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绪论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
《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李约瑟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科学史是人类文明史中一个头等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这一认识的发展过程中,西欧人很自然地会从现代的科学技术来回溯过去,认为科学思想的发展起源于古代地中海各民族的经验和成就。
我们可以从现有的大量文献中看到希腊和罗马的思想家、数学家、工程师和自然界的观察者们所奠定的基础。
一些早期的著作,例如威廉·休厄尔1837年所著的《归纳法科学发展史》,全都不自觉地透露出,作者们甚至连其他民族在人类认识自然环境的历程中同样有所贡献这一事实也不知道。
以后,人们才比较清楚地认识到,现在的比较成熟的科学思想,曾经受惠于古代埃及人的开拓工作,受惠于肥沃的新月地带各民族,如苏美尔人、巴比伦人、、赫梯人等等的辛勤劳动,并对这些史实进行研究。
由于环境的关系,欧洲人从麦伽塞因斯时代到麦考来时代都一直和印度的文化有着密切的接触。
部分是由于这个原因,人们才能对印度人的成就作出比较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还是很不够的),不过,在这里存在着许多年代学方面的困难问题,使人们仍然看不到一幅清晰的图景。
至于远东的文明、特别是其中最古老而又最重要的中国文明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贡献,直到今天还仍然为云翳所遮蔽,而没有被人们所认识。
“远东”这个名词本身,就说明了欧洲人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甚至连那些怀有良好意愿的欧洲人,也很难排除这种偏见。
我自己在前面也自然而然地使用了“远东”这个名词,但是以后在这部书中,我将不再使用它。
本书的主题就是要论述亚洲、特别是中国在科学上的贡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即在古代和中古代,中国人对于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发展,究竟作出了什么贡献?虽然自从耶稣会传教士在17世纪初叶来到北京以后,中国的科学就已经逐步融化在现代科学的大熔炉之中,但是,人们仍然可以问:中国人在这以后的各个时期里有些什么贡献?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的或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末,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学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又为什么并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什么是科学技术史
绪论什么是科学技术史?一、科学技术史的价值意义1、今天的借鉴2、明天的展望3、素质与创造二、科学技术史的基础理论1、科技史的内史、外史及其关系2、科技史研究的辉格法与反辉格法3、什么是“李约瑟难题”?你的思考第一章科学的起源一、科学的起源1、生产的发展:恩格斯的论说2、精神的需要:迷信、巫术、宗教与科学二、巴比伦、埃及:西方科学的源头1、地理环境与科学特型1)从占星术看巴比伦:科学的非理性2)从来世信仰看埃及:科学的理性论三、巴比伦、埃及的科学思想遗产第二章古希腊科学第一节从自然哲学到原子论一、泰勒斯与自然哲学1、“科学之父”泰勒斯:从前科学到科学2、自然哲学:物质构成的“始基”说3、赫拉克利特:“火”、流动与辩证法二、原子论:古希腊科学思想的高峰1、从留基伯到德谟克利特2、“只有原子和真空”:原子论的科学思想意义3、原子论-机械论与西方科学思维传统第二节从毕达哥拉斯到柏拉图:唯理主义的传统一、毕达哥拉斯:科学史上的“先知”1、简单性原则:科学信念与方法论传统2、简单性原则或数学和谐性方法在科学史上的价值1)对哥白尼的启示2)开普勒与简单性3)爱因斯坦成功的奥秘:思想实验与唯理主义4)大爆炸宇宙论与简单性原则二、如何看待巴门尼德和芝诺的思想?三、柏拉图的科学思想四、何以说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主义构成近代科学的一大思想源流?第三节从亚里士多德到托勒密:古希腊的天文学一、亚里士多德:古代世界最博学的人1、柏拉图:理念论与天体的匀速圆周运动2、亚里士多德、欧多克斯:同心球的地心模型1)亚里士多德:科学的理论体系构想(科学规范)2)亚里士多德:天上与地下分裂的地心体系二、托勒密1、从希腊时代到希腊化时代2、托勒密的地心说3、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思想及其影响第三节欧几里得和阿基米德:古希腊的数学和物理学一、欧几里德:数学公理化的伟大实践1、欧几里德与《几何原本》2、公理化:近代科学的两大来源之一二、阿基米德:古代的伽利略1、阿基米德:力学公理化的尝试2、阿基米德:数学与实验的结合三、公理化:科学思想的伟大遗产第三章中国古代的科学思想一、中西科学思想比较1、从“李约瑟难题”引发的中西科学比较2、中国科学思维方式:取类比象,有机整体二、中国古代科学特征1、无神论2、元气论3、同异论4、变易论三、中国科学思想对世界的贡献第四章中国古代的技术思想一、理气、道器之争与中国古代技术思想1、科学与技术的隔离:一条中断的逻辑链2、中国古代技术:经验与实用的传统二、机发论:从机械升华的伟大哲学思考1、机发论:见微知著与信息思想2、机发论:以小制大与控制思想三、机发论:从技术延伸的人生智慧四、“四大发明”对世界史的贡献五、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科学文明史上的地位第五章中世纪的科学一、中世纪:信仰的时代1、“黑暗”的中世纪:到底“黑”在哪里?2、上帝信仰:知识包括科学,神学的婢女二、中世纪的科学1、经院哲学:逻辑的纯化,近代的先导2、阿拉伯:古今、东西的纵横桥梁3、罗吉尔•培根:弗朗西斯•培根的前驱第六章近代科学革命第一节从哥白尼到牛顿:天文学革命一、哥白尼:何以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开端1、哥白尼与《天体运行论》2、鼓励怀疑、破除迷信的思想革命二、开普勒:天空的立法者三、伽利略:实验科学之父四、牛顿:伟大的综合五、近代科学革命的思想遗产1、机械自然观2、近代心智第二节从维萨留斯到哈维:生理学革命一、维萨留斯:《人体的构造》与小宇宙的革命二、塞尔维特:小循环的发现,科学的殉道者三、哈维:《心血运动论》与生理学革命的完成第三节近代科学的成熟:18、19世纪的科学进展一、康德-拉普拉斯的“星云假说”二、维勒的尿素合成三、赖尔的《地质学原理》四、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1、细胞学说2、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3、生物进化论4、三大发现的思想意义第四节 19世纪的世界图景及其缺陷一、19世纪的世界图景1、19世纪:科学的世纪,联系的世纪2、世界图景:和谐,简单,清晰,优美,进化3、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力二、经典科学局限的端倪1、“以太漂移”实验的困惑2、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3、可分、可入的“原子”第七章现代科学革命第一节爱因斯坦与相对论一、从“以太漂移”到相对论1、1905:科学史上的奇迹年2、相对论的思想背景二、狭义相对论:匀速直线或惯性参照系1、时空一体2、质能转化三、广义相对论:非匀速直线或加速参照系1、无“力”的世界:新惯性定律2、空间弯曲与“黑洞”四、相对论:改变人类宇宙观的理论第二节量子力学历程一、从黑体辐射到量子力学1、普朗克的“能量子”2、爱因斯坦的“光量子”3、玻尔的原子模型二、光:粒子还是波?1、光电效应:波动说的困境2、从测不准关系到互补原理3、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之雾”三、量子力学:决定论的终结?第三节现代宇宙论一、从夜黑仰谬到现代宇宙论二、现代宇宙论概说1、光谱红移与宇宙膨胀2、大爆炸宇宙论3、稳恒态宇宙论4、疲劳光宇宙论三、现代宇宙论与哲学第八章现代科学技术概论一、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及其思想意义二、电子计算机、互联网与人工智能三、DNA双螺旋结构、遗传密码与生物学革命四、新材料与航空航天五、核能与新的能源第九章科学的前沿问题及其哲学思考一、科学趋向:远离直观,符号抽象二、人工智能:最终会取代人吗?1、人机界面与人工智能2、从实物本体到计算主义3、自组织:人有存在的必要吗?三、我们的科学:是唯一的形式吗?四、人类理性:何以能认知世界五、世界是科学能够穷尽的吗?六、如何看待科学技术的“双刃剑”效应第十章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一、华裔科学家成功背后的中国文化二、华裔科学家论科学与艺术的关系三、科学与人文:过去、今天与来龙四、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何以是必然?。
1.科学技术史第一章 绪论
二、科学技术史的内容
• 1.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史 • 最早的科学史 – 公元前4世纪欧得曼斯,古希腊数学家和天文学家,著有《算术 史》、《几何史》和《天文学史》,是世界上第一位科学史家。 各学科的专门史: – 蒙塔克拉[法]:《数学史》(1758) – 埃斯特瓦[法]:《天文学史》(1755——1782) – 普利斯特列:《电学史》、《光学史》 – 贝克曼:《发明史》 – 阮元[清]:《畴人传》 • 综合性的科学史 – 惠威尔[英] (William Whewell, 1794-1866,一译休厄尔):《归纳 科学史》(1837)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综合性科技史专著。 – 科学史成为独立学科史从乔治•萨顿开始的。 • 2.科学技术社会史 • 3.科学技术思想史
——K· 波普尔[英]
一、什么是科学史
• 1.历史的概念 – 在最常见的用法中,它指人类的过去。而在专业性的用法中,它或是 指人类的过去,或是指对人类的过去的本质的探索。(历史I) – 同时,这一概念也还指对于过去所发生的事件的说明和描述,也即由 人所写出的“历史”(历史II)。 2.科学的概念 • “科学”是一个有多重含义的概念。 • 在一般的理解中,“科学”至少也有两层含义。 – 其一,是被看作关于自然的经验陈述和形式陈述的集合,是在时间中 某一给定时刻构成公认的科学知识的理论与数据,是典型的已完成的 产品 (科学I)。 – 在另一层含义中,科学是由科学家的活动或行为所构成的,也就是说, 它是作为人类的一类行动(科学II)。 3.科学史 •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产生发展的历史科学。 – 科学史是历史学的一个子分支。 – 科学史在其作为一门学科这种意义上,基本上是产生于西方的文化土
• 5.东西关系 – 正确认识中国在世界科学技术史中的地位,反对“西方中心论”。 (李约瑟) – 对东方的成果也不能过分夸大。 – 要做历史的比较性的研究(如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 – 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以西方科技史为主。 • 6.科技关系 – 科学与技术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 从历史角度看,两者的传统也完全不同。“学者”传统与“工匠”传 统。 • 在古代科学与技术的关系并不密切。科学由一些有知识、有学 问、有身份的人所掌握,而技术则由一些无名的工匠传授。 – 但在20世纪后,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一体化。在讲述 时分开,同时必须看到两者间的内在联系。 • 7.专通关系 – 专史:学科、门类、国别、地域、学派、学说,等等。 – 通史: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图景。三条线索的合流(但不是专史 的拼盘,凑合,不求全面完整,但要有自己的完备的体系)。我 们将要学习的是通史。
科学技术发展史—第00章 绪论
二、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第一:各门基础学科和基本理论以及技术发 展的历史过程
第二: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科学技术史要研究科学家、发明家的 哲学思想、品质修养、治学态度、科学方法 等因素
三、科学技术发展史的功能 增强从事技术活动的自觉性 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汲取教训,提高素养
技 一、技术是综合知识的结晶
术
联系:
需
1、科学是技术的基础,技术是科学的应用。
要
2、技术发展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技术
综
手段。
合 二、技术与科学 区别:
知
的关系
1、含义不同
识
2、成果形式不同
3、任务不同
4、与生产关系不同
第二节 科学技术发展史概 述
一、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历程 18世纪时出现专门搞科学史研究的人 19世纪,综合性的科学史产生 19世纪末,科学史走进大学课堂 20世纪初,科学史研究更加活跃
第0章 绪论
本章主要内容
科学与技术 科学技术发展史概述
第0章 绪论
本章重点
科学本质 技术本质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联系
科学技术
0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2
A
现 代
学科分工越来越细、 越来越专业化,新学 科、新技术层出不穷
科 学
技
B
术
各个学科、各种技术
发
彼此联系,相互制约, 相互影响,趋于综合
三、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一)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二)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技术与科学的联系:
产生的基础
核物理学
核能技术
(科学研究)
表现手段
(技术)
科学技术史(绪论)
公民科学素养 调查
提高阅读书目· 科普类(一)
•
•
江晓原 钮卫星《人之上升 》上海教育 出版社
伽德纳《啊哈!灵机一动》,白英彩等 译,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
丹齐克《数,科学的语言》,苏仲湘译, 商务印书馆1985年出版
法布尔《昆虫学忆札》,王光译,湖南 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
•
•
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等译,吉 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转:一位博导的话
• 人的知识结构应当是“T”字形,有一门深入 的专业,但也要有其他广博的知识 • “GET THINGS DONE”.无论什么大事小事, 一定要把事情做成;事情做不成,什么好 的想法都是空谈。 • “DON’T GIVE UP”.不要轻言放弃,什么 事情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即使不成也 不会后悔。
古多尔《黑猩猩在召唤》,刘后一等译, 科学出版社1980年出版
•
《别闹了,费曼先生》,吴程远译
Surely you’re joking,Mr Feynman
提高阅读书目· 科学哲学类
• 彭加勒《最后的沉思》,李醒 民译,商务印书馆 • 海森堡《物理学和哲学》,范 岱年译,商务印书馆 • 薛定鄂《生命是什么》,编译 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 莫诺《偶然性和必然性》,编 译组译,上海人民出版社 • 普利高津《确定性的终结》, 湛敏译,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波普尔《猜想与反驳》,傅季 重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绪
论
• 学习科学技术史的 意义
• 科学究竟是什么?
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
• 展示科学技术发展的 真实历程 • 理解科学及其真实的 含义 • 以科学技术史为视窗 理解人类文明 的变迁
科学技术史-绪论
跨学科性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需要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与相关学 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
实证性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基于实证材料和证据,通过分析和解 释这些材料来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历史性
科学技术史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间进程,探究不同时 期和地域的科技发展状况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互动关系。
科学技术史-绪论
• 绪论 • 科学技术史的起源与发展 • 科学技术史的主要内容 •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方法 • 科学技术史的学科价值与意义
01
绪论
科学技术史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学技术史是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及其与社会、经济 、文化等相互关系的学科。
特点
综合性、跨学科性、实证性、历史性。
综合性
科学技术史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 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
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与飞跃
工业革命
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发展 的重要里程碑。蒸汽机、纺织机等技 术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 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20世纪科技革命
20世纪初,科技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 突破,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提出,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等,这些都对现代 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正在迅速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 智能化应用出现在各个领域,如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将为人类带来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治 疗方法,同时也会对农业、环保等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能源技术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能源需求的增长,新能源技术将得 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 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科学技术史(导论、第一章)
6.衡量标准不同:衡量科学的根本标准是真理性标准,即:看 看科学认识是否真正反映了客观世界的客观规律。而对技 术要评价优劣要看它是否对社会有益、是否带来经济效益。
5
7.研究过程和劳动特点不同:科学研究的目标相对具有不 确定性,而技术工作往往具有较强计划性。
四、如何理解科学技术的功能
1.对科学技术认识的三次飞跃
科学技术史
黄光耀
1
二、对技术的理解
1.技术具有功利性,它必然满足特定的功利需要。
2.技术具有科学性,符合科学的原理,它不断要创 新,要有创造性,是科学知识创造性的应用。
3.技术具有系统性,或大或小是一个系统,或者 是若干子系统的集成。 4.技术具有社会性和经济性,符合社会的需求、 法规、道德和文明,同时它具有经济性,经济上 可行才有竞争力,否则这个技术是没用的。
3
5.技术要具有生态性,就是要符合生态环境的要求。
6.技术要具有艺术性,符合文化和美学的要求。
三、科学和技术的区别与联系
1.基本任务不同:科学的任务是要有所发现,从而 增加人类的知识、文化财富;技术的任务是要 有所发明、实现发明,从而增加人类的物质财富 并使人类生活得更好。 2.要解决的问题不同:科学致力于回答对象 “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技术注重于处置 “做什么”、“怎样做”的问题。
21
公元前560年前后,当时的吕底亚国王克罗伊 斯在以弗斯(今土耳其境内)建造了阿蒂密斯神庙。 神庙规模庞大,巍峨壮观,长约110米,宽约73 米,有10级台阶,以127根19米高的石柱支撑顶部。 石柱的基座上有用金属制成的浮雕装饰,它们以 神话故事为题材,做工考究,形象逼真。
公元前356年,神庙被大火焚毁(纵火焚毁 阿蒂密斯神庙的是一个名叫埃罗斯特拉特的偏 执狂)。神庙前前后后共经历了七次重建。公 元262年,哥特人入侵以弗斯,将神庙中的财富 劫掠一空,然后付之一炬,把它彻底摧毁了。
科学技术史绪论
七、科学技术史在中国的情形
在中国,虽然科学史研究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00年 前,但通常认为,真正具有现代专业形态的科学史 研究,到20世纪初才出现。 科学技术史这一学科在中国建制化进程第一步,是 20世纪50年代“自然科学史研究室”的设立。 科学技术史在中国建制化进程第二个里程碑式的历 史事件,是1999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的隆 重成立。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内外因素适逢其会,使 得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有了新的发展趋势。
第二,思想史学派的概念分析方法。主张研究原始文献, 不是为了发现其中有多少成就,而是为了研究这些文献 的作者当时究竟是怎么想的,重视的是思想概念的发展 和演化。这种方法在科学史研究中的使用,大约在20世 纪初出现。 第三,社会学的方法。注重科学的社会、文化功能。此 种研究方法于20世纪出现。1931年前苏联学者在第二届 国际科学史大会上发表了论文《牛顿〈原理〉的社会经 济根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特有的科学史研究方法的 出现。1939年贝尔纳(J.D.Bernal)的《科学的社会功 能》。默顿(R.K.Merton)的名著《十七世纪英国的科 学、技术与社会》(1938年),是科学社会学方面开创 性的著作 。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导 论
引子:科学技术史的确立与萨顿的贡献
从某种意义上讲,在约两千年前就出现了科学史的萌 芽。 在科学史专业学科地位的确立过程中,著名科学史家 乔治.萨顿的贡献被公认为是最重要的。 萨顿被公认为科学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也被尊称为 “科学史之父”。 国际科学史界的最高荣誉“萨顿奖章”就是以他的名 字命名的。
第四,作为科学决策之基础的功能,研究科学技术产生和 发展的历史,有助于我们探索促进现代化建设的最佳道路, 从而为国家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方针、政策提供依 据。在这方面,国外近年来逐渐兴起科技政策史的研究值 得关注。 分析研究过去,反馈影响现在,追求掌握未来。
科学技术史概论
一、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历程1、原始科学技术萌芽时期2、古代四大文明古国时期科学还没有完全从哲学中脱离、科学与技术相互分离、古希腊创立了古代科学的理论体系3、近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时期脱离宗教神学、脱离哲学、技术开始与科学联姻(18世纪)《二十世纪太平洋歌》(梁启超、1900):地球上古文明祖国有四:中国、印度、埃及、小亚细亚是也。
《世界文明史》(美国威廉·麦克高希)称,“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是世界上的五大文明发源地”。
4、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时期第二次科学革命,使科学冲破牛顿力学的束缚,科学观念又一次发生重大变革。
发展特点:(1)发展的不平衡(2)整体性(3)国际性(4)竞争性与互补性1、什么是科学科学(science)一词来源于拉丁文“scientia”。
科学是知识体系和由知识体系所转化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统一。
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作为研究对象,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关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
自然科学的特点:(1)具有“一般生产力”即“知识形态上的生产力”的性质。
2、具有客观性、规律性,而不具有阶级性、民族性。
2、什么是技术(1)定义技术(technology)一词来源于希腊语“techne”(艺术、技巧)和“logos”(言词、说话),意为“完美的记忆和演讲”。
亚里士多德:技术是制作的智慧。
弗兰西斯•培根:提出把技术作为操作性学问来研究。
(17世纪)狄德罗【法】: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则(工艺、方法、制度)的体系。
(18世纪)(2)技术的特点物化性:无论是何种技术,都主要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
多元性:技术存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目的性:技术应用所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3、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是辨证统一的整体,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1)区别:任务方面:科学侧重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技术着重回答“做什么”和“怎么做”。
科学技术史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复习提纲(一到七章)
科学技术史复习提纲绪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内容、发展历程、意义(P1-4)科学和技术的含义及发展过程;科学技术的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内史和外史的区别第一章科学技术的起源(P5)第一节古代技术的发端(P5)三个标志:打制石器、人工取火、创造文字(除此之外,其他的技术P7中部)(老师补充的十二项技术发明)古代技术发端的意义:(P7)第二节古代科学的萌芽(P8)科学知识的起源: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产技术之中;天文学、数学发展较早(P8)原始科学和宗教:原始崇拜的四种形式;科学与宗教的关系(P9-10)第二章古代河流文明的科学技术(P11)第一节古代巴比伦历史变迁;数学、天文学;技术第二节古代埃及历史变迁;数学、天文学(最早的太阳历)、医学;技术;第三节古代印度历史变迁;天文学、数学(最古老的数学著作《准绳经》)、医学;技术第四节古代中国(P18)历史变迁;天文学、数学(《九章算术》);医药学、地学(《梦溪笔谈》);(P18-24)技术:农业(P24);纺织;瓷器制造;四大发明(马克思: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P27);建筑;水利工程;冶金(青铜冶炼);造船(P24-28)第三章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P29)第一节古希腊(注意原子论P30;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P32、P39)社会历史背景与地理条件:(P29上方笔记)科学:自然哲学(发达的原因、起源于、P30恩格斯评价);天文学;物理学和数学(亚里士多德、阿基米德、泰勒斯、毕达哥拉斯、欧几里得、阿波罗尼)(P32);生物学和医学;技术(冶金、造船、建筑)(P34-35)第二节古罗马(P35)科学:自然哲学;天文学(托勒密《天文学大成》);医学(盖伦P36);技术第三节古代中西科技发展特点(P38)西方:善于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运用理性探讨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科学方法的初步确立及应用;形式逻辑成就科学典范中国:创造举世瞩目的科技成就;形成独特的使用科学体系;大一统的技术结构中西科技比较(见附表1)第四章近代科学的兴起与第一次技术革命(14世纪-18世纪,科学发现集中在16-18世纪)(P43)第一节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P43)欧洲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资本主义成长(P44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航海探险、地理大发现(历史意义、科学价值)(P44)文艺复兴、宗教改革(P45)第二节近代科学的独立宣言:哥白尼的日心说(P46)日心说的创立:托勒密地心说、宗教神学;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传播发展:布鲁诺《论无限性、宇宙和诸世界》;伽利略天文望远镜观测;布拉赫编制星表、天象观测方法;开普勒行星运动三定律第三节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P50)观察实验方法的确立、实验科学的兴起:伽利略科学仪器和力学发现(P50-51)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建构:惠更斯向心力定律;牛顿成就、《原理》(经典物理学中的经典);发现万有引力的工作途径(P52笔记)16~18世纪其他成就:热学(伽利略、布莱克)、电磁学(吉尔伯特、克莱斯、格里凯、卡文迪许、库伦、高斯、富兰克林、伽伐尼、伏打)、光学(开普勒、斯涅耳、牛顿、巴塞林、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P53)第四节近代生物学、化学、数学的形成(P54-55)血液循环和植物分类体系:(维萨里、塞尔维特、布里斯、威廉哈维血液循环和《心血运动论》、胡克发现细胞、沃尔弗渐成论、林耐双名法)科学化学、燃烧氧化理论:波义尔《怀疑的化学家》、意义(P56);施塔尔燃素说拉瓦锡(近代化学奠基人)质量守恒定律、氧气发现(P56-57)数学发展: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莱布尼茨微积分、数学分析的形成(P59)第五节第一次技术革命(P59)工业革命三个阶段:纺织机的发明;蒸汽机的发明(瓦特改良蒸汽机,热效率、机械传动);用机器制造机器意义:(P61-62)第五章近代科学的发展与第二次技术革命(18世纪-19世纪)(P64)恩格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能量守和定律、元素周期律、达尔文进化论第一节19世纪天文学、地质学(P64)天文观测技术进步:望远镜改进、天体照相术、光谱学技术天体演化理论:康德星云假说和《宇宙发展史概论》(P65);拉普拉斯星云说地质学:魏纳水成论、赫顿火成论、居维叶灾变论、赖尔渐变论(P66-68)第二节19世纪物理学、数学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研究:热质说(伽桑狄布莱克)与运动说(汤姆森、伦福德、戴维);能量守恒定律(迈尔医生P70、赫姆霍兹、焦耳);热力学二定律;统计力学的出现(P73中)经典电磁学理论建立:奥斯特、富兰克林、罗兰、安培、毕奥、萨法尔、法拉第、楞次、麦克斯韦《电学和磁学论》(P73-75)波动光学的建立:电磁波和光波是同一种波(P76)近代代数发展和非欧几何诞生:高次方程求解(拉格朗日、阿贝尔、伽罗华)、抽象代数学、数理逻辑;黎曼几何与欧式几何、罗氏几何的关系(P78)第三节19世纪生物学、化学(P78)细胞学说的创立和发展:施莱登、施旺;胡克、布朗等其他科学家(P78-79)进化论:拉马克学说依据和科学思想、观点和存在的问题、意义(P80);达尔文自然选择内容、提出依据、意义、《物种起源》(P80-81);孟德尔遗传定律原子论(道尔顿、盖吕萨克、阿伏伽德罗)有机化学(维勒合成尿素)门捷列夫元素周期律第四节第二次技术革命电机的发明和电能的开发:直流、交流电机;电能相对于蒸汽动力的优势(P85)远程通讯技术的飞跃:电报、电话、无线电内燃机的发明和改进第二次技术革命与第一次技术革命相比呈现的两个特点(P87)第六章近代科学技术的特点与启示(P88)近代自然科学继承了古希腊哲学思辨、理性的传统,同时将实现投向实践,在发展科学事实、建立科学理论的过程中,形成了以观察实验的感性方法与假说推理的理性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论传统(P88)第一节近代科学发展的特点实验科学方法论的确立:古代-15世纪以前-中世纪末;科学实验与生产时间的不同特点;培根的归纳逻辑,笛卡尔的演绎法,伽利略科学实验与数学方法相结合、理想实验法(P90),牛顿的分析方法(P52 、P91)机械自然观的兴衰(产生、内容、评价、历史必然性、面临问题、衰落);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P92)科学共同体的形成(培根的格雷山姆学院、吉森实验室、卡文迪许实验室的建立)第二节世界科技中心的转移及其启示(P94)转移:意大利(14—16世纪)→英国(16世纪后期—18世纪后期)→法国(18世纪后期—19世纪前期)→德国(19世纪50年代—20世纪初期)→美国启示:(P101)第三节近代科技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探析(P101)中国古代科技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封建制度对中国科技发展的束缚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制约第七章物理学革命与现代科学的产生(P108)第一节科学革命的序幕(P108)“以太漂移”的零结果:(亚里士多德、笛卡尔、惠更斯、麦克斯韦、布拉德雷、菲索、迈克尔逊、莫雷、菲兹杰热、洛伦兹)紫外灾难:黑体辐射成为研究热点(卢默尔、普林斯海姆、斯特藩、波尔兹曼、维恩、瑞利、金斯)世纪之交(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三大实验发现:X射线(伦琴对阴极射线本质的研究,启示:实验家的计较和理论家的头脑同样重要)、放射线(贝克勒尔、居里夫妇)、电子(汤姆逊)第二节相对论的创立(P113)爱因斯坦的科学生涯:1902年6月—1909年10月第一次高峰;1915—1917第二次高峰狭义相对论的建立:狭义相对论理论框架(两个前提、得出的结论)(P116)广义相对论的建立:两个基本前提、时空和引力理论、爱因斯坦方程(P117)第三节量子理论(P118)量子论的诞生(P118):普朗克(黑体辐射能量频率分布的研究)、爱因斯坦(“光量子”假说和光电效应、光的波粒二象性、能量不连续应用于固体原子振动)量子力学的建立(P121):波尔—海森伯途径,矩阵力学(海森伯、玻恩、约丹、狄拉克);爱因斯坦—德布罗意—薛定谔途径,波动力学(薛定谔波动方程、狄拉克方程、量子场论);路径积分(费曼图、路径积分理论)世纪之争(P123):哥本哈根学派(玻恩的波函数统计诠释、海森伯的测不准关系、波尔的互补性原理);爱因斯坦的EPR佯谬、薛定谔猫佯谬近代部分小结(P63笔记)附表1 古希腊和古中国文明的比较古希腊1.形式多样、开放,善于继承和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形成了多学科的特点。
科学技术发展简史 绪论
4.以史为鉴
历史考察 现状分析 未来预测 确定目标 提出方案 实施 目标达成
下一讲
第一章 人类的诞生与古代文明的起源 第一节 地球的自然史与人类的起源 一、地球的演化与生物的进化 二、人类的起源与进化
总之: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科学研究需要借助更新的技术发明、手段才 能完成,科学的研究成果也对技术手段的改进和新技术的产生提供科学依据。
二、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概念
1、科学革命:
简单 复杂,小 多,表 里,浅 深,量 度
2、技术革命:
人类对技术的改进是渐进缓慢的,但这个过程 对社会生产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的发展主要取 决于对技术的经常性改进。然而当关键技术如何改 进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时,发明家利用新的技术原 理创造新的技术手段。这个创造的过程称为“技术 革命”。
一、科学、技术的概念和关系
5、科学与技术关系:
A.历史起源不同,各行其径。技术的起源与人类同起源(300万年),科 学有文字记载的不足3000年。 B.活动特点不同 科学:精神性劳动,与人们某一时期的思想状况和哲学素养有关。 技术:更注重生产性和实践性,受社会意识的影响相对少些。 C.目的不同 科学:认识自然,揭示未知领域,在好奇心和怀疑心作用下进行。 技术:改造自然,创造更适合人类生存环境、器物的目的下进行。 D.最高成果表达形式不同 科学:发现。原本存在,只是被人类首次认识的过程(新大陆)。 技术:发明。灯泡,纸张,蒸汽机,投影仪。
三、科学史和技术史概念
1、科学史:人类认识自然的历史。
科学技术史-绪论
• 2、科学是系统化的实证知识,或者是在不 同时代、不同地方被当作这类知识的东西; 同时,实证知识的获得和系统化仅仅是真 正累计渐进的人类活动
• 3、社会经济条件对科学生活并没有很深的 影响;鼓吹科学史的内在主义的,科学是 孤立的、自主的体系,伟大的天才人物是 其载体;
• 4、从历史视角考察,科学就是纯粹的好东 西,是人类的恩主。科学史研究不仅会有 助于制止战争,而且还将建造起人文文化 和技术-科学文化的桥梁。新人文主义。
什么是科学史?
• 科学技术史是一门以人、自然、社会和科 学技术之间关系的演变为对象,研究人类 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揭示科学技 术发展规律的历史科学。
2.科学史的研究对象
以人、自然、社会和科学技术之间关系的
演变 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关系的演变过程 人对自然界的改造关系的演变过程 科学技术发展与社会关系的演变过程
14
6月 1日
第十三讲
西方科学的移植与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
有关事项
1. 主要参考文献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第二版),北京大学出 版社,2002年。 麦克米伦第三 等:《世界科学技术通史》,上海科 技教育出版社,2007年。 刘兵,等:《科学技术史二十一讲》,清华大学出 版社,2006. 其它:见各讲推荐读物。
• 萨顿的编年史反对以前专科史,认为“科 学史是人类统一的历史,人类崇高目标的 历史和人类救赎的历史”。 • 科学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只有综合史才能 反映科学史的真实面貌。
萨顿编史纲领的主要论点
• 1、对过去的科学进行研究本身没有价值, 但只有通过它与当代和未来科学的关联性, 便可证明这种研究是有道理的;
广义的技术:人类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 改造人本身的全部活动中,所应用的一切手 段和方法的总和。
科学技术史第一讲
古希腊只是一个地理概念
–
它由许多城邦组成,区域比今天的希腊国要大得多 它由许多城邦组成,
地理环境特征
“希腊的奇迹”与古希腊人居住地离亚非文明中 希腊的奇迹” 心距离不远也有关联
– 距离过远,难以从文明中心的成就中得到好处 距离过远, – 距离过近,难以保持自身文明的独特个性 距离过近,
希腊文明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汲取了不 少营养, 少营养,但也烙上了希腊人所独有的智慧的特征
第一讲 绪论:科学技术史概述 绪论:
科学技术史 张兆鑫
什么是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就是关于科学和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 科学技术史就是关于科学和技术的产生、 律的历史 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和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 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 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 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 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 客观真理发现的历史,人类的心智逐步征服自然的历 它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 史;它描述漫长而无止境的为思想自由、为思想免于 暴力、专横、 暴力、专横、错误和迷信而斗争的历史 ——乔治 ——乔治•萨顿 乔治•
预习内容
希腊古典时期的自然哲学
– 世界本原的探索
爱奥尼亚学派:物质性的本原 爱奥尼亚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 毕达哥拉斯学派:数即万物
– 运动问题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芝诺悖论: 芝诺悖论:飞毛腿追不上乌龟
预习内容
希腊古典时期的科学和技术
– 柏拉图的理念学说和“拯救现象”思想 柏拉图的理念学说和“拯救现象” – 亚里士多德的学术思想
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 认知功能 – 生产力功能 – 社会变革功能 – 生态调节功能
科学技术史应该学习的内容
科学技术史(1)
加5日,1年=365日 印度:1年=360日,1年又分为12个月
天文观测:两河流域:区分了行星和恒星,并取得了行星
运行的精确数据,土星379.06日,木星398.96日,误差
仅为1%
古埃及还绘制了星图
.
12
3、数学:产生于生产、交换和天
文计算的需要;数学是比较早产生的。
1、采用了十进制和十六进制,
乘法、倒数、平方、平方根、立方、立方根等 倒数一直计算到6019
代数方面:能解一元一次方程、多元一次方程、一 元二次方程、特殊的一元三次方程和四次方程
几何方面:知道了半圆的圆周角,正方形的对角线
为边长的┌ 2倍,还计算了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
(2)畜耕的发明与运用 用牛、驴来耕地,有铜犁头
(3)农作物丰富
.
11
2、天文学: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 逐渐意识到掌握季节的重要,而季节变化 与天文现象是紧密相关的。于是便开始了有意识 地观察天文现象,最初的天文学就这样诞生了。
两河流域:月盈亏,“月”为29.5、30或29天 一年12个月,354天;一周7天,一天12 小时,
伦王宫的“空中花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
4、同时要善于思考,善于总结。
.
3
三、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
是提高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也是科学技术成 为第一生产力发 展的需要;
.
4
第二章 古代科学技术
一、人类的起源及科学技术的萌芽
在科学技术史上,一般把世界上资本主义 产生(16世纪)以前称之为古代,包括原始社 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4、制陶技术和手工业的出现
大约在8000——9000年前,制陶器的温度达到
科学技术史第一讲
2016/2/4
11
科学的两个来源
物质生活需要
理解和解释世界
人类需要提高自己支配自然界为自己服务的 能力。包括了提高自己制造、使用和改进工 具的技艺和能力。这一科学的来源构成了科 学史上的工匠传统
人类永远需要为自己的心灵创造一个家园, 一个不会因为千变万化的眼前现象而经常改 变的理解框架,一种系统地理解世界的方式。 这种内在的要求构成了科学史上的哲学家传
目录
1
科学技术史学科确立
2
3 4
研究价值
科学史与技术史:两种传统 科学技术史的功能
2016/2/4
2
科学史学科的确立
学科起源
‐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约两千年前就出现了科学史的萌芽。
比如古希腊时代的某些著作──在科学著作中追溯有关的 历史人物、著作或事件,一直是西方许多学者的喜好。
‐ 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欧德谟著有《算式史》、《几何学史》
2016/2/4
14
科学的哲学家传统
思考题:这类科学的哲学传统有没有对社会制度设计和社会运行机制的解释产生影 响???
2016/2/4
15
科学的工匠传统
科学的工匠传统同样十分重要,对科学的进步贡献也是十分显著的
——近代天文学的进步 ——近代生物学的进步
2016/2/4
16
目录
1
2
科学技术史学科确立
帮助理解科学理论
1.新理论对旧理论批判了什么?
2.新理论继承了旧理论的什么要素?
2016/2/4
19
科学技术史的功能
了解科学家的精神世界
1.学习科学家的理性批判精神
2.学习科学家淡泊明志的情操
财大《科学技术史》2009(绪论)
绪论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 2006年 月和3 2006年2月和3月,国务院相继发布了《国 国务院相继发布了《 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 2006 — 2020 年 )》 和 《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 2006— 2010— 2020年)》。两个“纲要” ( 2006 — 2010 — 2020 年 )》 。 两个 “ 纲要 ” 的 发布, 不仅描绘了未来15 年加强科技创新、 15年加强科技创新 发布 , 不仅描绘了未来 15 年加强科技创新 、 建 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 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蓝图 , 而且也吹响了加强 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进军号角。
绪论
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与大学通识教育 第二, 第二, 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是科学素养的表 现和要求。科学方法不仅是科学探究、 现和要求 。 科学方法不仅是科学探究 、 获取未 知领域真相的钥匙,也是学习、接受、 知领域真相的钥匙 , 也是学习 、 接受 、 传授已 知领域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更是揭露伪科学、 知领域知识的途径和方法 , 更是揭露伪科学 、 反科学、弄虚作假等一切假象的工具。 反科学、弄虚作假等一切假象的工具。
0绪论
绪论科学技术史就是研究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以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实为基础,按照历史进程系统阐述古代、近代和现代中外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发展特点和发展规律,并触及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问题,展望其发展趋势。
一、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从二者的密切关系,人们常常称之为“科学技术”,简称为“科技”。
(一)科学与技术的含义(1)科学的含义:“科学”(science)一词源于拉丁文scientia(知识、学问)。
在西方,科学最早包含在哲学之中,称为自然哲学,直到近代才分离出来。
(2)科学的性质:自然科学的性质首先在于它的客观性和规律性。
(3)技术的含义:“技术”(technology)一词源于希腊语techne(艺术、技巧)和logos(言辞、说话)的结合,意味着完美的技艺和演讲。
(4)技术的功能:技术具有改造自然的功能、生产功能和变革功能。
(二)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是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而同一过程中的科学和技术又从属不同的研究领域。
科学注重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它主要是以知识形态表现出来的;技术注重于人们对自然界的改造,它主要是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
(1)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科学与技术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任务、性质和目的三个方面。
(2)科学与技术的联系由于科学与技术在功能和作用上各具特点,加上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在19世纪以前的漫长岁月里,无论作为知识,还是作为社会活动,科学与技术之间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基本上是独立自主地发展,各自独立发挥社会作用。
科学与技术是相互分离的,它们平行地向前发展。
随着现代科学和技术的深入发展,科学和技术越来越趋向一体化,主要表现为科学的技术化和技术的科学化。
二、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对象和内容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科学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发展一样,有着历史的积累和继承关系,当今的科学技术只是历史上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存在形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确地导出这个原理的;有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荷
兹;有英国物理学家焦耳,他是在测量热功当量 的过程中建立这一原理的……这么多人大致在同
一时间里提出同一科学原理,真是科学史上罕见
的事情。
科学技术史
“能量”概念提醒我们自然科学的统一性, 提醒我们不要深陷在各门学科的技术细节中, 而忘记了自然科学的根本任务是为人类建立 一个关于外在世界的统一的整体图像。在学 科分化愈演愈烈的今天,人们尤其需要这种 统一的图像。
科学技术史概论
科学技术史
绪论
一、关于科学与技术 二、科学技术史学科的确立及发展 三、科学技术史的功能
科学技术史
一、关于科学与技术 二、科学技术史学科的确立及发展 三、科学技术史的功能
科学技术史
一、关于科学与技术
“科学家” 1833年 英国科学促进会 威廉· 休厄尔
牛顿创立牛顿力学体系的原著是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7)
进化论先驱拉马克的代表作是
《动物哲学》(1809) 近代原子论在化学中的复兴者道尔顿: 《化学哲学的新系统》(1808)
光之波动说的光大者,英国物理学家 托马斯· 杨写过
《自然哲学讲义》(1807) 牛顿
科学技术史
科学的历史渊源: 哲学家传统和工匠传统 科学一开始就有两个来源,首先是好奇心, 以及获得一个整体世界观的内在要求。这种 内在的要求构成科学史上的哲学家传统。 第二个来源是,为满足人类的物质生活 需要,人类需要提高自己支配自然界为自己 服务的能力。
从历史上看,它首先来自运动不灭原理
18世纪,能量守恒原理的最终确立有赖于许多 领域里相关研究的出现:
科学技术史
首先是热与机械运动相互转换的研究。
美国物理学家本杰明· 汤姆逊在德国从事炮膛钻
孔实验时,发现只要不停地钻,几乎可以不停地放出 热,这么多热从哪里来的呢?这就促使人们研究热量 与做功之间的关系,并定量测定其转化系数,这一工 作的最终完成,也就是能量守恒原理的正式确立。
科学技术史
第二方面是化学和生物学上的研究。德
国化学家李比希的发现;此外,俄国化学家
赫斯发现了化学反应过程中的能量守恒原理。
第三是电学和磁学的研究。德国物理学 家楞次研究电流的热效应,提出了焦耳-楞次
定律,这一定律直接导向能量守恒定律的精
确形式。
科学技术史
在提出或表述能量守恒原理的科学家行列中,
有德国医生罗伯特· 迈尔,他几乎是从哲学上明
哲学家培根(1561-1626)发出了“从实验中
获得知识,知识就是力量”的号召。
1687年,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出版,提出了机械运动遵守的牛顿力学原理。
科学技术史
1773年凯依发明飞梭; 1754年,惠特制成滚轮式纺纱机; 1764年出现珍妮多锭纺车; 1785年卡特赖特发明了自动织布机,英国
科学,技术成为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要素。
技术科学化:技术进步与科学进步为先导。 科学技术一体化 science&technology science-technology
科学技术史
二、科学技术史学科的确立及发展
科技史经历了从各学科史到综合史, 从内史到外史的发展历程。 起源:古希腊欧德谟著有《算术史》、 《几何学史》和《天文学史》,堪称是最 早的科学史著作。
科学上的突破?技术上的创新?
科学是创造知识体系, 技术是运用这些体系于现实。
科学技术史
对科学的评价?对技术的评价?
科学是不保密的,保密的都是技术。
科学没有强烈的商业性质,不能出卖和转让, 而技术则可以。
科学技术史
科学和技术的联系: 科学和技术,在现代技术的发展过程中相互融合:
科学技术化:现代科学就是用现代技术武装起来的
乔治· 萨顿 (1884-1955)
“物理科学和数学科学活生生的历史, 热情洋溢的历史正有待写出”
科学技术史
1929年,第一届国际科学史代表大会召开。 从1936 年起,萨顿又主持出版了ISIS的姊妹 刊物Osiris。 萨顿于1955年去世:完成专著15部,论文 及札记300余篇。《科学史引论》3 卷1927~ 1947年间出版。但是他晚年的宏大计划是写作 1900年之前的全部科学史,全书9卷,他生前 仅来得及完成了前两卷:《希腊黄金时代的古 代科学》(1952年出版)和《希腊化时期的科 学与文化》(1959年出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见兴衰;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科学技术史
1、学习科技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 文明发展史 科学的历史虽然只是
人类历史的一小部分,但
却是本质的部分,是惟一
能够解释人类社会的进步
的那一部分。 ——乔治·萨顿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与英国的现代化
英国在16世纪已经取代西班牙夺得了海上霸权
科学技术史
18世纪:
法国蒙塔克拉撰写的《数学史》(1758)
贝利撰写的四卷本《天文学史》
(1755~1782)可以作为代表 在中国,清代阮元(1764~1849)编写了 《畴人传》
科学技术史
19世纪,综合性的科学史应运而生: 英国科学哲学家惠威尔撰写的《归纳科学史》 (1837),是世界第一部综合性的科学史著作。 19世纪末,科学史开始走进大学课堂。法兰 西学院1892年设臵科学史课程。
事实上,无论是托勒密还是亚里士多德,都根 本不可能“束缚欧洲天文学思想一千多年”。
科学技术史
我们人类科学发展的历史,不过是从比
较多的无知状态到比较少的无知状态的过程。
——恩格斯
我们在不断的逼近真理。 ——卡尔〃波普尔
科学技术史
科学理论是历史性的、进化着的:
达尔文的进化论一直享受着真理的位置。
久为传颂的是达尔文主义所经受的诘难以及对 这些诘难所做的成功驳斥。
只有可能被证明为不正确 的科学命题才是真正的科学命
题,永远不能证明有对有错的
那些问题,叫形而上学,不是 科学。 ——卡尔· 波普尔
卡尔· 波普尔
科学技术史
托勒密天文学说中的内容是“不正确的”
托勒密的科学是否束缚了天文学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僵硬的同心水晶球概念, 曾束缚欧洲天文学思想一千多年”。
科学技术史
3. 学习科技史有助于理解科学的 社会角色和人文意义
爱因斯坦曾对一群理工学院的学生说“如果你们想使 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科学本身 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 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这样一些尚未 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会造福于 人类,而不致成为祸害。……当你们埋头于图表和方程时, 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科学技术史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 社会功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德国丹内曼的四卷本《自然科学的发展及融 合》(1910~1913),是第一部影响比较大的科学 史教科书。
科学技术史
在科学史专业学科地位的确立过程中,著名 科学史家乔治· 萨顿(1884-1955)的贡献被公认为 是最重要的。
1912年萨顿创办了一份科学史杂志
-ISIS,该杂志是国际上最权威的
科学史杂志。 1924年美国成立了科学史学会。
科学技术史
2. 学习科技史有助于理解科学的 批判性和统一性 (1)科学的批判性
(2)科学的统一性
科学技术史
(1)科学的批判性: 在上海交大的科学史研究生入学考试 当中,出现过这样一个题目:试论托勒密
的天文学说是不是科学?
科学技术史
托勒密(100-170),古希 腊天文学家。他一生最重要的著 作是13卷的《至大论》。托勒密 在《至大论》一书中构造了完备 的几何模型,以描述太阳、月亮、 五大行星、全天恒星等天体的各 种运动。 《至大论》是古希腊天文学 和宇宙学思想的顶峰。直到15世 纪才被哥白尼推翻。
科学技术史
科学是对现实世界的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 , 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认识活动。 科学就是知识, 是对事物的正确判断。 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及其规律 的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技术史
2、什么是技术?
18世纪末,法国的狄德罗把技术列入《百 科全书》,指出:技术是“为某一目的共同协 作组成的各种工具和规律体系”。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的外史:
将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现象来研究
科技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科技产生、发展受诸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政治、经济、哲学、文化、教育、军事、
宗教等条件,影响科技发展的方向、规
模、速度等
科学技术史
三、科学技术史的功能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 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
科学技术史
1971美国著名的分子生物学家伯格在 实验室中成功地用DNA连接酶把两种不同 来源的DNA片断连接起来,组成了一种自 然界原先没有的新基困。这标志着遗传工 程的诞生。然而就在伯格的事业突飞猛进 的时候,他毅然中止了自己的实验。
科学技术史
1974年他联合美国其他几位著名的生物 学家发出呼吁:要求在社会没有确立有效的安 全对策之前,暂停某些DNA的重组实验。因 为伯格深深地意识到,在没有社会保障的情况 下,遗传工程将构成对人类生存的巨大的潜在 威胁:它可以被利用来制造“基因武器”,其 威力远远超过核武器;它也可以因为人类能够 用此设计出新的生物而造成“生态爆炸”。正 是出于对全人类命运的关心,对人类强烈的道 德责任感,伯格才作出了这种选择。
托勒密的地心体系
科学技术史
托勒密天文学说中的内容是“不正确的”
“《理论物理》每年发表的无数的论文中有各
种各样的模型,这些模型中绝大多数自然是 错的,这些错的模型虽然常常是研究中必不 可少的过程,它们不会被称为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