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6鸿门宴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6鸿门宴教案1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5鸿门宴教学目标:1、读讲课文五、六两段,归纳总结2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3、课外拓展重点与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司马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2、知识梳理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课前演讲(以英雄为话题)二、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三、探究"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忍") X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内心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不忍",用今天的语汇表达,就是心慈手软,也可以引申为缺少决断。

其实,X增内心井不仅仅认为他是"为人不忍",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四、读讲课文五、六两段:1.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辞为?"疑问代词宾语前置。

)"道芷阳间行。

"(间,从小路道,音jiàn)"沛公不胜柄杓。

"("不胜梧杓",指酒醉,以"柄杓"借代酒水。

"再拜献大王足下。

"(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竖子不足与谋。

"("竖子",古代骂人的话,小子,没出息的东西。

)2.师生互动:提问:X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置车骑"是什么意思?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提示:一是留下X良代为辞谢,一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一是叮嘱X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

(从小路走,目的也在此。

3.提问:X良献礼,项羽、X增二人态度为何不同?提示:项羽对X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兵力单薄的X邦不足为患;X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3)能够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2)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提升口语表达和表演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和尊重;(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2. 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3. 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难点1. 对文中一些生僻词语的理解和运用;2. 对文中复杂情节的理解和分析;3. 对文中人物心理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鸿门宴》;2. 相关资料:关于《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2)出示课题: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3)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中人物形象、情节结构和表现手法;(2)各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朗读与表演(1)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理;(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表演,展示对人物形象的理解;(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5. 写作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2)学生互相评改,提出修改意见;(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2)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相关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能够把握文言文的语言特点,翻译并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

(3)能够运用文本内容进行拓展思考,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通过对比分析、案例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文本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3)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activity,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意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敏感性和兴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人物形象分析。

2.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

3. 文本中所体现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对文本中的隐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2. 对文本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准确把握。

3. 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对《鸿门宴》的背景知识进行深入研究,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材料。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作业任务,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

2. 学生准备:(1)预习《鸿门宴》文本,对文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有一定的了解。

(2)准备好笔记本和文具,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简要介绍《鸿门宴》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是一场怎样的宴会?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宴会?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文本,标记出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

(2)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3.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技巧,指导学生进行文本翻译。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3)能够理解并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通过讨论和写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思考;(3)培养学生对友谊、忠诚、勇敢等品质的认同和追求。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2. 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3. 理解并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词语的解释;2. 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深入分析;3. 对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探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鸿门宴》的背景和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概括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4. 讲解与示范:对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示例分析人物形象和描写手法;5. 练习与拓展:让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提高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探讨的情况;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相关练习的完成情况和理解程度;3. 写作与表达:评估学生在写作和表达方面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六、教学内容1.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鸿门宴》的文意,重点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2. 人物分析:深入探讨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3. 情节解读:梳理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引导学生理解情节与人物性格之间的关系;4.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文中的主题思想,如友情、忠诚、勇敢等;5. 文化背景:介绍古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2. 掌握文中的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三、整合文言知识: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二)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四)听录音 字词积累 :
填字音、辨字形
旦日飨士卒()鲰生说我曰() ()戮力()
瞋目()目眦尽裂()按剑而跽()
彘肩()刀俎()沛公欲王关中()
道芷欲间行()距关, 毋内诸侯( )
要项伯( ) 令将军与臣有郤( )
四、合作交流
五、解惑答疑
六、我要提问
七、总结升华
八、当堂测试:
听录音,识记生字生词(10分钟)
学案导学
教师导入
(2分钟)
确定目标
(1分钟)
教学过程设计
教材处理
师生活动
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了解背景
“鸿门宴”这个历史事件发生于公元前206年(即陈涉起义后的第三年),地点在现在陕西省临潼市新丰镇附近的“项王营”,当时叫“鸿门”。这是刘邦、项羽在推翻秦王朝后,为了争夺农民起义军胜利果实而展开的第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当时刘弱项强,在双方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刘邦冒险到项营,骗取项羽的信任,经过种种斗智斗勇的艰难曲折的斗争,终于脱险逃归营地。本文描写了刘邦如何从被动中争取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化险为夷,而项羽则由优势转为劣势,并由此导致最终的失败。故事情节完整,跌宕起伏,人物栩栩如生,语言精当,文字传神。这场斗争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7月,陈涉、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各地纷纷响应。楚国旧贵族项梁率侄项羽(24岁)于会稽起义,泗水亭长刘邦(48岁)也在沛起义,后归项梁领导。后来项梁由于恃胜而骄,被秦将章邯击杀。章邯得胜后,移师围赵。这时楚怀王一面命宋义为上将,项羽为次将,北上救赵;一面命刘邦攻秦,并与诸将约定:“先入关(函谷关)者王之。”宋义停军不进,为项羽所杀。项羽率军队与秦军大战九次,最后在巨鹿彻底击溃秦之主力军,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投降。秦丞相赵高逼杀秦二世,立二世之侄子婴为王。

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某某省德宏州梁河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

教学重点:分析课文情节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语言现象2、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李清照说:“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则说:“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那么,西楚霸王项羽究竟是个怎样的人?失败的英雄?鲁莽的帝王?还是多情的烈士?我们究竟如何看待霸王?我希望通过今天这堂课,我们能够抓住细节,通过探讨和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

二、讲读课文1、宴会前先从标题入手,“鸿门宴”这个词,给你们的感觉是什么?【惊心动魄,千钧一发,刀光剑影,剑拔弩X,生死系于一瞬,两方对垒,暗藏杀机,一触即发,一发而不可收。

电影、电视上常常见到这个场景,主人摔杯为号,刀斧手一拥而上……】“宴”就是请客吃饭,谁请客?【项羽】在什么地方请客?【鸿门】项羽请谁?【沛公X 邦】项羽为何要请X邦吃饭?【想在酒宴上杀了X邦】真是这样吗?【酒宴上项羽并没有想杀X 邦的意思。

之前在曹无伤来告密后,想过杀X邦】如何告密的?【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王”应该怎么读?什么意思?【读第四声,称王的意思。

】项羽听了有何反应?【项羽“大怒”,要带兵教训X邦。

】项羽为何“大怒”?【X邦不但在关中称王,并且把珍宝都占为己有。

当年楚怀王命令X邦、项羽兵分南北两路,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X邦先进某某,理应称王呀?再说,那些珍宝是战利品,也理应归X邦呀?【项羽认为是他消灭了秦军的主力,他才有资格成王。

项羽是将门之后,而X邦只是小小亭长,因此他瞧不起X邦,他认为X邦根本没有资格和他争抢王位。

X邦和项羽都有称霸天下的野心。

高中语文 6《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6《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鸿门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

(2)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在其政治、军事生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的特点,并比较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借助工具书,培养快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阅读人物传记,掌握归纳人物个性及与历史事件的关系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对历史人物采取就事论事、实事求是的评价。

(2)对造成历史悲剧的个性缺陷有清醒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难点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特殊句式。

课时安排 3课时教与学互动设计第1课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语设计一: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是谁的什么诗?生: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生: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对项羽卓越功业的钦敬,后两句则流露出对项羽迅速败亡的叹惋。

师:说得好!项羽随叔父项梁起兵抗秦,身经百战,所向披靡,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英勇,堪称战争史上的经典。

然而项羽仍不免陷入韩信30万大军的十面埋伏。

面临四面楚歌的绝境,雄极一时的西楚霸王洒泪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面对残兵败将、爱姬宝马,项羽发出英雄气短,天不助我的慨叹。

究其原因,项羽寡谋轻信、刚愎自用、麻痹大意、决策错误,在“鸿门宴”上放走了劲敌刘邦,纵虎归山,留下无穷隐患。

五年前“鸿门宴”上的一失足,酿成了垓下被围、霸王别姬、自刎乌江的千古遗恨。

“鸿门宴”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序幕。

也预示了“楚汉之争”的结局。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我国史传文学名篇——《鸿门宴》(板书课题)。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6篇)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篇1说教材(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鸿门宴》节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第一册其次单元,课文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有着很高的艺术成就,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会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观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力量和表达力量。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依据课程标准,围绕“学问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1、把握司马迁和《史记》的学问,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学问。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高一阶段,学生文言学问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

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学问积存,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育学生观赏魏晋历史散文的力量,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1、积存文言词句学问。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这也是本科教学的难点所在。

说教法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

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供应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根底。

依据这一指导思想,我打算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纳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依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存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表达为分组归纳和小组争论沟通等。

“迁移制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进展,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加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帮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说学法(一)学情分析刚入高中的学生,不少还连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意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学问转化为力量,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想,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鸿门宴》全文;(2)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3)分析文章的篇章结构,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人物性格特点;(3)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文中的人物精神,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文言文阅读技巧;2.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 理解并背诵《鸿门宴》全文。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和多样性;3. 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和人生哲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理解文章大意;(2)布置思考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文中的人物精神,培养坚定的信念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5. 背诵练习:(1)指导学生进行《鸿门宴》的背诵;(2)检查背诵效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鸿门宴》;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背诵效果:检查学生在课后对《鸿门宴》的背诵情况,评估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反思:1. 课堂节奏控制: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整课堂节奏,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并运用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结构和内容,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能够领悟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法,体验文中人物的情感变化;(3)学会比较阅读,从不同角度分析文本,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2)学习文中人物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3)领悟友情、忠诚、勇敢等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及重点词语的解释;(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结构和内容;(3)理解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2. 教学难点:(1)文中涉及的古代礼仪、制度和文化背景;(2)作者的表达技巧和写作特色;(3)学生对文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史记》及其作者司马迁;(2)概述《鸿门宴》的背景和历史意义;(3)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本。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2)要求学生划记文中重点词语,并进行解释;(3)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和内容;(2)比较阅读,探讨不同观点和看法;(3)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课文;2. 分析并总结文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五、教学反思:1. 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2.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3.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关键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一全册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6课《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一全册语文教案

《鸿门宴》教案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那么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时。

第一教时一、导入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

要读出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要点: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项羽起兵及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

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北的教训。

“时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我战之罪也〞。

4〕“鸿门宴〞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X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X、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某某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某某某某〕,X邦为汉王,都南X〔今某某省南境〕。

X邦到南X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

项羽乃与X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X 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X良、陈平向X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某某灵壁南〕。

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教案

鸿门宴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复习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相关背景。

2、归纳总结“因、如、举、谢、意”五个多义词的义项;了解和掌握文言实词活用的一些规律和有关特殊句式的知识;积累本文出现的成语。

3、学习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刻画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探讨研究,赏析人物性格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客观评价项羽,探究其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人物性格在政治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分析、理解,对文中人物做出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重点1、学习本文出现的古汉语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用法。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X邦两个集团各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1、正确评价项羽历史人物形象。

2、学习借鉴本文把人物放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并通过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予以刻画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提问、讲解、质疑、讨论、探究、提要勾玄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带教学时间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请学生欣赏两首诗投影(一)垓下歌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学生默读理解。

提示:拔山,形容力大无比,甚至能把高山拔起来。

盖世,气势高昂,可以压倒世上的一切。

“逝”,奔驰。

这首楚刺体的诗歌大意是:自命不凡的天子不想承认眼前的现实,他认为这种局面是“时不利兮骓不逝”造成的,并非他的过错。

而失败的关键是在历次战斗中一往无前的乌骓今天竞不肯率先冲出重围。

他认为乌骓暗示着一切;过去的荣耀、现在的困境和未来的毁灭。

最后,他走投无路,只有对勇敢跟随在身边的虞姬哭诉:“我可怎么安排你呀?”投影(二)大风歌X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学生默读理解;提示:这首歌是X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

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鸿门宴新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精品教案鸿门宴新

湖南省郴州市第五完全中学高一语文《鸿门宴》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的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三、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预习课文二、导入展示《核下歌》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涌)。

要读出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三、一、二两段学习: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第二段: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古今异义: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四、布置预习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3.思考下列问题: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2021年高中语文 第6课 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2021年高中语文 第6课 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1)

2021年高中语文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教学目标与要求: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通过,熟悉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判有关人物。

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猛烈的矛盾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式。

教法:3411模式分层教学二、教学重、难点:注重120个经常使用实词,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份省略等语言现象,把握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的规律。

学会实词的推断方式。

把握“举”、“谢”等文言词语。

教学进程:布置预习:熟读课文。

第一课时一、导入课文:乌江(李清照)生看成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二、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以后的第三年(前206)。

陈涉起义以后,身世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身世农人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前后起兵反秦。

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

项、刘为楚怀王所辖主力军。

项羽听说刘邦欲王关中,超级恼火,当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字词补注:欲王关中:王,动,称王。

为击破沛公军:中省“我”。

范增说项羽:说,劝说。

夜驰之沛公军:之,动,到……去。

具告以事:以事具告(之)。

是倒装句,也是省略句。

臣为韩王送沛公:臣,第一人称谦词。

秦时与臣游:游,交往。

范增数量项王:数,多次;目,名-动,使眼色。

约为婚姻:儿女亲家。

五、“为”、“之”用法聚集:为:1、君为我呼入:介,替。

假设属皆且为所虏:介,被。

何辞为:语气词,无义。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联系动词,像是,犹如。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第二个“为”,动,制定。

使子婴为相;客何为者:动,做、干。

之:1、吾得兄事之:代,代人。

切而啖之:代,代物。

为之奈何:代,代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结构助词,使主谓结构词组化。

第二课时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

宴前:(战或不战)1、项羽预备当即出兵击刘。

2刘邦拉拢项伯,许诺前去赔礼。

项羽轻信项伯美言,许诺罢兵。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

高中语文《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鸿门宴》的文言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能够分析人物形象,了解鸿门宴的背景和历史意义。

(3)能够运用文言文知识,进行阅读和翻译。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通过翻译练习,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2)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尊重态度。

(3)引导学生从《鸿门宴》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二、教学重点1. 《鸿门宴》的文言文内容。

2. 人物形象的分析。

3.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2. 人物形象的多维度分析。

3. 历史背景对作品理解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2)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思考人际关系中的宴会场景。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鸿门宴》,理解文意,掌握人物关系。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鸿门宴的历史背景。

3. 合作讨论:(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2)全班交流,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点评。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

(2)分析人物形象,解读作品中的寓意。

5. 翻译练习:(1)学生进行文言文翻译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点评翻译作业,指导翻译方法。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汲取智慧,培养正确的人际交往观。

五、课后作业1. 熟读《鸿门宴》,巩固文言文知识。

3. 翻译练习,提高文言文翻译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

对于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词汇,要进行详细的讲解和辅导,帮助学生理解。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

人教版高中必修一第6课《鸿门宴》教案

6.鸿门宴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查找资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司马迁以及其著作《史记》。

2.通读课文,理解积累文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及句式。

3.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1.理解积累文中常见文言文词语及句式。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唐代诗人杜牧有首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这首诗主要的意思是批评项羽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司马迁也曾以史家眼光批评项羽"天亡我,非战之罪"的执迷不悟。

那么项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鸿门宴》这篇课文,从中了解项羽的人物性格和导致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二、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2.《史记》介绍《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

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6课《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 第2单元 第6课《鸿门宴》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语文第2单元第6课《鸿门宴》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鸿门宴》一、教学目标1.掌握积累“军、击、内、如、信、谢、意、坐、举、胜、斗、置”等重点实词,掌握文中词类活用,成份省略及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本文重点虚词.2.学习作品中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通过人物个性化语言、行动展示人物特征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方法:1。

课前认真预习,反复诵读课文;2,查找资料,分析古人对刘邦和项羽的评价;3,从这场斗争中,我们有怎样的人生借鉴;三,教学过程:(一)课文及文学常识,背景简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历史上无数英雄随着时光流逝而一去不返,可是他们却给后人留下了耐人寻味的故事,让后人代代咀嚼和品味,一个个故事凝成了厚重隽永的华夏文化哺育着后人.两千年前,项羽和刘邦的一次宴会,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富于传奇色彩的历史典故,而且宴会上成败得失还不断启示着后人。

今天这节课咱们就一起学习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鸿门宴》.《史记:导入》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军事等)。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门宴》教案1、了解“鸿门宴”斗争的起因、经过,认识这一斗争的性质,正确评价有关人物。

2、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3、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1、课文情节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拟作为叙事写人的叙文处理,以人物形象的刻画为教学重点。

如何认识理解课文中提及的“义”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可从分析项羽这一人物入手突破这一难点。

2、课文篇幅较长,阅读有一定难度,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时。

第一教时一、导入1、板书并朗诵(或由学生齐诵)。

要读出楚歌慷慨悲凉的意味。

2、简析《核下歌》,介绍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要点:1)项羽的主要历史功绩:击溃秦军在力,是暴秦的主要奠基人。

2)项羽起兵及秦动机不纯,他反秦的目的在于取秦王而代之、重建楚王朝。

与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有着本质的区别3)他迷信武力,始终没有也不可能认识自己败北的教训。

“时不”,自刎之前,他仰天长叹:“此天亡我,非我战之罪也”。

4)“鸿门宴”怀王与诸将有约:“先入关者王之”。

楚汉之争概况简介:前207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次年春,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西(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本人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到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

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二、读讲课文一、二两段:第一段:1、指名朗读课文,正音:“王(wang)关中”“说(shui)项羽”“美姬(ji)”2、解释重点字词,引导学生疏通课文:“军霸上”、“王关中”;抓点同为名词作动饲用,读第四声。

“成五采”、“为(Wei)龙虎”,“成”、“为”都有“变成”、“化作”的意思,“龙虎”是龙虎的形状。

3、提问,引导学生了解课文:①课文第一段记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展开起了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

曹无伤是沛公的主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第二件骨‘范增进言”,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

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

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

②项羽接获曹无伤的密报.当即“大怒”,这一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

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些什么?提示;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

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人“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那么一个火爆汉子。

第二段:1、教师串讲课文,引导学生留心课文中特殊的字词与句式:古今异义:“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盗”,窃贼;“非常”,指意外事故。

“固不如也。

”“固”,本来。

通假字:“具以事告”,“具”通“俱”.“要项伯”,“要”,通“邀”“毋内诸侯”,“内”通“纳”“不敢倍德”,“倍”通“背”“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词类活用:“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用,意为与……交好(友善)。

“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

“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调用,编造名册。

“不义也”,“义”,名词作动词用,合于义。

特殊句式:“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状语后置。

“与俱去”、“毋从俱死也”,介词“与”、“从”后面的宾语省略。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疑问句,主语“谁”介宾短语“为大王”作“为”的状语,“者”助词“的”。

2、讨论课文内容,提问:①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张良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刘邦则一点就通,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由“联络感情”进而自我辩解,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刘邦施计”、“项伯中计”不必分开来说)“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

②张良说:“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项伯则说:“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请联系课文说说古人心目中的“义”可作什么样的解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提示:古人认为“义”,就是“宜”。

《礼记·中庸》说:“义者宜也。

”韩愈在《原道》中则进一步解释:“行而宜之谓之,义。

”也就是说,人的言行合符一定的道德规范就可称为“义”,反之则为“不义”。

课文中曹无伤背叛刘邦向项羽告密,项羽置怀王之约于不顾而欲“击破沛公军”,范增以下犯上都可以说是“不义”。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常以身翼蔽沛公”,樊哙闯帐护主等等,都可以称之为“义”。

项伯救护刘邦可以称之为“义”,这一行为却违背了楚王的根本利益则又可以责之为“不义”。

可见“义”是相对的,如同“骨气”一样,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道德标准不同,“义”的内涵也不一样,我们不能以抽象的“义”作为评判是非的尺度和立身处世的准则3、学生自读课文一、二两段,教师行间巡视,释疑解难。

小结:课文一、二两段记述了“鸿门宴”前发生的几件事,由矛盾的挑起,形势一触即发到出现转机,由项羽的“大怒”到项伯之言产生效果,故事情节逐步展开,并为后来事态的演变作了必要的铺垫,留下了必要的伏笔。

三、布置预习1.自读课文三、四两段,利用工具书自行疏通课文: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项泊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2.用自己的语言讲述“鸿门宴”上的斗争。

3.思考下列问题:①项羽最大的弱点是什么?试从课文中举例加以说明。

②范增之谋为什么不能得逞,他在哪些方面不及张良?第二教时一、复习旧课,检查预习情况:1、提问:在楚王即将来犯万分危急的形势厂,张良既不提议备战,更不主张退军,却只要刘邦“往见项伯,言沛公不敢背……也”.这是为什么?数目项王(目:以眼示意,名词作动词)。

且为所虏(且:将;为所:为之所,省略之)。

客何为者(何为:为何,干什么;者,代词,“何为”前面省略了判断词。

)二、读讲课文三、四两段:第三段:1.指名学生讲述第三段的内容,要求明确交代本段的事件。

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玦”,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2、提问:刘邦谢罪是否诚心,何以见得?提示:并不诚心。

迫于形势不得不如此。

而且,言辞虽恭,以“将军”称项羽而以“臣”自称,更强调自己“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都出于“不自愿,侥幸而已,但却绝不认错,更把责任推给“小人”!(这“小人”分明指曹无伤却故意不予道破,装出一副全然无知的样子。

)3、提问:项羽“留沛公与饮”,终于演出了“项庄舞剑”企图“击沛公于坐”这惊心动魄的一幕。

“留沛公与饮”是精心策划的阴谋吗?提示:不能认为这是精心策划的阴谋。

范增一再暗示项羽,要他下令除掉刘邦,项羽却总是“默然不应”,可见并未经过策划。

这一变故是范增一手导演的,虽然阴狠,却并不示明,由于没有得到项羽的支持,而项伯又出面援救,终于不了了之。

4、提问:“项庄舞剑”在情节展开上有什么作用?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提示:“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哈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

第四段:1、指名试讲课文,师生共同订正。

2、分角色朗读课文,力求充分表达人物的不同情感与心态。

3、提问:“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

课文从哪几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提示:课文对樊哙这一形象的刻画可谓浓墨重彩,形神兼备。

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

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叹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

外貌描写:“瞑目视项工”,头发上指,目眺尽裂”,着墨不多,却极为传神。

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

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意、赐坐,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

4、提问: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跟刘邦一模一样,“仅是语句上稍有变化而已”,对不对?如有区别,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区别?提示:两人讲话中心大体一样,但侧重点不同。

刘邦在于辩解,强调的是自己“不敢倍德”,樊哙则是理直气壮责之以“义”,首先申明自己“死且不避”,继而陈述秦王“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暗中已将项羽推向了审判台。

而后明确指出怀王有约在先,沛公虽然先人咸阳,却又“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言沛公“劳苦功高”,责项羽“听细说欲”。

从策略上看,“以攻为守”。

5、自由诵读课文(或数人;或几组分角色读三、四两段)。

6、完成“思考和练习”二、四两题。

三、布置预习1、自读课文五、六两段,疏通文字。

2、概括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

第三教时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是什么意思?可用课文中哪一个字来概括?(“忍”)范增对项庄说:“君王为人不忍”,他内心真的认为项羽是“为人不忍”吗?公开场合只能这样委婉地评论。

二、读讲课文五、六两段:1、指名试讲课文,纠正误读误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成语,意思是别人掌握生杀大权,自己处于被宰割的地位。

“道苦阳间行。

”(间,从小路道)“沛公不胜格构。

”(广不胜相构”,指酒醉,以“拒构”借代酒水。

)“再拜献大王足一F。

”(再拜,两次行礼,表示敬重;“足下”,古代敬词,用来指称对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