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工厂化管理大全

合集下载

工厂化香菇种植方法

工厂化香菇种植方法

工厂化香菇种植方法香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其种植方式主要包括:straw bag法, 浆状物培养法和木屑培养法。

1. Straw bag法:(1) 原料准备: 首先需要准备好有机质基底,如稻草、秸秆等。

将这些材料进行加工,如切碎成适当的长度,然后用沸水进行消毒处理,以杀死潜在的病菌和杂草种子。

(2) 润湿基底: 将处理好的材料放在大容器中,然后倒入足够的水,直至其充分浸湿,但不要有水分滴下。

(3) 接种香菇菌种: 在润湿的基底中加入香菇菌种,均匀分布在整个基底上。

(4) 包装: 将接种好菌种的基底放在编织袋中,并用绳子扎紧袋口,以防止水分蒸发和病菌侵入。

(5) 培养: 在温度适宜的环境下,将包装好的袋子放在菌棚中,进行培养。

香菇菌丝会在一段时间内逐渐覆盖整个基底,形成菌包。

(6) 孵化: 菌包孵化期一般为10-15天,菌丝覆盖基底后,需要继续保持一定的湿度和适宜的温度,促进菌丝的生长。

(7) 出菇: 在菌包孵化期结束后,可以移至更适合培养的环境中,如菌棚,进行出菇。

为了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可以对菌包进行适时的喷水和通风等措施。

一般出菇期为7-10天,人工摘取成熟的香菇。

2. 浆状物培养法:(1) 培养液准备: 首先需要准备好培养香菇的浆状物培养液。

常用的浆状物包括玉米糖浆、米糊、豆粉等。

将这些材料加入适量的水中,搅拌均匀,使其形成浆状。

(2) 润湿培养物: 将培养液倒入培养容器中,使其充分润湿。

(3) 接种菌种:在润湿的培养液中加入香菇菌种,并充分混合。

(4) 培养: 将接种好菌种的培养液容器放在适宜的环境中,如温度在15-25摄氏度,湿度适宜等。

香菇菌丝会在一段时间内逐渐生长扩散。

(5) 孵化: 菌丝生长扩散后,需要继续保持适当的湿度和温度,促进菌丝的生长。

孵化期一般为10-15天。

(6) 出菇: 在孵化期结束后,移至更适合出菇的环境中,如菌棚。

保持适宜的湿度和温度,进行出菇。

出菇期一般为7-10天,需要及时采摘成熟的香菇。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

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食用菌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对食用菌产品的日益需求,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已经成为发展食用菌产业的重要方式之一。

本文将就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实施方案进行论述,内容包括选址、设施建设、领导人员培训、菌种选择、采收工艺以及销售渠道等方面。

首先,选址是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基础,众所周知,食用菌的生长需要特定的环境条件,例如温度、湿度和氧气含量等。

因此,在选址时应选择气候温湿度适宜以及土壤状况良好的地区,同时要考虑交通便利、电力供应等基础设施,以确保工厂正常运转。

其次,设施建设是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重要一环。

工厂的主要设施包括菌种生产车间、菌袋灭菌车间、菌袋接种车间、菌类生长车间等。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按照食用菌生长的特点,确保设施温湿度控制的精准,同时要选择高效节能的设备,以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领导人员的培训是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的关键,只有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的领导人员,才能有效地指导和管理生产。

因此,工厂管理层应安排培训课程,包括菌种选育、灭菌技术、接种技术、生长环境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以提高管理人员对食用菌工厂化栽培的理解和运作能力。

菌种选择是食用菌工厂化栽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根据市场需求和工厂生产能力,选择适合的菌种进行栽培。

常见的菌种有平菇、香菇、金针菇等,菌种的选择要考虑其品质、产量和市场销售情况等因素。

采收工艺是保证食用菌品质的关键步骤,采收时应注意控制采收时间和方式,避免对菌体造成损伤。

同时,需要建立严格的品质检测体系,确保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可以研发加工技术,将食用菌进行加工制品,增加产品的深加工率。

最后,销售渠道是食用菌工厂化栽培成功的关键一环。

可以与超市、酒店、餐厅等商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确保产品销售渠道的稳定性。

同时,也应积极开拓电商渠道,利用网络平台扩大产品的销售范围。

综上所述,食用菌工厂化栽培实施方案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选址、设施建设、领导人员培训、菌种选择、采收工艺以及销售渠道的合理规划和运作。

食用菌工厂化管理制度

食用菌工厂化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了规范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管理,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全面领导和协调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管理工作。

2. 设立生产部、技术部、质量部、销售部等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1)生产部:负责食用菌菌种培育、接种、培养、出菇、采收等生产环节的管理;(2)技术部:负责食用菌菌种选育、技术研究、技术培训等工作;(3)质量部:负责食用菌产品质量检测、认证、追溯等工作;(4)销售部:负责食用菌产品销售、市场开拓、客户服务等工作。

三、生产管理1. 生产计划:生产部根据市场需求和库存情况,制定年度、季度、月度生产计划,报领导小组审批后执行。

2. 菌种培育:技术部负责菌种选育、保藏、繁殖等工作,确保菌种质量。

3. 接种:生产部按照接种技术要求,对菌袋进行接种,确保接种成功率。

4. 培养:生产部负责菌袋培养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控制,确保菌丝生长良好。

5. 出菇:生产部根据菌袋生长情况,适时进行出菇管理,包括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

6. 采收:生产部根据菇体生长情况,适时进行采收,确保菇体品质。

7. 产品包装:销售部负责对采收后的食用菌进行分级、包装,确保产品符合质量要求。

8. 废弃物处理:生产部负责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分类处理,确保环境保护。

四、质量管理1. 质量标准: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企业内部标准,对食用菌产品进行质量检测。

2. 质量追溯:建立食用菌产品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产品可追溯。

3. 质量认证:积极争取国内外质量认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4. 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确保消费者合法权益。

五、销售管理1. 市场调研:销售部定期进行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竞争对手情况。

2. 产品定价:根据市场调研结果,制定合理的销售价格。

3. 销售渠道:建立多元化销售渠道,包括直销、代理、电商等。

4. 客户服务:提供优质的客户服务,提高客户满意度。

工厂化食用菌种植技术

工厂化食用菌种植技术

工厂化食用菌种植技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特点,也就是工厂化生产可以周年、规模化生产,产量高,质量好,效率高,而且不受自然条件的影响,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工厂化食用菌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工厂化食用菌种植技术一、温度:为了满足食用菌在反季节种植对温度的需求,常投入大量的电费开支对食用菌的生长环境进行降温,所以种植环境的保温情况直接影响电费的开支多少。

有的投资商处于对前期投入资金的考虑采用的保温层的厚度和密度都达不到保温的要求,对建厂前期来说节约了开支,但无休止的制冷费却消耗了大量的资金。

二、湿度:工厂化种植都是利用制冷机降温,在降温的过程中也除掉了空气中的水分,所以出菇车间的空气湿度要远低于蘑菇生长对空气湿度的要求,为了增湿只能多次大量上水使菇体的生长和质量都受到影响,本人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解决了空气湿度难以控制的弊端,能使出菇车间的空气湿度永远保持在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

三、通风:通风也是影响温度的一个主要环节,车间温度的高低很大的程度就是受通风的影响,所以处理好通风和温度的关系非常重要。

大家都知道在外间温度低时进行通风可以减少对车间温度的影响,这是一种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的弊端是通风的时间受限制,尤其到7、8月份早晚温度相差不大采用这种方法意义就不大了。

采用热交换式通风设施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使车间的温度无论在什么时候通风都能保持相对的稳定,从而可以减少通风带来的温度骤变对菇体的影响。

四、光照:根据种植品种的不同车间采用何种光照方式至关重要,对于光线要求不严的品种采用日光灯照射合理调节光源的位置和光的亮度就可以了。

但是对于光照强的品种必须采用多个光源,过多的光源给各种操作带来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不安全因素,所以对于光线要求较强的品种宜采用采光板进行采光,这样即解决了过多的灯给出菇车间的操作造成的不便也解决了灯光给出菇车间带来的热量问题,也很安全。

食用菌工厂化种植的优点食用菌栽培技术栽培原料主要为农业废弃物,产品收获后的培养基又可作为绿色有机肥还田,使农业废弃物实现循环利用,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杏鲍菇工厂化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要点

杏鲍菇工厂化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要点

杏鲍菇工厂化高效栽培关键技术要点杏鲍菇是一种常见的食用菌,其营养丰富,口感鲜美,备受消费者喜爱。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追求和食用菌市场的不断扩大,杏鲍菇的生产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提高杏鲍菇的产量和质量,工厂化高效栽培成为了当前的发展方向。

而实现杏鲍菇工厂化高效栽培的关键技术,成为了生产者们关注的焦点。

一、菌丝培养技术菌丝培养是杏鲍菇工厂化高效栽培的第一步,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首先要选择优质的菌种,保证其品种的纯度和活力。

然后要采用适当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促使菌丝快速生长、繁殖,形成足够的接种量。

在培养过程中,要严格控制培养环境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确保菌丝的正常生长,为后续的生产奠定基础。

二、菌包生产技术菌包是杏鲍菇工厂化高效栽培的核心,其质量和成本直接影响着整个生产的效益。

关键在于菌包的配方和生产工艺。

菌包的配方需要选择适当的原料,并进行科学的比例配比,以满足杏鲍菇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

生产工艺上,要做好原料的消毒处理,保证菌包的无菌状态,并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温湿度、通风等环境因素,确保菌包内菌丝的正常生长。

三、栽培环境控制技术杏鲍菇的生长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工厂化高效栽培过程中,栽培环境的控制至关重要。

首先是温度的控制,要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保持稳定的温度,促进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

其次是湿度的控制,要保持适当的湿度,避免菌丝和菌包的干燥,同时防止湿度过大导致霉菌和病虫害的滋生。

最后是通风系统的设计和运行,要确保空气流通,防止二氧化碳、酸气的积聚,保持空气清新,有利于杏鲍菇的生长和品质的提高。

四、轻质高效培质技术培质是杏鲍菇生长的关键环节,其质量和配方直接关系到菌体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轻质高效培质技术则是针对传统培质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改进和创新的技术。

首先是选择原料,要根据各种原料的特性,进行科学的配比,并采用轻质材料,减轻培质的重量,提高通气性和保水性。

其次是添加适当的添加剂,如有机肥料、矿物质等,以提高培质的营养含量和抗病能力。

海鲜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海鲜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海鲜菇工厂化栽培技术海鲜菇是一种富含营养且口感鲜美的食用菌,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现代化的工厂化栽培技术在海鲜菇的种植中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无菌培养、菌种育苗、菇体生长管理、采摘和贮存等方面介绍海鲜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首先,无菌培养是海鲜菇工厂化栽培的关键环节之一、无菌培养是指将菇种从野外环境中引入实验室,通过无菌条件下的培养,得到高质量的菌种。

无菌培养主要包括选种、分离、传代和保存等步骤。

在选种过程中,选择菌株色泽艳丽、菌丝生长繁殖快速、菌盖呈圆形等优秀的菌株。

分离过程中,将菌丝移到无菌培养基上进行培养,保证菌种的无菌状态。

传代过程中,选取菌丝生长良好的苗进行继续培养。

保存菌种时,可以采用冷冻保存或干燥保存等方法,以备后续的育苗使用。

其次,菌种育苗是海鲜菇工厂化栽培的第二步。

菌种育苗是指将无菌培养得到的菌种接种到合适的培养基上,培养出菇丝,为后续的菇体生长做准备。

菌种育苗需要注意选择适宜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常用的培养基有麦秸、玉米秸、豆秸等,培养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等。

在育苗过程中,要保持培养基适宜的湿度和适度的通气,促进菌丝的长势生长。

第三,菇体生长管理是海鲜菇工厂化栽培的核心环节。

菇体生长管理包括温度控制、湿度调节、通风换气、灌溉补充水分、肥料施用等。

菇体生长的适宜温度一般在20℃左右,在生长过程中要控制好温度的变化,避免过热或过冷。

湿度是菇体生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要保持适宜的湿度并定期喷水,以提供菇体生长所需的水分。

通风换气可以帮助排除室内积聚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保持空气的新鲜度。

灌溉补充水分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导致菇体的生长异常。

在菇体生长过程中还可以适量施用有机肥料或菇体特殊的生长调节剂,以促进菇体的生长和品质的提升。

最后,采摘和贮存是海鲜菇工厂化栽培的收获和质量保障。

采摘时要根据菇体的生长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和方式,避免过早或过晚采摘导致菇体品质下降。

采摘后把剩余的菇体及时清理出菌床,消毒后准备下一轮的栽培。

蘑菇工厂化管理大全

蘑菇工厂化管理大全

金针菇工厂标准化生产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轻松管理工厂2014-3-22前言金针菇营养丰富,质地脆嫩,可烹调、凉拌、煲汤,更是吃火锅不可缺的一道菜。

同时金针菇富含金针菇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以及赖氨酸、精氨酸和亮氨酸等儿童发育必需的氨工酸,能促进儿童生长及健康发育;而且金针菇具有抗癌的功效,因其含有搞肿瘤活性多糖;在日本长野县种植金针菇地区,连续栽培金针菇10年以上农户,癌症发病率是其它地区的1/6。

金针菇在广东、四川、重庆及其它地区,主要消费者是吃火锅客户,还有因为其为儿童增智菇,还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可挖。

所以其市场潜力巨大,加上生产成本较低,技术门坎不高,所以是投资的一个较理想的项目。

在广东地区目前工厂化生产厂家就有23家,其中以上海雪榕、广东菇木真、绿阳等有名的厂家,还有新兴的品质较优的:绿和;在广东地区的市场已经基本饱和,现状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在2013年1月寒冷的天气中,最好品质的绿和园山仔售价才达到:180元/件,所以说在广东市场中现在拼的是:品质、实力!谁能笑到最后,就要看其在经营上的策略及管理上的成本。

而在重庆/四川地区,目前白色金针菇只有上海雪榕(成都都江堰)一家有实力的工厂,其它的基本为小农户或小型工厂生产的黄色金针菇,售价及品质都不及白色金针菇的2/3;而上海雪榕采用的是主玉米芯生产,其单产高,但品质色泽并不佳;所以在重庆市场投放现在绿和公司的产品是极具竞争及发展力的。

而需要打入重庆市场的确需要较大的努力。

首先是:技术方面――在技术方面因绿和公司还不具备标准化生产体系,所有的管理只是完全依靠人员的经验,其产生的问题就是无可复制性(这是广东各农业生产企业普遍的问题,当扩大后会出现质量失控的情况);在投入重庆市场已经成为一个瓶颈,所以需要加大标准化管理进程;第二是:资金方面――投入重庆市场所需要的资金虽然并是巨大,但也是一种风险性投资,如果投资6吨产能的工厂,投资厂房及设备方面需要约450-600万元(含流动),而日产值约为6万元(30%利益约合),需要一年左右收回投资成本。

香菇种植工厂化

香菇种植工厂化

香菇种植工厂化
香菇种植的工厂化是指将香菇的种植过程进行工业化、规模化的生产。

传统上,香菇的种植多为家庭农户在小范围内进行,工艺和设备简单,产量有限。

而工厂化种植则采用现代化的设备和技术,通过大规模连续生产的方式,提高了种植效率和产量。

香菇工厂化种植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基地选址和建设:选择适合香菇种植的土地,搭建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可控的温室或大棚。

2. 培养种子和菌种:选取高质量的菌种和菌株,通过菌种培养和菌丝扩繁,制备大批菌种供后续使用。

3. 介质制备和菌种接种:准备好香菇生长的基质,如稻草、木屑等,对其进行处理和消毒,然后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到基质中。

4. 生长管理:对接种好的基质进行温度、湿度、通风等环境控制,以及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管理,促进菇丝生长和菇体形成。

5. 收割和包装:在菇体成熟后进行适时的收割,然后进行清洗、分级和包装等工序,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和保存期限。

通过工厂化种植,可以大幅提高香菇的产量和品质,并且生产过程更加标准化和可控,减少了劳动和资源的浪费,提高了种植效益。

此外,工厂化种植还能够应对气候变化和疫病防控等风险,提高了香菇的供应稳定性和市场竞争力。

茶树菇工厂化种植技术 工厂化蘑菇种植技术

茶树菇工厂化种植技术 工厂化蘑菇种植技术

茶树菇工厂化种植技术工厂化蘑菇种植技术工厂化蘑菇生产是供应相宜蘑菇生长环境、阶段处理来完成周年生产的过程, 集智能化、自动化、机械化、规模化于一体的栽培方式。

下面是我细心为你整理的工厂化蘑菇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工厂化蘑菇种植技术1.拌料装料将猪厩肥与含草量很高的马厩粪以2:1的比例混合,然后按每吨料加50千克石膏混合,含水量应保持在78~80%。

用装料机把料装进一个木框里,木框搁于托板上,托板将来就是槽底。

每个槽装入大约11吨培育料(392㎏/㎡),料厚度0.8米。

在装料期间,把传感电极安放到培育料中,并把它联接到菇房后部机房内的遥控记录仪上。

拌料装槽需要4~5天。

2.前、后发酵这个阶段需10~12天。

装槽结束后,在槽的框架上盖一泡沫聚乙烯塑料盖。

然后用鼓风机鼓风,促使培育料内的空气循环流淌,料温匀称上升。

在此期间主要是进行空气循环而很少输入新奇空气,料温达到70~80℃关掉鼓风机,24~36小时之后料温开头下降。

然后,使温度维持在45~49℃约8小时,必要时可输入新奇空气,决不能让培育料恢复高温。

待培育料冷却到25℃时即可播种,此时掀去泡沫塑料盖。

在前发酵和后发酵期间,始终保持空气自下向上穿过培育料。

3.播种发菌该过程需要12~14天。

播种是把菌种埋入30厘米深的培育料内,而更多的菌种是混入培育料表层。

播种量大约为料重的0.3%。

从这时期起直到出料,始终要借助鼓风机使空气自上向下穿过培育料。

播种后料温掌握在20~26℃。

4.覆土催菇此过程为19~21天。

由于深槽栽培法的出菇期比常规栽培法长,覆土厚5厘米。

菇房初期的气温维持在20~22℃,菌丝上土后通风降温,气温在16~18℃。

菇房内空气的CO2含量不能超过0.06%。

5.出菇管利出菇期为8~9个星期。

管理上的目的是限制每一潮菇每星期的出菇量不超过10㎏/㎡,以保持出菇五个星期之后仍有明显的菇潮。

工厂化蘑菇种植特点和进展趋势①生产特地化。

如菌种生产、堆肥生产、栽培生产分别由专业公司和菇场完成,菇场只是购进二次发酵成熟的堆肥甚至发好菌的堆肥直接上架栽培,产出的鲜菇销售给蘑菇配送中心。

工厂化食用菌菌渣栽培草菇关键技术

工厂化食用菌菌渣栽培草菇关键技术

工厂化食用菌菌渣栽培草菇关键技术一、培养料配方配方1:工厂化杏鲍菇菌渣92%,干牛粪5%,石灰2%,轻质碳酸钙1%。

配方2:工厂化金针菇菌渣76%,棉籽壳17%,干牛粪5%,石灰2%。

配方3:工厂化杏鲍菇菌渣57%,工厂化金针菇菌渣35%,干牛粪5%,石灰2%,轻质碳酸钙1%。

二、栽培基质制备技术菌渣预处理:选择新鲜、无污染和霉变的菌渣,粉碎过筛除杂。

原料预湿:将食用菌菌渣等原料,按配方在拌料场进行搅拌、混匀、建堆,在料堆上面微喷48h,将培养料完全均匀浸湿,含水量70%~73%,pH8~pH9。

铺料:将预湿好的培养料运送至菇房栽培层架上,进行铺料。

铺料厚度夏季18~20cm,春秋季20~22cm,冬季22~25cm。

发酵:上料后菇房密封24h,料温自然升至45~50℃;通过外源蒸汽加温,将菇房温度升至65~66℃时停止加热,维持72h;然后通入新风,让室温逐渐降低到48~52℃,料温降至50~55℃,在此温度下保持48h。

整个发酵周期约7~8d。

三、播种和发菌管理技术发酵完成后进行通风喷淋降温,用微喷设备对料面进行均匀喷雾,将培养料含水量调到72%~75%,料温降至35~40℃,室温维持32~35℃,开始播种。

应选择菌龄适宜菌种,一般以刚出现原垣孢子为宜。

播种前将菌种掰碎至直径1cm以下,均匀撒播在培养料表面,每平方米播种量以400~500g为宜。

播种后深10cm处料温保持在35~37℃之间,超过40℃需通风降温。

将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90%。

发菌期间不需要光线,在黑暗条件下培养。

四、出菇管理技术料床长满菌丝后喷水,喷水量为1kg/㎡左右,同时加强通风换气,调节菇房内空气相对湿度90%~95%,CO2浓度小于1500ppm,给予500Lx左右的散射光;室温保持在28~30℃,料温维持在32~34℃。

现蕾后不可喷水,通风量根据床面菇体量决定,注意通风时避免空气对流和直吹。

当菇蕾长至花生米粒大小后再喷雾化水,喷水量不超过0.2kg/㎡。

蘑菇的工厂化栽培

蘑菇的工厂化栽培

蘑菇的工厂化栽培在欧美各国,蘑菇栽培已经实现工厂化生产。

其特点和发展趋势为:①生产专门化。

如菌种生产、堆肥生产、栽培生产分别由专业公司和菇场完成,菇场只是购进二次发酵成熟的堆肥甚至发好菌的堆肥直接上架栽培,产出的鲜菇销售给蘑菇配送中心。

②科学研究紧密结合生产。

蘑菇研究项目一般由公司或菇场资助,主要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

例如要求蘑菇品种高产、优质、耐贮藏、菇潮明显而利于机割等。

③防治病虫害以蒸汽消毒、黑光灯诱杀等物理方法为主,很少或不用化学农药。

④蘑菇产品以超市鲜销为主,这是近年乃至今后的消费趋势。

此外,欧美人单纯食用蘑菇的习惯逐渐改变,对平菇、香菇、滑菇等色泽各异的不同品种也喜欢起来,2003年德国超市的鲜货价格(欧元/㎏)为:蘑菇2.4;平菇2.7;香菇5.2。

⑤家庭花园种菇。

这如同养花种草,已逐渐成为市民的一种休闲时尚或文化。

德国GAMU研究所为适应这种社会需求,出售多种色泽及品种的平菇、香菇菌棒或段木,爱好者埋种于自家花园,可长时间观赏并采食。

欧美国家高度专业化的蘑菇生产方式,尽管不全部适合于我国国情,但借鉴吸收发达国家数百年来发展成功的蘑菇工业化生产技术,是提高我国蘑菇生产水平的捷径。

为此,本章重点介绍国外的蘑菇生产方式和技术,其中许多图表数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一节蘑菇工厂与分区生产蘑菇的工厂化生产需要较大的投资,例如建设一座日产1吨鲜菇的空调化菇场至少需要投入五十万美元,场地约需要6500平方米,其基本设施如图7-1。

图7-1 蘑菇工厂的基本设施平面图(1)覆土消毒室;(2)发菌隧道;(3)空调控制室;(4)发酵隧道;(5)走廊;(6)出菇箱;(7)燃油锅炉;(8)接种、覆土作业线;(9)翻堆机;(10)堆肥;(11)预湿场;(12)1~16,出菇室在工厂化的蘑菇栽培中,堆肥的二次发酵、发菌、出菇三个阶段在同一室中完成为单区制,一个栽培周期84天,每年栽培4.3次;二次发酵与覆土之前的发菌在隧道内进行,覆土后催菇及出菇在出菇室中进行的为双区制,一个栽培周期63天,每年栽培5.7次;而三区制又单设了覆土之后的发菌催菇室,出菇室仅供出菇之用,一个栽培周期42天,每年栽培8.6次。

工厂化鹿茸菇出菇管理要点

工厂化鹿茸菇出菇管理要点

工厂化鹿茸菇出菇管理要点
1、菌丝恢复、现蕾、出芽阶段
(1)温度:1-4天设置温度为16-18℃(房内不超过18℃)。

5-12天温度降0.5-1℃。

(2)湿度:1-4天房内湿度要达到饱和。

5-12天湿度95-100%。

(3)通风:1-6天二氧化碳2000ppm以下。

7-12天1000ppm左右。

(4)光照:3-4天每天光照6小时左右,光照强度500-800lux。

5-8天强光10000lux。

9-12天每天每隔2小时用光2小时,光照强度300-500lux。

2、控制阶段
(1)温度:13-14天房内温度最好小于17℃。

15天房内温度控制在17-18℃。

(2)湿度:13-14天湿度为98%左右。

15天湿度达到饱和。

(3)通风:此阶段二氧化碳控制在2000ppm以下。

(4)光照:13-14天每隔2小时照光5分钟。

光照强度30-150lux。

15天不用光。

3、出菇阶段
(1)温度:16-21天房内温度17℃。

(2)湿度:16-21天湿度为95-98%。

(3)通风:16-21天二氧化碳控制在2500左右。

(4)光照:16-21天每隔2小时用光5-10分钟。

光照
强度200lux左右。

4、采收阶段
此阶段根据实际出菇的情况来调节光、温、水、气。

但是在采收前2天左右停湿,防止出现水菇。

四大举措杜绝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病虫害来源

四大举措杜绝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病虫害来源

四大举措杜绝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病虫害来源一、培养料灭菌彻底食用菌病虫害预防要从培养料开始着手,木腐菌类病虫害的预防应建立在灭菌彻底的基础之上,草腐菌类病虫害的预防应建立在后发酵成熟技术的基础之上。

培养料中有大量病原菌,高压灭菌时需注意充分排走冷空气。

灭菌要以培养料温度达到121℃为基准,至少保持60min。

瓶栽要避免盖子松动或透气膜过于透气;袋栽则应避免使用劣质塑料袋,以防出现砂眼、细裂纹,否则培养料冷却时易吸入杂菌弛子。

二、菌种无污染菌种是食用菌生产的关健因素,引进菌种或自繁菌种都需要检测确认其未受到杂菌和病毒污染。

霉菌和细菌污染可通过感官观察菌种外观和显微观察菌丝体,其中细菌污染可以通过液体培养进行检测(观察培养基是否出现混浊),病毒可通过菌丝培养、子实体生长等过程进行确认。

菌种生产要在超净工作台或层流罩中进行无菌接种操作。

充分检査各级菌种生长过程,二级种(原种)和三级种(栽培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检査2次以上。

菌种瓶使用前必须要开盖检査确认无杂菌污染,而且瓶口附近的菌种块要挖走弃用(可能潜伏有杂菌抱子)。

三、空气过滤和流通室外空气中散布着大量的病原微生物,通过物理过滤能够防止微生物进入菇场的敏感区域。

在菇房进气口安装空气过滤装置,可减少通风换气时杂菌砲子或害虫的侵入。

在空气过滤器两侧可安装压力感应器,并监控前后压力差异以确认过滤器是否被脏物堵塞(压力差过大)。

定期清洗替换初效、中效过滤器,更换高效过滤器的滤芯。

菇房中保持正压有利于防止杂菌泡子侵入,虽然会引起室内杂菌砲子从压力区扩散到菇房内其他地方,但可以通过维持不同区域的空气压力梯度以控制空气流向叫如接种室保持正压,接种时室内空气可流向室外。

菇蝇会被食用菌菌丝和子实体的香味吸引而侵入菇房,并产卵繁殖。

因此需要在培养室和出菇房的门窗和换气窗口处安装过滤器或细眼纱窗(网眼直径小于0.3mm),防止菇蝇、菇蚊等害虫侵入。

平时菇房的门必须保持关闭,人员出入后要立即关门。

工厂化杏鲍菇栽培技术

工厂化杏鲍菇栽培技术

四、栽培袋的制备
无论生产规模大小, 搅拌一结束马上就要 装袋。在干燥状态下, 附着在原料颗粒表面的 微生物呈休眠状态, 一旦吸水, 细菌马上大幅度 呈几何级数增值;代谢过程不断释放出能量, 又促使料温升高, 导致细菌更大量增值, 造成培 养料的酸败。所以搅拌后装袋尽可能在2小时 之内全部结束, 进锅灭菌。
。催蕾室设定12~15℃,白天灯照9小时,光强在 100~200lx。调节室内空间湿度85%左右,CO2 浓度1000mg/kg以内。催蕾时每天掀开地膜2 次,每次15分钟。催蕾7天后原基开始形成,每 天应检查菌袋原基发生情况,10天左右菇蕾形 成后进入出菇管理阶段。
育菇现蕾后将菌袋移人育菇室培育,离料 面3cm高以上塑料袋剪去。育菇室内设定温度 15~18℃,每天灯照9小时,光强200~500k。空 气湿度85%~90%,提高湿度应在缓冲室调节或
养菌室和出菇房要一比一配套, 即一间出 菇房就要配套一间养菌室, 养菌架采用双面网 格, 栽培包直接插入网格中, 每行二排, 架高度 280cm, 可摆放20袋高, 第一层离地20cm, 行 距1米。每间养菌室可摆放培养10000袋~ 14000袋, 是出菇房的一倍。
4.通气设施配置
每间温控菇房正面安装进气风扇4台, 菇房 背面安装排气风扇4台。风扇规格 250mm×250mm。
七、采收
杏鲍菇从接种到菌包生理成熟约35~40天, 出菇到采收结束一般20天左右, 整个栽培周期 55~60天, 每一栽培包可收250~350g。 采收后及时对出菇房进行彻底清扫、消毒, 通 风1~2天后再使用。
一般一级种常使用PDA培养基, 按常规进
行生产。二级种、三级栽培种制作选择木屑、
棉子壳、麸皮、轻质碳酸钙等做培养基。按常 规配制, 可用15cm×30cm×0.005cm折角聚 丙烯袋或标准菌种瓶分装, 塞棉塞。含水量 55%~58%, 自然pH, 常规高压灭菌。在24℃适 温条件下, 一般一级种培养基需10~12天, 二、 三级种25~35天。工厂化生产是连续性生产过 程, 菌种也需按生产计划提前准备。

大型蘑菇种植场的管理技巧提高效益的秘密武器

大型蘑菇种植场的管理技巧提高效益的秘密武器

大型蘑菇种植场的管理技巧提高效益的秘密武器蘑菇作为一种食用菌,除了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外,其种植也成为了重要的农业产业。

为了提高大型蘑菇种植场的效益,必须采取一些管理技巧。

本文将为您揭示大型蘑菇种植场管理的秘密武器。

1. 施行科学的土壤管理土壤是种植蘑菇的基础,因此,合理的土壤管理是提高效益的关键。

第一步是进行土壤分析,了解土壤的养分含量、酸碱度和质地等。

根据土壤分析报告,制定相应的施肥方案。

此外,大型蘑菇种植场还应注意定期进行土壤消毒,防止土壤疾病的传播。

2. 优化菌种选择选择适合大型种植场的蘑菇菌种是提高效益的重要环节。

不同种类的蘑菇有着不同的生长特点和适应环境,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菌种。

同时,定期更换新的菌种,避免长时间使用同一种菌株导致产量下降。

定期维护菌种库存,确保其健康和活力。

3. 控制温湿度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蘑菇生长的关键因素。

蘑菇喜欢温暖、湿润的环境,因此,大型蘑菇种植场应保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温度一般控制在20-25摄氏度,湿度保持在80-90%左右。

定期测量和调整温湿度,确保蘑菇处于最佳生长状态。

4. 注重通风良好的通风对于蘑菇生长至关重要。

通风可以有效控制温度和湿度,防止病虫害的发生。

大型蘑菇种植场应建立合理的通风系统,保持空气流通畅通。

同时,要注意通风的时机和幅度,避免造成过大的温湿度变化。

5. 精细化管理大型蘑菇种植场的管理需要精细化操作。

首先,建立完善的记录系统,准确记录每一批次的种植情况,及时反馈和分析数据。

其次,根据记录的数据进行调整和改进,不断优化种植工艺和管理措施。

另外,加强员工培训和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6. 预防病虫害病虫害是影响蘑菇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因素。

大型蘑菇种植场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加强病虫害监测和防治。

定期进行病虫害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同时,定期清理种植场周边的杂草和有害生物,减少病虫害传播的机会。

7. 合理利用资源大型蘑菇种植场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食用菌工厂化菇房管理

食用菌工厂化菇房管理

食用菌工厂化菇房管理一、发菌管理1.控温发菌:库顶最高处温度低于22℃,让菌丝在适温环境下生长。

2.定时通风: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30分钟。

3.及时消杀:要定期检查,及时处理污染和被害菌袋。

库内每周用敌敌畏、多菌灵喷雾消毒杀虫1次。

4.控湿避光:湿度控制在60%~65%,非操作管理时关闭光源。

二、出菇管理。

1.降温:将库内温度由菌丝生长期的20℃~22℃降到13℃~16℃,2~3天后菌袋冷透后转入下步管理。

2.杀虫:用80%敌敌畏乳油500~1000倍液自上而下空间喷雾,药量2~4毫升/立方米,再用浸透药液的布条悬挂在通风口、门口处,借以杀灭库内菇蝇、菇蚊、跳虫和螨类。

闷10小时后转入下步管理。

3.杀菌加湿:用克霉灵2000倍液自上而下喷雾,药量1次3~5小袋/100立方米,药液要打湿菌袋、架板,如发菌期间杂菌较多,初始的2~3天内,均用2000倍液克霉灵进行加湿,若湿度还不够,再用井水补喷,2~3天内使库内湿度稳定在85%即可开袋。

此阶段1天通风3~4次,使空气新鲜。

4.解绳撑袋:如库内湿度不够或近风口的地方,袋口可撑起一半,待湿度稳定后再全撑开。

解口后,若端面为绿霉污染须再绑住,让未污染的端面出菇。

若端面为粉红色面包霉污染,须扎紧两端袋口远弃,用克霉灵500倍液自上而下喷淋周围菌袋。

库温随即降至12℃~15℃,进入催蕾期。

5.催蕾期:恒湿(85%)和空气清新是诱导菇蕾形成的环境条件。

由于库结构和通风能力不同,短的1次通15分钟,长的须通30分钟,长时间的通风对湿度影响很大,在进风管道加雾化效果很好的水嘴,微电机带动与通风或制冷同步运行。

加湿降到地面的水当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碳,最好能导出库。

此阶段湿度恒定就会更易形成菇蕾,过高的湿度会使端面菌丝旺长,过低的湿度会使端面板结菌丝结皮不出菇。

10~12天,培养料表面就会出现琥珀色的水珠,这是菇蕾出现的前兆,不久,米白色的原基就会整齐地出现在培养料表面。

金针菇与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金针菇与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

金针菇与杏鲍菇工厂化栽培技术1、金针工厂化生产技术路线金针菇工厂化栽培主要是反季节栽培,其实际意义就提高栽培者的经济效益。

⑴栽培设施:金针菇栽培要建立好接种室、培养室、催蕾室、抑制室、出菇室,并安装相匹配的空调温控设备。

温室上下四周都需要安装7-10cm泡沫彩钢板保温和便于消毒清洗,培养室、催蕾室、抑制室用木材或不锈钢制成5-7层培养架:宽0.8m,长视温室而定,层距0.4m,架距0.5m;出菇室制成4层培养架,宽0.8m,层距0.5-0.6m,架距0.5m,这样能充分利用制冷设备,温室上方中间各安一台轴流式风机,内连接分风桶,下方平地面前后或左右每隔一米开一个直经0.2米的孔。

⑵培养料配方:木屑40%、芦苇未30%、米糠或麦皮27%、蔗糖1%、石膏粉15%、碳酸钙0.5%、含水量65%。

⑶拌料装袋:将原料搅拌均匀后及时装袋,套上大颈圈中间打孔插入直经2cmPVC管双层报纸橡筋封口,灭菌温度达100℃保持12小时,闷锅6-8小时及时搬入接种室冷却。

⑷接种:料温降至30℃内,先将接种室连同菌袋喷洒克霉灵消毒,30分钟后接种,去掉封口报纸,拔出PVC管,将菌种拔入孔中并盖满料面,再双层报纸橡筋封口,接种完成后及时搬入培养室。

⑸菌丝培养:培养室温度16-18℃,每天换气2次,每次30-60分钟,此期间尽量不翻动菌袋,但应尽早选出病虫袋,定期向菌袋表面空间地面喷洒克霉灵消毒,15-20天可长满菌袋。

90%左右满袋即可进行催蕾。

⑹搔菌催蕾:将已长满菌丝的袋子去掉封口纸手动或电动搔去颈圈中2-4cm老菌皮,搬入催蕾室,表面喷洒克霉灵消毒,控制温度10-12℃,湿度90%,光照200LX8小时,每天换气2次,每次30-60分钟,7-10天现蕾,菌柄1-2cm时转入抑制室管理。

⑺抑制:抑制室温度3-5℃,湿度80%,每天换气4次,每次30-40分钟,经7-10天抑制,菌柄长至3-5cm长时转入出菇室管理。

⑻出菇室管理:出菇室温度5-7℃,湿度85%,光照300LX8小时,每天换气2次,每次60分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针菇工厂标准化生产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轻松管理工厂2014-3-22前言金针菇营养丰富,质地脆嫩,可烹调、凉拌、煲汤,更是吃火锅不可缺的一道菜。

同时金针菇富含金针菇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以及赖氨酸、精氨酸和亮氨酸等儿童发育必需的氨工酸,能促进儿童生长及健康发育;而且金针菇具有抗癌的功效,因其含有搞肿瘤活性多糖;在日本长野县种植金针菇地区,连续栽培金针菇10年以上农户,癌症发病率是其它地区的1/6。

金针菇在广东、四川、重庆及其它地区,主要消费者是吃火锅客户,还有因为其为儿童增智菇,还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可挖。

所以其市场潜力巨大,加上生产成本较低,技术门坎不高,所以是投资的一个较理想的项目。

在广东地区目前工厂化生产厂家就有23家,其中以上海雪榕、广东菇木真、绿阳等有名的厂家,还有新兴的品质较优的:绿和;在广东地区的市场已经基本饱和,现状的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在2013年1月寒冷的天气中,最好品质的绿和园山仔售价才达到:180元/件,所以说在广东市场中现在拼的是:品质、实力!谁能笑到最后,就要看其在经营上的策略及管理上的成本。

而在重庆/四川地区,目前白色金针菇只有上海雪榕(成都都江堰)一家有实力的工厂,其它的基本为小农户或小型工厂生产的黄色金针菇,售价及品质都不及白色金针菇的2/3;而上海雪榕采用的是主玉米芯生产,其单产高,但品质色泽并不佳;所以在重庆市场投放现在绿和公司的产品是极具竞争及发展力的。

而需要打入重庆市场的确需要较大的努力。

首先是:技术方面――在技术方面因绿和公司还不具备标准化生产体系,所有的管理只是完全依靠人员的经验,其产生的问题就是无可复制性(这是广东各农业生产企业普遍的问题,当扩大后会出现质量失控的情况);在投入重庆市场已经成为一个瓶颈,所以需要加大标准化管理进程;第二是:资金方面――投入重庆市场所需要的资金虽然并是巨大,但也是一种风险性投资,如果投资6吨产能的工厂,投资厂房及设备方面需要约450-600万元(含流动),而日产值约为6万元(30%利益约合),需要一年左右收回投资成本。

但资金投资从何而来?第三:市场方面――目前重庆市场在冬季为农户生产投入时期,市场容量大部分被农户及小工厂化的黄色金针菇为主导,但白色金针菇还是有市场,且不饱和,所以投入是有市场的,只是品质需要较高。

第四:厂房方面――重庆没有定制厂房,需要自己建设,有利也有弊;有利的一方面可以按照最优化的方式建设,且租金方面会有优势,有弊的方面是资金投入加大。

第五:政府方面――在投入前后,与当地政府方面的关系成为一个阻碍发展的重要因素,处理得好可以顺风顺水,并得到部分资金扶持;处理不好会有重重阻碍,产生发展的一重大阻碍。

所以利用好政府政策是一个关键的节点。

综上所述:现状最大问题是:标准化生产技术、政府关系节点。

但从市场所得到信息及加强技术标准化管理是可以有信心投入到重庆市场的,其它方面虽然有风险,但可以想方法避免的。

标准化生产体系金针菇标准化生产需要从:人、机、料、法、环、测六个方面进行管理,在金针菇生产方面首先需要确定的是:法及环,而其它方面都是围绕而展开的标准化管理,所以先从环境开始进行阐述。

第一章:环境工厂化生产金针菇是全天候不间断进行,对外界的环境变化都有相应的控制管理方法,但有两个重点是需要事先进行设计的:1、工厂位置;2、用水情况;一、工厂位置在工厂化生产金针菇需要处于污染少的地区,并最好是在山林的东北面/西北面,可利用较好的通风条件的地方,或者在山脚与河流交界处,这样可以有两大好处:1、相对湿度较低,空气中含菌机率较少;2、相对氧气含量较高,有利于金针菇的健康生长;3、污染相对较少,有利于环境的控制;二、厂房设计说明:总体需求面积为:16000㎡/12T (20亩-30亩);根据最低运转成本要求,对于厂房之间需要紧密配合,但又需要相互独立,防止干扰及病害传播;1、 工厂占地约:130M*120M ,共计15600平方米(约25亩),基本流程包含在内,并考虑了区分洁净区与普通区管理。

2、 所有厂房为保温车间,分三大车间,装瓶接种车间,出菇管理车间,包装车间,每个车间地下需要用保温泡沫后再覆盖水泥,及墙面,天顶需要保温泡沫,防止温度变化、冷气流失;3、 整体设计以生产流水为主,尽可能地低减对流动时导致的生产成本损失,较少的叉车及其它运输工具,减少对人员需要。

4、 厂房以钢架结构及铁皮顶为主,后外墙用单砖砌墙,出菇房及接种室、菌种培养房内部采用彩塑钢板做成小间隔,加以保温喷泡沫;培养室、装瓶车间、搔菌车间及包装车间以5米处彩塑钢板吊顶,并加以保温喷泡沫。

厂高度为6米,而吊顶都为5米。

5、 其它车间如:资材管理、清瓶车间及锅炉车间等为无空调车间,无需过多装饰,钢架加单墙即可。

6、 清瓶车间需高温水池,可利用灭菌后的高温蒸汽对污染瓶进行消毒及清洗,另对胶片进行石灰水清洁作业;所以需要在清瓶车间处建立专门的消毒室,对以下几种情况进行管理:a)污染瓶:高温及极少量石灰水消毒,并加以消毒液,清洗后反置晒干/晾干后使用;(水不可回收)b)胶片:对使用后的胶片以10%的石灰水进行浸泡及清洁,并加以新洁尔灭1%浓度;(水不可回收,但可使多次使用)c)培养房卡板:采用塑卡板,但必须使用后进行清洁,5%石灰水冲洗;(冲刷后水可用于地面清洁)d)瓶盖清洁:使用过的瓶盖需要进行蒸汽消毒:有污染病菌的瓶盖及表面有污染必须高温清洁后,晒干使用(方法与污染瓶同);7、水的设置:因用水量较大,而生产用需要洁净水(未污染的水源),所以厂房内需要打水井,需要丰富的地下水;6吨量需要大约1口水井(水量需要再检讨);另因担心停水,所以需要进行水池及高位水池建设,如下:a)水井:用于装瓶、接种、搔菌、出菇房用水(可用水库水或未污染河水);b)河水:用于木屑发酵用途(可用自来水)c)高位水池:用于洁净水贮存,保证水压及生产用水(可用水塔);d)低位水池:用于废水的收集及处理(底砂);e)同位水池:消毒用水池(清瓶车间);高温水台(瓶/盖/胶片);8、电的设置:需要一个50KV变电房,电源设置:380V及220V为主;9、压缩空气:一台空气压缩机对应,主要用于设备、出菇房喷水、及清洁用;10、厂房内一定需要水沟导水,并加以沟盖;定期需要进行清洁,保证车间干净。

三、用水情况因生产需要大量的洁净水,最好是地下水为主,也可以是无污染的河水,这样在木屑发酵、装瓶拌料、搔菌、出菇管理中才能使产品品质有保障。

采用自来水的话会出现1、水费成本高;2、因自来水含漂白粉及氯,对产品品质会有损害。

3、停水会带来生产损伤。

所以自来水只能做为紧急对应及普通生产/生活用水,不可做为生产主导用水。

四、厂房周围厂房选择不可在有空气污染地进行建设,有地下水污染的地域更不适宜进行建厂,尤其是垃圾场、养殖场、化工厂、石灰厂等等有空气污染的工厂边,不可设厂。

厂房周围也不可以是高楼地区,也不可以在小盆地中央;需要通风透气,对流较好的地域,山与河之间是最佳的选择。

第二章菌种的工艺方法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最重要是技术加科学的管理方法,并应用标准化管理,才能生产出健康、品质优良的产品。

从菌种的优选到菌种的培养、使用;从材料的测试到装瓶的控制,从接种的管理到培养的检查(因菌种是生产源头,所以菌种的检查必须非常严格,必须是有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及检查,菌种的生长情况及污染管理是工厂的根本),从搔菌的检查到出菇的管理等等都需要标准的作业流程及严格的测试检查。

以下就各环节作出说明:(一)金针菇的分类地位金针菇又名冬菇、朴菇、构菌、毛柄金钱菌,商品又称金针菇、银针菇、白金针菇、金菇等,英文名称Enokimushroom。

在真菌分类中隶属于菌物界、真菌门、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白磨科、金针菇属。

(二)形态特征金针菇主要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大部分组成。

1、菌丝体菌丝体(图2.1)是金针菇的营养器官,具有分解、吸收、储藏、运输营养的作用。

金针菇菌丝白色至灰白色,绒毛状,气生菌丝较弱。

在光学显示中,菌丝管状,具间隔和分支,粗细不均,菌丝间隔处有锁状联合。

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在25℃环境下8-10天可以长满试管斜面。

菌丝生长后期菌丝断裂形成粉孢子,菌落具粉质感。

有研究表明,金针菇菌丝阶段的粉孢子多少与金针菇的质量有关,粉孢子多的菌株质量都差,菌柄基部颜色较深。

在斜面基上极易形成子实体。

2、子实体子实体是金针菇的繁殖器官,主要由菌盖和菌柄两部分组成。

人工栽培的金针菇包括黄色金针菇和白色金针菇两种。

由于采用特殊的栽培管理措施,人工栽培的子实体颜色淡黄甚至纯白色,菌柄细长,菌盖较小,菌柄基部淡黄色甚至纯白色。

以下主要介始的是白色金针菇的种植方法,当然也可以用于黄色金针菇的种植管理。

(三)金针菇的生活史金针菇为双因子控制的四极性异宗结合的食用菌。

也就是说,不亲和因子作用是由A因子和B因子任意控制的,生活史较复杂。

金针菇的有性繁殖产生担孢子,每个担子产生4个担孢子,4个后孢子的交配型分别是AB、ab、Ab、aB种。

只有极性不同的具有亲和力的单核菌丝之间进行细胞配合,形成每一个细胞有两个异核的双核菌丝。

双核菌丝经过一定时间的发育后,就扭结形成原基,并发育成子实体。

随着子实体逐渐面熟,在菌褶表面形成无数的担子,异核在担子中进行核配形成二倍体核,之后二倍体核经过减数分裂形成4个单倍体的核,每个单倍体核通过孢子小梗,在每个担子尖端形成4个担孢子,从而完成金针菇生活史的有性循环。

(四)金针菇生长对营养的需求营养是金针菇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金针菇属于木腐菌,属于异养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不断从基质中吸收营养来满足其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些营养物质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四大类。

后面在介绍生长工艺时具体说明。

第一节母种工艺选择母种是根据当地需求进行培育,母种从大类上来分:黄色、浅黄色、纯白色等等;还可细分多种。

一、菌种的概念及分级1、菌种的概念:菌种是人工培育的纯菌丝体及其培养基的混合体。

也可以说,菌种是在一定容器中,以适当的培养料为基质,培养获得的纯菌丝体及其培养基质。

2、菌种的分级:公司采用母种、原种、栽培种三级扩大繁育程序培育金针菇菌种。

通过母种扩接成原种、原种扩接成栽培种,可以实现菌种数量的扩大,以满足生产对菌种的需要,同时提高菌种对培养料的适应性。

a)母种:采用纯种分离或转管获得,在含有琼脂的培养基上生长的,具有结实能力的纯菌丝体。

培养用的容器一般为玻璃试管。

金针菇纯种分离采用组织分离,分离部位以菌柄顶端的菌肉最好,一般第个菇分离一管。

也可采用孢子分离或基内菌线分离获得母种。

可以通过转管扩大繁殖母种,但转代次数不宜过多。

母种一般用于原种的接种及用于保藏菌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