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 李雪梅 读懂学生,让数学课堂更有实效
《我在小学教数学: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艺术》读后感范文一份
《我在小学教数学: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艺术》读后感范文一份《我在小学教数学: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艺术》读后感 1 很庆幸我在小学教数学,可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小学要学数学?学数学究竟学什么?小学数学课堂究竟要如何引导孩子们学习?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我拜读了牛献礼老师的《我在小学教数学》。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一个人学习数学之后,即使这个人未来从事工作和数学无关,也应当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数学,因为数学__着理性,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可以用数学来刻画。
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更好的感悟这个世界的过程。
数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一个数字错了,一个符号错了,一个小数点错了,这道题就错了,学习数学会让孩子养成一种踏实,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数学强调逻辑思维强调“化繁为简”“统筹优化”。
这些在数学学习中学会的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能使学生在社会上处理各种事情是善于抓住主要问题和关键有条不紊的`处理和解决有关的工作任务。
数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
生活中离不开数学。
就拿小学数学来说,通过“数与代数”掌握最基本的计算,认识度量单位;通过“图形与几何”认识客观世界;通过“统计与概率”学会统计数据;最后还会学习如何解决实际问题,比如计算利息、商品利润等等。
如此看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我应该是骄傲的,但同时也是倍有压力的。
教材是教师教学最重要的文本和依据教师对教材解读直接影响自己的教学行为,进一步影响学生学习,并最终决定学生在课堂上实际体验到的课程。
所以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研读教材,弄清楚学科知识本身的结构体系,把握数学,融入数学,让数学课堂焕发出应有的魅力,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神奇和美妙,让学生体验数学思考的乐趣。
随着课程__,我们应当学会尊重课堂,转变课堂结构,以学定教,先学后教。
也就是说,在平时的课堂上,我们要充分信任学生鼓励学生大胆尝试,自主探索让自学、质疑、争辩、补充、修正等充盈期间,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
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 关爱民 努力读懂学生 助推课堂高效
努力读懂学生助推课堂高效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关爱民[摘要]课前多研读教材,把握数学学科的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是有效教学的保障。
读懂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课堂,关注学生的需求,读懂学生的所思所想,读懂学生的困惑、疑难,关注学生的真问题,有的放矢地加以解决,才可能让数学课堂更高效。
[关键词]真问题关注高效一、问题的提出2011年9月,我去参加北京农村工作站的脱产学习。
9月27日,丰台分院数学教研员丁育慧老师来基地学校指导一年级教学,听过两位伙伴的课后,丁老师给我的伙伴评课时说:每节课上课前都要先问自己: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是什么,这节课我要留给学生什么,我的学生需要获得怎样的发展,即要关注数学的本质。
11月1日,听丁育慧老师讲给我们学员作讲座《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她在给我们介绍《三角形三边关系》课例是说:因为选用工具的原因,操作时的误差,学生对其中两边和等于第三边到底能否围成三角形感到困惑,这是他们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真问题,是教师要想办法帮助解决的,我们平时教学时也要关注学生的真问题。
然后又向我们介绍执教者孙贵和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这次讲座时她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课堂上关注学生的真问题,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上的《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课。
先看这个教学设计的片断:一、复习导入以旧引新1、口算560÷70 630÷90 400÷ 40 280÷40 4000÷50 3200÷802、估算(1)73÷9 637÷8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我们是怎样进行估算的?小结:一位数除法的估算,先看除数,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把被除数看成除数的整倍数。
(2)447÷90 4382÷70除数是整十数的时候,我们可以怎样进行估算?小结: 两位数除法的估算,除数是几十就想几的乘法口诀,把被除数看成除数的整倍数就可以了。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作者:任斌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11期摘要:力图“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尽可能在教法与学法上做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层次,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更深刻立体。
关键词:数据直观课堂思维《平均数的再认识》此课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据的表示与分析”的最后一课时。
认真研读教材后,我力图“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尽可能在教法与学法上做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创设情境制造冲突,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层次,使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更深刻立体。
读懂学生平均数是一个重要的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用到.它既可以反映出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也可以用来进行不同组数据比较,看出各组间的差别。
这样一个抽象的统计学概念,如何让小学的孩子理解和接受?首先了解孩子的知识基础,应在学生认识平均数,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所以开课伊始我借助下面几个问题来探探孩子的“底儿”。
师:同学们之前已经学过平均数,谁还记得怎么求平均数?生1::可以用总数÷份数=平均数生2:还可以用移多补少的方式求平均数师:生活中经常用到平均数,你能举出几个生活中的例子吗?生1:每个学期末需要算平均分生2:我国公民的平均年龄师:说了这么多,你觉得平均数是一个怎样的数?生1:我觉得平均是一个公平的数生2:平均数是一个中等的(课堂出现了短暂的冷场,学生不知该如何去解释平均数)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些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也能举出些平均数在生活应用的实例,唯独对于平均数的概念本身缺乏了解。
究其原因是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而忽视学生对概念本身的理解。
基于以上认识,我对1.2米免票线这一情境做了以下调整铺垫。
(1)想一想:国家规定的1.2米这个数据它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不是1.3米1.4米偏偏是1.2米呢?(2)那么你们觉得应该调查几岁的孩子?生1:我认为应该调查1--6岁的孩子生2:只需要调查6岁孩子的身高,因为年龄小的孩子个子低老师尝试对我们学校刚刚入学的50位男同学进行了调查,请看结果。
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作者:李海桃来源:《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0年第05期摘要数学即生活。
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熟知的、亲近的、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
关键词数学教学生活实际培养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
”对此,我的理解是:数学即生活。
数学教学不应该只是一些刻板的知识的传授,而应该遵循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让熟知、亲近、现实的生活数学走进学生视野,进入数学课堂,使数学教材变的具体、生动、直观。
通过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践,实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活生生的数学。
一、让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1.从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背景引入。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是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条件之一。
教学“循环小数”这一概念时,可以通过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和数据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
先请学生看日历,从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不断反复出现,再让学生回忆还有什么现象也有这样的变化,学生甲: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反复;学生乙:每天都有昼夜交替;学生丙:月亮的圆缺……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学生很快就理解了循环的含义,将抽象的概念生活化了,这时再让学生计算以下几道题:1÷3,4÷7……这样,学生对循环小数这个概念在头脑中就有了清晰的表象。
2.从学生生活中产生例题。
根据《数学新课程标准》精神,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挖掘生活例子,让生活课堂化,让课堂生活化,引导学生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去体验感受,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 申智辉 数学活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数学活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申智辉【摘要】《标准2011年版》中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增加了要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基本活动经验。
专家们对基本活动经验的概念各执一词,但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于具体的数学活动之中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皮亚杰认为游戏对学生有着非同一般的作用,我们是否能将游戏,变为有效地数学活动呢?那么什么是数学活动,我认为数学活动是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中的联系,感悟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的魅力,探索和理解数学学习方法的形成,甚至是创造性思维的展示过程。
数学活动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什么影响,需要我们认真研究。
【关键词】基本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课程标准抽象性《标准2011年版》中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要让学生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其中在原有课标基础上,明确增加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什么是基本活动经验呢?对此学者们观点并不统一。
例如:“数学活动经验是对以往数学活动经历在认知方面的感性概括(自觉或不自觉)同时又自然地(自觉或不自觉)迁移到新的数学活动之中(通过影响其认知方式或思维方式等)。
”①“数学活动经验属于学生的主动性数学知识范畴,它形成于学生的自我数学活动过程之中,伴随着学生学习而发展,反映了学生对数学的真是理解。
”②“数学活动经验是指在数学学习的指引下,通过对具体事物进行实际操作、考察和思考,从感性向理性飞跃式所形成的认识。
”③“数学活动经验产生于数学学习中,是对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初步认识,是数学活动方式、方法等规律在头脑中的反映。
”④虽然大家的观点不一样,但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于具体的数学活动之中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由此可见要想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就必须要有数学活动。
在课改中,就曾明确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北京市顺义区李遂中小 李淑云 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
注重学习过程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体验学习帮孩子插上思考的翅膀李遂中小李淑云【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怎样才能让学生会学习.学会思考呢?本文阐述了体验学习的过程不仅展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且它使学习进入了一个生命的状态。
因为有了体验,学习过程中不仅要用大脑思考,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手去做,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
这已不仅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发现、探索、创造的活力,使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
【关键词】过程思考阶段性匹配性有效性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将原来的两能拓展为四能。
过去仅仅强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双能,现在增加了两个,就是增强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对小学生来说,发现问题更多地是指发现了书本上不曾教过的新方法、新观点、新途径以及知道了以前不曾知道的新东西。
这种发现对教师可能是微不足道的,但是对于学生却是难得的,因为这是一种自我超越,可以获得成功的体验。
可以逐渐积累创新和创造的经验。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进步的信心,激发创造的激情。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需要逻辑推理和理论抽象,需要精确的概括。
问题的提出必须进行深入思考和自我组织,因而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调动学生的身心进入活动状态。
这与跟着教师去验证、推断既有的结论是不同的思维方式。
学生只有多次在这样的思维方式训练下,才能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首届中国小学数学教育峰会上,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说: “知识是什么,是思考的结果、经验的结果。
仅仅结果的教育是不能教智慧的,智慧往往表现在过程中。
有关过程的东西只有通过过程来教。
过程的教育能够培养我们的孩子正确的思考方法,最终培养孩子数学的直观。
因此我们要强调过程的教育,在过程中判断他的思维是不是对的。
”可见小学数学教学要注重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思考。
引入沉浸式学习,让数学课堂走向精彩
引入沉浸式学习,让数学课堂走向精彩作者:刘建娟来源:《山西教育·教学》2024年第07期沉浸式学习是一种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愿、发展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引入沉浸式学习,能够有效活跃数学课堂氛围,改变原本枯燥、乏味、单一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让数学课堂不再是单纯的听讲、做题,能够切实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更乐于参与数学课堂中的各类探究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课堂的教学水平。
构建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沉浸式模态,需要引入信息技术,借助各类先进的教学手段,以此帮助学生走入数学学习中,构建深度学习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问题。
通过信息技术构建的媒体情境,具备生动、具象的特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各类数学概念,提高数学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更愿意探索数学问题和学习数学知识。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确定位置”一课的教学为例。
首先,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准备好的课件,课件内容以校园的平面俯视图为主,教师需要在平面俯视图的基础上,加设坐标单位、坐标点,并标记好地图上的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然后,教师以PPT的形式,在画面中设置一个可以自由行动的卡通形象,取名“小万同学”,并对学生说明:“小万同学是第一次来到我们校园观光,下面请各位同学作为导游,带领‘小万同学’游览我们的校园。
”接着,教师将“小万同学”移动到校园的操场位置,并询问学生:“哪位同学能够用简单的语言告知‘小万同学’,他现在所处的位置在教学楼的什么方向呢?”通过适宜的问题引导,让学生与教师形成互动。
教师要认真聆听学生的回答,指出学生回答中的错误,并以正确的方式描述“小万同学”当前所在的位置,使学生形成方位概念。
在课堂中使用信息技术构建媒体情境时,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创设以学生兴趣为核心导向的媒体情境,激活学生的探索欲望,促进学生主动走入情境,完成沉浸式学习。
让学生在知识的联系中学习数学
让学生在知识的联系中学习数学
李雪梅
【期刊名称】《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年(卷),期】2010(000)005
【摘要】@@ 乌申斯基有句名言:"智慧不是别的,而是组织得很好的知识体系",同时还批评那些缺乏知识的人是"装着一些片断,没有联系的知识的头脑,象一个乱七八糟的仓库,主人从那里是什么也找不出来的."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李雪梅
【作者单位】江苏如东县掘港镇环境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数学知识
2.让学生在知识的联系中学习数学
3.让学生在知识的联系中学习数学
4.让学生在真切的知识探究中学习数学
——从"反比例的意义"的教学片段想起的5.让学生在真切的知识探究中学习数学--从“反比例的意义”的教学片段想起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发布时间:2022-05-19T07:25:44.846Z 来源:《中国教工》2022年3期作者:辛红侠[导读] 新时代浪潮下,社会的更变已经加快了脚步也逐渐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部分,辛红侠黑龙江省望奎四中黑龙江望奎摘要:新时代浪潮下,社会的更变已经加快了脚步也逐渐渗透到了生活的每一部分,教育业内也发现现阶段的时代环境也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水平。
尤其是针对数学等相较来说思维量较大且略显枯燥的学科而言,学生就更难切身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开展鲜明独特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明确数学教学目的找准学习方向,打造趣味性课堂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迈出自信学习的第一步是提高数学教学效率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主动探究;数学;教学效率前言:近年来,在众多教育者的不断探索下逐渐发现引领学生学习,教育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学生群体接受效果一般。
由此观之,传统的教学中你教我听的模式已经逐渐随着时代进步,科技发展不再广泛适用于现下的教学了。
此时,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就尤为重要。
1.中学数学教学问题体现1.1中学数学学习特点在个人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关节就是课堂上与老师讲授同步接受知识的过程,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效果以及学业上的反馈。
针对与数学这样一个综合实践性强度极大的学科更是十分重要。
在课堂学习中集结了听说读写练,动用了心眼脑口手,是强度很大的一项脑力活动。
而在数学中“听”这一项也主要表现在当堂听课过程中,但学生该如何听,主要该听什么,一直是学生心中遗留的一大问题。
考量到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出有思想,懂创新的人才,那么数学教育的意义自然也不是为了只需要教会学生照本宣科,一昧为了应试而去的死读书。
这里就要求老师要有自己的教学思路是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系统的了解到知识的基本概念,使用方法,其次最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与老师的就解题思路产生思想高度上的共鸣,头脑风暴的同时将知识牢记在心里。
理解接受他人的数学思路的过程本身就是进步的过程,是发现自身对知识认知错误,明确个人思维漏洞缺陷的过程。
深度学习下如何促进小学生数学学力发展的探索_1
深度学习下如何促进小学生数学学力发展的探索发布时间:2023-02-20T05:53:47.743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0月19期作者:于晓梅[导读]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于晓梅奈曼旗大沁他拉镇第四小学学区中心校内蒙古通辽 028300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行和素质教育的深化,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逐渐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在小学教育中,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提升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
为了使小学数学教学得到更高效的成果,教师需引导小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并掌握深度学习的正确方法,以促进学生数学学力的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生数学;学力发展引言学力指的是学生学习的结果,是学生在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综合发展能力,在我国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得到的知识技能、数学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感态度这几个方面是主要的学力体现。
在目前的小学教学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思想影响,教师采用的仍是偏重于灌输知识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综合能力不能均衡发展。
为了顺应素质教育的深化要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巩固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为学生的学力发展打好基础,同时小学生也要在学习和实践中学会创新,利用创新思维使学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1.促进小学生数学学力发展的意义数学学力通常被分成三个层次进行评价,分别是基础学力、实现人的发展和学生学力水平类型。
基础学力就是学生在学力中展现出的性格和生理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读写计算等基础能力,这些基础能力就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促进学生学力发展的基本条件。
基础学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记忆能力。
实现人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学习中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的提高,以及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的能力的发展,教师需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打造趣味化课堂,提升小学数学学习效率
打造趣味化课堂,提升小学数学学习效率发布时间:2021-01-21T14:03:24.790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1期作者:李素琼[导读] 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有着较高要求,知识整体十分抽象的课程。
对于数学学科,大部分小学生表示难度比较大,学习比较困难。
在国内课改持续推进的今天,小学数学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的调整得到人们高度重视与关注。
为了吸引学生,使学生表现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创造趣味课堂,使学生能够适应新时期教育需求、教育目标,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能力。
四川省仪陇县化马小学校李素琼 637600摘要: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有着较高要求,知识整体十分抽象的课程。
对于数学学科,大部分小学生表示难度比较大,学习比较困难。
在国内课改持续推进的今天,小学数学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的调整得到人们高度重视与关注。
为了吸引学生,使学生表现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创造趣味课堂,使学生能够适应新时期教育需求、教育目标,提升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能力。
本文将着眼于兴趣教学内涵,探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兴趣教学意义,提出针对性教学思路,帮助更多教师掌握高效率教学方法。
关键词:趣味化;小学数学;学习效率;数学课堂前言:小学阶段学生此时的思维、习惯、学习能力存在很大的空缺,同时也是学生以上能力培养的关键阶段。
教师需要重视增强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当前数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影响学生以后的思维习惯与学习能力。
在国内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今天,国内教育观念发生翻天覆地变化。
教育追求的是让学生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素质能力。
对于很多小学生来说,数学都是枯燥、理解难的课程。
缺少生动实践、美妙语言、优美文辞。
为了改变学生的认知,让学生爱上数学知识学习,教师需要寻求行之有效的教学对策、教学方法打造趣味课堂。
一、趣味教学定义与内涵如同字面意思一样,兴趣教学说的就是能够让学生表现出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金艳菊
寓教于乐,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金艳菊发布时间:2021-01-08T10:53:01.167Z 来源:《中国教师》2021年2月作者:金艳菊[导读] 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改革发展,教育部门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与趣味性已然成为众多教育者研究的课题之一。
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摒弃以往中规中矩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为学生营造生动、趣味性十足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乐趣,从而有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
金艳菊沈阳市辽中区第五小学)【摘要】随着素质教育与新课程的改革发展,教育部门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如何提高课堂有效性与趣味性已然成为众多教育者研究的课题之一。
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摒弃以往中规中矩的教学理念与方式,为学生营造生动、趣味性十足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悟乐趣,从而有效实现小学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寓教于乐;小学数学;有效性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21)02-174-01引言:近年来,通过对小学阶段的课程学习现状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数学这门课程的学习难度较大。
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以及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碍和困难。
这也就需要数学教师要采用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与质量,为他们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打好基础。
由此观之,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不但是素质教育的育人要求,更是落实新课改教育核心理念的必然趋势。
一、营造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年纪较小,他们对数学这类抽象性知识的认识往往会有一定的排斥心理,在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兴趣与积极性的有效激发,从而有效降低数学学习难度,为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做好准备。
实际生活里处处充满着各种数学知识,为小学生营造具有生活化的学习环境,可以更好地拉近学生和数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以更轻松愉悦的状态投入到对数学知识的探索过程中。
激发学生个体,引导学生创新
激发学生个体,引导学生创新发布时间:2023-05-11T02:46:39.66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第495期作者:武雪莲[导读] 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是坏人、奸商,理由就是190÷20每人分到9两后,剩下的不是1两,也就是余数不是1。
此时,我抓住时机追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余数不是1的。
北京市通州区牛堡屯学校101104《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一、爱护和培养好奇心,引导学生创新小学生正处于了解世界的阶段,对外界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这正是创新的萌芽。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他们想创新。
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列的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造激情。
如:在学习被除数、除数末尾有零且有余数的除法时,创设探究场景:古时候有一个大地主,家中有20个长工。
一年以后,他将所有的长工召集在一起,说:“各位乡亲,你们辛苦了一年,现在给你们发工钱,190两银子分给你们20个人,每人得到9两还剩1两,我用剩下的1两银子买了一些饭菜请大家享用”。
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这个地主是个好人吗?问题提出学生顿时兴趣高涨,很快加入到全班讨论交流之中。
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好人,理由:通过计算认为190 ÷20=9……1跟地主说的一样,同时地主还用剩下的钱请大家吃饭,所以是好人。
另一部分学生则认为是坏人、奸商,理由就是190÷20每人分到9两后,剩下的不是1两,也就是余数不是1。
此时,我抓住时机追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余数不是1的。
问题一提出,学生就陷入了思考中,很快有的学生就有了发现,争着汇报:生1:验算的方法发现20×9+1不等于190;生2:用竖式计算,发现余数的1在十位上,表示1个十 ……。
角的度量教研报道
《角的度量》教研报道
近日,某小学开展了一场关于《角的度量》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提高教师们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对角的度量有更深入的理解。
活动开始,由一位经验丰富的数学老师进行课例展示。
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用尺子度量长度入手,将度量线段的长度和测量角的大小联系起来,让学生建立在自己已有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本课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以学生为本,不断地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老师的问题设计非常精准,指向性也很明确,引导学生对度量的工具、度量的单位以及1度角的大小,这几个核心问题上研究。
课后,参与教研的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他们认为,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教学水平,也让学生对角的度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次教研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李雪梅
浅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李雪梅发表时间:2015-04-27T11:46:49.91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5年第1期(上)供稿作者:李雪梅[导读]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求知的内在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李雪梅(南部县第二小学南部 637300)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人求知的内在动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就会积极主动,学得轻松而有成效。
但学习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结合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与感悟,同大家交流。
一、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
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教学中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教学气氛,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
“活跃”的表现形式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
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文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教学效果。
二、适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形、色、光、画的独特效果,鲜明的表现力和直观的形象性,最能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唤起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知不觉的进入教学内容之中,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单韵母“e”时,为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地了解,我便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一只白鹅和它的倒映,在水面上引吭高歌的插图。
这样不仅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这是一只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也能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懂学生,让数学课堂更有实效
北京市顺义区西辛小学李雪梅
【摘要】要给孩子“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有营养: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四基、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兴趣、自信心等等。
好吃:符合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快乐,满足学生的情感。
要实现这些,必须要做好三个“读懂”——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读懂学生,要读懂全体学生、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学生的思路与想法、学习困难。
【关键词】认知起点思路困难错误
吴正宪老师曾说过要给孩子“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
有营养:除了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四基、良好的学习习惯、数学兴趣、自信心等等。
好吃:符合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快乐,满足学生的情感。
要实现这些,必须要做好三个“读懂”——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
“读懂学生”究竟要读懂学生什么?其实《标准》里讲得比较清楚:数学课程“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呈现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寻求结果、解决问题的过程。
”
一、读懂全体学生
现在比较流行的一句话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我们要读懂学生又是什么意思呢?是读懂全体学生,在管理学上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由最长的那块板子决定的而是由那块最短的板子决定的。
我们不妨也借用人家的理论赶个时髦吧:教学中的成效不是由最好的学生决定的而是由最差的学生决定的。
所以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孩子。
我在二年级“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课后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
你能利用10÷5这个算式,来画图表示它的意思吗?
学生出现:
把10平均分成5份,求一份。
把10按每份5个来分,看10里面有几个5。
先画一行每份是5为1倍数,再画一行10个是5的2倍。
这道题让学生尝试一题多解的练习来巩固除法及倍数关系的知识。
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这种题目的练习也是让孩子都找到自己理解的方法,找到自信。
二、读懂学生的认知起点和生活经验
教学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要想真正了解学生不能仅仅靠经验,更不能想当然,还需要一定的调研,调研后的分析是教师设计和修正“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
曾经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时,在本节课之前我对10名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了前测(内容是:1、接着老师的计数单位写下去:个、十、百、、 2、10个一是,10个十是,10个百是,个一千是一万。
3、接着数五个数171、172、173……,354、355、356……,1695、1696、1697…… 4、你估计10000张纸有多厚?),经过调查统计前两题当中有8人写正确。
第3题中第一组数全部数对,第二组6人数对,第三组只有2人数对。
4题10000张纸学生有的说与课桌一样高,还有说教学楼那么高,答案五花八门。
可见学生对新授内容中的计数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大部分已经有初步的感知,但生活中并不常接触,所以本节课还是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千”“万”以及进率为重点。
把数万以内的数和培养学生的数感作为本节课的难点。
因此我通过计数器突破数数的难点,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方面我采用了下面的方法:出示图片一盆1000朵的花,10盆就是多少朵;实物一瓶有100颗黄豆的数量、进而估计另一瓶1000颗黄豆的数量;用尺子先量1000张纸的厚度,再这样量10次展示10000张纸的高度,然后让一个孩子和这一万张纸的高度比一比,能到自己身体那个部位。
这一小小的动作却可以让孩子的学习生活留下很深的印象。
三、读懂学生的思路与想法
现代教学论认为,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教学。
读懂学生,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和经历数学。
曾经上过的一节“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课,是让学生计算16+27=,我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再汇报自己的算法来进行引导。
学生汇报:
生1:10+20=30、6+7=14、30+13=43
师:当遇到新问题时能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2:
师:两条线清楚地展示了思考过程,方法简洁、独特。
生3:小棒操作
先摆上16根小棒,再摆上27根小棒,先算6根加7根等于13根,拿出10根捆成1捆,再算1个十加2个十,等于30,再加上这一捆,就是40,和剩下的3根合在一起就是43。
师:直观形象地展示自己的计算方法,算理清晰可见。
生4:用竖式计算16+27=43 生5:
师:大家能不能想一个好办法,不把个位满十进上来的1丢了,而且写在合适的地方,不变成313? 在大家的探讨和再一次操作小棒,理解正确的竖式方法。
可见,这节课几乎都是围绕孩子的课堂生成,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在孩子的想法中进行规范语言和疏通算理的点播,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方法。
四、读懂学生的学习困难
由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还存在一定的缺陷,所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认知障碍,对新课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
但是只要我们老师在能很好地把握好教学难点,并能寻找合理的原因与生长点,与之相辅的付诸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为学生的学习清除障碍。
教学“10的认识”在课前我对学生做前测时,发现学生对于10个一与1个十的关系尚未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表象。
为突破难点,教学设计对10个一是1个十的理解主要经历三个层次:
第一、经历数10根小棒,捆成捆的过程。
第二、利用课件演示10个一到1个十的过程。
第三、了解生活中把10个一整理成1个十的形式。
比如操作演示:10丸药放一盒、10瓶墨水放一盒。
课件出示:10块月饼一盒、10卷纸一提、10个鸡蛋一盒。
还有:10根火腿肠捆成一捆、10包纸巾包成一条、10支铅笔放一盒、一双手有10个手指。
五、读懂学生的错误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有时就是一种优质的教学资源,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关于学生的信息和已有的经验。
教师应积极读懂学生的错误,对于其中隐含的“亮点”,教师要给予肯定和欣赏,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成分,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对学生及时引导、点化,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意识,让学生从错误的认识中去巩固知识、提高能力。
如前一段时间我们在学习“学看钟表”这一课,认识几时和几时半,并会用电子表示法,如8时用8:00表示,孩子很快能够掌握;9时半用9:30表示,然后让孩子分别表示3时半、4时半,孩子就有不同的错误出现了,如4时半用4:40、4:60等,分析错误不难看出,前者是看时针位置大约在4,所以写出了40;后者看到分钟位置指6,所以写出了60,他们都是根据表形来做出判断,而没有真正理解这其中的道理。
所以我就在课堂中给学生质疑的机会: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孩子就有人提问:老师为什么9时半这个“半”写30。
不用老师说,一起来看看从9时到9时半分针的变化,让孩子跟着分针一下一下数一数,到6时走动30下,孩子们豁然开朗,以后再写几时半的电子表示法几乎没有错误发生。
我从中认识到学生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正是在“犯错、识错、知错、改错”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得到了提升,思维得到了锻炼。
读懂了学生的错误其实也是教师宽容心态的体现,是教师对学生积极参与的鼓励。
六、读懂学生的数学情感和情绪体验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除了知识传递这条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交流的主线。
教学活动是在认知和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下完成的。
学生有了对学习的热烈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我们在学习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时,内容比较枯燥,所以在掌握新知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的环节来达到巩固的目的。
先让孩子们写一个大于4000小于8000的数,同桌先比一比。
老师也写一个四位数6790,在信封里装着,拿你的数和老师的数比一比。
A先显示千位6,你的数一定比老师大的就拿好数起立,其他同学坐好认真听,为什么老师只显示千位,你们就知道你的数一定比老师的大?
B你们先坐好,下面请一定比老师的数小的同学举起手来,大家猜一猜他们千位的数字可能是几?(4或5,因为老师的千位是6)
C那么剩下既没有起立也没有举手的同学,老师都猜出来他们的千位是多少,你们猜出来了吗?(是6,因为千位和老师的相同,比不出大小)
D显示百位7,现在如果你的数一定比我小的同学请坐。
为什么你坐下了?
显示十位9,个位0,逐次让数一定比我小的同学请坐,看最后比我大的还有谁?
在过程中适时提问,从而让每一个学生的大脑都动起来,进行判断,拓宽学生参与的广度,更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又一次高潮。
更好地巩固了比较位数相同的数大小的方法这一难点。
对学生的了解,还有很多,总之,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追求更高境界的课堂教学永远不会停下脚步。
让我们以学生为本,用“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课堂”的理念去描绘七彩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