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名化情境及其应对策略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及其社区变迁的个案研究

合集下载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随着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城市人口规模逐年扩大。

同时,流动人口数量也不断增加。

流动人口是指在城市外来工作、生活的人群,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发展活力,但问题也不可忽视。

如何让流动人口融入城市,成为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流动人口单身居多,孤独感强烈。

缺乏家庭支持,面对疾病、意外等情况时缺乏帮助网。

其次,由于文化、语言等方面的差异,与本地居民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存在困难。

再者,流动人口通常住在出租房屋、集体宿舍等较为拥挤的环境中,生活条件差,卫生状况也不理想。

此外,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经常经历就业,住房等问题,缺乏社会保障,存在风险和不稳定因素。

二、主要影响因素1.制度机制因素在城市融入中,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是关键因素之一。

在公共租赁住房、医疗保险、社会保障等方面,各地政策安排差距较大,制度机制亟待进一步健全。

2.观念因素城市居民面对流动人口的接纳程度也影响到其融入情况。

在城市中,对于流动人口的偏见、歧视等意见,不仅挫伤了这些人的自尊心,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城市融合度的提高。

3.资源分配问题资源分配不均现象,也让流动人口在城市的融入过程中遇到了困难。

在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等方面,有时依旧存在本地居民优先的现象,让流动人口有些无所适从。

三、对策建议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应加强对流动人口在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保障,提高其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福利,通过政策倾斜,为其创造更好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

2. 营造包容社会氛围鼓励新移民通过文化交流、群体活动等方式,逐步与本地社会融合。

同时,加强对于那些反对新移民的言论的抵制,推动让城市成为一个真正包容的地方。

3.增进各方之间的了解和沟通为加强流动人口融入提供支持的同时,本地政府应拓展与他们的联系,为城市化提供广泛而有利的平台和机会。

例如,在各种文化、运动活动、公益团队中提供适当角色,加强谈话、闲聊等沟通的机会。

浅谈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浅谈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涌向城市,这些人由于各种原因,构成了庞大的流动人口。

流动人口指的是在本地无户籍户口并在外地有工作、学习、生活等活动的人群,他们的流动性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地域性和数量性。

流动人口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却给城市发展中带来了很多问题。

本文就通过分析相关数据和案例,探讨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剖析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帮助城市有效解决流动人口问题,实现更好的城市发展。

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流动人口是国家转型期的产物,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现今形成较明显的流动人口特征。

以中国为例,自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不同的因素(如就业机会、生活条件、学习环境等),流动人口数量不断增加。

据统计,2019年流动人口总量已达到3.03亿人,其中,涉及非农行业和城市居民68.6%。

城乡流动人口主要是在城市中寻求就业机会和生活改善。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相应政策的出台,流动人口往城市转移的趋势不断加强。

然而,流动人口涌入城市必然会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造成影响。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就业压力增大。

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市场受到冲击。

许多原本的本地居民找不到工作,因此压力越来越大。

2. 住房困难。

由于流动人口的数量庞大,住房供求紧张。

大部分流动人口都只能居住在狭小的住房中,住房条件极为拥挤和简陋。

很多人甚至选择被房东涨价逐出,无家可归。

3. 教育入学困难。

由于流动人口没有户籍,子女入学也受到了限制。

在一些城市中,流动人口的子女常常只能就读于私立学校,学费较高,并且质量参差不齐。

4. 社会保障缺失。

流动人口因为没有户口问题,往往无法享受社会平等的待遇,如缺少医疗、养老保障,这些都成为他们在城市融入中的障碍。

5. 文化冲击。

随着流动人口的涌入,城市的文化气息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以往城市的文化风貌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部分居民感到文化冲击较大,导致一些文化矛盾。

《2024年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预防研究》范文

《2024年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预防研究》范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预防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这一现象为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流动人口犯罪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原因及预防措施,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流动人口犯罪的现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这些犯罪行为包括但不限于盗窃、抢劫、敲诈勒索等财产性犯罪,以及部分暴力性犯罪。

犯罪类型多样化,涉及领域广泛,对城市社会治安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因素:部分流动人口由于经济条件较差,缺乏稳定收入,为谋取生计而铤而走险。

2. 教育水平低:流动人口中教育水平较低的个体较多,缺乏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易受到不良影响而参与犯罪。

3. 社会融入困难:部分流动人口因文化、生活习惯差异,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失落感,从而增加犯罪风险。

4. 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地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导致监管漏洞,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四、预防流动人口犯罪的措施针对流动人口犯罪问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理:1. 加强法律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法律法规,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增强其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2. 提高经济保障水平: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帮扶力度,提高其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减少因生活所迫而参与犯罪的现象。

3. 强化社会融入:推动城市社会对流动人口的接纳和融合,加强文化交流和沟通,减轻其心理压力和失落感。

4. 完善管理制度: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建立健全的登记、报告和监管制度,堵住监管漏洞。

5. 加大打击力度:对流动人口犯罪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形成强大的震慑力,降低犯罪发生率。

五、结论流动人口犯罪是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严重社会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体共同努力进行预防和治理。

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问题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问题研究

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问题研究编者按:《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问题研究》调研报告内容祥实,收集提供了许多基础性信息,分析了流动人口的新变化新特征及服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外地的经验做法,提出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必须贯彻一个理念、坚持三个原则、采取六项措施。

赵正永书记、娄勤俭省长、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安东分别作出重要批示。

现将全文予以刊发,供有关市区、部门及领导参阅。

流动人口问题事关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按照正永书记批示精神,近期我们深入雁塔、莲湖、渭滨三个区进行了实地调研,召开了公安、计生和街道流动人口座谈会,考察了外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做法和经验。

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省流动人口的新变化新特征近年来,我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流动人口规模、流向、结构、需求等出现了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流动人口流量流向发生新变化。

流动人口数量庞大,遍及全省各地和社会各个角落。

据省统计局人口变动抽样调查,2012年末,全省流动人口为398.49万人。

据省公安厅统计,截止2013年5月,全省流动人口为315.50万人。

数据之所以出现差异,一是统计口径和时间截点不同,统计部门以常住人口为准,公安部门以户籍人口为准;二是我省经济处于上升通道,许多流动人口返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县域工业化建设;三是有条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四是前期低生育水平导致目前进入劳动年龄的增量减少;五是相当数量的隐形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难以掌握。

从省内流动情况看,跨市流动人口为247.22万人,占流动人口的62%。

西安、宝鸡、咸阳三市流动人口占全省的81%。

从省际间人口流量看,全省流出到外省人口为151.27万人,主要流向广东、上海、北京、山西、内蒙等省市区。

外省流入陕西的为75.38万人,流入较多的五个省是河南、四川、安徽、甘肃和山西。

据抽样调查,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为25.9岁,男性占52.9%,女性占47.1%,农村居民占91.1%,在流入地连续居住三年以上占41.9%。

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研究

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研究

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研究流动儿童是指由于家庭、经济、教育等原因而频繁迁徙的儿童。

他们可能是随父母外出打工的孩子,也可能是跟随游牧民族的孩子,或是因为家庭变故而频繁搬迁的孩子。

这些流动儿童通常会面临种种适应问题,比如教育、社会融入、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挑战。

为了了解流动儿童的适应状况,有必要进行相关研究。

一、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流动儿童因为频繁搬迁,他们可能会面临学校无法稳定入学的问题。

而且,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各不相同,也可能导致流动儿童在学业上的困难。

有必要对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需要了解流动儿童的入学率和辍学率。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可以了解到流动儿童的入学率和辍学率的真实情况。

也需要了解流动儿童在学校学习的情况,比如成绩表现、学习动力等方面的问题。

还需要了解流动儿童在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配情况。

通过对不同地区学校的调研,可以了解到教育资源的配置情况,从而了解到流动儿童可能面临的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需要了解流动儿童的学习心理状态。

通过心理测评和面对面的访谈,可以了解到流动儿童在学校学习中可能面临的心理问题,比如适应性问题、自尊心问题等。

需要了解流动儿童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

通过社会调查和走访,可以了解到流动儿童在新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和社会融入状况。

由于频繁迁徙和社会融入困难,流动儿童可能会面临心理健康问题。

他们可能会因为适应困难、家庭变故等原因而产生心理问题,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会有影响。

有必要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

需要了解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

通过心理测评和问卷调查,可以了解到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从而找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还需要了解流动儿童可能面临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

通过对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状况进行调查,可以了解到流动儿童可能面临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比如家庭变故、生活困难等。

流动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面临着诸多的适应问题。

通过对他们的教育问题、社会融入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研究,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人口流动对城市社会治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人口流动对城市社会治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人口流动对城市社会治理的挑战与应对策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流动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问题。

人口流动指的是人们由一个地方迁往另一个地方的现象,尤其以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最为突出。

这种流动对城市社会治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同时也需要城市管理者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保障社会稳定和公共秩序。

一、人口流动对城市社会治理的挑战1. 社会安全问题人口流动的大规模增加,使得城市面临着更复杂的社会安全问题。

在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过程中,一些流动人口可能会面临失业、生活困难等问题,导致犯罪率的上升。

同时,由于流动人口众多,安全管理变得更为困难,警力和资源的供给与之形成严重不平衡。

2. 公共服务压力人口的流动使得城市的公共服务压力急剧加大。

流动人口的增加意味着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设施和资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然而,城市往往无法迅速满足这些需求,导致公共服务的不均衡分布,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的幸福感。

3. 环境污染人口流动带来了大量的建设和工业化需求,对城市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冲击。

随之而来的是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地过度开发等环境问题的加剧,对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造成了威胁。

二、应对策略1. 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是解决人口流动对城市社会治理的关键一步。

城市管理者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政策支持力度,为他们提供公平的就业、医疗、教育等基本保障,确保他们在城市中能够得到合理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2. 创新社会管理方式人口流动对城市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城市管理者需要更加灵活和创新的方式来管理流动人口,通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提供在线服务平台等方式,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公共服务。

3. 健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了满足人口流动带来的基础设施需求,城市管理者应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加强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的建设,提升城市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流动人口治理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流动人口治理研究

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流动人口治理研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城市流动人口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这些流动人口,通常是从农村迁徙至城市的农民工,他们为城市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也面临着居住、就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挑战。

因此,从社会学视角出发,探讨城市流动人口的治理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城市流动人口的形成原因。

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外流,是农村人口减少、城市人口增加的一个重要因素。

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和农村经济的低增长,导致了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迁徙至城市谋生。

此外,农民工群体也面临着农村土地流转、农业现代化、收入增长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城市流动人口的治理,我们需要了解这些背后的根本原因。

其次,城市流动人口的治理必须以保障基本权益为核心。

在城市中,农民工的居住问题一直是个严重的问题。

由于大部分农民工收入不高,他们只能选择居住在城市的廉价出租屋、集体宿舍等地。

这些地方的居住条件通常较差,存在着安全隐患。

因此,政府应致力于改善农民工的居住环境,提供安全、卫生的住房条件,确保他们享受到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本权益。

在就业方面,城市流动人口通常只能从事体力劳动等低技能工作,劳动力市场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治理城市流动人口问题,政府应加强职业培训,提升农民工的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构建公平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企业的监管,杜绝各种形式的就业歧视,保护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也是治理的关键。

另外,城市流动人口的医疗问题也亟待解决。

很多农民工在城市就医时遭遇高医疗费用、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

政府应加大对流动人口的医疗保障政策,提供相应的医疗救助和保健服务,让他们能够享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

同时,加强医疗资源的配置,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减少流动人口求医难、看病贵的问题。

教育是每个孩子成长的关键环节,然而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面临着接受教育的困境。

在城市的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往往被限制在义务教育阶段,进入高中及以上阶段较为困难。

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研究

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研究

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及其家庭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被称为流动儿童。

流动儿童指的是随父母流动到城市或其他地方居住的儿童。

他们由于父母的工作性质,经常需要在不同的城市之间迁徙,或者在城市内部频繁换校。

这种生活方式导致了流动儿童往往面临着适应问题。

本文将研究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适应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流动儿童适应状况1. 学业适应流动儿童由于经常面临换校或迁居,学业适应是他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调查显示,由于频繁搬迁,流动儿童的学业成绩普遍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持续的学习环境,甚至有辍学的风险。

2. 社交适应由于流动儿童的居住地经常改变,他们在交友、社交方面也存在困难。

新的环境使得他们需要重新适应,面对熟悉的人际关系失去感到孤独,容易出现退缩、内向等问题。

3. 心理适应根据调查,流动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也比较突出。

他们由于经常面临人际关系破裂、家庭不稳定等问题,导致其心理素质不够健康,出现自卑、消极等心理问题。

1. 家庭因素流动儿童的父母往往是来自农村的农民工,他们的工作与生活条件都比较困难,家庭矛盾、亲子关系等问题是影响流动儿童适应的重要因素。

2. 教育资源城市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流动儿童可能无法及时享受到良好的教育资源,导致学业适应问题。

3. 社会环境城市的社会环境与农村有较大差异,流动儿童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文化习惯等,也是影响他们适应的重要因素。

4. 心理健康由于家庭状况、学校环境等问题,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影响其适应状况的重要因素。

三、解决流动儿童适应问题的策略1. 家庭辅导加强对农民工家庭的辅导,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提高父母的教育意识和能力,对流动儿童的适应起到积极作用。

3. 社会关怀社会应当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关注和关爱,建立相关的援助机制,提供心理咨询、社交活动等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4. 教师教育教师应接受相关的培训,增强对流动儿童的关爱和教育,提高他们的教育水平和适应能力,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预防研究》范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预防研究》范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预防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流动人口的数量不断攀升。

这一现象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为社会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流动人口犯罪问题日益凸显,对城市社会治安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研究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及其预防措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流动人口犯罪现状及特点1. 犯罪现状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流动人口犯罪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流动人口犯罪涉及多个领域,包括盗窃、抢劫、诈骗、毒品犯罪等。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给社会带来了经济损失,还严重危害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2. 犯罪特点流动人口犯罪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犯罪类型多样,涉及面广;二是犯罪手段隐蔽,难以察觉;三是犯罪主体多元化,以年轻人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四是犯罪与地域、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流动人口犯罪成因分析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城市化进程中,部分流动人口由于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为求生存往往铤而走险,走上犯罪道路。

2.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也对流动人口犯罪产生了影响。

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文化差异、社会融合问题、法律法规的缺失或不健全等,都为流动人口犯罪提供了可乘之机。

3.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也是导致流动人口犯罪的重要原因。

部分流动人口由于自身素质较低、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缺失等,容易受到不良影响,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四、流动人口犯罪预防措施1.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打击流动人口犯罪提供法律支持。

同时,加强普法宣传教育,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2. 强化社会管理加强城市社会管理,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

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监管力度,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实现跨地区、跨部门的信息互通。

3. 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发展经济、提高就业机会等方式,改善流动人口的生活状况。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吸纳流动人口就业,提高其收入水平。

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研究

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研究

1 研究背景
对城市融入的具体界定存在差异,但大 表明,2014 年仍有将近四成的流动人口
1978 年到 2017 年,我国的城市化 率提升了 40% 左右,在城镇生活的常住 人口已增加 6.4 亿。我国的城镇化率虽 已达到 58.5%,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大 约 80% 以上的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的发 展仍有上升的空间。流动人口向城市融 入是我国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不仅为 我国社会经济平稳增长和持续发展增加 动能,也为构建城市新发展做出贡献。 然而,流动人口虽生活在城市之中却难 以融入城市,无法完成市民化的转变。 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促进流动人口城 市融入显得尤为重要。流动人口的城市 融入是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 容,其将对经济发展、文化融合、社会 和谐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明一半以上的流动人口业余生活是在家 额度低,难以在城市落户。
一方面,流动人口很难短时间适应从封
观看电视。
4.1.2 社会保障政策
闭向开放生活及工作方式转变;另一方
3.3.2 文化认同感低
受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的影响,流动 面由于人们长期生活和行为方式的固
由于受流出地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 人口享受到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 化,使得城市居民认为流动人口在各方
Public Management
公共管理
城市化背景下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研究
王明涵,于 莉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
摘要:伴随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由于无法获得城市户籍,使流动 人口面临城市融入的困难。本文就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问题,归纳其城市融入的影响因素,提出通过体制 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强社区管理等方式,促进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以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城市化;流动人口;城市融入;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C912.81 文献标识码:A

污名化情境及其应对策略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及其社区变迁的个案研究

污名化情境及其应对策略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及其社区变迁的个案研究

社会2008 4Soc i e t y 第28卷污名化情境及其应对策略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及其社区变迁的个案研究张友庭张友庭 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硕士研究生本文中许多观点的形成,得益于与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李宗克助理研究员在调研过程中的讨论,在此表示感谢。

本文的调查资料均来源于对M 村的田野调查,应受访者的要求对文中的地名和人名作了匿名处理。

摘 要:面对污名化及其制度性排斥的社会情境,流动人口群体应当在社会互动和关系纽带基础上,形成以城市适应为中心的集体化应对策略来化解新环境的生存风险;同时这种日常生活实践化的集体关系网络关系到社区结构相互作用,进而影响社区的发展实践。

笔者通过分析一个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区实践过程,肯定了流动人口作为社会实践主体的能动性,从同化适应策略、关系性适应策略到发展性适应策略,不同时期的城市适应形态显示了流动人口面对污名化情境的自主选择性,并由此带来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区整体结构变迁。

关键词:污名化 应对策略 流动人口 共生共变一、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国范围的农村体制的改革、乡镇企业的转型、农民观念的变化和城乡壁垒的逐渐打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

但是,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长期存在,农民即使到了城市,他们仍然被称为 农民工!,成为游离于制度之外的都市边缘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大城市的城乡结合部形成了大量流动人口租赁房屋聚居生活的社区,学界称之为 流动人口聚居区!。

作为快速城市化过程中非均衡发展的产物,流动人口聚居区较之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在社会属性、区位分布、居民构成和生活方式等方面均呈现出自发性、异质性和独特性的特点。

为此,学界对流动人口聚居区进行了梳理,既有的分析污名化情境及其应对策略性概念有:都市里的编外村!(杨桃源等,1995:14)、跨越边界的社区!(项飙,2000)、流动人口聚落!(刘贵利、顾朝林,2000:24)、二元社区!(周大鸣,2000:107)、城市里的农村社区!(吴晓,2001:25)、边缘社区!(吴晓,2003:40)、边缘村!(边缘村课题组,2003:145)和非正式移民聚居区!(魏利华、阎小培,2005:48)等。

城市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研究与分析

城市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研究与分析

城市人口迁移与流动的研究与分析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城市人口的迁移和流动成为了现代城市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

这些迁移和流动不仅仅影响了城市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还对城市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角度出发,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研究与分析。

一、城市人口迁移的背景与原因城市人口迁移的背景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许多城市开始出现了人口过剩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人开始选择离开自己的故乡,前往大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另外,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市场机制的形成也成为了一种潜在的吸引力,吸引了更多的人来到城市。

除了这些背景因素,还有一些特殊的原因导致了城市人口的迁移。

例如,灾难和战争等人为和自然灾害,会迫使许多人离开自己的家乡,前往城市寻找安全和稳定的生活。

另外,学习和就业机会的变化,也成为了许多人选择迁移的原因。

二、城市人口流动的影响与特点城市人口流动的影响和特点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城市人口流动对城市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的人口结构将趋向年轻化和多元化。

这将对城市的市场需求和生产方式产生巨大的影响,也有可能导致城市的经济问题或社会矛盾的出现。

其次,城市人口流动对社会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城市的文化传承不仅仅是人口的数量,还涉及到人口的质量和组成。

如果城市人口流动过于频繁,就有可能影响城市的文化氛围和认同感。

最后,城市人口流动也表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

例如,城市人口流动的规模大,前往的目的地多样化。

此外,城市人口流动的频率也会因人口的种类和性质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三、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的管理与解决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成为了当代城市发展的一个共性和难题。

如何管理和解决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城市管理者和决策者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具体做法包括: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

针对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的背景和原因,需要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

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行政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研究姓名:学校:学号:指导教师:定稿日期:目录一、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概述 (2)二、案例社区流动人口现状特征 (3)(一)流动人口现状 (3)(二)东明社区流动人口的特点 (3)三、当前案例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4)(一)东明社区流动人口户籍管理 (4)(二)东明社区流动人口犯罪问题 (4)(三)东明社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 (4)四、东明社区流动人口管理问题的原因 (5)(一)管理方法落后 (5)(二)社会保障不足 (5)(三)治安管理力量不足 (5)五、做好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建议 (5)(一)完善管理体制,加强服务意识 (6)(二)增强社会保障、注重人性化的社会服务 (6)结论 (9)参考文献 (9)致谢 (10)内容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城乡二元化经济等诸多原因,社会上逐步形成一个倍受关注的群体:外来流动人口。

如何在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使之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以及研究学者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同时,随着外来流动人口引发的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问题不断上升,如何对其对其进行有效管理以及构建良好沟通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文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社区为例,研究东明社区的流动人流人口管理问题,从分析东明社区流动人口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并指出了东明社区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困境;最后,重点就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东明社区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一、城市流动人口管理问题概述外来流动人口是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一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加强外来流动人口管理,使之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公安机关以及研究学者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导言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人才分配的差异,流动人口的出现在各个城市中越来越普遍。

这种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是当前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背后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将浅谈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主要影响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一、流动人口城市融入的现状和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占总人口的15%左右。

这个数字在未来还会继续上升。

这些流动人口对于城市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贡献。

但是,也给城市带来了一些问题:1. 住房问题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房价居高不下,大部分流动人口的收入较低,很难负担高房价的租金。

这导致了很多流动人口只能住在一些偏远的地方,交通不便,甚至没有基本的生活条件。

2. 教育问题很多流动人口到城市工作打拼时,有子女需要接受教育,但是城市的学校通常只对本地学生开放,流动人口的子女很难被录取。

3. 就业问题虽然流动人口可以到城市中寻求更好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但是由于城市的就业竞争激烈,很多流动人口没有学历和技能,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4. 社会保障问题城市的社会保障制度通常只对本地定居者开放,对于流动人口来说,很难享受到相应的保障。

这给流动人口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和压力。

二、主要影响因素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导致流动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由于我国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缓慢,工作机会有限,很多人选择到城市中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2. 教育因素由于农村的教育水平和资源有限,很多农村的青年和家长选择到城市中寻求更好的教育资源,以便自己和他们的子女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3. 政策因素政策因素也是导致流动人口流动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的一些政策和措施会直接影响到流动人口的流动方向和数量。

三、对策建议1. 建立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机制为流动人口提供住房保障是关键所在。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入住房租赁,同时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加大住房保障的资金和物质支持力度,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住房环境和居住条件。

《2024年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范文

《2024年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范文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

这些儿童由于家庭经济、教育、文化等多方面的原因,面临着诸多适应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适应状况及过程,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活动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和文献分析等方式,对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学校、社区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调查。

样本选取上,我们尽可能保证了样本的多样性和代表性,以便更全面地反映流动儿童的适应状况及过程。

三、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1. 心理适应流动儿童在心理上往往面临较大的压力。

由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交环境等方面的变化,他们需要重新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可能会感到孤独、无助、焦虑等负面情绪。

然而,通过与新环境的互动和交往,他们逐渐建立起新的社交网络,形成了新的社交支持系统,从而缓解了心理压力。

2. 教育适应教育适应是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重要方面。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的限制,流动儿童在教育资源、教育质量等方面往往面临较大的困难。

然而,他们在新的学校环境中也需要面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与新环境的互动和学习,他们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习成绩。

3. 社会文化适应社会文化适应是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由于家庭文化背景和城市文化的差异,流动儿童在语言、价值观、生活习惯等方面需要重新适应。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学习城市的文化规范、社会礼仪等,以便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

四、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

具体而言,这个适应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到城市的迷茫期在这个阶段,流动儿童由于对新环境的不熟悉和不了解,往往感到迷茫和无助。

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发展的政策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发展的政策研究

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发展的政策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流动人口在中国城市中日益增多。

流动人口是指在其户籍地以外的地方长期或者稳定居住的人口。

他们通常是因工作、求学、就医、追求梦想等原因而到达城市的。

流动人口的快速增长对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公共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研究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发展的政策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发展的政策应该致力于解决流动人口的基本生活问题。

由于许多流动人口来自农村地区,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的困难。

政府可以制定住房补贴政策,提供廉租房或者公租房给予流动人口优惠,帮助他们改善居住条件。

此外,医疗和教育资源也需要得到合理分配,为流动人口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和教育机会,提升他们的社会融入感。

其次,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发展的政策需要关注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的提供。

许多流动人口来到城市是为了谋生,但由于技能不足和缺乏社会网络,他们往往面临就业困难。

政府可以设立职业培训机构,提供针对流动人口的技能培训课程,使他们掌握一些就业技能,增强自我竞争力。

同时,政府还可以鼓励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税收减免、人才引进政策等方式吸引企业招聘流动人口,实现就业和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

第三,流动人口城市适应与发展的政策还需要重视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

流动人口普遍面临着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不完善的问题。

政府可以推动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确保流动人口在面临风险和困难时有一定的保障。

此外,加强对流动人口权益的保护也是必要的,在法律上明确流动人口的权益和义务,加强对非法用工、欠薪、人身侵害等问题的打击和处罚。

另外,政府还可以鼓励流动人口的积极参与城市社区建设和社会组织活动。

流动人口作为城市社区的一部分,他们应当享有参与社区事务的权利。

政府可以推广居民委员会或社区议事会等组织形式,鼓励流动人口积极参与社区的管理和决策过程。

此外,鼓励流动人口参与社会组织的活动,发挥他们的社会资源和能力,为城市发展做出贡献。

《2024年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范文

《2024年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范文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篇一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涌入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

然而,由于家庭背景、教育环境、文化差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流动儿童的适应状况和过程,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实地调查、深度访谈和观察等方式,对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进行了全面的探究。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调查、深度访谈和观察。

首先,研究者深入到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中,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其次,通过深度访谈的方式,与流动儿童及其家长、教师、社区工作者等进行交流,了解他们在城市适应过程中的经历和感受;最后,通过观察的方式,记录流动儿童在城市中的生活、学习和成长过程。

三、研究结果1. 流动儿童的适应状况研究发现,流动儿童在城市适应过程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生活环境的改变给他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交环境。

其次,教育资源的不足和教学质量的问题也是他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此外,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也是他们需要面对的挑战。

然而,大多数流动儿童在适应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和韧性,他们通过积极努力和不断学习,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

2. 流动儿童的适应过程流动儿童的适应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

首先,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包括居住环境、社交环境和文化环境。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逐渐建立新的社交网络,结交新朋友,并逐渐融入新的社区。

其次,他们需要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包括学校的教学质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同学的关系等。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最后,他们还需要面对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的挑战,逐渐适应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3. 影响流动儿童适应的因素研究发现,影响流动儿童适应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背景、教育环境、社区支持和个人能力等。

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研究

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研究

关于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动人口逐渐成为城市中不可忽略的一群。

其中,流动儿童在不稳定的生活环境下成长,面临诸多挑战,如心理压抑、学习落后、安全隐患等。

因此,研究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状况对促进人口平等化和改善城市化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1.生活环境流动儿童由于经常搬迁,生活环境相对不稳定,部分流动儿童居住在贫困、简陋的条件下,家庭面临着较多的经济压力。

同时,由于缺少稳定的住所和社区环境,流动儿童的社会关系相对单调,难以融入社会大环境。

2.心理健康由于经常搬迁、家庭矛盾等因素的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容易受到影响。

他们普遍表现出焦虑、孤独、缺乏安全感等心理问题,许多流动儿童对生活和未来感到迷茫,不知道如何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环境。

3.学习问题流动儿童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城市间转移,导致频繁更换学校和教育体制,影响了他们的学习进程和学业成绩。

与此同时,流动儿童在家庭中常常需要帮助家人完成家务或劳动力,担负起生计的重要责任,进而导致流动儿童的学习质量下降。

二、促进流动儿童城市适应过程1. 改善社会工作保障社会工作保障是流动儿童适应城市生活环境的关键,需要采取更多的政策措施加以保障。

政府应加强社会保障支持,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经济补贴等优惠政策,同时加强流动儿童的身份认定和生活监管。

此外,还需要健全流动人口服务体系,建立流动儿童多元化发展的服务模式。

2. 推动教育公平促进城市教育公平,加强教育资源的平衡配置,把教育机会公平地分配给每个人群体,尤其是流动儿童,助力他们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同时,学校应该积极采用网络教育、开设校内家政课等措施,为流动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3. 建立文化娱乐活动城市应当建立多元化的文化娱乐活动,为流动儿童提供更多的文化熏陶、体育锻炼等活动机会,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环境。

同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关怀和辅导力度,助力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

结语流动儿童在城市化进程中是一个脆弱的群体,他们的适应状况主要取决于社会、政府和家庭等因素。

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与社会问题

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与社会问题

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与社会问题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在中国迅猛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

这种人口流动对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背景下的人口流动与社会问题,并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首先,人口流动导致了城市人口密度的不断增加,给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城市的道路交通拥堵、住房不足、医疗资源紧张等问题日益突出。

尤其是一些一线大城市,面临着更严峻的压力。

政府应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例如限制外来人口的流入和引导人口向中小城市或乡镇流动,以分担大城市的压力。

其次,人口流动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农村劳动力的流失使得农业生产面临挑战。

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发展的吸引力,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

另一方面,流入城市的人口往往面临着低工资、低收入、不稳定就业等问题。

这导致了城市内部的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加剧。

政府应该加大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减少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发生。

此外,人口流动还带来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

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相对较好,吸引了大量农村学生进城就读,导致了城市学校的学生数量超负荷。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等原因,无法享受到城市教育资源。

政府应该加大教育资源的配置力度,提高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水平,扩大高等教育的覆盖范围,以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

最后,人口流动还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压力。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房屋建设、道路扩建和工业发展,增加了能源需求,导致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加剧。

政府应该制定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和宣传力度,倡导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综上所述,城市化背景下人口流动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政府应该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从而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2024年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范文

《2024年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范文

《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一项质性研究的结果》篇一一、引言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口流动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

而其中,流动儿童的适应状况尤其受到社会的关注。

本篇文章以一项针对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状况及过程的质性研究为依托,详细分析并呈现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适应情况,以及他们如何在城市中成长与进步。

二、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状况及过程。

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针对流动儿童的生活环境、学习状况、社交关系、心理状态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研究以在城市中生活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访谈、观察和文档分析等质性研究方法。

通过与流动儿童及其家庭成员、学校教师、社区工作人员等进行交流,获取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四、流动儿童的适应状况1. 生活环境适应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生活环境的适应。

他们在从农村到城市的转变过程中,需要逐渐适应城市的生活方式、环境和生活节奏。

通过与本地儿童的互动,他们逐渐适应并接纳了城市生活。

2. 学习状况在学习方面,流动儿童在新的学校环境中需要面对新的学习压力和挑战。

尽管他们可能面临语言和文化差异的障碍,但通过努力和教师的帮助,他们逐渐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并取得了良好的学业成绩。

3. 社交关系在社交方面,流动儿童在新的社区中需要建立新的社交关系。

他们通过与本地儿童的交往,逐渐融入了新的社交圈,并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4. 心理状态在心理方面,流动儿童在适应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心理压力和困扰。

然而,通过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支持,他们逐渐克服了这些困难,形成了积极向上的心态。

五、流动儿童的适应过程流动儿童的适应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初期的不适应、中期的学习与探索、以及后期的稳定与融入等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但通过努力和外界的支持,他们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

六、结论与建议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了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中的适应状况及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污名化情境及其应对策略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及其社区变迁
的个案研究
作者:张友庭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刊名:
社会
英文刊名:SOCIETY
年,卷(期):2008,28(4)
被引用次数:3次
1.Sauvy,Alfred General Theory of Population
2.Link.BG;Phelan JC Conceptualizing Stigma 2001(27)
3.Douglas,Mary Naturd symbols 2003
4.周敏;鲍霭斌唐人街 1995
5.周大鸣外来工与"二元社区"--珠江三角洲的考察[期刊论文]-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6.张继焦城市的适应 2004
7.杨桃源;胡俊凯;潘燕;程青都市里的编外村 1995(48)
8.许娘光;薛刚宗族·种姓·俱乐部 1990
9.项飙逃避、联合与表达:北京'浙江村'的故事 2002
10.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 2000
11.吴晓"边缘社区"探析--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分析[期刊论文]-规划研究 2003(07)
12.吴晓城市里的"农村社区"--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和整合研究[期刊论文]-城市规划 2001(12)
13.吴明伟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 2005
14.郭星华社群隔离及其测量 2000(06)
15.广田康生;马铭移民与城市 2005
16.方文群体符号边界如何形成[期刊论文]-社会学研究 2005(01)
17.道格拉斯,玛丽洁净与危险 1992
18.边缘村课题组"边缘村":农民的流动与分化 2003(02)
19.周敏分析的是移民社区,但是在中国户籍制度下的城市与乡村长期隔离所形成的二元社会,流动人口大量涌人所面临的制度性排斥而形成的聚居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唐人街的某些特征.当然,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发展历程是否就是唐人街的"翻版",这一点还需要进一步的追踪考察
20.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这样的现象,一个镇治安干部说,该镇90%以上的违法犯罪案件都是外地人干的,一旦出现什么重要案件,他们就要配合公安干警在外来人口集中的地区进行排查,运用这样的排查来破案似乎一直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方法
21.在笔者的调查中也发现这样的情况,一个外地人抱怨,要到村委会办理企业的各种手续,去了七八趟都没有办成,村干部的接待和反应也很冷淡;而一些本地人特别是从城里来的,一般一两次就办好的,有时甚至还会亲自上门办理22."sitgma"这个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文,最初是作为奴隶的一种标志,后来演化成为一种有污点人的身体标记;在中世纪,污名又加上了宗教色彩,被用来指异教徒和肮脏身体的标记
23.魏立华;阎小培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非正式移民聚居区[期刊论文]-管理世界 2005(08)
24.王铭铭文化变迁与现代性的思考 1998(01)
25.王铭铭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 1997
26.王春光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期刊论文]-社会学研究 2001(03)
27.王春光社会流动与丰十会重构--京城"浙江村"研究 1995
28.孙立平城乡之间的新二元结构与农民工的流动 2003
29.斯科特,詹姆斯;程立显;刘健农民的道义经济学 2001
30.上海统计局上海人口概况2005 2006
31.上海社会科学院人口所上海流动人口抽样调查调查报告 2003
32.李红涛;乔同舟污名化与贴标签:农民工群体的媒介形象 2005(40)
33.勒莫,弗朗索瓦丝;唐家龙黑寡妇 1999
34.科塞,L;孙立平社会冲突的功能 1988
35.吉拉尔;勒内;冯寿农替罪羊 2002
36.吉登斯;安东尼;赵旭东;方文现代性与自我认同 1998
37.黄光国科学哲学与创造力 2002
1.刘建娥乡-城移民社会融入的实践策略研究社区融入的视角[期刊论文]-社会 2010(1)
2.闻羽从社会心理探析近代上海苏北人的污名化[期刊论文]-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
3.张学东社会支持视角下流动儿童的城市融合[期刊论文]-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2)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heh200804007.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