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合集下载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联大师资雄厚
据有关史料记载:联大8年间共聘任教授302人。从事人 文社会科学的有: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格、杨振声、 罗常培、浦江清、冯支兰、王力、罗庸、向达、潘光照、 朱光潜、汤用彤、陈序经、吴晗、钱穆、吴达元、金岳 霖、陈贷孙、张奚若、钱钟书、刘文典、费孝通等;从 事自然科学方面的有:吴有训、饶毓秦、叶企孙、施嘉 炀、江泽涵、杨武芝、赵访熊、陈省身、华罗庚、许宝 碌、姜立夫、郑华炽、吴大猷、周培源、赵忠尧、王竹 溪、张文裕等。西南联大的这些教授都是著名的科学大 家、文学泰斗!
联大教授中还有许多外籍专家学者,如米士、温德、
葛邦福、陆伯慈、白英等,著名的李约瑟、费正清等也都
在联大讲过学。
著名教师
吴大猷 周培源 王竹溪 梁思成 金岳霖 陈省身 王力 朱自清
冯友兰 吴有训 陈寅恪 沈从文 陈岱孙 闻一多 钱穆 钱钟书
费孝通 华罗庚 朱光潜 赵九章 李楷文 林徽因 吴晗 吴宓
三校回归及纪念
1946年抗战胜利后,西南联大宣 告结束,三校北返之时,西南联大 为报答三迤父老的养育之恩,经 教育部批准,将西南联大师范学 院留在昆明独立办学,更名为昆 明师范学院,上个世纪80年代更 名为云南师范大学。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
此碑立于抗战 胜利后,西南联 大撤消,北大、 清华、南开三 校北返前夕的 1946年5月4日, 纪念碑由西南 联大文学院院 长冯友兰先生 撰文,中文系教 授闻一多篆额, 中文系教授、 系主任罗庸书 丹,因而被称为 现代的“三绝 碑”。纪念碑 碑体雄壮,书法 遒劲,文采飞扬, 意蕴深广,气势 恢宏,具有较高 的历史、艺术 和文学价值。
3、课外对学生的影响大,日寇轰炸昆明时,沈从
文全家疏散到呈贡桃园新村,每星期上课,进城 两天,文林街二十号联大教职员宿舍有他的一间 屋子。访客来,大都是来借书、求字,看沈从文 收藏的宝贝,谈天。

汪曾祺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汪曾祺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2)汪曾祺散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昆明多的是,而且很便宜。

沈先生一进城就到处逛地摊,选买这种漆盒。

他屋里装甜食点心、装文具邮票……的,都是这种盒子。

有一次买得一个直径一尺五寸的大漆盒,一再抚摩,说:“这可以作一期《红黑》杂志的封面!”他买到的缅漆盒,除了自用,大多数都送人了。

有一回,他不知从哪里弄到很多土家族的桃花布,摆得一屋子,这间宿舍成了一个展览室。

来看的人很多,沈先生于是很快乐。

这些挑花图案天真稚气而秀雅生动,确实很美。

沈先生不长于讲课,而善于谈天。

谈天的范围很广,时局、物价……谈得较多的是风景和人物。

他几次谈及玉龙雪山的杜鹃花有多大,某处高山绝顶上有一户人家,——就是这样一户!他谈某一位老先生养了二十只猫。

谈一位研究东方哲学的先生跑警报时带了一只小皮箱,皮箱里没有金银财宝,装的是一个聪明女人写给他的信。

谈徐志摩上课时带了一个很大的烟台苹果,一边吃,一边讲,还说:“中国东西并不都比外国的差,烟台苹果就很好!”谈梁思成在一座塔上测绘内部结构,差一点从塔上掉下去。

谈林徽因发着高烧,还躺在客厅里和客人谈文艺。

他谈得最多的大概是金岳霖。

金先生终生未娶,长期独身。

他养了一只大斗鸡。

这鸡能把脖子伸到桌上来,和金先生一起吃饭。

他到处搜罗大石榴、大梨。

买到大的,就拿去和同事的孩子的比,比输了,就把大梨、大石榴送给小朋友,他再去买!…… 沈先生谈及的这些人有共同特点。

一是都对工作、对学问热爱到了痴迷的程度;二是为人天真到像一个孩子,对生活充满兴趣,不管在什么环境下永远不消沉沮丧,无机心、少俗虑。

这些人的气质也正是沈先生的气质。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沈先生谈及熟朋友时总是很有感情的。

文林街文林堂旁边有一条小巷,大概叫作金鸡巷,巷里的小院中有一座小楼。

楼上住着联大的同学:王树藏、陈蕴珍(萧珊)、施载宣(萧荻)、刘北汜。

当中有个小客厅。

这小客厅常有熟同学来喝茶聊天,成了一个小小的沙龙。

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

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

论沈从文西南联大时期的散文创作20世纪中期,中国发生了巨变,沈从文是西南联大时期的一位非凡的文学家,展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

沈从文的散文集“中国的精神”,直接反映了他的思想和观点,深刻地传达了当时中国学子的心境。

此次文章,将重点关注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探讨其反映出的社会现实以及作者的精神状态。

沈从文的散文创作,一方面反映出激烈的危机意识,沈作品中的语言象征性而强烈,以强烈的社会讽刺和谴责,勾勒出一幅唉声叹气的世界社会态势。

他在《草草》一文中,痛责中国当时的腐朽制度,批判当局的腐败和无能:“中国究竟有救吗?当腐败的政府,贪婪的官僚,险恶的宗教还在这里统治,中国将永远无法振作。

它将徒劳地继续沉沦,而我们必须慢慢见证它的毁灭!”沈从文对中国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揭露,以及对未来的危机意识,都被贯彻在他的散文当中。

另一方面,沈从文的散文创作反映了中国精神时代的矛盾,以及学子艰苦生活的深刻情怀。

在《今夜》一文中,他在描写站街的情景时,以细腻的语言,非常真实地再现了当时中国学子的心境:“街上的行人早已散去,一切都很安静,除了那缓缓而来的寒风,轻轻地拂过萧条的街,似乎带着学子心中的悲哀。

”此外,沈从文还勇于批判当时社会现实中人们失去理想的状况,因为他们失去了理想,而这些人们以理想来定义生活的意义,他希望大家能够重拾弃绝的理想:“让我们以年轻的热情,以革命的气息,以追求真理的意志,一起展开这样的旅程,走向光明,追求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沈从文的散文创作是当时的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创作。

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学子们在思想上、心理上和追求上的精神态度。

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批判中国社会的失败,同时他对理想的追求也被深刻地表达出来。

沈从文以他在西南联大时期所创作的散文,留下了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上令人瞩目的精神遗产。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作者:来源:《作文周刊·八年级版》2019年第27期沈先生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

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

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

沈先生的讲课是非常谦抑,非常自制的。

他不用手勢,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

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

听“懂”了他的话你是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的。

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教写作,写的比说的多,他常常在学生的作业后面写很长的读后感,有时会比原作还长。

这些读后感有时评析本文得失,也有时从这篇习作说开去,谈及有关创作的问题,见解精到,文笔讲究。

沈先生教创作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学生写了一个作品,他除了写很长的读后感之外,还会介绍你看一些与你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看。

记得我写过一篇不成熟的小说《灯下》,记一个店铺里上灯以后各色人的活动,无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散散漫漫。

沈先生就介绍我看了几篇这样的作品,包括他自己写的《腐烂》。

学生看看别人是怎样写的,自己是怎样写的,对比借鉴,是会有长进的。

这些书都是沈先生找来,带给学生的。

因此他每次上课,走进教室里时总要夹着一大摞书。

学生习作写得较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

这对学生是很大的鼓励。

多年以来,沈先生就干着给别人的作品找地方发表这种事。

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

我在1946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都是沈先生寄出去的。

沈先生教书,但愿学生省点事,不怕自己麻烦。

他讲《中国小说史》,有些资料不易找到,他就自己抄,用夺金标毛笔,筷子头大的小行书抄在云南竹纸上。

这种竹纸高一尺,长四尺,并不裁断,抄得了,卷成一卷。

上课时分发给学生。

他上创作课夹了一摞书,上小说史时就夹了好些纸卷。

沈先生做事,都是这样,一切自己动手,细心耐烦。

汪曾祺《新校舍(节选)》《我的老师沈从文(节选)》阅读理解

汪曾祺《新校舍(节选)》《我的老师沈从文(节选)》阅读理解

汪曾祺《新校舍(节选)》《我的老师沈从文(节选)》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本一:新校舍(节选)汪曾祺西南联大的校舍很分散。

有一些是借用原先的会馆、祠堂、学校,只有新校舍是联大自建的,也是联大的主体。

有一座校门,极简陋,两扇大门是用木板钉成的,不施油漆,露着白茬。

门楣横书大字:“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进门是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路。

路是土路,到了雨季,接连下雨,泥泞没足,极易滑倒。

大路把新校舍分为东西两区。

大图书馆后面是大食堂。

学生吃的饭是通红的糙米,装在几个大木桶里,盛饭的瓢也是木头的,因此饭有木头的气味。

饭里什么都有:砂粒、耗子屎……被称为“八宝饭”。

八个人一桌,四个菜,装在酱色的粗陶碗里。

菜多盐而少油。

常吃的菜是煮芸豆,还有一种叫做蘑芋豆腐的灰色的凉粉似的东西。

大图书馆的东面,是教室。

土墙,铁皮顶。

铁皮上涂了一层绿漆。

有时下大雨,雨点敲得铁皮丁丁当当地响。

教室里放着一些白木椅子。

椅子是特制的。

右手有一块羽毛球拍大小的木板,可以在上面记笔记。

椅子是不固定的,可以随便搬动,从这间教室搬到那间。

吴宓先生上《红楼梦》研究课,见下面有女生没有坐下,就立即走到别的教室去搬椅子。

一些颇有骑士风度的男同学于是追随吴先生之后,也去搬。

到女同学都落座,吴先生才开始上课。

我是个吊儿郎当的学生,不爱上课。

有的教授授课是很严格的。

教西洋通史的是皮名举。

他要求学生记笔记,还要交历史地图。

我有一次画了一张马其顿王国的地图,皮先生在我的地图上批了两行字:“阁下所绘地图美术价值甚高,科学价值全无。

”朱自清先生教课也很认真。

他教我们宋诗。

他上课时带一沓卡片,一张一张地讲。

要交读书笔记,还要月考、期考。

我老是缺课,因此朱先生对我印象不佳。

多数教授讲课很随便。

刘文典先生教《昭明文选》,一个学期才讲了半篇木玄虚的《海赋》。

闻一多先生上课时,学生是可以抽烟的。

我上过他的“楚辞”。

上第一课时,他打开高一尺又半的很大的毛边纸笔记本,抽上一口烟,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

理想主义: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文学思想

理想主义:沈从文在西南联大的文学思想
有 异见 。近代政 治 的特 殊 包庇 性 , 去 了 文学 固 有 的庄 严 毁
与诚实。终结是在这个现状继续中, 凡有艺术良心的作家 , 政治与文学的关系, 是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思考的一个
核心 问题 。“ 治 ” 他 的 理 想主 义 文 学 思想 中成 为 一 个 政 在
最不受 欢迎的 词汇 。
而且 也是对 中国现 代文学思 想的丰 富和发 展 。
文学有一部分成为实际政治的附庸进行批评的同时 , 也对 传统的文以载道的文学观提出了强烈的批评 :这种因习文 “ 学观的特性 , ‘ 即 文学与政治不可分 , 且属于政治的附产物 或点缀物 ’作家的怀疑 , , 即表示对于这个问题的解释, 实各
展下去 , 重在一时间得到读者的多数 , 或尊重 多数的愿望 , 因此在朝则利用政治实力, 在野则利用社会心理 , 只要作者 在作品外有个政 治立场 , 便特别容易成功。一些初初拿笔 的人, 不明白中国新 文学搅混入商场与官场共同作成的漩
涡中后 , 会发 生 些 什 么现 象 , 然还 会 有 些 什 么 结果 , 可能 必 另一 方面 个 人 又 正 要 表 现 , 露 面 , 要 当然 都 乐 于 照 习 惯 方
说作 者和读 者 ’ , 小说 看成 ‘ 文字 很恰 当记 录 下来 的 时 把 用
渐忘了教育自己。“ 只由于十五年前我们文学运动和 ‘ 商
业 ’‘ 治 ’ 、政 发生 了关 系 , 去 了它 那 点应 有 的超 越近 功小 失
人事 ’ 。因为既然是人事 , 就容许包含了两个部分 : 一是社

文学作品既成为商品之一种 , 用同一意 义分布 , 投资者当然
先 企图在 营业 上 站得 住 , 事 从 ‘ 意 经 ’ 眼 。五 四谈 男 凡 生 着

西南联大时期的沈从文

西南联大时期的沈从文

西南联大时期的沈从文作者:曾贞戴景敏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12期沈从文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尊神。

虽然抗战时期并不是一个适合造神的年代,而更适合造就英雄。

但我一直固执地认为,这个时期也是神最有威信的时代,所以沈从文是最具备神性的作家,他在创造了自己具有神性的“湘西世界”的同时,也以一份战士的勇气,拉近了人与神的距离。

他的《边城》本身就是人世间最古老的神话,不管是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还是后来作为文物家的沈从文,他一直以原始的文学技法,无需任何修饰却任何人无法企及的修饰了人间的生活。

沈从文在西南联大时期其实是寂寞的,但他似乎有一种天然抗拒寂寞的本领,在艰难的行路途中,沈从文总有一种精神在背后默默地支撑着他,鼓励他向前走。

他虽然不是知识分子出身,却成了学者领域的带头人之一,并且成功地记录了自己在文学天空中的投影。

他在无形之中使自己成为中国新文学的代言人,宣判着人类的往事,即使是在后来,有人剥夺了他写作的权利……这样的神,却从未过着神一样的荣耀的生活,相反地,在他并不顺利的坎坷一生中,如同他行走在布满荆棘的艰难的文学之路一样,一生寂寞却清醒。

他仿佛被贬低到人间,混迹于社会底层的劳苦民众中,他在现实中的身份应该是一个常常处于边缘地带的自由人。

即使是在残酷无情的现实生活中,即使是他在无奈之中消失在后来的文学史的视野中,这位执着的神,并没有因此惧怕和后悔,他仍然坦然地承认自己的文学创作所追求的唯美风格与现实时代的差异。

(一)出身路上的寂寞世界的“好”,在于它的丰富,而不在于它从某些人的角度看来的“舒适”——没有任何痛苦、困难、危险、不义,“没有眼泪、没有悲伤……”很多人正是根据世上充满这些“苦难”来拒斥超验价值,正是根据世界并不那么“舒适”来否定神圣存在的。

沈从文的神圣,就在于这座没有丝毫出身的神,却创造出完美的作品以及完美的“神性世界”。

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仅能够影响后人,还能创造出自己的先驱,并用某种方式证明他们的正确。

《我的老师沈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我的老师沈从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老师沈从文(节选)汪曾祺①一九三七年,江南失陷,我不能回校读书,在家闲居两年。

两年中,我反反复复地看的两本书,就是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和《沈从文小说选》。

②我反复地看,一是因为没有别的好书看,二是这两本某些地方很相似的书,也和我的气质比较接近。

这两本书甚至形成了我对文学、对小说的概念。

我在中学时并未有志于文学。

在昆明参加大学联合招生,在报名书上填写“志愿”时,提笔写下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

当时许多学生报考西南联大都是慕名而来。

这里有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

③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各体文习作”就是教学生习作各体文章。

他有时也出题目,曾出过“我的小庭院有什么”这样的题目,要求学生写景物兼及人事。

有几位老同学用这题目写出了清丽的散文,在报刊上发表了,我都读过。

也曾给我的下几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要求他们写一间屋子里的空气。

为什么出这样的一些题目呢?沈先生说:先得学会做部件,然后才谈得上组装。

大部分时候,是不出题目的,由学生自由选择,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这课每周一次。

学生在下面把车好、刨好的文字的零件交上去。

下一周,沈先生就拿这些作业来讲课。

④说实在话,沈先生真不大会讲课。

他不像闻先生那样,长髯垂胸,双目炯炯,富于表情,语言的节奏性很强,有很大的感染力;也不像朱先生那样,讲解很系统,要求很严格,上课带着卡片,语言朴素无华,然而扎扎实实。

沈先生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因为就学生的文章来谈问题,也很难有系统,大都是随意而谈,声音不大,也不好懂。

不好懂,是因为他的湘西口音一直没变,仍然是凤凰话;也因为他的讲话内容不好捉摸。

沈先生是个思想很流动跳动的人,常常是才说东,忽而又说西。

他的思想的跳动,给他的小说带来了文体上的灵活,对讲课可不利。

沈先生真不是个长于逻辑思维的人,他从来不讲什么理论。

他讲的都是自己从刻苦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之谈,没有一句从书本上抄来的话。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Y E0U
西南联 大
◇ 汪 曾 祺
沈先生 的讲课 , 以说是 毫无 系统 。 可 他大都 是看 了学生 的作业 , 就这 些作 业讲一 些 问 题。 他是 经过一 番思考 的 , 但并 不去翻 阅很 多参 考书 。 先生读 很多 书 , 从不 引经据典 , 沈 但 他总 是凭 自己的 直觉 说话 , 来 不说 阿 里斯 多德 怎 么说 、 从 福楼 拜 怎么 说 、 托尔 斯泰 怎 么
家 ”他 的书 , 了 自己看 , 借给 人看 的 。联 大文 学院 的同学 , , 除 是 多数 手里都 有一两 本沈 先 生 的书 , 扉页 上用淡墨 签了“ 上官 碧” 的名字 。谁 借 了什么书 , 么时候借 的 。 什 沈先 生是从
来 不记 得 的 。直到 联 大 “ 员 ” 有 些 同学 的行 装 里还 带着 沈 先生 的书 复 , 而漂 流 到 四面八 方 了 。沈 先 生书 多 , 且 很杂 , 了一 般 的四 部 书 、 国现 代 文学 、 国 而 除 中 外
文学 的译 本 , 会学 、 类学 、 社 人 黑格 尔 的《 逻辑 》弗 洛 伊德 、 利 ・ 姆斯 、 小 、 亨 詹 道教 史 、 瓷 陶 史 、髹饰 录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霜 谱》 ……兼 收 并蓄 , 花八 门 。 些 书 , 五 这 沈先 生大 都认 真 读过 。 沈先 生
称 自 己的学 问 为“ 杂知 识 ” 一个作 家 读 书 , 。 是应 该杂 一点 的 。 先 生读过 的书 , 沈 往往 在 书 后 写两 行题 记 。 的是 记一 个 日期 , 天 天气如 何 , 有时 发一 点 感慨 。 有 那 也 有一本 书 的后面 写道 :某 月某 日 , 一 大胖 女 人从 桥 上过 , 中十 分难 过 。 ” 两 句话 我 一直 记得 , 是 “ 见 心 这 可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错的散文 , 都发表了。他给比我低

班 的 同学 曾 出过 一 个题 目: “ 记 间屋子 里 的空气 ” !我 的那 一班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 界性 的争论问题 。很多人认 为创
作 不能 教 。我 们 当时 的 系主 任 罗 常培 先 生 就说 过 :大 学 是不 培 养 作家 的 , 作家 是社 会培 养 的 。这话 有道 理 。沈先 生 自 己就 没 有 上过 什 么大 学 。他 教 的学 生 后 来成 为 作家 的 , 也极 少 。但 是也 不是 绝对 不 能教 。 沈先 生 的学 生现 在 能算 是作 家 的 , 也 还有 那么 几个 。问题 是 由什 么 样 的 人来 教 。用什 么方 法教 。现 在 的大 学 里 很 少开 创 作 课 的 ,原 因 是找 不 到 合 适 的 人来
么说 、 福楼拜怎么说 、 托尔斯泰 怎
么说 、 高 尔基 怎 么说 。他 的湘西 口 音很 重 , 声 音 又低 , 有 些 学 生 听 了

堂 课 ,往 往 觉 得 不 知 道 听 了一
些什 么。沈先生 的讲课是非常谦
抑, 非 常 自制 的 。他不பைடு நூலகம்用 手 势 , 没 有 任 何 舞 台道 白式 的 腔 调 ,没 有
猫画虎, 那是行不通的。
沈 先 生 是 不 赞 成 命 题 作 文 的, 学生 想 写什 么就 写什 么 。但有 时在 课 堂 上 也 出 两个 题 目。沈先 生 出 的题 目都 非 常具 体 。我 记 得
O9 3
人 物
过 一 番 思 考 的 ,但 并 不 去 翻 阅很
道 对话 就 是 人 物所 说 的普 普 通 通 的话 ,要 尽 量 写得 朴 素 。不 要 哲 理, 不 要诗 意 。这 样才 真 实 。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读后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读后感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读后感沈从文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而著称。

在西南联合大学的时光里,沈先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更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文学大师。

在西南联大读了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之后,我深受启发,对他的文学才华和人格魅力有了更深的了解。

首先,沈从文先生的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上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传承。

他的小说《边城》、《湘行散记》等作品,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现了中国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在阅读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湘西边城,感受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百态。

沈从文先生的作品不仅给我带来了阅读的愉悦,更是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沈从文先生的人格魅力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是一位谦和而深沉的文学大师,他的言行举止都散发着一种与众不同的魅力。

在西南联大的讲堂上,他不仅是一位严谨的学者,更是一位富有人文关怀和教育情怀的教育家。

他用自己的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让他们受益终身。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他总是和蔼可亲,耐心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困惑,给予他们宝贵的指导和建议。

他的言传身教让我深受启发,不仅让我对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更是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思考。

最后,沈从文先生的作品和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启发。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也将以沈从文先生为榜样,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格魅力,做一名有理想、有担当、有责任的新时代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的作品和人格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受益匪浅。

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努力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从文先生在西联交大阅读感悟300字

沈从文先生在西联交大阅读感悟300字

沈从文先生在西联交大阅读感悟300字上一年在年会中遇见了肖特,一见钟情,钟情于他的课~涓涓细流,流出一种人性美,他浅浅的教,咱们深深的悟,悟作者,悟文本,悟情感,悟人生!也钟情于他的人~单纯,尔雅,详尽,痴迷语文!从此更是迷上了他对语文的见地。

他在教授《金岳霖先生》这一课后写了一篇文章《这一课,我记住了你的眼泪》。

在文章里,我感触到了散文的魅力,这是第一次,以前很少读书,即使读也总是功利性很强的,教育需求才去读,并且是粗浅地看,雁过也,不留一丝痕迹!而,肖特,把这一篇文章解读到人的心坎里去了,让人记住了如何写人,记住了金岳霖,记住了汪曾祺,记住了那个流泪的学生,一起也让咱们记住了肖大侠!正是他的解读,充满了魅力,让我火急地想要看汪曾祺的散文,正好手头有汪写得一篇《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读得是欲罢不能!汪曾祺先生是在时隔40年之后,依然能够写出许多细节,令人回味,久久难忘。

好似这一幕幕都展现在自己眼前,足以见得沈从文先生对他的影响。

而读完这篇文章,沈先生也令我深深地信服。

信服于他的教育。

可能是我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头疼得要命,却一直不得要领,解决不了!而沈先生却在他那个时代就做到了,并且做得那么好,那么不遗余力!咱们都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写作是必修,中学的必修,其实也是人生课的必修,咱们常常为此苦恼,便是摸不着头绪,写不出好的文章,什么结构,什么文体,什么人物描写方法,什么谈论方法等等能教的咱们也都下苦功夫教了,修改更是周记小作文大作文齐上阵,却一直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也达不到成效。

在这里,文中写的沈先生有几点做法值得咱们钦佩,也值得咱们学习一下:一来,他说教师先讲,学生照本宣科,是不行的,要先写!写什么呢,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这样才有东西可写,有情感有体会融入其间。

反观咱们现在更多的是为了完成教育任务,或为了考试而写,学生觉得乏味可陈,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堆砌凑字数,有时连字数也凑不行,学生烦,老师也苦恼,修改成了头痛的事,硬着头皮看下去,僵硬地写几句评语,学生也不怎么在意,见效甚微,真真成了逼着学生交,再逼着自己阅览。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好句摘抄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好句摘抄

在西南联大的日子好句摘抄我常常想,西南联大就像一颗璀璨而坚韧的星辰,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闪耀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

走进西南联大的日子,就如同走进了一部充满热血与希望、知识与梦想的传奇故事。

在西南联大,我听到闻一多先生激情澎湃地说:“人家是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这简单的话语,就像重锤敲响的鼓点,振聋发聩。

闻先生可不是光耍嘴皮子的人,他那股子实干劲儿,就像沉默的老黄牛,默默耕耘在学术和民主斗争的田野上。

他用自己的行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什么是真正的学者?不是那些整日夸夸其谈的人,而是像闻先生这样,把行动当作语言的人。

你说,这世间能有几个这样的人?他就像一座灯塔,在联大那略显混乱却又充满活力的校园里,照亮了学子们前行的道路。

钱穆先生说:“认识你的时代,带领你的时代。

”哎呀,这话可太有分量了。

就好像他站在时代的船头,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然后回过头来,对着我们这些年轻的学子大喊:“小子们,这是咱们的时代,可不能糊里糊涂地过。

”联大的学子们,哪一个不是被这话语激励着?大家都想着,在这战火连天的岁月里,咱们虽然不能立马扛枪上战场,但也得在文化的阵地上守住一方净土,把知识传承下去,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一代传好。

这就好比是一群蚂蚁在洪水来临的时候,紧紧地抱成团,守护着最珍贵的东西。

郑天挺先生说:“西南联大在抗战期间之使命,一为支持抗战,使最后胜利早日来临;二为保存固有文化,使下一代者有复兴中国之凭借。

”这话说得透彻啊。

联大可不就是这样吗?就像一个坚强的母亲,在风雨飘摇中,一手护着自己的孩子(学子们),一手托着希望(文化)。

联大的老师们在简陋的教室里,在不断有敌机轰炸的威胁下,还能心平气和地讲课,就像在狂风巨浪中的老舵手,稳稳地掌着船舵。

学子们也都明白自己的使命,那股子认真劲儿,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

梅贻琦校长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读书笔记:《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读书笔记:《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

读书笔记:《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名师们的小闲事那天读汪曾祺先生写的一篇小文,叫《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觉得非常有意思。

汪曾祺是西南联大毕业的,他在那里遇到了他的“黄金导师”沈从文先生。

据汪曾祺先生在文中回忆沈从文先生的教写作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也没有高谈阔论,他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

当然在这过程中,他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的写作实践,来教学生实践写作,是真正的实打实地教。

有趣的是,他的教不是“精批细改”,而是写下自己的“读后感”,还附带向学生介绍与学生写的这个作品写法相近似的中外名家的作品。

读到这里,我有点小激动。

原因很简单,这才是教写作唯一有用的好方法啊。

对于我们老师来说当下也极其受用。

上面所写的都还称不上“闲事”,下面来讲一件“小闲事”。

汪曾祺先生在文中写了这样一件事:“学生习作写得好的,沈先生就做主寄到相熟的报刊上发表。

这对学生来说是巨大的鼓励。

经他的手介绍出去的稿子,可以说是不计其数了。

我在1946年前写的作品,几乎全是沈先生寄出去的。

他这辈子为别人寄稿子用去的邮费也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目了。

为了防止超重太多,节省邮费,他大都把原稿的纸边裁去,只剩下纸芯。

这当然不大好看。

但是抗战时期,百物昂贵,不能不打这点小算盘。

”读到此处,我被沈从文先生裁纸边这一动作深深地打动。

这些不是什么大举动,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不被其他人注意的细节,感动了汪曾祺。

他晚年文学的辉煌,有着沈从文先生这点点滴滴“小闲事”的影响。

我想,跟一个老师学东西,学到最后是学习他的人格。

这使我想起暑假里见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一面时发生的事。

那天中午,天气很热,我和特级教师蒋军晶老师在宾馆的大堂里等薛法根老师下来,一起去会场。

等了好久,都不见他下来,我显得有些急了,说:“我还是上去亲自叫薛老师一声吧?”蒋军晶阻止我:“再等等,薛老师很守时的,不会迟到的。

他也许还在为下午的课备着课呢。

”正在这时,薛老师刚巧下来了。

他走向我们,只见他把课本和一叠资料塞进随身包里。

在西南联大

在西南联大
去打本玩了《红豆》,拿了梦汝的角色,其中母亲的角色就是在西南联大教书。
阅读和音乐成为平凡生活的避难所。以前对昆明没有多余的情感,但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却无数次想去 昆明走走。活了很久很久之后,我们终于明白宽容的力量。
本月看完的第三本关于西南联大的书,对比了一下,杨yi的讲述故事性最浓,许渊冲的最写实,汪曾祺的最 文艺,也大概知道了汪曾祺为什么在当下会更受欢迎,在汪曾祺的描写下,虽然在动荡的环境中,昆明的一草一 木、花、雨都充满了诗情画意,那段历史虽已过去,但他对小细节的描写仍然能让当代的人在当代生活中找到共 鸣。
只是听说这三座大学,尤其是北大的学风是很自由的,学生上课、考试,都很随便,可以吊儿郎当。我就是 冲着吊儿郎当来的。我寻找什么?寻找潇洒。
联大师生破衣烂衫,却每天孜孜不倦地做学问,真是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种精神,人天可感。
我们这个民族,长期以来,生于忧患,已经很“皮实”了,对于任何猝然而来的灾难,都用一种“儒道互补” 的精神对待之。这种“儒道互补”的真髓,即“不在乎”。这种“不在乎”精神,是永远征不服的。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跟着汪老学写作,短短数百字老街道的市井气息扑面而来。
读这本书最大的感受,用那位回答美国研究西南联大校史的话来说,是自由。
真的很喜欢汪曾祺,尤其羡慕他的家庭氛围,现在高三每天都沉闷得很,但看汪曾祺的文章我就能把心安下 来,所以每天都会花时间看,看十分钟也好,读五分钟也罢,总之就想看,这一个月看《在西南联大》是我每天 最愉悦的一件事了,像是每天到点就开启世外桃源的山洞门,然后溜进去待上一会,每天都在十分高兴的进入梦 乡,高三再苦,但也不过如此了。
谢谢观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是战时的、临时性的大学,也是我心里地位最崇高的学府。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附答案详解)

2020-2021学年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高二(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35.0分)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当前,中国民俗学学科危机重重。

纾解民俗学学科之困,要从知识生产层面进行探索,借鉴知识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史相关研究,重新确立民俗学学科的总体性问题意识、总体性分析框架和总体性解释路径,以增强民俗学与其他相邻学科的对话能力,否则做再多的同质性个案研究也无助于提升民俗学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地位。

关于民俗学是否为“资料之学”,学界一直颇有争论。

把民俗学视为资料学,本质上是否认民俗学具有生产知识的能力,而只能充当各种信息、资料的中转站,这无疑从根本上否定了民俗学学科的存在价值,更遑论其学科独立性问题。

如果民俗学不能生产专门知识,而只是各类信息和资料的“经纪人”“经手人”或“二道贩子”,那么这个学科确实就失去了独立存在的必要,讨论民俗学危机的纾解也就失去了现实和学术意义,但如果民俗学能够在各类信息和资料基础上生产出专门的学科知识,那么不可回避地就要讨论到这些知识是什么的问题,而讨论清楚这些知识是什么以及存在哪些问题后,再去讨论民俗学的未来问题才有了学术基础和现实价值。

实践民俗学强调从以往的民俗事象“优先”向日常生活实践的转变,某种意义上说,确实开拓了民俗学研究视野和学术边界。

毕竟,按照传统民俗学体裁划分,在社会转型时期,大量传统民俗事象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而新出现的具有民俗性的生活文化或文化现象又不能被涵盖进来,这造成传统民俗学研究对象的持续萎缩。

在这个意义上,把民俗学研究对象扩展到日常生活实践,无疑有助于民俗学研究领域的拓展,也有助于探索纾解民俗学学科危机的有效解决方案。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就此认为研究对象的转变或拓展,就意味着民俗学的转型。

实际上,早在中国民俗学学科发轫时期,即已有学者关注日常生活、关注行动意义。

因此,实践民俗学的出现,更像是一种学术初心的回归,而不是转变。

我的老师沈从文

我的老师沈从文

我的老师沈从文
汪曾祺
【期刊名称】《小说月刊:上半月》
【年(卷),期】2019(000)011
【摘要】沈先生在西南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三门课我都选了。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

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

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

这话有道理。

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

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

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

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

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汪曾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沈从文被老师罚跪 [J], 蒋国经
2.沈从文和他的老师田名瑜 [J], 田光孚;张文炳;
3.我的老师沈从文 [J], 汪曾祺;
4.理解沈从文的忍耐——读张新颖《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 [J], 李伟长
5.理解沈从文的忍耐——读张新颖《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 [J], 李伟长[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的老师沈从文

我的老师沈从文

我的老师沈从文汪曾祺【摘要】沈先生在西南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三门课我都选了。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

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

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

这话有道理。

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

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

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

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

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

,【期刊名称】《人民周刊》【年(卷),期】2016(000)010【总页数】2页(P84-85)【关键词】中国小说史;体文;叙述语言;不知道;现实主义精神;介堂;时带;环境描写;东方哲学;林徽因【作者】汪曾祺【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51.6沈先生在西南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

三门课我都选了。

创作能不能教?这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问题。

很多人认为创作不能教。

我们当时的系主任罗常培先生就说过:大学是不培养作家的,作家是社会培养的。

这话有道理。

沈先生自己就没有上过什么大学。

他教的学生后来成为作家的,也极少。

但是也不是绝对不能教。

沈先生的学生现在能算是作家的,也还有那么几个。

问题是由什么样的人来教,用什么方法教。

教创作靠“讲”不成。

如果在课堂上讲鲁迅先生所讥笑的“小说作法”之类,讲如何作人物肖像,如何描写环境,如何结构,结构有几种——攒珠式的、橘瓣式的……那是要误人子弟的,教创作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写”。

沈先生把他的课叫做“习作”“实习”,很能说明问题。

如果要讲,那“讲”要在“写”之后。

就学生的作业,讲他的得失。

沈先生是不赞成命题作文的,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但有时在课堂上也出两个题目。

沈先生出的题目都非常具体。

我记得他曾给我的上一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我们的小庭院有什么”,有几个同学就这个题目写了相当不错的散文,都发表了。

他给比我低一班的同学曾出过一个题目:“记一间屋子里的空气”!我的那一班出过些什么题目,我倒不记得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ING DIAN MEI WEN·
经典美文
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沈先生的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

前已说过,他大都是看了学生的作业,就这些作业讲一些问题。

他是经过一番思考的,但并不去翻阅很多参考书。

沈先生读很多书,但从不引经据典,他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说话,从来不说亚里士多德怎么说、福楼拜怎么说、托尔斯泰怎么说、高尔基怎么说。

他的湘西口音很重,声音又低,有些学生听了一堂课,往往觉得不知道听了什么。

沈先生讲课非常谦抑,非常自制,他不用手势,没有任何舞台道白式的腔调,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

他讲得很诚恳,甚至很天真。

但是你要是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听“懂”了他的话里并未发挥罄尽的余意,你会受益匪浅,而且会终生受用。

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沈先生讲课时所说的话我几乎全都忘了!我们有一个同学把闻一多先生讲唐诗课的笔记记得极详细,现已整理出版,书名就叫《闻一多论唐诗》,很有学术价值,就是不知道他把闻先生讲唐诗时的“神气”记下来了没有。

我如果把沈先生讲课时的精辟见解记下来,也可以成为一本《沈从文论创作》,可惜我不是这样的有心人。

沈先生关于我的习作讲过的话我只记得一点,是关于人物对话的。

我写了一篇小说,有许多对话,我竭力把对话写得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

沈先生说:“你这不是对话,是两个聪明脑壳打架!”从此我知道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普普通通的话,要尽量写得朴素,这样才真实。

沈先生经常说的一句话是:“要贴到人物来写。

”很多同学不懂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以为这是小说学的精髓。

据我的理解,沈先生这句极其简略的话包含这样几层意思:小说里人物是主要的,主导的;其余部分都是派生的,次要的。

环境描写、作者的主观抒情、议论,都只能附着于人物,不能和人物游离,作者要和人物同呼吸、共哀乐。

作者的心要随时紧贴着人物,作者的心“贴”不住人物,笔下就会浮、泛、飘、滑,花里胡哨,故弄玄虚,失去了诚意。

我以为沈先生这些话是浸透了淳朴的现实主义精神的。

他最不喜欢刻板的生活,常要做些很憨的动作和说许多趣话惹得大家捧腹大笑,如果不了解他的学问,谁也看不出他是教授。

他对自己从来不讲究,但却极认真地办理别人托他的事。

我几次在学校碰见一些请教学问的和办私事的人,在一旁的人就说:“你去找蒙老师!”蒙老师在中文系是最忙的人。

毕业之后,我练习创作,他已经是知名的文艺批评家。

作协陕西分会在太白开会,会上大家对我的创作说了许多鼓励的话。

那一个晚上,他却叫我一块儿去散步,严肃地指出我创作中的许多不足,要我冷静头脑,扎实创作。

我们在一条窄窄的街道上走过去又走过来,一直到深夜。

他喜欢喝酒,甚至有些贪杯,为了他的身体,师母曾严厉限制过他,我们在一起时也劝他少喝。

一次他到我家,我拿了酒敬他,炒几盘小菜,因为他喜欢吃辣,我的小女儿也喜欢吃辣,两个人很快吃完了那盘辣豆腐。

他说:“这孩子有个性,和我这个客人抢吃哩!”因为高兴,他喝得多了点,我和他到学校,偏巧遇到师母,问他是不是喝酒了?他当时很尴尬。

师母说:“你老师有胃病,以后不要让他喝酒。

”从此和他在一起很少再敬他酒,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几个朋友在酒桌上还提到他,说今后一定要多劝他少喝。

一个月前,我有事去找他,我们就蹲在校外的马路边上说话,他气色很不好。

我说:“你近来身体不好吗?”他说:“是不好。

”我说:“你要多保重才是。

”他说:“我有个预感,可能随时就不行了。

”我吃了一惊,劝他别这么想,不要太劳累。

他又谈了许多他主管的作家班的一些事,还谈了他的小女儿,甚至谈到家里的那只猫。

现在蒙老师离我们而去了,我们做学生的一见面就提到他,眼里充满泪水,尘世真是好人难留。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文/汪曾祺
念蒙万夫老师(节选)
文/贾平凹
PAGE6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