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案例
七年级下学期《法不可违》教学案例
【内容标准】
强”中:“体验行为和后果的联系,知道每个行为都会产生一定后果,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和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教学理念】
本课通过出示分析典型案例、开展探究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到什么是一般的违法行为和犯罪、刑罚处罚包括哪些内容等,从而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锻炼归纳分析的能力同时,也得到情感上的体验。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学情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要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要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案例描述】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人教版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2、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制订依据:新课标要求:“了解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心理和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确立依据:本课的主要目标就是对中学生进行法不可违、违法无小事的教育,引导学生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因此,我把此知识点确定2,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确立依据:这部分内容主要说明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从事的最普遍的活动是民事活动,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理解遵章守法是社会和谐的保证也有一定难度。所以我把此知识点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情境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四、教学流程:案例导入-探究学习-形成观点-行动指导-总结归纳
教学环节:环节一环节二环节三环节四
设问导读合作探究新知合作探究新知结束语
活动设计:行为的底线举案说法身边的违法行为本课小结
教学内容:什么是违法三类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明理导行
四,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违法行为及其种类,知道了身边的一些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懂得了违法无小事,要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增强守法观念,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
初二政治讲评课教案:《法不可违》
初二政治讲评课教案:《法不可违》
只有努力奋斗,不断地学习,使自己变得充实,才能向理想之门出发。下面是WTT为您推荐初二政治讲评课教案:《法不可违》。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帮助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和犯罪;了解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引导学生理解刑事处罚含义和种类;提高学生守法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
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它规范着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我们必须遵守,如果一个人违反了法律,不但会给社会和他人造成危害,而且自己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二方框的内容
法不可违(板书)
(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
讲述原湖北省省长张国光受贿判刑事例。问:张国光是省长,他犯罪入狱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了法就要受到追究和制裁
学生看P91小勤的故事,思考书中的问题。
教师引导:从小勤拾荒可以看出,不只是成人要守法,我们青少年同样要学法、知法、守法。小勤由于不懂法律作了违法的事,不作违法的事这是我们行为的底线,也是对我们最起码的要求,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那么什么是违法呢?
案例展示:
1、李某等三人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起哄、打闹、吹口哨。影院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他们该由谁来处理?
2、朱某在工厂浴室拾到苏某的进口手表,先说第二天还,后来又说自己把手表弄丢了。苏某怎么办?(苏某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判决朱某限期归还手表,否则赔偿苏某损失350元。)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
第七课第二框财产留给谁
学情分析
对于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财产继承问题未成年人知之不多,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这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继承人继承遗产既要依照法律规定又要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对应的课标内容
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财产,未成年人的财产继承权和智力成果不受侵犯,学会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经济权利。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让他们能够自觉学法、守法和用法,并发扬注重情义、互谅互让的社会主义优良传统美德。
能力目标: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遗产、被继承人、继承人、继承权的含义及法定继承的范围、继承顺序;继承权的实现方式以及在继承权发生争议时我们应有的态度和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我国遗产继承权的实现方式,培养学生优良的传统美德和道德是非判断。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法律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制作、节目编排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的同龄人晓军因为家庭财产问题非常困惑,现在他一家人来到了我们这儿……
活动一:角色扮演
结合教材76页关于晓军的材料
学生分角色扮演晓军一家人(材料:中学生晓军,全家共六口人,属于其父所有的个人财产有稿酬存款、图书字画、宝石古玩等,其家产还有五间私房、彩电、冰箱等。因晓军父亲病情恶化,晓军的母亲、爷爷、奶奶、姑姑都在在谈论财产继承问题,都认为自己有权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和所有的家产。晓军也觉得似乎有理。)
教师:看了晓军家的情况,请你谈谈一家人谁说的有道理?真的所有的人都能继承晓军父亲的财产吗?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1. 引言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是以法律法规为基础,并将其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将法律教育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增强他们的法律法规遵守能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社会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维护公平正义。
2. 设计目标
本教学设计的目标如下:
•培养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基本认知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提高学生的法律法规遵守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
3. 教学内容和方法
3.1 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将法律教育融入以下学科教学内容中:
•语文:通过解读法律文本和相关案例,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让他们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法律文本的规范性。
•历史:介绍各个历史时期的法律制度,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发展历程,增强他们对法律的尊重和崇尚。
•政治:探讨法治和民主的关系,让学生了解法治的重要性和民主法治的优势。
•社会学: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反思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公正思维和社会责任感。
3.2 教学方法
本教学设计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的引入,让学生具体了解法律的作用和法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研究和讨论法律问题,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模拟法庭审判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法律的实践过程。
•反思讨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让他们认识到法律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并提高对法律的遵守意识。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课题第五课第1课时法不可违课型新授课课时 1 课时
课标要求1.知道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2.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学习目标1.法律的作用?
2.违法行为的含义?
3.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区分?
4.身边常见的违法行为?
5.如何遵章守法?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教学难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教学方法
本课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景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讨论探究法。
1.通过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理解法不可违以及法律的作用。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探究中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现有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助于实现知识与生活的交融。
2.通过启发式教学方法,循循善诱,让学生对于违法行为的分类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讨论法让学生明确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遵章守法。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并形成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由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师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以及与本课相关的书籍
学生准备:利用课余时间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把握关键词或理出知识框架
导学过程设计
程序设计学习
环节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预设)媒体运用多媒体播放《二十大法治金句》视频,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并PPT:展示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
《法不可违》教案1
课型:
复习课
教学目标:
一、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二、了解我国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运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三、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教学准备:
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难点: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引导学生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觉学法,知法,用法,维护法律的尊严是一个现代社会公民成熟的标志,因此,我们要做一个自觉认真学法用法的人。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呢?现在我们要将学到的法律知识进行梳理,整合,构成科学系统的知识网络,以提
高我们对法律知识的认识和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新授课:
专题一:做学法守法用法的人
学生自主复习,教师引导。
一、学法、知法
1、走近法律:
(1)我们身边的规则有很多,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类型:道德;纪律、规章;法律。
道德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要局部适用的准则。
法律则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下面我们就来复习掌握有关法律的一些知识。
(2)法律作为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一是法律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二是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三是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3)法律具有两个作用:
一是规范作用,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还有更重要的作用就是保护作用,例如,日常生活中,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我们享受权益,需要法律的保护。再如《刑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法不可违》综合活动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的作用;了解一些常见的
法律知识和法律维权渠道。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强法律
维权意识,提高法律意识素养。
3.学科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信息获取、批判思维、社会
参与等。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2.难点: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维权意识。
三、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步:导入(20分钟)
1.准备一段视频或图片,描述一个违法行为的后果,引起学生的思考。
2.提问:你们认为法律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法律?
第二步:知识讲解(30分钟)
1.利用PPT或讲解板块,介绍法律的基本概念、法律的作用以及法律
的权威性。
2.讲解一些常见的法律知识,例如刑法、民法、劳动法等。
第三步:案例分析(40分钟)
1.提供一到两个法律案例,由学生小组分析案例,并讨论案例中涉及的法律问题和解决办法。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合理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讨论法律维权的重要性。
第四步:小组活动(30分钟)
1.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问题。
2.要求学生针对所选问题进行调研并撰写报告,包括该法律问题的背景、相关法律条文、案例分析和解决办法等。
3.学生小组进行报告展示,其他小组提问和点评。
第五步:红十字员培训(30分钟)
1.邀请当地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来校开展“法律维权与急救知识”培训。
2.由工作人员轮流讲解法律维权的实用技巧和相关法律知识,同时介绍一些急救常识。
初中道德与法治_法不可违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法不可违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 能力目标:
(1)能结合违法犯罪的有关案例,正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 知识目标:
(1)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2)犯罪的特征
(3)我国刑罚的种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2. 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教具、课件
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和周围的人开玩笑吗?开玩笑会犯法吗?去年在温州飞机场有一位男士就因为一句玩笑话,把自己送进了班房,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听听今天的新闻播报。
多媒体展示:新闻播报男子开玩笑称飞机上有炸弹被拘留9天
2014年1月18日,温州市公安局机场分局证实,一男性旅客对机组工作人员称自己的随身行李中有“炸弹”,导致航班延误近两个小时。昨晚,该男子涉嫌虚构事实扰乱公共秩序,被警方处以治安拘留9天的处罚。
讨论:1、该乘客的玩笑犯法吗?为什么?
2、该案给你什么警示?
教师小结:玩笑本身不犯法,但如果玩笑给他人、社会带来了危害,玩笑就会触犯法律。该案中的乘客正是因为不懂得这种行为也会触及法律所以做出了违法的行为,看来,要想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下面让我们一起在《法不可违》中了解有关法律知识。(二)新课教学
初中八年级上册政治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律的了解,明辨是非,自觉遵守法律,增强守法的意识,维护法律尊严。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从中学生身边的“两件小事”到社会上相同性质的违法犯罪案件,提升学生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帮助学生意识到,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已经违法,增强学生守法意识。
2.通过学习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加深对违法行为的了解,知法懂法。
3.通过介绍违法行为要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引导学生知道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从而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做尊法护法的人。
二、教学内容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有基本认识,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是第五课的第一框,帮助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同时,本单元的内容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从七年级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视角,推广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打下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
学情方面,有以下特点。
违法而不自知。青少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淡薄,日常生活中即使做出违法行为,或者遭遇侵权也不自知,无法将这些行为与违法联系起来,更无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知法而有偏差。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
初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初二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的种类。
2.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二、教学重点
违法行为的种类。
三、教学难点
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视频或者讲述法律小故事,引出违法行为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违法行为。
2. 新课讲授
(1)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
通过案例分析、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包括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危害。
让学生讨论违法行为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引导学生认识到违法行为的严重性。
(3)如何远离违法行为。
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如何远离违法行为,包括树立法律意识、遵守法律法规、抵制不良诱惑等。
3. 巩固提高
通过课堂练习、案例分析等方式,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辨别违法行为的能力。
4. 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违法行为的危害,引导学生树立法律意识,远离违法行为。
5. 布置作业
布置一些与违法行为相关的作业,例如写一篇关于如何遵守法律的作文,或者做一份关于违法行为的手抄报等。
五、教学方法
本教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课堂练习等,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1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
1.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
3.明确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树立法治观念。
4.学会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做守法公民。
二、教学重点
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分类。
3.法律与道德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2.如何帮助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培养守法意识。
3.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违法行为(如交通违法、盗窃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这些行为是否违法?为什么?什么是
法律?违法行为的分类有哪些?法律与道德有何关系?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遵守法律法规?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思考问题,进入学习状态。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常见的违法行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与新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二)新课学习
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
【教师讲解】介绍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强调法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内涵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法律?法律与道德有何不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遵守法律?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做好笔记,理解并记忆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结合实际例子,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以及不遵守法律法规可能带来的后果和问题。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对法律的基本认识,明确法律的强制力和权威性,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反思自己是否遵守了法律法规以及不遵守法律法规可能带来的后果和问题,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治观念。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课标中“成长的我”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要求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首先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不能违反法律。其次通过三个违法情景并填写表格说明了违法的含义及类别。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首先说明了犯罪行为的含义;其次简介了刑法及其性质;最后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关于刑事处罚,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最后,设计了一个乘飞机开玩笑的讨论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学情分析
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他们易受环境的影响,又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便会滑向严重不良行为的范围乃至发生犯罪行为。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法不可违》的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掌握法律不可违反的原则,理解法律的约束力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守法意识,提高法律意识,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教学内容:
1. 法律的定义和作用:介绍法律的概念、种类和作用,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原理。
2. 法律不可违反的原则:讲解法律的权威性和不可违反的原则,引导学生明白法律的约束力和法律行为的后果。
3. 法律意识的培养:通过案例分析、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守法意识的重要性,并培养其正确的法律意识。
4. 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探讨法律与社会的相互影响关系,让学生理解法律的社会功能和法律对社会的作用。
5.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法庭、进行模拟法庭和模拟法规制定等活动,提供实践机会,加深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案例和现实生活中的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原则和适用。
2. 分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在进行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活动中共同探讨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3. 观察学习法:组织学生参观法庭、进行模拟法庭等活动,通过观察和亲身经历,增加学生对法律的实际感知和理解。
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法律规定和法律问题,激发学生对法律的兴趣和疑问。
2. 介绍法律的定义和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3. 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不可违反的原则,通过案例和讨论,让学生理解法律的约束力和
法律行为的后果。
4. 进行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法律的适用和意义。
《法不可违》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法律和法规对于公民的约束和保护作用;
2.掌握一些常见法律知识,如刑法、民法、行政法等;
3.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法治精神,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法律
•法律的定义和特点;
•法律的作用和功能。
2. 法律的分类
•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常见法律分类;
•不同法律分类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
3. 法律与公民的关系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性;
•公民应当遵守的一些基本法律规定。
4. 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法律的制定程序和机构;
•法律的实施和执行机构;
•法律对社会的影响和作用。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什么是法律
1. 导入(10分钟)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你所了解的法律是什么?它在你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
2. 讲解(20分钟)
•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讲解法律的定义和特点;
•向学生介绍法律的作用和功能。
3. 练习(15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回答有关法律的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答题完毕后进行回答。
4. 小结(10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法律知识。
第二课时:法律的分类
1. 导入(5分钟)
•复习上节课学到的法律的定义和特点。
2. 讲解(25分钟)
•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讲解民法、刑法、行政法等常见法律分类的基本概念和适用范围。
3. 练习(20分钟)
•分发练习题,让学生回答有关法律分类的问题;
•学生互相讨论,答题完毕后进行回答。
4. 小结(10分钟)
•总结本节课学到的法律分类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情景辨析、案例分析,学生提高守法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自觉加强自身修养,防微杜渐,做守法公民。
(二)能力目标
通过情景辨析和案例分析,学生提高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法律思维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交流,学生提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归纳能力。
(三)知识目标
通过辨析学案、课堂交流,学生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通过案例分析,学生理解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了解我国刑罚的种类。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
2、犯罪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二)教学难点:
1、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联系与区别
2、犯罪的基本特征
三、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前期教学准备
(一)学生资源:
1、分组搜集最新的法律案例和有困惑的法律案例
2、查阅我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民法通则、刑法、以及行政法等相关法律内容(二)教师资源:
1、准备学案和案例涉及到的具体法律条款
2、准备小黑板一个,粘贴在黑板上的磁贴;将课本93页表格中的相应选项打印并裁剪成条。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法不可违
严重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刑罚当罚性
(本质特征) (法律标志) (必然后果)
附件1:学案一
判断下列行为属于A 、B 、 C 、D 选项中的哪一种,并简单说明你的判断标准。A 、违纪行为 B 、一般违法行为 C 、不道德的行为 D 、严重违法行为
①
一上语文课,我就要睡觉
①
②
③
就不还你手机,谁让你落在我车上了!
④
看我
用
利刃划
破她的
包,拿到
里面的钱
!
⑤
特征
1、仔细阅读下列法律条款后,请你对漫画中主人公的行为进行再判断,并说出具体的法律
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属于行政法)
第九十九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四)机动车行驶超过规定时速百分之五十的;
行为人有前款第四项情形之一的,可以并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2)《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属于行政法)
第七十四条(第一款)随意倾倒、抛撒或者堆放生活垃圾的,单位处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个人处二百元以下的罚款。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七十九条
所有人不明的埋藏物、隐藏物,归国家所有。接收单位应当对上缴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表扬或者物质奖励。
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因此而支出的费用由失主偿还。
完成表格:
附件2:学案(二)
请结合相关法律条款,分组讨论下列案例。讨论要求:
完成表格,将下列备选答案填入适当的空格内。
F.刑事处罚
G.行政违法
H.民事违法
I.刑事违法
J.较轻
K.严重
1)为节省时间,路人李某不走过街天桥,直接跨越道路中央的隔离带。《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属于行政法)
第六十三条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不得扒车、强行拦车或者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
第八十九条行人、乘车人、非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关于道路通行规定的,处警告或者五元以上五十元以下罚款
2)因和王某言语不和,周某上前殴打王某,造成王某轻伤。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行政法)
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3)小李家的宠物狗咬伤了正在人行道上行走的路人王某。
我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七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
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4)某出版社将中学生小红获得两幅国内大奖的绘画作品编入某作品集,未付任何报酬。
我国著作权法明确规定:创作作品的公民是作者,享有该作品的著作权。图书出版者出版图书应当和著作权人订立出版合同,并支付稿酬。
著作权是一种民事权利,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属于民事侵权行为的范畴。
5)2011年5月,知名音乐人高某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致四车追尾,三人受伤。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依照我国刑法判处其拘役6个月,并处罚金4000元。
6) 2012年3月,珠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珠海市总工会原主席冼文受贿1100 余万元,人民法院依据我国刑法判处其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