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
高考语文的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
高考语文的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解析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凝固在穿岩山的时光张雄文①小车像只负重的岩鹰,缓缓盘旋而上,将雪峰山深处亘古沉默的幽绿一层层抛在脚下。
②一路陪伴我们的是盛夏里一场粗犷的雨。
雨点似乎窥伺漫山油油绿意已久,忘情倾泻而来,清脆如金石相扣,将山脚统溪河野性的轰响稀释得若有若无,像天外渺远的钟磬声。
这是有着世居深山更深处乡民特质的雨,淳朴而大气,敦厚而好客。
从我们一行钻入雪峰山,抵近统溪河河岸,望见穿岩山眉梢时,它们便紧随而行,似乎生恐浓荫如盖的莽莽丛林凉意不够,怠慢了远道而来的我们。
③我依旧汗意涔涔,却都是穿岩山壁立悬崖惊出的冷汗。
小车蓦地停在了山腰人工凿出的一处平地,我弓腰钻出车门,长吁一口气。
抬头,一座静默的古寨跃入眼眸。
“枫香瑶寨”几个大字将银色的雨幕染成温婉的金黄。
古寨木墙黑瓦,松木的清香扑鼻而来;门楼上三层屋檐清俊雅致,弯翘欲飞。
我脑海里蓦地闪过许多镜头:白发长髯的瑶王率领族人避居于此,山高林老,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耕时猎,怡然自乐。
④似乎为了印证这些我从纸上得来的印象,刚近寨门,山歌乍起,一排五彩民族服饰的窈窕女子笑靥烂漫,端着大碗酒肉拦在了门口,“瑶王”迎了上来。
他是一个真正的雪峰之子,穿岩山国家森林公园的规划设计者,也是我神交多时的好友。
他穿着随意,憨厚而儒雅,淡淡的微笑里漫溢古朴的书卷气,绝不似一个久居深山的“山人”,而像是一个大学校园中寻常可见的学者。
⑤豆大的雨点还在倾情挥洒,“瑶王”陪我重新钻入雨幕,前往右上角的一处泳池。
古树参天而立,枝叶交错,几乎将雨水隔绝在十几米外的头顶。
路边偶尔开出一点豁口,簇拥几丛翠竹,竹林尽处有一块长条形窄狭菜地,生长着辣椒、茄子、丝瓜、苦瓜。
“瑶王”笑笑说,我种的。
我不好意思开口,心里却默念,晚餐要有点这地里的菜肴才好。
⑥泳池是削平一座不宽的山峰而建,山泉从林间岩石罅隙注入。
三五游客或仰或俯,搏浪其间,趣味盎然,全然不顾头顶淋漓的雨水。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刘亮程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刘亮程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对一个村庄的认识刘亮程对于黄沙梁,我或许看不深也看不透彻,我的一生局限了我,久居乡野的孤陋生活又局限了我的一生。
可是谁又能不受局限呢?那些走遍天下学识渊博的人,不也没到过黄沙梁吗?他们熟知世间一切深奥的道理却不认得这个村里的路,我这位农夫有朝一日给他们指一回路真是荣幸莫大。
我全部的学识是我对一个村庄的见识。
我在黄沙梁出生,花几十年岁月长成大人,最终老死在这个村里,死后肯定还是埋在村庄附近。
这便注定了我生死如一地归属于这片土地,来来回回经过那块地那几间房子,低头抬头看见那一群人。
生活单调得像篇翻不过去的枯涩课文,硬逼着我将它记熟、背会,印在脑海、灵魂里。
除了“荒凉”这唯一的读物,我的目光无处可栖。
大地把最艰涩难读的一个章节留给这群没啥文化的人。
我不懂大道,只通一点斜门歪理。
我想一个人活下去的理由可能只有芝麻那么小,而这些芝麻小理并不被通常的大道所涵盖。
活在大地边缘的这一村人,他们的生活中没有大事,但并不因此活得小里小气。
当他们因一个鸡蛋亲戚为仇、邻居反目,为半截麻绳大打出手、刀叉伤人时,你能说他们心胸狭隘,不该为这些琐碎之事争斗计较吗?那你说他们该计较什么?坐在如此荒远的不为人知的村庄里分析世界局势,还是讨论股市涨跌问题?这些天下大事,哪件比牛啃了他们的庄稼这事更大?当张三为自家麦地先淌进水而甩开膀子堵渠拦坝时,你能说他的拦坝工程比三峡工程小,不伟大?他抢救的可是眼看旱死的一亩二分地的麦子啊,这麦子可是他一家五口的活命粮啊。
谁要在这时阻止他,没准他会操起铁锨和你拼命呢。
我在村里住久了,便掌握了这个村庄的很多秘密。
比如王家砌了几缸咸菜喂了几头驴,李家粮仓里还有几担麦子箱子里还有多少钱。
但要真正认识一个村庄很不容易,你得长久地、一生一世地潜伏在一个村庄里,全神贯注留心它的一草一木一物一事。
这样到你快老的时候,才能勉强知道最基本的一点点。
在村里溜达一圈走掉的人,如果幸运的话,顶多能踩走一脚牛粪,除此他们能得到什么呢?那些季节中悠然成熟的麦子,并不为谁而熟,我们收回它们,我们并不是收获者。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沈念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沈念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鸟沈念①我们去往的是天鹅最钟情的七星湖,在东洞庭湖西南角。
②从市区出发,走省道、乡镇公路、通村公路,一百余公里,路从开阔到狭窄,从平坦到颠簸,途中要花三个小时。
挤在我身旁的一老一少,都是东洞庭湖保护区的“老将”。
年轻的姓余,皮肤黝黑,左脸颊有一道颜色更深的疤槽。
他是保护区下设七星湖管理站的站长,后来一介绍才知竟然是“80后”,疤槽是巡护途中丛摩托车上摔倒所致。
问他这条路线一年要跑多少个来回和此地鸟的多少、观鸟要领……他只言片语,不无乏味。
③倒是“元老级”的老张话多,愿意满足我的好奇——护鸟的艰苦、打击毒鸟者的艰辛、湿地环境不为人力所能改变的艰难……④老张回忆他那些残缺的经历,在狭小的讲述空间里缠绕成一团沉重的情绪。
老张说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村里有专业的猎捕队,县里会收购鸟羽出口,后来有了禁令,有了湿地保护工作人员巡查监护。
但那些冬天困守在湖滩不上岸的渔民,会放呋喃丹毒鸟;那些冬闲无所事事的湖区周边农民,会偷偷扛着猎枪、土铳、高压气枪恶作剧般打几只鸟打打牙祭;还有一种网眼细密的捕鱼工具迷魂阵,被隐秘地安插在鱼虾洄游的必经之地,只进不出,伤害极大;有些废弃的网埋在水中,日子久了,水退之后,常常又缠住觅食的鸟,有翅也飞不起来;城里郊外的餐馆明中暗里兜售野味,满足人们的口欲,有暴利可图,就有了毒鸟的团伙犯罪。
而更久远之前,老张说祖父辈遇到湖上自然死亡的大雁、野鸭,都会捡起来挖个土坑填埋,随手折段柳枝插在坑头上。
他这辈子最恨打鸟、毒鸟的人,前些年一桩恶性打鸟案,触目惊心,现场遍地白羽,像刚下过的鹅毛大雪,鸟睁开的眼睛就如同雪地上踩出的黑洞洞的脚印。
⑤“不是我们没管事,是湖太大了,总有管不到的地方和时候。
”老张说东道西,记忆碎片像一只只漂流瓶顺水流远。
⑥采桑湖是我们的必经之地,也是这片湿地保护的核心区,从十月、十一月至次年的三四月间,随着枯水期的到来,湖底袒露,湿地天成,恰好成为北方候鸟的最佳迁徙越冬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某特点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含答案)
散文专题训练------某特点在文本中的具体体现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元宵节的灯肖复兴①在老北京,上元灯节最辉煌要数明朝,最早起于宫廷而逐渐流入民间,是在明末清初,一直绵延到民国前后。
我小时候,赶上灯节的尾巴。
北京城灯节最热闹的地方,早已经从灯市口转移到前门,灯火最为灿烂的,要数廊房头条、大栅栏、西河沿和西打磨厂这几条街。
那时候,我家住在西打磨厂,买灯、看灯的好地方。
买灯笼,要到廊房头条,那里被称之为灯笼街,短短的巷子里,最多的时候曾经集中了二十多家灯笼铺子,可以说是鳞次栉比。
其中好多家灯笼铺子,一直开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公私合营,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南移至珠市口,成立了北京宫灯厂。
②去廊房头条买灯笼,大多是买卖人家,个人去,得是有钱的主儿。
反正,我是一次也没有去过那里买灯笼。
我们大院里的孩子,只是用彩纸(好一点儿的用电光纸,差一点儿的用糊窗户的高粱纸),自己糊个简单的灯笼,在里面插上支红蜡烛,拎着它满院子满街地跑,照样一个乐和,那是我们孩子的灯节。
③有时候,我们也到前门看灯去,穿过廊房头条,卖灯的吸引不了我们多少目光,我们主要是到大栅栏看灯。
大栅栏里,老店铺多,瑞蚨祥、同仁堂、马聚源好多家都在那里;广德楼、三庆园、同乐等几家老戏园子也在那里,它们的门前挂着的灯笼最是讲究,映照得大栅栏一条街灯火辉煌,看得人眼花缭乱。
④那时候,那么多灯,只知道看热闹,叫不出它们的名字,认识的,只有一种叫做“气死风”的灯笼,一种是走马灯,觉得这两种灯已经很高级了。
⑤“气死风”,只是一种简单的圆形或椭圆形提灯。
说它“气死风”,是说你提着它怎么跑,风也吹不灭,不过是夸张而已。
这种纸做的灯笼,跑不了多久,只要风稍微一大,里面的蜡烛一歪,灯笼就着了。
不过,这种“气死风”,一般物美价廉,有各种图案和造型,其中金鱼灯最受老幼欢迎,老人图它个年年有余的吉利,孩子则图它好看玩着痛快,即使最后被风吹得呼呼地燃着成一个火球,也会让孩子在大呼小叫中获得一种难得的快乐。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梁衡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梁衡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搭车梁衡我第一次搭车是搭的马车,当时我们七八个大学生在内蒙古河套农村劳动锻炼,房前正守着一条沙土公路。
路上汽车很少,多是马车。
我们的驻地离公社、医院、供销社等行政中心大约有五里地,常有些小事要去办。
最方便的出行方式就是在路边搭车,只要一招手就能跳上一辆,好像这就是我们的专车。
因为这是一条固定的路线,时间长了与车倌也混熟了,话也多了。
他们总爱向我们打听城里的稀罕事儿,我也常能从他们嘴里听到在城里听不到的故事。
当时一到秋天,公路两边的房主就会腾出些房子来烧个大炕,接待过夜的车马,一般是赶车人自带粮食和马料,房主收一点柴火钱。
一时,车马店里人声喧哗,骡嘶马叫,人们套车卸车,大声地互相招呼。
土炕上弥漫着旱烟味,有时还一点酒香。
搭车成了一种文化,我们很怀念那些不期而遇的人,和那一条永远流动着故事的路。
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一次长途搭车。
司机是一个姓胡的四十多岁的汉子,一脸大络腮胡子。
助手倒是一个白净的小伙子姓张。
胡子和小张坐在前面的车楼子里,我躺在后车厢的煤堆上。
车子发动起来以后,胡子突然推开车门,从车楼子里甩给我一件老羊皮袄。
几年的塞外生活,我太熟悉这种万能皮袄了,甚至已闻惯了它散发出来的膻腥味儿。
当时我把这光板老羊皮袄垫在身下如在热炕,从心里感到这位胡子大哥的热心肠。
我躺在车上,伸手就能摸到蓝天;放眼前方,是一条永远到达不了的天际线。
这时候你才真切地感到地球是圆的,假如对面的远处出现了一辆车,就像在大海上看见船的桅杆一样。
这种感觉你要是能到内蒙古中部的锡林郭勒或东部呼伦贝尔草原跑车会更加明显。
我们的车在地球的表面飞奔、撒欢儿,又好像要离地而去。
可以伸手撕下一片白云,缠绕在脖子上或者贴在胸前,然后再一松手,又放它飘去。
突然车子摇晃了一下,挣扎了两下哼了一声就不动了。
胡子爬到车盘底下摸了半天,出来时满脸沙土,摊开油污的双手说:“传动轴断了。
”在这四处不着边的旷野上,断轴之祸,无异于灭顶之灾。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贾平凹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贾平凹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五味巷贾平凹①长安城内有一条巷:北边为头,南边为尾,千百米长短;五丈一棵小柳,十丈一棵大柳。
那柳都长得老高,一直突出两层木楼,巷面就全阴了,如进了深谷峡底;天只剩下一带,又尽被柳条割成一道儿的。
路灯就藏在树中,远看隐隐约约,羞涩像云中半露的明月,近看光芒成束,乍长乍短在绿缝里激射。
在巷头一抬脚起步,巷尾就有了响动,背着灯往巷里走,身影比人长,越走越长,人还在半巷,身影已到巷尾去了。
巷中并无别的建筑,一堵侧墙下,孤零零站一竿铁管,安有龙头,那便是水站了;水站常常断水,家家少不了备有水瓮、水桶、水盆儿,水站来了水,一个才会说话的孩子喊一声“水来了!”全巷便被调动起来。
缺水时节,地震时期,巷里是一个神经,每一个人都可以当将军。
巷北口有四间门面,一间卖醋,一间卖椒,一间卖盐,一间卖碱;巷南口又有一大铺,专售甘蔗,最受孩子喜爱,每天门口拥集很多,来了就赶,赶了又来。
巷本无名,借得巷头巷尾酸辣苦咸甜,便“五味,五味”,从此命名叫开了。
②这巷子,离大街是最远的了,车从未从这里路过,或许就最保守着古老,也因保守的成分最多,便一直未被人注意过、改造过。
但居民却看重这地方,住户越来越多,门窗越安越稠。
东边木楼,从北向南,一百二十户,西边木楼,从南向北,一百零三户。
门上窗上,挂竹帘的、吊门帘的、搭凉棚的、遮雨布的,一入巷口,各人一眼就可以看见自己门窗的标志。
楼下的房子,没有一间不阴暗,楼上的房子,没有一间不裂缝;白天人人在巷里忙活,夜里就到每一个门窗去,门窗杂乱无章,却谁也不曾走错过。
③这里每一个家里,都在体现着矛盾的统一:人都肥胖,而楼梯皆瘦,两个人不能并排,提水桶必须双手在前;房间都小,而立柜皆大,向高空发展,乱七八糟东西一股脑全塞进去;工资都少,而开销皆多,上养老,下育小,两个钱顶一个钱花,自由市场的鲜菜吃不起,只好跑远道去国营菜场排队;地位都低,而心性皆高,家家看重孩子学习,巷内有一位老教师,人人器重。
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
最新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训练经典题目(含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过尽行人君不来——梅岭古道随想王威廉①这世间已有太多的路,但只有极少数的道路,才能借助历史的机缘,在蒙蒙的时间尘埃里脱颖而出,被永恒铭记。
②我是站在梅岭古道的关隘处,想到这些的。
两侧逼仄的山崖,逼人警觉,仰视,仿佛山石随时塌陷。
向山脊南北眺望,是望不到边际的葱绿。
梅岭古道山体上那些被墨绿色苔藓遮盖的斧凿痕迹依然鲜明,没有炸药的年代,面对顽石,人们只能以硬碰硬,山间全是叮叮当当的巨大回音,虎口震裂,石屑飞溅,才有了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刻痕,那样的艰辛,无法想象。
我伸开双臂丈量,怀疑最宽处都不足五米,上上下下的石阶被上千年的踩踏,已经不成形状,我要不断低头看路,小心着脚下的石头。
而路边的荒草,在风中摇摆着,显得更加茂盛,不可一世。
③这条路纵使早已废弃,却绝不会被遗忘。
这条路就是那种从时间的尘埃里脱颖而出的道路。
离古道向南再继续走一阵,就到了珠玑巷,据说那是北人南迁而来的第一站,正是从那里开始,一批批中原人扎进了岭南的密林,一直走到东亚大陆的尽头……④这条路最让人怀念的,却不是它的地理意义,它和人类的其他事物一样,所能彪炳千秋的,依然是沉淀下来的文化风采。
在这条道路上,数不清的杰出人物留下了他们的诗篇,赞美这儿绚烂的梅花。
是的,若遇上对的时节,这里的梅花开得格外艳丽,尤其站在关隘高处向下望去,是一片灿烂热烈的花海。
这样绝美的风景,怎能不引发诗心的吟唱?不过,只要读过古人的诗篇就会明白,这条道路打动他们的更本质的原因,是他们在这里感悟到了人生的道路。
⑤“鹤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合抱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苏轼走上梅岭写的《赠岭上老人》格外打动我。
秘密就在此:“曾见南迁几个回?”越过五岭,穿过梅关,在古代是一种流放,一种罪刑,此地虽有梅花千顷,此身却是戴罪之躯。
理想就如这梅花般娇艳,可是该如何去实现呢?也许这一去就是一生,就是无法抵抗的微躯消亡,就是无法忍受的信念熄灭。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试题(及答案)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麦子龚培德母亲二十八岁时,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一名排长。
她是从淮海平原走到西北戈壁上的。
父母的家乡在徐州,那个地方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最大的一场战役——淮海战役便是以徐州为中心拉开帷幕的。
那时节父亲和母亲都上了前线,战役胜利后,母亲还得到一张“支前模范”的奖状。
可见母亲的性格十分要强,干什么都要干到人前。
不要强她也就不会从大老远的江苏跑到新疆来了,然而促使母亲走出家乡的是父亲。
父亲是一个教书先生,家乡有名的秀才,拿得出一手好毛笔字。
春节写对联,从腊月半动墨到年三十也闲不下来。
母亲和父亲结婚不到三个月,国民党军进攻苏北解放区,村子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要扛起枪,奔向硝烟弥漫的战场。
作为青妇队长的母亲,只有动员自己的丈夫走上前线,她才能在别人面前高高地昂起头。
因此,秀才胚子的父亲在母亲恋恋不舍的眼神中走进了队伍。
但三个月之后,桃花河西刚刚结成一层薄冰的时候,父亲却从部队回来了,他的腿部中了一颗子弹,不得不回家休养。
父亲归来,我的爷爷奶奶自然非常高兴和欣慰,母亲心里可能也是一时灌满了喜悦,然而喜悦很快又被一种深深的惋惜代替了。
因为母亲认准父亲是应该做大事的人,这颗子弹不仅破灭了她所憧憬的那个美丽的梦,而且也许会影响父亲的前程。
父亲在家乡的小学校里度过三年粉笔生涯之后,便迎来了共和国建国的礼炮声,当初那些与父亲一道走入队伍的伙伴,只要没死的,基本上都挎着盒子枪回村接自己的女人迈向新的天地。
一直要强的母亲在人前仿佛整个矮了半个头。
她怎么也想不到,她抱着那么大希望送出去的父亲,竟会因为一颗子弹而比其它姐妹的男人们逊色,她受不住姐妹们跟着各自男人走出山村时流露的既炫耀又欣喜的心情。
她沮丧地待在屋里,足足有好半年没出门。
我的爷爷奶奶知道儿媳的心病,说:“别看人家现如今高头大马,出人头地,可想想那些牺牲在外的人,怕是他们的魂儿连自家的路都找不着哩。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王剑冰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王剑冰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井冈读山王剑冰①地处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的井冈山,是那么与众不同,来的人不只是以仰视的目光看她,还会升腾起一种亲近的感情。
②我于去年、今年两次上井冈山,吃着红米饭,喝着南瓜汤,试穿一双山里人做的草鞋,学唱一首当年红军的歌。
我抚摸伟人用过的东西和拍照墙上存留的标语,依然能感受到淳朴的民风民俗,体味出井冈山老表的亲切热忱。
③我登上笔架山,那里有十里杜鹃长廊,杜鹃花是迎春花,每到春天,杜鹃花都会竞相开放,映红五百里井冈山。
神奇的是,杜鹃花的花朵星五角形,远远望去,那是五角星的海洋。
我去了五龙潭,瀑瀑跌宕,潭潭清澈,山水怎么看都是一个舞着的少女,舞得灵性飞扬。
④井冈山是红色的,也是绿色的;是阳刚的,也是阴柔的。
五大哨口是井冈山的要道,贺子珍是红军和井冈山的牵线人。
这个牵线人陪毛泽东搞农村调查,在井冈山斗争时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⑤我在井冈山雕塑园看到了伍若兰,那是朱德的妻子,她看上去那么羸弱、学生气,可就是这样一个女子,被俘后面对酷刑不曾动摇,最后她滴血的头颅被挂在赣州城门上。
1962年朱德重上井冈山,百姓们亲切地拿着红薯给朱德尝。
人们没忘井冈山斗争时期朱德的那句话:我们要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朱德走前采了路边的一棵兰花要带回北京。
人们知道他为什么喜爱兰花,那是应了伍若兰的名字。
⑥井冈山有那么一首歌谣:“韭菜开花一杆心,剪掉髻子当红军,保护红军万万年,妇女解放真甘心。
”红军在这里奋斗的年月,不知有多少井冈山女子为他们织布做鞋,缝补浆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这些井冈山人在最艰难的时候就是红军的依凭,是革命的依靠和革命的力量。
⑦红军离去的时候,这些井冈山人就长久地留下了,继续进行着艰苦的斗争。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那首温情而又凄婉的《十送红军》,表达着整个井冈山人的情意,使听者止不住眼中涌泪。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考语文散文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含答案一、散文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湿漉漉的孤独陈应松①大九湖的山各有雄姿。
从水中看,似乎是从云上蹿出的鹿,正在草场上欢跃。
而在湖的对岸,一些牛在深沉的雾气中哞叫,吃草,纯银样的波光围绕着它们。
挂甲峰的影子是无比美丽的,这是我唯一能辨识的山峰,其他不知名的山峰有着不知名的美。
雾气不仅在水面上,也在山间蒸腾,这让山冈浸润在了水之上,浮着一般,摇晃着,沉入我们的冥想。
山与水生成的雾气往往是蓝色的,你会很爱这种蓝,是一种混合的蓝,混合了天空、山冈、树木、湖水、水草和水汽的蓝。
它太浓酽,村庄、田垄会洇成这种蓝色,象是一下子跌入染红,小路、沼泽、奔走的牛群,全都掉入这种比梦游更不可思议的蓝色。
这里是神话中蓝衣人的出没之地。
天空从远处的村子上撕开了一条缝,就像破晓。
永远,这片地方,都在薄雾中破晓。
它是永远的早晨。
②大九湖的晨雾大约是最美的,轻柔得像紫玉,云影和山影一旦明亮就会蹒跚坠入湖中,仿佛宿酒未醒。
或者,干脆它们就是一整夜在水里浸泡着。
一两株树很好奇,它们走近湖边,窥探这些山影的命运。
结果它们探出头看时,发现了自己曾有多么自恋。
这个早晨多美啊!③当太阳从山顶出来时,那些雾,就像一层乳液,给草场和牛羊们抹上一层柔软的奶白。
雾是大九湖的魂,是这块湖水的精魂,是它点化这湖泊之美的神奇手印,是它袖筒里扬起的魔术的烟雾。
雾使山冈、湖沼和树林的层次,在那薄薄的雾缕中被分割,被突出。
水把山拉成一片一片的,就像那些会使各种皴法①的中国画画师。
有一些岸渚,恰到好处地伸进浅沼,把一簇簇棠棣、椴木、红桦、虎皮楠推到那儿,而这时,树和紧挨着它们的村庄无一例外地发白,像是被寒冷所照亮。
那种光芒,带着纯粹的沉静,藏在山脚下,和雾一起浮起,一起盘旋上升,撑开雾,像是一场冬雪的传说。
水与山的蓝色在这里总是饱满的,一致的,像是一个基因,一种遗传。
④那些倒影,还是那些倒影,我不能绕过它们,我不能不与它们共恍惚,同沉浮。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单独成段的好处
散文专题训练-----单独成段的好处一、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舍生(1)仲夏午后,当我们到达大足时,整座四川盆地被蝉声锁扣,热烈地燃烧着。
踩着一级又一级炙脚的石阶往上爬,摄氏四十度以上的高温,觉得身体某个部分有缺口,大量水分汩汩倾泻而出,不能拦截,也无法修补……(2)终于看见大足宝顶山石窟,借着宗教,人类不甚自觉地拥有媲美造物主的能力。
那些保存尚称完好的佛像群,幸运地躲避了无数次的兵灾浩劫。
巨型石雕卧佛,侧身而卧,那是一张饱满细致、姣好无瑕的容颜。
导游告诉我们,在印度,男子必须拥有美貌与智能,才能修成正果。
我想,有美貌而能谦卑不炫耀,便是一种智能了;有智能而能怜悯苍生,则是慈悲。
美貌、智能、慈悲,三者合一,怕是绝少的。
卧佛正是释迦牟尼逝世的场面,尽管环绕着的弟子,神情肃穆悲伤,释迦双眼似开似阖,却是无比光华的恬静安适。
我那因酷暑与疲惫而显焦躁的心情,逐渐妥贴。
即是死亡,也不过是那样自然的一种状态,无需惊恐。
卧佛以“死”来启示“生”的玄机。
(3)第二天早晨,坐车往北山石窟,清风徐徐,扫尽昨日燠热。
沿途凡有水稻必栽一畦荷花,稻香荷香交映着物产丰富的田园风光,这才领略到“大足”,有着怎样盈满自适的意味。
(4)北山石窟有许多观音造像,多是唐、宋时期作品,特别着重面容、肌肤与妆饰的雕刻。
面容多是中年妇女的雍容、温柔;素衣薄裙,纤秾合度的肌肤仿佛要透出衣衫;宝冠璎珞,华丽庄严,稍稍移动便会发出琤琮的声响。
(5)叮当、叮当。
(6)我在风中回身寻找,一阵阵飘散如乐音。
原来是工匠凿石,企图将部分磨蚀的石窟恢复旧观。
千年以来,这座山上的石壁,便是在一斧一凿的敲击下,由粗糙原始蜕变成精致丰美的生命体。
那些姓名隐佚、不为人知的工匠(或许该称为石雕艺术家),在毫无性灵知觉的石头上,贯注了信仰,更投入了对人世最深的缱绻眷恋。
他们雕刻的观音,以女性为仿真对象,具备世间女子的面貌和神态。
(7)有位临水而生的少女,欹身屈膝,一手置于膝上,拈着飘带,一脚垂进水中,仿佛在拨弄着,神态愉悦而悠闲,背后是一轮大满月。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傅菲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傅菲散文一、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回不去的渡口傅菲①渡口,一棵老洋槐树作为标识。
我们总以为,树有多老,渡口也有多老。
树是洋槐树,皲裂的树皮把我们带入时间深深的皱褶里。
②事实上,那是一个荒滩,一条砂石路直通下去,是石埠。
石埠上,妇人在洗衣,淘洗豆子、白米。
小孩在石埠下的河水里,摸螺蛳、捉虾,光着身子,嘻嘻哈哈地傻闹。
一条竹筏,被一根绳子系在洋槐树下。
老毛竹煻了火,黝黑,两头翘,六根毛竹用老藤扎起来,一头一尾,中间再扎两绑,便成了竹筏。
河水并不深,大人卷起裤腿,可以淌水过河,小孩翘起屁股,手举衣服,也可以游到对岸,竹筏也仅仅是渡口的一个象征。
河是饶北河。
年少时,记得有一个艄公。
竹筏上摆着几个矮板凳。
艄公也是戴尖帽的斗笠,穿一件棕黑色蓑衣,光着脚板。
他撑第一竹篙的时候,会“嘿呀吼”地吆喝一声,竹篙插入水底,竹筏慢慢滑动,竹篙斜起来,再拔出水面,插入水底。
竹筏在水面嘶嘶嘶嘶地滑翔,青山在飞。
在冬春之季,我们去对岸,都由艄公撑竹筏渡河。
③对岸是另一个村子。
两个村子隔一条河。
对岸有很多沙地,种西瓜,种花生,种荸荠。
这是我们村没有的。
我们村有柴火,有茶油,是对岸村子没有的。
两岸因此有了很多的偷盗和争夺,发生械斗;也因此有了婚配姻缘,随便入哪家的门,开口便是亲戚。
艄公把嫁妆送到对岸去,把送亲的人接过来。
外出读书的人,被一只竹筏,送到小镇的车站,坐上去县城的客车。
送别的母亲和姐姐,站在渡口,一直在挥手,不停地挥手,直到竹筏没入河湾的柳树林,像一片树叶,飘在水面,母亲哗啦啦的泪水流了下来。
④据说,这个渡口,在很早以前,很繁忙,有木船,密密麻麻地排在河岸。
河滩宽阔,秋季开满了白蓼花,米白米白的,一大片。
岸边是麻白麻黄的芦苇。
芦苇从秋风里抽出摇曳的花束,空茫。
——我的祖父,我的曾祖父,从这个渡口出发,挑一担箩筐,去浙江海边挑海盐。
木船顺河而下,入信江,逆流而上,入衢州;也把夏布,蚕丝,带去浙江。
木船,一个码头一个码头地停靠,夜一日一日地凉。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专题检测散文阅读(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书窗上的那轮明月假如能透过书窗窥见古人窗前的那轮明月,精明的现代人才算拥有完整意义上的聪慧。
物质日益丰富的今日,有什么比滋养心智更须要的呢?现代城市里的楼房越高,离月亮的距离就越远。
都市的灯光早已把明月挤压为昏黄的一片,明月照样从海上升起,但共此时的都市蜗居里,投射过来的只是高楼斑驳的影子。
假如有几片月光挤进霓虹灯光、白炽灯光留出的缝隙,也如受污染的水;汽车笛声、影视音响、铃声,将月光搅得更加浑浊,不留下一小片宁静,来安放一张书桌。
偌大的城市,月光和书很难找到安家立命的地方。
门是生活的进出口,窗可以说是天的进出口,都市的天空被高楼割裂了,明月也难以进出喧嚣都市人动荡的心灵。
即使是在闭门索居的日子,有几个人能端坐书窗前,让月光布满内心空间?何况天上的那轮明月,只徘徊在都市边缘,在城里办理不到一份“暂住证”。
钱钟书先生说:门许我们追求,表示欲望;窗子许我们占据,表示享受。
现代都市人进出更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门,却极少去拥有一框用以心灵远眺的窗子,更无闲人闲读书的闲情去掬一把透过书窗的月光,来洗涤心灵的尘垢。
偶然登记宋代刘子军的两句诗: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还照读书窗。
明月不知读书人已去,沉没在都市的红尘中;明月夜深来照的,也不是书声琅琅的书窗了,有的只是装潢和功利。
都市也有读书人,但读书时想的是文凭、职称、职位,急功近利的他们懂得用描谱仪鉴定金钱的金黄色的纯度,却无暇顾与书窗上的那轮明月的皎洁银白。
临月漫披卷,凭栏且数星,看不见月和星的都市人咀嚼书中文字为腹内经纶,想到的只是经世致用,读书蜕变为苦事。
月窗搀烛影,风叶乱琴声,聒耳的或许是名利裹挟着的喧嚣吧。
月是该镶嵌在窗子里看的,好比画配了框子。
开了窗邀约清风明月进来占据,其实是拥有一轮属于自己的明月。
钱钟书先生还说,窗比门代表更高的人类进化阶段。
我以为书窗是人类文明的标记,书窗的退化乃至消逝是现代人沦落的一种方式,让高楼大厦侵占了心灵的家园。
高中语文 高考复习 现代文阅读——散文 专题训练(1-100篇) 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散文专题训练(1-100篇)含答案解析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相思贾平凹①一个盒子,是原竹做成的,竹节的部分截下来,打磨,雕琢,玲珑剔透得万般可爱了,上边装一块活动的玻璃,这便是你的珍藏了。
下了班,或者吃着饭,或者要睡觉去,这盒子就放在你的手心,你屏住气凝视着,呼出的热气在玻璃上结成一层水珠。
盒子里边是一只蟋蟀样的昆虫,长长的腿,细细的触须,浑身金黄,像是一片跃动的金砾。
于是,你不自觉地就哼起评弹调来,在这漠漠的戈壁滩上,评弹调游丝一般的,铮铮飘远。
②唉,你是个粗糙的人,那额角,那鼻头,那方方的下巴颏子,使人想象着是用斧子砍出来的,除了两个眼镜片子,你身上还有闪亮的物件吗?头发总是乱的,胡子剪得七长八短,你应该是一个不修边幅的角色,竟偏偏玩这种玩意儿?!③你说,这是黄蛉,是你从老家带来的。
④这使人多么不理解!你的老家在苏州,苏州,是何等样一个美妙的地方啊,你生在那里,大学毕业后就到大西北来了。
大西北是寸草不生的玄武岩山,是有孤烟直长的大沙漠,你是学地质的,你已经在这里奔波了二十年。
二十年的帐篷,在沙山沙海里,犹如一叶小舟,冷月弯弯地照着,苏州城外的寒山寺的钟声,是能"夜半到客船"吗?妻子在望着你,相思的网撒满了脸面,她在打捞着远去的一颗爱的心。
你每年回去一次,每一次在门前植一丛慈竹,但是,你又走了,留给她的是一丛一丛竹叶的"个"字。
孩子已经六岁了,他的记忆里,你只是一个照片上的平面人,他在你植的竹园里喊着"爸爸",你不能回答,你的竹园里却生出了无穷无尽的黄蛉,它们在鸣叫着,窸窸窣窣的,那是你的神经,是你的精灵,是你的乡思乡音。
所以,她捉住一只,装在这精巧的盒子里,在你再一次回去的时候,送给了你吗?⑤你拥抱着你的妻儿,求他们宽恕你,但你还是又一次走了,你说:"祖国需要金子,大西北的沙漠里是有金子的,等十个金矿找到,我就回来了!"⑥一个竹子做成的盒子,一个盒子里装着的黄蛉,便和你从苏州出发,八千里路云和月,你们一起生活在了大西北。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周晓枫散文(含解析)
散文专题训练------周晓枫散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峰之下周晓枫深秋的阿坝,我们走在四姑娘山的沟谷之中。
沟谷里有大量断裂的树。
不仅是残根残枝,许多几乎就是完整的一根,只是没有树冠和根系。
它们被水、被冰川、被暴风,被神秘而万能的自然之手移动到这里。
就在生机盎然的皂柳、川杨和红桦旁边,密集倒伏着死去的树干。
我伫立倾听,一切都是安静的,无论生死。
小花和积雪零零落落,它们或许还有关于明天的梦;而一根被伐倒的树干,每一寸都是根、都是桩、都是枝条,都是自己作为一棵树时的完整回忆。
有些粗大的树枝被冲刷,在河流中堆叠起来,像搁浅的旧船,或者像崎岖的桥。
我看到一棵极为高大的落叶松倒在河里,那些短而整齐的交错梯节,试图完成某种支撑……是的,那个向着高处、向着云端的梯架倒了,即使死去,它似乎还保留着不屈的树魂。
更多的树顽强存活。
有些树的方向,几乎是在地上攀爬,它们的根被生生从地里撕扯出来,露出动脉似的根和毛细血管般的须。
然而,被闪电劈砍,它们生长;被马匹的门齿啃咬,它们生长;被水泡、被虫蚀、被冰雪封锁,它们依然生长。
生在这里,死在这里。
我沿着栈道,瞻望这些植物里的勇士和烈士。
栈道由松木铺就,上面有着细小的纹路、细小的疤结、细小的裂隙和落在上面细小的松针。
雨、雪、行人的脚印、牲畜的蹄印、岁月的屐痕落在上面,它慢慢地弯折进入林木深处。
景区里最多的,是浅金色的红杉和墨绿色的冷杉。
树是立锥体的,如果处理成平面绘画,它的边线倍于底线的长度。
树的三角冠形,与山峰清晰而坚实的锐角保持着匹配与呼应的关系。
别处的山大多弧线圆融,至少不像四姑娘的山,有如此凛冽的锐切面。
一切出自冰川的雕凿。
我们可以用铲刀雕凿冰雪,可冰川雕凿的,是陡峭的山峰和裂谷——它在时间和岩石上,凿刻令人生畏的锯齿和沟脊。
我在山脚看到许多片状页岩,仿佛强力把它们叠加在一起,像手风琴被压缩的风箱。
我曾以为,那就是一座山的肌肉纹理。
视线向上抬升,参差的树木雨雪风霜,参差的岩面刀劈斧砍,最后,是紧紧焊合如金属的,像整体的铁、整体的铅、整体的铜那样的,整体的花岗岩山峰。
2024届高考散文专题训练王佐良散文(含解析)
散文专题训练-------王佐良散文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想起清华种种王佐良①我只是清华几万校友中的一个,现已不在清华工作,然而一说起这所学校,至今仍像年轻时候一样兴奋,话也像说不完似的。
②清华吸引人的究竟是什么?它有很好的校园,设备,但这些别校也有;它的历史也不很长,世界大学中,成立已几百年的有的是;想来想去,还是由于清华的人,或者说清华人和中国历史的特殊关联。
③说起清华人,我怀念我的老师们。
大学一年级,俞平伯、余冠英两位先生教我国文,一位教读本,一位教作文,都亲切而严格,有一次余先生指出我把爬山虎写成紫荆的错误,但又要我多写几篇给他看。
二年级,贺麟老师教我西洋哲学史,见了我长达百页的英文读书报告不仅不皱眉反而在班上表扬我;正是在他的指导之下,我读了不少古希腊哲学家著作的英译,真有发现新星球似的喜悦。
温老师在工字厅讲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打开许多画册让我们传阅,幽默地然而严格地区分画的优劣。
同样难忘的事还多,那时候日本军队已在华北城市大街上演习,而清华的师生则在学术上特别争气,不久又在政治上发动了公然反日的“一二九”运动。
④我们这一级(1935-1939)还有一段特殊经历,即抗日战争的锻炼。
我们两年在清华园度过,两年在长沙、南岳、蒙自、昆明度过。
有的同学进入解放区打游击,大多数在大后方直接或间接地参加过战争工作。
但是学术上并未放松。
昆明西南联大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精华,师生在最简陋的条件下做出了当时第一流的研究成绩,青年人的成长分外迅猛。
走遍半个中国给了我们以接触内地实际的宝贵经验,这是在清华小范围内埋头读书所无法得到的。
所以这次大转移又是我们知识和感情上的一次大扩充。
⑤然而我们仍然怀念清华园。
在昆明读书和教书的八年里,可以说没有一天不想念北方的故土。
中国历史上,汉族士大夫几度被赶出北方却没有一次能够回去。
正如冯友兰先生指出的,只有这一次抗日不同。
我们战胜了,1946年夏我从昆明带着妻儿重新回到了清华园,虽然校舍残破,校园荒芜,但有陈岱孙先生领导一批员工在进行大规模的复校工作,不久就在北方的灿烂秋阳中重新上课,清华人意兴之豪,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专题训练-刘白羽散文
散文专题训练----刘白羽散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红玛瑙刘白羽汽车轻快的奔驶着,驶过甘泉,驶过劳山,驶近延安。
忽然,车窗外,墙壁上闪现一行朱红大字:地球是颗红玛瑙,我爱怎雕就怎雕。
这诗句像通明的火光,一下照亮了我的眼睛。
急忙往下看时,墙壁却一阵风一样闪过。
车子又轻快地歌唱着向前飞驶了。
“杜甫川!“七里铺!”就像当年每一次从前方回来,走到这里,闻到扑鼻的炊烟一样,这是一些多么响亮而又亲切的名字呀!我们已经到了延安了。
我还记得当我还是20岁刚出头的青年时,带着两肩尘土、一颗真心,踏破黄河两岸的冰雪,在这崎岖的小路上,第一眼看到延安,那一刹那间,我的眼睛充满了泪水。
那是从黑暗中,第一次看到黎明的幸福的眼泪呀!是的,我们的庄严的、战斗的道路从这儿开始了。
眼前,一片明光闪烁,仔细看时,原来是电灯熠熠放明。
我从汽车里面跳出来,是多么急于想看一眼延安的新面貌呀!但,这深秋之夜,却像一道幕布一样把延安遮住。
我想它是想找寻另一时机,在突然之间,给我一个崭新的印象吧!早晨,我爬上山顶。
这时,朝阳有如万道霞光,把眼前的一切染上一层淡淡的红色。
看,延河!那亮晶晶的蜿蜒的延河。
看,那不是清凉山!而高耸空中的宝塔,依然像一个守卫者,欣然看着这一个明朗的早晨。
这时,各种嘹亮的声音,从我记忆深处升起,千千万万人的脚步,从全国各地聚集,从这古城中的石板路上响过去,从城门外那尘土飞扬的道路上响过去。
我记得,一个黄昏,北门外路边上,一圈人影,一盏马灯,毛主席在跟青年人讲话呢。
我记得,当时青年人的脸,都像早霞一样明亮,在读着关于革命真理的新书。
我记得,人们高唱,那歌声从这儿冲破滚滚尘砂,飞过黄河,飞过长江。
现在,阳光把一个新延安照得如此光明温暖,让我带着这记忆之最最优美的歌声,进入这瞻仰革命圣地的旅程。
深秋季节,早晨地面上已敷了一层薄霜,晌午太阳却又那样热烘烘的,当我在凤凰山、杨家岭、王家坪和枣园走着、看着、想着的时候,那一个庄严而壮丽的大时代便又回到我的眼前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专题训练十题(附参考答案)一、(2012全国大纲卷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听朗诵(孙犁)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
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
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
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
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
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
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
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
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
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
作为文物陈列的,古代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
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和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
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
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
时间沉淀,时间反复。
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
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
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
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
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
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金石寿命还长。
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
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
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
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
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
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
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
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
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
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文章与道义共存。
文字可泯,道义不泯。
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有删改)1.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
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2.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4分)(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
(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
3.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
(6分)4.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6分)二、(2012语文北京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心灵的篝火(张海迪)我写这部长篇时很多次都在想,人们最好在下个千年翻看这部小说。
我不是什么预言者,但我坚信,我在这本书里所描述的关于攀登雪山峰顶的一些艰险,到那时也许就不存在了,人们很容易就能登上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米的山顶上已有了我们的研究站点,如同昨天和今天在南极建立的长城站。
珠穆朗玛峰上的站点最好也叫长城站——世界上最高的长城站。
不过我也在想,假如8848米不再是不可逾越的障碍,世界上还有什么高峰要攀登呢?只要地壳不变动,8848米将是有限的数字和高度,而人类的探索精神则是无限的。
人类总是想超越极限,却又被无数的障碍阻挠,劈开了重重叠嶂,人也就跨越了千山万水。
开始写这部书时,我总感到有一种无形的束缚,它始终不让我的想象展开翅膀到无边无际的天地里翱翔,可我说不清那紧紧束缚自己的是什么。
我常常被这种困惑搅扰,同时也为超越困惑,获得心灵的解放不懈地寻找飞往更大空间的方向。
我为此等待了很多年。
有一天,我终于看见了梅里雪山!接下来的很多个夜晚,我都是在网上度过的,我被迷住了。
那里有成百上千条关于梅里雪山的文字介绍,还有很多绮丽的风光图片,于是我看见我的一个主人公回头对我笑了,在此之前,我一直让他在一个不知名的空旷地带徘徊,在本书里他是梅里雪山的攀登者。
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海拔只有6740米。
可它的地理环境却很复杂,山上终年积雪,陡峭的山体,风化的岩石,还有瞬息万变的气候,会让攀登者突然陷入绝境。
卡瓦格博至今还是一座人类未及山顶的处女峰。
只要人们达不到顶峰,它就永远是一个神秘的向往,一个神秘的存在。
人们可能还记得1991年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惨剧,十七个登山勇士无一人生还。
为什么鲜活的生命要去荒无人烟的地方,在那里经受暴风雪的袭击,面临雪崩随时发生的危险,陷入人生的绝境?天光黯淡,无边的黑夜,厚厚的积雪,看不见一线星光,周围也没有篝火,不灭的只是心灵的篝火,最后那火也覆盖在冰雪之中……当太阳重新照耀时,冰盖上又多了几座新的冰雕,他们的面容都十分安详,好像还在酣睡,却再也醒不过来了……也许在多年之后,地球进一步演化,它变暖了,冰川坍塌,雪山融化,十七个勇士还会获得新生。
他们会站起来,抖掉身上的积雪,掏出揣在胸前的旗帜,迎风抖开,一簇火红猎猎地飘舞着,发出哗啦啦的脆响。
他们看见远处美丽的城市,葱茏的绿树,盛开的鲜花,一座高大建筑物的计时牌上清晰地显示着:3000年某月某日……我想这丝毫无损他们千年之前攀登高峰的意义。
物质是坚实的,如同大地,而精神则如同天空或宇宙,是柔软的,无尽头的空漠。
人的脑实质就是这种天空或宇宙,有限与无限都在其中,人的脑实质是比自然界的宇宙还要广阔的。
无穷尽地开拓成为人类永生永世的寄托。
西西弗斯整日推着一块大石头上山,其实是一个哲学寓言,它是时间与空间的规则——周而复始,永无止境。
我写这部长篇也是一种攀登,如同真正的登山者,一次次向高峰冲击,又一次次撤退,回到大本营,回到平淡无奇的生活中。
这种攀登让我的体力和精力消耗很大,在经历了四十年的病痛之后,身体瘫痪部位的肌肉萎缩了,我越来越难以支撑自己,总有一种明天就会因疲惫而死去的感觉。
其实,我对长篇小说的创作已经力不从心了,激情常被肉体的麻木疼痛和精神的忧郁绝望掩埋……我想这将是我最后的一部长篇小说了……精神攀登的路途异常艰苦,我有时也畏惧,害怕路途遥不可知,但冥冥之中又仿佛看见我的主人公在远处等待,等待我给他们一个结局。
我有时急于接近他们,有时又小心翼翼地避开,我怕我笔下的主人公会在途中遭遇不测,也怕有的人会因为我给他们的结局而失望。
其实我是清楚的——生命永远不会完结,我们的攀登也是如此。
(取材于张海迪长篇小说《绝顶》的前言,有删改)注:张海迪,当代作家。
1995年生于济南,五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坚信当下个千年到来,珠穆朗玛峰的山顶上已建立起“长城”研究站点的时候,人类将无高峰可攀。
B.前四段以黯淡的天光、无边的黑夜烘托“心灵的篝火”;“覆盖在冰雪中”则暗指十七勇士生命的终结。
C.时至3000年,地球变暖,冰雪融化,勇士重生;作者在一个想象的情境中,寄寓了自己美好愿望。
D.最后一段作者流露出对笔下人物有时想接近,有时欲避开的复杂心态,在“怕”的背后是对人物的挚爱。
E.本文可以看作是关于《绝顶》的创作谈,交代了小说主人公的生平背景,同时也折射出作者的心路历程。
2.梅里雪山在作者的小说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文意,谈谈这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6分)3.作者为自己的小说取名“绝顶”,结合这篇前言,说说作者所理解的“绝顶”包含了哪几层内涵。
(5分)4.中国古代神话中有“夸父追日”的故事:“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充其仗,化为邓林(树林)。
”有人认为,文中殉难的登山者有如追日不得的夸父,是当代社会中的悲剧英雄。
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不少于200字)(10分)三、(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往事(二)之八(冰心)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
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我站起,双手支颐〔颐(yí)〕颊、腮,也指下巴。
,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起头来。
“我想看守灯塔去。
”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
”说完仍看他的书。
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
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远的为人民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父亲笑着点头。
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父亲只笑着。
我勇敢地说:“灯台中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
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
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
除了骀荡〔骀(dái)荡:使人舒畅。
〕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
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了!”言次,他微叹。
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傲与光荣。
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狎(xiá)习:亲近、领略。
〕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的起了回忆。
“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
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
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
“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
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
”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
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我也笑道:“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