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原子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理解物理变化的本质。

3.通过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微观本质。

二、过程与方法1.能从常见的现象入手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

2.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继前两个单元学习某些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后,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同时,为进一步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

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方法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学生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几种方法进行教学: 第一,情景激学。

用一些宏观现象创设探究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读唐诗、撕纸片、拟人自述、酒精与水混合后体积的变化等。

第二,联想推理。

尽量将不可见的微观粒子行为特征与学生熟悉的某些宏观事物联系进行转换理解,引导学生类比推理形成微观粒子的内部表象。

第三,模型构建。

用蔬菜搭建起分子、原子的模型,使学生形成清晰的分子、原子印象。

教学重点认识物质的微粒性,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难点形成物质的微粒观,化学变化的本质。

教具准备大、小土豆、牙签、胡萝卜、烧杯、尖嘴玻璃管、注射器、浓氨水,酚酞,滤纸、蒸馏水、酒精、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引入师:多媒体展示:《咏梅》墙角竖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

怎么解释遥远处就能区别梅和雪呢?就要进入我们今天的微观世界了。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分子和原子》第1课时教学设计(人教版)

课题1 分子和原子一、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观粒子,本节课是学生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课教学,学生首先将认识物质的可分性——分子、原子的存在,然后通过认识分子、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不同变化来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这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开始认识微观世界,是化学学习由形象到抽象、从宏观转向微观的开始。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是继续探索物质结构奥秘,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二、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基础和生活经验,在小学科学、初中生物、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学生能够在宏观角度理解物质的变化及性质,但缺乏对物质的微观认识,对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样的粒子,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头脑中未形成分子、原子的化学概念。

三、课时安排本课程共分为二课时: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课时2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可分为原子课时1 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一、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2.知道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3.能用微粒的性质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微粒(分子)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解释生活现象。

三、教学过程【创设情境】放一块喷过香水的手绢在讲台上。

读古诗,品自然:墙角数枝梅,临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咏梅》【提出问题】1.诗人在远处就能闻到淡淡的梅花香的原因是什么?2.人为什么能闻到花香?3.湿衣服为什么能晾干?【新课引入】科学家研究发现,世界上的所有物质都是由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并把这些微粒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分子、原子等。

【播放视频】带你走进头发的原子世界。

【演示实验】向盛有水的小烧杯中加入少量品红,静置,观察发生的现象。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

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通用9篇)九年级上册化学教案:分子和原子 1【目标要求】:1、知识与技能: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和特性。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日常生活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式,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与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重点:1、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

2、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难点:1、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2、如何理解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实验探究手段:多媒体教学实验准备:烧杯、量筒、水、品红、浓氨水、酒精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请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思考以下问题:(1)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会减少,如果受热减少得更快,为什么?(2)为什么走到花园或酒店的附近,往往会闻到花或酒的香气?(3)湿衣服为什么经太阳晒后会变干?(4)糖块放在水里,会逐渐消失,而水却有甜味,这是什么原因?(5)中国古代认为事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构成?你是认为怎样认为的?2、讲授新课:[实验3-2] 品红溶于水现象:品红逐渐向水中扩散。

但时间较长后才扩散均匀。

提问:为什么品红能在水中扩散?明确:学者经过反复的实验和探究,提出了物质都是由不连续的微小粒子组成的设想。

这些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科学事实证明:这些微小的粒子就是我们本课题将要学的分子和原子。

一、分子和原子的存在和基本性质(板书)板书:1、分子是真实存在的。

2、分子的特性提问:我们能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看到分子吗?那怎样才能看到分子呢?讲解:用肉眼或普通的显微镜都不能观察到分子,必须用比较先进的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可见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粒子,如果拿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地球相比。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创设生活情境,将分子和原子的知识融入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例如,通过分析烹饪、清洁剂等日常用品中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了解分子和原子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4.利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播放分子和原子的动画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
5.强化课堂互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并及时给予反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1.书写常见分子和原子的化学式。
2.根据分子和原子的性质,解释一些化学现象。
3.计算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和回顾。首先,让学生分享自己在小组讨论和课堂练习中的收获。然后,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关键作用。
教学设想:
1.针对重点内容,采用直观演示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展示分子的运动、原子的结构模型等实验现象,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对于难点内容,采用循序渐进、分层递进的教学策略。首先,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及化学式的书写规则;其次,通过问题驱动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分子和原子的质量关系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采用生活情境引入法,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首先,我会向学生展示一瓶汽水,并提出问题:“为什么汽水会冒气泡?这些气泡是从哪里来的?”通过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对气体分子在液体中的存在和行为的思考。
接着,我会拿出一个铁片,询问学生:“为什么铁片在空气中会生锈?”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到铁原子与氧气分子之间的反应。通过这些生活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3.能够用简单的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二、教学重点1.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2.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2.如何用实验方法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你认为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2. 知识讲解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示意图,解释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特点。

2.1 分子的概念•介绍分子的定义: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结合而成的微粒。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的特点:分子是物质最小的可独立存在和具有独特性质的基本单位。

2.2 原子的概念•介绍原子的定义: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是化学元素的最小单位。

•引导学生思考原子的特点:原子具有质量和电荷,不可再分。

3. 实验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和验证分子和原子的存在。

3.1 实验材料和装置准备材料:细砂、食盐、小石子、碘酒、水杯、玻璃杯。

装置:实验台、滤纸、滤液漏斗。

3.2 实验步骤1.将细砂、食盐、小石子分别放入三个玻璃杯中,并加入适量的水搅拌均匀,观察物质的溶解现象,思考其中的原因。

2.将碘酒倒入水杯中,观察碘酒的颜色并注意其变化。

3.将细砂溶液通过滤纸和滤液漏斗过滤,观察滤液的颜色和透明度。

4.对食盐溶液和碘酒分别进行上述滤液实验。

5.总结实验结果,讨论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

4. 讲解总结根据实验结果,讲解分子和原子在实验中的作用,总结分子和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5. 拓展练习布置相应的拓展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

拓展题目1:什么是分子?分子有哪些特点?拓展题目2:什么是原子?原子有哪些特点?6. 课堂讨论根据学生回答的拓展练习题目,展开课堂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

7. 总结和评价总结本节课的要点,评价学生在实验和讨论中的表现和参与度。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和区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特征。

3. 能够举例说明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1. 引入概念: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物质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由什么组成,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 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的微粒,具有独特的性质。

3. 讲解原子的概念: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绕核运动的电子组成,大小非常微小,无法直接观察到。

4. 比较分子和原子的不同:a. 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组成,而原子是单个的微粒。

b. 特征:分子具有独特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而原子是稳定的,不会发生化学反应。

c. 大小:分子相对较大,原子非常微小。

5. 分子和原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a. 分子:举例说明一些常见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如水、二氧化碳等。

b. 原子:讲解原子在能源生产、医药、材料等方面的应用,如核能、放射治疗、材料研究等。

教学方法:1. 探究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提问,探索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特点。

2. 实物展示:使用实物或图片展示分子和原子的结构,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讨论分子和原子的应用,并展示给全班。

4. 游戏互动:设计一些游戏和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分子拼图游戏、原子模型拼装等。

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展示等方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2.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给予回答和解释,帮助学生克服困惑。

3.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需求,给予个体化的评价和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1) 释日常现象。

(2)充分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实验所得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方法教育。

(2)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3)渗透物质的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及科学态度和科学 方法的教育 教法分析分子、 初中生物、 样的粒子, 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清晰的分子、 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主要采取情境教学, 联想推理, 实验与多媒 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探究式教学。

1、知识与技能(1)(2)(3) 子。

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原子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完全是陌生的,在小学自然、物理课中都接触到分子和原子。

但是,分子、原子究竟是什么 他们缺乏准确的内部表象。

由于分子、原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原子概念是较为困难的。

针对教学内教学策略分析1、本课题首次引导学生进入微观世界, 微观粒子既看不见也摸不着, 为此,在进行本课题教学时, 要充分利用学生熟悉的宏观现象, 创设好教 学情境,发挥学生的想象、推理能力。

2、在探究分子的性质时,因为分子不可触摸,因此,一方面可以借 助生动的比喻、 类比或形象的多媒体课件来说明; 另一方面, 在进行探究 活动时, 可以改变探究的步骤, 让学生体验探究的乐趣, 并在分析现象的 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 认识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微粒, 认识分子的基本特征。

培养对自然现象、实验现象的猜测、观察,分析、等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 观赏图片 1、遥知不是雪, 2、酒香不怕巷子深。

(激发新知)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在常温下为什么会变少?(学生 观察图片思考、讨论。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3.1《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教学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
3.教学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学生分享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点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性质、化学键概念、化学反应实质等关键知识点。
-强调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知识的掌握,以及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注重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分子和原子的性质。
2.运用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克服对微观概念的恐惧,提高理解力。
3.加强课堂讨论与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精神。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因材施教,使他们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分子和原子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利用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3.通过分析化学方程式,让学生掌握化学反应的实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创新活动:鼓励学生设计简单的分子模型或制作原子结构海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写作活动: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探讨分子和原子对科技发展的影响。
4.教学评价: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作业和小论文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精神。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课堂互动性。
-定期进行学习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调整教学节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1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其区别;2.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3.能够识别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4.掌握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区别;2.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3.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清晰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示意图进行讲解;2.示范法:通过具体的例子演示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3.练习法:通过识别化学式和转化为化学等式的练习来巩固学习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对话,引出本课的主题:分子和原子以及它们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引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思考。

2. 讲解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及区别(15分钟)首先,明确分子和原子的定义。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组成的粒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和原子的区别。

分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而原子是不可再细分的,是物质的最小单位。

3. 示范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识别(15分钟)通过示范几种常见物质的分子式和原子式,让学生学会识别分子和原子的表示方法。

例如:•水:H₂O(分子式),H(原子式)•氧气:O₂(分子式),O(原子式)4. 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20分钟)讲解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的方法。

首先,介绍一个例子:化学式:H₂ + O₂ → H₂O然后,分解化学式并转化为化学等式:2H + O₂ → 2H₂O解释每个符号和数字的含义,并演示如何将化学式转化为化学等式。

5. 练习巩固(15分钟)通过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提供一些化学式,要求学生将其转化为化学等式。

并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六、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并强调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以及化学式转化的步骤和方法。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下节课的学习。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精选3篇)《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1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班级化学课标试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中,我按如下特点进行设计.1、体现课改理念,把培育同学的科学探究力量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

探究氨分子集中试验时,留给同学宽阔的思维空间,让同学大胆猜想。

设计试验方案并进行试验。

让同学体验到探究的乐趣。

培育同学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2、创设问题情景,设计试验奇妙,预备充分的资料。

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真实的情景资料。

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了直观、明显的试验。

3、设计比较紧凑,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从而培育同学思维的规律性和严密性。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篇2课题1 分子和原子教学反思1、第一课时教学反思在教学中,我首先利用走在花园能闻到花香、湿衣服能晾干、常温下敞口容器中的水会越来越少等生活实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从这些发生在同学身边的事例着手,利用同学的奇怪心,水到渠成地引入了新学问,并激发了同学的学习爱好。

其次,引导同学依据现象大胆猜想,并亲自动手进行试验探究分子的性质。

以苯分子的图示和水分子的质量及一滴水中的分子数目让同学直观的感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以品红的集中为演示试验和氨分子集中试验为例,指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用"1+1'是否等于2、注射器抽压试验比较验证,形象说明分子间有间膈,并且分子间的间隔可以转变。

在整个过程中,都以探究教学为主线,不断进展同学的思维,真正做到了理论联系实际,变抽象为现实,化难为易。

既加深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培育了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想象力和分析、推理力量,又使同学体验到了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胜利后的喜悦,从而使同学产生亲近化学、喜爱化学,渴望进一步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念。

2、其次课时教学反思鉴于分子和原子这个课题是关于微观粒子的纯理论学问,同学缺乏抽象思维理解的力量,假如按正常的理论性的讲解,会让同学产生枯燥的感觉。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组成结构;2.技能目标:能够区分分子和原子,描述它们之间的关系;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探索和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分子的概念及组成结构;2.原子的概念及组成结构;3.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通过讲解和示意图介绍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结构;2.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分子和原子模型的实验演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今天我们将学习关于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了解它们的概念和组成结构。

2.引入问题:在你们的日常生活中,你们见过什么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组成的?Step 2:讲解分子的概念及组成结构(10分钟)1.通过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微小粒子。

2.以水分子为例,解释分子的组成结构:水分子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通过共价键相连而成。

并展示示意图。

Step 3:讲解原子的概念及组成结构(10分钟)1.通过示意图向学生介绍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单位,由原子核和电子组成。

2.以氧原子为例,解释原子的组成结构:氧原子由8个质子和8个中子构成原子核,围绕原子核旋转的有2个电子壳,分别有2个电子在第一壳上,6个电子在第二壳上,并展示示意图。

Step 4: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关系(5分钟)Step 5:实验演示(15分钟)1.准备一些果汁、塑料袋和吸管。

2.分发材料,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演示。

3.实验步骤:a.将果汁倒入塑料袋中。

b.用吸管将塑料袋封口处的空气抽出。

c.将封口后的塑料袋弯曲,观察果汁在塑料袋内的变化。

4.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实验现象: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后,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Step 6:巩固学习(10分钟)1.设计小组活动,让学生通过讨论和展示的方式来巩固所学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课题一《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设计
-利用魔术“消失的水”引发学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提问:“水为什么会消失?消失后变成了什么?”引导学生思考。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魔术现象,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使学生对微观世界产生兴趣。
-强调化学研究的微观领域,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分子与原子的性质、表示方法等展开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2.教学内容关联
-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加深对分子与原子概念的理解,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
(四)课堂练习
1.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分子与原子的性质。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鼓励学生主动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分子与原子的相关知识。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3.分层次教学,关注个体差异。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关注其学习进度,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4.合作学习,促进交流。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探讨分子与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奥秘。
-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意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水的沸腾、铁的生锈等,引出分子与原子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 教学设计

课题一分子和原子
【课标要求】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学习目标】
1、通过认识微观粒子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知道哪些物质由原子构成哪些物质由分子构成哪些物质由离子构成。

2、他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分子的相关性质,并能用相关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通过模型的方法解释宏观现象表征微观认识
4、通过对分子原子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5、通过对微观粒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知欲
【重点与难点】
重点:认识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认识微粒的特征。

难点: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

初中化学介绍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介绍分子和原子教案

初中化学介绍分子和原子教案引言: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本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 然而深入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对于初中学习者来说可能并不容易。

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入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构成和性质,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2.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构成和性质;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 培养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1. 理解分子与原子的区别和联系;2. 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三、教学过程:第一节:引入概念(10分钟)1. 引导学生回答以下问题:你知道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2.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释物质的性质是如何产生的。

3. 引出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告诉学生本节课将学习这两个概念。

第二节:分子的概念(15分钟)1. 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分子的概念,强调分子由原子构成。

2.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不同种类的物质?一个物质中有多少个分子?3. 运用互动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探究分子的构成和性质。

第三节:原子的概念(15分钟)1. 通过示意图解释原子的概念,并与分子进行比较。

2. 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和性质,包括质子、中子和电子。

3. 运用互动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

第四节:分子和原子的联系(1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所学内容,总结分子和原子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

2. 通过示意图演示分子和原子的组合过程,引出化学方程式的概念。

第五节:实验操作(20分钟)1. 设计简单的实验,比如溶解实验、电解实验等,让学生亲自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2.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结果。

第六节:课堂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出示一些例题,让学生分组完成课堂练习,并相互讨论解答。

2. 引导学生回答有关分子和原子的问题,例如:水分子由什么原子组成?氧气分子有多少个原子?四、教学资源:1. PPT或黑板;2. 实验器材和实验用品。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5篇)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5篇)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5篇)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精选5篇)通过本次课程,我们将会培养和发展一系列的技能,包括思维能力、创造力、合作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初中化学分子原子教案【篇1】一、教学章节第一节分子二、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分子的概念(2)分子概念的运用(3)混合物和纯净物2、能力目标通过对物质及变化的宏观现象与微观本质相互联系的分析推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3、德育目标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教育和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重点(1)关于分子定义的建立以及对分子行为的微观想象的形成。

(2)通过对分子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的思想方法。

2、难点建立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表象,并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

3、疑点(1)如何解释“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2)混合物与混合物有何区别?4、解决办法联系生活实际,启发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发挥想象力,使学生思维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相互对比的角度深入到微观领域,同时结合学生回忆物质在空气和纯氧气中燃烧的不同,讨论、区分混合物和纯净物,教育学生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认识问题,为以后学习打下牢固地认识基础,树立正确的思想方法。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安排水、酒精量筒(200Ml)2个;碘球;试管夹;酒精灯;火柴六、教学步骤(一)分子[新课引入]我们进入花园或饭店附近,就会闻到花或饭菜的气味;湿的衣服经过晾晒就会干燥;糖块放在水中,会逐渐消失,而水有了甜味。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再来看两个演示实验]1、实验[3—1]碘的受热和冷却现象:固体碘受热变成蒸气,碘蒸汽遇冷又变成固体碘。

2、100mL酒精和100m L水混合在一起。

现象:混合后,酒精和水的总体积小于200mL ,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第三章第一节分子》。

人教九年级化学学案设计分子和原子

人教九年级化学学案设计分子和原子

一、学科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2.能够根据化学符号写出化合物的式子。

3.了解分子和原子的量的表示方法。

4.能够用分子式表示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

二、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2.化学符号的应用。

3.分子和原子的量的表示方法。

三、教学难点1.用分子式表示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

四、教学准备化学实验装置和化学实验试剂,如瓶装稀盐酸、片状锌、烧杯、长气瓶、吸水纸等。

五、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1)通过实验现象引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稀盐酸和锌粉反应后可以生成氢气?(2)引导学生思考:氢气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3)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思考,进而引出概念:“分子和原子”。

2.概念讲解(1)引导学生了解分子的概念:“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原子组成。

”(2)引导学生了解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分子的基本微粒,是一种非常微小的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关系:“分子是原子的组合。

”3.实验演示(1)让学生观察稀盐酸和锌粉反应产生气体的现象。

(2)实验过程中讲解化学方程式,引导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代表分子和原子的关系。

(3)引导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写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子式。

4.练习解析(1)让学生自主进行小组讨论,思考如何用分子式表示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

(2)引导学生以化学符号的形式表示化合物的分子式,例如:H2O表示水,NaCl表示氯化钠。

5.实践应用(1)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练习用分子式表示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

(2)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记录常见化合物的分子式。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了解了化学符号的应用,掌握了分子和原子的量的表示方法,能够用分子式表示化合物的种类和组成。

七、拓展延伸1.请学生利用化学实验装置进行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进一步巩固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2.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主探索和总结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关系。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

《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分子和原子是现代科学的基础,也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分子和原子这一难点概念,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从实践出发,结合教材和教学经验,提出了一套可行的分子和原子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在本次课程中,学生将会:1.了解分子和原子这两个基础概念的定义和本质特征。

2.能够掌握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性质和特点。

3.通过实验,观察分子和原子的现象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

4.发展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本质特征;2.分子和原子的结构、性质和特点;3.分子和原子的实验观察和现象分析;4.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其定义和性质;2.实验法: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观察分子和原子的现象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其理解;3.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参与互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分子和原子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热情。

2.讲解教学(2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等方式,介绍分子和原子的定义和本质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其性质和结构。

3.实验环节(30分钟)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分子和原子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分子和原子的现象和实验结果,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互动探究(20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小组互动、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验技能。

5.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本次课程进行总结和反思,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和作用。

五、教学评价1.课堂测试:通过课堂测试,检查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

2.实验报告:要求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

3.课外作业:布置相关课外作业,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技能。

六、教学反思分子和原子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其难点在于抽象理论要素的描绘和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3.1分子和原子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3.1分子和原子

2023-2024学年九年级化学人教版上册教学设计-3.1分子和原子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1.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2.掌握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能够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的能力,通过实验验证分子组成及特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习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及其区别,掌握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子观念的形成,以及运用分子模型解释现象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备课材料、黑板、粉笔、PPT等。

2.学生准备:教材、练习册、笔和纸。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引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入新知识,让学生回忆起化学的基础知识,并了解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即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步骤二:概念讲解(10分钟)1.讲解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形成的,是化学元素或化合物的最小单位。

2.讲解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步骤三:分子和原子的区别(10分钟)1.分子和原子之间的区别: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而原子是构成分子的最小单位。

2.通过例子和图示对比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步骤四:分子的组成和结构特点(15分钟)1.分子的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2.分子的结构特点:分子有确定的结构和空间取向,不同分子结构对应不同的性质。

步骤五: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15分钟)1.讲解化学式的概念和作用:化学式是用化学符号和数字表示分子中各元素的种类和数量。

2.教学示范:通过示例演示如何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

3.练习:让学生根据示例练习用化学式表示分子的组成。

步骤六:实验验证分子组成及特性(20分钟)1.安排实验:通过实验验证分子的组成和特性,例如通过电解水实验验证水的分子组成为H2O。

2.实验操作:给出实验步骤和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观察结果。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教案:3.1分子和原子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掌握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和相互关系;3.理解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1.分子和原子的概念;2.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3.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2.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2.板书工具和教学笔记。

教学过程导入引入1.分享教师个人经验或实例,引起学生对分子和原子的兴趣。

概念解释1.介绍分子的概念:–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的物质。

–分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能独立存在且保持原物质性质的完整性。

2.介绍原子的概念:–原子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单位。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核外。

3.对比分子和原子的异同点。

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1.介绍分子的基本组成:–分子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

–分子中的原子可以是相同元素的原子,也可以是不同元素的原子。

–不同的分子由不同的原子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2.介绍原子的基本组成:–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和中子位于原子核中,电子环绕在核外。

–原子的质子数决定了其元素的种类,即原子序数。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的基本组成。

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1.分子是由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是原子的组合形式。

2.原子是分子的基本组成单位,是分子所包含的原子的集合。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的相互关系。

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1.化学反应是指化学物质之间或分子内部发生的原子重组的过程。

2.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起到不同的作用:–分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的物质。

–原子之间发生化学反应,也能产生新的物质。

3.通过实例和图示说明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1.选择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进行分析,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分子和原子在此反应中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教学建议课标要求通过本课题教学使学生能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

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

引导学生认识分子、原子的同时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能用微观粒子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本课题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现象水的蒸发及品红在水中的扩散实验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敞口容器中的水会逐渐减少?温度越高减少越快?在静置的水中,品红为什么能扩散?引起学生思考,接着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了人类对分子、原子构成物质的原始思索和现代证明,确立物质微粒性的基本观点。

然后通过“活动与探究”氨分子的扩散让学生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前述现象作出具体解释。

关于分子和原子概念的形成,教材先由“讨论”引导学生用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过的一些变化(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把对微观世界的思考引向深入。

再用直观图示的方法展现几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过程中分子的分解与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从化学反应中认识分子和原子的特性。

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体验物质的微粒性,教材设计了“黄豆与绿豆混合”、“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变化的家庭小实验,对此应进行恰当处理。

确立物质微粒性的观点是认识分子和原子的基础。

教学时要通过日常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学生熟悉的一些现象分析,让学生把抽象的微观世界与具体的宏观问题相联系;结合教材提供的苯分子图像和移动原子形成的文字认识分子、原子的真实存在;把氨分子扩散的“活动与探究”进行认真设计,使学生从中体会分子的存在和性质,同时受到科学方法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

本课题教学重点是分子、原子概念的形成和分子、原子知识的应用,教学难点是培养学生的想像力、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题内容可用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主要处理物质的微粒性及分子的基本性质,第二课时进行分子、原子概念形成的教学。

二、课时教案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一些常见的现象。

3.培养学生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知识的应用;培养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分组实验①品红在水中扩散;②氨分子扩散使酚酞变红;③水和酒精混合后的体积“1+1<2”。

学生:预习教科书内容;黄豆、小米、糖块等。

〔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一)宏观微观分子质量、体积很小组成构成元素物质粒子不断运动原子存在间隔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 认识分子、原子的概念。

2. 让学生知道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

3.进一步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重点、难点]1. 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

2.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1、原子结合成分子的直观素材;2、化学变化中分子的分解和形成的直观教学材料。

(如挂图、组合演示板、有关多媒体课件等)学生:预习教材相关部分内容。

[板书设计]课题2 分子和原子(二)三、学案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知道分子、原子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2.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的一些现象。

过程方法目标:在有关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过程中逐步培养微观想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指导〕从本课题开始,将从微观角度进一步认识物质,了解物质变化的本质。

进行本课题学习时,要结合日常现象认真思考、加强想像、深入分析,并结合教材直观的现代科技图片资料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可分性。

从本课题开始,今后学习进程中应有意识地把物质所呈现的宏观现象与微观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学习。

如用手在空气中扇动感到有风,要想像到这时空气中大量的氧分子、氮分子正在不断运动碰撞皮肤。

〔释疑解难〕1.试从化学的角度解释“墙内开花墙外香”。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构成花香的物质分子不断运动从“墙内”到达“墙外”刺激嗅觉从而闻到香味。

2.一般检查装置气密性方法的微观理解。

分子之间存在间隔。

水封于玻璃导管和容器内的空气受热时,气体分子吸收热量运动速度加快,使分子间的间隔变大,压强增大以至大于外界大气压,于是密封性良好的装置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3.在实验室做实验时,实验完毕忘记盖上酒精灯的灯帽,结果下一次使用时很难点燃。

试用分子的观点对此进行解释。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灯用酒精中含有少量的水,酒精灯忘记盖上灯帽,由于酒精分子不断运动而挥发,灯芯上只留下水,所以再使用时点燃很困难。

〔自我检测〕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水在液态和气态时,分子在不断运动;当水在固态时,分子是不运动的。

(2)很冷的冬天,放在室外盛满水的水缸被“冻”破,是由于水结冰时体积膨胀。

这说明水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2.下列各项中不能证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A.红墨水滴入水中,过一会水全部变成红色。

B.水受热变为水蒸气时体积会增大。

C.1体积黄豆和1体积小米掺在一起后,总量少于2体积。

D.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于200mL。

3.下列观点你认为不正确的是()A.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

B.宏观上看静止状态的物质从微观上看则是永恒运动的。

C.分子虽小但也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D.夏天雨后天晴,路面上的水渍很快变干,这时水就不存在了。

4.试用分子的知识解释(1)湿衣服在日光下干的快。

(2)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气体受压时体积缩小。

参考答案:1.(1)错误(2)正确2.C3.A D4.(1)分子是运动的。

日光下温度高,水分子吸收热量,运动速度加快,水蒸发的就快。

所以日光下的湿衣服干的快。

(2)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分子之间有相对较大的间隔。

气体受压时,分子间的间隔变小,体积也就相应缩小。

〔视野拓宽〕钢瓶漏油有一位物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以证明物质中有不可见的粒子存在。

他在一个厚壁钢瓶里装满油,并施加几千个大气压的压力。

于是油在很大的压力下穿过钢瓶的厚壁渗漏出来,在钢瓶外壁出现了微小的油滴。

思考与实践:请用微观粒子的观点对上述钢瓶漏油的现象加以解释。

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2.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学法指导〕认识分子、原子概念的关键是理解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原子的特征。

要结合老师在课堂上展示的一些直观材料,加强微观想像,理解具体的化学变化。

通过对比、分析、推理得到正确的结论。

〔释疑解难〕1.“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

”这一说法对吗?分析:物质的性质包括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指由大量分子集合体来体现或测量出来的性质,而单个分子是无法体现的。

答案:这一说法不对。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

2.在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变化中,最小粒子有哪些?分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具体到某一个反应时,原子也就是具体的了。

在每一个化学反应中,构成发生化学变化的物质分子的原子就是该化学反应中的最小粒子。

答案: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化学反应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是最小粒子。

3.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1)水受热变成水蒸气(2)水通电氢气+氧气(3)蔗糖放入水中一会就“不见了”答案:(1)分子是运动的,分子间有间隔。

水受热时,分子吸收热量运动速度加快,分子间间隔增大,水由液态变成气态。

(2)水在通电时,水分子分解为氢原子和氧原子,每两个氢原子结合成一个氢气分子,大量氢气分子构成氢气;每两个氧原子构成一个氧气分子,大理氧气分子构成氧气。

(3)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并且分子之间有间隔。

把蔗糖放入水中,蔗糖分子不断运动而分散到水分子之间,于是蔗糖就“不见了”。

〔自我检测〕1.有些物质是由___构成的,如氧气;有些物质是由___直接构成的,如汞。

能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能保持汞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___。

2.在氢气+氧气点燃水的化学反应中,氢___和氧___不能再分。

这一过程中,氢___分成了氢___;氧___分成了氧___,然后氢___和氧___重新组合成水___。

3.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分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B.原子是最小粒子C.分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D.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4.经测定某物质只含有一种分子,则该物质肯定不属于()A.纯净物B.混合物C.单质D.化合物5.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氧化汞受热分解为汞和氧气。

参考答案:1.分子原子氧气分子汞原子2.原子原子分子原子分子原子原子原子分子3.D4.B5.氧化汞受热时,氧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原子和氧原子,很多汞原子聚集成金属汞,每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气分子,很多氧气分子聚集成氧气。

〔视野拓宽〕一个有趣的实验有一位科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磨光的铅片上紧贴一块金片,过几个月后,它们就结合在一起。

把结合在一起的金属片横切开,发现在两金属片相对的一面约1mm深处,铅片上有黄色的金粒子,而金片上也有铅的粒子。

思考与实践:结合所学习的微观知识对上述现象做出解释。

四、参考资料1.飞秒化学反应动力学无论是化学工业,还是生命体中的化学反应,本质皆是化学键的构成和断裂。

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化学反应是如何发生的;也就是说,反应物是如何演变成产物。

若能实际观察到从反应物到产物形成中的过渡状态,就会对化学反应的过程有充分了解。

依靠过去的测量技术,是绝对无法观察到化学反应中原子的运动。

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 H.ZewAll)教授因“利用快速激光技术来观察原子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运动。

……他的研究使我们了解并预测重要反应的过程,因而对化学及其相关科学领域的研究,带来革命性影响”而获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

2.泽维尔的研究介绍1999年10月12日下午15时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把1999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埃及出生的科学家艾哈迈德·泽维尔(Ahmed.H.ZewAll),以表彰他应用超短激光闪光成照技术观看到分子中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如何运动,从而有助于人们理解和预期重要的化学反应,为整个化学及其相关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

早在30年代科学家就预言到化学反应的模式,但以当时的技术条件要进行实证无异于梦想。

80年代末泽维尔教授做了一系列试验,他用可能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激光闪光照相机拍摄到一百万亿分之一秒瞬间处于化学反应中的原子的化学键断裂和新形成的过程。

这种照相机用激光以几十万亿分之一秒的速度闪光,可以拍摄到反应中一次原子振荡的图像。

他创立的这种物理化学被称为飞秒化学(femtochemistry,飞秒即毫微微秒,是一秒的千万亿分之一),即用高速照相机拍摄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分子,记录其在反应状态下的图像,研究化学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