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2013年第1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半月评论 (3)
半月谈半月评论引言半月谈是中国新闻传媒集团旗下的一本综合性周刊,其半月评论栏目是该杂志的重要栏目之一。
半月评论以点评时事热点、分析社会问题为主题,通过深入调查、独到观点和理性分析,为读者提供深度见解和思考。
本文将对半月评论栏目进行介绍和评价,并对其优点和不足进行讨论。
1. 半月评论的特点半月评论栏目着重点评时事热点,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旨在为读者提供全面的视角和引发思考。
其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深入调查半月评论对于所报道的事件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现象,而是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追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力求呈现出事件的全貌。
这种深入调查的方式不仅提供了更多的细节和资料,也让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事件的背后。
1.2 独到观点半月评论栏目有着一批独立思考的专栏作家,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为读者呈现独到的观点和见解。
这些观点不仅有助于读者拓宽视野,也激发读者对于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1.3 理性分析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通常以理性分析为主导,侧重于逻辑推理和事实依据。
作者不会滥用情感色彩,而是通过合理的论证和数据支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种理性分析让读者能够更客观地看待问题,避免盲目跟风和情绪化的判断。
2. 半月评论的优点半月评论栏目有许多优点,使得它在读者群体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2.1 提供多元观点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常常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分析问题,提供多元的观点供读者参考。
读者可以通过比较不同的观点,形成自己的独立判断,这对于提高读者的辨别能力和思考能力是有益的。
2.2 拥有丰富的领域覆盖半月评论栏目的报道领域广泛,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的议题。
这使得读者可以了解到各个领域的最新发展和热点问题,对于跨领域的综合素养提升有一定的帮助。
2.3 对社会问题有启发性半月评论栏目的文章通过深入分析社会问题,帮助读者理解问题的背后原因和深层次影响。
这能够引发读者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并有助于培养读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012年及2013年1-3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2012年半月评论半月谈2012年第1期半月评论:心态也是一种力量作者/苏北我们经历了“更复杂”的2011,又迎来了“更严峻”的2012。
我们是否还能保留一份清醒的定力,还能拥有一种健康的心态?弃浮躁焦虑而理性把握形势,弃投机泡沫而回归实体兴业,弃路径依赖而强力推进转型。
这应是我们的正确抉择。
毋庸置疑,经济增速正呈明显的放缓之势。
这是软着陆,还是硬着陆?我们是否已经告别两位数的增长时代?社会争议着,怀疑着,甚至悲观着、背后,有一种浮躁和焦虑在。
我们已经习惯了跨越发展,习惯了一枝独秀。
现左怎么看这放缓之势?增长是硬指标,发展是硬道理。
所以,2012年的主基调是“稳中求进”。
只是,我们应当清醒,市场自有其规则,经济自有其周期,我们可以去利用规则,去调控周期,但不能去扭曲、篡改规则,无法去熨平、消灭周期。
当出口面临世界经济增长下行,金融市场风险增多,保护主义倾向突出,国际贸易增速回落,我们不能抱有奢望;当投资规模一再扩大,所占GDP比重超过50%,我们实难重复4万亿带动18万亿的投资故事。
在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转向中速成长的大趋势中,一厢情愿地寄望于政府干预和拉抬速度,只会导致投资效益下降,产能过剩加重,通胀压力升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状况更加严重,从而收获倍加苦涩的发展主义之果。
其实,经济增长的放缓也是宏观调控取向中的适度调整,也是发展方式转型中的自然回落。
把通货膨胀降下来,把资产泡沫挤出去,恰恰是为更健康的成长清除隐患,开辟道路。
而且,我们有信心,“稳中求进”的增长,9%或8%的速度,放在国际背景中去看,仍然是一个很可观的成绩。
比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紧的,是保障和激发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创造和尊重经济自我调节的能力,积蓄和催生发展方式转换的推力。
比稳定出口稳定投资更要紧的,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拉动消费,这是中国经济的战略基点。
这就需要我们把发展的注意力更多地聚焦于收入分配改革,聚焦于社会民生建设。
半月谈时事政评论2013:不要让惯性思维束缚我们
半月谈时事政评论2013:不要让惯性思维束缚我们无论是治安队员还是城管队员,都折射着计划经济时代人口和社会管理遗存的“惯性思维”近日的新闻,让东莞治安员这一群体,再次进入公众视野。
当地传来消息,今年9月底之前,要基本完成治安员整编。
实际上,对于这一群体,“收编”、“整合”使之进入“辅警”序列的工作,一直在推进。
只是近期舆论的质疑,让这一进程显得更加紧迫。
提到东莞的治安管理问题,很多人对前几年的一段视频记忆尤深:乘客刚下长途车,就被“飞车党”骑摩托一把抢走背包。
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就能理解治安队在东莞存在的合理性。
到2012年8月,东莞已有外来人口650万,达到了本地人口的4倍。
管理需求强烈,警力却捉襟见肘,刺激着传统农村中村社治安员队伍的不断扩大。
据东莞公安局统计,当地目前有警察11000多人,而村社区治安队员已达到29816人。
随着队伍扩大、职能增多,治安队的一些行为失范、管理失序逐渐进入公众视野。
从2005年围殴探亲武警到2010年审讯殴打外来务工者13小时,负面新闻屡见报端。
东莞的整编行动,既需满足治安需求,也要解决现存顽疾,这可能是其进展较慢的原因所在。
社会发展和社会管理的矛盾,典型地集中在这一群体身上。
本质上看,治安员的问题,与城管的问题颇为相似:一个是发达地区接受流动人口后村社的治安困局,一个是城市不断铺开后的管理困境。
而行政体制与法治层面存在的不完善、不协调、不规范,更增加了这一群体滋生冲突、激化矛盾的概率。
城市和社会发展中的两难问题,不可能指望旦夕之间就能彻底解决。
治安队也好、城管也好,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而是“怎么要”。
实际上,就算治安员编入辅警序列后,也同样会面临管理问题。
这是一个不断调试、不断规范的过程,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坚守法律的底线。
无论是治安队员还是城管队员,都折射着计划经济时代人口和社会管理遗存下来的“惯性思维”:外来人口、流动摊贩情况比较复杂,管理难度加大。
2013、14半月谈小测验 、答案
2013____2014半月谈时事政治小测验及答案2013年第1期1.国务院近期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____确定。
A.6% B.8% C.10%2.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初步核算数据.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高出年初预期目标____个百分点。
A.0.3 B.0.5 C.0.63.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分别是____和王小谟。
A.师昌绪 B.郑哲敏 C.吴良镛2013年第2期1.国务院近期决定,自2013年1月1日起,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幅度按2012年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____确定。
A.6% B.8% C.10%2.国家统计局1月18日发布初步核算数据.201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193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8%,高出年初预期目标____个百分点。
A.0.3 B.0.5 C.0.63.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18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2人,分别是____和王小谟。
A.师昌绪 B.郑哲敏 C.吴良镛2013年第3期1.日前发布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建立重要农产品供始保障机制,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构建农业_____服务新机制,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进农村公共服务机制,完善乡村治理机制。
A社会化 B.产业化 C.科技化2.韩国与_____合作研制的首个运载火箭型号——“罗老”号于1月30日发射升空,标志着韩国成为全球又一个“能在本土发射火箭”的国家。
A.美国 B.俄罗斯 C.法国3.近日,国务院批转了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制定的《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
2013半月谈、人民日报时评汇总
2013年《人民日报》时评汇总(随时更新)
2013-010-18 来源:江苏公务员考试网
(按住CTRL+鼠标左键单击蓝色字体,可打开相应链接)
【字体:大中小】
《人民日报评论》内容主要是选取社会生活中一些带有全局性、代表性、倾向性的事件、问题和现象,及时准确地加以剖析、阐释、引导,既讲明道理,又发表议论,解疑释惑,情真意切,针砭时弊,激浊扬清,体现出一股生气、正气、锐气,涌动着一种社会舆论的正面力量。
因此,它往往比一般的思想评论、杂文产生出更加强烈的社会效果。
这对于备考公务员申论考试和面试环节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江苏公务员考试网()精选了今年人民日报时评中公务员考试可能涉及到的热点加以整理,希望对考生复习有所帮助。
相关阅读:2012年至2013年《半月谈》半月评论汇总。
时事政治
每月时政∙2013年8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3-08-012013年7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3-07-03半月谈2013年第12期半月评论半月时事政治及小测验∙发表于:2013-07-022013年6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3-06-18半月谈2013年第11期半月评论半月时事政治及小测验∙发表于:2013-06-032013年5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3-06-03半月谈2013年第10期半月评论半月时事政治及小测验∙发表于:2013-05-18半月谈2013年第9期半月评论半月时事政治及小测验∙发表于:2013-05-042013年4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3-05-03半月谈2013年第8期半月评论半月时事政治及小测验∙发表于:2013-04-18半月谈2013年第7期半月评论半月时事政治及小测验∙发表于:2013-04-03半月谈2013年第6期半月评论半月时事政治及小测验∙发表于:2013-04-032013年3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3-04-01申论热点:教育公平的本质∙发表于:2013-03-18半月谈2013年第5期半月评论半月时事政治及小测验∙发表于:2013-03-11申论热点:谈国产奶粉过硬论∙发表于:2013-03-02半月谈2013年第4期半月评论半月时事政治及小测验∙发表于:2013-03-022013年2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3-02-26半月谈2013年第3期半月评论:戒奢何难∙发表于:2013-02-18公考必读!人民日报:习近平反腐论点表述∙发表于:2013-02-15半月谈2013年第2期半月评论:我们都是改革者∙发表于:2013-02-152013年1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3-01-16半月谈2013年第1期半月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发表于:2013-01-042012年12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3-01-03半月谈2012年第24期半月评论半月时事政治及小测验∙发表于:2012-12-20半月谈2012年第23期半月评论半月时事政治及小测验∙发表于:2012-12-06半月谈2012年第22期半月评论半月时事政治及小测验∙发表于:2012-12-042012年11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2-11-022012年10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2-10-082012年9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2-09-022012年8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2-08-032012年7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2-07-31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7月下半月的那些事儿∙发表于:2012-07-25申论时评:执法为民才能执政为民∙发表于:2012-07-17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7月上半月的那些事儿∙发表于:2012-07-03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6月下半月的那些事儿∙发表于:2012-07-03半月谈2012年第12期半月评论:迎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春天∙发表于:2012-07-032012年6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2-06-18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6月上半月的那些事儿∙发表于:2012-06-062012年5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2-06-04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5月下半月的那些事儿∙发表于:2012-05-20半月谈2012年第9期半月评论及国内外半月大事∙发表于:2012-05-16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5月上半月的那些事儿∙发表于:2012-05-03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4月下半月的那些事儿∙发表于:2012-05-022012年4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2-04-17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4月上半月那些事儿∙发表于:2012-04-05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3月下半月那些事儿∙发表于:2012-04-052012年3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2-03-26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3月19日—3月25日∙发表于:2012-03-19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3月12日—3月18日∙半月谈时事政治:3月上半月那些事儿∙发表于:2012-03-12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3月5日—3月11日∙发表于:2012-03-05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2月27日—3月4日∙发表于:2012-03-042012年2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2-03-03半月谈时事政治:2月下半月那些事儿∙发表于:2012-02-27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2月20日—2月26日∙发表于:2012-02-21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2月13日—2月19日∙发表于:2012-02-17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2月上半月那些事儿∙发表于:2012-02-14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2月6日—2月12日∙发表于:2012-02-07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1月30日—2月5日∙发表于:2012-02-032012年1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2-02-01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1月16日—1月29日∙发表于:2012-02-01半月谈时事政治:元月下半月那些事儿∙发表于:2012-01-16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1月9日—1月15日∙发表于:2012-01-16半月谈时事政治:元月上半月的那些事儿∙发表于:2012-01-09半月谈时事政治:2012年1月2日—1月8日∙发表于:2012-01-04半月谈时事政治:2011年12月26日—1月1日∙发表于:2012-01-042011年12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2-01-03半月谈时事政治:2011年12月下半月的那些事儿∙发表于:2011-12-26半月谈时事政治:2011年12月19日—12月25日∙发表于:2011-12-21半月谈时事政治:12月上半月那些事儿∙发表于:2011-12-19半月谈时事政治:2011年12月12日—12月18日∙发表于:2011-12-14半月谈时事政治:2011年12月5日—12月11日∙发表于:2011-12-05半月谈时事政治:2011年11月28日—12月4日∙发表于:2011-12-012011年11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1-11-28半月谈时事政治:2011年11月21日—11月27日∙发表于:2011-11-21半月谈时事政治:2011年11月14日—11月20日∙发表于:2011-11-14半月谈时事政治 2011年11月7日-11月13日∙发表于:2011-11-10半月谈时事政治:2011年10月31日—11月6日∙发表于:2011-11-032011年10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1-10-25半月谈时事政治:2011年10月17日—10月23日∙发表于:2011-10-19半月谈时事政治:2011年10月10日—10月16日∙发表于:2011-10-10半月谈时事政治:2011年10月1日-10月9日∙发表于:2011-10-03热点时评:农民工子女高考焦虑上升∙发表于:2011-10-012011年9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1-09-022011年8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1-08-012011年7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1-07-012011年6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1-06-012011年5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1-05-042011年4月时事政治(全)∙发表于:2011-05-02人民时评:靠什么让大家食得安心∙发表于:2011-04-022011年3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1-03-13中青时评:将考评政府的权力交给群众∙发表于:2011-03-13人民时评:城里该有农民工的家∙发表于:2011-03-08光明时评:奖励拍客,等于变相鼓励懒政∙发表于:2011-03-08人民时评:低保救助与物价联动∙发表于:2011-02-28时评:公务员退出社会组织是可喜的进步∙发表于:2011-02-282011年2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1-02-22申论时评:自主招生如何避免新的“应试”大战∙发表于:2011-02-11广日时评:期待更多的公共资源回归社会∙光明时评:文化人格的层次攀升∙发表于:2011-02-042011年1月时事政治∙发表于:2011-01-29南都时评:住房公积金提取还可以更便民∙发表于:2011-01-29光明时评:改进以GDP为基础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发表于:2011-01-27光明时评:监督司法公正不能媒体在最前∙发表于:2011-01-26人民时评:让监督为基层民主保驾护航∙发表于:2011-01-21光明时评:中美关系再“提速”∙发表于:2011-01-18申论时评:雨雪冰冻天气考验民生问题∙发表于:2011-01-09南方时评:科技创新必须破解行政化迷局∙发表于:2011-01-07时评:公职招聘不应该有捷径∙。
半月谈 半月评论
半月谈半月评论半月谈: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舞台半月评论是一档备受欢迎的文化评论栏目,它通过无数精彩的文章为读者们带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考。
从这个角度来看,半月谈已经成为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舞台,展现了中文写作的魅力和独特性。
纵观半月谈的历程,可以发现它所呈现的文章风格多样,内容丰富。
无论是社会时事评论、文化艺术批评,还是哲学思考和科技创新,半月谈都展现了作者们的独立思考和深入研究的能力。
通过半月评论,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们的用心与智慧,以及他们对于人类社会各个方面的关注与思考。
半月谈的成功离不开几方面的因素。
首先,半月谈的编辑和作者们具备睿智和广博的知识背景,他们能从多个角度去审视和解读待评论的对象。
其次,半月谈注重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不仅仅是对于某一现象的表面评论,而是从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进行全面分析。
最重要的是,半月谈坚持独立与公正的原则,对于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客观的评述,不偏袒任何一方,让读者们能够从中获取全面而客观的信息。
半月谈的价值也体现在它对于社会影响力的提升上。
半月谈通过独到的视角去发现和关注社会问题,为广大读者提供了深入思考的机会。
这不仅仅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也帮助了读者们提升了他们的思考和理解能力。
半月谈在引导公众舆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然而,就像任何事物一样,半月谈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每篇评论的篇幅都较短,这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评论的深入思考和论证。
其次,由于半月谈的影响范围广泛,一些不负责任的文章可能会对读者们产生误导。
此外,它也会受到政治和商业利益的影响,这可能导致评论的对象和内容受到某种程度的限制。
总的来说,半月谈作为一个充满智慧与思考的舞台,为读者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和丰富的知识储备。
它通过独特的视角和深入的分析,让人们对于待评论的对象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半月谈的价值和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
相信在未来,半月谈将继续为读者们带来更多优秀的文章,成为中文写作领域中的瑰宝。
2013年半月评论
2013年第18月谈半月评论: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网络的兴起,是一个进步,给公民的话语表达举托起一个宽广的平台。
网络的生长,也是一个挑战,给社会的公共治理提出了许多待解的课题。
流动中的中国,正在迅速改变着原有的一元化社会格局。
多层化的社会结构,多样化的生活追求,必然衍生出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利益表达。
觉醒中的公民意识蓬勃地生长,每一个个体努力发现自我,解放自我,实现自我。
随着网络的悄然崛起,社会的活力也在这里积聚、迸发,社会的矛盾也在这里凸显、碰撞。
如何在网络文明的培育中,助力公民意识的生长、公民素质的提升和公民生活的建设?文明,意味着表达的公共理性。
互联网的普及,打开了公众话语表达的一扇新的大门。
这是公民表达权利的扩张、表达空间的拓展和表达渠道的畅通。
时下中国网民已近6亿,主体是年轻人,网络赋予他们不同于传统的人生状态,通过发帖、回帖、转载、点击等快捷化、零距离的网络表达,形成了一个崭新的民间舆论场。
点点滴滴、形形色色的社会情绪、社会心理、社会需求,在这里流淌、沉浮和传递,可以从中触摸公民话语表达的鲜活和本真,也可感受其中的盲目和芜杂。
网络表达的功能是自由平等的社会交流,网络表达的本质是民主践行的公民权利。
我们在尊重多元化、张扬自主性的同时,也当努力培育一种平等尊重、包容合作的公共理性,奠定一种求同存异、凝聚共识的基本伦理。
在民间活力的网络涌流中,理性精神的缺失,道德自律的偏离,也极大地制约了网络舆论的品质提升,损害着民间话语的公共价值。
自然,网民对生活心绪会有言人人殊的陈述,对社会现象会有各各不同的评说,对发展难题会有迥然相异的求解,正确的、谬误的,真实的、虚假的,理性的、宣泄的,都是网络的常态,当以主流价值去积极引领,同时,也不能忽略、放弃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
网络能够改变生活,网民也能够改变自己。
公共理性也只能在公共领域的开拓中成长,公民素质也只能在公民生活的建设中成熟。
文明,意味着表达的秩序理性。
半月谈 半月评论2篇
半月谈半月评论2篇半月谈是一本有着悠久历史的杂志,致力于深入探讨社会热点问题。
其以扎实的调查和分析为基础,提供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评论文章。
在此,我将撰写两篇题为《半月谈半月评论》的文章,分别从不同角度讨论与思考社会现象。
第一篇文章:《半月谈半月评论》——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近年来,媒体的传播力量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一些媒体开始追求点击量和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度,忽视了自身的责任。
半月谈作为主流媒体之一,应当树立榜样,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
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着连接人们与世界的桥梁。
然而,媒体的责任是在传达信息的同时保持公正和客观。
然而,一些媒体倾向于迎合民众的偏好,在报道中加入个人情感和主观意见,违背了媒体应有的公正性。
半月谈作为一本有社会责任感的杂志,应该重视传播力量,坚持客观和公正的原则。
另外,媒体的传播力量也需要审慎运用。
在当今社会,信息爆炸,人们容易受到大量信息的干扰和误导。
半月谈应当在传播信息时,精选优质内容,并加强真实、客观的调查和论证。
只有这样,才能够提供有价值且具有启发性的文章,引导读者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同时,媒体也需要警惕商业化和虚假新闻的侵蚀。
以追求商业利益为目的的报道往往会偏离事实,损害读者的判断力。
半月谈作为一本不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杂志,应该坚持原则,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回归媒体的初衷。
在整个媒体界反思媒体责任与传播力量的背景下,半月谈有着重要的使命。
半月谈以其深度调研和独立观点广受赞誉。
但在今天这个充斥着快速消费和碎片化的信息时代,半月谈需要更加自省和持续改进,始终保持真实、客观、富有启发性的报道,回馈读者。
第二篇文章:《半月谈半月评论》——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半月谈作为一本深入探讨社会热点问题的杂志,一直以来都以其独立、严肃的调研和评论著称。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着重探讨两个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教育公平和城市化进程。
教育公平一直是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教育资源的分配仍存在一定的不平等。
半月谈2013-2014资料整理
2014,激扬中国力量我们走进了又一个朝气蓬勃的清晨。
2014的到来,是又一页日历的翻过,也是新一章历史的书写。
2013,中国人怀揣满腔的改革期待,感奋崭新的改革图景。
中央吹响集结号,中国改革再出发。
2014,中国人将焕发更大的改革热情,创造更多的改革红利。
一种更为充沛的力量在涌动,在凝聚,在激扬。
这力量,源自民族梦想的引领。
“中国梦”的民族宏愿,已推涌起中国人心底里最炽热的情怀,提升出老百姓生活中最美丽的憧憬。
它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不是一种浪漫的想象,它是从辽阔的大地上蓬勃生长的希望的升腾,是从深邃的历史中奔流而来的精神的汇聚。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倾注丰润的价值滋养。
自然,历史并未终结。
我们并未一劳永逸地解决时代的课题,并非一成不变地应答人民的期待,并未一马平川地铺设发展的大道。
我们在全球化的竞争中,现代化的行进中,道路还在开拓,理论还在发展,制度还在建设。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我们不仅需要负起历史使命:如何顺利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崛起和人民幸福?我们还当解答明日之问:将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发展空间、生存环境和圆梦机会?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僵化思想观念的禁锢和极端功利主义的崇拜中解放出来,建树起价值的支撑,从而在物欲的弥漫中眺望精神的灯火,在困难的重负中贯注前行的动力,在时尚的裹挟中拥有自强的定力。
一个摆脱了精神萎靡、崇尚着奋斗品格的民族,方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拥有光明的前途,赢得世界的尊重。
这梦想,将催促我们从改革年代滚滚向前的潮流中,举世瞩目的辉煌中,更多地关注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关注弱势群体的艰难生存。
我们应当明白,“中国梦”的价值支点和本质依归是“我的梦”,是要解放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鲜活的梦想,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这力量,源自社会变革的激荡。
坐标轴上看世界。
在应对呼啸而来的金融危机冲击中,力量在重组,格局在转换,规则在演变。
半月谈 半月评论2篇
半月谈半月评论《半月谈》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每月刊登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评论和调查报告。
本文将对《半月谈》的两篇评论进行分析和总结。
第一篇评论题目为《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现代化进程》,全文探讨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与现代化进程。
文章指出,中国经济近年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中国经济迅猛发展的背后,既有积极因素,也存在一些潜在挑战。
文章首先强调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因素。
从内部来看,中国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市场经济机制不断完善,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而从外部来看,全球化进程为中国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机遇,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成为多边贸易体系中的核心参与者。
然后,文章提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中国经济发展不仅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更注重经济结构的转型和质量的提升。
中国正在从传统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向内需拉动型经济转变,加强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
同时,中国坚持共享发展理念,促进经济社会的共同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接着,文章指出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挑战。
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结构调整的压力、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都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
文章呼吁,中国需要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创新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解决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
最后,文章总结了中国经济的现代化进程。
中国正朝着经济现代化的目标不断迈进,不断改善民生,并为实现美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展现了强大的动力与潜力。
第二篇评论题目为《社会治理与社会稳定》,全文探讨了社会治理对社会稳定的重要影响。
文章指出,社会治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和基础。
文章首先强调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与人民的安居乐业。
社会治理涉及到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方力量的协同作用,需要形成共同治理的良好格局。
然后,文章提到了中国社会治理的取得成就。
2013年1-21期半月谈半月评论解析
2013年《半月谈》半月评论汇总《半月谈》2013年第21期【半月评论】政府当舞起改革的龙头《半月谈》2013年第20期【半月评论】不能用形式主义反“四风”《半月谈》2013年第19期【半月评论】请将文明带进你的行囊《半月谈》2013年第18期【半月评论】以网络文明呵护公民成长 (5)《半月谈》2013年第17期【半月评论】凝聚共识再出发 (6)《半月谈》2013年第16期【半月评论】政府购买服务谨防跑偏 (7)《半月谈》2013年第15期【半月评论】是什么催生人性之恶 (8)《半月谈》2013年第14期【半月评论】扫除“四风” (9)《半月谈》2013年第13期【半月评论】补上人文这一课 (10)《半月谈》2013年第12期【半月评论】回到群众中去 (11)《半月谈》2013年第11期【半月评论】向发展自由要活力 (12)《半月谈》2013年第10期【半月评论】呼唤成长公平 (13)《半月谈》2013年第9期【半月评论】尊重基层 (14)《半月谈》2013年第8期【半月评论】解放梦想 (15)《半月谈》2013年第7期【半月评论】尚德警钟为谁敲响 (16)《半月谈》2013年第6期【半月评论】深化政府机构改革是一场艰苦的革命 (17)《半月谈》2013年第5期【半月评论】治理污染绝不能手软 (18)《半月谈》2013年第4期【半月评论】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 (19)《半月谈》2013年第3期【半月评论】戒奢何难 (20)《半月谈》2013年第2期【半月评论】我们都是改革者 (21)《半月谈》2013年第1期【半月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 (22)2013年第21期半月评论:政府当舞起改革的龙头周立民发展倒逼改革,改革释放“红利”。
一路闯关夺隘、披荆斩棘,改革让中国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开启新的发展航程,全面深化改革正拉开帷幕。
而政府改革乃是各项改革的龙头,政府改革牵一发动全身。
全面深化改革再获增长红利的关键,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在理顺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等为重点的政府改革上取得实质性突破,由此激发市场活力、形成创新动力、释放增长潜力,继续走向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半月谈》半月评论2010年第1-14期
半月谈2010年半月评论目录第1期:拒绝“城市二元化” (1)第2期:必须从根子上铲除“拉票”行为 (2)第3期:迎接一亿新生代农民工的到来 (5)第4期:寻找改革前行的航标 (6)第5期:穿越转型之痛 (10)第6期:愿公平正义光辉普照 (11)第7期:让批评政府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 (12)第8期:世博,也是一个挑战 (14)第9期:重新认识劳动的价值 (15)第10期:建好分好公租房考验政府执政能力 (16)第11期:人才工作需要科学的人才理念 (18)第12期:路在基层 (19)第13期:我们心中的天际线呢 (20)第14期:民生拉动转型 (21)第1期:拒绝“城市二元化”城市化,在当下中国人的脑海中,有着特别丰富的想象。
它是引领现代化巨轮远航的飘扬的旗帜,它是撬动全球化大国崛起的神奇的支点,它是普通中国人从传统走向未来的一个璀璨的梦想。
在中国应对后危机时代挑战、加快经济发展模式转型之际,城市化又被赋予特殊的使命。
可是,当我们激情澎湃地去鼓呼、去追赶、去推进的时候,有没有思索过、诘问过:城市化的真谛、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我们需要的究竟是怎样的城市化、为谁的城市化?聆听各级政府宏大叙事中的城市化构想,投身今日中国呼啸前进的城市化浪潮,我们首先应当关注、应当警惕的,不是城市化的速度和指数,而是城市化的内质和价值。
许多地方正铺开改天换地的“新造城运动”。
乡村城镇化、郊区城市化、县城城区化,由此引发了紧锣密鼓的“圈地运动”,更有暗潮汹涌的“圈县运动”。
可是,如果脱离制造业服务业的支撑,仅仅靠爆炒房市股市做大资产泡沫就能举托新城崛起?在城市空心化的格局中,新市民生存发展、就业谋生的机会在哪里?许多地方正热衷经济增长的“新城市拉动”。
意在加快城市化进程,拉动进城打工农民和失地农民的消费升级,进而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创新。
可是,在城市GDP化的偏向中,百姓消费的基础是什么?城市化并非仅仅是建制的扩大、土地的圈占和人口的膨胀,城市功能的开发,公共空间的拓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福利的普及与提高,如何及时跟进?许多地方正推进城市经营的“新地标活动”。
半月谈半月评论 申论素材
转型当有新思维适应新常态,转换新动能,发展新经济,这是当下中国发展转型的主旋律。
唱响这主旋律,我看,重在践行新理念,开拓新视野,解放新思维。
中国经济的深刻转型,催促着人们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创新发展,突破既有的思维定式,革除顽固的路径依赖,在更开放、更深刻、更灵活的层面上,为转型的顺利推进贯注思维的创新能力和创造活力。
传统的生产模式在转换,个性化制造已是企业界的市场自觉。
当中国消费者“海购全球”呈现爆发性增长势头,当日常消费品如电饭煲也进入国人出境游“抢购清单”,我们为巨量的消费力外流而震惊,也为国内的制造业缺失而焦虑。
人们的消费需求已在升级,消费观念正在变革,而商品的供给价格优势不再,供给结构大大落后。
社会大众的消费行为正从大规模排浪式向个性化多样化升级,强力倒逼中国制造的生产模式由集中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向精细化、人性化和个性化转型。
这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市场自觉和创新取向。
“您来设计我来实现”引发的柔性化生产,在重构消费者的主体地位,一种新商业文明就此诞生。
深刻的技术进步在换轨,颠覆性创新成为竞争者的超车弯道。
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各行各业带来了颠覆性创新的机会,众多的中国企业正积极抓取这个机会。
他们不再株守于浅层的现有产品性能的改善和现有客户人群的增长,不再满足于既定的产业发展技术路线和习惯的市场运行模式,去探索创造或利用技术和市场的突变,努力成为市场竞争的引领者、产业变革的主导者。
当下,最具革命性的颠覆性创新,当数全球工业4.0的潮流。
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我们在迎接智能化新时代。
抢搭这一轮革命的列车,从而彻底实现工业现代化,既需要原始性创新能力和商业化创利模式的跟进,也需要砥砺承受变革阵痛的意志和敢于否定自我的勇气。
在中国的“华为”公司内部,很早就设立了自己的“蓝军部队”。
它的主要任务是虚拟各种对抗性声音,模拟各种可变性信号,发出一些危言性预警,从而保证华为持续探索创新型的战略发展模式,在全球化竞争中永葆企业青春的活力。
2013半月谈1-11期半月评论
半月谈2013年第1期半月评论: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关键作用。
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首先要正确认识战略机遇期。
机遇不是撞到树上的兔子,也不是从天而降的馅饼,机遇是具有关键性的有利条件。
同时,机遇不等于一帆风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必然导致有利的结果,因为不利条件的挑战也同时存在,有利条件可能失去关键性的作用,良机甚至可能转化为危机。
因此,机遇需要我们做出主动的因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赢得了挑战,就赢得了机遇。
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营造,去维护,去拼搏。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赢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中央明确提出“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形成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新一轮跨越发展。
在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今天,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不见转机,发达经济体热衷贸易保护主义,亚太地区矛盾多发,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增加了不利变数。
但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仍然是大势所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科技革命正在催生新的工业革命,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再平衡,新的挑战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国内看,当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制约加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发展成本全面上升。
但是,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中国发展的国内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半月谈时事政治2013:筷子革命
半月谈时事政治2013:筷子革命公务员频道为各位准公务员考试收集了大量的2013年半月谈时事政治,方便大家紧跟形势,了解时事,更好的应对公务员考试,最后,小编预祝大家考试成“公”。
事件概述每年3月12日是我国的植树节,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感情,提高人们对森林功用的认识,促进国土绿化,达到爱林护林和扩大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的目的,是为了动员全民植树而规定的节日。
今年的植树节与往前稍有不同,在继续关注造林绿化的同时,“筷子革命”被各地热议。
新华网推出“筷子革命=另类植树”的微话题,受到网友广泛参与;中新网也援引人大代表柏广新的话呼吁,外出就餐提倡自带餐具,餐馆尽量不提供一次性餐具,并逐步开发替代产品。
相关评论@中新网:我国每年生产800亿双一次性筷子,如果每双按长20厘米、宽1厘米、厚0.5厘米计算,这些筷子可铺满363个天安门广场。
全国人大代表、吉林森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柏广新呼吁“筷子革命”:外出就餐提倡自带餐具,餐馆尽量不提供一次性餐具,逐步开发替代产品。
[ 来源:中新网—《人大代表:我国年产800亿双一次性筷》]@央视主持人陈伟鸿:很多消费者把一次性筷称为卫生筷,我们之所以喜欢这类筷子,就是为了防止病菌的交叉感染,但事实上,一次性筷子制作过程中一连串工业用品的使用,让一次性筷子上沾满了各种有害物质,每个消费者都应反思或更新自己的消费习惯,拥有更健康的消费主张。
[ 来源:新浪网—《央视315晚会曝光一次性筷子毒物满身》]@-小小sama-:外出就餐自带餐具很不方便,不具备普及性;餐馆不提供一次性餐具是可行的,但必须同时确保能提供经过严格消毒工序且成本低廉的安全餐具,让就餐者放心,也便于餐饮业普及。
外部条件跟不上,再多的号召也只是空谈。
@东京大学环境问题研究专家丸山先生认为:日本政府林野厅虽然一再坚持,利用建设用木材的下脚料和“间伐”木材为原料生产一次性筷子,不是在破坏森林资源,而是在促进有效利用森林资源,但这或许在日本是可行的,放在中国可能并不现实。
半月谈时事政治2013:雷人建筑
半月谈时事政治2013:雷人建筑近年来,越来越多类似“大秋裤”、“大铜钱”等造型的建筑进入大众视野,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确实反映了我国建筑事业的创新的发展,但“作怪”建筑层出不穷,也是当今“浮躁”之症的明显表现。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地、国内外设计师争相抢夺的“画板”,各种流派“百花齐放”,别出心裁的建筑争奇斗艳。
“语不惊人死不休”式的“创新”似乎已成为当下建筑界的集体诉求。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审视和理解这些“雷人”建筑诞生的背后呢?对“眼前一亮”的过度迷恋经常会有人问我:“为什么现在会出现这么多新奇特建筑?”我的回答一般是: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每个建筑的建成都有一个复杂的过程,各种复杂因素的平衡与制约形成了建筑的最终方案,所以说建筑很难用简单的“好与坏”来评判。
一般来说,一个建筑方案会经历两个决定性过程,第一个是设计方案的招投标,第二个是政府规划主管部门的审批。
设计招投标就是在方案设计阶段,多家设计单位提供不同的设计方案,由建设方、建筑专家组成专家组进行评审,挑选出中标方案。
评审内容包括建筑布局、功能、安全度、外观、环境、造价等等多个方面。
在招投标之后,会将中标方案根据报审图纸要求进行深化,之后报送到政府规划管理部门,管理部门会从是否符合上位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区域规划)要求、用地性质要求、高度控制、体量要求等方面进行审核,对于重要建筑,还会召开专家评审会,对建筑布局、使用功能、外观形态等进行全面的审查。
经历了这两个过程,建筑方案基本确定,之后设计师还要完成建筑的施工图设计,这期间还要完成规划、消防、人防、交通等多部门的审查。
从整体建筑审批程序来说,建筑方案的确定是慎重的,但有人会问:这么完善的过程,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丑陋的建筑存在?在我们刚刚进入建筑领域学习的时候,老师都会告诉我们建筑设计三原则:安全、实用、美观。
但近些年,很多设计师忘记了这三个原则或将其颠倒了顺序,甚至把美观作为唯一标准。
建筑行业的人应该对一个词很熟悉——“眼前一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月谈2013年第1期半月评论:
赢得挑战就赢得机遇
(文/王海征)
“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是党中央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大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将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起到关键作用。
抓住用好战略机遇期,首先要正确认识战略机遇期。
机遇不是撞到树上的兔子,也不是从天而降的馅饼,机遇是具有关键性的有利条件。
同时,机遇不等于一帆风顺,有利的条件不一定必然导致有利的结果,因为不利条件的挑战也同时存在,有利条件可能失去关键性的作用,良机甚至可能转化为危机。
因此,机遇需要我们做出主动的因应,充分利用有利条件,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赢得了挑战,就赢得了机遇。
战略机遇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营造,去维护,去拼搏。
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判断,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赢得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进入新世纪,中央明确提出“战略机遇期”的重大判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形成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了新一轮跨越发展。
在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世界经济重心东移的今天,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如何继续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战略课题。
从国际看,世界经济持续低迷,美国经济复苏乏力,欧债危机不见转机,发达经济体热衷贸易保护主义,亚太地区矛盾多发,中国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增加了不利变数。
但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仍然是大势所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发展的国际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科技革命正在催生新的工业革命,全球经济进入大调整、再平衡,新的挑战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为中国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从国内看,当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结构调整任务艰巨,科技创新能力不足,资源环境制约加剧,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发展成本全面上升。
但是,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中国发展的国内环境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形成,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化,将为中国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赢得新的机遇。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光明同在。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发展历程,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不断战胜困难、夺取胜利的历程。
在新的历史阶段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就是要充分利用当前的有利条件,应对新挑战,赢得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结构调整是用好战略机遇期的当务之急。
我国经济发展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形成
一些重大结构性问题,必须实施战略性的调整。
结构调整的战略基点是扩大国内需求,提高消费需求的比重,保持投资需求的合理增长,减轻对出口需求的过度依赖,不断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使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
同时,产业、区域、城乡方面的结构性问题也急需解决。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才能提高经济效率,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科技创新是用好战略机遇期的成败关键。
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调整要求中国经济提升自己的站位,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潮头更将强力倒逼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必须实现向中国创造的跨越。
加快提升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体制的激励作用和知识产权的保障作用,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将决定中国经济赢得未来世界市场的竞争。
改革开放是用好战略机遇期的根本动力。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我们不失时机地深化重点领域的改革,统筹协调,综合发展。
深化对制度体系的改革涉及多方利益的深度调整,需要更大的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脚踏实地,精心设计,坚定实施。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才能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