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02 荆轲刺秦王学案(无答案)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5《荆轲刺秦王》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5《荆轲刺秦王》学案(无答案)

荆轲刺秦王
学习目标:1.掌握7-12节重点词语、句式,强化翻译训练。

2.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

课前检测
一、通假
1.日以.尽矣通
2.往而不反.者通
3.燕王诚振.怖大五之威通
新知突破
1.翻译课文7-12节,培养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2.重点积累文言知识。

把握荆轲形象。

一、重点实词
1.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2.发.尽上指冠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4.比.诸候之列
5.持千金之资币.物
6.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7.唯.大王命之
8.终已不顾
9.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二、活用
1.发尽上.指冠
2.又前.而为歌曰
3.皆白衣冠
..以送之
4.乃朝服
..,设九宾
5.使使以闻.大王
6.太子迟.之
7.函封
三、句式
1. 欲与俱
2. 而为留待
3.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4.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5. 见燕使者咸阳宫
课堂练习
翻译重点句子
1.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3.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4. 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刺秦王学案题

荆轲刺秦王学案题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第一课时)【解读目标】:1、知识与能力:利用工具书扫清生字障碍,扎实掌握1-9段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提升文言文翻译能力;并背诵易水送别一节。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背景,借助工具书,对照注释,初读课文归纳行刺准备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何看待荆轲义激樊於期这一事件。

4、重点难点:被动句及词类活用的理解,体会易水送别包含的复杂感情。

【自学互学】一、自主学习1、常识了解:《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国别体历史着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所记史实从东周贞定王十七年到秦始皇三十一年,约240年(460—220)。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背景材料: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

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燕太子丹为了刺秦王,找到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推荐了荆轲,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结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者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3、自主学习检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高中荆轲刺秦王学案教案

高中荆轲刺秦王学案教案

高中荆轲刺秦王学案教案Last revised by LE LE in 2021《荆轲刺秦王》学案制作人王颖玉学习目标:1、①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整体感知课文。

②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③学会从人物的对话、动作、神态描写入手,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2、情感与态度: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学会历史而辩证地评价人物。

学习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文言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难点: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如何正确看待荆轲刺秦王这一事件。

学习过程:一、知识链接1、《战国策》又称,是西汉末年编着,全书共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2、历史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二、自主探究1、荆轲刺秦王的谋划,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写太子丹“不忍”,有什么作用2、作者是怎样描写易水诀别这一场面的3、应该怎样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三、知识归纳1、正音正字淬()忤()徵()陛()卒()提()创()揕()拊()樊於()期夏无且()4、特殊句式(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2)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3)荆轲有所待,欲与俱(4)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5)嘉为先言于秦王(6)群臣侍殿上者四、课堂验收1、字音:a.拜谒(yè) 濡(rú)缕变徵(zhǐ) 淬(cuì)火b.忤(wǔ)视图穷匕(bì)见(xiàn) 八创(chuāng)c.箕(jī)踞揕(chèn)之偏袒(tǎn) 陛(bì)下d.拊(fǔ)心瞋(chēn)目樊於(yú)期怒叱(chì)2、重点字词尽收()其地秦兵旦暮()渡易水微()太子言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顾()计不知所出尔3、古今异义涕:(古义) ;(今义)鼻涕。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

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课文及教案课文分析课文简介《荆轲刺秦王》是中国古代名著《史记》中的一篇短篇章节,讲述了荆轲为了要刺杀秦王而不顾一切为国家贡献的故事。

本文中,荆轲被派去刺杀秦王,为了达成这一目的,他要扮作石匠,并将武器藏在石匠切割石头的工具里面。

最后,荆轲在秦王面前拔出隐藏在工具里的匕首,但不幸被秦王的身边近卫抓住,最终牺牲在了自己为国家所设立的计划上。

课文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公元前227年的中国。

秦国在这个时候已经取得了大量的土地,但国家内部却出现了不少政治问题。

史书中记载,荆轲作为楚国的一个重要政治人物,在荆州的时候曾经试图联合吴国和燕国来对抗秦国。

但在荆州战败后,他被迫出逃,并在逃亡途中萌生了要刺杀秦王来拯救楚国的想法。

课文故事荆轲的故事从他与郢中宰相谋划对楚国的联盟失败后开始。

当荆轲在逃亡途中时,他遇到了一位来自秦国的士兵。

于是,他就开始思考如何杀死秦王。

他假扮成一名石匠,并制造了一把毒刀。

之后,他就来到了秦王的宫殿,试图刺杀秦王。

然而,被秦王的身边卫队发现了他的动作。

在他拔出匕首时,被近卫捉住,并被逼迫承认自己的真实身份。

最终,他被秦王处死。

教学目标该课文下面的教学目标如下: 1. 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并能够解析荆轲为什么要杀秦王。

2. 学生能够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以及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3. 学生可以通过课文学习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

教学方式在本节课中,老师将采取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 调查和研究荆轲生平的文章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荆轲的挣扎历程。

2. 课堂讨论以及小组合作讨论会使学生协作学习理解荆轲这个人物。

3.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学生将能更好地理解这个短篇章节。

教学重点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突出以下几个关键点: 1. 学生需要理解本文中的故事情节,包括荆轲的刺杀计划以及他在秦宫内的表现。

2. 学生要分析荆轲的性格特点,使学生能够理解荆轲这个人。

3. 学生要透彻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的理解本文。

《荆轲刺秦王》学案(2)(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学案(2)(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学案(2)(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班级姓名小组第号【学习目标】1、回顾旧知,能清楚的了解本文的文学常识2、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研读课文,能梳理文本思路,为本文划分层次【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言现象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

2、难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文言文,但是对于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是很好。

本文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应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打好基础,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的内容一.回顾旧知识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

当时,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刺杀秦王嬴政,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二.基础知识感知《战国策》全书共()篇,长于()和(),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善用()描写人物形象极为生动,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解释加点词语①进兵北()略()地②旦暮()渡易水③长侍()谒()购()之金()千斤樊於期乃前()曰函()封之其人居远()未来太子迟()之皆白衣冠()以送之为()变徵之声发尽上()指冠终()已不顾2. 词类活用(1.)发尽上指冠(2.)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例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A.使使以闻大王B.箕踞以骂曰C.皆白衣冠以送之D.太子迟之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今日往而不反者()请辞决矣()3.古今异义字终已不顾()可以解燕国之患()例2下列选项中不是判断句的是()A.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B.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C.。

是寡人之过也D.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荆轲刺秦王》学案(4)(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学案(4)(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学案(4)(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班级姓名小组第号【学习目标】1、掌握本文文言知识。

2、研读文本,理清课文发展脉络,能完整的简述故事的主要内容3、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教学重、难点】1、重点:文言现象中的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

2、难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过文言文,但是对于文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不是很好。

本文是学生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因此应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给学生打好基础,为以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导学流程】自主学习的内容一.回顾旧知识复习前三节课的文学常识及文言知识二.基础知识感知定义:国别体()编年体()通史()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shì侍奉饰演对峙有恃无恐B.yè 谒见碣石葛麻殚精竭虑C.rú 蠕动儒雅糯米相濡以沫D.j ù 箕踞据有倨傲目光如炬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进兵北略地唐宗宋祖略输文采B.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微夫人之力不及此C.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D.比诸侯之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3.词类活用使使以闻大王 ( )群臣怪之( )又前为歌曰( )例2下列选项中词类活用解释错的是()A其人居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远方)B则秦未可亲也(形容词作动词,亲近、接近)C箕踞以骂曰(动词作状语,象簸箕一样)D太子迟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迟)4.古今异义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将军岂有意乎()可以解燕国之患()例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相同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B.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D.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小组讨论、问题探究问题1:阅读全文,疏通文意,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问题2:结合全文分析荆轲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及时记录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小组讨论问题预设1.讨论自主学习的内容提问展示问题预设1.口头展示:基础知识感知和1题,例1,例2,例32.边板展示:2,3,4,三题课堂训练问题预设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略:掠夺,夺取。

《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

《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

《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快速地掌握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荆轲刺秦王》阅读答案1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

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1、下面划线词解释正确的是()A、秦王还柱而走同“环”,绕着B、愿大王少假借之宽恕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攻击D、轲自知事不就成功2、判断下面论断哪个符合客观事实()A 、荆轲之所以没有行刺成功,是刺杀秦王是逆历史潮流的做法,注定要失败。

B 、荆轲之所以追着秦王在大殿内跑,是秦王身边的大臣侍卫胆小怕事,自私自利。

C 、荆轲之所没有行刺成功,是荆轲想劫持秦王作为人质,然后跟秦国订立互不侵犯的和平条约。

D 、荆轲之所以没有成功,一是自己武功不够高超,谋事不周;二是缺乏得力助手。

3、翻译下面句子。

(1)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高中语文 2.2荆轲刺秦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2.2荆轲刺秦王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知识链接】:《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一、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1. 解释加点词语a持千金之资币()物 b朝服() c假借() d郎中() e 左右() f 轲自知事不就() g 卒()起不意 h秦王还()柱而走 I 振()怖大王之 j比()诸侯之列 k唯() l陛() m顾()笑武阳 n发()图 o 自引()而起 p荆轲废() q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r被()八创() s 生劫()之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二、课堂小结三、写法借鉴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五、当堂测验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 秦王还柱而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荆轲刺秦王》学案(无答案)

《荆轲刺秦王》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战国策》相关知识及荆轲刺秦王的相关背景。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叙事脉络,掌握文中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分析太子丹、荆轲的人物性格,赏析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

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1、知识链接①《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全书共33篇,分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中山十二策。

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切、生动,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影响不小。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②背景材料: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在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统一天下的大局已定。

燕国是一个地处北方的小国。

当初燕王为了讨好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为人质。

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破赵以后,引兵向北,直逼燕境。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当初在秦被凌辱之仇,决定派荆轲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果要挟不成,便刺死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他的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侍奉……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2、诵读课文,正音,借助注释疏通文章。

二、整体感知题目中那个词是关键词?它是怎样统领全文的?三、课堂思考:1.荆轲刺秦王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发生的?课文写当时形势的语言有何特点?2、荆轲私见樊於期,为什么能使樊於期慷慨献身?3、文中描写了易水辞诀和秦廷行刺这两个场面说说让你印象最深的描写是什么?文章用了哪些方法来进行场面描写?4、文章通过哪些方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荆轲形象?(要求以表格形式呈现)描写方法课文内容性格特征5、本文成功地塑造了荆轲的形象。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学案设计 (无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学案设计 (无答案)

《荆轲刺秦王》学案高一语文组代秀丽:【教学目标】1.复习文学常识《战国策》,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

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3、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句解释,提高翻译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掌握本文的重要字词,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

【课时】3课时第1课时【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

语言明快流畅,纵恣多变,委曲尽情。

②描写人物的性格和活动,更加具体细致,也就更显得生动活泼。

③所记的策士说辞,常常引用生动的寓言故事。

2、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春秋四刺客”: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荊轲刺秦王)。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士田光。

田光觉得自己老了,无法完成太子丹的重托,便向太子丹推荐了荆轲。

田光为了激励荆轲,便自杀了。

荆轲接受了任务,太子丹高兴万分,马上封荆轲为上卿,精心奉侍……以后,就是课文记叙的情况。

3、探寻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自主学习】字词积累,注意重点字的读音。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5《荆轲刺秦王》学案2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 5《荆轲刺秦王》学案2

《荆轲刺秦王》学案【学习导航】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3、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4.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文学常识】《战国策》是一部分国记事的史书,杂记西周、东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国之事,包括了自春秋以后至秦统一天下约二百四十年的部分历史。

《战国策》是由战国末期至秦汉间一部史料汇编,西汉刘向重新整理,分为33卷,定名为《战国策》。

该书记叙了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的言论及其纵横捭阖的斗争,从中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政治大事和多种矛盾。

全书侧重记叙了纵横游说之士急功好利、朝秦暮楚、玩弄权术的行为和耸人听闻、放言无惮的辞令,突出表现出纵横家的思想:政治上崇尚谋略,强调审时度势,肯定举贤任能;在人生观上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

《战国策》的文学成就首先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

全书对当时社会各阶层形形色色的人物多有鲜明生动的描绘,尤其描写了一系列的“士”的形象。

《战国策》以波澜起伏的情节、个性化的言行、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来描写人物,有时还运用虚构的手法。

《战国策》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就是其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其文章风格是: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

《战国策》文章的特点还体现在:用大量的寓言故事、轶闻掌故来增强辩词的说服力;大量运用对偶排比,增强文章的气势;长于铺张渲染。

【资料链接】(一)于易水送人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他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二)了解背景《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6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秦灭赵是在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荆轲刺秦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荆轲刺秦王》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临河一职语文(分校)教研组活页学案课题《荆轲刺秦王》主备人丁美霞备课时间2013年8月29日备课组组长签字教研组长签字田美恩一、自主学习:(1)根据下列提示的重点字词,疏通课文:第10段: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第11段: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第13段:以次进,至陛下。

前为谢曰第14段: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右手持匕首揕之第15段:卒不起意,尽失其度诸郎中执兵,皆在殿下。

第16段: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2)翻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秦王方还柱而走,卒惶急不知所为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三、文言固定结构:【有以】有用来……的(办法)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奈何】怎么办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何如】怎么样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然则】(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乃今】现在,这才乃今得闻教【所以】表原因,……的原因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事所以不成者……【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所”+动词】荆轲有所待意为:有……的人(东西)。

“所”后常跟动词组成“所”字结构,作“有”的宾语。

四、重点文言虚词【而】①连词,表转折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②连词,表并列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3)成语积累:悲歌击筑:变徵之声:一去不复返:发上指冠:切齿拊心:图穷匕见:无可奈何:二、合作探究1、秦廷行刺写了那几个场面?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的?3、根据庭刺秦王事件,结合前文,分析归纳荆轲的性格特点。

③连词,表修饰伏尸而哭/荆轲和而歌/自引而起/秦王还柱而走/倚柱而笑④连词,表承接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图穷而匕首见⑤连词,表递进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以】①介词,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②介词,用使工以药淬之/而乃以手共搏之/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③介词,按照以次进④已经日以尽矣⑤连词,表目的,“来”/不译皆白衣冠以送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遂拔以击荆轲⑥连词,表修饰箕踞以骂曰【为】①动词,做,整治乃为装遣荆轲②介词,被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③介词,替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备注:丁美霞。

高中语文5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高中语文5荆轲刺秦王第2课时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荆轲刺秦王》学习目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强化翻译训练。

一、梳理积累(92分)(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共14分,每个加点字2分)说.见臣通以.尽矣通反.者通振.怖大五之威通见.通还.柱而走通7. 卒.起不意通(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26分,每个加点字1分)8.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发.,太子迟之10.发.尽上指冠故.荆轲逐秦王12.诚.能得樊将军首诚.振怖大王之威14.度.我至军中,君乃入15.16.顾.计不知所出耳顾.笑武阳18.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遇.将军,可谓深.矣陵.之耻22.比.诸候之列币.物穷.匕首见25.秦王复击轲,被.八创26.秦王喜而善.见臣27.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28. 轲自知事不就.就.车而去30.唯.大王命之(三)指出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24分,每个加点字2分)北.略地32.33.函.封之上.指冠前.而为歌曰衣冠..以送之朝服..,设九宾闻.大王39. 乃欲以生.劫之迟.之怪.之42.箕.踞以骂曰(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12分,每个加点字词2分)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涕.古义:今义:鼻涕45.4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今义:偏护一方郎中..执兵古义:今义:指中医48.左右..既前,斩荆轲古义:今义:表方向或大约(五)探究下列句子特点,翻译下面的句子。

( 18分,每题3分)49.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50.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51.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52.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5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54.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02 荆轲刺秦王学案(无答案)(2021年整理)

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 02 荆轲刺秦王学案(无答案)(2021年整理)

北京市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02 荆轲刺秦王学案(无答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北京市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02 荆轲刺秦王学案(无答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北京市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02 荆轲刺秦王学案(无答案)的全部内容。

荆轲刺秦王一、课堂导入回顾《战国策》的相关知识,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西汉刘向将其编定为三十三篇,并为之命名。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著作。

这篇《荆轲刺秦王》就是选自《战国策》。

二、分析课文(一)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叙述:“荆轲者,卫人也。

其先乃齐人,徙於卫,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问题一:“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没有太子说的话,我也愿意去拜访他(表达同您一样的想法).按照《史记》中的记载,荆轲是卫国人,他为什么会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王?请记录理由:第一:第二:第三:问题二:荆轲刺秦王一共经历了那些阻力?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五重阻力:(二)荆轲刺秦王【原文摘录】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高中语文5荆轲刺秦王复习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高中语文5荆轲刺秦王复习导学案无答案新人教版必修1 学案
项是 ( )
A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B群臣侍殿上者
C持千金之资币物 D仰观宇宙之大
5.下列句子中,不是状语后置句的是( )
A以其无礼于晋 B燕王拜送于庭
C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D见燕使者某某宫
四、翻译句子
1.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3.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4.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课堂小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堂检测】
一、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进兵北略地(2)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3)诚能得樊将军首
(4)愿足下更虑之
(5)顾计不知所出耳
(6)人不敢与忤视
(7)终已不顾
(8)唯大王命之
(9)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二、翻译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
(1)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2)可以解燕国之患
(3)持千金之资币物
《荆轲刺秦王》复习
【复习目标】
006—009的导学案,识记《荆轲刺秦王》中的相关文学常识和重点词语(实词、虚词、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
2.能够准确判断《荆轲刺秦王》一课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文言句式。
3.背诵《荆轲刺秦王》第9段。
【重点难点】
1. 掌握《荆轲刺秦王》中的重点词语含义。
2. 能够准确判断《荆轲刺秦王》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特殊文言句式。
【学习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
一、课堂导入
回顾《战国策》的相关知识,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西汉刘向将其编定为三十三篇,并为之命名。

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期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著作。

这篇《荆轲刺秦王》就是选自《战国策》。

二、分析课文
(一)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叙述:“荆轲者,卫人也。

其先乃齐人,徙於卫,卫人谓之庆卿。

而之燕,燕人谓之荆卿。


问题一:“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没有太子说的话,我也愿意去拜访他(表达同您一样的想法)。

按照《史记》中的记载,荆轲是卫国人,他为什么会为燕太子丹去行刺秦王?
请记录理由:
第一:
第二:
第三:
问题二:荆轲刺秦王一共经历了那些阻力?
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五重阻力:
(二)荆轲刺秦王
【原文摘录】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解析】
在上面这一段文字中,作者设置了几个环节?
明确:图穷匕见、廷刺秦王、倚柱而笑,荆轲被杀。

廷刺秦王,写出了场面的紧张、激烈、惊心动魄。

主要通过动作描写、侧面描写来展现的。

1.动作描写中一些动词用的好,层次分明。

如荆轲的动作:“取—奉—发—把—持—揕—逐—提”。

“把、持、揕”表明荆轲的机智、敏捷;
“逐、提” 表明荆轲的勇武,虽主动进攻未遂,但仍进行最后一刺,
努力顽强并执着。

秦王的动作:“惊—引—起—拔—走—击”。

“惊”表明其惊慌失措;“拔、走、击”表明其机智,由慌乱转为有效
反击。

2.侧面描写中写秦王“恐急”,“群臣惊愕”,“尽失其度”,“不知
所为”,最后荆轲事败身亡,秦王乃“目眩良久”。

写出荆轲刺秦王失败的原因?
(三)易水送别
【原文摘录】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
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
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解析】
“风萧萧兮易水寒”是一个环境描写,句中“萧萧” 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

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秋风萧瑟,是离别,而且可能是死别,自然让人心伤。

而一个“寒”字则一语双关,表面上写天气的寒冷,点明了时间、环境。

实则写人物内心的凄楚、悲壮。

整句话,暗示时间为秋季,渲染了一种萧索、悲凉、肃杀的氛围。

这是送别的环
境和时令。

送别的地点选择在“易水之上”。

孔子《论语》中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人生时光如同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此刻离别之际,易水边,水流无声,浩浩荡荡流逝,是不是在说荆轲此去也会是一去不返。

另外我们来看周围的人的穿着:“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集体穿白色的衣服,风俗上往往是祭拜死者。

在此的用意是“与荆轲永诀,激励他冒死行刺,不负重托。

”如“士皆垂泪涕泣。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

无论是秋风、易水还是送别之人的白衣冠,都只是从他者的角度去写,
看看荆轲此时的表现,看看荆轲引为知己的高渐离的表现: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徵声”悲凉,“羽声”激愤。

高渐离和太子丹的身份不一样,他是荆轲的知己,是彼此相知的,他明白荆轲没等到帮手就意味着有去无回,所以他奏的曲调是悲凉的,这也是他内心深处对荆轲的不舍。

可是荆轲是刺客,是勇猛之士,是可以为了信义不顾惜死亡的,所以当众人“垂泪涕泣”的时候,他们又变声为激越慷慨了,
南朝人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离别是人生的哀痛,当然悲伤,所以二人开始时候的音乐是悲凉的,可是生死离别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何况荆轲刺去乃是为了仁义,为了大道去的,就有了一种超越的力量,于是音乐就变味激烈慷慨了。

那我们来看易水送别,首先真是有些高山流水的味道;其次把人物内心深处的那份细腻情感写出来了,先悲凉后激越慷慨。

这一段描写让我们在文字的背后看到了一幅画,感受到了一份意气,似乎荆轲就在我们眼前,他的无奈,他的悲凉,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气概,这些都是非常动人的。

(四)太子丹是个怎样的人?
在这里归纳一下:
(五)课外延伸,高渐离刺秦王
高渐离变名姓为人庸保,匿作于宋子。

久之,作苦,闻其家堂
上客击筑,傍徨不能去。

每出言曰:“彼有善有不善。

”从者以告
其主,曰:“彼庸乃知音,窃言是非。

”家丈人召使前击筑,一坐
称善,赐酒。

而高渐离念久隐畏约无穷时,乃退,出其装匣中筑与
其善衣,更容貌而前。

举坐客皆惊,下与抗礼,以为上客。

使击筑
而歌,客无不流涕而去者。

宋子传客之,闻于秦始皇。

秦始皇召见,人有识者,乃曰:“高渐离也。

”秦皇帝惜其善击筑,重赦之,乃
矐(huo 使目失明)其目。

使击筑,未尝不称善。

稍益近之,高渐离
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继荆轲之后,高渐离带着今天已经不见了的乐器筑,独自地接
近了秦王。

他被秦王认出是荆轲党人,被挖去眼睛,阶下演奏以取乐。

高渐离筑中灌铅,乐器充兵器,艰难地实施了第二次攻击。

高渐离奏雅乐而行刺的行为,更与燕国太子的事业无关。

他的行为,已经完全是一种不屈于情感激扬,是一种民众对权势的不可遏止的
蔑视,是一种已经再也寻不回来的、凄绝的美。

三、总结
田光向太子丹推荐荆轲时曾阐述说:“血勇之人,怒而面赤;脉勇之人,怒而面青;骨勇之人,怒而面白。

”那时人们把这个问题分析得入骨三分,一直深入到生理上。

田光对荆轲的评价是:神勇之人,怒而色不变。

荆轲面对死的时候历史记载是“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八个字,高渐离死的时候无法判断高渐离脸上的颜色。

但是毫无疑问,他们都是神勇之人。

而高渐离高举着筑扑向秦王正是循着荆轲的脚步,同时也是跨越时空的对于他们易水一别的回响,那是千古绝唱,是生命之间的共振,是知己之间的一次誓言。

就这样,长久地震撼我们心灵的荆轲刺秦王事件,作为弱者的正义和烈性的象征,作为一种失败者的最终抵抗形式,被历史确立并且肯定了。

四、课后推荐完成
谈谈你对荆柯的看法,回忆整理你的收获,你的课堂感受,你的思考与疑惑……(欢迎发布到互帮互学或作文天地栏目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