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性病学-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
皮肤性病学重点精品资料
皮肤性病学重点皮肤的结构:表皮+真皮+皮下组织【表皮】:角质形成细胞:深→浅为基底层、棘层(内含桥粒)、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非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有含酪氨酸酶的黑素小体,用以遮挡反射紫外线)、朗格汉斯细胞(免疫细胞,皮肤内唯一能与CD1a单抗结核的细胞)、梅克尔细胞(有短指状突起,与神经细胞形成梅克尔细胞-轴突复合体,有触刺感觉)【真皮】:浅→深为乳头层和网状层,由纤维(胶原、网状、弹力)、基质、细胞组成。
注:表皮与真皮的连接依靠基底膜带。
基底层与基底膜带之间连接靠半桥粒。
角质形成细胞之间连接靠桥粒。
皮肤的功能:屏障、感觉、吸收、分泌、排泄、体温调节、物质代谢、免疫【吸收】:①角质层;②毛囊、皮脂腺;③汗管。
其吸收功能阴囊>前额>大腿屈侧>上臂屈侧>前臂>掌跖【感觉】:分单一感觉(触、痛、压、冷、温)和复合感觉(湿、糙、硬、软、滑)【排泄】:小汗腺(显性、不显性、精神性、味觉性出汗)、顶部汗腺、皮脂腺(B-顺维A酸可以抑制皮脂腺分泌,治疗痤疮)临床表现:8个原发皮损、10个继发皮损【自觉症状】:瘙痒、疼痛、麻木、灼热。
瘙痒:瘙痒症、湿疹、接触性皮炎、药疹、荨麻疹、脂溢性皮炎、疱疹样皮炎、扁平苔藓、疥疮、糖尿病、尿毒症、白血病及淋巴瘤。
疼痛:带状疱疹、鸡眼、淋病、红斑性肢痛症、皮肌炎。
【原发皮损】:斑疹、丘疹、斑块、风团、水疱与大疱、脓疱、结节、囊肿。
斑疹:局限性颜色改变,无隆起或凹陷,一般小于1cm,超过1cm者称斑片。
(炎性见于接触性皮炎、麻疹、猩红热;非炎性者又有瘀点、瘀斑、紫癜)丘疹:高起于皮面的局限性实质性损害,一般小于1cm。
(又有斑丘疹、丘疱疹、丘脓疱疹)斑块: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的扁平隆起性损害,直径大于1cm。
风团: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局限性隆起。
发生突然伴有瘙痒,消退后不留痕迹。
水疱和大疱:高出皮面、内含液体的局限性腔隙性皮损,以1cm为界。
结节:圆形或类圆形实质性损害,可深达真皮或皮下组织。
皮肤性病学.doc
皮肤性病学皮肤性病学复习总论第二章皮肤的结构 1.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
皮肤中除各种皮肤附属器如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等外,还含有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经、肌肉。
2.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总面积约为1.5m2,新生儿约为0.21m2。
(P5)3. 表皮在组织学上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由外胚层分化而来)、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构成。
4. 表皮细胞80以上为角质形成细胞,其特征为在分化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
角质形成细胞之间与下层结构之间存在一些特殊的连接如桥粒和半桥粒。
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将其分为五层,由深至浅分别为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其中透明层仅见于掌跖等表皮较厚的部位)。
5. 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
(P6) 6. 基底膜带(BMZ)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电镜下BMZ由胞膜层、透明层、致密层和致密下层四层结构组成。
BMZ的作用①使真皮与表皮紧密连接②渗透作用③屏障作用。
(P9)7. 毛发包括长毛、短毛、毫毛、毳毛。
毛发由同心圆状排列的角化上皮细胞构成,由内向外可分髓质、皮质和毛小皮,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组织中,由内毛根鞘、外毛根鞘和结缔组织鞘组成。
毛发的生长周期可分为生长期(约3年)、退行期(约3周)和休止期(约3月),各部位毛发并非同时生长或脱落,全部毛发中约80处于生长期。
(P10)8. 皮脂腺是一种可产生脂质的器官,皮脂腺分布广泛,存在于掌跖和指趾屈侧以外的全身皮肤。
头面及胸背上部等处皮脂腺较多,称为皮脂溢出部位。
(P11)9. 汗腺,据结构与功能不同可分为小汗腺和顶泌汗腺。
小汗腺除唇红、鼓膜、甲床、乳头、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及阴蒂外,遍布全身,以掌跖、腋、额部较多,背部较少。
皮肤结构的层次及组成部分
皮肤结构的层次及组成部分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具有多种重要功能,如保护身体免受外界环境的伤害、调节体温、感知外界刺激等。
皮肤的结构复杂,由多个层次和组成部分构成。
下面将详细介绍皮肤的各个层次及其组成部分。
1.表皮(Epidermis)表皮是皮肤最外层的层次,主要由角质细胞、黑色素细胞和树突细胞等构成。
角质细胞是表皮的主要细胞,它们堆积在一起形成了角质层,起到隔离外界环境和内部组织的作用。
黑色素细胞负责产生黑色素,决定了人的皮肤颜色。
树突细胞则参与免疫反应和感觉信号传导。
2.真皮(Dermis)真皮是皮肤中间层的层次,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毛囊、血管、汗腺和皮脂腺等组成。
胶原纤维和弹力纤维赋予皮肤弹性和韧性,同时支撑和固定皮肤。
毛囊是产生毛发的结构,其底部有毛根囊和毛乳头。
血管分布在真皮中,起到供应营养物质、氧气和移除废物的作用。
汗腺负责分泌汗液,帮助调节体温。
皮脂腺则分泌皮脂,起到保护皮肤、润滑毛发和防止水分流失的作用。
3.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主要由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
脂肪组织起到保温、缓冲和能量储存的作用。
结缔组织则连接皮下组织和肌肉组织,保持皮肤的稳定和张力。
除了上述的层次结构,皮肤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组成部分:1.血管网络(Vascular network)真皮中的血管网络扩散着富含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为皮肤提供养分和氧气。
2.神经末梢(Nerve endings)皮肤中分布着大量的神经末梢,它们负责传递触觉、温度和疼痛等感觉信号,使我们能够感知外界刺激。
3.淋巴管(Lymphatic vessels)淋巴管在皮肤中排列成网状结构,负责回收组织液和废物,参与免疫反应。
4.汗孔(Sweat pores)汗孔分布在皮肤表面,通过排泄汗液达到调节体温的目的。
综上所述,皮肤的结构包括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其中表皮由角质细胞、黑色素细胞和树突细胞组成,真皮包括胶原纤维、弹力纤维、毛囊、血管、汗腺和皮脂腺等,而皮下组织主要由脂肪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
皮肤病学课件-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有毛薄皮肤
身体大部分区域
无毛厚皮肤
掌跖、指趾屈侧面及其末节面
其他类型
口唇、外阴、肛门
一、表皮 (Epidermis)
角质形成细胞 (Keratinocyte)占表皮细胞总 数的80%
黑素细胞 (Melanocyte) 朗格汉斯细胞 (Langerhans cell) 麦克尔细胞 (Merkel cell)Biblioteka 部位立毛肌和毛囊之间
组成
腺泡 导管 上部
受雄激素水平控制
皮脂溢出部位
头面、胸背上部
开口于毛囊
痤疮
(三)汗 腺
1. 小 汗 腺 (Eccrine glands) 部位 真皮深部和皮下组织 组成
腺体部:明细胞、暗细胞 导管部:开口于汗孔 掌跖、腋、额部最多 交感神经支配,神经介质为乙 酰胆碱
角质形成细胞
《皮肤性病学》(第八版)根据分化阶段和特点将角质形成细胞分为五 层,产生角蛋白,参与表皮分化、角化。占表皮细胞总数的80%
基底层(Stratum basale)
一层立方形或圆柱状细胞构成 排列成栅栏状 30%细胞处于核分裂期
表皮通过时间:指细胞从基底层到
达皮肤表面并脱落的时间,包括表皮 细胞由基底层增殖分化的过度到棘细 胞层以及分化为无活性的角质层的时 间。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向 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最上 层约需14天,再移至角质层表面而脱 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
锚定纤维
表真皮之间连接结构 半桥粒 包膜层 透明层 致密层
胞膜间隙
致密下层
基底膜
有渗透和屏障作用
胶原纤维
表-真皮间基底膜带的超微结构 ANDREWS’ DIEASES OF THE SKIN.
皮肤性病学
第二章皮肤的结构与功能指趾末节屈侧的皮沟皮嵴平行排列并构成特殊的涡纹状图样称指纹皮肤的结构: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层表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构成,后者包括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
角质形成细胞分五层,分别为:基低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一个黑素细胞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色素,形成一个表皮黑素单元。
人体肤色的种族差异是由黑素小体的数量和大小决定的。
真皮:由浅到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第三章皮肤病的症状体征与皮肤病诊断基本损害原发损害斑疹(macule)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直径一般小于1cm,直径达到或超过1cm称斑块(plaque)丘疹(papule)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 的表浅隆起性皮损水疱vesicle和大疱bulla 水疱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脓液的腔隙性皮损,直径小于1cm,大于1cm称大疱。
脓疱pustule 为局限性隆起性,内含脓液的腔隙性皮损。
风团(wheal)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发生快,消失快,常伴瘙痒继发损害糜烂:表皮或粘膜的浅表性缺损,仅累及表皮愈后不留疤痕溃疡:皮肤粘膜局限性缺损,病变累及真皮或更深位置。
愈合后有瘢痕(结核麻风梅毒淋巴瘤无痛性溃疡)19.角化过度:角质层异常增厚,因形成过多或潴留堆积,致角质层明显过厚,为绝对角化过度,由于表皮其他层萎缩而使角质层相对增厚,为相对角化过度,见于扁平苔癣、掌跖角化病、鱼鳞病20.角化不全:角质层内仍有残留的细胞核。
角化不全是由于表皮细胞的转换速度过快,使细胞未能完全角化便达到角质层所致。
见于银屑病、玫瑰糠疹、汗孔角化症第四章皮肤病的治疗外用药物的剂型溶液湿敷酊剂和醑剂药物的酒精溶液酊剂是非挥发性药物的酒精溶液醑剂是挥发性药物的酒精溶液粉剂干燥保护散热急性无糜烂渗出的皮损洗剂又称振荡剂粉剂与水的混合物止痒干燥保护散热油剂清洁保护润滑乳剂油和水乳化而成亚急性慢性皮炎软膏用凡士林单软膏或动物脂肪作为基质的剂型。
皮肤性病学
第五节
皮肤的神经、血管、 淋巴结和肌肉
1.皮肤的神经 (1) 感觉神经: 感觉神经末梢有两种 ① 游离神经末梢 ➁ 神经小体 游离神经末梢: 主要分布在表皮和毛囊 周围、与痛觉、触觉、压觉和温度觉有 关。
神经小体:(二种)
1)非囊状小体表皮中能感受 触觉的Merkrl细胞突触结构。 2)囊状小体被囊包裹
4. 默克尔细胞(Merkel)
一种具有短指状突起的细胞,于基底细胞之间。 见于掌跖、指趾、口腔、生殖器等皮肤或粘膜 及毛囊上皮。
HE染色:难以辩认。 电镜下: Merkel细胞和角质形成细胞有桥粒 相连,常贴附于基底膜。 Merkel细胞 它是一种突触结构,能感受触觉(非神经末梢)。
5.角质形成细胞间及其与真皮间连接 浆胞内可见张力细丝(tonofilament)
2.皮肤的血管
皮肤的血管皮肤组织和调节体体温的作用。 血管有两种 ① 营养血管(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 ② 调节体温作用的血管结构 主要有三个丛 ①乳头下血管丛 ②真皮下血管丛 ③皮下组织有较大血管丛
表皮无血管。
3.皮肤的淋巴管
皮肤淋巴管的盲端起始于真皮乳头 层的毛细淋巴管
4.皮肤的肌肉
最常见是立毛肌。 阴囊的肌膜乳晕、血管壁上属平滑肌
(1)斑疹 (macule)
为局限性的皮肤 颜色改变,损害与周 围皮肤平行,大小不 一,形状不定,直径 小于2cm,大于2cm 称斑片(patch)。
3. 皮肤的感觉作用 如触觉、压觉、痛觉、冷觉 温觉、复合感觉。
4. 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
(一)小汗腺的分泌和排泄
(二)顶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 (三)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
5. 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 (一)外周感受器 (二)效应器
【皮肤性病学整理重点知识点考点汇总】
皮肤性病学整理第二章皮肤的结构1、皮肤(skin):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表皮与真皮之间由基底膜带相连接。
2、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总重量约占个体体重的16%,成人皮肤总面积约为1.5m2,新生儿约为0.21m2,不包括皮下组织,皮肤的厚度约为0.5~4mm。
3、表皮(epidermis):属于复层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朗格汉斯细胞和梅克尔细胞等构成。
4、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外胚层分化而来,分化过程中产生角蛋白。
(1)基底层(stratum basaie):一层立方形或圆柱形细胞构成,电镜下可见许多走向规则的张力细丝。
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层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生的角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行至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行至角质层表面并脱落又需14天,共约28天,称为表皮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2)棘层(stratum spinosum):由4~8层多角形细胞构成,细胞轮廓渐趋扁平,相邻细胞之间由桥粒相连。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透明角质颗粒。
(4)透明层(stratum lucidum):仅见于掌跖等表皮较厚的部位,细胞界限不清,角质蛋白更成熟。
(5)角质层(stratum corneum):由5~20层已经死亡的扁平细胞构成。
5、黑素细胞(melanocyte):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其数量与部位、年龄有关,而与肤色、人种、性别等无关。
(1)黑素小体(melanosome):位于黑素细胞的胞质内,为内含酪氨酸酶的细胞器,是合成黑素的场所,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借以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
(2)表皮黑素单元(epidermal melanin unit):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约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形成一个表皮黑素单元。
6、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起源于骨髓单核-巨噬细胞并通过一定循环通路进入表皮的免疫活性细胞,多分布于基底层以上的表皮和毛囊上皮中。
皮肤组织学结构
皮肤组织学结构
皮肤的组织结构有:表皮、真皮、皮下组织。
1、表皮:表皮属于复层鳞状上皮,主要的构成细胞是角质形成细胞,还有朗格汉斯细胞、黑素细胞、梅克尔细胞等参与构成。
根据外胚层分化阶段与特点,将其由深至浅分为5层:基底层、基层、颗粒层、透明层、角质层。
2、真皮:真皮层是不规则的致密的结缔组织,主要由纤维成分构成,以及基质和细胞成分。
由深至浅可分为:有较大血管、神经等穿行的网状层和富含毛细血管与毛细淋巴管的乳头层。
常说的胶原纤维在组织学上则主要在这层。
这个部位具有丰富的皮肤附属器官,比如汗腺,毛囊,皮脂腺,以及大量的毛细血管,以及组织细胞等。
3、皮下组织:皮下组织,位于真皮层与肌膜之间,包括疏松结缔组织与脂肪小叶,因而又被叫做皮下脂肪层,其厚度受部位、性别与营养状况的影响。
【皮肤生理学 课件】第二章皮肤结构 第一节 表皮层
角质形成细胞:
角质层 透明层 颗粒层
棘层
基底层
非角质形成细胞:
表皮
朗格汉斯细胞
梅克尔细胞 黑素细胞
(二)表皮的分层和角化
1.基底层(stratum basale) 深面 2.棘层(stratum spinosum) 3.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4.透明层(stratum lucidum) 5.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表浅
透明层
• 位于角质层下,只有手掌, 足底等角质层厚的部位皮 肤才有此层。透明层由 2—3层扁平无核的透明 死细胞构成,呈无色透明 状,光线可以透过。只有 手掌、足底皮肤最明显
颗粒层
• 位于透明层之下,由2— 4层菱形细胞构成。这些 细胞几乎接近死亡,正要 蜕变成角化细胞。细胞内 含有细小颗粒状物,有折 射光线作用可减少紫外线 射入体内。
皮肤生理学
第二章
皮肤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
表皮
本章重点
• 表皮的结构 • 表皮的组成 • 表皮的功能
一、皮肤一般简介
• 皮肤(skin)被覆于人体表面,在口、鼻、肛门、 尿道口等处与管腔粘膜移行。
•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重量约占体重的16%,面 积成人约为1.5~2平方米,新生儿约为0.21平方米, 平均厚度为0.5mm~4mm(不包括皮下脂肪层), 掌跖部最厚,约3~4mm,眼睑、外阴及乳房皮肤 最薄,四肢伸侧皮肤比屈侧皮肤厚 。
(三)非角质形成细胞
1.黑素细胞(melanocyte) 2.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 3.梅克尔细胞(Mekel cell)
1.黑素细胞
位置:散于基底细胞间,其数目在面部、乳
1-皮肤的结构和功能
第一章 皮肤的结构 ——表皮
2015/12/17 24
5.角质层 (stratum corneum)
位置: 表皮最外层 层数: 5~20层 细胞形态: 已经死亡的扁平、无核的细胞组成,胞内细 胞器结构消失 电镜下:胞浆内充满由张力细丝和均质状物质结合性成的 角蛋白。下方角质层细胞间尚可见桥粒,而上方角质层细 胞间桥粒消失,易于脱落
表皮(epidermis) 真皮(dermis) 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s) 皮肤附属器官(appendages of skin) 皮肤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经
基底膜带(basement membrane zone,BMZ)
2015/12/17
第一章 皮肤的结构
12
总 述
第一章 皮肤的结构 ——表皮
2015/12/17 31
• 三种树枝状细胞及黑素单元示意图
2015/12/17 18
Markers to identify interfollicular epidermal stem cell
Br J Dermatol. 2009;161(2):228-36.
2015/12/17 19
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
•
角质形成细胞 – 是表皮的主要细胞,占表皮细胞的80%以上 – 在分化过程中产生角蛋白 – 角质形成细胞之间的连接:桥粒
Similar to the frequency of hematopoietic SCs in marrow, 1/10,000 of basal epidermal cells, 1/26,000~1/40,000 of total epidermal cells based on competitive long-term repopulation assays; (PNAS. 2003;100(20):11412-7)
皮肤结构ppt课件
主要功能是调节体温,通过分泌汗液将体内多余热量排出,保持体 温恒定。
汗腺与皮肤健康
汗腺分泌的汗液还具有滋润皮肤、排泄废物等功能,对皮肤健康有 益。
05
皮肤疾病与健康问题
皮肤炎症
皮肤炎症定义
常见原因
皮肤炎症是指皮肤受到外界刺激或内部感 染,导致皮肤红肿、热痛、瘙痒等症状的 炎症反应。
皮肤炎症的常见原因包括细菌感染、病毒 感染、真菌感染、过敏反应等。
皮肤结构ppt课件
目录
• 皮肤概述 • 表皮层 • 真皮层 • 皮肤附属器官 • 皮肤疾病与健康问题
01
皮肤概述
皮肤的定义与功能
定义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在身体表面,起到保护、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 激等作用。
功能
保护内部器官和组织免受外界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的伤害;调节体温,保持 体内环境稳定;感觉功能,能够感知外界的触、温、痛、压等刺激;排泄和分 泌功能,通过出汗和皮脂腺分泌来调节体温和排出废物。
状的过敏反应。
症状表现
皮肤过敏的症状表现包括瘙痒、红肿、皮 疹、水疱等,严重时可引起呼吸困难、休
克等全身症状。
常见过敏原
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尘螨、动物皮毛、 化学物质等。
预防与治疗
预防皮肤过敏的关键是避免接触过敏原, 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治疗皮肤过敏的方法 包括药物治疗、抗过敏治疗等。
皮肤老化
皮肤老化定义
皮肤的层次结构
表皮:表皮是皮肤的最外层,由角质 层、透明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 组成。角质层由角质细胞组成,具有 保护作用;透明层在手掌和脚底较厚 ,具有防止水分和电解质透过的作用 ;颗粒层由晶样角质细胞组成,能够 折射光线;棘层由多角形细胞组成, 具有再生能力;基底层由圆柱形细胞 组成,与真皮相接,具有分裂繁殖能 力。
皮肤性病学专业全套课件
皮肤的吸收作用
皮肤吸收作用的主要途径 : 1.透过角质层细胞 2.角质层细胞间隙和毛囊 3.皮脂腺或汗管 如果角质层甚至全表皮丧失,物质几乎完全可通 过真皮,吸收更完全。
影响皮肤吸收的主要因素 : 1.皮肤的结构和部位 2.皮肤角质层水合程度 3.物质的理化性质
皮肤的感觉作用
皮肤的感觉分类 1. 单一感觉 :如触觉、压觉、痛觉、冷觉和温觉。 2. 复合觉 :如干、湿、光、糙、硬、软等。
糜烂
溃疡
为皮肤或粘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 限性缺损。溃疡大小不一,溃疡面常有浆 液、脓液或血液等,基底部有坏死组织, 边缘陡直、倾斜或高于周围正常皮肤。 溃疡愈后留有瘢痕。
溃疡
裂隙
也称皲裂,为线条状的皮肤裂口,通常深 达真皮。常见于掌跖、指趾关节部位、 口角、乳房下部、肛周等处,也见于皮肤 干燥、炎症后皮肤弹性降低及角质层过 度增厚处。
胞膜层 透明层 致密层 致密下层
真皮
真皮是从中胚层分化而来,由胶原纤维、 网状纤维和弹力纤维以及细胞和基质构 成。
真皮浅层称乳头层,此层较薄,形成乳头装 隆起并突向表皮。真皮深层为网状层,两 层互相移行,无截然界限。
一. 胶原纤维 是真皮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在乳头层, 纤维较细,排列疏松,方向不定,网状层的纤维束较粗,互相 交织成网。胶原纤维韧性大 ,抗拉力强,但缺乏弹性。
小汗腺
除唇红、包皮内侧、龟头、小阴唇 及阴蒂外,小汗腺遍布全身,以足跖、腋、 额部较多,背部较少。小汗腺属单曲管状 腺,分为分泌部和导管部。腺体分泌的汗 液经导管排至体表,汗液挥发时带走体表 的热量,起调节体温的作用。小汗腺受交 感神经系统支配。
顶泌汗腺
属大管状腺体,由分泌部和导管组成。 分泌部位于皮下脂肪层。顶泌汗腺主要 分布在腋窝、乳晕、脐周、会阴部和肛 门周围等。外耳的耵聍腺和眼睑的睫腺 也归入顶泌汗腺。顶泌汗腺的分泌活动 主要受性激素影响,青春期分泌旺盛。
完整word版皮肤性病学整理
完整word版⽪肤性病学整理⽪肤性病学复习笔记§⽪肤的结构、功能1、⽪肤的解剖层次※表⽪层:基底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质层。
真⽪层:乳头层、⽹状层。
⽪下组织。
2、表⽪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正常情况下约30%的基底细胞处于核分裂期,新的⾓质形成细胞有次序地逐渐向上移动,由基底层移⾏⾄颗粒层约需14天,再移⾏⾄⾓质层表⾯并脱落⼜需14天,共约28天,称为表⽪通过时间或更替时间。
3、⽪肤附属器:⽑发、⽪脂腺、汗腺(⼩汗腺、顶泌汗腺)、甲。
※4、⽑发分四类:长⽑、短⽑、毫⽑、毳⽑。
※5、⽑发的⽣长周期可分为:⽣长期、退⾏期和休⽌期。
※6、指甲的⽣长速度约为4个⽉1cm,趾甲⽣长速度约每9个⽉1cm。
※7、⽪肤的七⼤功能:屏障、吸收、感觉、分泌与排泄、调节体温、代谢、免疫。
§⽪肤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1、症状:患者主观感受到的不适称为症状。
瘙痒是⽪肤病最常见的症状。
2、体征客观存在、可看到或触摸到的⽪肤黏膜及其附属器改变称为体征。
3、原发性⽪损(primary lesion):※①斑疹(macule):⽪肤黏膜局限性颜⾊改变,⽪肤⽆隆起或凹陷。
※②丘疹(plaque):局限性、实质性,直径⼩于1cm浅表隆起性⽪损。
③斑块(papule):丘疹扩⼤或融合⽽成,直径⼤于1cm隆起性扁平⽪损,中央可见凹陷。
※④风团(wheal):真⽪浅层⽔肿引发的暂时性、隆起性⽪损。
⑤⽔疱(vesicle):局限性、隆起性、内含液体的腔隙性⽪损,以1cm界定⽔疱与⼤庖。
※⑥脓疱(pustule):局限性、隆起性、内含脓液的腔隙性⽪损。
⑦结节(nodule):局限性、实质性、深在性⽪损。
⑧囊肿(cyst):含有液体或粘稠物及细胞成分的囊性⽪损。
4、继发性⽪损(second lesion):※①糜烂(erosion):局限性表⽪或黏膜上⽪缺损形成的红⾊湿润创⾯,常由⽔疱、脓疱破裂或浸渍冲表⽪脱落所致。
※②溃疡(ulcer):局限性⽪肤或粘膜缺损形成的创⾯,可深达真⽪或更深位置。
皮肤性病学重点
皮肤性病学总论皮肤的结构:表皮层、真皮层、皮下层1、表皮在组织学上发球扁平上皮,主要由角质形成细胞(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黑素细胞(含黑素,可遮挡和反射紫处线,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朗格汉斯细胞(免疫活性细胞,消化细胞外物质)和梅克尔细胞(可能具有非神经末梢介导感觉作用)等构成。
角质形成细胞分五层,分别为:基低层、棘层、颗粒层、透明层和角质层。
2、真皮:由浅到深可分为乳头层和网状层。
由纤维(主)、基质和细胞成分构成。
胶原纤维、网状纤维、弹力纤维、基质和细胞。
3、皮下组织位于真皮下方,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又称皮下脂肪层。
4、皮肤附属器包括毛发、皮脂腺、汗腺和甲,均由外胚层分化5、皮肤的功能:皮肤的屏障功能(物质性损伤防护、化学刺激、微生物防防御、防止营养物质丢失)、皮肤的吸收功能、皮肤的感觉功能、皮肤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皮肤的体温调节功能、皮肤的代谢功能(糖代、蛋白质代、脂类代、水和电角质代)、皮肤的免疫功能。
6、皮损:皮肤性病临床表现的体征称皮肤损害,分为原发性皮损和继发性皮损,原发性皮损包括斑疹、斑块、丘疹、风团、水疱和大疱、脓疱、结节和囊肿;继发性皮损包括糜烂、溃疡、鳞屑、浸渍、裂隙、瘢痕、萎缩、痂、抓痕和苔藓样变。
7、斑疹(macule):皮肤黏膜的局限性颜色改变,与周围皮肤平齐,无隆起或凹陷,大小可不一,形状可不规则,直径一般小于1cm。
8、斑块(plaque):为扩大或较多丘疹融合而成、直径大于1cm的隆起性扁平皮损,中央可有凹陷。
见于银屑病等。
9、丘疹(papule):为局限性、实质性、直径小于1cm的表浅隆起性皮损10、风团(wheal):为真皮浅层水肿引起的暂时性、隆起性皮损。
11、鳞屑(scale):为干燥或油腻的角质细胞的层状堆积,由表皮细胞形成过快或正常角化过程受干扰所致。
鳞屑的大小、厚薄、形态不一,可呈糠秕状(花斑糠疹)、蛎壳状(银屑病)或大片状(剥脱性皮炎)。
12、浸渍(maceration):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导致表皮变软变白,常见于长时间浸水或出于潮湿状态下的皮肤部位。
《皮肤的结构PPT课件
5.角质层
• • (4)重叠、镶嵌,坚韧,构成了人体天然保护层 结构紧密。因此能防御治病微生物,抵抗摩擦, 阻止水分、电解质及微生物的通过,起到屏障作 用; • 同时对一些理化因素,如酸硷、紫外线有一定的 耐受力,起到保护作用。 • 角质细胞间由于桥粒逐渐消失,保证了它不断的 形成和有规则的脱落(皮屑),便表皮厚度处于
黑色素的作用
1 光吸收剂,阻
止紫外线穿透皮 肤,使深部组织 免受伤害。
2 保护皮肤免疫 细胞,保持免
疫监视作用。
3
与自由基形成 稳定的化合物, 防止衰老。
黑色素的代谢全过程
产生:酪氨酸——多巴——多巴醌——黑色 素 酪氨酸酶 氧化 聚合
转运:黑色素颗粒由黑色素细胞树突转运至 角
质形成细胞。
黑色素的代谢
2.棘细胞层
• 由4~8层多角形有棘突的细胞组成, 细胞内有许多有包膜的颗粒叫角质小体。
• 其内含有双极性磷酸酯质,可在角质细 胞外形成一层薄膜,使之具有屏障作用。
2.棘层
组成:多角形细胞(4~10层) 特点: (1)是表皮中最厚的一层; (2)角质小体; (3)细胞间含外被多糖,亲水性,黏合作 用 (4)棘细胞间含有免疫分子;
小汗腺
6. 汗液的功能 a. 调节体温 b. 排泄人体代谢产物 c. 与皮脂合成皮脂膜,润泽皮 肤 8. 影响汗液分泌的因素 a. 温度 b. 湿度 c. 神经情志
小 汗 腺
4.顶泌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s)
• 顶泌汗腺(apocrine sweat glands) 又称大汗腺,属 大管状腺体。其分泌部位于皮脂肪层中,通常导管开口于 毛囊皮脂腺入口和上方,少数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主要 分布于腋窝、乳晕、腋窝、肛门及外阴处等。分泌物为乳 状液,无气味,若排出后被细菌分解,即产生臭味,称腋 臭。顶泌汗腺的分泌主要受性激素影响,于青春期分泌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述
皮肤性病学(第9版)
概述
皮肤的组成 ➢ 表皮(epidermis) ➢ 真皮(dermis) ➢ 皮下组织(subcutaneous tissue) ➢ 皮肤附属器(skin appendages):毛囊、皮脂腺、小汗腺、顶泌腺、甲 ➢ 皮肤内其他组织结构:血管、淋巴管、神经等
皮肤性病学(第9版) 皮肤解剖结构的模式图
皮肤性病学(第9版)
角质形成细胞结构
➢ 角质层由扁平无核的已死亡细胞组成 ➢ 透明层仅见于掌跖 ➢ 颗粒层由1~3层扁平或菱形细胞组成,胞浆内充满粗大的透明角质颗粒 ➢ 棘层细胞呈多角形,共4~8层 ➢ 基底层为生发层,细胞呈长柱状或立方形
皮肤性病学(第9版)
表皮的更新 ➢ 表皮通过时间(turnover time):约28天 ➢ 由基底细胞层移行至颗粒层:约14天 ➢ 由颗粒层移行至角质层表面脱落:约14天 ➢ 基底层可能存在具有长期增殖及分化潜能的表皮干细胞
皮肤性病学(第9版)
黑素细胞 A:ATP染色;B:电镜照片,K为角质形成细胞,N为黑素细胞核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三)朗格汉斯细胞
➢ 占表皮细胞3%~5% ➢ 氯化金染色及ATP酶染色阳性 ➢ 表面标记:CD1a、Langerin(CD207)阳性 ➢ 功能:识别、摄取、加工、递呈抗原
皮肤性病学(第9版)
Ha1-8共28种 ➢ Ⅱ型或碱性角蛋白(细胞角蛋白K1-K8;毛细胞角蛋白Hb)、Hb1-6共26种
皮肤性病学(第9版)
表皮角蛋白 ➢ Ⅰ型角蛋白:K9-K19 ➢ Ⅱ型角蛋白:K1-K8 毛发角蛋白 ➢ Ⅰ型角蛋白:Ha1-Ha8 ➢ Ⅱ型角蛋白:Hb1-Hb8
皮肤性病学(第9版)
表皮角蛋白突变引起的遗传性皮肤病
复层鳞状上皮 组成:
角质形成细胞(keratinocyte):占表皮的80% 黑素细胞(melanocyte):位于基底层,产生黑色素 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抗原呈递细胞 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感觉
皮肤性病学(第9版) 表皮结构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一)角质形成细胞
表皮层 真皮层
皮下层
皮肤性病学(第9版) 皮肤解剖结构的模式图
目录
第一节 表皮 第二节 真皮 第三节 皮下组织 第四节 皮肤附属器 第五节 皮肤的神经、脉管和肌肉组织;皮肤的神经、血管
了解 甲的结构
第一节
表皮
皮肤性病学(第9版)
表皮(epidermis)
突变基因 KRT5/KRT14 KRT1/KRT10 KRT1/KRT10 KRT1/KRT9
KRT1 KRT6A/KRT16 KRT6B/KRT17
KRT1 KRT14 KRT5 KRT2
皮肤性病学(第9版) 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皮肤性病学(第9版) 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皮肤性病学(第9版) 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朗格汉斯细胞 A:CD1a铺片荧光染色;B:电镜照片,左上角小图示Birbeck颗粒
皮肤性病学(第9版)
(四)梅克尔细胞
分布于基底层细胞之间,细胞有短指状突起,胞质中含许多直径为 80~100nm的神经内分泌颗粒,胞核呈圆形,常有深凹陷或呈分叶状。电 镜下梅克尔细胞借桥粒与角质形成细胞相连,常固定于基底膜而不跟随角 质形成细胞向上迁移。梅克尔细胞在感觉敏锐部位(如指尖和鼻尖)的密 度较大,这些部位的神经纤维在邻近表皮时失去髓鞘,扁盘状的轴突末端 与梅克尔细胞基底面形成接触,构成梅克尔细胞-轴突复合体(Merkel cellneurite complex),可能具有非神经末梢介导的感觉作用。
疾病 单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 线状表皮痣 播散性表皮松解的掌趾角皮症 播散性非表皮松解的掌趾角皮病 I型先天性厚甲症 II型先天性厚甲症 豪猪状鱼鳞病 Naegeli-Franceschetti-Jadassohn综合症 Dowling-Degos病 Siemens大疱性鱼鳞病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二)黑素细胞
➢ 占基底层细胞总数的10% ➢ 银染色、多巴染色、ATP染色 ➢ 黑素小体(melanosome):合成黑素的场所 ➢ 表皮黑素单元(epidermal melanin unit)
• 1个黑素细胞可通过其树枝状突起向周围10~36个角质形成细胞提供黑素 • 黑素能遮挡和反射紫外线,保护真皮及深部组织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五)角质形成细胞间及其与真皮间的连接
➢ 桥粒(desmosome):角质形成细胞间连接结构,相邻细胞的细胞膜发生卵圆 形致密增厚而共同构成 • 桥粒结构破坏:角质形成细胞分离,临床上形成表皮内水疱或大疱
➢ 半桥粒(hemidesmosome):基底层细胞与下方基底膜带之间的主要连接结构 ➢ 基底膜带(basement membrane zone,BMZ):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
皮肤性病学(第9版) 角质形成细胞形态结构的模式图
皮肤性病学(第9版) 表皮细胞的分层
角质层(stratum corneum) 透明层(stratum lucidum) 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 棘层(stratum spinosum) 基底层(stratum basale)
第二章
皮肤的结构
皮肤性病学(第9版)
概述
皮肤的解剖学 ➢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 重量:占人体的16% ➢ 面积:正常成人1.5~2.0m2 ➢ 厚度:0.5~4mm,眼睑最薄,足跖最厚 ➢ 表皮厚度:平均0.1mm ➢ 真皮厚度:1~2mm
皮肤性病学(第9版)
皮肤的解剖学 ➢ 皮沟 ➢ 皮嵴 ➢ 皮野 ➢ 指(趾)纹
由外胚层分化而来,是表皮的主要构成细胞,数量占表皮细胞的80% 以上,其特征为在分化过程中可产生角蛋白(keratin)。
皮肤性病学(第9版)
角蛋白 ➢ 角蛋白是上皮细胞的主要结构蛋白,构成细胞骨架中间丝(微丝、微管、中
间丝) ➢ 目前已知54种:37种细胞角蛋白、17种毛发角蛋白 ➢ Ⅰ型或酸性角蛋白(细胞角蛋白K9-10、K12-20、K23;毛细胞角蛋白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