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转型的苏州实践

合集下载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常规的转型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常规的转型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常规的转型在当今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式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教育的常规模式面临着转型的机会与挑战。

传统的教育主要依赖于教师的传授和课堂的面对面交流,而数字化时代则带来了一系列新的工具与平台,从而推动了教育的变革。

互联网不仅仅是信息获取的渠道,更是知识生成与分享的重要空间。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常规的转型包含多个层面的变化,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学习环境、评估手段以及教育管理等。

知识获取方式的转变使得信息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图书馆和教室,学生可以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取各种知识。

这种自由、便捷的学习方式大幅提升了学习的自主性与灵活性。

在线教育平台如Coursera、edX等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选择,涵盖了从专业技能到兴趣爱好的各个领域。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个性化选课,甚至可以与全球的学术资源进行互动。

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的“教科书”式教育,鼓励学生探索更广泛的知识体系。

教学方法也受到了互联网技术的深刻影响。

以往教师在课堂上以讲授为主,而现代教育理念逐渐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翻转课堂就是一种将传统教学模式颠倒的新形式。

在这种模式中,学生在课外通过视频和在线资料自主学习,而课堂时间则用于讨论、实践以及解决问题。

这样的转变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指导能力,也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此外,协作学习、游戏化学习等方法也逐渐成为常态,这些新兴的教学趋势强调合作、实操与互动,更加贴合现代学生的需求。

学习环境的变化也是教育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教室通常是固定的、封闭的,而互联网提供了虚拟学习环境,能打破地域限制。

在线学习社区、社交媒体等平台使得学生能够方便地进行知识分享与交流,促进跨地域合作与学习。

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技术的发展使得沉浸式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验与探索,这种生动的学习体验大大增强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科学管理应用至上——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科学管理应用至上——苏州工业园区跨塘实验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探索与实践

达到近 5 0 0 G B并在不断完善 中。教 师均理网 现有 9个在研 课题和 4个结题课题 ,
每 个课题包括 研究方案 、学习资料 、研 讨活动 、学期 汇报 、 研 究成果、成果鉴 定这 6个子栏 目,课题 负责人和参与者 可
万元对 所有教 室多媒体教 学设备和教 师的办公 电脑 、学生 电 脑进 行 了升 级 换代 。2 0 1 1年 ,学校 投入 3 4万 元添 置 了 L E D 显示屏 、资源 服务器和数字 移动影播系统等 设备 。2 0 1 2年 , 学校又投资 3 2 万 元,对 学校的骨干网络和播音系统进行 了升
校 园网站 这 是学校宣传和对外展示 的一个重要 窗 口, 共分 1 2个一级 栏 目,3 7个二级 栏 目,具有吴 韵古风 ,与 学
校特色一脉相 承。 网站 有专人管理 ,能够更新及 时,现有信
息1 5 0 0多篇 。
校园内部管理系统 又称 内网,是学校集学校管理、教 研管理 、信 息交流 、校务公告等 于一体 的内部信 息管理 平台。
学校 管理 的一个特 色,在 区内外 已经形成 一定的影 响,很 多
学校都前来学 习借鉴 。 学校 资源库 始建于 2 0 0 4年 ,最初基于 F T P管理平 台。
2 0 1 0年 ,学校 与南京冠邦进行合作 ,进 一步完善 了资源库 系
统。学校在 自主开发 资源的 同时注 重引进 、购 买现成 的正版 的教育资源 。如今学校拥有 教师 自制 课件及相关购 买的素材
教学工 作服 务。2 0 0 5年 ,学校投 资 8 0多万 ,为每个 教室 配
备 了多媒体设备 ,为每 位教师配备 了笔 记本 电脑 。2 0 0 6年, 学校建立 了比较完善 的教育信息资源库 。2 0 1 0年,借助达标 升级 ,在镇 政府和 园 区教 育局 的大力支 持下 ,学校投 资 2 3 8

教育信息化的“苏州经验”

教育信息化的“苏州经验”

龙源期刊网 教育信息化的“苏州经验”作者:王晓明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3年第08期6月28日下午,苏州市政府召开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刘学民,江苏省教育厅副巡视员步锦昆,江苏省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尤学贵,苏州市政府副市长王鸿声等领导出席会议。

会上,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回顾和总结了全市30年来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并就下一阶段如何促进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进行了重点部署。

太仓市人民政府、姑苏区人民政府、张家港职教中心校、苏州市盲聋学校分别作了交流发言。

苏州市教育局与华中师范大学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还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苏州市教育局局长顾月华与华中师范大学校长杨宗凯交换了合作框架协议;合作双方将加快推进“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实验基地”和“教育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苏州应用创新示范区” 建设。

参会的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银付、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主任助理刘学民、江苏省教育厅巡视员步锦昆副、苏州市政府副市长王鸿声共同为上述“实验基地”和“创新示范区”揭牌。

步锦昆副巡视员在讲话中指出,苏州教育信息化在基础设施均衡建设、信息技术深入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教育e卡通、教师远程培训等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是全省教育信息化的一面旗帜,在全国也享有较高的美誉。

希望苏州抓住机遇,继续扩大教育信息化先行优势,在坚持理念先行、教师先行、资源先行三个方面为全省提供更多可供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王鸿声副市长在讲话中强调,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是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迫切需要,是全面深化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迫切需要;下一阶段,苏州市要更加注重政府主导、统筹推进,更加注重加大投入、提高效益,更加注重分类指导、加强评估,力求在优化基础设施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师生应用能力上实现新突破。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江苏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江苏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

龙源期刊网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江苏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
作者:
来源:《江苏科技报·E教中国》2019年第14期
江苏始终把聚焦教育难点问题、回应民生教育诉求,作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价值追求和责任担当。

江苏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智慧江苏建设整体规划,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的江苏“互联网+教育”之路。

随着“E路同行智惠江苏——教育篇”网络主题活动的开始,通过线上主题活动、线下集中采风等多种方式,我们深度聚焦“互联网+”在教育领域发挥的重要作用。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互联网与教育的“碰撞”都擦出了怎样闪耀的火花!
近日,“E路同行智惠江苏——教育篇”网络主题采访活动在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中心(电教馆)举行。

副主任(副馆长)金玉结合“互联网+教育”的整体情况,重点介绍了江苏省推进“名师空中课堂”“城乡结对互动课堂”“教育管理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三大项目建设取得的阶段成果。

相关工作人员就各项目的具体情况向网络人士和媒体记者做了详细介绍和现场演示。

项目一名师空中课堂
为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等热点难点问题,江苏省启动“名师空中课堂”项目建设,统筹全省名优教师和优质课程两大资源,为全省中小学生提供一对一精准补短提优、全名师在线互动授课、全学段共享优质资源、多入口便捷进入平台、全免费普惠共享等服务。

教师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直播,学生在家中通过手机、电视等方式加入课堂听课,并进行实时互动、答疑、反馈。

截至目前,“名师空中课堂”项目已有2000多名优秀教师参与授课。

有线电视端已覆盖160万户家庭,电脑PC端已覆盖全省教师、学生及家长用户,手机移动端覆盖20万户中小学生家庭。

苏州市线上教育

苏州市线上教育

苏州市线上教育苏州市线上教育是指在互联网技术和网络环境的支持下,利用网络平台和工具来进行远程教育和学习的一种教育形式。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线上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了苏州市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将从苏州市线上教育的背景、特点、目标和发展前景等多个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苏州市线上教育的背景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苏州市的经济和科技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信息技术水平逐渐提高,广大民众对于网络的接触和使用程度也越来越高。

这种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的支持为苏州市线上教育的兴起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苏州市线上教育的特点是灵活性和个性化。

线上教育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教育资源传递到每一个角落,不受时空限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空间自由选择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实现个性化的教育需求。

这种特点使得线上教育能够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苏州市线上教育的目标是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线上教育的普及可以打破地域限制,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在苏州市的每一个角落传递。

通过线上教育,苏州市可以提供一流的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推动教育公平。

同时,线上教育可以通过各种数据分析和学习评估,从而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教育效果。

最后,苏州市线上教育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以及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的应用,线上教育将会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推广。

苏州市将会继续加大力度推进线上教育的发展,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吸引更多的教育资源和优秀的教学人才,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总之,苏州市线上教育是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具有灵活性和个性化的特点,可以提高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

苏州市将会继续推广线上教育,促进教育改革和创新,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苏州市的线上教育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果,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变革途径作者:赵建初来源:《基础教育参考》2017年第21期信息时代,大数据分析、智能技术、移动学习等支持下的“互联网+”让学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什么是“互联网+教育”?学校如何借助这个新平台进行教学改革?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沧江中学在“互联网+”背景下,开展了建设智慧校园的思考、探索与实践。

一、“互联网+管理”,让学校更有温情一是管理再造,使行政控制弱化,学术引领发展。

“互联网+”优化了行政结构,节约了行政成本。

学校把行政管理和互联网进行结合,以“通达OA精灵”的网络办公系统性解决了政令施行问题,建立了“校长—年级部/学术中心—教师”的扁平式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避开了校园管理的层级系统,减少了行政人员,精简了行政管理系统,提高了校园行政管理效率。

二是通信再造,使信息更通畅,校园变和谐。

“互联网+”提升了行政效率,减少或消除了信息不对等的情况,使人与人之间更平等、和谐。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学校建成了网站信息发布系统、数据查询平台、“通达”OA办公系统、“沧江中学”微信公众号等信息系统与沟通平台。

需要发布的信息,能够迅速越过学校层层管理,到达所有教师,避免了原先必须集合开会的冗杂拖沓,既提升了行政效率,又减轻了教师负担。

二、“互联网+专业发展”,让教师成为教学高手一是教师角色再造,使教育者变为学习者。

过去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掌握了所有的学习资源,由于信息不对称,使学生成了获取知识的弱势群体,教师则成了知识的垄断者。

共享、开放的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这种不平等的现象,精彩、生动的学习资源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使知识的获取变得平等而开放,学生不必听课也能完成知识的学习;教师也无法继续“满堂灌”,只能改变角色,走下高高在上的讲台,从“知识垄断者”的身份变成“学习的促进者”,这也迫使教师只有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才能胜任现有的教学。

二是教学模式再造,使课堂变得有人性、有温度。

随着Mooc平台不断完善、微课资源库的体系化、基于平板电脑的个性化移动学习平台不断成熟,结合大数据和学习行为分析等技术,传统的教学模式正在逐渐发生改变。

践行《信息科技》新课标,赋能“苏式教育”新课堂

践行《信息科技》新课标,赋能“苏式教育”新课堂

践行《信息科技》新课标,赋能“苏式教育”新课堂摘要:新课标对《信息科技》课堂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苏州教育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既要发挥优势传承好“苏式教育”的优秀基因,也要对齐新课标与时俱进地发展好“苏式教育”新课堂,讲好“苏式教育”故事,为《信息科技》课堂教学贡献苏州方案。

关键字:信息科技,新课标,苏式教育“苏式教育”是在苏州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本土化教育教学理念。

正如这座城市一般“苏式教育”精致细腻,注重细节;又如苏州园林一般处处是景而又恰到好处;又像极了飘逸灵动的苏州水,灵巧而富有变化;也深深受到了开放包容、兼容并蓄这座城市精神的感染。

“苏式教育”与“核心素养”是一脉相承的,“苏式教育”是培育“核心素养”的苏州方案。

在《信息科技》新课标背景下,我们既要传承好“苏式教育”的优秀基因,更要与时俱进地发展好“苏式教育”,擦亮“苏式教育”名片。

一、课程育人,自然而不刻意新课标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在使用信息科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遵守道德规范和科技伦理,促进学生在数字世界和现实世界中健康成长。

品味苏式育人之道,恰与新课标不谋而合。

苏州人做事讲究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对德育的理解是慢条斯理,润物无声。

苏式教育最擅长的就是挖掘和利用周边的资源,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形式、拓宽德育途径,以文火慢摇的方式,煨得一碗最浓郁的德育靓汤。

例如《制作演示文稿》一章,以昆山三贤为主线,要求学生选择其中一位人物,以小组为单位,在组长的协调下,大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合作分工,搜集人物故事,图文资料、装饰图案等素材,商讨演示文稿整体风格、配色,确定展示内容、页面布局等,以团队协同自学为主,以教师巡视点拨为辅,利用几节课的时间完成一项完整的演示文稿作品的制作。

最后,课堂上组织专题汇报演讲比赛,展示学习成果,讲好人物故事,传承先贤精神。

这不仅是一个知识和技能习得的过程,其实也是一次团队协作能力提升的过程,更是一次消无声息地德育熏陶和精神洗礼的过程。

线上教育:“互联网+”课程育人的苏州实践

   线上教育:“互联网+”课程育人的苏州实践

线上教育:“互联网+”课程育人的苏州实践作者:王欢潘丽琴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0年第05期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时刻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线上教育在“停课不停学”大背景下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全国各地纷纷开展“互联网+教育”,如北京数字学校、武汉在线教学、江苏名师空中课堂等,在延期开学和持续学习之间描画出一道道“空中彩虹”,滋养着非常时期下的每一位莘莘学子。

现以音乐学科为例,从苏州线上教育亲历者的角度,谈具体做法及相关思考。

一、音乐学科线上教育的具体做法(一)脚本的设计——音乐学科线上教育的基石脚本的设计是成功上好线上教育课的第一步。

它和我们平时音乐课上的教案有所不同,“精准授课”“在线答疑”等特点要求我们对脚本的设计要特别关注,从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过程的架构以及成长记录的呈现,均力求突出音乐特点、面向全体学生。

为此,我们设计了音乐学科线上教育脚本设计的模板,包含了“课题名称”“授课类型”“教学目标”“教学环节”“课后反思”等一系列相关信息,如表1所示。

在确定线上教育的授课内容时,分为新授课和复习课两类;在授课类型方面,有歌唱课和欣赏课等课型;在授课容量方面,可聚焦单个作品讲深讲透,也可侧重整个主题单元面面俱到。

在界定清楚本节课的授课方式后,再开始教学目标的设定和教学过程的架构。

脚本设计信息单的四个教学环节,既给授课教师适当的框架,又能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设计的能力与空间。

脚本的设计恰似音乐结构的“起承转合”,为成功进行线上教育奠定了基础。

(二)课件和直播——音乐学科线上教育的关键课件制作和线上直播是成功上好线上教育课的关键。

直播过程中,屏幕上主要展开的是课件内容,充分满足学生的视觉感官,教学设计一目了然;屏幕的右上角则显现即时动态的授课教师影像,激活学生听觉感官,同时在与教师的互动中体现教学的温度。

因此,线上教育视听结合的方式要求课件设计体现核心问题,版面精美、画面美观,全面考虑学生音乐学习能力的提升和音乐核心素养的达成。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变革的校本创新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变革的校本创新实践

“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变革的校本创新实践作者:叶鹏松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8年第35期摘要: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

学校应发挥好“互联网+”教育的力量,立足课堂变革,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变革。

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诞生于“互联网+”时代,为了实现队伍建设和学校内涵的同步发展,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具有区域特色的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包括课题引领、规划先行的科研创新,搭建平台、优化支撑的环境创新,聚焦课堂、提升能力的教学创新。

关键词: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变革;智慧教育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2B-0044-04当前,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打造一支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以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和资源与传统行业日益融合,新的增长动能不断积聚,已成为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创新生态和重要动力引擎。

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挑战有学者认为,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教育正面临五大变革,分别是从数字化教育向智慧教育转型,从传统教室向智慧学习环境转型,从经验性教学向基于证据的教学转变,从“标准化生产”向个性化学习转变,从翻转课堂向教学结构性变革转变。

其实这系列变革的总枢纽、主阵地在课堂,正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所说,一场课堂的变革已经来临。

如何驾驭这样的变革,关键还是在教师,这也是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的新的时代命题。

然而现状不容乐观,在“互联网+”时代,面对未来学校、智慧教育提出的新挑战,面对课堂教学的新变革,总体而言,许多学校和教师的理念与能力,尚不能很好适应,与其他传统行业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相比,还显得相对滞后。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还用昨天的方式教育今天的孩子,那等于抹杀孩子的明天。

线上教育驱动下高中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以苏州市第三中学校

线上教育驱动下高中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以苏州市第三中学校

24 中国教育信息化 辕 2020.04
《中国教育信息化》编辑部:mis@
创新探索
二尧顶层设计
在线教育有两大核心院平台和内容遥 平台要 要 要野苏州 线上教育中心平台冶曰内容要 要 要学校的精品校本资源库遥 要使系统不断发展袁必须存在相互促进的增强回路[3]遥 视 频库中的高质量课程是在线教学的保障袁为了制作优秀 的视频课程袁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尧反复研讨袁这也促进了 线下教学质量的提高遥 同时袁学生的线上学习数据反馈袁 也会促进教师不断改进和提升自己的课程质量袁这样就 形成了一个正向增强的循环遥 在此框架之下袁野在线教 学冶和野精品校本资源库冶能够深度融合尧相互促进袁具体 如图 2 所示遥
苏州市第三中学校是苏州市教育局直属的首批信 息化试点实验学校遥 学校硬件设施完备袁拥有可多机位 录制视频的未来教室系统尧大数据学情分析系统尧基于 线上教育中心的直播/录播系统等多类教学信息化互动 系统遥 学生都注册了野苏州线上教育中心冶平台账号袁学 生在平台中的活动数据均可被搜集遥
学校地处苏州市中心袁学生不住宿袁双休日在家遥 为 了让学生能在线看到教师优秀的讲解视频袁2019 年初袁 学校启动了野精品校本资源库冶建设遥 通过把优秀的微课 上 传到野苏州在 线 教 育 中 心 平 台 冶袁 让 原 本 静 止 的 野 微 课冶流动起来袁让学生能通过在线平台随时随地学习袁 让线上数据带动线下教学袁促进成体系的野精品校本资 源库冶建设袁成为此次实践探索活动的关键目标遥
图 1 苏州线上教育中心
线的知识尧 技能分享与学习的环境袁开展形式多样的在 线教学活动遥 但总体来说袁这些在线课程或者微课的开 发与应用会面临诸多挑战袁学校和教育研究人员也在积 极尝试以降低教师微课制作的门槛[1]遥 此外袁还有华中师 范大学刘敏的叶面向 SPOC 数据的学习行为分析曳[2]等袁 这些研究都提出在线教育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 影响遥

从经验到实证:苏州教研转型的实践与探索

从经验到实证:苏州教研转型的实践与探索

从经验到实证:苏州教研转型的实践与探索作者:丁杰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8年第28期摘要:教研转型,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

苏州教研实践表明,从理念、方式、内容、工具、整体等五个方面进行转型,可实现从经验教研转向基于全面质量的实证性教研、从个体教研转向基于调查研究的数据式教研、从学科教研转向基于课程统整的全要素教研、从嵌入教研转向基于质量监测的一体化教研、从传统教研转向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教研,在促进教研内涵发展的同时,助推苏州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教研转型;经验与实证;实践探索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10A-0013-05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内涵式发展阶段,这种发展的主要表现是:在模式上由外延转向内涵,在导向上由片面追求考试分数转向全面注重课程育人,在重点上由追求速度、数量转向注重效益、质量。

换言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目标。

一直以来,教学研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发挥着先导性和引领性的作用。

为此,面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转向,教学研究也应主动转型,主动适应新时期基础教育发展需求,更充分地发挥研究、指导、服务、引领的作用。

《人民教育》在“教研转型”专题刊的发刊词中指出:“教研转型,既需要顶层设计,也需要自下而上的主动探索与实践;需要各级教研系统和教研人员更新观念,找准转型的突破口和着力点,在教研内容、教研管理机制、教育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上发生改变,在传承中实现发展和创新。

”[1]可见,教研转型,是新时代基础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势在必行。

我市率先推进教研转型,从理念、方式、内容、工具、整体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特别是,在教育内涵发展方面,已经呈现出城乡教育一体化、义务教育均衡化、国民教育优质化等特点。

一、理念转型:从经验教研转向基于全面质量的实证性教研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我市始终坚持以全面质量观为核心理念,用科研的方式做教研,用教研的思维做科研,引领教科研整体转型,实现从经验教研向证据教研转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信息技术论文: 以信息技术助推区域教育转型

信息技术论文: 以信息技术助推区域教育转型

以信息技术助推区域教育转型数字城市汇聚“智慧教育”转型力量苏州较早意识到信息技术的变革性力量,数字化是现代苏州独特的发展烙印。

苏州市政府明确提出建设以信息化提升城市化、构建宜居宜业宜商的“智慧苏州”的基本框架,将市民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迁移到指尖,发展灵活便捷的线上服务。

2015年,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8.6%,仅次于北京和上海,其中通过移动上网的网民比例高达89.3%。

“智慧苏州”规划明确了“智慧教育”的优先发展位置,提出以“智慧教育”推动社会转型发展。

1992年苏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13年率先成为全国首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地级市。

信息技术的支撑功不可没。

面向“十三五”,苏州“智慧教育”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发展理念层层推进:把创新摆在“智慧教育”发展的核心位置,把开放的立体化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智慧教育”支撑的关键,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学习模式、学校形态、教育管理的创新;坚持“智慧教育”区域协调发展,搭建市、县、校三级教育管理资源共享平台与泛在学习共同体,促进区域共建共享;建立“智慧教育”可持续发展机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面向全市集约供给;面向世界开放包容,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共享共治属性,促进数字资源、教育数据模式广泛共享。

“智慧教育”塑造全纳平等的教育生态作为移民城市,保证外来随迁子女接受与本地孩子一样的全纳平等的教育服务,是检验苏州教育公平的准绳所在。

我们坚持以信息公平促进教育公平。

第一,开展学校教育E卡通应用,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

教育E卡通是苏州市政府为全市每位中小学生免费发放的统一标准芯片卡,是学生的网络身份证。

学校通过E卡通对随迁子女与本地儿童提供完全相同的教育服务。

持卡学生免费乘坐全市公交与地铁,免费借阅图书,免费进入全市100多个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等综合实践场馆。

通过学生E卡通借阅图书、参观场所留下的数据痕迹,我们可以分析出学生的阅读频率、内容倾向与性别差异,进一步为学生提供精准的指导和服务。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模式转型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模式转型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模式转型在互联网时代,教育模式的转型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这种转型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方法和工具的变化上,也在于教育理念、评价标准与学习环境的全面重塑。

利用互联网技术,教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而是朝着更加灵活、多样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经过多年的发展,在线教育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形式,通过各种数字平台,学习者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获取知识。

这一变化不仅打破了时空的限制,也为更多人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尤其是在偏远地区,网络教育有效降低了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与传统教育相比,互联网教育的首要特点是强调自主学习。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学习的主动参与者。

在这一模式下,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与节奏。

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和微课程等新兴形式使得大片的优质教育资源得以无缝共享,教育公平得以有效促进。

互联网技术还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通过学习分析(Learning Analytics)和人工智能(AI),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获取学生的学习数据,分析其学习习惯、优劣势,从而制定量身定制的学习方案。

这种数据驱动的教育模式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交互性是互联网教育的一大优势。

以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往往仅限于课堂,而互联网平台则提供了多种交流方式,包括在线讨论、即时反馈、以及丰富的多媒体内容。

这种交互不仅深化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角色的转变也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模式转型的重要方面。

传统的教师被视为知识的“传授者”,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师更像是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师需要运用丰富的互联网资源,设计更具吸引力和互动性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与合作学习。

学习环境的改变也值得关注。

在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帮助下,物理教室的界限逐渐模糊,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教材,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访问海量的信息与资源。

教育流程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

教育流程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

教育流程数字化转型的实现路径教育流程的数字化转型是全球教育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尤其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下,数字化转型为教育体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转型不仅涉及到教育内容、教学方式、评估手段等的变革,还需要在管理模式和技术应用等多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

以下将探讨数字化转型在教育流程中的实现路径。

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而教育行业则面临着转型过程中的多重挑战。

首先是教育理念的更新。

在传统教育中,教师往往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者。

数字化转型要求教育从单一的知识传授向以能力培养为中心转变。

这样的转变不仅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还需积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学校与教师要共同努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过程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数字化工具等。

实现数字化转型,技术基础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育机构需要投入资金和人力,搭建适合自己的信息化系统。

这包括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在线学习平台、互动课堂系统等。

学校需评估自身需求,根据基础设施的现状与不足,制定合理的技术投入与建设计划。

在技术实施过程中,学校需要考虑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确保学生和教师的信息免受侵害。

在具体教学层面,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数字化需要多样化的工具和资源支持。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虚拟实验室、在线课程等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辅导和评估。

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将实现不同地区、不同背景的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

另外,教育评估的数字化转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传统的纸质考试往往时间紧、空间限制大,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数字化评估工具的应用,可以为教师提供即时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学习状况。

通过数据分析,教师能够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求。

这种基于数据的评估方式,不仅提高了评估的准确性,也为教育决策提供了可靠依据。

苏州市线上教育中心

苏州市线上教育中心

苏州市线上教育中心近年来,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型科技迅速普及,促进了线上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和认可线上教育。

作为江苏省重点项目“中小学线上教育资源库”的一员,苏州市线上教育中心不断推进线上教育的创新,努力为全市中小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服务。

苏州市线上教育中心是苏州市教委指导下,由苏州市教育信息中心主办的一家网站。

其目标是建设出优质线上教育资源库,为中小学教育提供先进、全面、实用、高效的线上教育服务。

该中心依托苏州市教育信息中心强大的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实力,集成了海量的先进教育资源,打造了一个综合性、高效率、全方位的中小学教育服务平台。

苏州市线上教育中心以“宽带教育、共享教育、节约教育”为理念,积极推进线上教育的应用和发展,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服务,全方位提升用户体验。

该中心开发了一批实用性强、操作便捷、贴切教育实际的线上教育工具和平台,包括了校内网络教育平台、线上课堂、微视频库、数字校园、在线答疑等多种功能,覆盖了中小学教育的不同领域和层次,丰富了教育形态,满足了不同教师和学生的需求。

同时,中心还在不断深化线上教育内容的研发和创新,开发推出了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了线上教育资源库,保证了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精准性。

苏州市线上教育中心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全面、细致的服务,中心通过成立线上教育师资培训班、策划线上教育课程、推送教育信息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面服务,使得线上教育真正走向了实际应用。

同时,中心还与苏州市各个中小学校实现了网络联动,使得线上教育更好更快地扩散开来,提升了中小学教育的全面、高质量的覆盖率。

苏州市线上教育中心秉承“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了健全的服务机构和教育资源库,注重挖掘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断完善线上教育体系。

同时,中心还与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紧密合作,共同探索线上教育的新途径,努力让线上教育不仅仅停留在内容的堆砌和技术的使用上,更要关注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与实践一、引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教育领域也逐渐适应了这一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创新旨在利用数字化创新的手段和策略来重新思考教育。

在这个时代,学生和教师可以通过全球网络与学者和其他学生互动,建立知识,表现出创新和创造力,创新的教育模型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经济的需求。

二、数字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1.在线教育互联网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变革。

在线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为灵活和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同时也给那些由于时间和地域限制而不能上学的人们提供了知识学习的渠道。

2.智能教室智能教室是一种借助数字技术实现多样化、人性化、全方位受教育的学习和参与方式。

这种教室能够让学生和教师通过互动式的技术授课,增加课堂氛围的主动性和交互性。

同时,还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3.虚拟实验虚拟实验是一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型实验方法。

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学习实验原理,并通过模拟实验操作来获得实验数据,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和创造力。

三、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实践1.问题式学习问题式学习是由约翰·杜威(John Dewey)提出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数字化教学中,这种教育方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它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应该感知和理解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和含义,并通过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来实现学习目标。

2.社交化学习社交化学习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学习方式。

这种学习方式依托于社交网络,在网络上形成一种对学习有益的互动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和分享学习经验。

同时,这种学习方式也促进了学生的交际和协作能力的提高。

3.游戏化学习游戏化学习是指将教育活动结合游戏设计,模拟游戏互动场景,用游戏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具有挑战性。

这种学习方式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监控能力。

四、数字化教育模式的未来发展数字化教育模式的未来发展将会进一步推进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将会出现更多的数字化教育模式,各科目都将尝试着将教学方式更加个性化,同时也将更多地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教育的升级和发展。

“互联网+翻转课堂”视域下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初探

“互联网+翻转课堂”视域下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初探

(2)课堂检测:教师打开教室云终端“智慧课
2. 自主学习
堂”,使用“课堂检测”功能,让学生通过平板电脑在
自主学习主要包括自学微课和完成《自主学习
任务单》。本课的微课共有三段,分别与《自主学习
任务单》中的任务相对应,构成一套较为精准的自
主学习微课程体系。
表2
设计意图
微课 1:以《名侦探柯南》中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
学习、互助学习和探究学习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整合。
[关键词]互联网+;翻转课堂;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2)17-0066-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
要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实践能
[1]
阅任务单,并根据学生的任务单完成情况,对课堂
化学·教学研究
“互联网+翻转课堂”视域下初中化学教学实践初探
江苏省苏州中学附属苏州湾学校(215200) 孙栋梁
[摘 要]文章探析“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优势,并以“溶液的酸碱性”的教学为例,从课题研究、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学习任务和教学设计等方面探讨如何运用“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以实现自主
应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积极应用这一模式。
(三)教学主体
“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面向的对象是学
生。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利用教学资源自发地、
一、
“互联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特点
(一)教学平台
有目的地和有任务地进行新知学习;在课堂学习
“互联网+翻转课堂”的教学平台包括以下几部

江苏省推荐教育数字化转型文件

江苏省推荐教育数字化转型文件

江苏省推荐教育数字化转型文件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建设与应用方案》(教基厅函〔2022〕3号),将“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改版升级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已上线运行。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决策部署,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指导地方和学校统筹用好国家平台和本省资源,更好落实“双减”政策,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办好让师生、家长满意的在线教育,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坚持应用驱动,全面推广使用国家平台全面加快推广使用国家平台是推进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行动的重要举措,是高质量发展基础教育、高水平落实“双减”政策、高品质推进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

目前,国家平台已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实践经验等4类资源,进一步凸显了服务“双减”工作的需要。

各地各校要坚持育人为本、需求导向的原则,以全面推广使用国家平台为契机,大力发展“互联网+教育”,充分发挥国家平台在服务学生自主学习、服务教师改进教学、服务农村提高质量、服务家校协同育人、服务“停课不停学”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在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广泛使用,探索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创新应用,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助力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二、强化目标导向,科学用好用活省级平台省“名师空中课堂”是我省基础教育综合性学习平台,是全省教育战线同志的智慧结晶。

作为第一批与国家平台实现资源互通的省级平台,已向国家平台输送3000余条教学资源,为全省师生提供了“强化普适+特需服务”的融合应用。

各地各校要加快完成省“名师空中课堂”在本级的部署,尽快落实新生及未注册师生的注册工作,指导师生用好用活平台各项功能。

要结合国家和省级平台的资源和功能,加强智慧课堂、智慧作业、线上答疑、个性化学习、过程性评价、网络教研等场景应用,全面服务“双减”落地落实。

部分因教材版本等原因尚未完成“苏e优课”任务的设区市,要在5月底前完成资源制作与上报工作。

信息化引领,开辟教育新天地舒兰兰

信息化引领,开辟教育新天地舒兰兰

信息化引领,开辟教育新天地舒兰兰发布时间:2021-10-26T07:10:02.556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第435期作者:舒兰兰[导读] 正努力把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让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坚实保障。

江苏省苏州新草桥中学215000展望未来,随着政策推动日益强化,企业加速跨界发展、信息技术向传统领域深度渗透,信息技术与各行业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对于教育,我国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因此,教育必须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必须通过采用新媒体、新教学法来改变传统教育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我校是由苏州光华教育投资集团投资建设、江苏省苏州第一中学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的民办体制的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在校长室的引领下,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正努力把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教学进行深度融合,让信息技术成为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坚实保障。

一、谋划整体布局,完善信息设备我校于2015年原址重建,2018年完工。

多媒体电教设备配套设施紧跟其后,学校为每个班级都安装了普罗米修斯交互式一体机,初高中合计共64台;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班级外墙安装了信息发布机42台套,进行宣传展示;为优化学校无线网络系统,初中部和行政楼实现了Wi-Fi全覆盖;校园E卡通管理系统可以有效刷卡进出校园;三间学生普通机房、两间学生云机房保障了信息技术课和创新课程的使用;WER机器人实验室能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录播教室能帮助教师改进课堂微环节;报告厅能实现全校范围音视频实时转播,实现学校资源备份。

多年来学校根据信息技术应用需求,务实进取,建设成果显著,为一线教育教学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数字化智能手段。

在创新教育方面,则利用已有信息技术资源,积极探索翻转课堂微课程教学法等新理论的校本化实践。

在传统的教育中,技术一直被当作非关键要素。

线上教育驱动下高中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

线上教育驱动下高中新教学模式的探索实践
关键词:苏州线上教育中心;线上教学;微课;线上与线下教学融合;校本资源库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2.4 ; ; ; ; ;文献标志码:B ; ; ; ; ;文章编号:1673-8454(2020)04-0024-05
一、背景
1.信息化大趨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手机视频、网络阅读、在线测试……不断进入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多的学生接受了“在线学习”模式,“线上教学”已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及时反馈
学习反馈是将学习活动的结果信息提供给学习者的活动。具体来说,在学习过程中应建立及时并且完善的反馈机制,一来学生可以观察自己付出努力所产出的实际结果,二来教师可以通过反馈来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调整自己的授课方式,再进行新一轮的改进。这样不断反馈,能有效帮助学生调整、精进。[3]
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的一大主要问题在于难以及时反馈,学生在作业中碰到问题苦思不得其解时,最快也要到第二天才能得到教师正确的反馈,这样就错过了学习知识的绝佳窗口期[4]。线上课程学习以“微课”学习资源为载体。“微课”视频资源可以多次使用、反复播放、随时暂停,“有问题看微课”或者“先看微课,再解决同类问题”,都是一种有效的及时反馈[4]。所以,在线教育平台中的“微课+问题”模式能充分实现教学强反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5]。
以上研究主要还是从教师个人的“点”出发,但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要在“面”上推进微课和线上教学,必然会对学校教学模式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改变,将涉及到学校教研活动、学校管理、教务安排等各个层面。所以,如何从整个“面”上推进微课和线上教学,如何让“线上微课”和“线下”的教学深度融合,成为当下中学教学改革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具体构建
1.精品校本资源库构建
精品校本资源库构建的目标是:以校本数字化资源标准为基础,建立一个能不断积累迭代的,保证学校教师能够共享共用,且满足在线教育应用需要的视频资源库[6],具体如图3所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颁布,学校发展也步入了新的时代。

如何面向未来的学习,如何实现“互联网+”时代学校的教育转型,这些都是时代赋予教育人的命题。

近年来,苏州市大力实施“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战略,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智慧苏州”建设的战略重点,作为各级各类学校的“一把手”工程,努力实现学校教育的转型,行政方面从资源建设和平台运行上引向转型,教研方面从硬软件升级和教研方式上引领转型,区域联动方面从项目实施和时空拓展上引导转型,创新实践方面从课堂重构和学生发展上带动转型。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研转型;苏州实践【中图分类号】G527【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4-0037-03【作者简介】丁杰,江苏省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苏州,215004)院长、党总支书记,高级教师。

2018年4月13日,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计划》),4月16日,教育部又发布了与《计划》相配套的《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

在教育部的《计划》和《规范》出台仅仅一个月,5月15日,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江苏省财政厅就制定并颁布了《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和《江苏省高校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

而苏州市则更早行动,进行了“先行先试”,在2018年3月29日启动了“苏州线上教育中心”,“中心”运行只是教育现代化建设、推进学校教育转型的一个点。

目前,全市中小学100%接入城域网,100%实现“班班通”,100%建有门户网站,60%以上建成数字化校园,生机比达6.8∶1,师机比达1∶1,45岁以下教师100%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育信息化发展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教育信息化已成为苏州教育现代化的强大引擎。

一、我们的思考:教育转型要念好“人、学、技、特”四字经基于“互联网+”时代学校的教育转型,需要打破封闭的办学体系、打破传统的教学结构、打破固化的学校组织形态,实现灵活、智慧、可重组的学习空间再造,实现主动、深度、无边界的学习方式变革,实现个性、联结、跨学科的课程体系重构,实现开放、民主、扁平化的组织管理转型。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要念好“人”经。

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因此,当“互联网+”遇到教育时,决定成败的关键不是“网”,而是“人”。

教育现代化的终极价值判断是人的发展,是人的解放和主体性的跃升。

在推进“互联网+”时代学校的教育转型实践中,我们感到“人”是最关键的要素,设备再先进,没有师生去使用,也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浪费。

2.要念好“学”经。

无论教育如何转型,其出发点和归宿都指“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转型的苏州实践/丁杰责任编辑朱茂勇E-mail :zempetty@37向一点,即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有人说,“互联网+教育”的本质是“农业”而不是“工业”。

基于“互联网+”时代学校的教育转型,就是要打破整齐划一的工业化教育形态,消解2.0时代学校发展的工业模式,瓦解传统的教学结构,实现“互联网+教育”从“注重教的信息化转向注重学的信息化”,创造适合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教育。

可以设想,一旦技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把握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就可以专注于课堂教学创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

到那时,每一个学生的“私人订制”式学习也许就成为现实。

3.要念好“技”经。

前面谈到念好“学”经,并不是否定“技术”的作用。

相反,要真正推进教育转型,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是关键,只有技术才能颠覆课堂。

《计划》明确指出,继续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构建一体化的“互联网+教育”大平台等,是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

而《规范》《意见》对技术也有明确要求,如“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不断改善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营造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智慧教育环境”,所有这些都充分说明技术革新在教育转型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随着大数据、物联网、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兴起,要谨防出现“技术代替教师”“学校最终会消失”“人工智能可以教得更好,教师将彻底失业”等观点或言论。

4.要念好“特”经。

“互联网+”时代学校的教育转型,是指教育的结构性变革转型,通过空间、课程与技术的融合,为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教育,让教育亦可实现“私人订制”。

让教育人专心做教育事,如营造智慧灵动的学习空间、采取多元的学习方式、构建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课程体系以及创设弹性融合的组织管理形态等,呈现学校教育的“百花齐放”,这就是教育转型中的特色发展。

在学校教育转型的进程中,“特”是转型的显著标志,是内涵发展的灵魂,更是抢占面向未来学校教育制高点的核心竞争力,谨防出现“新技术主导新教育”而“千校一面万生同模”的现象,鼓励“一校一品”学校特色建设,实现学校差异化发展。

二、我们的实践:教育转型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的时代必然会塑造出新的学校形态。

但学校的教育转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学校要实现“华丽转身”注定不会一帆风顺。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今天学校往前走的每一步,都让教育离未来更近了一点。

所以,在推进学校教育转型的进程中,需要我们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恒心和勇气,先行先试。

1.行政助力,从资源建设和平台运行上引向转型。

学校的教育转型离不开教育行政的助推。

早在一年前,市教育局“从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高度,着手建设“苏州线上教育中心”,于今年3月29日启动了试运行,至今运行良好。

“苏州线上教育中心”是以“苏州名师全过程全免费”为核心理念,统筹全市名优教师资源,搭建贯通线上线下与课内外的高度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名师课程资源、名师网络答疑、名师在线直播及学习行为数据分析等4大类教育服务,面向全市150万师生和280万家长开放。

2.智慧教研,从硬软件升级和教研方式上引领转型。

“没有教育科学,就没有科学的教育”,教育要转型,教研须先行。

根据智慧苏州、智慧教育建设的总体方案,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在教学管理研究中心基础上,以建设苏州教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为重点,分期建设智慧教研与科研服务体系。

从硬件上升级研究中心机房核心网络,采用最新技术的AMEQP(全通教学质量监测平台)升级APMS网阅系统,为智慧教研与科研奠定高速互联基础;从软件上开发教科研部门办公系统,改版升级苏州市网上教师学38校,整体迁至苏州教育城域网,实现全市教科研人员信息交流全覆盖;从内容上构建现实与虚拟互通的教研资源库和网上教研平台,充分发挥云平台、物联网等新技术,建立合乎课标要求、配合教学进度、切合教材特点的教研资源库,让广大教师都能够在资源库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习材料;从方式上主动探索并开展数字化网络教研改革,开辟数字化教研空间,率先制定数字化网络教研标准,探索数字化教学的实施途径,建立数字化学习的有效方式,完善数字化课程的规划设计,做好数字化学情的搜集分析,实现在大数据背景下教研方式的转型,进而引领学校教育的转型。

3.区域联动,从项目实施和时空拓展上引导转型。

2013年以来,苏州工业园区积极倡导智慧教育,创生了“易加”枢纽平台。

他们着力“顶层设计先行、区域统筹推进、建设模式创新、教育应用驱动、内涵品牌打造”,先后完成了两期枢纽平台的开发,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现代移动通讯等技术为支撑,形成了互融互通的20个平台(系统),初步构建满足“学生E (易)学习、教师E (易)教学、行政E (易)管理、家庭E (易)沟通、社区E (易)服务”的“五E (易)”统筹服务体系。

其中,“易加”互动学习平台是一个支持全程学习的平台,它涵盖了课前、课中、课后的所有学习过程,提供集课前、课中、课后于一体的个性化互动学习方案,满足个人电脑、手机与平板多终端运行,支持自主选择、资源推送、同步检测、多维互动、及时评价等学习活动的开展,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学习与教学方式的改变。

4.创新实践,从课堂重构和学生发展上引动转型。

近年来,苏州市中小学基于“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与实践,涌现出众多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典型学校。

如苏州三中依托教育信息工程抢占未来教育发展高地,经过七年建设,已经建成了“大数据中心”,形成了以“深度融合、覆盖广阔、常态呈现、效果明显”为特征的教育信息工程系统,呈现了以“OA 办公系统、电子班牌、StarC 双屏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大数据分析下的个性化定位教学”为主要内容的建设亮点,为学校层面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做出了榜样示范。

苏州金阊实验中学在大数据支持下实施个性化教学。

该校依托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中心开发StarC3.0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实施大数据支持下的个性化教学。

苏州市草桥中学构建基于极富空间的混合式学习模型,苏州彩香实验中学开展基于教育共同体育人模式的未来学校的实践研究,苏州工业园区星洋学校整体架构“互联网+”背景下的“云课堂”。

常熟市实验小学通过全息学习,改变“学习”面貌,学校致力于变革传统的教育空间、技术应用和环境构造,为学生开展随时随地的学习提供可能。

三、我们的愿景:实现教育转型“未来不是梦”当前,苏州教育正处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暨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年行动的关键期,处于2035市域教育现代化纲要研制的攻坚期。

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面对“互联网+”时代学校的教育转型,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去做的事,比如,教育信息化如何跟上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如何实现教育基础数据互联互通和深入应用,如何增强信息技术运用对教育教学改革推动的实效性,如何提高学生、教师、领导干部的信息素养,如何扩大信息化公共服务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等。

今后我们将围绕《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精神要求,宏观谋划未来教育愿景,着力建设高速安全的网络环境,建设舒适便捷的物联感知系统,建设实时交互的未来教室,为推进教育转型提供强大物质支撑,着力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促进教育管理方式变革。

3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