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概念与内涵的衍化

合集下载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

中医药文化科普知识一、中医药的起源与发展1.中医药的起源–中医的起源:据史书记载,中医起源于殷商时期,距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早期的中医经验主要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传承下来。

–中药的起源:早期的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和矿物三大类。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药的种类和用法不断丰富和发展。

2.中医药的发展–古代发展:在秦汉时期,中医药逐渐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论,并开始有了著作的记载。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黄帝内经》。

–唐宋时期:中医药在唐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断方法的“四诊法”。

–近现代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药得到了更多的研究和应用,相继出现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和学术团体。

二、中医药的基本理论1.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学说:中医药学中最基本的理论之一,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而统一的对立面组成,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为基础,将人体和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归纳为相应的五行属性,以指导中医的临床诊断和治疗。

2.体质与调理–体质分类:中医将人的体质分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和特禀质等九种。

–调理方法:中医通过药物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多种方式调理体质,维护身体的健康。

三、中医药的治疗方法1.药物疗法–中药总论:中药是根据中医理论的指导,以天然药物为主要原料制成的药物。

中药可通过内服、外用、煎汤、熏洗等多种方式使用。

–中药分类:按照性味归类,中药主要可分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辛散药、苦寒药、甘平药、酸涩药等。

2.针灸疗法–针灸学说:中医经络学说是针灸学的理论基础,认为人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可以调理和治疗身体的疾病。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和灸烧等方式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流通,以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养生的目的。

3.推拿按摩疗法–推拿学说:推拿按摩是中医学理论之一,通过手法的施加刺激体表穴位和经络,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调理身体的目的。

有关概念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

有关概念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
7


五.宋代 1.官修本草: 《开宝本草》 → 《嘉祐本草》 + 《图经本草》 → (证类本草) → 《大观本草》 → 《政和本草》 → 《绍兴本草》 2.个人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衍义 3.药局:御药院→太医局卖药所(熟药所)→修合药 所→医药惠民局、医药和剂局→太平惠民局
3


二.秦汉时期
1.《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太仓公者,……姓淳于氏, 名意.少而喜医方术.高后八年,更受师同郡元里公乘 阳庆,传黄帝、扁鹊之脉书, …及《药论》,甚精.” 2. 《汉书》:记述西汉历史,首见本草一词,的共3 处,分别为《平帝纪》、《郊祀志》、《游侠传• 楼 护传》. 3.《 神农a本草经》(简称《本经》)问世: ⑴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奠定中药学发展的基础. ⑵内容主体形成于西汉,最终成书于东汉末年. ⑶作者不明,应是众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⑷记载药物365种;按性能良、毒分为上、中、下三品; ⑸记述的药学理论有药物性能(四气五味、 有毒无 毒) 、 配伍七情、 用药原则、剂型、服药时间及用 药的度等.
12

根据最近一次(1983-1988年)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 统计,我国有12807种中药材资源,其中有11146种植 物,占中药材87%,1581种动物,占中药材12%;矿物 药80种,占中药材0.62%。


中药研究手段的改革: ⑴传统方式—文献考证;性状鉴别;临床验证。 ⑵现代:生药、植物化学、药理学→栽培、饲养、良 种选育、微生物、组织培养、化学分析、药剂学、炮 制学、传统本草考证→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纳米技 术等。
9

3.《本草纲目》 ⑴作者:李时珍。 ⑵成书 年代:明代。 ⑶内容:载药1892种,分16纲 (部)、60目(类);附药图1160幅、附方 11000余首。 ⑷价值:为我国16世纪以前药 学成就的总结。

有关概念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

有关概念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及中药学的发展

⑸特点:①由国家组织编纂,有药典性质;②增加图
谱。
6
3.《本草拾遗》:陈藏器编撰。分序例、拾遗、 解纷三部分,前者中记述有“十剂”;增药692种; 内有一些博物学知识。价值:为唐代仅次于《新 修本草》的著作。
4.《食疗本草》:孟诜编撰、张鼎增补。载药200 多种;为营养和食疗类专著。
5.《海药本草》:李珣编撰。载药100余种,主要 为外来药。
6.《蜀本草》(《重广英公本草》):作者韩保 昇。增补药物14种;系统整理了七情畏恶。内容 包括《唐本草》及其《图经》 、韩氏增补部分组 成。
7
五.宋代 1.官修本草: 《开宝本草》 → 《嘉祐本草》 +
《图经本草》 → (证类本草) → 《大观本草》 → 《政和本草》 → 《绍兴本草》 2.个人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本草衍义 3.药局:御药院→太医局卖药所(熟药所)→修合药 所→医药惠民局、医药和剂局→太平惠民局
药 ⑵ 以动物为食——早期动物药; ⑶ 日常生产劳动及生活——早期药物疗法; ⑷ 有意识、有目的的探索寻找。 2.“火”和“酒”对药物应用的推动。 《楚辞》等。
3.中药学的产生 ⑴临床疗效为依据——口身受; ⑵借用中国传统哲学理论加以归纳、概括——商代的五行
学说、周代的阴阳学说和《易经》的有关理论。
8
六.金元时期 1.《珍珠囊》—张元素著,载药100种。贡献:将归经与
升降浮沉学说明确化、系统化,正式纳入中药性能行列。 后由李东垣、王好古加以发扬光大。 2.《饮饍正要》—忽思慧著,载各种食物468种。为营养 和食疗类专著。 3.元代有“广惠司”,后改为“回回药物局”,由阿拉伯 医生配制“回回”药物。 七.明代 1.《本草品汇精要》—明代唯一官修本草。由刘文泰等49 人编纂。记载药物1815种,分10部,又各分上、中、下品; 绘有精美药图1358幅。但本书未印行。 2.《救荒本草》——朱橚(朱元璋五子,周王)编; 《神农本草经疏》及《炮炙大法》—缪希雍著;《滇南本 草》——兰茂著;《本草蒙筌》——陈嘉谟著。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PPT课件

中药基础知识介绍PPT课件

中药的归经 归经就是药物发挥治疗作用经是脏腑经络的统称。 归经是以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具体病证为依据来确立的。 掌握归经,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 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注意!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
四、中药的配伍
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用。 相须:即将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全蝎、蜈蚣同用,能明显增强止痉定搐的作用。 相使: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然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加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二、中药的炮制
中药炮制法是根据中医药传统理论而制定的,是将原药材进行净选,切制和炮制等制作而制成一定规格的炮制品,通称为“中药饮片”,以适应中医临床医疗和中成药配制的需要,保证中医用药质量,使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炮制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消除或减低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减毒) 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增效)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改性) 使中药饮片达到一定的净度和纯度标准适应于中药制剂的配制和中药的贮备;(纯净)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便用)
五味 五味一般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味的确定最初是依据药物的真实滋味。 如黄连、黄柏之苦,甘草、枸杞之甘,桂枝、川芎之辛,乌梅、木瓜之酸,芒硝、食盐之咸等 后来由于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随着用药实践的发展,对药物作用的认识不断丰富,一些药物的作用很难用其滋味来解释,因而采用了以作用推定其味的方法。 例如,葛根、皂角刺并无辛味,但前者有解表散邪作用,常用于治疗表证;后者有消痈散结作用,常用于痈疽疮毒初起或脓成不溃之证。二者的作用皆与“辛能散、能行”有关,故皆标以辛味。磁石并无咸味,因其能入肾潜镇浮阳,而肾在五行属水与咸相应,磁石因之而标以咸味。 由此可知,确定味的主要依据,一是药物的滋味,二是药物的作用。

中药药性理论

中药药性理论
药性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 降沉浮、有毒与无毒等方面。
药性的范围
药性的范围非常广泛,不同药物具有不同的药性特点。
药性涵盖了寒、热、温、凉“四气”以及酸、苦、甘、辛、咸“五味”、归经、毒性等方面。
药性与四气五味
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药 性,是药物作用性质的总概括。
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五 种滋味,是药物作用特性的总概
06 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 方法
实验药理学方法
01
02
03
药效学研究
通过观察药物对实验动物 或离体组织的作用,了解 药物对机体的影响和作用 机制。
药代动力学研究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了解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和药效持久性。
安全性评价
对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估 ,包括药物的急性毒性、 长期毒性、致畸作用、致 突变作用等方面的研究。
指导药物炮制
01
通过炮制可以改变中药的药性 ,如生地黄经过炮制后变成熟 地黄,性质由寒转温,具有补 血滋阴的作用。
02
炮制还可以降低中药的毒性和 副作用,如制首乌经过炮制后 能够减少肝脏毒性,提高治疗 效果。
03
不同的炮制方法可以产生不同 的药效,如醋炒柴胡可以增强 疏肝解郁的作用,蜜炙黄芪可 以增强补气健脾的作用。
括。
四气和五味是相互关联的,药物 的四气确定了药物的治疗作用,
而五味则决定了药物的功效。
02 中药药性理论的历史沿革
药性理论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
自古以来,中药药性理论起源于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神农氏通过亲自尝试各种 草药,记录其功效和毒性,为后世对中药药性的认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黄帝内经》
古代医家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黄帝内经》这一经典著作,其中详细描述 了中药的药性理论,为后世对中药药性的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

中药概念与内涵的衍化

中药概念与内涵的衍化
报 ,060 .7 1 . 20 .21 ( )
[] 新 忠 . 代 江 南 的 瘟 疫 与 社 会 [ . 京 : 国人 民 大 8余 清 M] 北 中
学 出 版社 ,03 20 . 作 者 简 介 苏云 放 (98一) 男 , 江 宁 波 人 , 江 中 医 药 大 学 中 医 14 , 浙 浙
收 稿 日期 :060.1 20.80
( 辑 编 张大明)
文 章 编 号 :0 1 90 20 )0 O O —0 10 —6 1(06 1 一 O4 3

学 术 探 讨 ・
中药 概 念 与 内涵 的衍 化
秦旭华 金 沈锐 ,
( . 都 中 医药大 学药学 院 中药教研 室 , 川 成 都 6 0 7 ; . 1成 四 10 5 2 成都 中 医药大学 基础 医学院 生物化 学
的争 议 : 部分 中医药 界 的学 者 坚持 认 为 , 这些 西 医 医
中药作 为一 种 为我 国人 民喜爱 和广 泛接 受 的药
物 已有 上千 年 的历史 , 且 日益为世 界 人 民所 接 受 。 并
但 中药 的概念 长 期 以来 都是 一 个 颇 有 争 议 的话 题 ,
中药是 什么 , 什么 是 中药 ?8 代 曾引起 广 泛 的争 0年
[] 云德 . 4侯 要做好防控人 ( ) 禽 流感流 行准备 [ ] 中国中医 N.
药 报 , 0 .22 ( ) 2 51.8 2 . 0
[] 保 延 . 5刘 中医 药 防 治 人 禽 流 感 要 早 介 入 [ ] 中 国 中 医 药 N.
报 ,060.3 1 . 20.12 ( )
维普资讯
中 医研 究 20 06年 l 第 l 0月 9卷 第 l 0期

中药ppt课件

中药ppt课件
中药配伍要调节药物的升降浮沉,使药物的作用趋于平衡,适应病情的需要。
03
02
01
配伍禁忌
中药配伍中有“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指某些药物配伍可能导致药效减弱或产生毒副作用,应避免。
中药的应用与价值
中药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多种用途,如感冒、咳嗽、哮喘、胃病、糖尿病等。它们通过调节人体的气血平衡,提高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中药将不断焕发新的活力。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预防疾病
中药还可以用来辅助诊断疾病。根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中医可以通过诊断草药或中药来判断疾病的位置和性质。
诊断疾病
调节脏腑功能
中药可以调节人体内脏腑功能,改善体质。例如,一些中药具有滋补肝肾、补气养血的作用,可以调理肝肾功能不足引起的疾病。
调节气血
中药通过调节人体内的气血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一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等症状。
中药起源于中国古代,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和临床实践,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医学体系和治疗方法。
在中药的发展过程中,中药的配伍、用药方法等方面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形成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医学理论。
中药不仅在中国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在其他亚洲国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使用,对全球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药种类与特性
中药的气是指中药的属性,包括寒性、温性和平性。

中药的归经是指中药的作用部位或经络走向,例如,中药一般可归属于肝经、心经、肺经、肾经等。
归经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不仅用于治疗疾病,还具有调理身体的作用。例如,调节内分泌、增强免疫力、改善例如,一些中药具有抗病毒、抗细菌和抗炎作用,可以用来增强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中药学总论演示用稿1

中药学总论演示用稿1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西 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1中药学的发展特点 (1)已有药学专著出现。《药论》(西汉时期)
亡佚 (2)已有一批通晓本草的学者 (3)开始用“本草”一词,以其代表药物学及药
学专著 (4)国内外、内地与边远地区的药物不断交流,
促进药学发展——如 西域的红花(西红花、藏红 花)、大蒜、胡麻;越南的薏苡仁;边远地区的麝 香、琥珀、羚羊角、龙眼
(3)中药的炮制和制剂技术取得重大成就。
例如:《苏沈良方》最早记载了从尿中提取 性激素制剂“秋石”的制备方法。

2本草学著作
《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 《徐之才药对》《本草经集注》《雷公炮炙 论》等
**《本草经集注》——(七卷,北宋时期亡 佚,其内容可见于《证类本草》、《本草纲 目》)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梁代
作者:梁•陶弘景(公元456-536年)
著作内容:
①对《本经》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 ②为了鉴别药物的真伪、优劣,补充了采收、鉴别、
春秋战国时期:
《内经》—— 《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藏气法时论》、五味 学说的理论基础。
《素问·宣明五气篇》“五味所入,酸入肝、辛 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 。此为归经学说之先导。
②载药365种,多为朴实有验。每味药之下依次介 绍正名、性味、功用主治、生长环境、以及部分药 的别名、产地等
③创立“三品分类法”。按药物的有毒无毒、养生 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将药物分为上(120)、中 (120)、下(125)三品,即创立“三品分类法”。
著作的学术贡献:
①为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是珍贵的药学文献。 ②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 ③初步奠定了药学理论的基础,对后世中药学的发

中药知识概述

中药知识概述

中药知识概述在我国的辽阔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

仅典籍所载,己达三千种以上。

对于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己有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

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对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些药物中,植物**材占大多数,使用也更普遍,所以古来相沿药学叫做“本草学”。

本草学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内容。

由于中药的应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自然资源及历史、文化等方面的若干特点,所以人们把它称为“中药”。

中药学就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及应用方法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研究对象和任务:凡用于治疗和预防药品疾病的物质,一般统称为“药物”,就来源而言,药物可分为天然药物、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三大类,天然药物是指人类在自然界中发现并可直接供药用的植物、动物或矿物,以及基本不改变其药理化学属性的加工品。

“中药”、“草药”和民族药”除极少数(如铅丹等)为人工合成药外,绝大多数均同天然药物范畴。

中药是广义的概念,包括传统中药、民间药(草药)和民族药。

传统中药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作为商品在中药市场流通,载于中医药典籍,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阐述药理作用并指导临床应用、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使用形式,加工炮制比较规范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

民间药是指草药医生或民间用以防治疾病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通常根据经验辨证施用,一般是自种、自采、自制、自用,少见或不见于典籍,而且应用地区局限,缺少比较系统的医药学理论及统一的加工炮制规范。

民族药则指我国除汉族外,各少数民族在本民族区域内使用的天然药物,有独特的医药理论体系,以民族医药理论或民族用药经验为指导,多为自采。

第一章中药与中药文化概述

第一章中药与中药文化概述

《西游记》:
第36回,有一首镶嵌体的药名诗(即将 药名嵌入句中)。唐僧师徒出长安已四、五个 年头,离西天仍渺渺无期,忽又进一深山,唐 僧心中凄惨,叫声:“悟空啊!
自从益智登山盟,王不留行送出城。 路上相逢三棱子,途中催趱马兜铃。 寻坡转涧求荆芥,迈岭登山拜茯苓。 防己一身如竹沥,茴香何日拜朝廷?”
我国的中药资源品种达12807种。
(2)中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与中医紧密相联,以我国的四大名著为例:
《三国演义》: *华佗为关云长刮骨疗毒 *药名谜语:刘阿斗(谜底:使君子) 曹操曾说过,今“天下英雄,惟使君
与操耳”。使君即指刘备,刘阿斗是刘备 的儿子,即使君之子。
《水浒传》: 有疗伤如神的神医安道全。
破故纸(补骨脂)
【功能主治】用果实,温肾助阳,纳气,止泻。 用于阳痿遗精、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 白癜风、斑秃。
人参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 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 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
甘草
【功能主治】用根及根茎,补脾益气,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用于 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 痰多、缓解药物毒性。
企业文化、管理文化、
法律文化等等。
2.什么是中药文化
既是中国医学遗产,属于自然科学范畴,同 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 内涵。
她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所创建的 一种文化宝库,其中不仅含有历代医家、养生学 家、道家、佛家的经验累积,也包含着古今文人 雅士撰写过大量的药诗、药联、药谜、药事等, 民间还广泛流传着许多神话趣谈,典故珍闻,富 有哲理,韵味无穷。
黄连
【功能主治】用根茎,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中草药起源和中草药学的发展资料

中草药起源和中草药学的发展资料

【经典资料,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经典考试资料,答案附后,看后必过,WORD文档,可修改】第一章中草药起源和中草药学的发展一 . 中药的概念中药是和西药相对而言的,它是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特点:1.从产地来看,绝大多数的中药最初都是出产于中国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3.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古代本草书籍所载中药逾3000种,经目前整理则达8000种.二. 本草的含义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少量的加工品,其中植物药占80%多。

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

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三 . 中草药的含义即中药中的植物药,是中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四 . 中成药的概念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中成药是指由中药材按一定治病原则配方制成,随时可以取用的现成药品,如各种片剂、丸剂、散剂、冲剂等。

优点是现成可用、适应急需、存贮方便、能随身携带、省去了煎剂煎煮过程、消除了中药煎剂服用时特有的异味和不良刺激等。

缺点是药的成分组成、药量配比一成不变,不能灵活多变、随症加减。

五. 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六. 中草药学的概念中草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草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七.中草药的起源和中草药学的发展【先秦】中草药的起源。

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诗经》《山海经》)(《五十二病方》-最早涉及药物炮制、制剂等内容的医药专着。

)【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着。

载药365种。

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魏晋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陶弘景。

中国药典 中药概念

中国药典 中药概念

中国药典是中国法定的最高药品质量标准,包括中药和西药的规范。

在中国药典中,中药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涵盖了许多与中药相关的概念。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药概念:
1.中药:指以天然草药、动物或矿物等为原料,按照中医药理论进行制剂加工而成的药物。

2.中药材:指中药的原材料,通常是从自然界采集或人工种植的植物、动物或矿物。

3.方剂:指中医师根据病情和体质调配使用中药材的处方,按一定比例混合煎煮的药物组
合。

4.中药制剂:指将中药材加工制备成颗粒、丸剂、胶囊、口服液、煎剂等形式的中药药品。

5.中药功效:指中药对身体产生的治疗作用或调节功能,如清热解毒、健脾益气、活血化
瘀等。

6.中药药性:指中药材的性质和特点,如寒、热、温、凉等。

7.中药适应症:指中药用于治疗特定病症或疾病的适用范围。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中药概念,中国药典对中药的定义和规范更加详尽。

中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药理论和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和研究。

怎么理解中药的概念

怎么理解中药的概念

怎么理解中药的概念中药的概念概述中药是指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的基础,是各种中草药及其他天然药物的总称。

中药的发展与演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气血”、“经络”、“脏腑”等为理论基础,以中药为主要治疗手段,旨在通过调理人体阴阳平衡,恢复人体内部的调节机制,以达到治疗疾病,维护健康的目的。

中药及中医学是中国医学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中药的起源与发展中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草本药物的采集、加工与应用的远古时期。

在古代,人们通过观察动物食草取草的经验,逐渐认识到有些植物对人体有特殊疗效,并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理论与实践。

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得以积累与总结,并由此形成了中医学体系以及中药学的雏形。

到了秦汉时期,中药的论述与应用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黄帝内经》、《难经》以及《神农本草经》等古典医书出现,其中记载了大量的草本药物的使用方法、功效,以及药物的质量要求。

此时的中医学以阳明学派为主,对于中药的理论体系进行了系统化的整理,推动了中医学及中药学的全面发展。

此后,中药的应用与理论研究逐渐取得突破性进展。

唐宋时期,中药的方剂开始得到重视,产生了很多名家方剂,如《千金方》、《本草纲目》等。

明清时期,中药学门类更加完善,中药的炮制与质量标准也有了进一步的规范。

同时,中医学的经典著作齐备,系统化的中医理论与中药学原理也有了更深入的阐述。

中药的分类与炮制中药按来源可以分为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等。

其中,植物药是中药的主要组成部分。

而植物药根据使用部位的不同可以分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皮、树脂、树干、树枝、树叶等多种类型。

不同的植物药材,具有不同的药用价值与功效。

为了更好地保留与强化植物药的功效,中药还需要经过炮制。

炮制(也称“蒸、曝、炒、炙、焙、煮”等)主要是通过热力的作用改变药材的性质,如增加药性、去除毒性、降低副作用等。

炮制时,中药师通常会根据药材的质地、形状、体积等特点,结合炮制方法的不同,进行烘烤、炒制、蒸煮等一系列操作以达到最佳效果。

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史PPT课件

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史PPT课件

【明代】
主要成就和贡献:《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 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 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 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 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 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品汇精要》 刘文泰奉敕修定本草, 编成,收药1815种。本书绘有1385幅精美的 彩色药图和制药图,是古代彩绘本之珍品。 该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THANK
YOU
SUCCESS
2019/4/15
【魏晋南北朝时期】

表 作: 《本草经集注》 作 者:梁·陶弘景所辑。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载药数目:730种。
【魏晋南北朝时期】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1.“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况,接着对 《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 平。 2.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采收、 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 3.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 “服药食忌例”(原书无标题,以上题目为后人所习用)等, 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 4.各论部分,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 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 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顺序。
【明代】

代表作 《本草纲目》 作 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出版 1596年。 载药数目:1892种(新增374种)。 主要内容和体例:全书52卷,约200万言,附 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各论分16部、 60类。各药之下,分正名、释名、集解、正 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 逐一介绍。

中药 概念

中药 概念

中药概念
一、中药定义
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作用的天然药物。

它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等。

中药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把人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强调人体内部环境的协调和平衡。

辨证施治是指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药的疗效
中药的疗效经过数千年的临床验证和实践,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中药的治疗范围广泛,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个领域。

中药的治疗方法多样化,包括口服、外用、针灸、推拿等。

其中,中药煎剂是常用的口服剂型之一,而针灸和推拿则是常用的外治方法。

三、中药的用药原则
中药的用药原则是“药食同源”,即认为药物和食物具有相似的性质和作用。

因此,在中药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饮食调节和日常护理。

同时,中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四、中药的价格和市场需求
中药的价格相对较低,大多数患者可以承受其治疗费用。

同时,中药的副作用相对较小,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中药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药的治疗效果和使用方法。

五、中药在当今社会的重要地位
中药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中药的治疗效果和使用方法。

中药在国内外都有着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应用前景。

简述中药的概念

简述中药的概念

简述中药的概念中药,又称中国药、中华药,是指我国传统药源和药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指的是中国的传统草药,也可以叫做中国传统药物,是中国历史悠久的药学体系。

中药历史悠久,源于周朝。

至今,汉朝千余年前《神农本草经》仍是中国药学史最重要的著作,中国传统中药在世界药学发展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中药是指以天然草木、动物和矿物为原料,经过人工配制、加工制成的有限种类的药物,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部分。

中药的种类非常繁多,中国药典中有超过5000种中药,而且仍然不断增加。

中药以药物的形状分为饮片、散剂、丸剂、片剂。

中药的最核心的概念是药物的用途。

中药的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毒,其次是活血、宁心、祛风、消肿、止血等,涉及肝、肾、心脏、肺、脾、胃、胆、膀胱、血管等组织器官,调节全身机能活性,达到预防疾病和保养健康的目的。

同时,中药还可以治疗病毒感染、肿瘤和骨关节炎等疾病,中药也可以用来抗菌和降低胆汁分泌等。

中药实际用到多种形式,比如浸泡,煎煮和入膏等,也有可以炖、煸、炒、熏等。

中药通常有单味、复方或者混合药物(综合剂)组成,以增强治疗效果,充分发挥药效而且安全耐受。

中药是中国文化在东方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以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背景,以及不断提升的药学科研水平,为世界医学提供了丰富的诊疗方法,也是国内的重要支柱之一。

如今,中药正受到世界各国人们的强烈关注,推动中药加快了融入世界医药体系的步伐,也给中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之,中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多种药物集合于其中,有效治疗各种疾病。

传统的制法与新的技术结合,让中药拥有了更多作用和应用,中药也走向了世界,受到了全球医学领域的重视与认可。

中药 概念

中药 概念

中药概念中药是指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广泛使用的药物,主要由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组成。

中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且在世界范围内都有广泛的应用。

中药的理论基础是中医学,中医学认为人体的健康与疾病的形成是由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导致人体的气血运行发生问题。

因此,中医治疗的核心是通过调理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恢复身体的健康。

中药就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通过调理人体的气血运行,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中药的来源十分广泛,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类。

植物药是指以植物的种子、茎、叶、花、根、皮等部分为药材,例如枸杞子、银花、当归、黄芩等。

动物药是指以动物的骨骼、皮毛、鳞片、内脏等部分为药材,例如麝香、牛黄、熊胆等。

矿物药是指以地下或岩石中的矿石为药材,例如朱砂、雄黄、硫磺等。

中药的制备过程十分繁琐,包括炮制、配伍、汤制等步骤。

炮制是指对药材进行酒洗、水洗、蒸制、晒制等处理,以提高药材的药效或减轻毒性。

配伍是指根据中医学的理论,将多种药材进行搭配,以增强药效或减轻毒性。

汤制是指将药材用水煎煮成药汁,用以治疗疾病。

中药的药效主要包括药物的味道、性能和功效。

中药的味道可以分为五味:苦、辛、甘、酸、咸。

每种味道都有其具体的功能和疗效。

中药的性质主要分为寒、凉、温、热、平五性,不同的性质适用于不同类型的疾病。

中药的功效由中药的药性和配伍方式决定,例如可清热解毒、行气活血、温中散寒、益气养阴等。

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与西药相比,中药具有疗效温和、副作用相对较少、调理整体身体的优点。

中药的治疗原则是以整体观念为基础,通过调整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恢复身体的健康。

这与西药以对症治疗为主的疗法有所不同。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药的研究也日益深入。

现代科学不仅通过分离提取中药的有效成分,研究其药理学和临床应用,还结合中医学的理论,开展了中药与西药的结合研究,开发出了许多新型中药制剂。

历史——古代中药的发展历史

历史——古代中药的发展历史

历史——古代中药的发展历史在中国古代,关于药物起源的传说颇多。

“伏羲氏尝味百药而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与“伊尹制汤液”的传说反映了中华先民认识和使用药物的起源。

基于考古学、民族学、生物学和古代文献记载等诸方面综合研究,一般认为中医药的知识起源于原始社会。

经过世代人们无数次尝试和经验积累,逐渐获得了鉴别食物、药物和毒物的知识,并有意识加以利用。

随着人们更多的生产和医疗实践,逐渐发现了越来越多具有药用价值的植物、动物和矿物,并积累发展了药物知识。

一、药物的起源(一)早期的药物知识记载。

药,《说文解字》释为“治病之草”,明确指出“药”乃治病之物。

随着文字的产生和应用,人们开始把药物知识用文字记录下来。

目前所知最早的“药”字,出自数千年前古钟鼎类铜器上铭文(即金文)。

自西周以后,“药”字使用增多,如《书经》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易经》有“无妄之疾,勿药有喜;无妄之药,不可试也”;《礼记·曲礼》有“医不三世,不服其药”;《周礼·疾医》曰“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等等。

《诗经》《山海经》《万物》等书中也收载了不少植物、动物和矿物药,甚至明确记载了某些药物的疗效;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等简帛中也存在大量药物组方疗疾的记载。

(二)药物复方的产生。

我国药物复方的产生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

古代对于药物复方的称呼,早期多以“齐”“和齐”或“和药”称之,见载于《周礼·天官》《世本》等。

古代复方有多种剂型,汤剂只是其中之一。

目前尚无充分依据说明汤剂是我国中药复方产生的唯一标志。

如,以复方见称最早的方书《五十二病方》中记载的和剂中,有的是将药物研细和合,有的用水和煮,有的以药汁合搅,有的以药和酒,并无独立的汤剂称谓,书中的“汤”指外用的药汤水。

(三)“药品”的记载。

药品一词,据考证首次见载于元代的《御药院方》(以宋金元三朝御药院所制成方为基础编制),记载御药院的职能“掌按验秘方,以时剂和药品,以进御和供奉禁中之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实,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样的事实, 第一, 中药概念的使相对性的模糊概念, 也可以 说没有西医西药的流入就没有中药的概念产生。第 三, 中药的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性的概念, 即中国人使 用, 中国特有的概念。一般而言, 国外医学将中医药 归于传统医药学的范畴。故中药在英文里常译为: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而这个 Traditional ( 传 统) 一词, 应该是国外学者对中 药特征的描述 和理 解。显然, 国外对我们中药的理解, 是将它归于传统
中药作为一种为我国人民喜爱和广泛接受的药 物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并且日益为世界人民所接受。 但中药的概念长期以来都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 中药是什么, 什么是中药? 80 年代曾引起广泛的争 论, 并达成一个今天广为流行的提法, 即中药就是在 中医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 这种解释被全国中医 药教材广泛的采用。即便如此, 在中医药界对此提 法仍然存在着不同的理解, 关于什么是中药的争论 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因此, 有必要就中药的概念 和内涵再进行一次较为深入的探讨。 1 中药概念与目前中药制剂临床使用上的矛盾
如此一来, 随着这些新型的中药制剂被日益广 泛的使用, 一方面, 综合性医院的医师们认为自己是 在使用中药制剂; 另一方面, 我们部分中医药界的同 仁却将这些新型的中药制剂, 认为是中药西化, 或根 本就是西药了。而这些新兴的中药制剂反而成了没 娘的孩子, 使之成为一种所谓 中不中, 西不西 的怪 物。我相信, 随着中药现代研究的不断发展, 中药作
如果能够认同这一点, 那么什么是中药, 就不会 是让我们难于界定的概念。而关于所谓西医医师使 用的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等等制剂是不是中药 的争论, 我看也该停止了。他们当然是在使用中药, 应该说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 现代医学也正在 接受或认同我们的中药;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 我们传 统的中医药也正在走向, 或称汇于现代医学的洪流 之中。它们不再是两种对立, 更不是两大门派的对 抗。这正如: 在抗击 SARS 中, 中西医的联合和中西 药的齐上。从这种意义上来说, 倘若有一天我们真 的不再需要讨论什么是中药、什么是西药这一类问 题的时候, 也就是中医、西医殊途同归之日。笔者是
收 稿日期: 2006- 08- 01 ( 编辑 张大明)
文章编号: 1001- 6910( 2006) 10- 0004- 03
学术探讨
中药概念与内涵的衍化
秦旭华1, 金沈锐2
( 1. 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中药教研室, 四川 成都 610075; 2. 成都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 与分子生物学教研室, 四川 成都 610075)
6
中医研究 2006 年 10 月 第 19 卷 第 10 期 TCM Res. October 2006 Vol . 19 No. 10
相信它们两者会, 也必然会殊途同归的, 而这同归的 焦点, 就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健康。
那么中药是什么? 目前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中 药是指在现代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 认识、研制、使 用的各种剂型的药物, 包括传统中药及其现代衍生 物。当然, 我们应当承认中药的概念无论如何下, 都 不能完全让这一历史的相对模糊的词汇得到完全合 理的界定。也许有部分同仁不会赞成笔者的观点, 认为如此一来, 势 必就混淆了中药 和西药的界限。 其实依笔者看来, 混淆一点有何不可, 中医药必将汇 入现代医学的洪流之中, 这只是时间的问题。中药 概念的提出和使用, 本来就是一个历史的产物, 它具 有历史性、相对性、模糊性、地域性的特点, 因此势必 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 而出现重新模糊化的倾向, 或称中药与现代药物 同质化 的趋势。即: 中药 越来越像现代药物( 所谓的西药) , 而现代药物( 所谓 的西药) 也越来越含有更多的中药成分和组方因素, 趋同现象应是中药发展的必然方向。从这种意义上 去说, 将来也许有一天, 在我国去区分中药和西药是
[ 5] 刘 保延 中医药防治人禽流感要早介入[ N] . 中国 中医药 报, 2006- 01-23( 1) .
[ 6] 苏云放. 蒋 士英温 病医 论及学 术经 验选 [ M] . 杭 州: 杭州 大学出版社, 1998.
[ 7] 李连达. 治禽流感有望 从中药 领域突破 [ N] . 中国中 医药 报, 2006- 02-13( 7) .
[ 8] 余新忠. 清代江 南的 瘟疫 与社会 [ M] . 北 京: 中国 人民 大 学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 苏云放( 1948- ) , 男, 浙江宁 波人, 浙江中医药 大学中 医
临床基础教研室主 任教 授。从事 外感温 病学 研究 30 年, 主 持吴又可膜原证候学、湿热类温病( 瘟疫) 研究, 创导 环杭 州 湾 太湖流域 湿地 温病发生治疗学 系统论研究。 * 项目来源: 上海颜德馨中医药基金会( 编号 2005- 15)
究竟什么是中药? 我认为要正确理解中药的概 念, 必须正确的把握一个关键, 即如何理解 中医药 理论 。换句话说, 我们是以僵化的, 还是以发展的 观点来看待中医药理论。毫无疑问, 中医药理论在 历史的长河中, 也是处在不断 发展、完 善和阐明之 中, 它既是一种继承, 又是一种发展。它既包括传统 中医药理论, 也应该包括现代中医药理论。而如果 我们在中药概念的理解上, 仅仅理解为在传统中医 药理论的指导下认识和使用的药物, 则必然会限制 我们中药研究和发展的思路和手脚。因此, 笔者认 为提 中医药理论 , 不如干脆提 现代中医药理论 的前提为好。
中医研究 2006 年 10 月 第 19 卷 第 10 期 TCM Res. October 2006 Vol . 19 No. 10
5
用物质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 中药里有效成分地不 断的发现, 这种对中药认识上矛盾也许还存在不断 加大的可能。
那么这些新型的中药制剂( 复方制剂还好讲一 点, 尤其对中药有效成分或单体制剂) 究竟是不是中 药呢? 笔者认为它们当然是中药。但如果认为它们 是中药, 会不会就与我们对中药概念的界定产生了 矛盾呢? 我看未必。要正确理解中药这个概念, 还 必须从中药这个概念的形成和使用情况说起。 2 中药概念的形成和使用
4
中医研究 2006 年 10 月 第 19 卷 第 10 期 TCM Res. October 2006 Vol . 19 No. 10
[ 3] 王 靓 禽流感病毒变异迅速疑疫苗失效[ N] . 中国 中医药 报, 2006- 02-17( 1) .
[ 4] 侯云德 要做好防控人( 禽) 流感流行准备[ N] . 中 国中医 药报, 2005- 12-28( 2) .
倘若我们说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使 用的药物, 那么如此解释中药, 就很容易产生一种认 识上的矛盾。
我们可不可以这样理解, 没有了传统中医药理 论的指导这一关键前提, 药物就不能称为中药了呢?
我想很多中医药界的同仁会赞同这种观点, 即脱离 了中医药理论的 指导, 中 药就不能再称为 中药了。 这种说法当然有一定的道理, 但如果将这种理论放 到一些特例中, 就可能引发显而易见的争论。如临 床上用的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甚 至是一些中药的提取物或单体) 等等, 这些制剂不仅 被全国中医院广泛的采用, 也被全国的大多数综合 性医院( 如: 习惯上所谓的西医医院) 所采用。毫无 疑问, 当这些综合性医院的西医医师在使用这些制 剂时, 他们都知道, 并都承认这些制剂( 如: 丹参注射 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等) 是中药制剂。但 问题是, 这些西医医师在使用这些制剂的时候, 或许 并没有考虑到我们的传统中医药理论。从而就导致 了与我们关于 中药 概念的矛盾, 引发了较为严重 的争议: 部分中医药界的学者坚持认为, 这些西医医 师使用的丹参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中 药的提取物或单体) 等等制剂, 都不是在使用中药。 因为这些制剂的使用并没有在传统中医药理论的指 导下, 因而不是中药。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 6) : 44-46. [ 3] 施海潮. 话说中药现代化[ J] . 药学实践杂志, 2000, 18( 5) :
摘要 从中 药概念的起 源、形 成和使 用情况 进行分 析, 阐明 中药概念在 形成和使用 上存在着 历史性、相 对性、模糊 性和 地域性的特点, 指出当前中药概念应为在现代中医药 理论指 导下, 认识、研制和使用的各种剂型的药物, 包括传统 中药及 其现代衍生物。同时笔者 认为, 目前中 药的 概念和 内涵, 已 出现随着中药现代化的发展而重新模糊的现象, 呈现 出中药 与现代药物 同质化 的趋势, 即: 中药越来越像现代药物, 而 现代药物也越来越含有更多的中药成分和组方因素, 趋同现 象应是中药发展的必然方向。 关键词: 中药 西药 概念 趋同现象 中药 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R28 文献标志码: A
会更加困难的, 甚至是毫无意义的事情, 虽然目前还 存在什么是中药的讨论。
参考文献: [ 1] 赵旭元, 向大雄. 现代中药研究与 中医临床 的距离[ J] . 中
国药房, 1994, 5( 2) : 42- 43. [ 2] 陈刚, 许彦. 中药 发展思 路探微[ J] . 中医 药研究 , 2000, 16
应该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没有 中药 和 西药 概念的区分, 人们最早使用的是药物这单一的概念。 中药这个词汇的形成和使用, 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 它的出现应该是发生在清末。随着西方医药学知识 的流入, 相对于这些外来 西医 、西药 , 自然而然 的形成了相对应的本 土化的所谓 中医 、 中药 。 它们本来就是一个较为模糊的概念。在当初, 人们 把西方医学, 称为 西医 , 而我 们传统的医学 就是 中医 ; 而西方医师或从西方留学回来的医师使用 的药物就是 西药 , 相对而言, 我们传统大夫使用的 药物就是 中药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中药 一 词的使用是先于对它内涵界定的。应该承认, 中药 概念的使用长期以来是在模糊中产生, 并在模糊中 使用的, 对中药一词的理解, 其实也不断地随时代的 发展而变化。当西方医学在我国兴建学校, 培养了 大批接受西方医学观点和教育的国人之后, 我们又 把他们, 或他们自称为学 西医 的; 同时, 尤其是当 中医药的教育体制也脱离了跟师学徒的家庭模式, 以一种现代教育的方式独立出来, 中医药学校的毕 业生, 也自然而然的被标记上了学 中医 的, 从而形 成了看似对立的 中、西 两大医学门派, 也就有了所 谓西医开西药, 中医开中药的说法。而界定什么是 中药 , 就成为中医中药作为独立学科和门派所必 须界定的前提, 什么是中药的命题就提到了我们议 事日程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