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培养体育兴趣角度谈小学运动技能的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培养体育兴趣角度谈小学运动技能的教学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健康的体育生活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伴随每个人度过其生命的全过程。
一个人终身健康得益于终身体育,虽然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学校体育界就对“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产生共识,但国民体质监测显示我国青少年体能连续多年整体下降。
相当一部分学生毕业离开了学校后,体育锻炼也就中断了。
这迫使人们反思我们的体育课程教学出现的问题:譬如存在大中小学教材重复,枯燥乏味;各学段目标不明确,缺乏方向;追求短期效益,缺乏终身观念等问题。
[1] 要改变这些现状并不容易,但如果我们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同时重视小学阶段的运动技能教学的基础作用,那么我们的体育教学应当有更好的效果。
一、正确认识培养体育兴趣对终身体育的意义
学校体育要为学生终身体育打下基础,而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必要前提。
在体育学习中,体育兴趣是学生力求积极认识和有限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影响体育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和持久性的主要心理动因。
[2] 2001年版《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培养和保持体育兴趣,指出“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证”。
培养体育兴趣的目标,在不同学龄段应该有不同的分解目标、任务。
围绕培养体育兴趣主要目标,还应有一系列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分功能和分目标。
体育兴趣对终身体育的意义是,学生将来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后,仍然凭借自己在学校形成的体育兴趣和体育习惯而能继续自我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改善自己的健康。
这里要特别强调“在学生走出学校进入社会时”,因此体育兴趣的培养应该是一种终极目标,应该分阶段、分目标来实现,而不能在每一阶段都把体育兴趣作为主目标。
小学和中学的体育目标是不同的,但都是为了实现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后拥有的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即小学的体育目标应该为中学的体育目标服务,中学的体育目标应该为大学的体育目标服务,经过层层递进,最终确立体育兴趣、体育习惯,使学生毕业进入社会时能够开始终身体育锻炼。
在培养体育兴趣过程中,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学,尤其要重视运动技能的学习,它将为中学阶段的体育学习和体育兴趣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小学阶段运动技能学习是中学阶段体育兴趣实现、发展的重要保证
学生时代是体育兴趣、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而体育兴趣和体育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对体育知识的掌握。
体育知识包括四种类型:知晓性知识、操作性知识、综合性知识、道德性知识。
在体育文化中,身体基本活动技术、运动项目技术方法、战术、安全保护的方法、锻炼身体的调控方法等都属于操作性知识。
[3] 为了培养体育兴趣,小学学校体育传授的知识主要应以操作性知识为主。
这是因为,首先,运动项目是体育文化的主体和高级形式,而运动项目则主要是由具有操作知识性质的运动技术和运动战术构成的。
其次,体育文化首先表现为身体活动文化,而身体活动则主要是依靠操作性知识来完成的。
再次,操作性知识是其他类型知识得以实现的基础。
如道德知识主要是学生在运用操作性知识实施体育行为的过程中实现的,知晓性知识则是建立在操作性知识所形成的运动体系的基础上的。
[3]
学校体育的最基本的特征为:它是一个体育教育过程,因而“增强体质”始终应该是学校体育中最本质的功能和最主要的目标。
技能的形成与提高,有赖于专门的学习和练习,更与学生体能的提高密不可分,而提高体能需要坚持不懈的锻炼才能获得。
技能的学习需要各种体能作为支撑,可以想象一个既跑不快,又没有下肢力量的中学生是不可能较好地掌握跳高、跳远等技能的。
同理,一个柔韧性较差、又没有速度、腿部又没有力量的中学生也是不可能较好地掌握跨栏技能的。
例如对济南大学学生的调查表明,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的原因,从主观方面看,一是自身素质差,技能差;二是怕苦怕累。
[4] 所以,要发展相关的技能只有通过不间断和科学的体能锻炼才能得以实现。
小学体育教学必须兼顾体能锻炼和技能学习,为中学阶段的体育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减少中学生学习体育技能的难度。
如果没有小学阶段坚持不懈的训练,到中学阶段,学生会因为体能、技能不足,而不能、不愿进行体育学习。
三、相较于中学阶段,小学阶段进行技术和体能教学有着明显的优势
1.小学阶段的体育课时量大
体育是以身体活动为本的教育活动,要达到运动技能学习和应用的目标,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运动技术的学习与强化。
因为动作是组成技能的一个个环节,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质量影响到运动技能的应用,这是由运动技术的特点、技能形成的本质、学生的心理决定的。
而运动心理学研究证明,各项体育活动都需要较高的自我控制能力、坚定的信心、勇敢果断和坚韧刚毅的意志等心理品质为基础。
要想使体育锻炼达到心理转化的目的,锻炼必须有一定的强度、质量和时间要求。
每次锻炼时间要在30分钟左右,运动量应从小到大、循序渐进,3个月为一个周期,进行两个周期以上才能有效。
[5] 可见运动技能的学习必须有训练时间上的保证,必须达到一定的练习次数和练习强度,否则就不利于运动技术的形成。
在中国的各科教学时数中,体育课的教学时数仅次于语文、数学和外语,是学科的第四位。
而且年级越低,课时量越大,具体参见表1。
所以,要利用小学阶段大量的体育课时,在体育教学中,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严格、系统地训练,积极和有目的地锻炼学生身体,教会学生锻炼身体的方法,教会学生自我保护安全和保健的本领。
重点解决学生身体的“软”“硬”“笨”“晕”等问题,为中学体育学习打下基础。
2.小学生的天性有利于进行技能训练
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都是通过直接参与各种活动来实现的,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
各年龄段的儿童、少年他们参与体育运动时的心理特点是不一样的。
虽然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的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天真好动、好胜心强、好模仿、逆反心理相对较轻,加上容易忘记痛苦的训练经历,喜爱各项体育活动,所以在小学生看来体育就是游戏,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体验运动快乐的过程。
即使是那些辛苦的体能训练内容,小学生也能从中发现快乐并很快忘记辛苦。
针对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小学阶段应该优先学习那些娱乐性不强、需要长期基本功训练、相对比较辛苦、枯燥的项目,如武术、田径、体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