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
公共基础知识第三篇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公共基础知识第三篇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3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第三篇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节辩证唯物论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或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把一切哲学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唯物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包括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把某种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把产生于人自身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感觉、经验、观念、意志、心灵等作为世界的本原,整个物质世界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
客观唯心主义把个人之外的某种精神,如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作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
二、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及其意义(1)“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一块基石。
根据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观的变革,突出表现在它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它包含到对物质范畴的理解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公共基础知识》整理(完整版)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推荐阅读:公共基础知识题库行政能力测试复习资料年申论热点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地重点内容之一.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一、物质观地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地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地客观实在,物质地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地意义第一,它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它坚持了可知论和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划清了界限.第三,它坚持了共性和个性地辩证法,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第四,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地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地统一.第五,它为科学地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第一,自然界是客观地首先,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无论是无机自然界地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宙世界,还是有生命地生物界,都是先于人和人地意识而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地变化.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地印记.但是,自然界地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地,不以人地意志为转移地.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地属性.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和改造地自然物,不能是凭空想象地自然物,也不能凭空想象它有什么属性.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必须依据自然物本身地属性,遵循自然物地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地自然界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是客观实在地.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地事物没有意识.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是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地,是客观实在地,就比较难以理解.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地,社会地变化发展离不开人地活动,而人地活动总是在一定地思想动机支配下地.尽管如此,人和人类社会仍然是物质世界地一部分,是客观实在地.首先,人和人类社会地产生和形成是由客观世界发展而来地.作为“万物之灵”地人类,不是上帝或神创造地,而是在自然界长期发展地过程中,由类人猿进化而来地.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发展地一个高级阶段.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地理论证明,人和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整个物质世界地一部分.其次,人类社会地存在和发展是客观地.社会存在是由一定物质资料地生产方式以及人口因素、地理环境等条件构成地复杂地物质体系.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界地一种物质力量.构成生产力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都是物质实体.生产力既是前人创造地客观结果,又是人们现实活动地产物,是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地.生产关系是人们之间地经济关系,是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地物质关系.社会地一切关系,归根到底都是物质或物质派生地关系.社会地精神生活也不能脱离社会地物质生活而独立存在,它是社会物质生活地反映.再次,人类社会发展地规律也是客观地.人类社会历史是人们自觉活动地结果.但是,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支配人们自觉活动地思想意识,归根到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地.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地发展,同自然界地发展一样,是由客观规律决定地.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地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状况地规律,是不依人地意识而转移地.人类社会必然要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这种社会发展地总趋势是任何人不能改变地.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地重点内容之一.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物质地存在方式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认为,运动是物质地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一成不变地食物,只有永恒运动着地物质..运动和物质地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割地,其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不运动地物质,运动是物质地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第二,运动不能离开物质,没有无物质地运动..运动和静止地关系运动和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地两种状态,两者同时存在.运动是物质地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静止是物质运动地特殊状态,是事物处在暂时地相对稳定地平衡状态. 运动和静止地对立统一地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和静止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地,无条件地,静止是相对地、有条件地;另一方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存、相互渗透,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物质运动地规律性和人地主观能动性地辩证关系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地本质地联系和必然地趋势,不但具有不依赖人地主观意识地客观性,而且具有稳定性、普遍性和可重复性地特点.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地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地主观能动性;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地必要条件. 两者地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地..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是我们从事一切实际工作地立足点.世界是多样地,又是统一地;物质世界地统一是多样性地统一;世界地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时空中运动和发展地物质世界,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意识问题)【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地重点内容之一.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意识问题)..意识地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地产物,是社会地历史地产物.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地产物自然界之所以会产生出它最美地花朵——人类地意识,这是自然界物质本身所固有地特性决定地.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地特性、反映地特性,这是合乎逻辑地.正因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反映特性,因而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发展成为最高级地反映形式——人脑地反映形式即意识.这说明意识从自然界产生出来不是偶然地,而是必然地,但又不是突然地.大体经历了三个决定性地环节:从无生命物质地机械地、物理地、化学地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地刺激感应性;从刺激感应性到动物地感觉和心理;从动物心理到人类意识.人类意识和动物心理地区别在于,它是以思维为主要形式,以语言为外壳,因而能对事物地本质和规律进行抽象地反映.⑵意识是社会地历史地产物意识不是纯粹自然地产物和单纯地生物学进化,更重要地是社会地产物.在人地意识产生地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地活动,为意识地产生提供了客观地需要和可能):①劳动促进了意识地器官——人脑地形成(为意识地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②在劳动中产生了意识地物质外壳——语言..意识地本质意识是人脑对物质地反映,意识在形式上是主观地,在内容上是客观地,是客观世界地主观映象,体现了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地对立统一.⑴意识地内容来自客观世界人脑是意识地器官,但不是意识地源泉.正确意识和错误意识(其区别不在于它们是否是不是对存在地反映,而在于一个是近似地真实地,一个是虚幻地反映),都是对客观世界地反映(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其“原型”).⑵意识具有主观性① 意识地形式是主观地(意识地形式有感觉、思维、情感、意志等,这都是人地主观世界所特有地).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大脑地“分泌物”,其错误在于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地主观反映和映象(抹煞意识地主观特征).② 对同一对象或同一客观过程,不同地人会有不同地反映.③ 意识对客观世界地反映是近似地、能动地,有时是虚假、幻想、歪曲地反映,其主观性更加明显.以上内容来自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备考公共基础知识提供备考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热门推荐:公共基础知识怎么复习。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
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辩证唯物主义推荐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1.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基本观点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却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第一,它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坚持了可知论和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和唯心主义经验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坚持了共性和个性的辩证法,同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第四,它坚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体现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第五,它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观第一,自然界是客观的首先,自然界在人类产生以前就存在。
无论是无机自然界的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宇宙世界,还是有生命的生物界,都是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产生,并客观地存在着。
其次,人类产生后,生产劳动使自然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类所到之处,都留下了人有意识地改造自然的印记。
但是,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自然物必须客观存在着,并且具有可以被人们利用和改造的属性。
也就是说,人们利用和改造的自然物,不能是凭空想象的自然物,也不能凭空想象它有什么属性。
人利用和改造自然物,必须依据自然物本身的属性,遵循自然物的客观规律,不能随心所欲。
第二,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自然界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是客观实在的。
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自然界的事物没有意识。
但是,对于人类社会是不依人的意识而转移的,是客观实在的,就比较难以理解。
因为,社会是由人组成的,社会的变化发展离不开人的活动,而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动机支配下的。
尽管如此,人和人类社会仍然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是客观实在的。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讲义-3-辩证法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讲义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节辩证法两个观点——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辩证法的总特征)。
三大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重点学习三大规律)。
五对范畴——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
一、两大观点——辩证法总特征(一)世界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概念:联系指的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
事物与事物之间,即外部联系;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即内部联系。
2.联系的特点:△(1)客观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现象。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联系分为自在事物联系(人出现以前就有的)和人为联系(通过实践;独立于意识之外;固有规律),均是客观的。
(2)普遍性:时时有联系,事事有联系。
(无孤立的事物)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多样性:形式是多样的。
直接联系——间接联系(有中介)必然联系——偶然联系(如守株待兔)内部联系——外部联系(4)条件性:联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
事物都处于联系之中(普遍性),但并非任何两个事物之间均存在联系(需要有一定的条件)。
“六度空间理论”(条件联系)区别:普遍性性强调有联系,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客观性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承认有联系,但不能主观臆造;多样性强调在承认普遍性基础上认为联系的形式多种多样。
条件性侧重于说并非任何两个事物都有联系,需要搭建一定的条件才能发生联系。
3.整体与部分原理区别含义整体是指由事物的各内在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统一体及其发展的全过程。
部分是指组成有机统一体的各个方面、要素及其发展全过程的某一个阶段。
2014年福建莆田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
2014年福建莆田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2014福建莆田事业单位考试题库:/html/shiyedanwei/?wt.mc_id=bk13482中公教育莆田分校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 -。
公基常考知识点
公基常考知识点《公共基础知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法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行政管理、事业单位概况、职业道德、公文与论文写作、科技常识和环境保护、文史知识、地方省情知识和时事政治等方面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一)哲学概述 1.哲学的概念。
2.哲学的基本问题。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5.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关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三)物质和意识1.物质的概念。
2.物质的存在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物质运动的规律性。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4.意识的起源与本质:意识的起源;意识的本质。
5.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动地改造世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6.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主观能动性;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四)唯物辩证法的根本纪律1.物质世界的普遍接洽。
2.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3.质量互变纪律。
4.否定之否定纪律。
5.对立统一纪律。
(五)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1.现象和本质。
2.内容和形式。
3.原因和结果。
4.必然性和偶然性。
5.可能性和现实性。
(六)认识、实践、真理1.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2.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的发展过程;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4.真理的客观性和辩证性: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和谬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价值。
5.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XXX的思想路线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
(七)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与社会基本矛盾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2.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原则之一。
根据马克思
主义的观点,对立统一是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一种普遍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由于矛盾的存在和运动引起的。
任何事
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的因素,这些因素在相互斗争、相互排斥中形成了矛盾。
这种矛盾不仅反映了事物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属性的对立,更重要的是在这种对立中存在着相互制约和相互转化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进一步强调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和斗争是推动事
物发展的动力。
当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事物的转变和发展。
这种转变过程不是简单的线性累积,而是通过矛盾的斗争、对抗和转化来实现的。
对立统一规律也指出了事物的发展是由于内外矛盾的相互作用所致。
事物内部
的矛盾是内因,而事物与外界环境的矛盾是外因。
只有通过内外矛盾的不断作用和斗争,事物才能不断地产生新的变化和发展。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规律在思维方式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它要求
我们要以辩证的方式看待问题,正确认识事物的内在矛盾和复杂性。
只有在正确认识矛盾的基础上,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和对策。
总之,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和外因矛
盾的相互作用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动力。
这一规律不仅适用于自然界,也适用于人类社会。
只有认识和运用这一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并为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
考研政治考点: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
考研政治考点: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来源:智阅网考研政治在还剩不到20天的时间里,你最需要背的就是最有效的考点,我们为大家整理了考研政治不同章节的必背考点,本文为大家带来的是唯物辩证法中的三大规律之一:对立统一规律敬请关注。
一、对立统一规律1、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原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
(原理)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因为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是包含差别和对立的同一;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矛盾时,必须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坚持一分为二全面的看问题。
(方法论)Ps:如果在材料和题干中出现两个明显对立的词语或事件,一般情况下就会体现对立统一这个原理。
如果材料或题干中又强调了从负面向正面转化,往往会体现真理与谬误、成功与失败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此外,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等等也是体现了对立统一。
此外,如果涉及如何正确的评价一个事件或事物,例如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回答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看问题。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斗争、又同一,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
同一性对于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由于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条件,矛盾双方可以利用对方的发展使自己获得发展;②由于矛盾双方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可以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③由于矛盾双方彼此相通,矛盾双方可以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而得到发展,并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
斗争性对事物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斗争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造成事物的量变;②斗争促使矛盾双方地位或性质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公共基础知识考试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政治知识:对立统一规律要点概括
政治知识:对立统一规律要点概括事业单位考试中,很大一部分笔试内容都会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而在这部分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历年考试中的常见考点,可见,掌握好对立统一规律在事业单位笔试中尤为重要。
接下来我将为大家概述一下关于对立统一规律,大家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及常见名言谚语的考法总结:地位: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1.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2.矛盾基本属性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即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
(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例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②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例如: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否极泰来、苦尽甘来、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此消彼长)例如: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弱肉强食,舍生取义。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1)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树立矛盾的观点,敢于承认矛盾,正确分析矛盾,坚持矛盾分析法,全面的看问题。
例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
(2)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矛盾的特殊性的三种情况: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体系
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有哪些内容呢?小编为大家提供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体系,希望大家能根据知识框架来梳理知识点!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框架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诸多地方的事业单位考试中都是重头戏,而对于许多考生来说,哲学又是特别晦涩难懂、烧脑费劲的一个科目。
在授课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学员问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哪些内容。
其实,通过观察其框架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考点内容一目了然。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前者又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后者相对简单,主要涉及历史观的一些考点。
具体来说,在复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把握以下几部分内容:第一部分:绪论。
这一部分会对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如哲学的含义、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唯心主义的基本类型等。
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的学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奠定基础。
第二部分:唯物论。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物质与意识两个核心概念,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方法论意义。
第三部分:辩证法。
这一章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内容最多、也是难度最大的一块,如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五对范畴,都是比较重要的考点。
第四部分:认识论。
这一章节主要介绍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概念及相关知识点。
第五部分:历史唯物主义。
这一部分内容识记性相对较强,如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的代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
难度不大。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中,需要注意以上内容,注意理解和记忆的结合,多思考多练习,善于动脑。
最后,预祝大家成功上岸!公务员公共基础政治知识: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大部分事业单位考试中,公共基础知识都占有一定的比重。
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向来是考试的重点,这部分易出难题,易绕弯子。
所以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各个知识点就自然成为了我们备考的重点。
2公共基础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唯物论(2个核心、2大原理)
• 2个核心:物质、意识 • 物质(客观实在性)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是 对一切可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 它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例题
•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 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 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反映。”提出这一物质定义的是: • A.费尔巴哈 • B.黑格尔 • C.列宁 • D.马克思 • C
• 1、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即物质第一性、意 识第二性,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的原理。
例题
• “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 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 • B. 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 C. 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 义观点 • D. 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 D
• a、(整体性)系统具有其部分在孤立状态 下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 b、(结构性)系统的性质不仅取决于构成 系统的各要素的性质,更取决于这些要素 的组成方式即结构。
例题
• 每一个复杂的生物个体都是由各种不同的 细胞构成的系统,其中每个细胞中的 DNA 都包含了该生物个体所有性状的遗传信息。 这段话蕴涵的哲理有() • A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渗透的 • B 整体和部分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 C 整体等于部分之和 • D 整体具有部分所不具有的特性 • ABD
2、根本特征
• 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是马克思 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
例题
• • • • • • 马克思主义的来源是() A.德国的古典哲学 B.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 C.法国的现实社会主义 D.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ABD
公基马哲知识点
公基马哲知识点
公共基础知识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点包括:
-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 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 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真理是客观的,价值是主观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统一的。
这些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公务员公共基础知识重点
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一)物质观的发展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6、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
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政治知识
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政治知识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政治知识政治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
矛盾对立面双方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政治知识,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转化。
斗争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限制,相互分离,同一性与斗争性互相联结不可分割。
2、矛盾的共性和个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矛盾无处不在。
矛盾的个性是指矛盾的特殊性,指具体矛盾及其方面各有特点。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就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3、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内外因辨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政治唯物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内容就是以上的三点,希望大家可以仔细研究并掌握。
拓展:高考政治知识点【提要】高考:高考政治知识点:实现人生的价值实现人生的价值1、理解什么是人的价值,掌握评价一个人价值大小的标准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评价一个人价值的大小,就是看他为社会、为人民贡献了什么。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思考并深入体会价值观的选择与人的幸福之间的关系?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导向作用。
3、联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等相关知识,明确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4、懂得劳动及奉献对人生的意义创造价值,体验幸福:在劳动中实现和证明自己的价值,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体验人生幸福。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
对立统一规律就是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也叫矛盾规律。
这个规律提醒了事物开展的源泉和动力,说明了事物开展过程的实在内容。
〔一〕矛盾及其根本属性所谓矛盾,是指反映事物之间及其内部要素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辩证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简而言之,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矛盾。
对立和统一是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称作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称作同一性。
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及其互相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根本内容。
〔1〕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对立面之间一种互相依存、互相吸引、互相贯穿的趋势和联络。
它包括两种情形:其一,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为条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这就是说,任何矛盾的对立双方都不能单独存在,而是在一定条件下,各以自己的对立面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其二,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贯穿。
这是矛盾同一性更重要的一层含义。
矛盾的互相贯穿表现为互相浸透和互相包含,有内在的同一性。
矛盾着的每一方都包含和浸透着对方的因素和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正因为如此,在一定条件下,对立面可以互相转化。
事物的转化总是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2〕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互相排挤、互相别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最广泛的哲学范畴,它在内容上有着最大的普遍性和概括性,在形式上那么有着无限多样性。
如:互相否认、互相反对、互相限制、互相批评、市场上的竞争、学术上的争鸣等等,这一切都是斗争的详细表现形式,其间有对抗性斗争关系,也有非对抗性斗争关系。
〔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互相区别的。
从两者在矛盾开展过程中的地位来看,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同一性和事物的稳定性相联络,斗争性同事物的变动性相联络。
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主要是指它的有条件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中公教育:
辽宁事业单位考试网:/liaoning/ 【导语】在事业单位公基考试中,政治知识部分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带来公共基础知识政治知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的互相依存、互相联结及互相转化的性质;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性质。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动因的基本观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事物及其各个侧面,在不同发展阶段上,其矛盾各有特点:不同质的事物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矛盾有其特点;同一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各有其特点。
2.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唯物辩证法是以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为基本特征,由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的科学体系。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原因在于:
(1)对立统一学说提示了事物辩证法的根本内容。
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对立的联系,归根结底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这个联系,是事物最本质、最根本的联系。
(2)对立统一学说阐明了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事物的发展,是自身矛盾所引起的自已运动和自我发展。
(3)对立统一学说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其它规律之中。
以上内容来自中公事业单位考试网为考生备考公共基础知识提供备考指导,供大家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