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思路初探

合集下载

中医诊断学三环节教学法初探

中医诊断学三环节教学法初探

【关键词】三环节教学法中医诊断学诊法应用辨证应用中医诊断学的教学内容大体可分为两大部分:诊法和辨证。

诊法即中医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疾病的基本方法,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

辨证即对所收集的病情资料作出判断,得出证名的过程。

在这两部分教学中,我们都适当采用三环节教学法,“三环节教学法”即理论—操作—实训,最后达到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的目的。

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强化专业思想,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1 诊法三环节的应用第一个环节,是理论讲授,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大量图片、声音、文字、录像等融入到课件中,克服以往枯燥的理论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形象、更直观。

比如望诊,有大量临床图片(我们已制成图片册),并结合模型,使病理表现一目了然。

此外,要重视临床技能的培养,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须掌握好四诊的基本方法,我们采用理论讲授并放映录像的方式,如:望舌的基本方法、伸舌姿势及切脉的基本方法等,比单纯板书更易接受。

第二环节,是实际操作。

教师首先示范,学生在课堂上,每两人一组,按照理论讲授的内容相互操作,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如按照望舌的基本方法及注意事项,互相望舌;按照切脉的基本方法,相互诊脉,教师指点。

有疑问的随时举手示意。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积极性很高。

掌握基本方法后,具体病象,同样,可运用三环节。

如讲到病理脉象后,学生进一步操作,先体会脉率、节律等简单的脉象要素,初步判断出每人脉象,此时不强求辨脉准确,逐步体会沉脉、滑脉等常见脉象特征。

第三环节,在实训室实训。

在实训室现有条件下,利用舌诊仪、脉象采集仪体会舌诊、脉象客观化指标,利用脉象训练仪体会多种病理脉象。

最后学生填写实训报告。

中西医结合治疗5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初探

中西医结合治疗5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初探

中西医结合治疗5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临床初探【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的临床疗效。

方法:对50例肺心病急性发作期肺胀:肺肾气阴两亏、痰热水瘀互结证患者予中医丹参针和双黄连粉针静滴,配合内服云南名中医詹文涛经验方黄芪生脉苇茎三子汤加减辨证论治[1],结合西医吸氧,解痉平喘,抗感染,抗呼衰及心衰的基础治疗。

结果:显效:3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

结论:中西结合治疗肺心病急性发作有很好的疗效。

【关键词】肺源性心脏病;辨证论治;西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发作期以咳喘为首发病状,发展快,病情重。

笔者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西医常规治疗50例中医辩证为肺胀、肺肾气阴两亏、痰热水瘀互结证患者取得很好疗效,现予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该组50例患者均为马龙县马过河镇卫生院2009年10月~2012年10月住院病人。

男30例,女20例;年龄:52—60岁10例,61—70岁20例,71—80岁16例,81岁以上4例;病程6—30年不等,平均18年;并发症:伴i型呼衰36例,ii型呼衰15例;伴i度心功能不全20例,伴ii心功能不全27例,伴iii度心功能不全3例;50例患者均有肺部感染,均有不同程度的咳嗽、咯痰、呼吸困难、心悸气促、口唇紫绀腹胀、颈静脉怒张、肺气肿征(+)、双肺有干、湿性罗音,心率或增快或不齐(主要为心房纤颤),颜面及双下肢浮肿。

舌质紫暗或紫绛,有瘀斑,舌下瘀筋增粗,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脉沉细滑数或有结代,胸片提示有肺气肿征,肺动脉高压征及肺部感染。

1.2 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学》[2]中医诊断依据参照《中医内科学》[3]及《今日中医内科》[4]中的诊断标准。

临床表现主要有咳痰、喘、气促、心悸、紫绀、痰液粘稠、呼多吸少、颜面及双下肢浮肿,舌胖大,舌紫暗紫绛兼有瘀斑,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脉沉细滑数或有结代。

1.3 治疗方法1.3.1 西医治疗(1)低流量持续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2)抗感染:青霉素类,头孢类静滴;(3)解痉平喘,氨茶碱静滴或口服;(4)纠正呼吸衰竭,及心力衰竭适当使用呼吸兴奋剂,小剂量运用强心剂利尿剂,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

从病机病理的相关性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思路

从病机病理的相关性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思路

化规律 。如肾阴、肾阳与 自主神 经系统功能活动密切相关— —
交 感 神 经 系 统 的 活 动 与 肾 上腺 髓 质 紧 密 相 关 , 迷 走 神 经 则 支 而 配 胰 岛 素 的 分 泌 , 成 2个 相 互 对 立 又 统 一 的 调 节 系 统 。研 究 形 发 现 , 阳 虚 患 者 常 表 现 为 交 感 神 经 活 动 减 弱 , 对 冷 加 压 试 肾 如 验 可 无 反应 , 呈 双 向反 应 , 或 出现 倒 错 反 应 。 阴 虚 患 者 则 或 甚 而

( 稿 日期 : 2 1- 3 0) 收 000—8
( 回 日期 :2 1- 8 2 , 修 0 0 — 3编辑:梅智胜) 0

6・
Chi es J u n of I fo m o o M n e o r a1 n r ati n n TC
Fe . 11 b 2O Vo1 1 N 2 8 o.
中西医学之间相通的生理运动 、 病理变化规律是中西医在
病 因 、病 机 、 病 理 发 展 中 具 有 密 切 相 关 性 、相 通 性 的基 础 。 例 如, 中医 学燥 邪 致 病 的 病 机 有 “ 性 干 涩 、 易伤 津 液 、 燥 燥 易 伤 肺 ”的特 点 。燥 是 指 一种 空气 干燥 缺 乏 水 分 的 状 态 。从
市 []世 界科 学 技术一 中医药 现代 化, 09 1 () 4 -4 9 J. 20 , 13 :4 5 4 . [] 广州 白云 山和 记黄 埔 中药 有 限 公司 . 5 白云 山和 黄 发起 我 国首 个 “中医 药产 学研 联 盟 ” [] 广 东经济 , 08 1 () O 1 J. 20 , 78 :6 一6 . [] 美 国 技术 授 权 办 公室 (T ) 技 术 转 移机 构 的 直通 车 [] 中 国科 技信 6 0L . J.

裴正学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经验学习班在兰召开

裴正学教授治疗疑难杂病经验学习班在兰召开
学 习班 现 场
推向了高潮。会议在此起彼伏 的掌声 中落下了帷幕 !( 张桂琼 )
裴 正 学教 授 治 疗 疑 难 杂 病 经 验 学 习班 在 兰 召 开
1 医学论著 , 5部 在中外医学 刊物发表医学论文八 十余篇 。他拟
定 的治疗 白血病专方 ,9 3年在全国血液病会 议上定名 为 “ 17 兰
州 力’ 在国内各地 医院广泛使用 , ‘, ’ 疗效 显著 。在学 习班上 , 裴正 学教授 以 《 从中西两种医学的发展历史看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和 必然性》 为题做 了精彩的演讲 。 演讲放眼世界 , 比千秋 , 列、 寻根问 蒂, 如数家珍 ,I 5 1若悬河 , 令人折服 !其深厚 的文学功底 , 渊源的 知识积淀 , 广阔的文化视野 为常人所不及 ; 其条理明晰 , 激情飞 扬的演讲风 格为人所 难为 , 深入浅 出, 通俗 易懂 , 与会学员 听之
合 征这 种 疑 难 杂 症 的 经 验 、 方 用 药 辨 证加 减 。 肃 省肿 瘤 医 院 遣 甘
咨 级中医医院 、 合医院今后要按照裴正学教授提 出的 综
折, 中医辨 证 , 中药为 主 , 为辅 ” 西药 十六字 力针 办 院 。
E 学教授知识渊博 , 学贯 中西 , 著作 等身 , 德高望重 , 称 堪
2 0 人 参 加 了此 次 会 议 。 0余
医做 了《 裴正学教授 中西 医结合 学术思想初探》 的专题报 告 , 结 合临床 实际病例进一步剖析了裴正 学教 授中西 医结合学术思想 的实质 , 以及对“ 十六字方针‘的深切体会。 ” 卫生部突出贡献优秀 中青年专家 、 全国三八红旗 手 、 甘肃省 中医院首 席专家 、 李妍怡
疗 疑难杂病经验 的丰富经验 ,更要将裴 正学教授 学贯 中西 、

裴正学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初探

裴正学教授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初探
蒲 裴正学教授在上世纪 8 年代提 出了指导 中西 医结合 临床 的十六字方针 “ 医诊断 , 0 西 中医辨证 , 中药为 主, 西药为辅”而且他还认为“ , 中西 医 结合的概念应 该是 中西医两种 医学在 临床 中相互补充 , 学术上彼此渗透 , 而 从
有影 响的 中西医结合重要学派。 裴老 16 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 91 由于出身于中医世 家, 不仅西医学业优异, 中医学业亦 同样优异。17 年他被 93 甘肃 省卫 生厅 聘任 为“ 甘肃 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 教师 , 先后讲授过 《 伤寒论》 金匮要略》 中医 内科学》《 《 《 方剂 学》 《 中国医学史》 等课程 。在繁忙的教学中裴老对古今 中医典 籍广搜博 览、 穷思强记 , 从而具备 了坚 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
学术思想作一探讨, 不妥之处 , 敬请 同道们批评指正 。
1 中医、 医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上产生的 西
中医学 的形成 , 是人民群众长期 与疾病 作斗争的经验
生而 呈鹅卵石样。 如有 , 则提示 PD 。 N S 咳嗽症状 明显、 有痰 , 但肺 部听诊体征不明显时疑诊 PD 。N S引起的慢性咳嗽 NSPD 有其特征 , 咳嗽往往 出现在早晨或体征改变时, 有时阵咳可
《 脘 痛 的 中 西 医 结 合 治 疗》《 正学 医学 经 验 集 》 裴 正 学 胃 裴 《 医话 医 案集 》 1 部 医学 论 著 , 已正 式 出版 , 等 5 均 发表 医 学 论
文8 O余篇 。《 血证论评释》 日本发行后影响很大,9 5年 在 18
西医结合临床的十六字方针: 西医诊断 , “ 中医辨证, 中药为 主, 西药为辅 ”受到中西医结合学术界的认可 , 为国内具 , 成
提 高疗效, 并逐步形成理论” 。

《中医诊断学》教材优化整合初探

《中医诊断学》教材优化整合初探

《中医诊断学》教材优化整合初探《中医诊断学》作为中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衔接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的重要桥梁性课程,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将来临床实践水平的高低。

为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尝试从教材内容整合入手,以学生学习心理为出发点,将学科知识逻辑和学生学习认识顺序有机结合,对教材适当加工处理,重新编排、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发挥教材优势,从而有效提高学习质量,促进培养学生中医整体思维能力,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教学改革理念。

标签:中医诊断学;教学内容;教材整合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1],是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和基础之一。

教材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教材建设和更新,也是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是一门兼具较强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的学科,为中医学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是联系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不可或缺的桥梁性课程,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到将来临床实践水平的高低。

为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真正培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我们进行了许多教学方法改革尝试,现就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探讨。

1 传统教材使用的现状分析目前,《中医诊断学》教材虽然有了许多次的再版本,但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展示的方式变化不大。

传统教材的编排体例,较好地保持了中医诊断学学科的整体性、系统性,然而随着信息时代的进步,时下青年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和途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教材已经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改革教材内容的编排与呈现模式是顺应发展趋势的必然。

同时,长久以来,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服从教材,并逐渐形成了思维的惰性,依赖教材和老师,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教学中,学生经常抱怨本门课程学习难度大,教材知识点零散、名词术语较多;内容较抽象难以理解记忆;感觉学习凌乱。

学习结束后不知道该如何综合应用中医诊断学知识,解决临床问题。

探究其原因,教材的内容设置与编排是问题所在之一。

中医诊断如何实现中西医的融合发展

中医诊断如何实现中西医的融合发展

中医诊断如何实现中西医的融合发展在当今的医疗领域,中西医的融合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

中医诊断作为中医体系的核心环节,如何与西医诊断相互结合、相互补充,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有效性,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中医诊断主要依靠“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情资料。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获取信息;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问诊则是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切诊则通过触摸脉象和按压身体部位来判断病情。

这些方法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但在现代医学的背景下,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西医诊断则依赖于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实验室检查,如 X 光、CT、MRI、血液生化检查等,能够提供更为直观、精确的身体内部结构和生理生化指标的信息。

然而,西医诊断有时可能过于注重局部病变,而忽视了人体的整体状态和内在的平衡调节机制。

实现中医诊断与西医诊断的融合发展,首先需要在理论层面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医的理论体系如阴阳五行、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等,与西医的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理论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也并非完全对立。

通过对两者理论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找到相互衔接和沟通的点。

例如,中医的“肝郁气滞”在西医的病理学中可能表现为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中医的“肾亏”可能与西医的肾功能减退或激素水平失衡有关。

通过这样的理论对接,可以为诊断方法的融合提供基础。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可以相互借鉴和补充。

对于一些症状明显但西医检查结果不明确的疾病,中医的四诊合参可以提供更多的线索和诊断方向。

比如,一位患者长期感到疲劳、失眠、食欲不振,但各项西医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此时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判断其为“气血不足”或“肝郁脾虚”,并给予相应的调理治疗,可能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反之,对于一些危急重症或需要明确病变部位和性质的疾病,西医的先进检查手段则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

而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可以根据西医的诊断结果调整治疗方案,西医也可以参考中医的诊断思路来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

中西医结合临床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西医结合临床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西医结合临床论文题目一、最新中西医结合临床论文选题参考1、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切入点探讨2、中西医结合临床理论的建立与发展3、损伤性脊柱疾病诊治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4、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体会5、女性黄褐斑124例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6、心血管病中西医结合临床展望7、病因病机研究与提高中西医结合临床水平8、循证医学在糖尿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的应用9、提高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的思路方法探讨10、支气管哮喘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的思路与方法11、76例痔疮病人术后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探讨12、CD_4、CD_8、CD_(95)在急性胰腺炎中作用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13、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观察14、对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体会15、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研究生科研素质培养模式探讨16、慢性盆腔炎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效果探讨17、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在缺血性卒中急性期的临床对照研究18、PBL问题设计引导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的建立19、中西医结合临床心理学六年制双学位特色专业建设20、从状态医学角度看艾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问题二、中西医结合临床论文题目大全1、艾滋病的状态医学模式——从状态医学角度看艾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科研问题2、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中医临床思维培养的体会3、浅析中医"肾"本质研究对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意义4、卫生经济学评价方法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的应用探析5、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6、出血性脑卒中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路径优化管理研究7、重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的探索8、对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指南制定中几个重要环节的思考9、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引入临床路径理念的设计思路10、65例慢性盆腔炎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观察11、肿瘤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应用体会12、循证医学在糖尿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中的应用13、下肢静脉性溃疡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14、38例痔疮患者术后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15、我国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16、PBL问题设计引导中西医结合临床思维方法的建立17、2000—2009年国内肝炎后肝硬化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计量分析18、中西医结合临床路径方案治疗胃癌患者100例临床观察19、艾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实用教程20、重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的探索三、热门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艾滋病HAART相关血液毒副作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近况2、糖尿病足坏疽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现状3、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探讨4、中西医结合临床成就与展望5、蝮蛇咬伤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诊断标准及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6、中西医结合临床"1+4"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探索7、基于素质优先原则下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临床培养模式的探索8、近年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9、历史责任与时代重托——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60年回顾与展望10、下肢静脉性溃疡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11、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12、33例克隆病和肠结核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13、肝硬化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14、中西医结合临床外科手册15、肺癌的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进展16、授课法与其他教学法结合改革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17、急性前葡萄膜炎中西医结合临床分型及疗效评价标准探讨18、肾病综合征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19、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冠心病20、中西医结合临床健康教育路径应用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人的效果评价四、关于中西医结合临床毕业论文题目1、中西医结合临床2、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的思路与方法3、高血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治的思路与方法4、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5、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的最佳模式6、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7、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现状8、肺癌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新进展9、循证医学与中西医结合临床10、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方法学11、系统性红斑狼疮中西医结合临床诊疗新思路初探12、慢性肾脏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切入点探讨13、高血压病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14、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指南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5、损伤性脊柱疾病诊治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16、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基本问题与思考17、21世纪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新观念的探讨18、以临床实践数据为导向构建中西医结合临床指南的设想19、冠心病心绞痛中西医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指标及方法的研究现状和思考20、艾滋病中西医结合临床与研究五、比较好写的中西医结合临床论文题目1、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136例2、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3、中西医结合临床教学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4、溃疡性直肠炎患者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效果观察5、21世纪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的新观念6、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基本思路及方法思考7、恶性淋巴瘤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进展8、中西医结合临床内科学9、培养中西医结合临床硕士研究生的体会10、论中西医结合辨病与辨证治疗——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的思路与方法(1)11、38例肝硬化腹水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12、脑出血的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进展13、主题班会教育与新生班集体建设——以2009级中西医结合临床班为例14、论男科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方法15、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小儿呼吸道感染研究16、食管癌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治疗进展17、老年性压疮的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18、中西医结合临床面临理论危机19、病证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临床诊断的新模式20、双重性中风20例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分析。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疗法分析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疗法分析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疗法分析3龙江县第一人民医院摘要:自身免疫性脑炎(AE)是自身免疫调节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种非感染性神经系统疾患,多急性或亚急性起病。

AE常因损伤部位不同而临床表现多样,病灶以高级神经功能受损为主,临床常表现为近期记忆下降、认知功能障碍、癫痫发作等,易反复发作。

其病势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给患者带来了一定的身心痛苦。

AE具有高复发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相关研究表明,其发病率约为脑炎的10%~20%。

AE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国内外对AE病因病机的认识尚未明确,在诊治时难免存在着一些漏诊、误诊,使患者错过最佳治疗时间。

因此,深入探讨AE的中西医发病机制与治疗方法,以及二者之间的联系,以期为进一步预防及诊治AE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脑炎;中西医;发病机制引言自身免疫性脑炎(AE)泛指一类针对神经细胞内或神经细胞表面突触蛋白抗原成分的异常免疫反应所致的脑炎,多有肿瘤及感染等诱发因素,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发作的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近事记忆障碍,约占全部临床脑炎病例的10%~20%,常因早期症状不典型而容易被误诊及漏诊,若未能给予及时治疗干预,则可能产生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预后不佳。

基于此,本篇文章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中西医发病机制及疗法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1中、西医学病因病机的相关性西医学认为AE的病因病机与感染、肿瘤、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医学多考虑本病以脾肾亏虚为内在基础,易兼夹风、湿热、痰浊等病理因素,内外相引致脑髓失充,元神受损而发病。

感染为AE发病之常见诱发因素,临床表现以发热、腹泻、淋巴结肿大为主。

疾病早期,病势未进,邪中于表,多居卫分,病邪以风热为先导,正如《素问·风论篇》云:“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

”卫分受邪,营卫不和则发热,且风为阳邪,易袭阳位,热蕴成毒,伤于头面,可见淋巴结肿大。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初探

中西药联合应用的初探
反应 。
1 1 黄连解毒汤 、 .0 大柴 胡汤 等与抗 动脉粥 样硬 化、 降血脂
剂联用 , 可增强疗效 。 1 1 木 防己汤 、 .1 真武汤 、 越婢加术汤 、 分消汤等 与西药利尿 药联用 , 以增强利尿效果 。 可
11 枳实与庆大 霉素联 用 , 实能松 弛胆 管括 约肌 , .2 枳 有利 于庆大霉素进入胆道 , 增强抗感染作用。 11 小青龙汤 、 .3 柴朴汤 等与氨茶 碱 、 色甘 酸钠等联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提 可 高对支气管哮喘的疗效。 1 1 麦 门冬汤 、 阴降火汤 等对老 年 咳嗽的镇 咳作 用 , .4 滋 优 于磷酸可待因 , 经酌情选择联用 , 可提 高疗效 。
之于后 , 希望对 中西药合理联用有所裨益 。
1 协 同增 效
松 在体 内的代谢灭 活 , 使其在 血液 中浓度升 高 , 而使疗效 从
增 强。
11 丹参注射液加 强 的松 , 疗结节 性多动 脉炎 , .9 治 有协 同
作用。 12 炙甘草汤 、 味逍遥 散等 与 甲巯 咪唑联 用 , .0 加 可使 甲状
13 芍药甘草汤等与西药解痉药联用 , 提高疗效 。 . 可 14 补 中益气 汤、 . 葛根汤 等具有免疫 调节作用 的中药 与抗 担碱酶药联用 , 治肌无力疗效较好 。 1 5 木 防己汤 、 . 茯苓杏 仁甘 草汤、 四逆 汤等与强心药 地高辛 等联用 , 可以提高疗效 和改善 心功 能不全患者 的 自觉症状 。 1 6 苓桂术 甘汤 、 桂甘 枣汤等 与心得安类抗 心律 失常药 . 苓 联用 , 既可增强治疗作用 , 又能预 防发作性心动过速 。 17 钩藤散 、 .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与抗 高血压药 甲基多 巴、 巯 甲丙脯酸等联用 , 有利于改善对老年高血压症 的治疗作用 。 18 苓桂术 甘汤 、 . 真武汤 等与血 管收缩药 甲磺酸二 氢麦角 胺联用 , 可增强对体位性低血压症 的治疗作用 。 19 桂枝茯 苓丸 、 . 当归 四逆加吴茱 萸生姜 汤与血管 扩张药

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SOP初探

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SOP初探

康状况的人作出正确 的医疗保健决策 , 进而对每个 不同患者 的健康 问题提 出更 为完善合 理 的解决方 案 。这样 才 能体 现 中 医 的特 点 , 因时 、 因地 、 因人制
宜。
3 罗云波. 中医与循证 医学 . 论 深圳 中西 医结合杂志 ,0 6 20 ,
1 ( )4 6 2 :
6 徐厚谦 . 从循证 医学 观点思考 中医药的发展. 甘肃 中医学
院学 报 ,0 4 2 ( ) 4 20 ,l 1 :7
7 朱方 争. 临床 医学生 学习循证 医学的作用. 西医科大学 广
学 报 ,0 32 ( ) 6 _2 2 o ,0 1 :16
具有确实可靠 的临床疗效 。临床中医师在工作 中引
真正走 向世 界 的时候 ” 3。 J
参 考 文 献
1 S c e L, o e b r M , a e 1E ie c _ae a k n D R sn egW GryJA, ta. vd n e b sd
8 顾锡冬 , 张
9 戴
勤 . 谈 中 医循证 医学 . 浅 江苏 中医药 ,0 8 20 ,
产 生歧 义 。
说 、 、 一 致是 s P的具 体 体 现 , 有 实现 生 写 做 O 具
产管理规范化 、 生产流程条理化 、 标准化、 形象化、 简 单化等作用。 由于 S P是对每个作业 程序的控制 0 点操作的优化 , 这样都按其相关规定来做 , 就不会出
现大的失误。同时 , 了 s P 也保证 了该项工作的 有 O, 连续 性 和相关 知 识 的积 累 。 2 中西 医结 合检 体 诊 断 S P的概 念 O 中西医结合检体诊断 , 就是融望 闻切与视触叩 听于一体 的体 格检查 。所谓 中西 医结合检体诊断 s P 就是将中西医结合检体诊 断 的过程用标准操 O,

基于叙事医学、循证医学的中西医临床共同决策模式构建初探

基于叙事医学、循证医学的中西医临床共同决策模式构建初探

未来研究的方向和意义:
1、研究如何将叙事医学和循证医学更好地融入到中医临床实践中,以提高 诊疗方案的个体化和科学性;
2、研究如何构建更加完善的中西医临床共同决策模式,以提高医疗服务的 整体水平和质量;
3、研究如何将基于叙事医学和循证医学的中西医临床共同决策模式应用于 其他医疗领域,以推动医疗事业的全面发展。
2、充分融合了叙事医学和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提高了诊疗方案的个体 化和科学性;
3、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整体 水平和质量。
不足:
1、需要构建联合诊疗团队,对医生的专业能力和沟通能力要求较高;
2、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对诊疗方案进行个性化调整;
3、需要及时跟进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和实践经验,以保证诊疗方案的先进 性和有效性。
基于叙医学和循证医学的中西医临床共同决策模式构建应以下几个方面:
1、联合诊疗团队:构建由中医和西医专家组成的联合诊疗团队,以便在临 床实践中充分融合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为患者提供全面的诊疗服务。
2、综合评估:在诊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心理状况、社会功 能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便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为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提供依据。
3、中医康复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医康复方案根据患者的体质、年龄、性 别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饮食调理、运动康复、情志调护等方面。 这种全面、整体的康复理念同样符合叙事医学对于患者身心健康的高度。
在中医临床中,循证医学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医诊断:中医诊断过程中,需要收集患者的四诊信息,并根据其证型 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循证医学强调在诊断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史、体 格检查、实验室检查等各方面证据,以制定科学、合理的诊断结论。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指南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指南

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指南尊敬的读者:作为医疗领域的从业者,我们深知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

中西医结合综合了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在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为了帮助广大医务人员更好地了解和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我们特别推出了这本《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指南》。

本指南是一本资料类的文章,旨在为医务人员提供可供阅读后下载,进一步应用于实践的相关资料。

它涵盖了临床实用的各个方面,包括疾病诊断与治疗、中西医结合的原理与方法、常用中药与西药的应用指南等。

第一章:中西医结合的原理与方法本章介绍了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包括概念、历史演变、理论基础等内容。

通过阐述中西医结合的原理和方法,使医务人员了解如何借鉴两种医学体系的优势,形成独特的诊疗模式。

第二章:常见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本章重点介绍了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方法在各个常见疾病中的应用。

从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多个方面,结合案例分析和临床经验,详细说明了中西医结合在疾病诊断和治疗中的具体方法。

第三章:中西医结合常用药物指南本章主要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常用药物的应用指南。

详细介绍了不同中药和西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包括配伍禁忌、使用注意事项、剂量与给药方式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阐述药物使用的规范,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运用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方法。

第四章:中西医结合康复指南本章主要探讨了中西医结合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通过介绍康复理论、康复评估与计划等方面内容,帮助医务人员了解中西医结合在康复治疗中的重要性和方法。

同时,还针对不同康复需求,提供了一些常用的康复治疗方案。

第五章:中西医结合实践经验分享本章通过医务人员的实践分享,介绍了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和技巧。

涉及到诊断思路、治疗方案、患者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在实践中更加得心应手。

希望这本《中西医结合实用临床指南》对于广大医务人员能够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帮助作用。

请点击以下链接进行下载:[文件下载链接]我们将持续更新和完善这本指南,使其能够与时俱进、贴近实践。

《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研、医、教相结合的思路初探

《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研、医、教相结合的思路初探

教学 与科研 是现 代 院校 的基 本 职能 。教 学 是 主 体. 科研 则是学 科和 院校 发展 的动力 和保 证 , 者互 二
为支撑 , 相互 促 进 。通 过 科 研 可 以提 升教 学 内容 的
层次; 通过 教 学 又 可 以把 教 学 成 果 转 化 为教 学 内容 和培训对 象 的能 力 、 素质 。 1 1 以科 研 成果 来充 实 教 学 近 些 年 , 中 医诊 断 . 《 学》 中许 多 内容 在科研 中取 得 了长 足 的发展 , 中部 其 分 成果 已开 始逐 渐 被 临床 接 受 和 应 用 。 因此 , 教 在
定 的 了解 ; 如 在 讲 授 脏 腑 辨 证 时 , 生 普 遍 反 映 再 学
内容 繁 杂 、 调 、 记 , 时若 穿 插 一 些证 候 动 物 模 单 难 此
型的制作 进 行讲 解 , 达 到事 半 功 倍 的效 果 。二 是 可 有利 于培养 学生 的综合 素 质 。诊 断 学 中许 多 研究 成 果具 有多学 科融合 的特点 , 通过 这 些 知识 的介 绍 , 可 以开拓学生视 野 , 高 学 习兴趣 , 有 利于 通过 丰富 提 还

医 学本 身 便 带 有 很 强 的 实 践 性 , 《 医 诊 断 而 中
学》 作为 一 门从 中医 基 础 理论 与 中 医 临床 各 科 的桥
梁课 程 , 是 带 有 医 学 实践 的特 色 。传 统 上 在 这 门 更
课 的 教 学 过 程 中 , 管 也 会 安 排 少 量 的 临 床 观 摩 课 尽
式 的评 价手 段 和工 具 去衡 量 教 育 目标 , 可 以帮 助 这 学 生认识 自我 , 也有 助于教 师改进 教学 。
2 寓 医 于 教

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式初探

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式初探

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式初探一、引言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式是中医学的核心,通过辨证论治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对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式进行初探,探究其原理、应用和局限性。

二、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式的原理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式基于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

其核心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观念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器官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辨证思维方式强调了全身的整体性和相互联系,而不是把人体当做独立的部分来看待。

2.辨证论治中医辨证是通过病人的症状、体征和病史等信息,结合中医理论体系,对疾病进行辨别和诊断的过程。

辨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3.辨证的目的中医辨证的最终目的是确认疾病的病机和病理变化,为治疗提供依据。

辨证可以识别疾病的归属、病程和转归等,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策略。

三、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式的应用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式在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以下是其主要应用方面:1.疾病诊断通过辨证,中医可以根据病人的症状和体征,对疾病进行准确的辨别和诊断。

与西医的病理诊断相比,中医辨证更加注重个体化和病因的分析。

2.治疗方案制定辨证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中医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综合考虑病人的辨证结果,以及药物、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3.预防和保健辨证思维方式不仅适用于诊疗,还可以用于疾病的预防和保健。

通过辨识体质和辨识病机,中医可以提前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理方法,提高身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4.研究和创新辨证思维方式也为中医的研究和创新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通过辨证分析,可深入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和病理变化,为中医药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四、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中医临床辨证思维方式虽然在许多方面具有优势和应用价值,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需要我们认识和正视。

1.主观性和缺乏验证性辨证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中医医生个人经验和主观判断的影响,缺乏客观的验证性。

原发性失眠症的中西医临床特征初探的开题报告

原发性失眠症的中西医临床特征初探的开题报告

原发性失眠症的中西医临床特征初探的开题报告题目:原发性失眠症的中西医临床特征初探一、研究背景及意义失眠症是指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睡眠时间短、睡眠过程中易醒等睡眠障碍症状的综合表现。

据统计,全球约有30%的成年人存在睡眠问题,而失眠症的发生率在所有睡眠障碍中最高,达到10%~20%。

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中,中医更注重病因病机,以内因外治,具有疗效卓著的特点。

而对于失眠症这样的病症,中医中的“神无根,精神有极”,认为失眠症的本质为“神失根基”,即神魂不守,心神失常所导致的病症。

因此,中医治疗睡眠障碍症状时,常根据患者的体质、情绪、脏腑状况调整治疗方案。

而西医则更注重物质基础与生物学意义,通过药物、心理疗法等方式进行治疗。

因此,在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时,必须充分了解失眠症的中西医学特征,制定对症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研究将通过对失眠症的临床症状、中西医诊断标准、中西医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初步探讨原发性失眠症的中西医临床特征。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1. 文献综述:收集国内外有关失眠症的中西医学研究成果,分析其病因病机、临床症状、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方面。

2. 临床实践:选取一定数量的原发性失眠症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分析其临床疗效及原因。

三、预期结果通过本研究,预期达到如下目标:1. 系统地总结失眠症的中西医学研究成果,比较和分析其特点和不同之处。

2. 探讨中西医治疗失眠症的优缺点、适用症和禁忌症。

3. 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为失眠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参考。

四、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1. 研究样本有限,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2. 研究时间和经费有限,难以做到足够的深入研究。

3. 中西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不同,不同医学体系之间的研究存在难度。

五、参考文献1.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失眠症诊断标准及临床诊疗指南[J].中华精神科杂志, 2017, 50(6): 421-429.2. 何子叶,马祖都. 明清时期失眠症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 中医药学刊,2021,39(1):76-78.3. Buysse DJ. Chronic insomnia [J]. Am J Psychiatry, 2008, 165(6): 678-686.4. 初建业,夏林民,张林红等.饮食健康与高中生失眠症的相关性研究[J]. 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 36(5): 745-748.5. Arnedt JT, Conroy DA, Armitage R, et al. An open trial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 comorbid with HIV[J]. Behav Res Ther, 2015, 74: 35-4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 中医的辨证分型与西医的分期这两种分型进行了不少 的对 比研 究 ,发现其间有一定的关系。但 由于其着 眼点和依据不同 ,不可 能完全对应 ,所 以在 中西医结合 的临床研 究中,中医和 西医的分
型常只能相互补充 ,而不能彼此取代。
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不仅对中华 民族 3 】 的繁衍 昌盛做 出了杰出贡献 ,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 了积极 影 响。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 ,是 2 世纪医学 的发展方向,2 世 纪 l l 世界医学发展离不开 中医,中医结合治疗将会是未来医学发展 的
主流。 团
将西医的辨病与 中医辨证论治相结合 , 本身就体现 了同病异 治的原则。在这种结合过程 中,发现部分病例尽管疾病的诊断不
同 ,却有共 同的证候 ,可用相同的治法和方药进行治疗 ,这又体
参考文献
… 刘凤 斌 , 方积乾 . 王建 华 . 医药临床疗 效评价 的探讨 [ . 中 J 中药 新药 与临 ]
断创造、积累、丰富和发展起来 的一 门科学 ,在重大疫病防治方 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形成 了许多独特的理论和有效的方法 ,是
方案是否真正反映了辨证论治的规律。还有一点是辨证分型 中的
治疗问题 。辨证分型的 目的是为 了指导治疗 ,所以一般都是按证 型固定方药或主方。 这种作法并不违反辨证论治 的原则。 多年来 ,
现代科学 技术和手段 ,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长 。因此 , 将中医的辨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 ,是 中西医结合 临床研究的最
好 思路 。
医结合 治疗平均退热 时间为( 1 6.4±3 6 ) ,平均住 院天数为 . 4天 (9 0 1 .4± 87 )天 。到广东考察的世 界卫生组织专家称 :“ .6 是他
郝 国栋 刘瑞 娣
【 要】 摘 中 医从宏 观 、 整体 上 看待 疾 病 的发 生发 展 及 变化 规 律 , 以 辨证 为主 进 行施 治 ;而西 医从 微 观上 研 究疾 病 的发 生发 展 及变
化规 律 , 以细 胞 的水 平 找 病 因而 治 疗 。 中西 医 结 合 是 中西 医 两 种 医 学相 互 渗 透 、 取 长 补 短 的最 好 诊 疗 方 法 。 [ 键词 】 中医辨证 ;西 医诊 断 ;中西 医结合 关
用 ,但毕竟有其 片面性和盲 目性 。临床流行病学及循证 医学 等科 的整体功能,改善症状 ,副作用较少 。例如 :重症肌无力 ,西医 学方法学的形成和广泛运用 ,大大促进 了I 临床医学 的发展 ,提高
了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 的质量和水平 。
认为是神经肌 肉传递功能障碍 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中医认为是 脾 胃虚损所致 ,表面上看理论相差万里 ,但通过唾液淀粉酶活性 负荷试验和木糖吸收试验观察 ,中医与西医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原 理是一 致的。再如系统性红斑狼疮 以中西医相结合治疗效果 较单 用西药效果好 。中医在新病种的治疗 中也是 比较优越的 。如 2世 l 纪的温疫——非典型肺炎(AR ) 以中医温病学说 治之则活 , s s ,若 若滥用抗生素则危矣 ;据报道广州 “ 非典 ”病人死亡率最低。广
们了解 的最短退热时间和住 院天数的记录” 。加拿大 S ARS患者
1 辨证分型与诊断相结合 在西医诊断的前提下进行 中医辨证 论治 , 目前 中西医结合 是
临床诊疗经常采用的方法。通过这种方式观察的大量病例 ,确定 例数不是很多 ,但死 亡率最高 。所 以在新病种 中以中西医结合为 了许多种病 的中医治疗效果 。在总结辨证论治的规律时,必 然要 主 ,在新病种的治疗 中中医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亚健康状态人 归纳出各种病的常见证型 , 这样就发展成为西 医的诊断与中医的
[]高维滨 . 经病 中西 医治疗学 中 国中医药 出版社 ,9 1 4 1 O 2 神 18 1 :9-10
现了异病同治的原则 。中西医结合临床研 究既可以从某一种疾病 于若干种不同疾病的患者中共 同具有该证候者 ,应用相同的方法
进行治 出发 ,寻求有效的治疗方法 ,也可以有计划地 从某一证 出发 ,对 床 药理 .04 1( )2 0 30
当代医学
2 0 年 l 月第 l 卷第 2 期总第 14期 08 2 4 3 5
C n e o a y Me  ̄ n ,D c 0 8 Vo. 4 No 2 s e N .5 o tmp r r d ie e .2 0 , 1 1 . 3 Is o 1 4 u
中西 医结合 临床 诊 断思 路初探
辨证分型相结合 。一个病 的辨证分型方案应是该病辨证论治规律 的反映 ,对辨证分型的不 同看法,主要还 是在于辨证分型的具体
群按西 医看是 “ 无病可认” ,够不上任何疾病的诊断标准,但在
中医看来 ,却是 “ 有证可辨” ,也 “ 有药可治 。
我国在 医学领域里可 以有 自己的特 色。中医药学凝聚着 中华 民族的聪明智慧 ,是我国各族人 民在 长期与疾病作 斗争过程 中不
2 世纪是信息时代 ,是医学突飞猛进的时代 。长期以来 ,临 展 。在疾病治疗上 ,中医与西医是分不开的 ,有机相结合的。由 1 床研究主要停 留在临床观察和一般病例医学 报告上 ,师徒心传 口
授和个人经验的积累对临床医学的产生和发展虽发挥了积极 的作 于近年来抗生素 的滥用 ,病菌的抗药性产生 日渐 明显 ,有些疾病 西医将无药可治 ,非中医中药不可。中医采取辨论治 ,调整病人
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l2 “ 1 例 非典”患者统计发现以中西
中西医结合 可以使 中西医两种 医学取长补短 ,互相渗透 ,最 大程度提高治疗 效果 。辨证论治是 中医学 的特点 ,中医学是充满 唯物辩证法的医学 ,重视 人体 内在的抗病能力,强调具体情况具
体分析“。西 医以辨病为主 ,重视局部 的器质和功能变化 ,运用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