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清代课堂笔记
古代文学超详细整理笔记
![古代文学超详细整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36ede09b14e852459fb579f.png)
此章重点记忆《诗经》《屈原》神话(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最早的叙事文学)神话,简单讲,即关于神异形象的故事。
上古神话,本质上来说则是原始人类基于生存需要和幼稚思维,对于自然、自身和社会想象出来的种种呈现和描述。
马克思概括为“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1、《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神话“夸父逐日” “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此书中。
2、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①神话的艺术规则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神话所开创的为人生的主题,事实上成为了我国文学发展的主流。
神话富于情感、形象、想象的特征,也极大地影响着后世文学的发展。
②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成为后世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如庄子散文,《西游记》等。
书面散文1、甲骨文:前辞(某时某地某人占卜)命辞(问占卜何事)占辞(观察卜兆后的判断)验辞(追记事件以验证卜事灵验与否)2、《易经》: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称为《易经》。
《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
《易经》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yao辞而言。
历史散文主要记载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等事件以及统治者,谋臣策士的言论等。
历史散文的发展分三个时期。
第一阶段:以《尚书》《春秋》为代表。
第二阶段:以《左传》《国语》为代表。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
1、《尚书》: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
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是我国第一部真正的散文总集。
2、《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继代史,鲁国史官记录了从鲁隐公到鲁哀公时期的大事,并按春夏秋冬四季分类,故名为春秋。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
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71c9543767f5acfa1c7cd1d.png)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重点知识点总结一、填空1.刘基的《卖柑者言》讽刺元末身居庙堂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2.徐渭杂剧的代表作是《四声猿》,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短剧组成,被人称为“明曲之第一”。
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
4.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5.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6.《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
其作者是“兰陵笑笑生”。
7.“三言”:冯梦龙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
8.二拍”:凌濛初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9.《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10.在文学理论中,李贽提出著名的“童心说”。
11.冯梦龙编辑了两部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12.吴伟业,代表作《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借历史人物故事,抒发历史盛衰之感,寄寓身世之悲。
13.吴伟业的“梅村体”叙事诗代表作《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14.两大传奇:康熙朝诞生《长生殿》和《桃花扇》。
15.查慎行受学于黄宗羲,诗歌学苏陆,尤致力苏轼,得宋人之长,是浙派承前启后的大家。
16.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清忠谱》。
吴伟业、尤侗等以戏曲来抒写心意。
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剧作十种,总题为《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17.李渔的戏剧理论集中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
18.李玉的戏曲创作:“以曲为史”的历史剧为《清忠谱》、《千钟戮》。
“一人永占”为《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0a22b43510661ed9ad51f315.png)
古代文学复习笔记元明清诗词文1.神韵说:(清)王士祯论诗以神韵为宗,所谓神韵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意不尽的特点2.公安派:晚明文学领域中,由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组成的文学派别,公安派以“性灵说”作为文学主张的内核,要求诗歌创作“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在创作上注重有感而发,直抒胸臆。
3.高启诗风:(选择)抒写时代与个人命运的孤吟者,反映当时战乱生活,表达自己的生活志趣,登览怀古。
4.桐城派:康熙年间,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姚鼐继承发展的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派别。
以“义法”为基础,发展成具有严密体系的古文理论,切合古代散文发展的格局。
5.“竞陵派”:晚明时期是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文学派别,他们提出重“真诗”,重“性灵”。
6.格调说:沈德潜以儒家诗教为本,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为使“格高”“调响”,他以唐人为楷式,以古诗为源头,诗歌创作也如明代七子,古体摹汉魏近体法盛唐。
7.“肌理说”:翁方纲论诗提倡肌理说,主张“为诗必以肌理为准”,以肌理来论诗,包括义理与文理。
8.宋濂散文成就最高的是人物传记,《送东阳马生序》是赠序。
9.“元诗四大家”是指虞集、杨载、范梈、揭傒斯四人。
他们都是当时的馆阁文臣,因长于写朝廷典册和达官贵人的碑版而享有盛名。
他们的诗歌典型地体现出当时流行的文学观念和风尚,所以备受时人称誉。
明人胡应鳞评此期诗风特征,“皆雄浑流丽,步骤中程。
然格调音响,人人如一,大概多模往局,少创新规。
视宋人藻绘有馀,古淡不足。
”10.晚明小品文成就最高的是张岱《西湖七月半》《湖心亭看雪》《柳敬亭说书》。
11.前七子: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为核心代表的文学群体。
复古主张,拟古之作,重视时政题材。
后七子:以嘉靖中期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文学群体。
其过分注重对古体的模仿,学古过程中对法度,格调的讲究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
王世贞创作量最大。
12.陈维菘词风:以豪情抒悲愤。
元明清戏曲1.元代四大传奇共同创作倾向(爱情题材和家庭纠纷)A.爱情戏《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记》突破世俗观念好女的可贵B.反映社会问题《杀狗记》财产纠纷引起家庭破坏的社会现象,亲情的可贵。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其他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其他](https://img.taocdn.com/s3/m/414df8e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5.png)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清代文学-其他谴责小说:中国旧小说的一种。
指清末戊戌变法运动失败后大量出现的以暴露社会黑暗、指摘政治腐败为主要内容的小说。
这类小说,“虽命意在于匡世,似与讽刺小说同伦,而辞气浮露,笔无藏锋,甚且过甚其辞,以合时人嗜好,则其度量技术之相去亦远矣,故别谓之谴责小说”。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这类小说大都反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要求。
其代表作家作品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被称为“四大谴责小说”。
《镜花缘》是怎样一部小说?谈谈《老残游记》的语言特色。
1、苏州派的特点是什么?苏州派大多为平民专业作家。
戏曲创作的数量与质量在中国戏曲史上当属一流。
在创作中他们往往是走发挥个人智慧为主,兼取其他同仁之长的道路,注重个人与群体共同合作。
使苏州剧派在中国戏曲史上产生巨大影响。
苏州派的创作,政治题材占很重要的位置。
如李玉的《清忠谱》一批作品,一方面生动地反映了苏州平民作家群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战斗精神,另一方面又十分真实地体现了动荡时期作家忧国忧民的情感。
苏州派的剧作还重视市民形象的塑造,作家一般从市民视角展现他们的生活与思想,突出他们的高尚品质,光彩的市民形象丰富了中国戏曲的人物画廊。
苏州剧派的作品都是为舞台演出而创作的,所以主脑突出、结构紧凑,戏脉分明,场面生动。
广泛受到观众的欢迎。
李渔提出的“立主脑”含义是什么?李渔认为剧本创作,最重要的是“立主脑”,也就是围绕“作者立言之本意”(创作意图、主题思想)和主要事件与人物来写作。
为了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减头绪”,也就是删除与“主脑”无关的人物与事件,使情节和人物相对集中。
与此同时,还应“密针线”,也就是要将故事写得严密一些,防止出现破绽。
试述《清忠谱》在戏曲史上的意义。
清忠谱》是李玉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
作品主要描写明末周顺昌等人与魏忠贤阉党斗争的故事,《清忠谱》取材“事俱按实,其言亦雅驯,虽云填词,目之信史可也”(吴伟业《序》)。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之元明清文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5807a4a852458fb770b565c.png)
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二章关汉卿一、关汉卿的生平关汉卿是中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作家,是元代杂剧的奠基人和前期剧坛的领袖。
二、关汉卿一生创作了六十余种杂剧,保存至今的有十八种。
按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揭露社会黑暗,歌颂人民反抗斗争精神的社会剧,有《窦娥冤》、《鲁斋郎》、《蝴蝶梦》等;第二类是反映妇女悲惨命运并颂扬女性在抗争中的智慧和胆略的爱情风月剧,有《救风尘》、《望江亭》、《谢天香》;第三类是采用历史题材,借以表达作者对现实社会认知的历史剧,有《单刀会》、《西蜀梦》等。
一、《窦娥冤》的思想内容《窦娥冤》是关汉卿最为杰出的作品,也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
作者直接把《搜神记•东海孝妇》这个故事移植到吏治腐败的现实社会之中,但摆脱了一般公案剧或清官戏的窠臼,包容了更丰厚的思想内涵,具有了更强烈的批判功能。
此剧主要写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纯洁善良的普通妇女的悲剧命运。
通过窦娥这位无辜女子被封建礼教、泼皮无赖、贪官污吏戕害致死的悲惨一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的黑暗腐朽和官吏的凶残贪酷,热情地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勇敢不屈的抗争精神,广泛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的复杂矛盾及真实面貌。
二、《窦娥冤》的艺术成就1. 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
首先,写出了窦娥性格的丰富性。
在她身上,既有善良温驯、孝顺忠贞的一面,又有刚强倔强、反抗邪恶的一面,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同时这些优秀品质还和一定程度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揉和在一起,使之成为下层女子的典型代表。
其次,写出了窦娥性格的流动性。
窦娥从恪守妇道的平凡女子转变为敢于叱天责地、痛斥官府的反抗者,其性格是随着现实矛盾斗争的发展而逐渐变化的,作者对这一转变过程进行了精心描述,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极富层次感。
2. 作者采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营造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收到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窦娥冤》深刻地揭示了窦娥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与必然性,反映了封建社会具有本质意义的重大问题,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而窦娥在刑场上的三桩誓愿竟然一一应验,以及结尾的鬼魂诉冤与清官断案,显然是超现实的幻想性描写,反映了下层民众的美好愿望,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也深化了主题,使作品的悲剧气氛更加浓重。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明清文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70eddeab8f67c1cfad6b8ed.png)
第七编明代文学第一章明代诗歌名词解释台阁体1.台阁体是明代前期出现的一代表作家个文学流派,有杨士奇、杨溥、杨荣,他们都是台阁重臣。
2.其创作内容均以粉饰太平、歌功颂德为主旨,风格雍容华贵、典雅工丽。
除朝廷诏令奏议外,多属应酬、题赠或应制、颂圣之作。
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童心说1.《童心》是明代后期作家李贽的一篇文章。
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
2.针对前后七子的复古理论,提出了他的文学进化论观点。
3.他高度评价小说戏曲的价值地位。
李贽的这些思想是制约整个晚明文学革新的重要杠杆。
公安派(公安三袁)1.“公安派”是明代重要的文学流派,“三袁”是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被称为“公安派”。
袁宏道最为知名,公安派的核心口号就是由他提出的。
2.公安派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对个人灵魂的束缚。
袁宏道认为文学的最高境界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
寻找以独创的精神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
第二章明代散文唐宋派:明代散文流派。
嘉靖时,归有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散文家,极力反对前后七子的模拟主张,认为不一定“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特别是唐宋的散文更值得效法。
他们的成就主要表现在散文创作上。
由于宗唐拟宋,所以被称为唐宋派。
唐宋派中成就最突出的是归有光。
公安派:明后期的文学流派。
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都是湖北公安人,故称。
他们深受李贽“童心说”的影响,提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非从自己胸臆流出,不肯下笔”(袁宏道《叙小修诗》)。
强调文学情感的真实性,反对虚伪。
认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不必拟古,应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真情实感。
总之,强调真实与变化是公安派理论的核心。
古代文学史 第四编 笔记
![古代文学史 第四编 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9a6eb6a7e21af45b307a8e1.png)
第十一章:晚明诗文1、李贽“童心说”的内容P171李贽的文学观念包含着离经叛道的因素。
他在著名的《童心说》中称“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
”所谓“童心”即是“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绝假纯真”即不受道学等外在“闻见道理”的障蔽和干扰;“最初一念”,实则指人本然的私心,所谓“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
”因而,天下的“至文”,都应该是作者本然的情感和欲望的真实表现。
在李贽看来,要保持“童心”,使文学存真去假,就必须割断与道学的联系。
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2、“公安派”评价其精神得失P173公安派是明代后期出现的一个文学流派。
主要人物有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其中袁宏道声誉最高,成绩最大,其次是袁中道,袁宗道又次之。
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人称公安派。
公安派反对前七子和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提出口号“性灵说”。
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各种人为的约束以及“粉饰蹈袭”,发前人之所未发。
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但多局限于抒写闲情逸致。
浅率陋俗之弊。
.公安派的文学理论在文学史上有很重要的意义,它实际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的社会思潮在文学领域中的直接反映。
但另一方面,公安派的理论也存在显著的局限和前后矛盾。
公安派的文学理论虽以个性解放的精神为底蕴,但“独抒性灵”必然会遭到的个人与群体的正面抗争,则是他们较少涉及的。
袁宏道解释“性灵”文学所提及的实例,大多具有虽有违于传统文化精神去并不直接与社会激烈冲突的特点。
名词解释:指明代后期以袁宏道为首,包括袁宗道、袁中道在内的文学派别,因他们三兄弟是湖北公安人,故称“公安派”。
他们以李贽的“童心说”为指导,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主张,用“独抒性灵”来反击文学领域中理学的束缚,找到了以独创的精神来表现个人真情实感这一文学的最高境界,主张创新,比较重视文学的时候精神,在诗歌的抒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元明清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元明清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f1bbe888b9d528ea81c779f9.png)
第二章前期元杂剧名词解释:元杂剧元杂剧有称北杂剧,是在诸宫调和金院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成熟戏剧形式。
主要特点:1.由“四折一楔子”构成;2.一折里用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3.楔子的篇幅叫段,一般放在第一折前交代剧情,起“序幕”的作用;4.在表演上由一人主唱,如以正旦为主的戏里,只由正旦一人独唱到底,其它角色都不唱,只用旁白。
在金、元之交,北杂剧的创作就已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平,著名的杂剧作家有:白朴、马致远、关汉卿等,多为金入元的文人。
元杂剧的前期创作呈繁荣的局面,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史上最为光彩夺目的黄金时代。
简述白朴历史剧《梧桐雨》的创作特色和寓意1.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梧桐雨》体现白朴文学创作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表现患难后的寂寞和衰残中的孤愤。
它直接取材于《长恨歌》,但并不是为了歌颂李、杨的爱情。
2.“安史之乱”是整个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点,作者把李、杨故事放在这样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静上表现,抒写了人世沧桑之感,将一个众人熟知的历史故事,处理得寓意深刻,不同凡响。
3.该剧之所以动人,还在于它融进了作者对战乱不幸生活的切身体验,借剧中人物表达自己的感受,故能把唐明皇孤寂时听雨的一缕哀思,写得百转千回。
简述白朴爱情戏剧《墙头马上》的艺术的风格1.白朴《墙头马上》是一出带有较浓喜剧色彩的爱情剧、以紧凑、生动的情节安排和鲜明的人物形象刻画见长。
2.剧中主角李千金大胆、泼辣,在爱情问题上处理采取主动,因此她一遇到意中人就敢与其私奔,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看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
3.这是一出正面歌颂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讽刺封建家长的作品,人物生动,剧情活泼、艺术风格轻松,与《梧桐雨》的凝重迥然不同。
试叙马致远《汉宫秋》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著名历史剧《汉宫秋》元代作家马致远的代表作,取材昭君出塞的故事。
1.把“和亲”之举作为国家衰弱的征象,写历史兴亡的感慨,借昭君之恨抒发了反抗民族压迫的情绪,并在一定程度上抨击了封建王朝的腐败无能。
元明清文学完整笔记
![元明清文学完整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e43bcc8ce2f0066f5332254.png)
【元代】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以听众为对象的说话、说唱艺术,至迟在唐代就已出现。
宋元金时期,说话和说唱艺术日益繁荣,它们偏离以“雅正”为旨归的诗文创作传统,演述古今故事、市井生活。
内容的世俗化、语言的口语化是其一大特点。
它们的成熟与发展,推动古代叙事文学逐步走向黄金时期。
(一)话本的产生及说话艺术1、话本原是“说话”艺人的底本,是随着民间“说话”活动和“说话”伎艺的日益兴盛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对以口传故事为蓝本的文字记录本以及受说话体式影响而衍生的其他故事文本等的统称。
“话本”的称谓可能在唐代就已经出现,而“话本说彻,且作散场”之类的套语的出现,说明“话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格式化”了。
大体而言,传世宋元话本可分为三类:一是叙事粗略文字粗糙的说话艺人的底本,如《三国志平话》;一是以说话艺人口述故事为主要内容的记录整理本,文字通顺,描写细致,叙事周详,如《错斩崔宁》、《碾玉观音》;一是文人依据史书、野史笔记、文言小说等改编而成的通俗故事读本,如《宣和遗事》。
相比唐传奇和变文,话本体裁特色在于:○1为延迟正文开讲时间,等候听众,并稳定早到听众的情绪,因此汲取变文中压座文的经验,在正文之前吟诵几首诗词或讲几个小故事(诗词、小故事大都和正文相关,可以相互引发),叫做“入话”;○2说话人为渲染故事场景和人物风貌,往往在话本中穿插骈文或诗词;○3话本结尾常用诗句总结全篇,劝诫听众,残留着说唱文学的遗响;○4说话人为吸引听众再来听讲,往往选择故事引人入胜处突然中止,这是章回小说分回的起源。
2、“说话”的本义是口传故事,这最早可以追溯到只靠口耳相传的上古神话及传说,后来,人们以“话”代指口传的“故事”。
唐代宫中已有“说话”活动,但只是取悦皇帝大一种方式。
而唐代民间的“说话”仍保留在文献中,有讲三国故事的,有讲士子与妓女爱情故事的。
从段成式的《酉阳杂俎》看,唐代的说话艺术渐趋成熟,就现存的唐本看,虽然情节不够集中,语言不够通俗,但无疑使宋元话本的先驱。
清代文学史笔记
![清代文学史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a189d11a6c30c2259019e10.png)
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清代文学概说清代文学(清初——中叶)的主要内容:清代文学绪论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第四章:《聊斋志异》第五章:《儒林外史》第六章:《红楼梦》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第八章:清中叶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清代文学的范围清代(1616—1911),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
1911年辛亥革命,共有国267年。
历12帝,是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又一个王朝,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
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清代文学一般认为有初、中、晚之分。
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1840年)前晚期则指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灭亡。
清朝晚期的文学一般认为已属近代文学的范畴。
一、社会概况(一)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
皇权,《大清律》、《大清律例》,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二)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特别严酷。
清王朝是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
前期民族矛盾尖锐,对汉人的抗清斗争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杨州十日”先后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各地抗清斗争延续到康熙22年(1683)。
随着经济繁荣,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官吏腐败,人民反抗不绝:天地会、白莲教、天理教等。
(三)思想领域的斗争激烈。
1.利用、控制、恩威并用的统治政策。
利用汉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来控制社会思想文化。
以朱熹配享孔庙大成殿十哲之次,宋代理学为清代官方之学;对知识分子恩威并用。
恩:开博学鸿词科,编书、修史。
从《明史》、《康熙字典》到《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威:大兴文字狱,如康熙二年“明史案”、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等。
古代文学史 四 明清文学 笔记
![古代文学史 四 明清文学 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09092c6240c844768eaee0e.png)
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明代文学呈现波浪形态势,大致可分成2个阶段:一.前期作为元文学馀波和明中后期文学突变的准备,可视为中古文学最后阶段;二.嘉靖(1522~1566)后,文学变革迅猛异常,步入近古新时代。
(一)明中叶到鸦片战争是近古期第一段。
(二)元明际社会动荡,形成人心思治、崇拜英雄的思潮,涌现一批精神上较解放且富时代使命感的文人,文学作品尚酣畅雄健的阳刚之美,浸透忧患意识,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游传》;南戏中兴和宋濂、刘基、高启等诗文作家。
(三)明初经济复苏,士人忧患意识消蚀;思想文化专制和特务统治,平添不安全感,知识分子转而欣赏平稳和谐、雍容典雅美:小说、戏曲创作受限,“台阁体”诗歌和讴歌富贵、道德、神仙的戏剧泛滥,文学倾向贵族化、御用化而滑入低谷。
(四)明中叶,商业经济繁荣、市民阶层壮大、统治集团腐朽、思想控制松动、王阳明心学流行,嘉靖后文学复苏:1.文学创作随接受对象下层化、市民化而更加面向现实,创作主体精神高扬,突出个性和人欲的表露。
2.叙事文学全面成熟,向近代化变革:(1)《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词话》问世;(2)戏曲:从《宝剑记》、《浣纱记》、《鸣凤记》等三大传奇问世,传奇定型和昆腔改革,到汤显祖写“临川四梦”,戏曲创作推向继元杂剧后的又一高峰;(3)诗文:继前七子在弘治年间(1488~1505)以“复古”开展文学革新运动后,相继出现唐家派、后七子、公安派、竟陵派等。
(4)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的白话短篇小说繁荣,(5)“挂枝儿”、“山歌”等民间文学的流行和整理。
3.明末天启、崇祯(1621~1644)间,国事多艰、经世实学思潮抬头,向理性回归,重新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开启清文学思潮的转变。
三.明中期后,文学向世俗化、个性化、趣味化流动。
第一节商业经济的繁荣与城市文化形态的形成一.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壮大,新读者群形成。
二.新内容与新形象:市民生活、市民情趣、市民形象。
六年级上册8单元语文园地课堂笔记
![六年级上册8单元语文园地课堂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4063dd3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5f.png)
六年级上册8单元语文园地课堂笔记六年级上册8单元的语文园地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园地内内容涵盖了古代文化、修辞学、文学欣赏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口语表达、写作素养等方面的提升有很大的作用。
本文以专业的角度,为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六年级上册8单元语文园地课堂笔记的相关内容。
一、古代文化六年级上册8单元园地课程中涉及了古代文化的相关知识,包括《桥王》、《小渔夫》等多个文章的赏析,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特点、情感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等。
同时,老师还会介绍启蒙教育、祭祀文化、皮影戏等古代文化和传统文化,并通过相关练习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二、修辞学修辞学是六年级上册8单元语文园地课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了解语言的艺术性和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
在课程中,老师会逐步介绍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并通过短文分析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文学欣赏作为语文园地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欣赏可以为学生提供对文学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领悟。
六年级上册8单元语文园地的课程中,老师会带领学生进行多种文学阅读和赏析,如《小蝌蚪找妈妈》、《小狐狸和小狗》等,通过讲解文学风格、人物性格、情节设计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四、课堂互动在语文园地的课程中,老师会积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并且鼓励学生在互动中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常见的教学形式包括分组讨论、学生主持、小组竞赛等,帮助学生积极且愉悦地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
以上便是六年级上册8单元语文园地课堂笔记的相关内容,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能够提升学生的口语表达、写作水平和文学欣赏能力,从而更好地促进孩子语文学习水平的提升。
古代文学史详细笔记
![古代文学史详细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688551b915f804d2b16c178.png)
先秦文学概说从体裁上看,先秦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和散文。
诗歌的主要成就,是周代的《诗三百》以及战国时期楚国伟大诗人屈原的作品(诸如《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招魂》)先秦文学凸现了中国文学史上数座巍然屹立的高峰,富有现实主义品格的《诗经》,富有浪漫主义精神的屈原的诗,以及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渊薮的诸子说理文,与作为古代史家记事文远源的《左传》等,对古代文学乃至文化发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章《尚书》和《周易》第一节《尚书》《尚书》是中国今存最早的收集史家记事文的集子。
古往今来,人们对这本书的编定、流传、文本形态等争论甚多,有些问题迄今还没有定论。
一般认为,汉初传授、用当时通行文字即隶书书写的《尚书》,即通常所说的《今文尚书》,凡二十九篇;东晋时由豫章内使梅赜(一作梅颐或枚赜、枚颐)所献的《尚书》,凡五十八篇,其中三十三篇乃由伏生本析分而成,实多二十五篇,据称是汉代以古文字写定的另一个本子,实际上只是伪托,通常称之为“伪《古文尚书》”。
清人《十三经注疏》里的《尚书》则是这两种本子的合编本。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是代表清代乾嘉时期《尚书》学研究水平的总结性著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尚书》分《虞夏书》、《商书》、《周书》三部分,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
它最引人注目的思想倾向,是以天命观念解释历史兴亡,以为现实提供借鉴。
这种天命观念具有理性的内核:一是敬德,二是重民。
《尚书》的文字诘屈艰深,晦涩难懂,但它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第一,有些篇章注重人物的声气口吻;第二,有些篇章注重语言的形象化以及语言表达的意趣;第三,有些篇章注重对场面的具体描写。
第二节《易经》汉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
六十四卦之卦画、卦名、卦辞和爻辞被称为《易经》。
《易经》作于何时,出于何人之手,学术界没有定论,但可以肯定它有非常古老的渊源。
《易经》本是卜筮之书。
它包含一些固定的格式化的条文,常常通过占筮人员的权威解释,来指示、规定求卜者的行为选择。
清代文学史笔记综述
![清代文学史笔记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d713ff8360cba1aa811da2b.png)
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清代文学概说清代文学(清初——中叶)的主要内容:清代文学绪论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第四章:《聊斋志异》第五章:《儒林外史》第六章:《红楼梦》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第八章:清中叶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清代文学的范围清代(1616—1911),建国于1616年,初称后金,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
1911年辛亥革命,共有国267年。
历12帝,是少数民族在中原建立的又一个王朝,也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
从1840年鸦片战争始,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历史进入近代。
清代文学一般认为有初、中、晚之分。
清代文学,指清前期至清中叶的文学:清前期(1644—1735)清入关——雍正末,包括顺治、康熙、雍正几朝清中叶(1736—1839)乾隆初——道光19年,包括乾隆、嘉庆、道光20年(1840年)前晚期则指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灭亡。
清朝晚期的文学一般认为已属近代文学的范畴。
一、社会概况(一)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主义进一步加强。
皇权,《大清律》、《大清律例》,程朱理学,八股取士,(二)阶级压迫、民族压迫特别严酷。
清王朝是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
前期民族矛盾尖锐,对汉人的抗清斗争进行了血腥的镇压,“杨州十日”先后制造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惨案,各地抗清斗争延续到康熙22年(1683)。
随着经济繁荣,财富集中于少数人手中,官吏腐败,人民反抗不绝:天地会、白莲教、天理教等。
(三)思想领域的斗争激烈。
1.利用、控制、恩威并用的统治政策。
利用汉民族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来控制社会思想文化。
以朱熹配享孔庙大成殿十哲之次,宋代理学为清代官方之学;对知识分子恩威并用。
恩:开博学鸿词科,编书、修史。
从《明史》、《康熙字典》到《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等。
威:大兴文字狱,如康熙二年“明史案”、康熙五十年“《南山集》案”等。
清代文学笔记
![清代文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d89d9b4769eae009581bec97.png)
中华 GCT 考试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中华 GCT 考试网:
官方总站:圣才学习网
简单运用 性灵派与明代公安派的思想关联? 答:袁枚的文学主张是晚明公安派思想的重振和延续,但在创作时间方面却取得了比公 安派更大的成就。公安派的创作实绩主要体现在小品散文方面,而以袁枚为首的性灵派的成 就却主要为诗歌。他的近体诗成就较高,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他的诗构思新颖,笔调轻灵, 变化多姿,如《春日杂诗》。
第三章 清代散文与骈文
简单运用 “学人之文”和“文人之人”的区别及对清代散文演变的作用? 答:(清初散文家可分为两派,一派以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为代表,从文章内容上 抨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另一派以侯方域,魏禧,汪琬为代表,主要从 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传统。前者被称为“学人之文”,后 者被称为“文人之文”。)“学人之文”主张文章须有益于天下,强调经世致用,从内容上抨 击晚明散文的空疏,强调文章的社会功能;“文人之文”则主要从文章风格上力戒晚明文章 的纤佻,提出恢复唐宋散文的放诞与华丽文风基本上被荡涤肃清。 二者在清初的出现,使得在晚明受到极大遏制的“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念重新抬头 并很快居于文坛统治地区。 识记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重要的散文流派,因其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木魁,姚鼐都是安徽桐 城人,所以称为“桐城派”。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清王朝政权 为服务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做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 统化散文理论。) 阳湖派(张惠言和恽敬二人,都接受了桐城派的影响,由于二人及大部分追随者都是阳 湖人,被称为阳湖派。理论与桐城大同,但有小异。一是在桐城派所规定的取法《论语》《孟 子》和唐宋八大家古文之外,兼取诸子百家;二是把骈文笔法引入散文也具有了博雅共丽的 特点。)
清代文学复习笔记
![清代文学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6975d6227d3240c8447efef.png)
绪论概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清入关到雍正末年(1644-1735为前期,大致是顺治、康熙、雍正年间;●自乾隆初年到道光十九年(1736-1839)为中期,大致指乾隆、嘉庆、道光二十年以前;●自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至宣统三年辛亥革命(1840-1911)为后期,或叫晚期(近代)。
第一节文化专制下的学术与文学一、文化专制(思想专制)* 独尊程朱理学* 编书与禁书:《明史》《康熙字典》《渊鉴类函》《佩文韵府》《古今图书集成》《唐诗》《四库全书》* 文字狱:“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二、乾嘉汉学三、文学:桐城派古文乾嘉学派* 在文字狱的影响下,乾隆、嘉庆年间很多文人不敢关心政治,他们把主要精力用于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和考证。
这些汉学家对古文献在文字、音韵、训诂、金石、地理等学术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中国学术史上有一定的历史地位。
其治学方法与顾炎武一脉相承,却丢掉了他经世致用的精神。
乾嘉学派是清王朝文化专制的结果。
第二节清代人文思潮与文学一、人文思潮:由李卓吾的个性解放,到清代延伸到社会的解放,明代由思想领域的反传统到清代拓展为对社会制度方面的批判、探讨。
二、清代文学:清初,文学创作趋于雅正,文学家关心社会政治大于关心自己的幸福得失。
清代中叶,文学领域呈现出类似晚明的一股思潮,反传统、尊情、求变、思想解放。
袁枚是诗坛上的代表人物,吴敬梓和曹雪芹是小说中的代表人物。
第三节清代文学的历史特征* 集历代文学之大成各类文体都有一大批作者(诗词文赋骈体戏曲小说)创作数量超过以往任何朝代文学理论和古籍整理盛况空前(诗话、词话、文论、曲论、小说点评)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第一节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其他遗民文人1、生平及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须有益于天下”,“诗主性情,不贵奇巧”。
2、诗文创作:《正始》“有亡国,有亡天下。
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清代文学考点知识点总结
![清代文学考点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df11944e45c3b3567ec8ba8.png)
清代客观题1.继《聊斋》之后影响最大的小说集是: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是《聊斋志异》后特别值得注意的、影响最大的文言短篇小说。
2.批《聊斋》“一书兼二体”的学者是:清代纪昀3.《红楼梦》最早的编辑、出版者、原名是:《红楼梦》最初出现,大约在十八世纪中期,当时还是手抄本的形式,书名叫《石头记》。
抄本《石头记》或《红楼梦》流传了三、四十年之后的1791年才有活字排印本出现,书名仍用1784年甲辰本第一次正式题名为《红楼梦》的名字,回数也增加到一百二十回。
排印本的出版者和编辑者是程伟元和高鹗。
从版本系统说,《红楼梦》有脂评本、程高本4.讽刺小说的代表作:《儒林外史》是中国第一部讽刺小说,具有较高的讽刺艺术成就。
(《儒林外史》是独一无二的,用鲁迅的话说,是清代讽刺小说的“有名而几乎是唯一的作品”,之后讽刺小说即可“谓之绝响”。
)5.晚清四大“谴责小说”:托名南亭亭长的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托名我佛山人的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这四大名著,被鲁迅先生称之为谴责小说,通称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6.“狭义”(“狭义公案派”)小说代表作:《三侠五义》以及文康的《儿女英雄传》。
此外还有无名氏《施公案》、贪梦道人《彭公案》、无名氏《狄公案》(清官狄仁杰)(此类小说可以分侠义、公案、侠义公案三类。
)7.“苏州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明末清初,苏州剧作家人才辈出。
他们或者是苏州人,或者是长期流寓苏州者。
作家将近20人。
他们富有才情,语言真切朴实、自然本色,作品关注现实,关心国事,题材常常有关风化。
)代表人物是李玉,代表作是《清忠谱》与“一人永占”等。
其余作家作品有:朱佐朝《渔家乐》;朱素臣《十五贯》;叶时章《琥珀匙》,张大复《醉菩提》;毕魏(吴县人)《三报恩》;邱园(常熟人)《虎囊弹》。
8.李渔的《闲情偶寄》:还有浙江兰溪人李渔,其《闲情偶寄》其中“词曲部”“演习部”系统论述了戏曲理论,论到结构、词采、音律、宾白等戏曲文学以及戏曲表演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王士祯“盛世”诗人代表,提出了神韵说。
王士祯的诗歌意境方面,冲淡闲远,诗歌语言方面含蓄凝练,其诗空灵淡泊、富有诗情画意,但在内容上比较贫弱,代表作《秦淮杂诗》。
2.沈德潜的“格调说”。
他的主张主要有两点:
一是诗歌抒发的思想感情要符合封建正统观念的要求,所以是做必须温柔敦厚。
二是创作方法上要学古体,近期要宗盛堂。
他的理念是前后七子理论的发挥,诗歌多歌颂功德之作。
3.翁方纲“肌理说”
“肌理”含有文理与义里两个方面:文理及形式,义理即思想意义,以反对二者截然分开。
其中义理主要与学问相联系,所以他的诗是学问学。
4.袁枚“性灵说”
袁枚,号简斋,钱塘人。
写诗倡言“性灵”,不拘格套,与公安派主张相似。
5.骈文中兴
清中叶出现大批骈文作家,代表作家有汪中,代表作品有《哀盐船文》。
6.桐城派
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桐城派是清代中期的一个著名的散文流派始于方苞,成于姚鼐。
“言有物”是作文章要符合道统,为文的目的是要通经明道:“言有序”是文章要符合文统。
要与好文章必须学习古人的法则。
道统与文统的结合是桐城派古文的最高境界。
7.具有反清思想的明朝“遗民”诗人: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
江左三大家:吴伟业、龚鼎孳、钱谦益
【背诵默写】
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
恰三春好处无人见。
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
(合)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
人立小庭深院。
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停半晌,整花钿。
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
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10.《桃花扇》的思想内容
剧情:《桃花扇》共44出,分上下两本。
剧本写的是南明王朝的覆亡史。
思想内容
(1)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南明王朝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以及政治上的腐败。
(马士英、阮大铖、许定国、左良玉、史可法)
(2)《桃花扇》对复社文人的态度,反映了作家的政治理想。
(通过男主人公侯方域的形象,作家赞成复社文人建立清明廉洁政治的主张和反对权奸的正义斗争。
)
(3)以极大的同情和憧憬歌颂了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歌姬艺人。
(4)《桃花扇》作为南明王朝的覆亡史,不可避免地要写到抗清斗争。
(孔尚任以极大的崇敬描写了史可法死守扬州的壮烈斗争。
)
艺术成就
(1)善于对历史事件进行集中提炼,构成戏剧冲突,在冲突中刻画出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是《桃花扇》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桃花扇》的主要人物、主要情节都有事实依据。
(2)《桃花扇》善于写出同一类型人物的不同性格、又善于写出某一人物性格的多面性。
(杨龙有的多面性格尤为突出)
(3)《桃花扇》反映的历史背景十分广阔,人物众多,头绪纷繁。
(4)《桃花扇》的情节安排巧妙合理。
(5)《桃花扇》的内容既有儿女情长又有国事兴衰,语言风格是幽美风韵与慷慨激愤的统一。
(全剧语言风格的主导倾向则是愤激之中蕴涵着悲凉慷慨。
)
11.《长生殿》
故事的演化:唐代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元代王伯成《天宝遗事诸宫调》,白朴《梧桐雨》,明代吴世美《惊鸿记》、屠隆《彩毫记》等。
很多文人笔记亦有记载。
《长生殿》则主要汲取了《长恨歌》及《长恨歌传》的观念。
思想
(1)“情而已”——情的主题
《长生殿》之作,盖在“言情”。
除了男女之情,还有“臣忠子孝”。
全剧从第二出《定情》开始,生动细腻地敷演出李杨的爱情的发展。
第二十二出《密誓》,写他们的爱情发展到了高峰。
马嵬之变,使李、杨生离死别。
此后,李隆基陷入了无尽的思念之中。
(2)“垂戒来世”——政的主题
唐明皇在爱情的欢乐中沉迷,终于“乐极生悲”引来了“祸败”,这正是《长生殿》寄寓的“垂戒来世”的意义。
(3)“休只埋怨贵妃娘娘”
《长生殿》驳斥了历来的“女人祸水”“女人亡国”的陈腐观念。
基于这个观点,作品以《仙忆》《补恨》《寄情》敷演了杨玉环自责、忏悔之后得以升仙的浪漫情节。
表现了对杨玉环的宽恕和同情。
(4)“须眉无愧,便九死也心甘”
《长生殿》塑造了一系列正反两方面的人物形象。
安禄山、杨国忠受到了谴责;郭子仪、雷海清得到的赞美。
(5)“唱不尽兴亡变幻”
通过安史之乱的情节,探索了兴衰的原因,从而引出历史借鉴,抒发兴亡感叹。
在爱情主线中又有沉郁的历史感。
艺术成就
(1)在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在题材的处理上是爱情生活的描写同政治斗争的描写相结合。
(2)以李杨爱情为经线,以社会政治的演变为纬线的结构。
(创作意图:占了情场、弛了朝纲)
(3)曲词典雅清丽,富于诗情画意,既有抒情性,又有形象性。
(通过优美的语言,构成生动的形象,把长安战后的破败景象描写的十分真切,而寄托的家国之恨、感伤之情,又十分强烈。
)
12.鲁迅——虽云长篇,多同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