥都市圈㊁南京都市圈等㊂大量学者针对单个都市圈的协同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13-14],部分学者针对不同都市圈进行了比较研究,如苏黎馨等[15]把京津冀区域与国外大都市圈进行了比较研究㊂虽然对不同区域的都市圈协同发展研究已经很丰富,但目前研究中,鲜有学者把邻近的两个都市圈看作一个研究整体,探讨他们的协同发展情况,因此,本项目选择南京-合肥双都市圈为研究对象,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当前研究的不足㊂2㊀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2.1㊀研究区域概况㊀㊀研究区域包括南京都市圈和合肥都市圈,具体包括南京㊁镇江㊁扬州㊁淮安㊁芜湖㊁马鞍山㊁滁州㊁宣城㊁合肥㊁淮南㊁六安㊁蚌埠12个城市㊂2.2㊀数据来源㊀㊀研究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2022“㊁‘安徽省统计年鉴2022“㊁各地市统计年鉴㊁中国铁路12306网站()㊂3㊀都市圈交通协同发展水平评价3.1㊀指标体系构建㊀㊀考虑到客运和货运的现实需求,在都市圈的研究尺度下,选取3类主要的交通方式:公路交通㊁铁路交通和水路交通协同作为一级指标,进而确定二级指标,构建都市圈交通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㊂下文对二级指标进行简要说明㊂表1㊀都市圈交通一体化评价指标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公路交通协同公路密度/km㊃万km-2高速公路密度/km/万km-2铁路交通协同城际铁路互通系数城际铁路班次密度铁路一小时可达率/%水路交通协同水路货运量/万t水路货运量年增长率/%3.1.1㊀公路密度公路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所拥有的公路长度,公路密度越高,交通情况越便捷,有利于促进都市圈内部以及都市圈之间的协同联动㊂3.1.2㊀高速公路密度高速公路密度是指单位面积所拥有的高速公路长度,高速公路相比其他公路,具有快速便捷的优点,在联通城市与周边城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㊂3.1.3㊀城际铁路互通系数城际铁路互通系数反映了都市圈内各地级市之间铁路系统的联通情况,从而衡量都市圈铁路交通的协同水平,计算公式为:城际铁路互通系数=都市圈内已有铁路列车互通的城市组合数量/都市圈内所有城市组合数量㊂3.1.4㊀城际铁路班次密度城际铁路互通系数反映的仅是 是否互通 的问题,但无法反映班次的多少,若班次过少,其便捷程度都会大打折扣,因此,选用城际铁路班次密度来反映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开行列车班次的数量,计算公式为:城际铁路班次密度=都市圈内各城市之间开行的列车总班次/都市圈内已有高铁互通的城市组合数量㊂3.1.5㊀铁路一小时可达率铁路一小时可达率是指都市圈中1h内可以互通的城市组合数量与所有城市组合数量的比值,是衡量区域交通协同的重要指标㊂3.1.6㊀水路货运量考虑到水路是货物运输的重要方式,选取水路货运量作为水路交通协同的指标,水路货运量越高,该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程度越紧密㊂3.1.7㊀水路货运量增长率受到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部分城市的水路货运量较低,水路货运量增长率指标可以更客观地反映其水路交通协同的进展程度㊂3.2㊀都市圈交通协同评价结果分析㊀㊀根据上述指标,收集各城市2021年度指标数据,进而得到南京都市圈㊁合肥都市圈以及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公路交通㊁铁路交通以及水路交通协同评价结果㊂合肥都市圈的公路密度大于南京都市圈以及南京-合肥双都市圈,说明合肥都市圈内部路网结构更加完整,但南京都市圈的高速公路密度更高,与周边城市的互联互通程度更高,中心城市圈的辐射作用更佳(见图1)㊂‘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00km/万km2,目前,南京都市圈离目标较近,预计可超额完成目标,南京-合肥双都市圈还有一定的差距,合肥都市圈差距较大㊂图1㊀公路交通协同情况㊀㊀南京都市圈城际铁路互通系数㊁班次密度以及一小时可达率均较高,都市圈内仅有滁州和淮安没有互通列车;合肥都市圈内滁州和淮南,滁州和六安,马鞍山和淮南,马鞍山和六安没有直达列车,有待进一步提升互通系数;从双都市圈的维度看,南京都市圈和㊀㊀合肥都市圈的联系较为紧密,中心城市合肥和南京每天的列车班次总数高达119车次,列车互通程度较高,但部分城市班次较少,无法满足跨区域通勤需求㊂三分之一的城市之间通过铁路1h 内可达,为跨区域通勤㊁旅游出行等提供了有力支持(见图2)㊂图2㊀铁路交通协同情况㊀㊀南京都市圈的水路货运量高于合肥都市圈,但增长率不如合肥都市圈,而南京-合肥双都市圈的货运量和增长率都是最高的,也从侧面说明加强都市圈之间的联动有助于形成集聚效应,未来可以继续深入推进安徽㊁江苏港口资源的整合,推动港口群高质量协同发展(见图3)㊂图3㊀水路交通协同情况3.3㊀推动都市圈交通协同发展建议3.3.1㊀进一步完善交通一体化机制从政策㊁标准等方面出发,进行交通一体化机制改革创新,确保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共建更加健全的协同发展机制,具体包括城际铁路㊁轨道交通的一体化运营机制㊁港口运输一体化运行机制等㊂3.3.2㊀进一步健全都市圈通勤交通网统筹推进公路㊁铁路㊁水路交通协同发展㊂公路方面,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优化高速公路结构,实施打通高速公路待贯通路段专项行动,逐步实现相邻城市间高速公路直连㊂铁路交通方面,以城际铁路㊁市域铁路㊁城市轨道交通等为骨干,实现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内城际铁路互通系数达到100%,打造都市圈1~1.5h 通勤圈㊂水路交通方面,有序推进支线航道建设,集约节约利用通道㊁线位等资源㊂3.3.3㊀进一步打造立体交通网络由于滁州㊁芜湖和马鞍山同时属于合肥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他们作为连接两大都市圈的绝佳枢纽,需要进一步打造建设立体交通网络㊂未来 滁马芜 应当成为南京-合肥双都市圈之间的 黄金桥梁 ,通过交通互联互通,进一步促进两地的产业融合和经济发展㊂4 结语㊀㊀长三角一体化作为国家战略,重要性不言而喻㊂南京都市圈及合肥都市圈作为长三角区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其协同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㊂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实现协同发展的重要前提,为后续公共服务协同㊁产学研协同等夯实了基础㊂江苏和安徽应充分把握区域优势,在公路㊁铁路以及水路等方面同时发力,共同构建 通 畅 快 的现代化交通体系,为推进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协同发展增添动能㊂参考文献[1]GOTTMANN J.Megalopolis or the urbanization of the northeastern seaboard[J].Urban Planning International, 1957(3):189-200.[2]MEIJERS E.Polycentric urban regions and the quest for synergy:is a network of cities more than the sum of the parts?[J].Urban Studies,2005(4):765-781.[3]陆军,毛文峰,聂伟.都市圈协同创新的空间演化特征,发展机制与实施路径[J].经济体制改革,2020 (6):43-49.[4]解学梅,刘丝雨.都市圈中观视角下的协同创新演化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3(2):68-75. [5]高汝熹,阮红.论中国的圈域经济[J].科技导报, 1990(4):8-12.[6]陆军.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J].人民论坛,2020(27):54-57.[7]王浩,李新春,沈正平.城市群协同发展影响因素与动力机制研究 以淮海城市群为例[J].南京社会科学,2017(5):17-25.[8]魏丽华.城市群协同发展的内在因素比较:京津冀与长三角[J].改革,2017(7):86-96.[9]贠兆恒,潘锡杨,夏保华.创新型都市圈协同创新体系理论框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6(1):34-39.[10]杨立,黄涛珍.DPSIR框架下都市圈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效应评价模型构建及综测 来自苏锡常都市圈的经验证据[J].学术论坛,2019(6):41-53. [11]郑志丹.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金融聚集的溢出效应 基于长三角㊁珠三角空间面板的对比分析[J].经济管理,2016(3):33-44.[12]陈晓华,吴仕嫱.南京-合肥双都市圈区域空间格局研究 基于城市流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 2021(11):35-44.[13]郜俊成,彭佳,徐闯闯.一体化趋势下的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构建研究[J].城市公用事业,2018 (5):41-47.[14]胡艳,胡子文.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背景下合肥都市圈一体化水平研究[J].山东财经大学学报,2021 (1):36-48.[15]苏黎馨,冯长春.京津冀区域协同治理与国外大都市区比较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2019(1): 15-25.(编辑㊀何㊀琳)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Nanjing-Hefei dual metropolitan are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portation integrationZhang LeiWu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uhu241003 ChinaAbstract Promot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Nanjing-Hefei dual metropolitan area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achiev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Delta.The article takes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portation integration and constructs an indicator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highway transportation coordination railway transportation coordination and waterway transportation coordination to measure and compare the level of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Nanjing-Hefei dual metropolitan area.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gree of transportation collaboration in the Nanjing metropolitan area is relatively high while the Hefei metropolitan area is relatively low.The degree of transportation collaboration in the Nanjing-Hefei dual metropolitan area is still acceptable but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such as lack of train interchanges between metropolitan areas and low railway frequency density.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transportation integration mechanism improve the commuting transportation network in the metropolitan area and create a three-dimensional transportation network.Key words transportation integration metropolitan area collaborative development。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打造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打造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

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打造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公布日期】2022.08.14•【字号】•【施行日期】2022.08.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发展规划正文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印发《关于打造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的实施意见》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以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快建设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力推进南京交通运输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省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展现新作为,为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提供支撑和保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市第十五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为目标,聚焦“国际化”“一体化”“现代化”,提高国际扇面联通水平,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增强国内扇面辐射能力,构建保障区域经济发展的链接枢纽;提升交通发展软实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支撑建设人民满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典范城市,打造通达全球、衔接高效、功能完善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为全省乃至全国现代化发展大局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坚持国际视野。

聚力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联动上海、杭州共建长三角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全面提升链接全球能力,保障资源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

对标国际先进城市,全面提升南京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坚持系统观念。

聚力建设高能级辐射的国家中心城市,提升国内扇面辐射能力,全方位融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统筹港口、高铁、机场、高速公路和城市内部交通等建设,更好发挥在南京都市圈、长三角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

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21世纪的钟声就要敲响!面向新世纪,南京城市交通应如何保持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高水平地满足人的出行需求和城市发展需要?这就是本次城市交通发展战略规划要回答的根本问题。

根据国际经验,今后15-20年时间将是中国城市交通发生质变的关键时期。

如果能把这期间的交通问题解决好,将会为城市将来更长远的交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以研究制定今后15-20年的交通发展战略应是整个交通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

《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主要目的是为我市城市交通的长远发展建设和管理确定整体的发展目标和思路,以确保南京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竞争力和良好的人居环境。

同时,为公共交通规划、道路网规划、停车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指明方向、提供依据。

《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主要任务是:分析我市交通发展现实基础及未来面临的挑战;研究未来城市交通总体态势及其影响;明确城市交通发展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及战略政策与措施。

一、现实的基础与新世纪的挑战??要制定面向21世纪的南京城市交通发展战略,首先必须认清南京城市交通发展的现实基础及未来面临的挑战。

1.现实的基础(1)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水平显着提高,改革和管理力度加大,交通状况基本正常改革开放20年来,尤其在“三年面貌大变”中,政府突出以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我市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水平和供应能力显着提高。

与此同时,市政府加大了道路交通综合整治力度,加强了对城市公共交通的投入和体制改革,均起得了明显成效。

在国民经济和交通需求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城市交通运行状况保持基本正常。

(2)机动化水平低、增速快,出行个体化趋势突现,供需平衡是暂时的、低水平的目前,我市机动化水平还较低,但是车辆增长率较快,车辆增速始终高于道路增长。

我市目前的道路交通供求平衡是一种暂时的、低水平上的平衡。

1997年与1986年两次居民出行调查相比表明,南京市居民出行个体化趋向十分明显。

由此而造成道路使用效率降低,道路负荷加大。

南京城市交通出行的现状分析与优化

南京城市交通出行的现状分析与优化

南京城市交通出行的现状分析与优化第一章、引言南京作为江苏省的省会城市,是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也是一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南京的交通状况也变得越来越拥堵。

尤其是在高峰期,道路上的车辆、行人和自行车等交通工具的混杂使得南京市的交通问题不断恶化。

第二章、南京城市交通出行的现状分析2.1 交通瓶颈南京的历史城区,存在着狭小的街道和巷道,这些道路本身就不适合大流量的车辆和人流。

加上现在的汽车保有量和人口的增加,南京市内的道路就显得越来越拥堵,进出城的公路和铁路也存在着瓶颈难题。

2.2 交通安全隐患南京市交通压力大、道路狭窄,而市民的交通安全意识普遍不高,存在着违章驾驶、不按规定行驶、闯红灯、酒后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这些行为给行人和车辆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也使得城市交通问题进一步恶化。

2.3 公共交通问题南京市公共交通系统的运行效率较低,交通容量不足,线路不足,不便捷,车辆老化,有效期较短、不频繁、不准时、不连贯等多种问题。

市民对公共交通不满的情绪越来越高涨。

2.4 道路建设与管理体制不完善南京市各区县的道路绿化、道路管理、交通安全等方面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尚未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

有些施工工地和商铺堆放杂物等看似小问题,都会影响到整个城市交通的畅通。

第三章、南京城市交通出行的优化建议3.1 优化交通瓶颈区南京市政府可以通过改建道路、拆迁老旧小区、限制车辆保有量等措施来疏通交通瓶颈区。

3.2 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南京市政府可以开展交通安全宣传,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文明驾驶和骑行意识,建立行人专用通道,并且完善市内交通监控体系,提高安全管理的效率。

3.3 加强公共交通建设南京市政府可以着重加强公共交通的建设,包括线路建设、车辆更新、票价优惠等。

并且可以推动“公交优先”政策,增加公交道路专用线,优化公交站点位置,并建立涉及多个交通方式的深度联运体系。

3.4 完善管理体制南京市政府应建立完善的道路绿化、道路管理、交通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体制。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
南京都市圈位于江苏省南部,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为了推动南京都市圈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份综合规划,包括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

首先,南京都市圈可以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来实现高效发展。

可以在南京市内建设中心城区,打造国际化的商业、文化和旅游中心。

在周边地区,可以发展现代农业和生态旅游,以提升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

其次,要加快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南京都市圈的交通、水电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可以加快建设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方便南京都市圈各地之间的交通往来;加强水电和能源供应,保障生产生活的需求;提升通讯网和数字化设施,以促进信息交流和创新。

再次,要推动南京都市圈的产业升级,加快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

可以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育。

此外,还可以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水平。

最后,需要加强南京都市圈与外部地区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可以加强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大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可以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合作,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同时,还可以加强与国际合作,吸引外资和外商投资,推动南京都市圈与国际接轨。

总之,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应该要从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动产业升级等方面出发,加强内部协同发展,加强与外部地区的合作,推动南京都市圈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南京:综合交通体系模型

南京:综合交通体系模型
误 差 低于 1%,能够 满 足 未 来 交通 发展 战 略 测试 的需 求 , 0 同时完 整的循 环迭 代过 程使得 交通 流分 布更 加合理 。
刚起 步 时 ,南京 率先 完成 了城 市综 合 交通规 划 。基于 “ 四
阶 段 ”预测 方 法 ,首次 建 立 了 整体 交通 模 型 ,运 用T UE R B I 言 自行 编制 软件 实现 ,其基础 数据 来源 于 1 8 年 ASC语 96 的各 项社会 经济 和道 路交 通调查 。 模 型研 究 范 围包 括 六 城 区 、两 郊 区 ,面 积 10k , 5 m
交通联 系需 求分析 以及静 态 交通 需 求分析 。 出行方 式 划分
3 模 型 应 用
南 京交 通模 型伴 随着 南京城 市 交通 规划 工作 的开展逐 步 发 展 完 善 ,模 型 应 用 涉 及从 战 略规 划 到 专 项 规 划 、从
网络 到 节 点 、从近 期 到远 期 、从 宏 观 到 微 观 的 多个 范畴
规划 方案 的测试 。
离与 各 出行 方式 比重 的关 系 曲线 进行 方 式划 分 ,交通 分配
方法 采用 动 态多 路径 ( 非平 衡分 配) 交通 分 配模 型 。交 通模 型 主 要用 于 道 路 网规 划 方 案的 评 价 以 及公 交线 网 的布 局
优化。 2 发展阶段 (9 6 2 0 ) ) 19 1 0 1
测 、交 通分 配与 网络规 划 三部分 。根据 出行 目的 、出行距
范 围包含 整个南 京市 区f 六合郊 区除 外) ,面积 约3 4 m , 9 z 6 k
共划分 交 通小 区7 0 。 7个 NC M 采用 常规 的 四阶 段建 模方 法 ,各 阶 段之 间相 互 T 反馈 。模 型综合 考虑 了社 会 经济 、交 通拥挤 、道路 收费 等 因素对 出行分布 及方 式选 择的影 响 ,模型 结构见 图4 。 NC M 整体 由地 理 信息 软 件( c S 、专 业模 型 软件 T ArGI) (MME3 、数 据 处 理 软 件( x e) 同架 构 ( 图5 ,完全 E /) E c1 共 见 ) 实现 程式化 ,方便 了交通 模 型系统 的 维护 、更新 以及 多 种

南京城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南京城交通发展战略研究

南京城交通发展战略研究前言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是中国六大古都之一,也是长江下游地区最大的城市。

南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都占有一定的地位,其交通发展也一直备受瞩目。

本文将探讨南京城交通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战略。

现状分析南京的交通发展已有一个相对成熟的基础。

南京市内交通主要由公交车、地铁、出租车和自驾车等构成。

其中,最常用的是公交车。

南京有两个地铁线路,分别是近郊线和宁天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地铁出行。

而在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方面,南京紧邻长江和沪宁高速公路,这些输送线路为南京的交通建设创造了便利条件。

此外,随着高铁的开通,南京也成为了长三角地区的一个交通节点,高铁枢纽为南京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未来发展战略未来南京的交通发展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 城市内交通发展尽管南京的公交系统相对完善,但公交车辆数量和路线覆盖范围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应该加强与地铁的连接,同时建设更多换乘点。

此外,南京还应着重发展自行车交通系统,这对于在城市里环保出行是一项重要的选择。

2. 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南京紧邻长江和沿海地区,是“长江-海运联运”战略的交通枢纽城市之一。

完善城市周边的高速公路网和高速铁路网,则成为南京未来发展的趋势。

特别是与周边城市之间铁路交通的互联互通,是南京未来发展的核心。

3. 推进无人驾驶技术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人驾驶技术在日常生活和交通出行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无人驾驶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交通事故风险,还可以缓解交通拥堵。

未来南京也应该积极推进无人驾驶技术的创新研发和应用。

南京作为长三角地区的一个重要节点城市,交通建设和发展的战略意义十分重大。

在城市内交通、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建设以及无人驾驶技术等方面,南京都拥有众多的发展机遇和潜力。

相信到未来,南京在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创新驱动下,一定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成就。

新型城镇化下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3-南京

新型城镇化下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3-南京

城市 发展 特点
城市规模
中等城市规模出现 城市半径:10km~20km
城市沿交通线呈现带状单侧发展 出现“码头城市”
城际性交通 加强,影响工 业的集中和市 场的扩展,工 业和城市主要 沿海、沿江分 布。
城市形态
1.1. 2内河时代
2、内河运输时代
1.1三要素发展历史沿革
点-轴式结构
芜湖:沿江、湖发展
航空时代 高铁时代
19世纪出现 “车站城市”
3 铁路运输时代
18世纪,此时 的城市形态为 “码头城市”
18世纪,此时 的城市为 “港口城市”
2 海运港口运输时代
交通枢纽组织城市 空间时代的来临!
1 内河运输时代
从18世纪的“码头城市”到20世纪的“多中心及新城”,历史发展的轨迹证明:
1. 空间与产业、交通互动发展,产业升级、城市演进与交通系统相伴而生、相伴而行;
向“服务于整个海峡大区的商务中心”发展。
1.2.1历史沿革的基本规律
交通、产业与城镇互动的双维视角
1、纵向历史观的透视分析
1.2交通、产业与城镇的基本规律
大都市区进一步 大型化发展阶段 郊区化扩展阶段
5

城市化鼎盛时期 区域城市化阶段
城市化起步阶段

20世纪出现 “多中心及新城”
4 汽车运输时代
1.1. 2内河时代
2、内河运输时代
时间 交通 运输 特点 主要交通工具 主要交通动力 18世纪
1.1三要素发展历史沿革
木船、轮船(平均速度:10~30km/h ) 水力、人力
交通运输对城 市发展的作用
交通形态
城市化进程
水面
城市化起步
工业化进程

南京都市圈交通圈层演化特征实证研究

南京都市圈交通圈层演化特征实证研究
要 以上班 、 出差为主 . 明南京在都 市 说
圈范 围内 的经济 中心 地 位稳 固 。 但调 查 中也 发现 , 南京上班 、 来 出差 的圈内
等, 全天只有23 , 、班 都在9 点前发出。
对距 南京较近 的一些县 市发往 南 京班 次的统计 , 看出 , 宁居民呈 不难 来 较 明显 的三 峰形 式 , 高峰 时 间一 般 早 在7 2~9。之 间 , :0 : 0 中午高峰在 1 : O 2 O
表1研究范围内居 民来宁 目的比较
长假 期 间 比例 双休 期 间 比例 工作 日期 间比例 平均
5 % 49 1 .% 8 1
5O .% 2 .% 39
35 .% 2 % 04 89 % 1 % 09
注: 其他主要是就医、 就学, 占其 幺 勺

盯 : . 引
1南京周边城市居民来宁出行特 征 分析
研 究都市 圈居民来宁 的出行特征 是 了解都市 圈交通发 展水 平最直接的
特征 , 尤其表现在与都市圈核心城市
之 间交通 量大 小 、 主体 交通 工具 区别
和出行特征的差异等方面。 因此. 了解
都市 圈内每 一区域 的这 些特 征 , 以 可 方便 地判 断出所处 的交 通 圈层 . 交通
了问卷调查 . 共获得33个 有效样本 . 33 后面的研 究 主要 基于这 些数 据 。 11居 民来 宁 目的 . 南 京周边城市 居民来 宁 目的受 时 间影 响较 为 明显 , 期 间来 宁 以旅 长假 游 、 闲和 购物为主 , 休 非长假期 间在南
物 、 闲 的比例 上 升 。 休 此外 . 总体来看 , 南京 的居 民主 来
居民很多并不能 当日往返 , 改而采取

南京主城区交通系统发展现状

南京主城区交通系统发展现状

南京主城区交通系统发展现状南京作为中国的历史名城,交通系统的发展一直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南京主城区的交通系统也在不断完善和拓展。

南京主城区的道路交通网络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南京市政府投资巨大,修建了一批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使得南京的道路交通密度大幅提高,交通拥堵情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同时,南京还建设了一批立交桥和地下通道,有效缓解了交通流量,提高了交通效率。

南京主城区的公共交通系统也得到了大力发展。

南京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主力军,不断扩展线网,目前已经建成了多条地铁线路,并计划建设更多的线路。

地铁的开通使得市民出行更加便捷,减少了对私家车的依赖,也减少了道路交通压力。

此外,南京还建设了一批公交专用道和公交站点,提高了公交出行的速度和舒适度。

南京主城区的自行车出行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南京市政府鼓励市民绿色出行,推行了自行车租赁系统,建设了大量的自行车道。

市民可以通过手机App随时租借自行车,方便快捷地进行短途出行。

自行车出行不仅环保节能,而且可以缓解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南京主城区的出租车服务也得到了改善。

南京市政府加大了对出租车的管理力度,规范了出租车行业,提高了出租车服务质量。

市民可以通过手机App叫车,也可以在出租车站点方便地搭乘出租车。

出租车作为一种便捷的交通工具,为市民提供了灵活的出行选择。

南京主城区还注重发展智能交通系统。

南京市政府推行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通过科技手段优化交通流量,提高交通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例如,智能信号灯系统可以根据实时交通情况自动调整信号灯的时间,减少交通拥堵。

智能停车系统可以通过车牌识别技术快速找到空闲停车位,提高停车效率。

南京主城区的交通系统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和改善。

道路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公共交通系统不断扩大,自行车出行得到重视,出租车服务质量提高,智能交通系统应用推广。

这些举措有效缓解了交通拥堵,提高了市民的出行便利性,也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南京南站交通综合体规划和设计

南京南站交通综合体规划和设计

南京南站交通综合体规划与设计摘要:本文以南京南站交通综合体为例,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对客站综合体的规划、设计和工程建设方面进行阐述和思考。

对如何建设好我国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铁路客站综合体,使之在规划设计、功能布局、交通组织方面与城市融为一体,实现交通功能和城市功能的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南京南站综合体规划设计我国铁路建设正处于迅猛发展的时期,根据规划,我国到2020年将形成以客运专线高速网为核心、快速线路为基础、城际轨道交通为补充的铁路快速客运网络,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2万km以上。

高速铁路的便捷性将为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同时必将在各大城市催生出一批集各种交通方式于一体的综合性交通枢纽。

随着京沪高速铁路的建成通车,必将对沿线城市的交通、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南京南站作为京沪高速铁路五大始发站之一,是京沪高速铁路引入南京后形成的一个集铁路客运、长途汽车、城市轨道交通、城市常规交通于一体的特大型交通枢纽综合体。

南京南站交通综合体建筑设计南京南站(图1)的铁路交通由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宁杭、宁安城际三个线路汇集组成,车站站场采用高架式,总设计规模28台28线,主要办理京沪高速铁路、沪汉蓉通道、宁杭城际、宁安城际线的始发、通过客车。

预测近期枢纽体旅客发送量4413万人/年,远期5822万人/年,最高聚集人数8000人,枢纽综合体总建筑面积达66.7万m2,其中主站房28.1万m2,无柱雨棚10.6万m2,地铁5.4万m2,城市配套市政工程22.6万m2。

南京南站是一个立体化的交通枢纽综合体,主要由地上三层(局部设有夹层),地下二层组成,地面三层标高为22.400m,为铁路高架候车层,铁路与城市共同投资的高架落客平台在该层的南侧、与铁路站房对接:地面二层(标高12.400m)为铁路站台层,功能空间由铁路进站厅、售票厅,贵宾候车室和站台组成,铁路与城市共同投资的高架落客平台在该层的北侧、与铁路站房对接;地面一层(标高±0.000m)位于高架站场与铁路桥梁的下方,中间240m范围为铁路出站厅,铁路出站厅两侧为城市配套的长途汽车站、公交车站、出租车和社会车停车场;地下一层中间部分为地铁的站厅层,站厅层两侧除布置部分铁路设备用房外,其余为城市配套的商业开发用房、换乘通道及社会车停车场;地下二层(标高-16.600m)为地铁站台层(图2~图6)。

强化南京的交通中心地位促进南京都市圈的生长发育-南京市城市与交通

强化南京的交通中心地位促进南京都市圈的生长发育-南京市城市与交通

强化南京的交通中心地位,促进南京都市圈生长发育Strengthen the Status of Nanjing as a Transport Center, Accelerate the Growth ofthe Metropolis of Nanjing南京大都市圈交通发展战略构想The Ideal Transport Planning of the Metropolis of Nanjing杨涛杨绍峰Yang Tao Yang Shaofeng摘要文章在分析都市圈形成历史必然性以及交通发展对都市圈生长的促进作用基础上,提出南京都市圈交通建设的总体设想及具体规划,最后给出都市圈交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都市圈;交通;轨道;高速公路;物流ABSTRACT On the base of analyzing the inevitability of the growth of the Metropolis and the impetus of the transpor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some general idea about the transport planning of the Metropolis ofNanjing. At last it gives some advice of the countermeasures.KEY WORDS metropolis; transport; railway; freeway; logistics作者简介杨涛,1961年生,博士,教授,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所长。

邮编:南京,210029。

杨绍峰,1970年生,硕士,南京市交通规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邮编:南京,210029。

一、背景:都市圈形成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效益最大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其中降低成本是关键,而要降低成本只有通过资源的最优配置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地域范围越大,经济效益会越好。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南京都市圈出行特征研究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南京都市圈出行特征研究

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南京都市圈出行特征研究目前国内对都市圈的研究和实践多为功能层面的研究,对都市圈地区交通需求的定量特征分析相对较少,研究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量化的特征研究和数据支撑。

文章首先梳理总结了国内外关于都市圈的基本概念及界定标准,在此基础上以南京都市圈为例,基于百度LBS数据,提出了大数据筛选应用的分析处理流程,利用大数据分析研究了南京都市圈内部的出行分布关系和交通联系特征,划定南京都市圈的辐射影响范围,并对其潜在的交通需求动因进行分析,揭示了都市圈内部交通出行的规律。

标签:都市圈;大数据;交通特征1 南京都市圈基本概况都市圈的概念最早源于美国,后来在日本被广泛应用。

然而具体界定都市圈标准目前各国或各地则不尽相同。

但主要的测度指标主包含两大类,第一类是衡量中心城市的界定标准,主要包括人口规模(或人口密度)以及城市化水平,第二类是外围地区的界定标准,主要包括到中心城市的通勤率、人口及城市化水平。

概念内涵上看,本质是一致的,是指城市发挥其职能时与周边地区所形成的种种密切联系所波及的空间范围,因此它是一个超越城市行政、景观地域的区域概念。

“南京都市圈”是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着重建设的该省三大都市圈之一,其范围锁定在南京周边100公里左右,由于驱车往来只需1个多小时,故又被称为“南京一小时都市圈”。

“南京都市圈”不是行政区划意义上的城市概念,而是一个被发达的交通网络紧密联系起来的城市群落。

其实质是以南京为中心形成一个经济区域带,在这个区域带里,大家共同发展,共同做强做大。

都市圈成员城市为南京、镇江、扬州、淮安、马鞍山、滁州、芜湖、宣城八市,总面积6.3万平方公里,2016年底常住人口3300萬人。

2 数据基础及数据计算流程以往由于交通调查技术手段的局限,以往采取的人工调查方法,费力费时,并且小样本调查结果的代表性也有存疑。

目前专业/非专业的多源交通时空数据,为交通分析及交通规划提供了新的调查手段,对获得细时间分辨率、高空间分辨率的交通数据已经成为现实。

南京市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南京市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

南京市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速猛发展,城市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交通在迎来大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的城市交通问题,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

本文是在我国城镇化、机动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分析了南京市城市交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并针对性的提出解决交通问题的策略及建议。

关键词:南京;城市交通;交通问题;策略1南京现代城市交通体系存在的问题1.1 供需矛盾突出,出行效率低虽然南京的城市道路在过去30多年间迅猛发展,但始终追不上交通需求的增长速度,“道路越建越多,越修越宽,越来越堵”的怪圈正是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的具体表现。

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大拉大了居民的出行距离,使得更多人选择机动车出行方式。

据统计,2012年南京主城区路段机动车高峰小时总交通量同比增长了3.9%,主干道平均行车延误达68秒/公里,仅为道路通行能力标准E级水平。

上下班高峰时期的城区主干道基本处于超饱和状态,严重影响了城市交通的正常运行,降低了居民的出行效率。

1.2 路网结构不合理,主城与新区间通道不足南京城区主干路系统在近年的建设中已基本形成,但与之配套的次干路和快速路等支路路网系统并未完善。

这就造成交通量过于集中在主干道,缺乏分流道路或是平行干道,部分主城区路段长时间处于拥塞状态的状况。

目前南京中心城区的规模已经基本成型,其发展格局已经受到了限制。

随着经济人口的发展,城市规模的扩大,南京周边不可避免的出现了河西、江宁、江浦、仙林等多个新区,但由于主城与新区间通道建设较为滞后,且数量不足,既影响了主城与新区之间的沟通,也制约了新区的发展。

1.3 静态交通发展滞后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南京对于城市静态交通规划一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南京目前现存的低层建筑几乎都没有配建相应的停车设施,而高层建筑的停车设施配建率也不到40%,公共停车场更是严重缺乏。

按照国际经验,城市汽车停车位应该是汽车保有量的1.2~1.3倍,而南京城区的停车位供需比约为1:3,缺口达到了70%。

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

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

南京都市圈发展现状南京都市圈是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城市群之一,由南京市及周边几个城市组成。

近年来,南京都市圈经历了快速发展,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之一。

南京都市圈在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南京市本身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景观。

随着城市的发展,南京的城市规划也在不断完善,建设了许多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和公共空间,如地铁、公园、购物中心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也为南京都市圈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南京都市圈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也是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南京都市圈内的其他城市也有着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如扬州的汽车制造、镇江的化工产业等。

这些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南京都市圈的经济增长,吸引了众多企业和人才的涌入。

南京都市圈在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南京拥有多所高水平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吸引了大量的科研人员和高端人才。

南京都市圈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和创新项目。

这些科技创新成果不仅推动了南京都市圈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科技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南京都市圈在文化交流和旅游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南京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

南京都市圈的其他城市也有着独特的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

近年来,南京都市圈加大了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的投资,举办了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和旅游推广活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和体验。

南京都市圈在城市规划、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文化交流和旅游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南京都市圈的发展为中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南京都市圈将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京都市圈综合交通体系研究一、区域交通主流向分析(一)流量、流向分析1、电信流表1-1 南京与周边各地市的通话时间(2002.3)表1-2 南京与周边各地市的人均通话时间(2002.3)表1-3南京市与周边地区的电信通话时间(2002.3)电话联系强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交通联系的需求,但它不是本专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邮件流表1-4 南京市与周边地区的邮件流量注:每袋件重约20-30公斤。

以镇、芜、扬强度最高。

3、公路交通流表1-5 南京市周边国、省道交通量流向排序为沪杭、淮安、皖北、宣州、扬州、芜湖。

表1-6南京市国、省道交通流量增长率统计表表1-7 2000年南京地区国、省干线交通流量观测数据另由于观测站靠近城市,观测交通量受城市交通影响较大。

表1-8 南京市周边公路各地车辆统计表高等级公路的外地车比例高,说明高等级公路是城际交通的主要通路。

4、公路客运流表 1-9 南京对外公路客运情况一览表表 1-10 南京到都市圈城市公路客运班线情况汇总表表 1-11 日发车次超过24次的线路去往表1-10所示城市的班车间隔低于半小时。

5、铁路旅客流拟收集资料:从南京出发经停滁州、镇江、马鞍山、芜湖的列车班次;从南京出发到达滁州、镇江、马鞍山、芜湖的车票售出数量。

表1-12 南京发车经停都市圈城市的列车班次及客运量6、航空集散流据业内人士分析,南京禄口机场的客货运输辐射范围已大大超出既定的都市圈范围,包括了常州、淮安、盐城、合肥等地区,有些地方虽建有机场,但由于航班密度低的原因还是要选择南京禄口机场。

据1998年南京禄口国际机场的调查(调查在侯机大厅进行,面向出港旅客),调查的出港旅客的构成如下表所示:表1-13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出港旅客构成一览表注:其余城市如常州、盐城、淮安等地旅客所占比例均小于1%。

要放大禄口机场的功能,除进一步扩大其影响范围外,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客货源流的强度。

(二)总体评价1、电话方面以扬、镇、马三地联系最为密切,强度达芜、滁的2-3倍;2、邮件以往镇、扬、芜的强度最大;3、公路对外交通以上海、淮安、皖北为主流向,主要公路服务水平良好;4、公路交通的增长率高达10%;5、高速公路是城际公路交通的主通道;6、对外公路客运服务水平良好,运力大于运量;7、铁路在都市圈近距离交通只处于配角地位;8、航空辐射范围大,但强度不高;9、总体说来、交通不构成对都市圈发展的制约。

二、区域客运交通模式研究(一)都市圈交通建设的目标1、都市圈对外辐射吸引包含商贸、产业、物流、人流等诸多方面,人员的大范围、高强度流动是都市圈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都市圈发展的最高阶段。

2、都市圈的核心是通勤圈,是人们日常出行较集中的区域,是在可容忍的出行时间限度内(如1小时)能够保证到达的区域,半径约50公里。

应致力建设一体化的通勤圈公共交通系统,促进城市在更大范围发展。

3、都市圈整体可以被看作为一个城市,一个覆盖范围广大的组团城市,“一个城市的感觉”是人们所期望的,也是都市圈建设应着力营造的,“一体化”是都市圈的追求和魅力所在。

为此,都市圈的交通系统必须具备两大特征:一是要快速,保证在同样时间长度范围内能够完成更长距离的出行。

二是全天候,不单要有高速公路、还要有轨道交通。

因为地域扩大后,交通方式的选择范围变窄,可选择的、全天候的交通方式才能保证都市圈交通的可靠性。

4、建立全天候、全方位、多层次、城乡一体、高质、高效的客运交通服务体系。

人的活性是都市圈活性的直接体现,而人的活性取决于可供选择的交通方式的种类、便捷程度等。

要建立高质、高效的都市圈客运交通服务体系。

现代化的都市圈客运交通服务体系应具备下述特征:全天候:在正常气象条件下,要确保畅通,在雪雾气象条件下也要能保证运转,不只是要建设公路,还要大力发展轨道交通。

全方位:要同时向十大方向辐射,各向均一。

这样都市圈的发育才能均衡,资源才能得到最有效的利用,都市圈也才能做大。

多层次:既要有市内的,也要有市郊的、市际的,既要有轨道,也要有常规公交。

多元化:既要有国家的,也要有股份的、私营的。

城乡一体:要淡化城乡的差别,使城乡交通系统连为一体。

换乘方便:要强化交通枢纽的设计,使方式间换乘方便,将换乘的时间消耗降到最少。

服务一流:以服务求生存,向服务要效益。

(二)交通方式结构研究1、不同的交通模式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资料表明,要解决现代化大城市的交通问题,机动化是方向,机动化方式中以小汽车、公共汽车、轨道交通三种方式为主。

表2-1、2-2、2-3给出不同交通模式下城市的机动化方式结构情况(近年来情况虽有变化,但基本特征没有改变)。

表2-1 部分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城市的交通方式结构情况表表2-2 部分以公共汽车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城市的交通方式结构情况表表2-3 部分以轨道交通为主要交通方式的城市的交通方式结构情况表2、典型城市的交通方式结构发展变化(1)汉城汉城的交通方式结构变化情况如表2-4所示。

表2-4 汉城的交通方式结构变化情况表汉城交通方式结构变化的最大特点是地铁交通方式的飞跃发展,这是与其大力建设地铁的一贯政策分不开的,汉城平均每年建设地铁8公里,高于常规水平(每年2公里)三倍,地铁在人们出行中所占的比例也由1982年7%增加到1995年的28%。

正是由于地铁的大发展,公交才保持住了其主导地位。

十几年间,常规公交发生了衰退,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还是以大力发展常规公交、大量开辟公交专用道为背景的。

(2)名古屋名古屋的交通方式结构变化情况如表2-5所示。

表2-5 名古屋的交通方式结构变化情况表名古屋的交通方式结构又如图2-1所示。

与东京的情况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名古屋私家车交通的大发展和包括轨道交通、出租车交通在内的公共交通方式的全面衰退。

公共汽车在人们出行中所占的比例由1970年13.5下降到1994年的5.1;轨道交通在人们出行中所占的比例由1970年39.2下降到1994年的26.1。

(3)东京东京的交通方式结构变化情况如表2-6所示。

表2-6 东京的交通方式结构变化情况表其交通方式结构变化又如图2-2所示。

图表分析表明东京的交通方式结构变化有下述特点:①轨道交通所占比例缓慢提高,25年间,比例由30%提高到42.9%,如果不考虑步行交通,比例会更高,1968年、1993年分别达到51.8、55.7;②常规公交作用不断削弱;③摩托车(二轮车)所占比例上升;④小汽车(自动车)所占比例相对稳定。

相对稳定成熟的交通方式结构是以其宏伟的轨道交通规划和不断的建设为基础的,东京规划的地铁网密度能使任何地点到轨道交通车站的距离不超过1km。

(4)大阪表2-7 大阪的交通方式结构变化情况表1970年到1997年,轨道交通所占比例分别为67%、58%。

东京、大阪的轨道交通出行比例长期稳定在50%-60%,汉城、名古屋的轨道交通出行所占的比例也达30%。

常规公交的衰退和轨道交通的高比例是共同特征。

3、南京都市圈交通方式结构发展方向(1)在高密度大城市交通量比较集中,而道路交通设施供应却十分紧张。

因此,小汽车的大力发展会导致交通拥挤的增加,常规公交会因为延误的增加而失去乘客,公交公司为了盈利被迫提高票价,这进一步促进乘客的减少。

大力发展小汽车会把常规公共交通推入恶性循环,从而使其丧失竞争地位。

(2)在高密度大城市,要确立公交主导地位只有建立以轨道交通为主的多模式公共交通体系。

轨道交通因其具有的快速、准时的特点会受到出行者特别是上班族的欢迎,随着机动化时代不可避免的到来,轨道交通最终必将取代常规公交曾经占有的地位。

作为大都市圈城镇间的轨道交通包括快速通勤列车、市郊铁路、轻轨等多种形式。

(3)关于世界四大都市圈(伦敦、纽约、巴黎、东京)的交通研究表明:在市区内部以及市区与郊区及远郊区之间流动的客流中,公共交通系统占据了主导地位。

只是在郊区及远郊区内部的出行中,小汽车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而在大都市圈的公共交通系统内部结构中,轨道交通地位极为显著。

特别是在市区与郊区及远郊区的联系中,轨道交通更是占据了压倒的优势。

伦敦、纽约、巴黎、东京四大都市圈工作日进出市区的客流中轨道交通所占的比例如表2-8所示。

表2-8 四大都市圈工作日进出市区的客流中轨道交通所占的比例(4)国际经验表明,要建设都市圈、做大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是必由之路。

在整个都市圈范围内,轨道交通构成公共交通的骨架体系,特别是在连接市区及远郊区的放射线方向上。

配合轨道交通网络,常规公共汽车服务网络覆盖全市,这一服务网络一方面发挥轨道交通的集散作用,另一方面独立构成深入街区的公交服务体系。

轨道交通与公交系统一起构成长短距离、快慢速结合的交通系统。

(5)在当前的都市圈萌芽阶段,谈论都市圈城市间的交通方式结构为时尚早。

但为了工作的需要,提出一个理想比例也是有益的,表2-9给出南京都市圈进出中心城市的客流方式结构比例,仅供参考。

表2-9 四南京都市圈进出中心城市的客流方式结构比例(三)都市圈客运交通系统建设应注意的问题1、当前都市圈尚处于萌芽状态都市圈发育水平还很低,人们的流动性还不强,客流强度也不大。

2、前景看好只有当市场经济的观念深入人心,只有当行政的壁垒被打破,只有当人们能够自由地流动,能在都市圈范围自由的选择就业地点及居住地,都市圈的发展才能迈上快车道,都市圈的交通需求才能极大的膨胀。

3、认识都市圈交通系统建设的层次性、渐进性都市圈是地理概念,更是功能概念,作为功能概念的都市圈是不断壮大的,所以都市圈交通问题在不同时期的重点是不同的,研究问题的范围也不一样。

在这种情况下,都市圈交通系统的建设只能是渐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目前,交通问题的重点是都市圈内部各城市交通问题的解决,城市间的问题还不突出。

4、当前要强化交通的服务,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目前,最主要的工作是要加强服务,让有限的运力发挥其最大的效用,让人们出行更方便。

5、铁路作用发挥的前奏(1)铁路运输体制改革的方向铁路运输体制的改革已迫在眉睫,改革被称为二十一世纪中国铁路发展的动力。

铁路改革的总体思路是“政企分开、网运分离、引入竞争、加强监管”。

一是铁路主管部门与国铁运输企业脱钩,确立铁路运输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引入多元投资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是组建网路公司和若干个客、货运公司和若干个专业性公司,开放客货运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向国外企业开放铁路市场。

三是打破运输财务核算上的“大锅饭”体制,使运输企业实行独立核算,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真正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独立法人实体。

其中,客运公司实现独立核算,是中国铁路改革里程碑式的变革。

四是成立政府监管机构,对运输市场和路网公司进行监管,制定市场准入制度。

将来的路网公司,存在着自然垄断性,对它实施监督,主要是线路使用费收取的合理性、调度指挥的公正性、短缺能力分配的公平性三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